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87期

目  录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学会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纪要
学会工作
  第七届第五次秘书长工作会议纪要
  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参加“北京科技周”活动展示科学魅力
学术交流
  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专题会纪要
“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海洋地球物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计算地球物理”、“地球介质各向异性”、“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城市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学”、“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2005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纪要
  学术团体与企业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模式及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
  勘探专业委员会东部地区第十三次石油物探技术研讨会纪要
地方学会
  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2004年工作总结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科技信息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科技部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报  道
  中国内陆油气资源的新发现
  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有成效   
  培训班消息   
 《点击中国地球物理》一书将于6月底出版发行

内  容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学会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纪要
    2005年3月22日,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学会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学会改革领导小组组长邓楠同志主持会议。会议听取了学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04年学会改革工作总结及2005年学会改革工作建议的汇报,全面回顾和总结了2004年学会改革工作,认真分析了2005年学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2005年学会改革工作的安排意见。
    会议认为,2004年学会改革工作,认真落实中国科协《关于推进所属全国性学会改革的意见》要求,坚持突出重点、抓点带面、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了学会改革调研工作。组织机关有关部门和有关全国性学会的同志,采取座谈、研讨等形式,围绕学会的能力建设开展了调研工作。设立了学术性社团的功能与设立标准、科技团体接受政府职能转移与对策建议、坚持民主办会加强学会制度建设、学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学会学术交流活动状况及期望、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与创新发展等专题,并组织开展了“2004年度学会改革问卷调查”工作,形成了6个专题调研报告和1册基本调查数据,为进一步推进学会改革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二是加强了学会改革的分类指导和经验交流。根据学科分类的特点,组织召开了5次不同类型学会(理、工、农、医、交叉)的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分析学会的不同特点,突出学会优势,明确学会定位,研讨学会改革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探讨进一步深化学会改革工作的对策措施。三是开展了试点学会自评估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与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会自评估指标体系》(试用稿),在40个试点学会中组织开展了评估,进一步完善了学会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四是召开了学会改革工作座谈会。认真总结学会改革发展的成绩和经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12个学会介绍了学会改革经验,与会人员就学会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了分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学会改革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改革发展已成为学会的基本共识。
    会议认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社会团体的作用更加凸显,为学会的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05年,学会改革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2004年学会改革工作座谈会精神,紧紧围绕增强科协对学会和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两个凝聚力”,搭建好为学术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的“三个服务平台”,不断探索学会改革发展的新对策,确保学会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以优异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迎接中国科协“七大”的召开。
    会议要求,2005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争取对学会改革的政策支持
    会议强调,学会改革的核心是为了学会的发展,衡量学会改革成功的标准,是看是否促进了学会发展,使学会激发出生机和活力。要继续加大对学会改革支持力度,增强中国科协对全国性学会的凝聚力。要以学会承接政府转变职能为重点,组织力量对学会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学会到底需要什么政策,具备什么条件,能够承接什么职能,以求切实在宏观政策环境上能够为学会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拓展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推进改革深入发展。
    会议确定,由调研宣传部和学会学术部以及相关学会就科技类社团承接政府职能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专题报告。加强与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协调,积极争取奖励评定、资质认证等职能转变,积极推动公益性学术团体依法开展活动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如税收优惠政策,学会工作人员社会保障政策等,为科技性团体的改革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加强与学会挂靠单位的协调与合作,帮助学会争取更多的支持。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对学会改革试点工作的引导和支持,不断增强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试点学会在会员管理与服务、民主办会、学术建设、接受政府职能转移、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引导学会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会员发展,会费收缴,以及会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不断增强对会员的凝聚力,积极促进广大会员参与学会活动。推进??民主办会、会员办会、学者办会,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组织管理、学会活动、会员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与监督机制。加强项目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性筹划,争取更多的项目得到财政支持;坚持“重点扶持、择优支持”的经费资助原则,充分发挥资金投入对学会改革的导向作用;帮助学会积极争取和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为学会在工程师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机构评估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提供帮助。
二、进一步加强对学会的管理与指导
    会议认为,学会管理是为了加强正确引导和规范学会行为,以确保学会健康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发展大局和学会实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科协对学会的领导,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先进学会的评比表彰工作。学会的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要在理、工、农、医等学会分类的同时,按照学会挂靠体制不同等特点,分别就挂靠在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业,以及脱离挂靠、多家挂靠等5类学会,召开学会改革发展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研究民主办会、会员办会、学者办会等基本问题,探索学会组织体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学会的学术特点,分类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不断增强评估的针对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先进、规范工作、指明目标、促进发展,为此,评估主要采取自我评估的方法,通过自我检查,提高学会参与评估的积极性。
    会议认为,学会办事机构的绩效如何,直接关系全国性学会的改革发展。学会专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直接关系到学会的运行和发展。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学会工作人员队伍进行培训,是努力建设学习型社团的基本要求。要开展学会专职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管理技能、为会员服务技能的培训工作,学习国务院即将颁发的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组织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代表大会换届、分支机构的设立等)、公文写作等知识,使学会了解和掌握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依法行政的原则和程序,提高学会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学会办事机构建立自律机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学会自身能力建设。
三、加强理论建设和调查研究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学会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创新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思路,拿出新对策。今年要在学会分类及指导原则、学会筹款与能力建设、学会改革配套措施(税收)、学会“三个服务平台”建设、学会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等方面加强调研,同时开展学会改革前后状况对比研究、中外科技社团的比较研究、地方学会状况及改革发展对策研究。开好以“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科技社团发展规律”为主题的“全国首届科技社团改革发展高层论坛”,探讨学会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总结学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成功模式,促进学会改革发展的理论建设。
四、认真做好学会改革的总结和试点验收工作
    会议强调,今年是落实中国科协《关于推进所属全国性学会改革的意见》的检查验收之年。各全国性学会要对近五年学会改革情况进行认真回顾,分析面临形势,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改革试点学会要认真对照试点方案明确的任务逐项进行梳理,查找存在问题,明确工作重点。中国科协将制定检查验收的具体方案,并结合开展第五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评选表彰工作,检查验收学会改革情况,树立典型,推动学会改革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系统总结近五年学会改革工作,会议决定,拟于2005年12月份召开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工作座谈会,进行学会改革研究成果汇报和经验交流,研讨学会的改革发展,安排部署今后五年学会改革工作,为中国科协“七大”的召开做好准备。
    学会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冯长根、程东红及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序)朱进宁、陈运泰、杨文鹤、沈爱民等同志出席会议。

