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大发展(一)1977~1986年

1977年
• 年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组成青藏高原地球物理考察队,第三次进藏进行考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全国各地18家单位共228人参加,内容包括重力、地磁、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和人工地震。
• 8月,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在英国达勒姆召开特别大会,会议决定恢复我国席位,顾功叙院士当选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
1978年
•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分为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代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郭宗汾和该学会前主席J.D.斯克尔顿先后来华,邀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参加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年会,并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的代表蒋宏耀会谈。随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决定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恢复交往。10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代表团一行10人赴美国旧金山参加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第48届年会。自始,中美两国勘探地球物理学界中断近30年的交往正式恢复。
• 11月18~2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昆明召开全国地球物理勘探学术会议。190人与会,提交论文130篇。这是中国勘探地球物理在“文革”后举办的第一次学术活动。
1979年
• 11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第一次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座谈会。
• 11月17~22日,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在大连召开。与会代表286人,会议通过了会章(试行),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顾功叙任理事长,丁国瑜、卫一清、马杏垣、王仁、许绍燮、刘恢先、张进、高文学、翁文波、傅承义等10人为副理事长,陈鑫连为秘书长。
• 12月2~15日,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第十七届大会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顾功叙率中国代表团参加。
1980年
• 4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中国地质学会在山西忻县召开全国第一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学术报告会。到会约150人。
• 7月3~9日,时隔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会议内容:顾功叙理事长代表第二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修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章;选举新一届理事会;建立办事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会代表289人,收到论文359篇,会上宣读148篇,分9个学科组进行交流。大会上,顾功叙就地震、物探、固体地球物理的研究方向发表了意见。翁文波、傅承义、方俊分别作了《可公度性》、《参加第十七届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报告》、《天文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接点》的大会报告。大会还组织了专题报告会。
与会代表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当选理事69名。理事会选出18人为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推举顾功叙为理事长,翁文波、傅承义、朱岗崑、方俊、赵文津、朱大绶为副理事长,傅承义兼秘书长。会议决定设立4个专业委员会:地磁与空高物理委员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仪器与观测技术委员会。新一届《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组成,主编傅承义,副主编翁文波等7人,编委40人。
1981年
• 5月11~20日,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在北京召开。1980年新增选学部委员283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方俊、王仁、翁文波、张宗祜、曾融生、曾庆存、叶笃正、王之卓、陶诗言、秦馨菱、刘光鼎、马杏垣、陈永龄等13人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陈宗基新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 9月7~11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共同发起在北京举行“中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联合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美方40人、中方51人,会议宣读论文美方24篇、中方16篇。列席代表350人。
• 11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与观测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出席148人,交流论文11篇。
• 12月2~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福州召开地热地球物理勘探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163人,会议收到论文、报告75篇。
1982年
• 1月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批准正式成立仪器与观测系统委员会,主任委员秦馨菱,副主任委员王敬尧、曾佩伟、黄鹤龄,委员共26人。
• 《地球物理学报》自1982年第二十五卷第一期起改为双月刊。
• 2月2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创刊(不定期)。其任务是报道学会工作及活动情况,反映会员的呼声和建议。
• 6月1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五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决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组成,主任委员朱大绶,副主任委员陆邦干、王敬尧,委员共14人。
• 9月26~2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磁暴预报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26家单位的46名科技人员与会,会上27篇论文进行了交流,内容涉及行星际磁场、电离层、磁暴预报研究及应用等领域。
• 10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湖北武昌召开首次地球重力场及固体潮学术讨论会,与会100余人,交流论文74篇。
• 10月1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六次常务理事会议批准正式成立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傅承义,副主任委员曾融生,委员共14人。
• 10月20~2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京举行。前2天为工作会议,后3天为学术报告会。到会理事50人,提交学术报告42篇,宣读32篇。出席会议的理事长顾功叙,副理事长傅承义、朱岗崑、赵文津、朱大绶都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报告。学术报告的内容基本上是围绕当前我国地球物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动态和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评述,并介绍了国外的发展情况。会后,这些报告汇编为《地球物理文集》于1984年出版。
• 11月28日~12月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上海召开了第一届岩石物理性质学术交流讨论会。与会代表80余人,来自科研、高校和产业部门的59家单位。会议收到论文42篇,分岩石电性、磁性组,岩石弹性和其他物性组两个小组进行学术交流。
• 12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在广西桂林联合召开了岩溶物探及工程物探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约百余人。
• 12月31日~1983年1月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全国地壳与上地幔物理学术讨论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部门47家单位约110位代表与会。在大会和分组会上共宣读论文83篇,与会代表就人工源地震的深部探测、天然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地磁、重力、地热、遥感、古地磁和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等方面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和讨论。与会代表还就地壳与上地幔的工作向有关方面提出了10点建议。
1983年
• 3月12~1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二次全国地球动力学会议——地球动力学中的岩石力学性质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召开。与会代表60人,来自全国24家单位,提交论文48篇。
• 3月22~2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振动技术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各部委、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15家单位的30多位代表与会。
