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99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摘登)

 

学会工作

2008年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期刊编辑部工作会议

第七届第二十一次秘书长工作会议纪要

2008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纪要

科普工作委员会2008年全国科技周活动总结

 

学术交流

       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地磁与高空物理计算地球物理重力与地球动力学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专题会议总结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专题报告会纪要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专题报告会纪要

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研讨会纪要

 

科技信息

      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

 

地方学会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要点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学术交流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报道

千顶帐篷万里情——MAZ公司捐赠物资援甘抗震救灾

身在海外  心系灾区

纪念顾老百年诞辰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缅怀为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和学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顾功叙先生

通知

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中国科协迅速行动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摘登)

 


 

512”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迅速反应、立即行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组织中国科协机关、直属单位和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一)党组、书记处紧急部署,组织科协系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协党组高度关注,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立即设法与四川省科协联系,通过电话了解灾情及人员情况,对灾区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人员表示深切慰问,并鼓励大家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共抗天灾。中国科协党组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科协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先后发出《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全国学会和各地科协充分发挥科技抗灾救灾减灾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支援灾区,认真研究并提出下一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具体的工作方案、工作安排及采取的措施。立即安排500万元资金支援四川省地震灾区,200万元支援甘肃和陕西灾区。成立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科协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

(二)科协系统各尽所能,积极开展抗震救灾。一是灾区各级科协组织自强不息,奋勇救灾,在各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主动请战,自觉投身抗震救灾工作最前沿。二是发挥智力资源优势,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中国科协常委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在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院士主持下,召开了“震后衍生灾害预防及灾后重建咨询研讨会”,来自气象、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农学、医学、心理等方面的16个全国学会、2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震后衍生灾害预警和防范、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灾民心理援助、群众安置、基础设施抢修维护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和建议。这些应对措施和建议已整理成《科技工作者建议》报送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有关部门。三是按照统一部署,组织专家奔赴灾区一线,开展心理干预等工作。四是地方科协心系灾区,全力支持。地震发生后,各地科协纷纷向灾区科协发出慰问信、慰问电,积极采取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支持和援助灾区。

  (三)发挥科协系统科普资源的优势,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抗震救灾科普宣传。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协立即启动科普应急机制,紧急制作防震减灾系列广播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省广播电台等电台播出。512日当晚编制完成“突发地震减灾自救”科普资源包,挂在网上供下载使用,并根据需求不断丰富科普资源包的内容。中国数字科技馆迅速开设地震专题,提供可直接付印的科普挂图、音像及其他电子宣传品的下载。截止目前,科协系统共印制各类抗震救灾、外伤急救、防病防疫、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折页、宣传单、小册子等科普宣传品550万份,均已发送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灾区,受到灾区群众的欢迎。科协系统的科普工作,在这次地震灾难面前经受了考验,为稳定灾区的民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按照统一部署,全力支持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国科协书记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抗震救灾特别是灾后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投入并全力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一切行动纳入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第二,要根据科协系统的特点,积极主动建言献策,把那些能够充分发挥科协系统优势和特点的工作切实做好,要见到实效;第三,灾区科协要加强自身系统的重建,尽快恢复功能,中国科协将在有关计划的实施中给予倾斜和支持。

扎实做好下一阶段抗震救灾有关工作

  为做好下一阶段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国科协书记处及时召开会议,对中国科协2008年工作任务进行了调整,并对2008年全国科普日、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和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等重大活动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内容。

  (一)在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大会报告、学术交流、科普活动、专题论坛等活动中增加抗震救灾内容。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定于917-19日在河南郑州举办,主题是“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由中国科协和河南省政府联合主办。根据抗震救灾形势,年会将适当缩小规模,减少分会场。在大会报告会上,将围绕地震灾后重建、灾后供电运输方面增加两个特邀报告;在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中,增加抗震救灾活动内容;在主会场举办科技工作者抗灾救灾摄影展览;增设防灾减灾专题论坛。

   (二)调整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相关活动。结合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对有关纪念活动和宣传活动进行了调整:在系列宣传、“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等活动中,增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相关内容;在“我与科协”征文活动中,增加科协系统抗震救灾的内容,反映科协系统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突出事迹、感人经历等。取消文艺会演活动。

  (三)在2008年全国科普日主场和分场活动中增加抗震救灾内容。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以“生态与环境”为主题,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科普日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加抗震救灾和防灾减灾等内容。在北京主场举办的“生态与环境”主题科普展览中加入“抗震救灾”内容,并将主题科普展览在全国巡展。科普日分场活动以“抗震救灾”、“反食品浪费”为重点,并举行全国学会科普大联展活动。

    (四)开展科协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工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迅速行动,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涌现出一大批贡献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鼓舞士气,进一步做好科协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国科协将表彰一批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进集体重点表彰科协基层组织,先进个人重点表彰奋战在灾区第一线的各级学会会员。表彰活动拟于9月在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上进行,同时将获奖集体和个人先进事迹汇编成册,广为宣传。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2008年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编辑部工作会议

 


 

200863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编辑部工作会议。到会25人,固体、国家安全、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因故缺席。专职副秘书长郭建主持会议。

一.郭建副秘书长传达了中国科协2008年学会工作重点的有关文件,请各分支机构按文件要求开展今年的活动;通报了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关于举办“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宣贯培训班的相关事宜;受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臧绍先主任的委托,汇报了今年在京举办的24届学术年会的筹备工作进展。

二.曲克信副秘书长讲了今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1.我会第七届理事会到今年10月已工作满5年,按照有关规定须换届改选,去年年会和今年春节座谈会上,已同理事会和会员交换过意见,请各分支机构按常务理事会通过的推选方案和办法召开会议,投票推选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提名推荐常务理事、秘书长和正副理事长。6月下旬将推选结果报送学会办公室。荣誉理事不单独做,执行原来的规定。对候选人推荐表做了说明。

2.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我会今年要完成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研究(2008-2009)报告的撰写工作,此项目由冯锐研究员负责,主要从创新的角度撰写学科发展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的学科进展,请各专业委员会支持此项工作并提供信息。

3.根据会员和会员单位的要求,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分4个系列:教育系统、研究系统、工程技术系统和技能系统,今年准备先从技术系统做起,主要在技术专业委员会和煤田测井联合会做小规模试点,通过职称评审,使会员的业务能力得到社会认可,与社会地位挂钩,以方便会员开展业务交流与活动,推动科技为社会服务。

三.吴海成副秘书长汇报了科普工作委员会和组织体制改革创新项目的有关工作。

1.今年科普工作委员会联合地质和地震学会做了43块科普展板,主要是结合社会需求,与防治自然灾害有关,内容包括抗震、气象、地质灾害等,在今年全国科技周活动中向公众展出,还在国家图书馆展出了一周。科普工作委员会现有18位委员都是志愿者。

2.根据组织体制改革创新项目任务的要求,加强学会管理,逐步完善学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年初已将规章制度和职称评审规定的修改稿,交常务理事会和分支机构提意见或修改,大陆动力学、技术等专委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各专委在615日前将意见反馈给学会办公室,使文件更加完善。

四.学会办公室通报了部分分支机构登记证书遗失补证的办理结果,要求各分支机构加强责任心严格管理,按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完善管理促进学会的发展。

大家对今年的工作安排和布置的任务进行了讨论,秘书处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解答了提出的问题。


 

 

第七届第二十一次秘书长会议纪要

 


 

2008年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编辑部工作会议之后,召开了第七届第二十一次秘书长工作。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专职副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孙建国、王伟元、吴海成、姜朴、臧绍先、王琪(胡敏代)到会。

专职副秘书长郭建主持会议。会议主要商议:

1.  今年主要工作的具体安排。

2.  落实活动经费。

3.各主要支持单位推选第八届理事会候选人的相关事宜。


 

 

2008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会议纪要

 


 

2008328--30日,2008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会议由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石油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办。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地球物理学会的理事长、秘书长共40人参加了会议,并邀请到广东省科协有关领导莅临会议。

出席会议开幕式的领导有: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汤世华副主席、广东省科协组织联络部叶小鹰副部长;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彦民同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同志,副秘书长王伟元、吴海成、姜朴等同志。

开幕式由王伟元副秘书长主持。石彦民同志首先致词,对与会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家介绍了广州市的人文地理情况及光荣革命传统,介绍了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自20076月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和2008年重点工作安排,并介绍了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况。曲克信常务副秘书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与会人员感谢广东省科协有关领导莅临会议,感谢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这次会议的大力支持。他强调指出当前学会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改革创新、民主办会、独立自主、发展学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要求各地方学会通过这次会议交流各自的工作经验,互相学习借鉴,在完成本学会的工作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球物理学科的综合交叉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结合,共同发展。要做好200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改选工作,希望各地方学会按会章和推选的要求,积极推选出热心学会工作、符合条件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

开幕式之后举行了正式会议。主要内容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姜朴同志传达了中国科协2008年工作要点和2008年学会学术工作要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吴海成同志对学会2007年科普工作做了总结汇报,并介绍了2008年工作安排,同时介绍了学会体制改革工作中修改会章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的进展情况。会上表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2007年优秀通讯员奖”获奖单位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并为其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北京、河北、云南、广西、江西、湖南、陕西、吉林、山东、上海等省、市、自治区的理事长和秘书长先后结合本地的工作踊跃发言,畅谈各地地球物理学会的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并对如何把“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如何做好科普工作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就积极推进环渤海地球物理研讨会、泛珠三角八省一市三地区地球物理研讨会和北部湾矿产资源交易中心的工作进展、利用学会网站实现交流信息、科普资源共享达成共识。