学会工作

第七届第五次秘书长工作会议纪要
    2005年5月20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会办公室,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七届五次秘书长工作会议。曲克信、臧绍先、姚振兴、孙建国、吴海成、毛国敏以及学会办公室苏枫等7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曲克信副秘书长主持。
一、会议首先传达和学习了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央书记处关于中国科协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国科协学会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的通知”。
二、由毛国敏副秘书长汇报了学会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各专业委员会和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均按计划开展。上半年学会完成的工作还有:推荐两院院士工作;审查、申报科研创新群体工作;根据科协和民政部要求,完成了我会会费标准及实施办法并报科协、民政部备案。办理成立国家安全专业委员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筹备工作并启动“多极声测井理论与应用”学习班。商定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第二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学术会议,与陕西学会联合举办国家安全学术讨论会等有关事宜。讨论、起草“关于规范个人会员登记号工作的通知”、“评选表彰优秀会员和优秀学会工作者办法”和“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办法”。召开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完成学会财务审计工作。参加地球日、科技周活动等科普活动等。
三、会议讨论了如下事项
    1、讨论开展第五届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及先进学会单项奖评选表彰活动事宜。根据我会特点及实际情况,决定申报国内学术交流、科学技术普及两个单项奖。由科普委员会和办公室负责申报材料。
    2、征求各主要支持单位对学会的要求。会议再次明确各秘书长任务,要求各位秘书长加强与本单位、本系统的联系,通过互动促进共同发展。
    3、关于“评选表彰优秀会员和优秀学会工作者办法”和“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办法”的具体修改意见将尽快通过E\|mail报学会。
    4、臧绍先副秘书长介绍了今年年会准备情况和一些设想,大家对我会年会再上一个台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5、会议赞成朱秘书长建议,在集中开会的基础上,学会应尽量利用E\|mail和网络等现代办公手段办公,既达到民主办会,又节省大家的时间。
    最后会议认为,由于今年年会较往年有所提前,各主要支持单位的资助经费拨款应于7月底前到位,希望负责联系各主要支持单位的副秘书长们做好此项工作,以便在年会期间召开的到会理事上汇报。

 

200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5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于2005年4月21日~4月24日在济南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曲克信、姚振兴、吴海成、毛国敏,山东省张善法、文俊武、北京任国泰、河北刘雪军、吉林孟令顺、辽宁石殿祥、上海方连璋、广东周长祥、广西许瑜、山西阎维彰、浙江张春林、云南段永康、河南张先等12省、市、自治区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等共19人参加了会议。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李舟波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同志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及内容如下:
一、传达学习中国科协及学会有关文件精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毛国敏传达了2005年1月26日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央书记处关于中国科协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2005年2月28日中国科协“关于调整中国科协学会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2005年3月30日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国科协学会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的通知”,传达了2005年3月24日中国科协学会秘书长会议情况,副秘书长姚振兴传达了2004年10月17日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费标准及实施办法”,会议认为这些文件对今后做学会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会后将文件精神带回去认真组织学习和进一步贯彻落实。
二、讨论
    1、毛国敏副秘书长对学会秘书处和组织工作委员会起草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关于规范个人会员登记号工作的通知”、“评选优秀会员和优秀学会工作者办法”、“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办法”进行了解释,与会成员对上述三个文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评优表彰活动要以不增加各学会的工作量为前提,以年终总结材料为基础,与各省科协评选先进材料相衔接,以宁缺毋滥为原则,以鼓励和表彰先进为目的,在从事学术活动、科普活动、科技服务、自身建设等方面对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考核评选。评选和表彰先进要经常性开展,要常规化、正规化。会议决定,会员登记工作由秘书处提供以2001版会员通讯录为基础的电子文档,由地方学会于6-7月提交最终修订后的电子文档,全部登记工作拟定于2005年10月底之前完成。会议对三个起草的文件内容无异议,待常务理事会通过后执行。
    2、会议还就会员管理、收缴会费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了以往会费收取工作中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为以后会费收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会议认为应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费标准及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会员会费收缴和管理。
三、研讨交流
    1、吉林省理事长、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筹备组负责人李舟波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的筹建情况及初步打算。他说举办培训的地点没问题,当前主要是摸清社会需求,落实具体单位、培训项目。目前根据社会对地球物理方面人才的需求,主要可采取:①上岗前培训,②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新思想推广,③高层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术研讨等三种培训形式,为生产单位技术培训、学位教育起到桥梁作用。广西自治区学会的同志以及其他与会成员也在会上介绍了各自举办教育培训的经验和优势,表示愿为继续教育工作多做些工作。
    2、吴海成副秘书长介绍了科普工作委员会挂图类、图书类和活动类等科普工作方面的情况,去年在长春秘书长会议提出搞新挂图类科普材料,计划做80块展板,今年上半年已完成16块。有些学会的材料还没收到,会议希望没交材料的单位继续做好这项工作,最终成果做成光盘。分送各地方学会共享,目的是共同做好地球物理科普工作,为社会服务。
    3、各省市学会交流了2004年的工作和2005年计划,在会上大家根据各自特点,总结了各自的经验、教训,就学术活动、学术交流、办成有特色、特长的学会、地方学会网站建设、网上科普、出版论文集等先进或成功经验、实例进行了交流、探讨。广东、辽宁和山西省筹备组介绍了成立地方学会的筹备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会代表对此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大家踊跃发言,对学会的各项工作建言献策,各抒己见,起到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会上,大家还围绕学会的“三个服务”,即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为主动承担从政府转移出来的有关社会职能做准备;二级机构每年有总结、有计划、正规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四、颁发《会讯》优秀通讯员奖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姚振兴和吴海成分别为山东省和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颁了2004年度《会讯》优秀通讯员奖的奖状和奖金,与会代表向两个获得优秀通讯员奖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
    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吴海成为山东学会赠送了科普画册、挂图和图书。
五、通过讨论,会议决定2006年秘书长会议拟定于山西召开,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负责承办。
    24日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同志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大家一致认,此次会议学习有收获、交流有体会、联谊有感情,会议在轻松、欢快和奋进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参加北京科技周活动展示科学魅力
    5月14日至16日,我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参加了在北京海淀公园举办的“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科学减灾、和谐发展”为主题的科普游园活动。这次活动是由中国科协主办,北京市科协承办的“北京科技周”大型科普活动,有数十个全国性学会和北京市学会参加,设置了4个主要专题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社会进步与公共安全区、健康生活与公共卫生区和和谐社会与生活保障区。这次科技周活动规模很大,各学会通过展览展示、互动活动、游戏娱乐、现场培训、咨询讲座等多种形式,介绍了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以运用科学技术防灾减灾所取得的成果,普及科学防灾避险的有关知识。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北京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共同参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的活动,我学会以“地震防灾知识”、“科学的健康生活”、“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等三套23块展板,在海淀公园的绿地上围成的一个椭圆形展区,聘请十几名科技专家和科普工作者讲解科学知识,发放有关的科普图书和宣传资料,并在科技周组委会的统一大屏幕上放映了“地震来了怎麽办?”和“地震与防灾”,吸引了不少前来参观的科普爱好者和中小学生。特别是有许多学龄前的孩子,由父母带着,细心观看展板,提出问题,让我们的科普工作者解答诸如:“宇宙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球是这样的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呀?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呀?”等等,表现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在场的科普委员很受感动。我们展区的科普图书和宣传资料数量有限,他们留下联系方式,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许多青少年在现场通过参与活动,切实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作用和亲身体验的乐趣。
    在展览馆内活动很多,如奥运健儿,他们要参加各种体能训练,如攀岩、平衡、旋转、举重等等,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运动员成功背后的科技作用,不可忽视,让同学们心服口服。其他电子对抗技术、侦察监视技术、夜视技术、隐身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给观众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享受和极大兴趣。本科技周的展览还有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如火星的沙漠、水痕照片、地震模拟车、消防车、防空警报、防毒气避毒气演习也吸引了大批观众,连我们的科普委员也叹为观止,深受教育,纷纷表示以后还要积极参加科技周的活动,除了向观众介绍地球科学的新成果和做科普宣传外,我们也需要通过活动,了解各学科和各行各业的科技发展,更新知识,提高自身。
(科普工作委员会)

 