• 5月28~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与观测系统委员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我国第一次弱磁仪器及观测技术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47人,收到论文28篇,内容涉及超导、光泵、核旋、磁通门等磁力仪以及弱磁场标准、弱磁场屏蔽、飞机涡流磁干扰场补偿、生物磁学等。
• 6月27日~7月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北京举办了为期3周的古地磁学习班。参加学习班的学员来自全国38家单位共46人。副理事长朱岗崑教授、常务理事谭承泽教授主持学习班并亲自授课,聘请长期从事古地磁工作的科研人员辅导。教材采用朱岗崑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讲稿《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纲要》。
• 7月4~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和观测系统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学会在江苏吴县联合召开电法仪器学术交流会。来自48家单位的76名代表与会。会上宣读论文14篇,主要内容是激发极化法和电磁法仪器。
• 7月,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协联合组织全国性学会开展“2000年的中国”研究。26日,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八次常务理事会会议讨论决定由翁文波副理事长负责这项工作。
• 8月2~1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青岛举办首届青少年地球物理科技夏令营。来自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江苏六省市的70余名三好学生、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和校外辅导员参加了夏令营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地球物理系列科普讲座,参观和地质考察等。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谢毓寿任名誉营长。
• 8月20~24日,第一次地震成因学术讨论会在兰州举行。会议由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承办。来自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38家单位8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宣读论文77篇,内容包括:地震成因与地震模式,地震前兆与孕震过程,地球深部构造与地震结构,诱发地震等。
• 11月13~1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在天津召开勘探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这是自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召开的最大一次综合性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来自产业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共272人,向大会提交论文216篇,内容涉及综合地球物理、重力、磁法、电法、地震、放射性物探、测井等方面。会议分组进行了学术交流。
• 12月3~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全国计算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国近50家单位的160名代表与会。会议收到论文103篇,内容涉及三方面:正演问题,地球内部和反演问题,地球物理探矿。
• 12月13~1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中国地震学会在南京联合召开“浅层地震勘探学术讨论会”。来自14个部门67家单位93名代表与会,会上宣读论文34篇。
• 12月26日,“2000年的中国地球物理”研究组正式成立,成员有翁文波、顾功叙、傅承义、方俊、朱岗崑、赵文津、朱大绶、秦馨菱、曾融生、陆邦干、王敬尧、黄鹤龄。翁文波任组长。
同时,按要求向各专业委员会、广大会员征集《2000年的中国地球物理》研究论文。
1984年
• 3月16~17日,桂林市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召开。122名会员到会(另有19人请假),这是全国成立的第一个地方地球物理学会。大会通过了“桂林市地球物理学会章程”,选举理事会成员13人,理事长张秋光,秘书长樊学勤。设立了5个专业组、4个工作组和1个办公室。
• 5月,《2000年的中国地球物理》征文结束。征集的论文由学会编印成册,上报中国科协。6月,中国科协“2000年的中国”研究办公室选取其中21篇论文,在《2000年的中国研究资料》第7集《地球物理科学的现状和展望》上登载。
• 6月27日~7月1日,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大会选举程方道为理事长,何继善为秘书长。
• 10月6~1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重力学和固体潮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来自60家单位的125位代表与会,提交论文103篇。5篇论文在大会上报告,而后分4个专题组(精密重力测量和仪器,重力资料的处理与解释,重力场理论、天文、大地重力和地球动力学,固体潮)进行报告讨论。
• 10月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九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顾功叙理事长主持。经过充分讨论,最后以表决方式做出决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改为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11月20~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全国地磁学术讨论会在广州召开。来自30多家单位的76名代表与会。大会收到论文75篇,会上宣读58篇。讨论会内容涉及地磁学诸多领域:地球基本磁场,变化磁场,地磁台和地磁仪器,地磁异常和电磁感应。
1985年
• 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北京举办全国青少年夏令营,顾功叙理事长,傅承义、翁文波、朱岗崑、赵文津副理事长以及在京的常务理事出席开营仪式。顾功叙、傅承义亲自作科普报告。
• 11月22~2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在石家庄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45家单位的157位代表与会。会议收到论文111篇。会议分4个分会场同时进行报告和讨论,共宣读论文97篇,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学中的反演问题及层析成像,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及岩石层介质结构,震源物理,地震活动特征,地震波传播,地热,板块活动和地幔对流。会议邀请韦钰、杨文采、栾文贵分别就层析成像及地球物理中的反演向题作了专题报告。
• 12月10~1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南极及高寒地区高空物理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有关部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队等27家单位74位代表与会。会上宣读论文、报告30余篇,内容包括:国际动态、高空物理的观测与研究、短波通讯和新的探测手段等。
1986年
• 2月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十二次(京区)常务理事会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会议决定聘请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曲克信为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主持学会日常工作。
• 2月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改变“挂靠单位”后的移交工作开始,5月2日完成。
• 4月7~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磁暴预报和电磁扰动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部队系统的22家单位48名代表与会。会议收到论文38篇,内容包括:日球层、太阳风、太阳射电、磁层、电离层等方面理论研究;地磁指数、能量耦合函数、地磁与地震关系、地磁对无线电通讯的影响等应用研究,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等。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形式,并组织了与磁暴预报有关的物理问题、磁暴预报方法、磁暴预报的应用三个专题座谈会。
• 4月13~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次物理模型试验学术讨论会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49家单位89名代表与会。大会收到论文91篇,18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58篇论文在分组会上宣读。其内容涉及固体地球物理、物探、仪器等各个领域。
• 6月20~2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届“地球物理韵律现象学术讨论会”在甘肃敦煌召开。来自地震系统和有关科研院所的50余名专家和科技人员与会。会上交流论文40余篇,就广义地球物理现象的韵律性、公度性、周期性、穴位、奇异点和混沌等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 8月3日,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审定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地球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傅承义,副主任陈运泰,委员共24人。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分委员会。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翁文波论著《预测论基础》一书出版。
• 10月,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西安成立,潘作枢当选理事长,秘书长陈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