会后还组织了中山纪念堂、广州越秀公园、陈家祠、黄埔军校等地的参观考察。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科普工作委员会2008年全国科技周活动总结

 


 

本届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北京科技周副主题:“科技点燃圣火 创新圆梦中国”。为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今年科技周活动我们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线,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入学校社区,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四川汶川“5.12”发生特大地震,我学会及时把重点活动进行调整,将自然灾害防御展览的内容,突出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宣传,积极开展抗震救灾的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帮助公众及时、有效地了解地震灾害知识,提高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以保障公共安全,为抗震减灾发挥更重要作用。

我学会在本科技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1.组织“迎奥运——我学习,我奉献”的主题科普活动专场如期举行:在北京市电业中学(我学会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请资深科技工作者、专家王弭力做“勇闯罗布泊”,的科普报告会。王教授讲到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在罗布泊寻找我国急需的钾盐矿床,终于提前完成任务的人生感悟,——事业成功离不开执着的信念与追求。一要目标明确,二要敢闯,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情操与境界的升华是战胜困苦的精神食粮。同学和老师们被进军罗布泊的勇士们深深感动,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向科学进军的勇士为榜样,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立志长大要做一个勇闯科学难关的战士,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切。参加会议有电业中学师生1500余人和“知识就是力量”和“科技日报”记者及我学会的部分科普委同志。

2.由于在512日发生了我国近年最大的地震灾害,所以科技周期间,电业中学增加了由刘根深老师讲演的“地震知识讲座”科普报告。听众有1000余人。

3.利用中国地大博物馆的有利地段,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并组织专家、学生开展现场科普咨询服务。由于强烈的地震影响了我们博物馆参观的人数。今年只有200人次。

4.科普专家进社区,我学会在5.175.23科技周期间结合“5.12”地震为社区居民演讲有关地震的科普报告。在西城区“裕中社区”由郝杰老师做了两次,“地震的避险与自救”报告。在“黄寺社区”吴海成教授做了“地震纵横谈”,介绍了近代国内外地震发生状况,听众有110余人,并向他们发放防震减灾内容的科普读物、挂图、光盘、宣传折页等宣传品200余份。在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科普进校园”活动中,619日在通州区“北京市逸仙中学”,由王越教授做科普报告“汶川地震的启示”,其内容有:生命可贵;防灾意识;防震准备;紧急避震;自救与互救。教授与学生互动,会场气氛热烈,并给学生留下互动题目:地震来了怎麽办?在场的学生为高中生和校长、主任等领导共计有100余人。

5517日至23日在中国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了“平安奥运——自然灾害防御与公共安全科普展”,我学会与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共同精选制作了45块展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地球,第二部分:自然灾害防御①地质灾害②气象灾害③突发性灾害,第三部分:灾害救助知识与救助技术。展出期间还作了咨询,受到社会各界观众的好评。本展览主要重点是向广大民众宣传抗震救灾知识,提高公众自救救人意识。是一次提高全民防灾意识的重要活动,也是向全民推广普及安全防灾知识的重要举措。参观人数近2万人。本展览623日至25日还将在唐山由国土资源部老科技协会组织的“中国科协百万科技人员做科普”宣传活动中展出。参观的人数将超过几万人。之后我们还将在我们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进行巡回展览,现已联系好的学校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电业中学、牛栏山一中、地质大学附中及丰台东高地少年科技馆和西城区的北京市裕中中学等单位,大约需展出2个月。

6521日为国土资源部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五组同志大约有二十余人介绍了“国际地球年”和“地质灾害与气象关系”的科普报告。

7518日在“地球物理仪器研讨会”上介绍“国际地球年”进展情况和“灾害与预防”科普报告,参加会议大约有百余人。

8614日在首都博物馆由王越教授做“胡同与水井无关”北京人文科普讲座听众为对北京人文历史关爱的人们,大约有100人。

9618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我会科普委全体会议。总结科技周活动,并对以下3个问题进行研讨①从各自的科普工作经历中谈谈科普工作对社会进步的意义;探讨科普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科普工作如何向更高层次发展,激发受众的科学兴趣,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发动更多的群众参加科普活动,特别是要和当地的社区或居委会合作。增强与我学会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加科普工作的科技含量,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呼吁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领导与投入应该加强。科普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专题总结

 


 

第九专题  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

本次专题共提交并登载了20篇文章,在讨论会上有16位代表做了报告。会上报告的论文分为五个方面:

1、大陆热结构、流变结构4篇;

2、宽频台阵观测和资料处理解释方面5篇;

3、地震反射和折射探测方面4篇;

4、航磁、遥感资料的再处理和解释2篇;

5、深层地下水循环与大陆结构演化1篇。

主要特点:

一、大陆热结构和流变结构研究是很重要的,傅容珊教授开发了一个计算热结构的软件,愿意提供给大家使用,这很好。应将热结构计算、流变结构分析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用。

二、宽频台站记录作多向异性分析,大家都很关注,王椿镛研究员的报告对其结果作了很好的分析,思路是对的,但成果尚不完善,应重视完善它,并推广这种分析方法。

三、利用宽频台站作台湾岛、海南岛、渭北地堑结构分析,工作很重要,但结果还很不完善,需要作扩大观测和作好综合分析解释。

四、深层地下水循环的报告思路很开阔,对我们认识地壳深层结构很有启发性,应当予以关心支持。

值得提出的是出席20日本专题讨论会的人数接近90人,基本保持在80人左右,这说明本专题深受代表们的关注和欢迎。

本次讨论会上存在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有些报告所阐述的问题不专,论点不深入;二是个别报告的解释综合性尚欠缺,单科味道很重。

    另外,为结合本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的发射,了解目前全球各国月球卫星发射的信息,21日下午,本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赵文津院士特别就“国际与国内探月活动进展”作了

专题报告,对国际上历来和目前进行的探月活动、特点和成果,以及我国开展探月工程的进展、意义作了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且内容较为丰富的介绍,开阔了代表的眼界。为此,青岛“半岛都市报”的记者对赵院士进行了专题采访。

第十专题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会上有中、外学者27人发言,其中研究生占了17人,反映了我们事业兴旺,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会议上的报告涉及地幔对流、地幔柱、D”区地核,层折成像,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各种岩石层动力学,以及海啸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成果包括:用数值模拟确认地幔对流中洋壳存续时间为1.8Ga;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应力场及地球自由振荡的有限元模拟,首次构建了百万节点量的计算规模;利用GPS计算了应变及其误差;给出了中国大陆岩石圈的等效粘性结构;深地球内部研究等。在学术上探讨了一些新的学术生长点,例如:利用泊松比横向变化推断中国地幔橄榄岩成分;富铁橄榄石高温流变学实验研究及其在比较行星学中的应用;流体一固体耦合方法研究海啸与地震耦合的动力过程;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高温高压下金属固液相线;慢地震形变的物理机制;利用新一代卫星重力资料研究内核超速旋转的设想等。专题也注意到大规模并行数值计算和实时可视化的重要性,并在我国地幔对流,岩石圈动力学,地球自由振荡,地球全球应力场中开始了并行计算研究。

第十一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本专题共收到学术论文21篇,有18位专家在专题讨论会上作了报告。由于论文和报告的学术水平与过去相比有所提高,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扩展,研究思路有创新,报告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理论和新认识。

在板块运动模型研究方面,提出了弹性运动模型的新理论。板块的弹性运动模型可以精确地描述板块的现今旋块运动与极内变形,有利于认识极块运动与变形的动力学机制。

迄今,关于地球在总体上是在膨胀还是在收缩,在国内外地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的研究者认为地球在收缩,有的认为在膨胀。在本届年会上,有位学者从全球空间大地测量地观测结果与全球时变重力场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证明,地球是南半球扩展,北半球收缩,在总体上地球在逐渐膨胀,地球半径的平均膨胀速率约为0.56mm/a

一些研究者在空间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比如有的研究将空间技术应用地下水变化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将GPSInSAR和重力资料作为地下水流——地面沉降模型的总体约束,可以大幅度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这一结果将为地下水变化的监测提供有效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有的研究者在InSAR相位解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用新的解方法可以较大提高InSAR对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为城市地面沉降和矿山沉降变形监测提供更精确的方法。有的研究者GPS掩星技术应用台风过程研究,发现了一些新规律,将这些新认识应用台风预测将可以提高台风预报的准确性。

有的研究者在地球极移、章动的机理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认识,认为地球液核惯性驱动力是太阳风,第二驱动力是地核极对于地月系统质心的离心力。

建议: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机制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青藏高原变形的模式与机制,在国际地学界们在争论。地球物理学会汇集了中国地球物理学界各学科的精英。建议学会理事会组织学会各学科的有关专家,对这一科学问题进行专家会研究,对关键问题组织攻关,争取早日取得重大进展。

第十二专题  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

本专题主要讨论近年来利用磁性地层学、环境磁学等方法技术,探索区域/局部古气候、古环境的变迁、及构造过程等研究进展。围绕这一主题,专题共收到会议论文15篇论文摘要,年刊录用14篇。同时,专题组织了6个邀请报告,有5位专家到会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古环境演变、古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及应用;传统古地磁学在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变形过程、古地磁定年等方面的应用。本专题到会的专家和学生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次,参会人员约40人左右。

