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67

 

 

科协精神

关于印发《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秘书处党组织202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关于印发《2024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党委工作要点》的通知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一届三次秘书长工作会暨秘书处临时党支部专题工作会在济南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2021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验收总结会在济南召开

202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研讨会暨2024年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大讲堂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二届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4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2024年度工作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9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井孔地球物理学及深部钻测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井中多物理场探测技术新进展”“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定位预测关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与应用”“最小二乘偏移与全波形反演理论方法及应用”“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进展与应用”“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与数字孪生油气藏”“非常规储层井孔探测、评价新方法和新型探测器”“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灾害链”“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诱发地震相关研究前沿、进展与挑战”“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解剖地震”“实验室地震”“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青藏高原交通工程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待续)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长沙成功举办

2024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第二十届探地雷达国际会议在吉林大学召开

第十一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

第六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24纪要

闪耀的地质绮旅——2024世界地球日,听讲座、漫游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环境、工程地球物理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举行

2024海洋地球物理学术论坛会议纪要

青海办事处协办地球物理重磁联合反演与战略性矿产勘查专业培训

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地球物理助力企业创新”主题活动会议纪要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总结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成功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普讲座

参观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弘扬“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活动纪要——核地球物理专委会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纪实

地下资源精准探测青年论坛(2024)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东区深部资源探测装备技术研发平台成功举办

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地方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五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

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在青岛成功举办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2024年第一次常务理事会

山东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庆祝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四届六次理事会

报道

北京大学偶阳研究员荣获2024年“前沿地球科学奖”中国国家冠军

通知

202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各直属全国学会秘书处党组织:

现将《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秘书处党组织2024年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科协机关党委

2024416

 

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秘书处党组织2024年工作要点

 

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秘书处党组织是中国科协机关党委所属的基层党组织。加强直属全国学会秘书处党的建设,是中国科协履行学会党建领导和管理责任的基本途径。2024年直属全国学会秘书处党建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国科协机关党建部署,结合学会特点和实际,实施强基行动,有效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促进学会事业发展。

1.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行业本领域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突出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科学家精神等。推行“学思用进阶”理论学习法,落实与中国科协党组“同题共学”部署要求,提高秘书处党员政治能力。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2.坚持从严治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扎实组织《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学习,加强警示教育;落实科协“作风整顿年”部署要求,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禁秘书处党员借调研考察、学术交流、党建活动等名义公款旅游、违规吃喝;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规范党员网络言行;配合直属学会审计监督。支撑学会党委落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部署。

3.抓好秘书处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制度,高质量开好组织生活会,适时开展具有学会特点、符合学会党员需求的党建活动。配合做好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和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学会工作。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强化对秘书处党员的教育监督管理,积极创建“四强”党支部、评选“四好”党员。用好“智慧党建”信息平台。

4.压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中国科协机关党委强化学会支撑单位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党建责任,将学会秘书处党建纳入支撑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内容。加强秘书处党建评价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秘书处党支部参评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四强”党支部、党员参评“四好”党员的重要参考。

(中国科协)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党委:

2024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党委工作要点》已经中国科协学会党建办公室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科协学会党建办公室

      2024417

 

2024年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党委工作要点

 

成立学会党委推动党建强会,是中国科协在抓好直属学会秘书处党建工作、履行学会党建领导和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加强学会党建的有益探索。2024年全国学会党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科协党组领导和科技社团党委指导下,聚焦关键职能,提升学会党建质量,服务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

一、抓思想建设,强化政治引领

1.以上率下强化学会会员理论武装。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等,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达到学会会员、更加入脑入心。

2.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化“百名科学家讲党课”等活动,加强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宣介。把倡导净化学术生态纳入学会党委重点工作。

3.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重点,开展“青科建功新时代”活动,强化思想引领,拓宽服务渠道。加强青年人才科技奖项推荐评选的监督把关,营造风清气正、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

二、抓责任落实,严格政治把关

1.严把重要业务关。在研究审议学会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工作中,紧扣“国之大者”,体现国家意志,落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部署,将重心聚焦到学会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担当作为上来。

2.严把重要人事关。加强对学会负责人、学会党组织负责人等遴选审核考察,把好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五关”。对党员理事以学会身份履职情况加强管理监督,上报违反党规党纪情况并进行问责。

3.严把意识形态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强化对学会出版物、网站、微博、微信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监管,在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中把牢正确政治方向。