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专题会纪要
第八专题: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27篇,年刊录用27篇,年会做报告1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专题论文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精定位与活动断裂、应力(场)与地震活动、地震预测方法优化与异常提取、地下构造的探测及历史地震的分析等。
    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多种分析表明,地震精确定位是刻划地震活动断裂的有效方法;
    2.联合应用GPS等地形变、应力(场)和地震构造等多种资料可以较好地解释地震的发生机理;
    3.地震异常的提取和预测方法仍存在优化改进的可能;
    4.列车振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激发震源来探测分析地下结构;
    5.理论地震活动模拟是检验强震预测模型的有效工具之一。在对历史上的1624年扬州6级地震的发震地点的讨论、上海地震台阵下方的各向异性分析和云南永胜期纳盆地的场地放大效应等方面亦进行了良好的探讨。   
    与上届年会相比,地震预测预报的成果似有所下降。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多种资料的联合应用与正反演结合,尤其是一些新的观测资料的应用,在本专题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动向;
    2.利用列车振动探测地下结构具有绿色环保、频谱较宽、重复性好和稳定性强的优点,如能在理论模型和信号分析处理方法,甚至观测积累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将为地球物理勘探开辟新的途径。

第九专题:海洋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62篇,年刊录用61篇,年会做报告2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南海地壳、岩石层结构、地质构造、沉积、火山岩活动特征与形成演化;
    2.南海南部油气资源、东北部中生界,海域残留盆地地震地质特征;
    3.东海地球物理特征、岩石层结构、有效弹性厚度、冲绳海槽地震层序、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新构造运动;
    4.古生界分布、含油气远景;
    5.海底底质的声学研究;
    6.海洋地球物理资料处理分析方法、卫星重力;
    7.南海东北部、东海陆坡BSR,BSR的AVO理论模型研究、南海南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分布区;
    8.海区浅层地球物理及海沙资源;
    9.深水油气勘探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王光宇教授的国际与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进展的报告引起了广大海洋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强烈兴趣,海洋地球物理必将在未来深水油气勘探发挥重要作用。
    以南海北部潮汕坳陷、江苏油田、胜利油田为例,对前新生代海相地层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行讨论,指出现今的地震资料在识别中、古生界中的可能性。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获得了南海东北部、东海中生界展布结果。FMI成像测井在刻画碳酸盐岩孔、洞、缝上非常有效。海域海相残留盆地研究正在开展。
    海底底质声学、卫星重力梯度(海军工程学院)等工作表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海洋地球物理方法用于海洋科学多个方面的研究。这些报告也表明,海洋地球物理学将在军事与国家安全方面会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近几年基本上研究的是与似海底反射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但泥底辟型天然气水合物也可能是我国今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展示了中国边缘海最典型的BSR,非常可靠可信,通过BSR求取地热是获取深海地热廉价的方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海洋地球物理在未来深水油气勘探以及军事与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深水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工作,为我国将来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做出贡献。

第十专题: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24篇,年刊录用24篇,年会做报告1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主要内容:1.利用天体运动、变化、周易信息论、整体观和卫星云图等研究洪涝、干旱、大地震及人类疾病等现象的规律及其预测原理和方法;2.与重大自然灾害有关的条件因素的变化规律的研究;3.减轻某些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的方法及有关问题的研究。
    主要成果:1.进一步显示了在灾害研究中开展交叉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2."渭河洪水灾害过后的反思"的报告,揭示了2003年渭河洪灾与三门峡水库的关系,并提出了如何减轻可能再出现的洪灾的建议;3.对未来几年我国一些主要江河流域可能出现的大洪水及某些地区可能出现的地震给出了初步的预测研究结果;4.给出了一些天文因素与灾害现象关系的新的研究结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把自然灾害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结合起来,并为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出现特大灾害并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建议;
    2.提出要切实开展学科间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的观点;
    3.提出对古典科学与现代科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观点;
    4.生长点:水文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气象学与天文学密切结合进行交叉研究。
三、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认识自然现象),且有应用价值(减灾),虽然灾害现象复杂、影响因素多、研究难度大,但许多科学工作者仍在努力坚持,在研究和预报实践中得到一些积极成果,积累了开展交叉研究的经验,在思路上也更加理性化。相信坚持下去,将会不断深入和取得有意义的结果。希望继续得到学会更强的支持力度。

第十一专题: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13篇,年刊录用13篇,年会做报告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对西昆仑构造带及邻区的宽频地震及航磁资料的分析,对西昆仑构造带的深部结构模式进行了探讨推断,提出该构造带在青藏高原演化过程中的四点重要影响;以岩浆条件和地球物理信息为出发,对可能的青藏模式进行探讨,推断65 Ma以来,青藏高原经历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双向相对俯冲作用,受该作用影响,喜马拉雅地区发生了MBT和MCT等逆冲断层活动,促进了地壳增厚。
    2.川滇菱形地块区的应力场格局主要来自于印度板块作用的影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的结果可以较好地用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3.华北地区和扬子地区为连续的块状正磁异常,说明未经历过大的地壳构造运动,苏鲁-大别山则为两板块碰撞区,岩石圈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4.利用中\|新生代沉积盖层及其团结地壳厚度间的线性关系,可以对含油气盆地中沉积凹陷和上地幔隆起间的镜像耦合进行系统分析。并可为构造和地球物理勘探提供线索。
    5.应变率对岩石强度的影响过程是很复杂的,和温度、压力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出露于西昆仑中央断裂北侧的蛇绿岩套是闭合于加里东造山时期的古特提斯洋的残迹。
    2.西昆仑中央断裂是将青藏高原同塔里木地块分割开的重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真正的"第四缝合带"。
    3. 65Ma以来,青藏高原经历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双向相对俯冲作用,且受其作用的影响,喜马拉雅地区发生了MBT和MCT等逆冲断层活动,促成了地壳的增厚。
    4.与岩石层底部作用对岩石动力学行为影响相比,岩石层侧向所受推挤是岩石层动力学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初步统计表明为,有关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在整个地学研究中仍是为主流,本次文集中该方面的文章占有60余篇,是可喜的;但是过于零散,希望明年不要过于分散。
    除了年会形式外,应适当组织或扶持召开小型专题研讨会,以进一步促进专业发展。

第十二专题: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18篇,年刊录用18篇,年会做报告2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主要内容:板块活动,地幔对流,俯冲带波速结构,岩石圈粘性及应力场,地震波层析成像。
    主要成果:1.数值模拟表明板内生热、不同尺度对流及其相互作用,可提供对海底地形与热流观测的解释;2.利用相变动力学和数值方法研究了俯冲带深部波速细结构和亚稳态橄榄石的存在对俯冲带波速结构以及地震波波形的影响;3.地幔混合度的研究;4.CMB边界下陷;5.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6.温度变化对地应力和地倾斜的影响;7.地球章动与地球内部磁场的耦合;8.流体对神户地震的影响;9.差应力下石英-柯石英的转化;10.接收函数的近邻并行反演;11.全球地壳不均匀性分析探索不同尺度地壳的不均匀性。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球章动与地幔内部磁场耦合;
    2.板内生热、不同尺度对流及相互作用可以提供对海底地形和热流观测的解释。