本专题报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全面的展示了近年来磁性地层学和环境磁学等在利用深海岩芯、湖泊岩芯、以及其他新生代沉积物开展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及存在问题。比如,通过全球主要黄土和古土壤剖面(中国、阿根廷、新西兰、捷克、西伯里亚、阿拉斯加等)中磁性矿物特性的变化,进一步论证了不同地区黄土和古土壤序列中磁性矿物的变迁反映了不同的环境变迁历史,进一步讨论了黄土和古土壤序列中所记录的地磁极性事件的可靠性,提出了中国黄土和古土壤序列中所记录的地磁极性倒转事件(如M/B界限)具有穿时性的新观点。另一方面,专题报告中有五个报告报道了磁性地层学、地球磁场相对强度、环境磁性等在深海沉积物和湖泊钻孔岩芯的定年、以相关环境变迁过程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是多年来国际相关研究的热点,前些年在国内的声音相对较少。我们幸喜的发现,尽管现在我们的大部分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但反映出国内环境磁学的研究正在逐步与国际相关研究接轨。这可以说是本次会议的最大发现,也很可能是未来几年内学科的一个新生长点。此外,报告中还有三个报告报道了利用环境磁学等在城市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成果。张春霞博士报道的树木年轮对人类重工业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的磁学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国内外首次比较系统的讨论了树木年轮样品中磁性矿物的来源、运移,以及与污染源等之间关系,为利用磁学这种经济和快捷的方法讨论和恢复重工业活动周边的环境变迁历史(数十年尺度)提供理论基础。

针对环境磁学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和存在问题,专题特邀了在美国岩石磁学研究所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工作和学习多年的刘青松博士就环境磁学中几个最常见的参数的真是磁学意义等问题做了精彩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第十三专题  地磁与高空物理

本专题提交论文14篇,年刊录用7篇,有13人在会上作了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我国双星探测的重最新成果,子午工程的观测和研究成果,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磁暴与亚暴的物理机制和建模、极光、粒子沉降以及波粒相互作用、等地磁与高空物理多方面的重要内容,报导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报告中反映的最新成果主要有:

1、根据双星——Cluster联合观测以及子午工程地面台站的最新资料,对磁重联的物理过程有了新的认识,把反平行重联与分量重联统一于一个模型之下,对FTE事件进行了新的解释,提出了磁层空间暴的“锋面”理论。

2、对电离层闪烁,声音重波与扩展F层、Es现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用新的观测资料对它们的物理联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3、对磁暴与亚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建立了新的极区电流模型,对环电流的拓朴特性及非对称性提出了新的诊断方法和新结果。

第十四专题  计算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论文35篇,年刊录用35篇,到会交流(报告)14篇。

本专题今年大会报告主要内容向着使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更加数学物理化和工程化的方向向前迈进。定量的数学计算研究与应用工程仍然是本专题的突出特色。研究与应用不仅包括固体地球物理的地震波动,重力,地磁,地电阻率等地球物理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还包括海洋内波,南极冰盖等洋冰等领域的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内容生动、丰富。其中就应用领域而言,关于天然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地球内部研究的数值计算与反演的论文12篇;有关地球物理工程勘探理论与应用的论文9篇;重力;地磁、地电阻率计算研究论文4篇,侧重地球物理正演与反演计算方法数值实验研究论文10篇。涌现出了大量成果。

成果的创新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更加数理化的错格微分运算方法蓬勃发展

论文中使用的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模拟的方法显示体现出了当前国际地球物理学科中的新水平和研究内容。除有限差分法,伪谱法,有限元法等往年报告中出现的方法的软件开发和运用这些方法外;其他正交多项式跌积微分方法等的研究应用也在不断发展。更加数理化的错格微分运算方法蓬勃发展,解决实际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有的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各种方法的比较研究深化了对方法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文章和报告的内容中更加体现出灵活自如的运用各种计算方法开展课题研究。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同一问题中可以使用单一方法或者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混合方法计算增多。计算机上的平行计算等国际先进计算方法在国内的研究中都有了充足的发展与创新。包括震源,不均匀地球内部介质,和复杂地表结构,的地震波场的模拟计算;特别是涉及震源问题的更加复杂因而更加客观的地球物理场模拟问题都展现出的前沿性成果。

2)海洋、流变体、冰体计算地球物理的新领域。

今年到会报告的内容中出现了许多固体地球物理以外的包括海洋内波,南极冰盖,流变学地震波等新的领域的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内容生动、丰富。其中就应用领域而言,涉及海洋内波演变的三维数值实验;南极冰层年代与深度关系的数值模拟研究;基于流变学理论的地震波Q值的正演模拟。新领域中计算数值模拟研究开发探索是今年本专题的又一特色。

3)计算地球物理学在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应用中更加发展

    地震波,声波,地磁,电阻率,重力,测井等数值模拟计算及其在地震勘探研究和应用的论文研究工作成果都反映出了当代地球物理科学中的前沿性课题成果。研究计算不仅探索反射波成像,而且涉及到转换波,衍射波的探矿应用与研究。双频激电电磁波方法研究探测倾斜极化体产状,成果应用在资料处理研究,成像应用研究,复杂构造条件下的正演与反演研究。双频激电电磁波方法研究探测倾斜极化体产状,这些结果对于地质构造研究,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矿

藏资源勘探都在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第十五专题  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本专题收到论文18篇,年刊录用18篇,到会报告13篇。

专题论文涉及到卫星重力、卫星测高、重力场模型和大地水准面确定,地壳结构重力反演、地球潮汐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利用GOCE卫星引力位径向二阶梯度观测值恢复地球引力场的模拟实验。

2)用GRACE重力卫星资料研究了中国大陆陆地水储量。     

3)用超导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球自由振荡并给出了新的检测结果。

4)研究了全国重力场的重力变化,得到了中国大陆重力场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对利用多种大地测量资料联合重力观测结果研究地壳运动方面取得一定的新进展。

5)基于地球物理信息构建全球重力异常模型、利用卫星重力、测高资料确定大地水准面、研究海面面变化等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6)在用重力资料研究月球等构造方面取得一些新的结果。

卫星重力学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大地测量与重力学的研究热点,卫星动态重力场模型已开始应用于地表水存储、地幔及核的运动等研究,结合空间大地测量及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利用超导重力观测资料对地核的平动与自由振荡的研究,使重力场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推动了重力学对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第十七专题  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

新进展及应用

此次年会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5篇,会上有10人发言,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物理探测的激励源,在人工震动源方面如相控震源;伪随机震源。其优点在于降低震源的能耗,减小对周围的震动干扰,加上信号处理方法的改进,探测的分辩率也有所提高。在电法激励方面如智能大功率发送机遥测系统;高可靠性大功率电法勘探发送机的研究等。

2、模型实验方面:如物理模型试验在井间地震中的应用;溶洞绕射波特征的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室外大型地质模型地球物理模型试验等。在模型实验方面注意到了数学模拟结果与物理模型实验的结合,通过物理模型的验证,进一步修正数学模型。

3、新技术新器件的推广应用:如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用DDS技术设计高速精确的频率信号源用于钻孔雷达;地震检测方面用了CS5373A器件,便于地震探测的单传感器数据采集等。

4、地球物理技术用于矿山:如煤矿中微震监测的研究应用,矿井防爆电阻率成像系统,井中重力仪在矿山的开发应用等。

5、电池能源的检测分选设备:在野外作业中,电池是常用的能源,一组电池中若有一个电池不好,整个电池组的寿命都受影响,剔除不好的电池是一项看来很简单确很有实用意义的工作,会上有这方面的仪器介绍。

与会者认为虚拟仪器的发展是值得注意的动向,它用软件实现了很多硬件的功能,对仪器的小型化、轻化而有利;在激电法方面,注意到了不只是提高发射机功率,而且设法改进接收机设计,提高接收机的抗干扰能力,在模型实验方面,注意到了数学模拟与物理模型实验的相互辅充。

作为地球物理仪器,应逐步推广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器件(DSP),应该把数字信号处理作为仪器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份,以提高仪器的性能和指标。

发展地球物理仪器应鼓励仪器工作者开拓新的思路,要强调自主创新,对于国外仪器设备的引进,要注意合理、有效。

第十八专题  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

   “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专题共提交论文23篇,经评审后22篇登载在年刊中;提交论文中有15篇到会报告,此外来自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天中研究员以“S波列Q值物理意义探讨”为题进行了报告。

本专题提交的摘要和报告论文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地震活动性、地震精定位方法、地震数值模拟的应用研究、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危险性预测、深部结构反演、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等。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利用不同方法反演了多个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或破裂分布,得到了有意义的认识;

2.探讨了地震精确定位的有效方法及其应用;

3.探讨了数值方法在三维地震断层、地震波场、SH波散射的有效性;

4.S波列Q值的物理意义探讨;

5利用地震活动和地震前兆分析了地震危险性。

在本届专题交流中,在下述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发展动向:

1.联合应用多种资料开展国际前沿性的正反演研究,尤其是数字地震观测波形进行地震震源破裂过程、板内重复地震识别研究、提取后续震相、理论和观测波形拟合等,显示出良好的学术生长点。

2.年轻学者踊跃参与本专题交流是个可喜的动向,有8名青年学生在本专题进行了报告。

3.地震预测研究的交流报告仍显偏少。

在专题交流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大量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建设和观测资料的取得,已经并将继续对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的探索与实践,探测地球内部、揭示地震的成因机理提供前所未有的

发展机遇。


 

 

2008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专题会纪要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为配合2007年度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年活动,在2008328日召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国家中心技术系统》专题报告会。地球物理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会忠、副主任沈萍和部分委员出席会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总工、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大辉研究员主持。他在讲话中首先表示欢迎大家来台网中心进行学术交流。报告会有两项内容:1)学术交流;2)参观地震信息平台建设。在学术交流中,首先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信息部主任李卫东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信息服务系统分项报告”;接着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科研处处在彭克银研究员介绍了“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建设与成果”。