三、抓“关键少数”,优化考核评价

1.探索推行《全国学会党组织负责人任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范学会党组织负责人管理,厘清学会党委与秘书处党组织、学会支撑单位党组织关系。在中国科协直属学会中探索由科协党组对学会党组织负责人的直接考察、任命。

2.健全学会党委工作考核和学会党委书记述职评议机制。向科技社团党委提交学会党委书记年度述职报告,参加学会党委书记抓学会党建现场述职暨工作交流。

3.认真落实党纪学习教育有关要求。强化对学会党委书记、副书记、担任秘书长的党委委员等“关键少数”的监督。督促指导秘书处党组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积极配合中国科协对全国学会的审计监督、遵规守纪情况专项检查等。

四、抓党建质量,引领学会发展

1.深化“党建+”特色活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人才举荐、学术交流、科技志愿服务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特色活动。积极参与国情研修活动,提升履职能力。

2.推进学会党委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四同步”要求,及时做好学会党委委员调整。健全学会党委会议、活动、组织、监督等制度。加强对秘书处党组织的指导、对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的领导。规范填报学会党委工作纪实。

(中国科协)


 
 

 

 

20244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一届三次秘书长工作会暨秘书处临时党支部专题工作会在济南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学会副秘书长胡敏、李貅(长安大学)、储日升(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董世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主任)、薛国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青杉(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物勘院副总工/处长)、周坚鑫(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研究员)、陈本池(中石化科技部信息部,委托巩长春出席);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监事长刘元生、副秘书长肖晴侠参加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一届三次秘书长工作会由副秘书长胡敏主持。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带领秘书处人员,对中国科协和民政部有关文件进行了认真学习。会议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近期工作进行了详细通报,并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4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及分工进行了认真讲解和讨论。参会人员积极发言,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专题工作会由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薛国强主持。学会党委副书记、临时党支部书记郭建带领党员同志们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进行了专题讲党课,大家认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会议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2024年度的有关工作安排进行了通报和讨论,参会党员积极发言,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学会秘书处)


 
 

20244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2021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验收总结会在济南召开。会议采用线上和线下的形式同步进行。在济南泉城大酒店五楼第三会议室设主会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介绍了与会专家和参会人员,验收会由验收委员会主任陈晓非院士线上主持。

验收委员会专家听取了被托举人才吉林大学李静博士、南方科技大学陈克杰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松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丁拼搏博士、中石油东方公司库尔勒分院赵博博士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强正阳博士的项目成果汇报,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被托举人才提交的验收评审材料完整、规范,符合评审验收要求。被托举青年人才依托中国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提供的良好平台,在被托举人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托举导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圆满完成了托举工程项目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合同要求的各项指标,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作会议总结。他表示,非常感谢陈晓非院士和各位专家百忙之中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2021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验收总结会,感谢专家们付出的辛劳和智慧;并恭喜六位青年才俊,希望六位青年才俊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基础上,为地球物理学科和专业的科技创新发展继续努力,出成果,出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做贡献。


 

(学会秘书处)


 

61821日,202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研讨会暨2024年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大讲堂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院士专家工作站研讨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承办。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大讲堂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湖北省地质局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资源与生态环境地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承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孙和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湖北省地质局总工程师杨明银,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秘书长戴光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顾问委员李貅教授、刘元生研究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岳建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祥云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重点实验室、科技推广试点单位代表,湖北省地质局局属单位代表,全国相关地勘单位代表,约160余人参加了会议。

 

第一天会议为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大讲堂。开幕式由李貅教授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代表会议主办单位致辞,简要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组织机构,并鼓励与会代表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湖北省地质局总工程师杨明银代表会议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向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的院士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简要介绍了湖北省地质局的专业技术实力,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祝愿学会越办越好。

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大讲堂共邀请了4位专家作特邀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孙和平研究员作了《学习方俊院士的科学家精神——推动我国重力学与重力固体潮研究深入发展》报告,回顾了方俊院士生平,号召广大地学工作者学习方俊院士的科学家精神,继承院士遗志,坚持科学探索精神、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技术革新、弘扬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方俊院士的科学家精神,更好地推动我国重力学与重力固体潮研究的深入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岳建华教授作了《综合地球物理在煤与共伴生战略矿产资源协同开发中的应用》报告,介绍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煤与共伴生战略矿产资源的协同开发中的应用,认为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是从资源评价向地质保障转化的开端,有助于实现煤与共伴生矿产资源的高效、安全和环境友好型开发,对于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安大学李貅教授作了《地空瞬变电磁多分辨探测新方法、新技术》报告,针对当前国内外地、空电磁探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微分脉冲激发的多分辨辐射场理论、多辐射场源地空电磁探测理论和等效导电平面快速解释理论;结合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深大隧道等工程勘察实践,分享了地空探测技术在某铜镍矿、某金矿勘查、延安市黄陵某煤矿富水区探测和广西高速公路、铁路隧道勘察中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地空瞬变电磁法在深部资源探测、工程勘察领域的良好应用前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祥云教授作《找矿突破: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报告,介绍了常用物探方法的原理;讨论了针对地球物理行业的发展如何吸引人才的问题;结合找矿战略突破行动的背景和意义,展示了重磁数据信息提取方法、重磁构造边界识别、井地空联合约束反演、高精度反演成像技术等。