第十四专题: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28篇,年刊录用28篇,年会做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首次将无单元法用于地震波模拟与成像研究。在对数值算例进行了方法试验后,对含有倾角断层、深部高速异常体、复杂地表等常见复杂地质体进行模拟试验。 
    2.研制了适用于各种复杂地质情况的油藏综合解释系统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我国石油勘探。并拥有这两个软件系统的知识产权。
    3.采用K相关分析方法、基于HR规则的特征选择和基于隐马可夫模型对核爆与地震进行了有效的识别。
    4.将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了大地热流数据库和石油地球物理信息系统,使地球物理研究的共享空间数据库和地球物理的量性研究的视野拓宽到全球范围。
    5.网络技术在地震波形分析、地震台站管理和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无单元法应用于含有倾角断层、深部高速异常体、复杂地表等常见复杂地质体的地震波模拟与成像研究。
    核爆与地震的K相关分析方法、基于HR规则的特征选择和基于隐马可夫模型的地震识别。
    小波理论在地震勘探地震震相识别和弱信号提取中的应用。
    Cluster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软件系统在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在2003和2004年中石化软件测评中获得第一名,并拥有资金的知识产权。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交叉成果应用于地震勘探、核爆检测;
    2.加强各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第十五专题: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19篇,年刊录用19篇,年会做报告15人,出席会议共3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空间大地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与研究
    提出了一种新的GPS数据预处理方案,该方案在周跳自动探测与修复方面优于国际常用的GPS数据处理软件。
    指出GPS基线平差中,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对参数估计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方法不同可引起6mm量级的变化,为避免零方差与负方差的出现,需合理确定方差分量估计方案与估计方法.
    2.空间技术监测地球整体以及地壳运动、大气变化.
    改进地球定向参数模型,提高SLR资料解算EOP的精度;用VLBI技术求得EOP的高频变化;用GPS技术测量分析福建沿海地区地形变特征;利用GPS斜路径观测值层析水气三维分析。
    3.天文地球动力学的机理研究
   通过对JMA和NCEP大气角动量序列中风对地极移动Chandler摆动的激发分析和比较,认为风对Chandler摆贡献是较大的。
   提出章动与地内磁场之间一种相互耦合过程,给出了电磁场耦合对章动的可能贡献,初步结果对Buffett的结果提出质疑,指出核幔边界处地磁耦合对章动的贡献很小。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随着空间新技术的发展,观测精度越来越高,这对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PS数据处理结果常称达到毫米量级,但研究表明不同的处理方法达到的量级与此相同。因而有必要从统计意义研究采用哪种处理方法也显得非常重要,这为高精度空间技术资料的地球物理应用提供更为可信的基础。
    2.新的观测资料(如GRACE的时变重力场资料)为地球物理解释(全球水变化为GRACE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时变重力场解释提供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信息,为地球物理模型提供新的约束条件。
    3.根据美国NASA的有关固体地球科学25年的发展规划,可清楚看到,国际上非常重视空间新技术的发展,特别对InSAR技术,因为其是面测量、高精度,已列为重点发展的技术。此外更重视各种空间技术联合研究地球物理现象。
三、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今后加强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应在多种空间技术联合研究地球物理方面下功夫,在处理方法也应尽可能从观测资料层面上联合求解。同时应注意空间技术发展新动向,更注重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提供的信息中展开地球物理机理的研究。

第十六专题:计算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33篇,年刊录用32篇数,年会做报告1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三维非均匀介质研究论文贯穿于本计算地球物理研究广泛领域中。
    1.其中震源与地震波传播研究十分精彩活跃,主要包括:断层面三维破裂的动力学研究;地球介质与地震波传播过程研究; 薄层地壳厚度的精确计算,地震信号的瞬时特征研究,错格拟傅立叶谱法的地震波传播特征,Rayleigh频散,高阶简正振型计算,多分量地震波的接收函数研究,盆地地震响应模拟与波形反演,核爆炸研究测定,单程波动方程计算走时,波动理论分析音频,分裂平面波场叠前深度偏移,盲源反褶积法,凸集投影法在地震数据重建中的应用,地层剖面数反演,层析成像参数选择等论文。
    2.非线性计算方法及程序研究应用更加深入,标志着计算地球物理研究和应用更加客观化和科学化:文章主要体现了,地球内部结构全波非线性反演,全波散射非线性最优化反演,非线性频散固体介质中孤立子传播,反、折转换的非线性效应等内容。
    3.新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与应用正在全面和超乎寻常快速发展,主要反映了,错格拟傅立叶谱法,广义差分法,三角网格有限差分法模式化应,弹性波有限元模拟,计算机大规模并行计算,网格化应用,用SEM吸收边条件研究,等国际领先研究领域水平的一批优秀成果。
    4.地球电磁场研究硕果累累,主要高质量论文有:航测数据处理,三维电阻率有限元正演模拟总的边界影响等崭新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论文主要表现在地球物理学研究领域的高精度动力学特征研究的论文数目增加。严格的物理约束条件更趋合理化。客观的数值计算成为本届报告会的新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这标志着我国计算地球物理学正朝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方向发展,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大好局面。文章体现了计算地球物中基础理论科学的严谨和客观的研究方向。定量计算有适应了地球物理科学产业化和为技术服务的先进生产力研究方向。年轻精英的地球物理工作者的文章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地球物理学会设立计算地球物理学专门委员会,以提高计算地球物理学理论研究水平;充分发挥计算地球物理学在技术和国民经济建设领域中的定量高精度的优势作用;普及和完善计算地球物理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十七专题: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15篇,年刊录用14篇,年会做报告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反射地震NMO叠加速度各向异性正演和反演方法研究、测井各向异性理论及井间地震和VSP各向异性反演方法研究、物理模拟给出正交各向异性观测结果。论文还涉及到波场模拟边界条件及二维随机介质射线追踪计算的讨论。
    主要成果:1.给出三维倾斜界面和任意空间取向T1介质条件下的P波NMO速度解析表达式,并给出该条件下的远炮检距P波非双曲时距表达式;2.对于测井应力诱导各向异性及裂隙各向异性都给出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出以往国际上对P波NMO速度的理论成果在介质条件方面要求很强的限制,而我国给出的理论表达式可将国际上各种条件下的表达式变成其中的特殊情况。
    2.测井应力诱导和裂隙各向异性有望对观测解释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论基础。
    3.物理模拟实验提出砂岩存在方位各向异性,对我国许多沉积区反射各向异性解释有直接重要意义。
三、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交流讨论甚至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使研究成果更多走向国际。