李卫东主任就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国家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进行了报告。他从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国家中心技术系统建设的工程概况及建设内容、工程技术系统、试运行、测试、成果与效益、项目特色及经验与体会等七大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

    彭克银研究员从项目的意义、实施情况、阶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四方面详细介绍了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建设的成果。

与会委员就两位专家的报告进行了讨论。特别就中国周边地区数据共享的实现开展了讨论。

陈会忠主任对2008年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进行了部署。

会后,大家参观了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数据平台。       

通过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的专题报告会,使委员们扩大了学术交流,增进了了解。大家表示今后应加强委员之间的联络,促进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为地球物理信息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2008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纪要

 


 

2008426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北京文波经济及自然灾害预测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北京市凯利华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工业大学联合召开了“2008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⒈研讨、交流20082009年,特别是2008年全国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预测意见;⒉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全问题的预测(2008年特别是79月首都圈重大雨情、水情、震情的精细预测分析意见)和对策研究。

    来自气象、地震、水利、电力、海洋、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校等部门的48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总参朱建国、国家发改委原副司长严谷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孙士鋐(27日到会)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郭建和办公室主任苏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理事长言静霞等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79篇,其内容涵盖了天灾预测专家们近期的研究成果、预测实例的总结和分析、2008年灾害趋势预测,包括对20081中国南部雪害、冰灾的成因研究、认识、观点分析;20088月(特别是奥运会开幕式前后)京津地区雨情、疫情的预测;2008年我国主要江河洪水、暴雨、全国范围的异常天气、旱涝趋势、台风、海浪等异常情况的预测;2008321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的预测及其成因;天灾预测的方法、理论研究等。论文中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和方法。

为便于交流,会前编印了《2008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文集》,按期收到的75篇文章编入了《文集》。

会议收到预测专家们的“天灾年度预测报告简表”38份,其中的37份编入了《2008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即《黄皮书》)。

    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耿庆国教授致开幕词,并主持讨论了拟上报的《2008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最后对会议做了小结。

    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均之、常委任振球、李国琛、高发金、徐道一、顾问王涌泉、委员黄相宁以及蔡尔诚、徐好民等同志分别主持了各单元的报告和讨论。

    会议重点安排耿庆国教授等做了奥运会开幕式天气预测问题;2008321日于田7.3级强震预测问题;20081月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预测问题;灾害链和城市防灾研究进展等专题报告。根据会议的议题,会议还重点交流讨论了2008年全国流域性洪水、雨涝、干旱灾害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强地震的预测报告和会商。在此基础上,耿庆国教授归纳、综合了专家们的预测意见,形成了《2008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二OO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按惯例,会后由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上报领导机关、中央有关领导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参考。

由于经费紧缺,出席会议的人数有了限制,会期有所压缩,但仍然坚持了天灾预测会议的传统,开放、民主、热烈,短短两天的时间里,发言者达35人次,各抒己见,不同观点的争论异常激烈。

    会议期间——426日晚9时至11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耿庆国教授主持召开了与会的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耿庆国、李均之、李国琛、高发金、任振球、徐道一、汪纬林、副秘书长陈维升、顾问陈一文,以及徐好民先生出席了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本专业委员会如何为奥运会安全服务的问题。与会者认为,就我们的预测范围及预测能力,应对奥运会开幕式的天气做出预测,并专门呈报中央主管领导。会上耿庆国教授通报了用自创的强磁暴组合法点出200858日(±10天)为一高度注意的危险点,地区主要是四川阿坝及其他两个地区(这两个地区待会后进一步工作后写专门报告。);重大灾害人命关天,专业委员会扩大会上专门讨论了建立能向中央直接反映情况的渠道,以免信息受阻,会议希望5月份把渠道打通。会议还研究了会后进一步工作的措施,并特别强调,对震情要严格保密,对敏感地区的震情要绝对保密。

经陈一文顾问联系,会议得到了“上海爱凯思机械刀片有限公司”的赞助;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承办了会务工作,与会代表对他们的资助与热忱服务,表示衷心感谢!


 

 

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研讨会议纪要

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

 


 

一、概况:

2008517日至18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会议中心召开了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主办,北京东城振动学会,北京科联广拓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协办的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研讨会。会议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学术交流,仪器展览、专题讨论。参会人员150多人,交流报告28篇,参展单位18家,展出仪器设备40多种。

17日上午9时,本次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钟世航主持开幕式,首先全体参会人员起立,为汶川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一分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陆其鹄代表会议筹办单位致开幕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吴海成,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程业勋,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林君相继讲了话,开幕词及几位专家、领导的讲话内容概括如下:(1)地球物理是一门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地球物理技术是基础。(2)地球物理仪器装备是地球物理技术的支柱。(3)国内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经历了种种磨难,“造船不如买船”的思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阻滞了国内仪器的发展,如今国内仪器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仍有必要大力倡导国内仪器的自主创新。(4)地球物理技术在技术领域和使用领域的涉及面都比较广,加强交流十分必要,希望这次会议能取得成效,并预祝会议成功。

二、学术交流:

会上有四位专家作了特邀报告。

中科院滕吉文院士在“中国地球物理仪器的研制和产业化轨迹”的报告中又一次强调地球物理学在本质上是一门观测科学的观点,指出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观测仪器和实验设备关系到整个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与创新,分析了这方面的现状,提出了问题,特别是对于地学仪器的大量进口,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工程院许绍燮院士的报告是“大尺度地面振动检测与应用”,许老师展示了丰富的长周期振动波的记录资料,有些相距上千公里的台站记录到的振波相位差只对应于几秒钟的时间差,这用从某个震源产生弹性波,而用弹性波传播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许老师设想这其中有电磁动力的参与,大面积的地块就像是一块大的磁悬浮体。这种假设如能得到更充分的论证,将对地震预报理念的更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土资源航遥中心熊盛青总工在其报告“我国航空物探技术新进展”中,介绍了我国近些年来航空物探的最新技术成果,并对航空物探技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国务院参事沈梦培在其报告“用科学实验方法来证明供电系统的公共安全性”中,说明了用科学实验方法来证明供电系统公共安全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强调要用实验数据说话。

在学术交流过程中还有23位代表作了报告,涉及地球物理技术动态、评述、建议;仪器设备及方法介绍;观测实验及研究结果汇报,内容是比较新颖的。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理事长吴天彪介绍了高新技术在国外地球物理中的应用,谈了对我国地学仪器发展的见解;徐佩芬介绍了一种无源的探测方法――微动勘探;雷军提出了工业化建设与地球物理场的干扰方面的问题,建议遵循“避让”的原则;陈斯文的报告阐明了减小卫星磁矩的必要性及相关技术要求;高文利的报告介绍了地下电磁波CT系统及其应用;叶树民介绍了FX1型幅相仪的主要特点及应用;张兴昶针对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仪的问题,阐述了提高物探解释的思路。另外还有一些报告,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仪器展览:

此次仪器展览有国内的产品也有国外的产品,但以国内产品居多,此次展会的特点在于有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且其功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设备。

陆地声纳法是我国自主创新提出的一种浅层工程地震勘探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它能够适合掌子面的工作环境。KZ1型矿震监测系统的功能指标优于已经进口的几个国家的同类产品。矿山的几种主要灾害,如突水、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无不与破裂及震动有关,“KZ1”的推出,将有助于国内矿山灾害预警工作的推动。

参观者反映,骄鹏公司的E60CN高密度电法仪很有创意,野外使用方便可靠。池顺良介绍了YRY型应变仪的有关情况,此种仪器能够检测1011的相对地形变,并展示了该仪器在此次汶川地震前的地形变记录,引起了与会者的特别关注。

北京地质仪器厂、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上海地学仪器研究所,大地华龙公司,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空间中心,北京瑞图万方公司,北京泰美鑫望达公司,北京仁佳凡宇磁测中心等也都展示、介绍了他们的产品,其中许多产品是新近研制开发出来的,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北京欧华联公司、欧美大地公司,劳雷公司等也展示、介绍了一些国外较好的仪器设备。

四、专题讨论:

此次会议用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讨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学术团体的纽带、桥梁作用以及汶川强列地震引发的关于震动灾害问题的热烈讨论,无论是会上还是会下、是在饭桌上还是在午休时,都离不开这个话题。

1、关于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

这次会议,大家摆了问题、谈了观点,主要内容如下:

1)设计仪器、选用仪器得有一个标准,但这一时还未必能达到共识,尚待逐步沟通,深入探讨,对于地学仪器,使用环境往往比较恶劣,有人认为稳定性和可靠性应放首位、第二条要求是应该多探测和监测到信息,第三是提高精度和准确度,再者则是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

2)对于仪器的指标要全面评价,追求仪器个别的高指标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个系统有的部份是“磅秤”的精度,有的部份是“天平”的精度,那么整个系统仍然是“磅秤”的精度。

3)根据使用的要求,仪器应该分档次,需要怎样的仪器就买怎样的仪器,不要一味追求高指标,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对设备投入的费用不少,但国家的钱也是来之不易的。