特邀报告结束后,9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南大学李帝铨教授的《广域电磁法的新进展》,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熊强青正高级工程师的《盐矿采空塌陷地震精细勘探及微地震实时监测预警技术》,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刘磊高级工程师的《湖北省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地球物理勘探实践》,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徐富文工程师的《微动勘探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及其在鄂东南矿集区深部找矿中的应用》,山东煤田地质局研究院张心彬研究员的《地震多属性分析与融合技术在储能盐穴探测中应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邹舟博士的《便携式连续重力仪研制进展》,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刘铁正高级工程师的《三维直流电法新技术及在采空区勘察中的应用》,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王军成正高级工程师的《水域地球物理技术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王建军正高级工程师的《城市生命线工程中的物探技术》。报告内容涉及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地质找矿、地质灾害、大型工程建设、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第二天会议为院士专家工作站研讨会。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简单介绍了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的建设情况。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有限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河南省地质研究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作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汇报;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工程物探检测重点实验室(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实验室(长安大学)、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南方岩溶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桂林理工大学)等单位代表,作重点实验室工作汇报;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公司、北京探创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物探勘查院有限公司、宁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作科技推广试点单位工作汇报。

听取各单位的报告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对院士专家工作站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对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办事处、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的建设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指出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互为依托关系,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的良性发展也将促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进步。

会上,经评审专家组专家现场打分,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优秀重点实验室2家、优秀科技推广试点单位6家。

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20243131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以下简称分会)二届一次工作会议在浙江绍兴召开。会议由分会主办,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办,共有来自全国水利电力行业物探专业的32家单位69名代表参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司富安莅临会议;分会会长张建清,副会长马若龙、刘栋臣、陈宗刚、张小平、陈刚、王槐仁,常务理事丁陈奉、胡松涛、唐新功、张伟、谭天元、张红纲,监事长杜兴忠,监事谢向文、赵安宁,专家委员会主任沙椿,副主任徐涛、王志豪、李广场,专家委员汤井田、熊勇、汤浩、陈程、刘凯、付代光、陈祥忠、李长征,秘书长李电波,专职副秘书长况碧波,副秘书长李强、杨嘉明、余志淼、姚德兀、王超凡等参加会议,易辉、刘杰、牛恩宽分别代表未到现场的常务理事出席会议;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郭玉松、王清玉、李洪、田连义、袁景花、卢泳、黄世强等原信息网领导到会指导。

开幕式由分会秘书长李电波主持,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司富安副总工程师分别代表上级单位和兄弟单位领导讲话,张建清会长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代表承办单位致辞。


 

张建清会长代表分会作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 2024年工作报告”。他从组织会议,刊物、手册、专著工作,会员发展,会员单位交流,科普活动,科技创新,参加大学会和分支机构活动及经费使用情况等八个方面全面总结分会2023年度的各项工作。从策划工作会议及经营活动、学术活动,做好内部刊物《工程物探》,做好《工程物探手册》修编工作,组织做好《工程物探技术发展与应用》专著编写工作,利用分会网站平台做好品牌建设、技术培训与会员发展及服务工作,成立分会顾问委员会,积极参加2024年大学会及相关分支机构活动等九个方面对2024年度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会长号召大家在新的一年与时俱进,团结一心,使分会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陈宗刚副会长代表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承办单位对年会筹备情况进行了介绍。沙椿专家主任委员介绍了“第四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与物探技术高层论坛”的详细策划情况以及工程物探投稿、工程物探手册修编进展等情况。2024年度水利电力分会重大学术活动策划筹备正在有序开展。

同时,张建清会长主持讨论了一系列工作,包括与会代表审议2023年工作报告和2024年工作计划,审议国科(重庆)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健加入理事会事宜,讨论顾问委员会成立事宜,各生产单位的经营、科技创新、人员设备产值等情况交流,讨论分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品牌的开发建设等学会重要事宜。与会代表充分交流,热烈讨论,就相关事宜达成以下共识:

1.一致同意通过会长的工作报告

2023年,分会在大学会的正确指导下,在分会各常务理事的带领及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理事与会员的全力配合下,分会工作顺利推进,成功举办了分会换届大会、2023年工作会议、2023年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水电物探A+经营座谈会,与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委会联合主办了第三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与物探技术高层论坛;承办了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一次理事长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专业委员会2023年度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主承办会议得到与会代表广泛赞誉;顺利完成四期《工程物探》出版发放工作,为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渠道和平台;顺利启动《工程物探手册》修编工作;成功策划《工程物探技术发展与应用》专著编写工作;稳步推进会员发展工作,积极筹备顾问委员会工作。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分会2023年度工作卓有成效,如期、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任务,工作报告站位高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务实严谨,大家一致同意通过会长工作报告,并表示将一如继往地支持分会工作。

2.同意国科(重庆)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健加入学会分会理事会

国科(重庆)仪器有限公司于2018年成立,致力于研究智能物探仪器,公司多次获得省部级奖项。总经理陈健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己任,注重仪器研发,他表示,此后将加强公司和自身的技术功底,履行好理事义务,为水电分会发展、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3.支持成立分会顾问委员会

成立顾问委员会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曾经为原物探信息网或分会做出贡献的水电物探老领导能够再次相聚共事,将他们的物探技术及经验传承给年轻有为的下一代物探人,同时也让物探精神永续。会上一致推荐谢向文同志担任顾问委员会主任,牵头组建顾问委员会。成为顾问委员会原则上需满足条件①~③中的一项和条件④:①分会原领导;②原物探信息网领导;③特邀领导;④年龄为55周岁(含)~70周岁(含)。

4.主办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

经自荐并协商,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由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初步拟定于20249月中旬在陕西西安召开。

会议主题及专题:

本次会议以“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与工程物探”为主题,主要聚焦以下五个专题:

1)水利电力工程建设及运行期阶段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及综合应用;

2)引调水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检测、监测新方法新技术;

3)新型储能发电勘察及检测中的工程地球物理新技术、新装备及工程应用;

4)人工智能、数字化赋能工程物探技术应用;

5)城市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

5.联合主办第四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与物探技术高层论坛

继续与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委会联合主办会议,会议主题为:强构造活动背景下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与探测,由青海省水利水电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时间定于20247月中旬。

6.加强建设分会网站、开发微信公众号平台

网站内容更新、网站日常事务处理都比较复杂,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小组负责网站的维护;同时,建议开发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微信公众号平台方便,易推广宣传,内容上建议与物探刊物内容相结合,同时可举办线上沙龙活动,利用平台做好品牌建设、技术培训与发展会员及服务会员等工作。

7.加强水电分会其他工作

2024年将加强分会团标组织申报工作,提高申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类奖项的积极性,做好人才培养,推动行业技术的发展和学会分会的发展。

(水利电力分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浅地表专委会”)2024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于42628日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本次会议由浅地表专委会主办,中国矿业大学承办,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球脉动(无锡)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协办。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和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及来自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会员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岳建华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田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浅地表专委会主任徐义贤教授及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秦绪英研究员分别致辞,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与会的专家代表、老师积极参会,希望通过浅地表专委会活动搭建的平台,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浅地表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

本次会议精心挑选了12个学术报告,精彩纷呈。中国矿业大学岳建华教授介绍了煤矿智能开采中的地球物理探测与监测;东华理工大学邓居智和陈辉教授介绍了基于耦合电场的渗漏隐患探测技术及应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孙卫斌教授级高工介绍了TEMCCS地质目标选址中的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刘盛东教授介绍了矿井工程物探新技术与智能化煤矿建设;南方科技大学杨迪坤副教授介绍了水力压裂可控源电磁法和自然电场信息特征;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任川介绍了矿井智能物探监测感知系统在透明地质模型中的应用;中南大学冯德山教授介绍了基于有限域探地雷达快速正演及深度学习反演;浙江大学程逢研究员介绍了Seismic Monitoring of Coastal Dynamics Using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西南交通大学张立副教授介绍了高铁震源瑞利面波波场特征及应用研究;吉林大学李静教授介绍了季节性冻土冻融过程地球物理与水文参数联合监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林松副教授介绍了利用重力与形变监测地表水文过程的时空响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级副教授介绍了矿产尺度被动源地震面波成像研究。报告内容覆盖煤矿智能开采和矿山安全、水力压裂、冻土冻融过程、海岸带水动力学过程和大尺度水文动态过程等新的地球物理监测方法技术,充分展示浅地表地球物理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开拓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启迪了青年人的学术灵感,促进了浅地表地球物理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发展。