第十八专题: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
    本专题提交会议的论文22篇,年刊录用22篇,年会做报告16人,专题会交流期间,参加交流人员总计达200人次。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 研究区域涵盖整个中国大陆从面到点的各种尺度:论文研究区域既包含整个中国大陆、青藏高原、天山造山带、鄂尔多斯、首都圈、云南、镜泊湖火山等大尺度地学热点地区,也包含独立断裂、独立地震区和上海市这样的小尺度地区;
    2. 研究涉及地震、航磁、形变以及数值模拟等各种方法: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天然地震接收函数和各向异性、偏移叠加以及层析成像、GPS形变测量、航磁和各种尺度方法的数值模拟成为研究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的常用方法;同时,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3. 研究内容从块体结构、运动变形发展到动力学机制:论文研究内容已经从简单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变形运动逐步发展到各种方法的综合研究,有关中国大陆构造动力学机理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深入;
    4. 研究资助来源多为国家和部门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专题超过半数的提交论文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国土资源部重点项目资助。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 研究了1:500万航磁图反映的中国大地构造特征;通过GPS数据插值获取了精确稳定的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场;对比研究了中国大陆各种地壳结构型式及其演化模式;从力学分析角度模拟了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运动;
    2. 研究了陆陆碰撞过程与大陆地壳深俯冲机制;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北部上地幔变形特征、地壳增厚机制以及现今地壳运动变形;基于蠕变粘滞性结构分析了青藏高原现代动力学演化及其与地质结构的关系;
    3.通过对地壳上地幔间断面的研究并探讨了天山陆内造山带的可能造山机制,并对天山造山动力学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4. 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Ms 8.1地震的断层带细结构;对比研究了西藏当雄和昆仑山地震在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上的不同特点;
    5.研究了首都圈地区地壳网格化三维结构和由地震各向异性获得的区域应力场;
    6.用人工地震宽角反射、地震层析成像和接收函数等方法研究了云南地区、吉林地区、上海地区等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并探讨了相关的动力学特征;模拟了鄂尔多斯现今水平运动状态;综合GPS、地形学和地震学方法发现了川北地区的一个新活动断裂系;
    7.将克立金插值方法引入GPS数据处理获取了精确稳定的构造变形场;提出了基于多台SVD分解提取垂向接收函数的方法,研究了接收函数中多次波的识别方法;发展了Q值层析成像方法、二维地壳速度走时反演方法以及城市活断层反射地震勘探中的层析静校正方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纵观"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专题设立几年来的发展,本专题已经在基于各种手段和方法的中国大陆构造研究的基础上,逐步融合和丰富了地壳形变和地球动力学演化及作用机理研究。本专题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地球物理年会的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板块。

第十九专题: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
    本专题共收到会议论文12篇,年刊录用12篇,交流论文8篇。
    主要围绕近年来利用磁性地层学、环境磁学等方法技术,探索区域/局部古气候、古环境的变迁、及构造过程等研究进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论文及会议报告涉及的主要内容
    1.磁性地层学的系统研究及相关研究,以建立沉积物序列的年代序列为基础,比较深入地探讨了青藏高原及邻区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的运动学过程、古环境及古气候的变迁;
    2.古地磁"定年"技术(精细磁性地层学研究)在人类早期活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3.利用磁组构等岩石磁学参数研究古构造过程、古环境及城市环境污染等;
    4.关于天体磁场起源的探索。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利用传统的磁极性地层学方法,结合磁组构等岩石磁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综合探讨中新生代构造过程、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等,应该是本学科近几年/未来几年的热点之一。磁组构参数随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可以说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另外,环境磁学参数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研究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我们认为,利用传统磁极性地层学方法,结合磁组构等岩石磁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综合探讨与不同时间尺度的磁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相对应的构造、气候及环境的变迁,应该是未来几年的重要热点之一。

第二十专题:地球电磁法及其在深部结构、资源、工程勘探和减灾方面的应用
    本专题提交论文22篇,年刊录用22篇,年会做报告1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方法理论研究:涉及三维地形频率域人工源电磁场的边界元模拟方法,电磁场相关概率成像方法,快速求取复电阻率真频参数反演新方法,大地电磁资料高分辨处理及应用研究以及复杂地形区域电法资料最优化分层解释技术等。
    2.应用研究:主要涉及油气及金属矿勘探、灾害预测,包括用复电阻率法成功预测塔里木JN圈闭含油性,地震、火山活动期间电磁场变化研究,井--地电法成功预测新疆某油藏边界,用MT方法探测新疆铜--镍矿区含矿超基性岩体。
    3.瞬变电磁仪等电法仪器研制。
    4.对影响测量精度的技术、方法研究。
    5.测井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与会者都瞄准国际前沿、立足赶超,特别是在人工源三维地形边界元模拟研究及电磁场相关概率成像方法研究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对复杂地形电磁资料的高精度、高分辨解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在应用研究中,都紧密结合西部开发,为西部资源、能源开发服务,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仪器研制在引进仪器的冲击下艰难起步,已取得一定成效,应予以扶持、鼓励。
三、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电磁方法作为非地震的重要方法,与地震法、重力、测井等综合研究,已取得突出成果,为世人普遍接受。近几年在仪器研制、方法研究,特别是三维正反演已达到实际应用的水平和精度,今后会有更快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
    加强电磁法应用的范围,更深入、广泛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

第二十一专题:城市地球物理
    本专题提交年刊的论文提交论文7篇,年刊录用7篇数,年会做报告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大概可分为灾害、环境和工程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通过正演自由地表和岩土底面间黄土地层中地震波的传播特征,研究黄土发育区地震破坏机理。
    2.地震发生过程中诱发火灾的风险评估及对策、震后生命搜集系统震动信号分析研究。
    3.人居环境电磁辐射、放射性等地球物理场的监测和分析。
    4.基于地质B超的聚束波新技术研究和物探方法在人防地道勘察方面的应用探讨。
二、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城市地球物理最大的要求就是方法技术创新,以适应城市环境的探测要求。
    1.通过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典型地区地震灾害的破坏特征,地震在城市环境中诱发的各种灾害和生命搜救系统原理研究。
    2.城市重点地区地球物理场监测分析。
    3.适应城市环境及探测要求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如基于地质B超的聚束波新技术研究。
    4.对各种地下管道、管线高精度探测方法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我国的大中城市正处在迅速扩张期。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地面高层建筑、地下交通管线系统与地下水文系统、地裂缝、活断层、山区滑坡之间的关系研究,电磁场、放射性、地温场以及局部大气动力学等城市地球物理场及其演化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难得的机遇。但是城市地球物理场的研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人类各种生产生活活动造成很强的背景噪声,观测方法、方式受到了诸多限制,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在新方法、新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第二十二专题:岩石物理学
    本专题提交会议论文17篇,年刊录用17篇,年会做报告1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就以下内容进行了交流,并获得了新的成果:
    1.通过矿山地震与瓦斯溢出的相关性研究,提出了流体在矿震动力过程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构造地震中流体作用与矿震过程的物理相似性。由此表明矿震动力机制与构造地震的相似性,从而证明矿震研究对于构造地震成因的启示作用。该结果对于高瓦斯矿利用矿震做为瓦斯预警信号也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了小波包识别矿震与地震的矩阵奇异值分解的方法。
    2.对饱和岩石在周期载荷作用下的滞后和衰减现象进行了机理上的分析,分析了饱和岩石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滞后回线、瞬时杨氏模量、泊松比的“X”型变化曲线和衰减随应变振幅增加、杨氏模量减小,泊松比增大、衰减增大等滞后现象。研究了细观迟滞单元在PM空间的分布与演化规律。
    3.对含孔隙流体岩石的物性及有关机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波速、频散、摩擦稳定性和延脆转换等,研究了温度、围压、空隙压力、胶结、孔隙形状、饱和度、粒间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并发展了有关物理模型。
    4.对地表岩石变形引起热红外异常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新看法,认为以往的实验结果存在干扰因素排除不够的问题。根据新的实验结果,认为地表岩石弹性变形引起的温度变化仅在0.2℃左右,不足以解释地震前地表观测到的热红外异常的幅度,需要引入其它物理或化学机制。
二、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将岩石物理性质的研究与流体作用相结合,通过物理机制来解释岩石的波速、频散、衰减、滞后和破裂等物性与动力过程,将细观研究与宏观的地球物理观测逐步结合起来,使岩石物理的研究从小样品延拓到公里尺度的观测与研究。
    2.岩石物理的研究通过开拓领域,拓宽思路,逐渐找到在能源、安全生产、减灾方面的课题,并正在获得广泛的应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加强岩石物理和流体专业、地震预测、石油勘探与开采、煤矿安全生产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开展更多联合的学术交流活动。