4)关于水平的评价,每一档仪器按每一档仪器的水平来评价,步枪就是步枪,不要去和制导火箭比水平。

5)有些代表提出,有些国外仪器,功能指标写得很好,但买来了,用了以后才知道并非如此,这事,国内由哪个部门管?学会能否帮助想点办法。

6)有人建议学会对一些仪器作些评议,如实地把某种仪器的优缺点罗列出来,供用户参考。这项工作难度比较大,但应该逐步做起来。

7)有些人提出仍应重视发挥老专家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也曾发过有关文件,各单位仍应积极贯彻执行,这有利于我们的事业。

8)对自主创新,无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移植创新,都应该鼓励,有人建议地球物理学会恢复对仪器的评奖活动,如曾经领发过的“张衡奖”。

9)有些代表认为,有些单位制定的仪器准入制度是有利有弊,利在于防止伪劣产品的进入,弊则在于对新开发的设备、创新的设备也开了“红灯”,能否想想办法,使其更有利于发展。

10)国内仪器设备的外观和工艺仍然是个薄弱环节,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2、关于学术团体的作用:

学术团体,对于政府,对于企业能做点什么?认为主要是咨询、参谋、桥梁、纽带四方面的作用。前几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发起组织了一个横向的联络组织――中国地球物理技术研发服务中心,这次会议的筹办单位绝大部分参加了这个组织,在这次会议期间,有关单位开了一次座谈会,讨论了一些问题:

1)大家认为,这种组织能否存在与发展,关键在于它能发挥怎样的作用,现在大家是都愿意参加的。

2)会议要求各成员单位把自己单位的技术,产品,长处,不足都作一个介绍,增强相互了解和沟通。

3)尽量促进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但这事如何做,还有待摸索,积累经验,以适应市场经济特点,不是无偿援助,而是如何共谋发展。

4)反对成员之间的不合理竞争,反对在出口产品上相互压价而损害民族利益。

5)完善该组织网站(www.CGTSC.com)的管理工作,把网站办好,使得国内同行能从中得到较新的信息,得到一些帮助。

6)筹备出版“常用地球物理仪器资料汇编”。此事不求快,但求准,对各个厂的广告、介绍要认真核实,这份资料要做到客观、可信。

7)对于成员单位的创新成果,组织国内权威专家给予评议和推荐。

3、震动灾害的预测及防御:

汶川地震震撼了每个中国人的心,数万人遇难,人人心情沉痛,对于这样惨痛的事实,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工作者无不感到愧疚,地震预报确实是一个世界难题,但是必须突破,而且也一定能够突破。大地震前不可能一点前兆信息没有,没有捕捉到或者还没有认识到,不等于不存在。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小礼堂接见了部份地震工作者,作了近两个小时的讲话,作过非常具体的指示,譬如前兆,周总理当时就指出要好好总结,哪些是有效的。40年过去了,现在能不能说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没有根据的?对于震前的动物异常的报导,不能简单地否定,必须深入研究。观测设备已经不断更新,但多观测到了、又从中多提取出了哪些更多的信息?地震预报的思路与方法又有哪些创新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许多与会代表表示,要把悲痛化为力量,共同为地震预报事业而奋斗。

与会者又联想到近年来国内屡次发生的矿山灾害,矿山是个小环境,但与周围的大环境也不能截然分开,矿山灾害,尤其是大一些的灾害,其能量并不只是来源于采掘活动,采掘活动往往只是一个诱发因素,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在起作用。矿山灾害的预警及防御工作,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北京东城区政协副主席戚安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刘宝城,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洪允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苏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地质仪器分会副秘书长曹向东等,会议得到了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地质仪器厂、北京京南航天数据公司以及赵文津院士的赞助。

此次会议的详细情况,以及有关论文、报告、产品介绍等都将登载在www.CGTSC.com网站上,欢迎查阅。


 

 

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共同推进产学研结合

 


 

319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在科技部召开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会议,研究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关问题。会议由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主持,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负责同志代表以及各部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是自20061228日六部门成立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以来的第二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六部门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的汇报,汇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态势、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措施。会议听取了四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听取了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开展产学研结合情况工作汇报和经验介绍。会上,六部委领导还共同讨论并确定了2008年推进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工作要点。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07年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要点

 


 

2007年工作总结

2007年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也是我会第五届理事会届满、要进行换届改选之年,我们的工作,除了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科普宣传、科技服务和组织建设工作外,两个重头戏——组织20周年庆典活动和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进行换届改造,是今年的中心工作,现分别总结如下:

一.召开庆祝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给从事地球物理工作逾40年的108位资深会员颁发荣誉证书。(详细内容见上期会讯和学会网站)

二.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详细内容见上期会讯和学会网站)

三、配合“学术金秋”活动,举行IGY+50·eGY大会和2007年学术年会,出版《陕西地球物理文集(七)》。(详细内容见上期会讯和学会网站)

    会议还就陕西省的放射性生态环境及治理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了“专家建议”。

四、科普活动与继续教育工作

我会2007年的科普活动主要是围绕陕西省第15届《科技之春》宣传月和全国科普日进行,继续教育工作则是为生产与科研部门举办了三期“物探方法与技术”的培训班,概况如下:

1、科普报告。共作了两次科普报告:一次是我会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在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举办的题为“军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与研究进展”的报告,受到了主要来自部队院校与研究单位的欢迎;另一次是我会特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化年中国组委会秘书长郭建同志作“从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到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化年(eGY)”的报告,介绍了我国在这些活动中的贡献,受到会员和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2、科普展览。根据我会申报的科普计划项目,制作了“神秘太空的探测”科普展版,于全国科普日在社区进行展览,说明人类在征服太空前,必需对空际情况要有深入的了解与探索。

3、开放高校实验室。在《科技之春》宣传月期间,我们联系长安大学的“地球物理仪器室”和西安科技大学的“地质陈列馆”向群众开放,并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

4、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办了三个“综合物探技术培训班”。我会应陕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和煤炭科学总院西安研究院的要求,在第一季度给这三个单位分别办了三期“综合物探技术”培训班,每期的时间是24天,内容和重点各不相同,参加培训的人员是近几年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与研究生、各级管理干部和在职的技术负责人共124人,我们先后组织8位专家教授前去讲课,并参加座谈和联系实际解答问题。

    五、努力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工作与厂会协作行动

    一年来,我们加强了与会员单位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了解他们在生产技术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完成四项地质研究任务外,在发展地球物理TEM技术中开展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技术开发项目,为TEM法探测研究的地质解释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六、坚持改革,构建和谐学会

    2003年我会制定《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改革方案》以来,我们在改革上,不断探索与试点,曾两次参加省科协召开的学会改革交流会,撰写的改革文章被收入省科协2006年出版的《学会工作与学会改革》一书中,并被今年出版的中国科协核心刊物《科技论坛》转载。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会又写出“以会员为本,民主办会,构建和谐学会”的论文,上交省科协,拟在科协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

    为了构建和谐学会,我们尽力创造条件,构建一个业务交流的平台,会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科技论坛、科普活动和科技服务活动,在学术上、技术上和管理上互相交流研讨,学会的办公室也成了交谈的场所,会员们常来此交换意见,讨论问题,甚至交友聊天,逐渐形成了一股向心力与凝聚力,使学会成为会员之家,构建了一个和谐学会。

我省是地球物理的大省,我会的会员分布在省内60多个企事业单位,一些会员是这些单位的主管或技术骨干。二十年来,老会员中已有过半离退休,我们除了积极发展年轻会员,以保持学会的活力与年青化外,对于已退出工作岗位的这些资深会员,也给予额外的关心,除了欢迎他们继续参加学会的活动外,每隔几年,就对参加地球物理工作逾40年的资深会员进行表彰,除在大会上请科协领导发给荣誉证书和纪念品外,还进行座谈、宴请与摄影留念,使他们感到学会的关怀与温暖;在换届改选时,只要本单位认可,他们仍可以被选为理事和担任学会的工作职务;对于一些年事已高、不再担任学会理事会工作的,根据他们对学会的贡献,授予名誉理事、名誉理事长等荣誉称号。

我们对资深会员的表彰工作已进行三次,第一批是1997年庆祝我会成立10周年时,有93人受到我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表彰;第二批是2003年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时,有88人受到表彰,并宣布2位名誉理事长和4位名誉事理;第三批是2007年召开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时,有108人受到表彰。共计299人。

为了调动会员对学会工作的积极性,在每年年终召开的理事会上,对于一年来给学会工作作出较大贡献的会员,学会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资奖励,由理事长宣布表彰名单和奖励名单。这样既鼓励会员对学会工作的参与和关心,也使会员有了主人翁感。今年受到表彰的有32人,受到奖励的有17人。

    我们也十注意发现和推荐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的工作,今年向省里推荐了一名省政协委员,一名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三名优秀学会工作者,同时还有7人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有11名会员获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优秀论文奖,有28名专家的资料进入省科协的“学会高级人才库”,10名专家进了“青少年创新大赛评委人才库”,还给省科协上报了2名“科普报告专家”。

2008年工作要点

    1、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组织学习和认真贯彻《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省级学会组织工作条例》,推动学会组织管理和规范化建设。

2、以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3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组织好今年的学术金秋活动,在第三季度召开一次勘查地球物理综合学术研论会,其内容包括: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油气勘查及评价、矿产资源环境勘查、工程勘察、地震调查等综合地球物理技术以及地球物理应用效果与经验。

3、创造条件,积极筹备在2009年由我会承办“国际地球电磁学研讨会”,扩大我会在国内外的影响。

4、积极参加陕西省第16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组织科普极告,开办科普展览,开放地质陈列馆与物探实验室。