会上专委会秘书长田钢汇报了2023年度浅地表专委会年度相关工作,总结了一年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强调本专委会的特点在于推动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合作交流,扩大我国浅地表地球物理在国际上的影响,并对2024年即将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本次会议经过单位推荐及民主表决,全数同意增选北京大学宁杰远教授为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增选浙江省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李建华总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傅磊特任教授、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程逢特聘研究员、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钱韵衣副教授、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杨洋副教授为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委员。

新加入专委会的代表——北京大学的宁杰远教授作了即席发言,他表示为能加入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团体感到自豪,表示将为浅地表地球物理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专委会主任徐义贤教授对本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感谢会议承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为本次会议做出的贡献,并祝愿中国浅地表地球物理事业蓬勃发展!

参会代表衷心感谢中国矿业大学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和赞助。最后,经专委会与会专家商讨,初步确定下一届浅地表专委会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将于2025年择机在山东济南举行,由山东大学承办。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4528-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2024年度工作会暨找矿突破与深地探测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屯溪成功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北大教授黄清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到会指导。

专委会主任吕庆田研究员,副主任许传建、徐义贤、胡祥云、周涛发、吴明安、邓居智、崔子良、郭文波、刘祜、郑向光、罗传根,委员及委员代表严加永、张昆、刘双、汤井田、肖晓、张恩厚、李仁和、孙念仁、马振波、黄立勇、李月臣、刘建利、王怀洪、耿启立、徐元璋(委员代表)、吴西全(委员代表)、刘建勋、汪青松、盛勇(副秘书长),特邀嘉宾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队长桂洲,邀请专家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黄帅研究员、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杜建国教授、中地华北(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王超凡博士、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总工王德恩教授级高工、翁望飞教授级高工和哈文高工、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魏克涛教授级高工和阎芳高工等参加了会议,有关技术人员列席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专委会主任吕庆田主持,郭建秘书长发表了重要讲话,桂洲队长致欢迎辞,专委会秘书长汪青松汇报近年来专委会工作情况,做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发展报告》;宣布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第一届成员名单,颁发了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聘书和委员证书。

新一轮找矿突破工作经验交流与深地探测学术研讨会由吕庆田和许传建先后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委员和专家都交流了本地区本单位在新一轮找矿行动中取得的进展、经验和做法。其中15位专家还做了专题学术报告,他们是山东省煤田地质局首席专家王怀洪研究员的《“禹城式”富铁矿成矿模式与找矿前景》、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文波教授级高工的《加强技术研发,服务资源勘查》、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所长马振波教授级高工的《河南省地质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情况及近期工作汇报》、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郑向光教授级高工的《西秦岭地区深部找矿进展》、陕西地矿局首席专家/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总工刘建利教授级高工的《150kw大功率电磁探测技术及应用》、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副总工徐元璋的《鄂东南矿集区深部找矿工作进展》、云南地矿集团有限公司崔子良教授的《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新一轮找矿在云南行动》、吉林省勘查地球物理研究院副院长孙念仁教授级高工的《重磁及csamt综合方法在吉林老岭成矿带深地探测中的应用》、紫金地球物理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月臣教授级高工的《震旦三维激电系统研发与应用》、合肥工业大学周涛发教授的《我国钴矿床类型及找矿方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双教授的《大型铁矿床地磁异常响应与三维反演关键技术》、中南大学汤井田教授的《深部电磁勘探的关键技术与进展》、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耿启立教授级高工的《充分发挥中地装集团地质装备优势,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备行动》、东华理工大学邓居智教授的《矿产勘查新技术及找矿实践》、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主任刘建勋教授级高工的《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应用》。

专题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涵盖了成矿理论、矿业需求、找矿勘查、仪器装备、物探异常处理解释等多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同时介绍了地勘业管理的最新做法和经验交流。学术报告不仅分享了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成果,还提出了许多在地质找矿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方法问题,与会者进行了充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也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思路。

吕庆田研究员专题介绍了科技已启动实施的国家深地重大项目的进展有关情况,并要求专委会成员单位和专家团队做好申报准备。

专委会发展和年度工作计划研讨会由汪青松主持,与会代表积极发言,为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发展献计献策,专委会收获颇丰。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自2020年成立以来,由于客观原因一直未能召开线下年度工作会议,委员之间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相互之间多有不认识。此次会议不仅讨论了专委会年度工作计划,交流了地质找矿和科学研究成果,更加深了委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友谊,有助于促进专委会发展和工作进步。