第二十三专题: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本专题提交会议论文14篇,年刊录用14篇,年会报告论文17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专题论文涉及到地壳结构和密度的重力三维反演,地幔动力学,卫星测高,卫星重力,绝对重力,大地水准面确定,地球潮汐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利用区域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反演了我国西北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模式,并分析了上地幔小尺度对流与该区构造的关系。
    2.对重力反演方法进行了改进,反演了中国地区地壳厚度及青藏高原的变密度模型。
    3.用GRACE重力卫星资料解算了地球重力场,对卫星重力测量中的引力与惯性力的分离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
    4.用全球超导重力观测资料得到了全球实测潮汐模型,并对地球平动和自由振荡给出了新的检测结果。
    5.完成了全国绝对重力网的复测,得到了重力场的动态变化。
    6.对挠动重力的截断误差给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发展了球谐函数积分的跨次递推算法。
二、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卫星重力学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大地测量与重力学的研究热点,卫星动态重力场模型已开始应用于地表水存储、地幔及核的运动等研究,从而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2.利用超导重力观测资料对地核的平动与自由振荡的研究,使重力场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推动了重力学对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建议
    增加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研究,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研究的创新能力,加强我国重力学对地球动力学问题与军事测绘保障研究中的力量。今后欢迎应用重力方法进行资源勘探、地震预报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本专题进行学术交流。

2005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议纪要
    2005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议于4月21日——23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来自气象、水利、地震、科研、院校、海洋等部门的4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56篇,年度预测简表33份。会前分别编印了《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文集》(2005)及《2005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黄皮书》)。
    北京工业大学主管科研的卢振洋副校长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动情地说,我参加过很多学术会议,但像这样的学术会议还是第一次参加。你们都这么大年纪了,还为天灾预测事业奋斗不息,李(均之)先生一年365天住在办公室里,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对于天灾预测事业我们将尽所能及予以支持。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郭增建教授在开幕词中说,我们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14年,雷打不散,遇阻不退,知难而进,今后仍要坚持下去。他强调,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一是预测,二是创新,三是研究成因机制,这三点始终要坚持,要下功夫,有志者事竟成。
    王明太副主任在主持开幕式时说,本次会议与以往的预测会有所不同,除了讨论天灾预测外,还要讨论、修订《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工作意见》,使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坚持了14年,得到社会的承认,很不容易,总结其原因是:1、坚持了重大天灾预测的宗旨;2、坚持了多学科的交叉渗透;3、坚持了学术民主,海纳百川,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4、坚持了实践检验。
    开幕式后,转入2005年天灾预测讨论及学术报告。任振球、范垂仁、李秀斌、李国琛、强祖基、徐好民等分别主持了2005年全国洪涝、干旱、全国流域性洪水、海冰、地震、流行病等重大灾害的预测、趋势分析的交流、研讨及相关学术报告。发言踊跃,讨论热烈。
    为了全面地反映专家们的预测意见,与会代表在听取了到会专家的报告后,常务副主任耿庆国教授系统介绍了未到会专家为《黄皮书》提供的预测意见。最后,经深入、反复讨论,耿庆国宣读了会议形成的《2005年天灾综合预测意见》。本《预测意见》按惯例由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上报中国科协、国家发改委、国家减灾委、国家防总及有关业务主管部门。
    李均之副主任主持了闭幕式,耿庆国常务副主任做了会议总结,他再次强调了加强专业委员会团结的重要性,他说我们这个团体是一个弱势团体,同时也是一个很脆弱的团体,需要全体同仁的精心呵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突出预测,特别要致力于搞好重大天灾和灾害链预测。我们必须坚持实行多学科交叉、多手段、多方法综合预测。我们必须坚持实行学术民主,贯彻双百方针。要认真贯彻翁老生前提出的办法,要用“学术的方式”而不是用“会商的方式”或“组织的方式”处理各种不同的预测意见。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实践检验。坚持边研究、边预测、边总结、边提高的做法,不断提高重大天灾预测水平。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为了人民的利益,百折不挠、团结奋斗、同舟共济、锐意创新。闭幕式上还讨论了专业委员会的两项工作:(1)《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工作意见》。根据到会委员、专家提交的书面意见修改后施行;(2)预测检验问题。顾问陈一文先生根据三届第一次主任会议的意见,起草了《关于对2004年度以及历年天灾预测意见进行系统总结的初步建议(征求意见稿)》,经会议充分讨论后认为,工作难度较大,条件尚不成熟,暂不实行。对陈一文先生的辛勤工作与会者表示感谢。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先生因事不能到会,他向会议代表问好,并祝会议成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前副司长严谷良,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在困难条件下坚持了这么多年,不容易。要将领先的东西坚持下去。要在预测的本质、成因上有所突破,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在项目的组合上要有所取舍,要将有希望的项目综合为大的课题,好好干下去,早点把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攻下来。不能再耽误了,再耽误就太可惜了。严副司长热切希望我国在这个领域中能出几个拔尖领军人物,并形成自己的学派。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试点工程中的一项课题,寻找新的突破性的出路;并尽可能争取到必要的科研经费。他表示愿做大家的后勤,做些搭桥的工作。严副司长恳切的话语使与会专家学者深受鼓舞。
       本次会议由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资助。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承办了会议,与会代表对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和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学术团体与企业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模式及经验交流会会议纪要
    2005年6月11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中关村北京强震观测中心召开了"学术团体与企业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模式及经验交流会"。来自中国地质大学、三河市红光专用设备配件厂、北京计量仪器厂、北京欣林仪器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和科研院所的1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陆其鹄主任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
    1.加强学术团体与企业的联系,促进双方的发展。如何有效利用学术团体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经营优势是促进本行业发展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2.学术团体与企业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有效模式是组成联合体。代表们一致表示要由专业委员会牵头组成联合体--科贸集团,与会者都愿做本联合体的发起人或发起单位;
    3.专委会将跟进科技部2005.2.23关于发挥老专家作用的文件,争取获得对本学术领域科技人员专业资质认证评审的授权及可能的科研开发基金项目;
    4.要充分利用专委会科联网(网站:cgs-tech.org)的宣传交流平台,及早发布和更新各成员产品、服务信息,以拓展市场打开商机,必要时通过平面印刷媒体扩大效果。
(彭克中、孙卫群)