5、在学会所在地的社区内,开辟一个“科普园地”,宣传地球物理知识,报导地球物理的新技术、新成就,定期更换宣传图片。

6、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举办“物探方法与技术培训班”。

7、努力开展科技服务和厂会协作活动,提高学会为经济建议服务的参与度,今年拟与唐信科技公司合作,在处理地震资料方面承担一定的生产与研究工作。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学术交流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学术交流会议于429日在太原召开。这是山西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综合性省学术交流活动。会议共收到交流论文30篇,来自全省地矿、煤炭、冶金、地震、水利和高等院校的66名地球物理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山西省科协、山西省地质调查局、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山西省地震局的领导参加了会议。

    参加会议的物探科技工作者就地球物理勘测技术在矿产勘测、煤田调查、地下水源勘测、煤矿采空地质灾害调查、地震预测预报、地质构造调查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勘测技术有,三维地震、电法、磁法、化探、瞬变电磁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等。

会议组织井然有序,交流内容资料丰富,参加会议人员一致为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满意。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2008422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济南市燕山学校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以“认识地球  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第39个“世界地球日”是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今年开展的重要科普宣传活动,得到了山东省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和支持,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和在济南的部分学会理事参加了这次活动。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公司的十五名共青团员身披“认识地球  和谐发展”的授带,成为“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的志愿者。

    在“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开始时首先进行了简短的开幕仪式,燕山学校小学部丛一峰校长、李秀莲副校长到会,致欢迎词;少先队员献红领巾;济南市电视台、教育台、山东商报的记者参加了活动;山东省地震局专家做了“防震减灾安全教育讲座”,高年级同学开展了防震演习。学会理事长介绍了“世界地球日”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他说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理性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认识地球和谐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让我们行动起来,以科学发展观探索人类更合理的利用地球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谐共处,和谐发展。

在燕山小学的操场上二十五个展板深深的吸引着学校的二千余名师生,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秩序井然的观看排成几十米的展板,志愿者一边介绍一边发送“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宣传册。展板由历届“世界地球日”主题“地球——人类美丽的家园”、“太阳系的组成和演化”、“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空探索”、“地球的构造和物质组成”、“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预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五周年”、“地球物理在地质找矿、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山东省的地球物理高等教育”、“面对地震灾害你有准备吗”、“在家庭怎样避震,在学校怎样避震,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在户外怎样避震,震后如何自救和互救”等宣传内容组成。当记者采访身边的小学生时,孩子们一个个探着天真的笑脸说:我们知道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我们会珍爱地球,我们会节约用水,我们不会踩草坪,我们不乱丢垃圾。活动志愿者说,参加这次活动很有意义,自己也受到了教育,要争取参加更多的科普活动,为认识地球、和谐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千顶帐篷万里情——MAZ公司捐赠物资援甘抗震救灾

 


 

中国汶川地震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受地震波及的甘肃陇南地区灾情严重,激发了在甘肃进行投资开发的MAZ公司现股东的爱心。MAZ能源国际科技公司高层在与甘肃经委领导的通话中获悉,震后甘肃陇南急需帐篷特别是冬季帐篷、睡袋等物资。经董事会紧急商议,决定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给甘肃省人民政府援助陇南灾区人民。

经多方联系协调,从欧洲不同地区紧急采购冬季高级帐篷1310顶,把欧洲挪威地区的冬季高级帐篷抢购一空。董事长艾克森先生和执行总裁林夏冰先生亲自致函给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请求将捐赠的物资由中华慈善总会办理进口通关、运输等紧急手续,尽快把物资运送到陇南灾区。从获知急需物资,到把第一批1000多顶的帐篷送到陇南灾区,只用了20天时间。

艾克森先生和林夏冰先生还赶赴甘肃兰州了解灾情,并亲临陇南灾区视察,成为第一个到达甘肃陇南灾区考察的外国捐赠人员。董事长艾克森先生还计划亲自将甘肃陇南灾情在国外宣传,争取更多的国际援助。

甘肃陇南重建成为灾后亟待解决的问题。MAZ集团董事长艾克森先生和执行总裁林夏冰先生已经考虑,根据陇南灾区的实际情况, 重点抓好孩子的教育,现已向甘肃省石军副省长和甘肃省经委李平主任表示,在陇南选择24所学校,与挪威学校进行互帮互助,把灾区学生送到挪威进行培训教育。

医疗也是甘肃陇南以及甘南少数民族急需的援助项目。艾克森董事长和林夏冰执行总裁在获知挪威医协打算捐赠一所200个床位的医院给中国地震灾区人民的消息后,经多方联系,通过挪威驻中国领事馆以及中华慈善总会协调,把该捐赠医院项目(约一亿元人民币)基本落实建在甘肃陇南或甘南地区。

一顶帐篷一份情,顶顶帐篷饱含着MAZ公司全体股东的浓浓情谊——让失去房屋的灾区人民尽快有个家。一所学校一份爱,所所学校寄寓着MAZ全体股东的深情关爱——让失去学校的灾区儿童尽快回到校园。MAZ公司全体股东和员工永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我们期盼甘肃灾区重建美好家园,也期盼MAZ在中国开发成功。

附:MAZ公司简介

MAZ能源国际科技公司(Mazoil  Technologies Inc,以下简称MAZ总公司)是致力于绿色科技开发的国际投资公司。该公司现以投资和开发新型能源技术为主,已投入了3000多万美元。经过十多年的研制,成功地开发了MAZ燃油助燃剂技术,它与燃油混合后,能够提升燃油使用性能,发动机应用时能够产生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减少碳排放功效。

MAZ总公司的股东是美国、挪威、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金融界和公益事业领域的投资者,长期支持可持续发展事业和对新型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进行投资,分别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设立了分公司。新加坡公司(Maz Energy Pte Ltd)负责开拓东南亚地区业务。

北京长信万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MAZ北京公司)的核心产品“MAZ燃油清净助燃剂,是根据MAZ总公司的技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而创新的新型燃油添加剂。MAZ北京公司于2003年将该技术引进中国,投入8000多万元人民币,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发和检测,通过消化、吸收和创新,已获得中国发明专利。MAZ助燃剂添加到汽、柴油中应用,具有显著的节油、减排功效。

在中国甘肃省政府的支持下,MAZ北京公司促成甘肃省首创了全球第一部含有节油、减排功能指标的甘肃省优质汽油、柴油地方强制性标准,在甘肃推广应用了两年多时间,多部门检测结果表明,节油、减排效果良好。MAZ总公司已把甘肃优质汽油、柴油标准的经验推向欧美、东南亚国家。

MAZ北京公司(北京长信万林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团体会员单位


 

 

身在海外  心系灾区

 


 

20086月初,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四川地震灾区堰塞湖威胁灾区的报道,远在新西兰的我会会员何泽成先生先后两次打电话给学会秘书处和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希望尽快报告国务院抗震救灾办公室等有关部门,用虹吸原理治理水量巨增的塘家山堰塞湖,同时表示如果救灾工作需要他可以马上回国。

大家认为何泽成先生用虹吸原理治理堰塞湖的建议是一个施工维修简单、进度快、省人力、少花钱且有利于人工控制调节排水量的好建议。鉴于国内已有直径1米到4米保质50年寿命的高压聚乙烯大型波纹管生产线,有利于抢运救灾,于是通过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专家工作组的刘光鼎、马宗晋等专家向国务院和四川唐家山堰塞湖指挥部报告了何泽成先生的建议。因唐家山堰塞湖的治理方案已定,施工也接近尾声,本次工程未能使用此方案。但抗震救灾指挥部肯定了何泽成先生的建议和他的爱国热忱,并通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向何泽成先生表示感谢。


 

 

纪念顾老百年诞辰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625日是我会名誉理事长顾功叙先生诞辰100周年。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在京联合召开了顾功叙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会议在北京西郊的白家疃“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原名北京基准地震台)举行。该台是我国较早的地球物理观象台之一。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任王琳、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张国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郭建、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徐平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新老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乔森同志主持。曹学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纪委书记)、张国民、王琳、郭建等同志代表各自的单位在会上发了言。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回顾了顾老光辉的一生,包括他的学术成就、对地震预报的执着追求、对地球物理学会和地震学会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顾老高尚的品德、严谨的学风等。座谈会既是一次缅怀的会议,也是一次深受教育的会议。

刚从汶川地震现场回京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谭研究员在会上介绍了汶川地震情况。

                            (汪纬林报道)


 

 

缅怀为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和学会发展

作出卓越贡献的顾功叙先生

 


 

.顾功叙先生是学会成立的发起人之一

1940年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和北平研究院共同发起组成“地球物理工作委员会”,1941年更名为“中国地球物理工作委员会”,这就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前身。在此基础上19472月,陈宗器、顾功叙、王之卓、翁文波等4位先生在翁文波上海家中会晤筹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经政府核准于当年8月在上海前中央研究院礼堂正式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大会,顾功叙、翁文波、傅承义等9位先生被选为理事,陈宗器先生任理事长,顾功叙等7位先生任《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和地球物理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从此,顾功叙先生便义无返顾地挑起了发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重担,一干就是40多年,无一日懈怠。他先后任首届(1947年)理事、第一届1957年)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二届1963年)和第三届1980年)理事会理事长,第四届1988年)理事会授予他名誉理事长称号。他并先后担任《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主任委员、主编、名誉主编等。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从成立初期的几十名会员,发展到今天会员人数超过万人,分布于全国各行各业的近20个系统,成为具有7个工作委员会、15个专业委员会、1个海外分会(北美分会),并在18个省、市、自治州成立了地方学会,这些成就都是与顾功叙先生等学会奠基人和领导者的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分不开的,特别是在学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关键时期,他们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指引学会茁壮成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作出了贡献。