本次会议由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承办,安徽省地矿局332地质队给予了大力协助,在此对承办和协助单位表示感谢。


 

(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


 

 

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汪青松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3篇,年刊录用篇数 23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2人,其中口头报告16人,张贴报告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矿产资源探测的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正反演技术;

2矿产资源探测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技术;

3、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应用案例。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面-井下结合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可为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提供新的手段;

2、电磁、重磁力数据的精细化处理可以为地质解释提供更为清晰的细节特征;

3、地磁卫星磁场数据有利于成功提取到潮汐感应磁场信号,并利用运动电磁感应方法进行地球内部电导率成像;

4、混合密度网络可有效提高各向异性反演精度;不同形式的网格等参数对地球物理反演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5、新生代藏东地壳变形很可能与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的关系更为紧密;

6、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解释精度。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开展综合探测技术研究,以整体研究的视野促进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发展;

2、加强跨学科交流,获取新的研究思路;

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的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李 貅 李怀渊 郭子琪 孟庆敏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6篇,年刊录用篇数

26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6人,其中口头报

18人,张贴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新方法和新技术方面:已将传统航空地球物理数据反演技术拓展到多种数据和多种物性的联合反演及多尺度反演;

2、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概率类反演技术的新突破;

3、应用领域由传统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向着国家紧缺的战略资源勘查(比如铀矿)、深部构造研究及南极资源调查等拓展;

4、方法技术、仪器装备、数据处理解释、应用各领域研究成果均有体现。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传统的航空电磁数据反演是基于正则化的数学拟合,没有考虑到数据和模型的深层信息。本次年会中,有多篇论文尝试从地球物理数据中挖掘多尺度、多方位信息,以便提高地球物理数据反演解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改善反演精度。另外,传统地球物理数据反演只关注数据拟合,没有考虑到反演模型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本次年会上有多篇论文涉及不确定性反问题,是未来新的学术增长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将“专题13无人机地球物理技术”合并到本专题“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因为无人机地球物理本身就是航空地球物理一部分。目前,已和专题13召集人沟通过,一致同意2024年将两个专题合并。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程久龙 程建远 于景邨 杜文凤 吴燕清 张平松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3篇,年刊录用篇数4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6人,其中口头报告22人,张贴报告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六个方面:

1、矿山钻孔地球物理

2、煤田地震勘探

3、矿山灾害微震电法监测

4、人工智能及应用

5、矿井超前探测新技术方法

6、矿山岩石物理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矿山钻孔地球物理:提出了钻孔瞬变电磁法扫描探测新技术、钻孔雷达评价水力压裂技术、智能钻井实时监控、井下孔中多频电磁波探测方法、孔巷联合直流电阻率探测方法、煤矿巷-孔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矿用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等。

2、煤田地震勘探:提出了基于先验约束的TCN-BiGRU网络的煤层波阻抗反演、基于反演速度体和SVR的煤层时深转换方法、基于混合并行加速策略的自适应正则化时域全波形反演、主成分分析与XGBoost解释煤层厚度等新技术及新方法。

3、矿山灾害微震电法监测:提出了矿井电法4D监测数据处理方法、采煤工作面微震电法耦合监测技术、三维并行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法煤矿顶板两带发育高度动态探测方法。

4、人工智能及应用: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煤层小断层识别方法、基于三维卷积注意力机制的断层识别方法等。

5、矿井超前探测:提出了基于四元数字典学习算法的随掘地震去噪方法、孔巷联合直流电阻率顶板水害探测方法、黏弹介质槽波超前探测方法、巷道盾构机震波探测方法等。

6、矿山岩石物理:煤岩气储层岩石物理建模与各向异性测试、基于并行电法监测砂岩破裂方法等。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矿山地球物理发展前景广阔,社会需求大,迫切需要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解决矿山生产及安全方面的技术难题,重点研究领域:矿山隐蔽致灾地质体全空间精细探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矿山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动态监测技术,人工智能在矿山地球物理中应用和拓展等。

 

井孔地球物理学及深部钻测技术

召集人:王秀明 唐晓明 丛健生 肖立志 汤天知 董经利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2篇,年刊录用篇数41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9人,其中口头报告31人,张贴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口头报告包含声波测井类20篇,电磁波测井3篇,伽马测井4篇,核磁测井2篇,密度测井1篇,测井解释1篇。