勘探专业委员会东部地区第十三次物探技术研讨会纪要
    由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石油学会海洋石油分会、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东部地区第十三次物探技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15日至2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举行。中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近17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石油物探界的团结。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方公司总工程师钱荣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中海油科技发展部主任王伟元;中海油服执行副总裁金晓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方公司副总工程师詹世凡,以及其它一些老、中、青专家参加了此次盛会。钱荣钧同志和金晓剑同志分别致开幕词和欢迎词。
    这次会议的主题为河流相储层预测及油藏描述技术交流、深水水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交流及天然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交流。会议的征文受到了全国石油物探界的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共收到论文117篇,经过专家评审,编入论文集100篇,在分组会上宣讲54篇,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5篇。
    这次研讨会,无论从论文投稿数量、质量和参加会议的人数都创了历史新高,每个分会场每天都有众多的结合石油勘探的精彩科研报告吸引众多的代表听众,这也说明,只有依托各团体会员单位技术领导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我们各级学会团体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也进一步证明,委员会只有不断的服务各团体会员单位科研勘探,提供高水平的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或难题的研讨会或学习班,学会才有牢固的发展和扩大基础。
    大会还特邀李庆忠院士、何汉漪总师两位专家作了专题发言。
    这次会议是一次跨地区、跨部门的物探技术研讨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科研、院所的同行们,共聚一堂、携手合作,大家无所顾及,开怀畅谈,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传送信息,共同探讨关心的勘探地球物理关键技术问题。在国内石油行业重组和专业服务公司重组后,任何行政部门都不能替代学会组织发挥这种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充分反映了同行们对提高地球物理技术水平的关注,体现了对学会工作的积极支持,反映了学会组织的凝聚力,也使我们更加感到学会工作的责任重大。未来,学会在新的形势下,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努力为东部油气上游产业的增储稳产做出贡献,充分认识石油物探工程技术对上游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坚持科技为先导,以学会为桥梁,加快科技成果交流,加速向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全面提高勘探石油物探工程技术水平是学会当前主要任务。其次,学会要依托各团体会员单位,依靠新、老专家,年年持续不断地组织各种结合生产科研实际高水平、高质量学术交流、新技术培训,并加强同国际物探学术团体单位和SEG学术组织的合作,创造一种更加开放和民主的学术交流氛围,为我国的石油物探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第三,学会也要成为培养年轻专家的媒介,学会希望通过广泛的跨行业、跨地区的学术交流,各家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能有更多的年青的专家通过学会交流不断涌现出来。年轻的石油地球物理工作者,是我们中国石油地球物理队伍的主力军,他们一定能在老专家带领下,肩负起地球物理技术进步的责任,使老一辈地球物理工作者感到可喜的是,每一次研讨会,我们都能看到更多的新面孔、更多年轻专家出现在交流席上。今后,我们更需要从方式、内容上创新,同油田公司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建立定期沟通协调的机制,共同了解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加强油气田公司与技术服务公司之间的协调交流,建立定期沟通的渠道,通过互派人员参加多方的技术座谈会,或联合组织召开区域技术交流会,及时了解技术需求和发展动态,促进相互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从而推进工程技术进步与实现地质目标紧密地结合,力争东部油气田区的勘探目标实现。
    研讨会闭幕大会上,由王伟元同志致辞大会闭幕词。接着颁发了这次会议评选的获奖论文。

地方学会

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2004年工作总结
     在河北省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与关心下,在各理事单位和团体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年来,全体理事和会员共同努力,紧紧围绕河北省的技术发展和生产建设,按照学会章程和理事会的安排,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技术协作工作,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组织工作
    1.会员发展工作
    积极发展新会员,是学会组织建设的任务,会员是学会团体中的成员,不断补充新生力量,是学会得以继续发展和壮大的基本保证。为切实把学会办成全省地球物理工作者的联系纽带和全省会员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相关机构、大会的联系桥梁。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全年从生产、科研和院校中发展了新会员13名,目前省学会已拥有会员1147名。
    2.学会年审
    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等单位和各位理事的支持下,3月份,学会在自查总结的基础上,将各项年审材料河北省科协和省民政厅,顺利通过了两个上级主管部门的年审,并办理了有关证件的更新手续。
    3.学会建设
    根据学会章程要求和学会工作安排,一年来,学会办公室克服了地址变更、联系不畅和兼职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困难,及时将省民政厅、省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发的各种文件及有关精神传达给各理事单位、会员单位和理事。为了加强学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坚持召开两次常务理事会和一次理事会议。制定年度的工作计划,检查讨论计划的实施情况,互通信息,总结情况,探索新形式下学会的改革与发展,一般都以纪要的形式把会议情况及时寄发到每个会员单位中去,做到了理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确保了学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4.学会单位住所变更
    因向我学会提供办公室的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事业部办公地点搬迁,经学会理事会讨论决定,我学会常设办公室也相应搬迁,目前已完成搬迁工作。学会办公地址由原河北省定兴县固城地调五处(邮编072650),变更为新址河北省涿州市范阳东路国际楼303室(邮编071051),办公电话及传真由原0312-3730104变更为0312-3736010、3736072。上述变更情况已上报河北省民政厅和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并获得批准。
二、2004年有关工作完成情况
    1.学会互联网主页建设
    通过筹备和有关材料收集整理,学会聘请了专门的网页制作人员,向专业化公司申请了主页空间,现已初步完成互联网主页的建设,互联网地址为www.hbgeophys.org。主页栏目包括了学会概况、学会建议、文件传达、学会组织机构、会员发展等专栏,内容丰富。学会主页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保证学会的有关学术活动和通知等能够及时传达到各会员单位,二是为全省地球物理学者建立起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家园,三是可以广泛地宣传地球物理技术,为学会的科普工作建立起一个宣传的平台,四是可以广泛地宣传学会各理事单位和会员单位的技术实力、技术特点,为学会与各单位和社会各届积极沟通建起一座桥梁。学会主页的建设也是学会与时俱进,逐步走向电子化办公的开端。
    2.理事会
    2004年元月份在石家庄市召开了四届五次理事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理事长殷会祥,常务副理事长霍全明、杨志宏,副理事长赵伟、孔繁恕以及其他理事和代表20名。理事会讨论了2004年度科普工作、组织工作、专家队伍组织及学术年会等各项工作安排及有关事宜。
    3.科普工作
    原定于2004年4月23日地球日在石家庄市进行广场科普宣传,后因集会申请涉及多个单位,未能及时获得批准而取消,后在学会互联网主页上开辟了专门的栏目进行科普宣传。
    4.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原定于2004年10月份在保定市召开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及四届六次理事工作会议,因工作时间的冲突,经理事会通讯联系,已决定在2004年12月召开。现在正在进行论文征召、论文集编排和发布准备等多项工作。会议的主题定为"地球物理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要求论文题材针对目前重要的油气勘探、煤田勘探、工程物探、环保监测、测井仪器研制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的技术和成果。会议将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参会文进行评优,选择优秀论文给予适当的奖励,并计划将此项工作坚持下去。理事会将重点传达河北省委第25号文件精神,组织各位理事及会员单位代表学习25号文件。
三、2005年有关工作计划安排
    1.会员发展
    继续加大会员发展力度,并将与会员的直接联系制度落到实处,让会员可在第一时间通过邮件或主页访问等获得有关技术交流、学术研讨会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通知,明确会员应在学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增强学会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的联系。
    2.学会互联网主页建设
    继续进行有关材料的收集整理,补充学会主页的有关内容,并加强会员网上注册、身份认证及有关通知浏览的管理,推进网上信息发布与电子办公,加快信息发布的速度。
    3.其它工作初步安排
    计划在2005年至少召开两次理事工作会议,时间暂定在3月、11月,将讨论有关工作安排及进行工作总结。
    计划在2005年底继续召开学术年会,深化年会的评优激励机制,扩大年会的影响力。并组织优秀论文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和有关的学术会议。
四、存在问题
    由于存在一些客观原因,有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术交流的形式和内容有待改进和拓展,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浓,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2.科普宣传活动的要根据现有条件进行安排,争取以更广泛和普及的方式进行。
    3.科技开发、科技咨询机构尚未建立,未能取得经济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会的发展和生存。
    4.一些单位存在拖欠或拖延缴纳会费的现象,影响到学会活动的开展。
    上述问题将在理事会上进行讨论,采取措施进行改变,确保学会的正常运转和继续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协商和多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经向省科协提出申请,已于今年元月17日获得批准(陕科学组\[2005\]1号文),并由省民政厅审核同意后,发给了“社会团体分支机构登记证书”(陕社证字第16\|02号)最近将召开成立:大会并同时举行学术研讨会。
    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活动范围是:1.在学会指导下,组织开展军事地球物理学的技术交流工作;2.组织、协调开展与军事地球物理学相关的科学与工程咨询工作;3.组织、协调、承担与军事地球物理相关领域的应用工程,为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服务:4.参加各级科协要求和组织的各种活动。
    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办公地点在长安大学教学二楼118室,主任委员是刘代志教授,委员有夏哲仁、李学政、孙风华、翟为刚,学术秘书为翟为刚。
    早在2003年,在我会举行的综合学术年会上,当讨论地球物理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时,刘代志教授即提出了,可以参照中国海洋学会设有军事海洋专业委员会等的先例,建议我会也建立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这一分支机构,以便加强以军事应用与国家安全为目的的地球物理研究工作。
    2004年3月,刘代志教授向全省与军事地球物理相关专业的同行和热心军事地球物理学事业的同志发出“在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下设立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倡议书。倡议书指出:军队信息化建设与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有力地促进了新兴军事交叉学科的发展,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与军事应用密切相关,很多发达国家的军事部门都对地球物理研究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如美国海军实验室、空军实验室等部门都设有地球物理研究组织,开展与军事应用密相关的地球物理研究。我国的总参测绘局几十年来进行的物理大地测量(如全国重力测量)等都是基础性的地球物理工作;我国核工业发展初期的勘探地球物理工作也是核军工的需要;自有核武器以来,核爆监测与后来的军控核查也是以地球物理探测为主要手段、以军事应用与国家安全为目的的地球物理工作。近年来重新掀起对地球物理武器的探讨,特别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以后,地球物理方法以其独特的观测手段和强大的监测能力登上了反恐活动舞台,一系列以军事应用为目的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得以展开。
    这个“议倡书”发出后,得到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热烈支持,后经学会理事会讨论,通过了设立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决议,并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陕西省科协技术协会作了汇报后,才正式向省科协提出申请,随后又制定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简章。
    现已决定,将于今年十一月中旬在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市洪庆)召开“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的通知已发出,其内容为:军事工程地球物理、军事情报侦测地球物理、军控核查地球物理、军事海洋地球物理、军事空间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战与地球物理武器、地球物理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其它作用。欢迎各兄弟地球物理学会莅临指导。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科技信息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科技部长徐冠华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的讲话摘登)
    要努力实现科技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全面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
    在发展路径上,要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努力实现关键的技术集成和突破;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前要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围绕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在政策上、体制上有所突破;在管理体制上,要着力解决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不协调的问题,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投资政策、贸易政策、政府采购政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力争在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上有实质性的推进;在发展部署上,从以研究开发为主,向强调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人才培养并重转变,扩大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国际交流向全方位、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全面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有效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