.顾功叙先生是学会的改革先锋

1986年底,中国科协提出开展全国性学会的改革和加强学会建设的建议,由于顾功叙先生等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的积极努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为中国科协改革试点学会。他明确指出:“学会改革必须提到日程上来,首先是制度上的改革”。“目前挂靠制度、组织制度、选举制度等都很不恰当。学会办事机构挂靠应体现独立性与群众性。经费除科协拨款和各单位支持外,应多途径筹集。学会办事机构应是一个精悍的班子,应选聘对学会工作积极热情、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的人员”。顾功叙先生有感赋诗:“学会改革在必须,长期复杂难速成,提出方案是首步,有待实践来验证。学术组织政治式,理事成为荣誉职,不是理事不理事,选举制度不合适。学会工作缺点多,责任都在领导身,大家心中意见大,事业为重气就消。老人即去不可恃,今后工作靠大家,劝君多从大处想,要为学会前途谋。”充分表达了他对学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国科协的关心和指导下,在顾功叙先生等老一辈学会领导人的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终于完成了体制、改选制度和学术活动的初步改革。

.顾功叙先生非常重视发展与国际地球物理学界的关系

    顾功叙先生一贯认为,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国外任何先进的科技思想、科技成果都是全人类的财富,都是我们应该吸收的营养,因此他以极高的热情努力推进中外国际地球物理科技交流活动。他多次率中国地球物理和地震代表团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外学术期刊上介绍中国地球物理研究进展。为推进我国地学界的联合,他倡导成立中国IUGG并挑起首任主席的重担,他倡议并组织完成了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联合,与美国SEG4年在中国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谈判,首届“北京(89)勘探地球物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展览会”胜利召开后,迄今已连续召开了三届类似会议。1991年又组织召开了“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用国际讨论会”。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ASEG)还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建立了兄弟关系和图书资料交换关系。美国SEGLeading EDGE也分别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建立了长期联系并互赠了纪念品。顾功叙先生倡导和参与的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我国地球科学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国外同行的友好合作和科技交往,提高了我国地球科学界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

四.顾功叙先生大力促进了学科和学会的发展

    顾老既是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又是学会的领导,学会依托研究所得到了人、财、物的支持,同时利用学会把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单位联合起来,形成大地球物理即综合地球物理,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了学科和学会的发展,。

五.顾功叙先生非常重视地震预报和灾害防御

    顾功叙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地震局球物理研究所担任领导工作期间,始终关心着我国的地震研究工作,特别是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他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地震预报研究方面,亲赴地震现场调查研究,为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出谋划策,指导制定和实施研究规划,亲自深入开展地震与重力关系等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培养指导研究生,他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中的科技骨干和领导者。

    顾功叙先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他襟怀坦白,严于律己,诲人不倦,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他付出的心血,做出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评价。

顾功叙先生永远是我们地球物理科技人员学习的榜样。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专职副秘书长郭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现将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200810月17日21日,10月16日报到。

    二.会议地点    北京市

    三.年会学术活动  

1.大会报告(另行通知)

2.专题报告(另行通知)

3.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暂定如下题目及主要内容,具体安排根据投稿情况将相同课题合并为八个专题组进行讨论)。

1新世纪国际地球物理研究信息化与平台建设

召集人:彭丰林          黄清华

peng@geophys.cn

主要内容: 地球物理信息学的建立与发展,地球物理研究的信息化,学科信息向社会的传播及需求分析;GIS、网络、网格、网群的应用,信息中心、库群及基于此上的VOVL等研究平台建设,相关的中间件与互操作技术;地球物理的数据挖掘、融合、同化、可视化、标准化;多维可视化亟待解决的大规模数据准备及处理方法;地球物理学中的模型、数值模拟与正、反演技术;相关的谱分析、数据压缩、数据处理等新方法及技术;相关预测报理论与方法。

2) 地球物理的进展及前沿

召集人:魏奉思      臧绍先

fswei@spaceweather.ac.cn

主要内容: 本专题为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平台,就以下两方面提出分析和建议:对国际国内地球物理的发展现状、前沿课题进行综述分析和评议,内容不限。②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进展进行介绍,总结并提出建议(如地球空间双星计划,“夸父”计划,太阳爆发小卫星计划,“子午工程”,新的国家级项目建议,地震-电磁卫星),以期通过本专题达到交流看法,集思广益,利用地球物理学会这一科研群体把地球物理科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3)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牛毓荃   牛滨华    

wliuyang@vip.sina.com

主要内容: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应用技术

主要内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三维地震成像及四维地震方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油气田与煤田地层参数反演及解释;高精度重磁电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与油气田、煤田勘探开发有关的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4) 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小宏   肖立志   李景叶

chenxh@cup.edu.cn

主要内容:地震波在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的传播理论;油气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方法;油气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确定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描述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监测方法;与油气储层有关的其它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和技术。

5 基础地质与固体勘查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    熊盛青   吕庆田

lqt@cags.net.cn

主要内容:物探技术以及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方法,在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查应用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与软件、新进展、新发展、新应用和新成果,成功的找矿实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国内外物探科技发展态势等。

6 水资源、环境、工程地质与质量检测地球物理

召集人:程业勋   钟世航   钱玉好

zhongshh@vip.sina.com

主要内容:基础设施的工程勘查及施工监测的地球物理技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地球物理,水资源的勘察、管理和合理利用,隧道地质预报及其它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中的地球物理技术及应用,以及工程质量和工程现状检测等方面。包括理论、应用实例、应用前景、新技术方法等方面。内容集中者将安排专题讨论。

7) 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   

召集人:赵永贵      王绪本  郭秀军

zhaoyonggui@263.net

主要内容:城市化发展及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包括工程勘查和检测中的新方法、新仪器、新软件、新成果等。重点交流地球物理勘查、数据处理与成像理论方面的方法和技术。涉及的应用领域包括城市近地表精细结构调查、隧道质量检测与地质超前预报、桥梁与桩基检测、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场地勘查、工程与地质病害诊断、工程物探技术质量管理与研究、城市地下管网设施的探测与识别、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对策、文物古迹的探测与保护等方面。

8) 岩石物理学

召集人:葛洪魁   马胜利   伍向阳

gehongkui@163.com

主要内容:岩石的声学、电学、力学、热学、磁学、光学、放射性等物理特性的理论、实验与应用研究。 岩石物理学研究进展。国内外岩石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发展趋势的分析与建议。 岩石物理理论与模型研究。岩石物理特性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及分析模型。 岩石物理特性实验。测试仪器、方法、变化规律,高温高压岩石物理特性测试。 岩石物理学的应用。在天然地震、石油、煤炭、矿山、水文等方面的应用。

9)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赵文津   李惠民

lin_don@sina.com

主要内容:①地球深部状态与大陆构造格局;②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组成、属性和变异特征及其在深部研究中的应用;③岩石圈的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④地球深部的圈层耦合;⑤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⑥岩石圈的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深层过程;⑦地幔对流和大陆动力学模型及相关内容。

(10)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蔡永恩   石耀霖

yongen@pku.edu.cn

主要内容:地球内部结构、地核动力学、地幔动力学、板块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动力学、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以及与解决上述问题有关的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新方法、新技术。

(11) 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黄     李延兴   傅容珊

liyx9777@vip.sina.com   hc@shao.ac.cn

主要内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进展,测地数据处理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对地球整体及各圈层物质运动的高精度监测;地球重力场及其时变性的测定与研究;地球自转变化及其与地球各圈层物质运动的关系与机理的探讨;以空间大地测量为基础的中国大陆及边缘海现今地壳运动模型及动力学研究;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预测重大自然灾害的方法和能力的研究。

(12) 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王     吴小平   王谦身

ywang@asch.whigg.ac.cn

主要内容:本专题主要讨论和交流地面、航空、卫星重力测量新技术和观测结果,重力仪器研制与改进,重力固体潮汐的观测,处理与分析。地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的确定,利用地球重力场时空变化研究岩石圈结构、地幔动力学及地球内部各圈层相互作用等问题。

(13) 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   

召集人:刘启元  张先康  王椿镛  陈九辉hnjh@vip.sina.com

主要内容:中国大陆具有明显的块体结构特征,在周边板块的作用下,块体间不断有相对运动,而且产生了内部变形。研究探讨中国大陆块体的内部结构、块体边界及块体间相互作用、运动变形以及与强地震的关系是大陆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近年来,在上述领域已开展了大量的探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专题的目的主要是讨论交流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块体内部的结构特征、块体边界及其相互作用、运动特点和变形的动力学过程与地震形成的机理等问题。

(14) 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召集人:郑需要  张忠杰  刘斌

xuyaozheng@yahoo.com.cn

主要内容:地震各向异性成因,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三分量记录观测资料处理和解释,介质裂隙探测,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地震各向异性理论在石油地震勘探、煤田地震勘探、海底地震、地震预报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15) 计算地球物理

召集人:赵志新  陈晓非  王彦宾

zhaozhixin@ccsd.org.cn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学及其应用中有关模式建立的数值模拟、计算等相关课题,各种地球物理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成果。①声波、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理论地震图计算及反演研究;②地震波反射、深反射和折射成像及其应用;③重力、电磁波及地震波反演与成像;④地球动力学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16) 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  

召集人:陈棋福  王培德   

wangpd999@sohu.com   chenqf@seis.ac.cn

主要内容:地震学基础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的理论与实践。地震震源机制和强烈地震的复杂震源过程;地震发生发展过程和地壳、上地幔结构的关系。区域应力场研究。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数字地震记录的处理与在地震震源过程和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地震破裂过程的实验室研究。活动断裂特别是城市活动断层的探测和研究。