1、吉林大学洪德成教授梳理了随钻方位电磁波超深探测的理论研究体系,并发展了基于水平层状分层与圆柱分层三维复合模型的解析算法,用以实现超长源距随钻仪器信号刻度理论模拟。

2、中石油测井有限公司肖占山工程高级工程师从理论模拟与实验测试两个方面研究了瞬变电磁远探测,利用电性源与磁性源相互结合,实现前向60米理论探测范围。

3、电子科大张琼教授汇报了伽马测井和中子测井相关工作。在伽马测井方面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法进行套管校正和水泥校正,并研发了实验仪器,最终实现地层密度测量和固井质量评价。中子测井提出了一种使用脉冲中子仪器测量元素含量的自适应能谱解析方法,并在实际测井资料中得到有效性的验证。

4、其余专家和学生对井孔声学、随钻声波、换能器研制、岩石物理等方面各自研究工作做了简要陈述。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次汇报没有出现全新的测井方法与测井理念,主要研究内容仍是原有研究体系的精修与打磨。原有研究体系发展如下:

1、电磁波远探测仍是当前研究工作的热点和学术增长点。

2、随钻阵列超声测量与CO2注入对储层声传播规律的影响值得关注。

3、电子科大张琼教授课题组伽马测井理论与仪器研发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体系较为完备,值得关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对原有研究体系的完善和精益求精仍是测井技术发展坚定不移的发展路径之一。

2对全新测井方法研究,需要以包容和鼓励为主,特别是通过该开放基金等形式给予资助。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

召集人:李 丽 曾祥方 张文涛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5篇,年刊录用篇数25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5人,其中口头报告18人,张贴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天然地震监测:吕昊汇报了DAS数据中模板匹配检测地震的模板库构建策略;叶鹏介绍了尾波震级测定方面的新工作;蒋星达介绍了新丰江水库库区陆地和水下DAS台阵的监测进展;邓宝介绍了跨断层的地震监测台阵布设工作和初步进展。

环境活动监测:DAS在雷电、烟花、人流、交通等方面也得到了应用,取得了高分辨率的成果。

浅地表结构探测和监测:多个报告围绕面波成像工作,分别介绍了改进频率贝塞尔变换方法(席超强)、多网格空间成像(管建博)、全波形成像(潘文勇)、断层偏移成像(迟本鑫)等。

油气勘探研究:多个报告讨论了DAS数据的波场分离、去噪、重建等问题,并讨论了在储层成像、压裂异常识别,超深微测井方面的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DAS的高密度长期观测的优势在多个报告中得到了展现,大幅度提供了成像分辨率,包括断层偏移成像、冻土动态监测、雷电过程等,为开展深入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DAS数据的一些弱点也引起了注意,并开展了研究探讨,如震级测定。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专题投稿中学生占比较大,展现了这一研究方向的活力。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发展新的成像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进一步挖掘DAS密集观测的优势;

2、加强硬件研发和应用研究的结合。

 

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 张宝林 杨立强 王宗秀 焦建刚 周永胜 方维萱 马立成 吕承训 雷万杉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9篇,年刊录用篇数1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9人,其中口头报告12人,张贴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专题报告会由张宝林和胡宝群主持。构造物理化学专委会名誉主任吕古贤,主任张宝林,副主任王宗秀、曹代勇、方维萱、胡宝群、王国灿、付于真等出席。邀请报告吸引了梁光河等多位知名学者和研究生们前来旁听,参会人数达30多位。

专题论文内容涉及到固体矿产、地热、超高压岩石、地震、矿物岩石摩擦和流变高温高压实验、地球物理大数据等领域,以及构造地质、大地构造、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学科。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为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构造控岩控矿规律2个方面。

围绕着“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这一主题,安排了6位知名学者的邀请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吕古贤研究员“胶东金矿矿田构造研究和找矿实践——理论、方法和定量预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曹代勇教授“不同温压实验条件下SiO2添加剂对煤石墨化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立强教授“胶东首例褶皱衍射控矿范式:平里店金矿床”、东华理工大学胡宝群教授“热液矿床构造控岩控矿的热力学分析”、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方维萱研究员“变形构造岩相类型与构造-流体-成矿多重耦合结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宝林研究员“构造变形岩相带体系预测方法及其应用——以热液脉状多金属矿田为例”。