科技部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目前,科技部印发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发计字\[2005\]60号文件)。该《办法》由总则,支持条件、范围与支持方式,项目申请与受理,项目监督管理及验收、附则等六章32条款组成。
    《办法》对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项目及其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项目评审专家、项目评估机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办法》规定,创新基金项目的立项、管理、验收等实施程序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办法》还明确,通过立项审查并获得科技部、财政部批准的项目,将进行公告;对未通过立项审查或未获得科技部和财政部批准的项目,将在创新基金网站发出《不立项通知书》。
    本《办法》自3月4日起施行,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国科发计字\[1999\]260号)同时废止。

报  道

中国内陆油气资源的新发现
    2001年8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科技工作者建议》刊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刘光鼎“关于中国油气资源第二次创业的建议”上批示给国土资源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领导“要重视油气资源战略勘察工作,争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所突破。”
    由于各部门各级领导的重视,碳酸盐岩中的天然气和石油已有新的突破。据2005年5月在重庆召开的中石化油气会议上得知,中石化已在川东鄂西(曙光)地区、中石油已在鄂尔多斯中西部和大庆东部的徐家围子地区发现了三个大气田,总储量达数千亿立方米;同时中石化在塔里木河地区发现了数亿吨大油田,为解决我国能源短缺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三年多的酝酿讨论和实践检验,中国石油界已开始认同中国油气二次创业的新思维,认同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藏的基本理论,目前各大油公司正集中力量在渤海地区、新疆地区进一步展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工作。

淮南煤矿瓦斯治理有成效
    编者按:瓦斯历来是煤矿开采中的大敌,它会给矿区带来矿毁人亡的灾难。其实瓦斯气好象双刃剑,它和天然石油气一样,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而且是一种清洁能源,只要我们准确掌握了它的分布和存在条件,合理地加以利用,它就会变害为宝。
    淮南矿业公司与多家单位联合开展的“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预防与监控技术研究”已初步解决了淮南矿区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包括开采保护层瓦斯治理技术体系,单一松软低透气性煤层(或首采层)瓦斯治理成套技术,煤层与瓦斯突出监测及预测技术。该技术成果的优点是适应性强,便于推广。淮南煤矿应用该项技术,2003年、2004年矿区百万吨死亡率已下降到0.48%,原煤产量2004年达到2982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培训班消息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分别在长春和杭州,举办“多极声测井理论与应用方法暑期讲习班”和“地质雷达技术骨干培训班”。

一、“多极声测井理论与应用方法暑期讲习班”
    主讲人:王克协(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  象:从事声测井方法、技术和解释工作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高校师生
    内  容:除讲课外提供上机实习和资料与软件。
    时  间:8月(初定1日-7日)
    地  点:长春吉林大学
    联系人:吕伟国(电话:0431-8498997、13500810439)
            张玉君(电话:0431-8498997)
    Email:  Wangkx@mail.jlu.edu.cn

二、“地质雷达技术骨干培训班”
    培训班报到时间:2005年10月10日,
    培训时间:2005年10月11日到10月16日。
    协办单位:浙江省地震局,云南航天质量无损检测站
    培训地点:杭州 中国地震局干部培训中心(杭州古荡湾塘苗路7号)
    培训对象是具有一定工作基础的专业技术骨干,目的是提升工程地球物理行业地质雷达技术应用水平。培训内容包括电磁波理论、雷达仪器原理、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地质解释等各环节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是雷达波相识别、数据处理流程、几种常用处理软件的原理、应用要点及地质解释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班特邀有经验的专家授课,配备教材。
    网上报名Email:zhaoyonggui@263.net
    通信报名地址:
    昆明国家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园B座33    邮编:650217
    云南航天质量无损检测站  焦文香
    电话:0871-7261599,726259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永贵
    邮编:100029    
    电话联系:13708850222(昆明),13601109131(北京)
    以上两个培训班具体内容详见本学会网站(www.cgs.org.cn)。

《点击中国地球物理》一书将于6月底出版发行
    该书是《21世纪中国地球物理》的续集,它更新了我会简介的部分内容,增加了地方学会简介,补充了部分地球物理界企事业单位的介绍。此书出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地球物理科技与经济建设的结合,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扩大学科和学会的影响力。我会将免费赠送给有影响力、有需求的国内外有关单位和个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05年      第2期             总第87期
主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枫
发  行:苏  枫
邮  编:100029                     
地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62007631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cgs@cgs.org.cn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