(17) 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召集人:陆其鹄  孙进忠      郭永刚

sjz@vip.sina.com

主要内容:①磁法、电法、重力、放射性、测震等地球物理仪器的新进展;②地球物理实验与现场观测的新经验;③地球物理仪器在国防与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实例与成果;④我国某种地球物理仪器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⑤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发展的新思路、设想与建议;⑥其他有益与促进我国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交流内容。

(18)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会忠  胡天跃   

pingshen279@163.com

主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应用中的新成果。①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②信息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③计算机网络与地球物理应用技术的结合;④互联网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⑤数据库、GIS、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开发及应用;⑥地球物理数据网络资源共享及其应用;⑦地球物理计算和数据网格;⑧地球物理模拟方法和技术。

(19) 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光宇  王家林  郝天珧  宋海斌

gashydrate@163.com

主要内容: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及新应用;边缘海地质构造及其形成演化;海相残留盆地;海洋油气及其它矿产资源;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近海工程调查及海洋环境;其它有关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内容也欢迎交流。

(20) 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       

召集人:梁汉东   王广才

HDL6688@sina.com

主要内容:宇宙中弥漫或聚集着流体和固体。地球是流体与固体复合系统。固体或是流体的载体或为流体赋形;流体则是更具有生命特质的元素。宇宙和地球演化源自流体驱动;石油形成源自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和转化;煤矿瓦斯灾害源自流体瓦斯突破固体煤岩赋形边界等。诚邀触及天体和地球流体的不同学科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学者和相关产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撰稿和参会,共同促进流体地球科学发展。

(21) 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

召集人:耿庆国   张启文   马利华

qwzhang@nmefc.gov.cn 抄送: mlh@bao.ac.cn

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中国巨灾综合预测方法、理论和成果,研讨环境变异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并以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巨灾与大环境变异问题作为交流重点,对中国巨灾预测及改善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防治灾害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本专题将给从事天地生综合学科交叉研究、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研究和环境变异等有关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争鸣和交流的舞台。

(22) 地球电磁法研究与应用

召集人:赵国泽  王家映  孔祥儒   

zhaogz@ies.ac.cn

主要内容:地球电磁法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岩石电性和水含量等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及软件研究;地壳、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和地震、火山预测研究;油气、地热和地下水、金属矿、环境和工程等电磁勘查研究;地球圈层结构及相互间电磁耦合关系的研究等,欢迎其它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报告。

(23) 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

召集人:杨振宇   黄宝春    

bchuang@mail.iggcas.ac.cn

主要内容:磁性地层学、岩石磁组构在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变化、古构造运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环境磁学和岩石磁学在短尺度古环境、城市地球物理研究(如现代污染等)中的应用;古地磁学与板内变形与陆内旋转、欧亚大陆东部及周边构造演化;地球磁场古强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进展。

(24) 地磁与高空物理

召集人:史建魁   濮祖荫   徐文耀

jkshi@cssar.ac.cn

主要内容:地磁扰动的观测现象和物理机制研究;中高层大气 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研究;电离层/热层中的扰动现象和物理模型研究;④磁层空间暴过程中场和粒子时空变化的观测特性和理论模型研究;⑤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研究等。

(25) 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

召集人:万卫星 王劲松 刘连光

wanw@mail.iggcas.ac.cn wangjs@nsmc.cma.gov.cn

主要内容:太阳风起源;日冕物质抛射;行星际扰动传播;行星际间断结构;磁重联;粒子的加热与加速;波-粒相互作用;太阳风暴与磁层相互作用;基本单元模式;各层间耦合模式;区域模式与全球模式间的关系;子午链模式;空间天气对航天、通信、导航等活动的影响;对国民经济领域(电力、汽油、输运、资源考察和航空等)的影响;邻近空间的探测、研究与应用;空间天气预报方法和模式。

(26)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 

召集人:刘代志   李夕海

xihai_li@163.com    daizhiliu@163.com

  题:地球物理环境、信息获取与应用

主要内容: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环境信息获取与应用;国防工程地球物理信息获取与应用;遥感信息获取与目标识别技术;其它国家安全领域中的地球物理应用。

除在年会交1~2页短文外,可同时提交详细论文,经择优录用后,在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四)上正式出版,公开发行。

四.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为增加论文的信息量,本届年会提交论文分两种:1.论文长度为一页,字数限制在1500-1700字(公式按占两行文字计算);2.论文长度为两页,字数限制在3500-3800字(公式按占两行文字计算)。作者可以自行选择,请认真阅读后面附件中的稿件要求,并写明所投专题号和详细的联系方式。征稿截止日期620日。

五.提案小组

   长:  

请就国家科技政策、学科发展、学会活动以及年会组织等各类问题提出提案,于830日前递(或寄)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苏枫。

六.年会组织委员会 

     任:朱日祥

   委  员:(按拼音排序)

   郭  建  姜  朴  曲克信  孙建国  王 琪

   王伟元  吴海成

七.学术委员会          

     任:臧绍先

     员:(按拼音排序

       陈会忠  陈晓非      陈永顺

   程业勋      黄清华  刘启元  刘振兴

   陆其鹄  吕庆田  牟永光  牛毓荃  钱玉好

   石耀霖  王椿镛  王家林  王家映   

   魏奉思  熊盛青  杨振宇      张先康

   赵文津

八.《年刊》编委会    

     任:臧绍先        

   副主任:王广福

     员:(按拼音排序)

   蔡永恩  陈九辉  陈小宏  葛洪魁  胡天跃

   黄宝春  李惠民  李延兴  梁汉东   

   刘代志  牛滨华  彭丰林  濮祖荫   

   史建魁  宋海斌  孙进忠  万卫星  王培德

   王谦身  张启文  赵国泽  赵永贵  赵志新

   郑需要  钟世航

九.注册

1.与会者(包括参展者)均需交纳注册费(会议费)

⑴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已缴会费)650元;

⑵ 未交会费的会员及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700元;

⑶ 在读研究生、大学生会员(已缴会费)550元;未交会费及非会员600

⑷ 与会代表不就餐不住宿者交300元;

2请于910日前汇出注册费(会议费),逾期加收100

3.退款 特殊情况不能与会者,于9月30日前用信函或电话、传真通知会务组,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68729347 

传真:010- 82998257,会后可退70%注册费(会议费)。

十. 食宿  食宿费自理

1. 住宿:北京太阳城度假村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立汤路30

标准间

  

豪华

标准间

三人间

220/间·天

240/间·天

280/间·天

90//

请在回执中注明住房的其他要求,原则上以回执先后顺序安排入住计划。因北京住房紧张,无回执者不保证住宿。

2伙食  与会代表随行人员就餐缴纳300/人。

十一.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及技术成果,包括各类地球物理及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

收费标准:

1.展板(墙面)0.9m×1.2m       900/

2.展台 2m×2m                 3500/

3.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 (20分钟/次)

1500/20分钟

4.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一件为500/套)

800/

5.《会议指南》登载企业介绍      800/

6.在《年刊》上登载企业、产品介绍

5500/

需要在《年刊》上登载的插页,务必在9月10日前将文稿、光盘(或软盘)及费用寄到:

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收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在《会议指南》登载企业介绍,务必在9月10日前将文稿、光盘、(或软盘)及费用寄到上述地址。

参展单位将展品、展版(图片、文字)10月12日前送(寄快件托运)到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收,邮政编码:100029,或由代表提前于10月15日前送到会场,以便布置展厅。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参展费用请在9月10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三.付费办法”,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十二.会后野外地质考察(价格暂定)

1.  长沙、韶山、张家界、凤凰古城地质考察

  张家界散团1960/  北京散团2320/

2.  鹰潭龙虎山、玉山、三清山、婺源、景德镇地质考察

  九江散团 2020/  北京散团2340/

3.  黄山、千岛湖、杭州地质考察

杭州散团 1960/  北京散团2330/

4.  拉萨、林芝、巴松错湖地质考察

拉萨飞北京散团              5220/ 

拉萨飞成都散团              4290/

5.  夜观北京奥运场馆          60/

  各考察线路详细情况咨询电话:

010-82998028  68408402  13801200966

十三.付费办法

    1.每篇论文评审费单页200元,双页300元,请于620日前邮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如不按时汇款则取消在年刊中刊登被录用的文章)

    2.注册费(会议费),展台、展板费,产品、企业介绍费,广告费等请于910日前邮汇或信汇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3请汇款后将汇款单传真至010-82998257或是扫描后发邮件至dqwlnh2008@126.com,上面务必写明您的汇款用途、详细地址、邮政编码、作者及论文名称、专题号,以便核对(注:汇款人一定写作者的姓名,方便汇款后核对,不要写代理汇款人姓名,如单位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姓名)。

信  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0200007609014454432

     开 户 行  工商行北京海淀紫竹院分理处

邮  汇:

     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邮寄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 010-82998257

     传    真: 010-82998257

4无住宿和返程回执及未交注册费者,会议不保证住宿。若925日以后决定参加会议者,请务必于1010日前电话联系(010-82998257)。

十四.回执

《参展回执》、《住宿、返程、野外考察回执》请于910日前 传真至 010-82998257,或

寄至: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收,

邮编:100029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回执请从学会网站下载(www.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勘误

  本刊2008年第1期(总第98期)第20页中的题目“2008年交会费

       人员名单年份写错,更正为“2007年交会费人员名单。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