构造控岩控矿规律的专题安排了13个口头和展板报告,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吕古贤研究员“构造物理化学的研究与进展”、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贾润幸教授级高工(总工)“内蒙古额济纳旗格日勒图铜金锑多金属成矿背景及分布规律”、福州大学王翠芝教授“内蒙古柴胡栏子金矿田黄铁矿成分标型特征”、成都理工大学付于真副教授“滇西古特提斯俯冲消减及弧-陆碰撞:来自邦丙地区榴辉岩岩石学、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证据”、东华理工大学王运高工“江西省武功山温泉链断裂构造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山西工学院高海东副教授(系主任)“邹家山铀矿床磷与稀土同步富集的地球化学特征”、兰州财经大学王宗永副教授(系主任)“胶西北郭家岭岩体构造地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山东地质六队张亮亮高工“胶东焦家式金矿勘查的关键技术”、烟台东部黄金公司吕景峰高工(总工)“从区域宏观构造谈胶东黄金地块的地质力学机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赵东安“赣北萍乐坳陷带西段三叠纪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对硅灰石矿的控矿意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生李昕泽“藏南地区电气石摩擦实验和流变实验研究对断层同震滑动稳定性的启示”、博士生张茜茜“合成斜长石-辉石集合体流变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生杨雨凡“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机器学习成矿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专题原定12个口头报告,实际完成10个口头报告,有2人(杨立强教授、贾润幸总工)因为学校讲课和单位工作未能到场报告,也给现场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时间。进入到研究生报告阶段,到场的专家与学生积极互动,对于地质现象的观察、实验方案的设计、分析数据的解释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专题多角度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构造物理化学的学科交叉特点和优势,拓展了科学思维方向,激活了新的学术思想。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质力学构造体系、构造变形岩相填图找矿方法研究方面。吕古贤研究员结合40多年在胶东地区的研究和找矿实践,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力学分析、胶东构造叠加成矿、构造变形岩相填图方法和构造物理化学定位预测理论。方维萱研究员的变形构造岩相类型与构造-流体-成矿多重耦合结构报告、张宝林研究员的构造变形岩相带体系预测方法报告、王宗永副教授的胶西北郭家岭岩体构造地质特征报告、吕景峰高工(总工)从区域宏观构造谈胶东黄金地块的地质力学机制等报告,形成了这一方向的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构造控岩控矿规律的认识水平,拓展了构造物理化学的应用领域。

2、资源能源灾害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研究方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曹代勇教授的报告提供了煤变质演化构造物理化学机理研究的良好范例。煤是对温度、压力、流体等地质环境因素特别敏感的固体有机岩,地质历史中的各种构造-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发生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该项工作选用煤中最常见的矿物成分SiO2为添加剂,开展煤高温热模拟和高温高压模拟对比实验,发现高温条件下添加SiO2促进了煤石墨化进程,高温高压实验条件则表现为抑制石墨化进程;从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两方面探讨了SiO2在煤大分子结构演化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工作表明,在煤系石墨成矿过程中,特定矿物在不同的温度、压力环境中,对煤石墨化作用的影响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为全面认识煤系石墨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提供了实验依据。东华理工大学胡宝群教授的报告,从深大断裂-临界水相变耦合成矿分析入手,指出二级相变是深大断裂控矿或大规模成矿的基本过程,系统地解释了江西相山超大型铀矿田的成矿特征,提出了富矿和深部找矿的系列标志,为找矿突破行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此外,王运、赵东安等青年学者的口头报告和答辩极为精彩,充分展示了他们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野外观察能力和全面的综合分析水平,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让大家看到了学科发展的后备力量。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构造物理化学研究是我国学者提出并得到持续发展的新的边缘学科领域,急需培养青年人才,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显示度。

下一步将组织开展更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总结研究成果,出版系列专辑和专著。此外,还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推动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法的应用,为国家资源、能源、环境安全提供坚强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井中多物理场探测技术新进展

召集人:洪德成 王 兵 党 博 刘军涛 王 磊 郭宇航 闫伟超 张 焱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0篇,年刊录用篇数4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8人,其中口头报告33人,张贴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井中、井地电磁场计算与反演算法:神经网络驱动的电磁波测井正反演、井-地电位探测与成像技术、感应无线短传和电测井仪器大尺度模型刻度;

2、井中声场计算与资料处理:套管井弱信号提取、水平井井旁压裂效果评价、径向速度成像、过套管偶极横波远探测技术及超声弯曲波逆时偏成像模拟;

3、核磁共振测井的数据去噪、反演及渗透率评价方法;

4、核测井探测与计算新方法:铀矿核测井探测技术、能谱测井解谱技术;

5、测井储层参数评价方法:超深层测井评价挑战及岩石物理进展、时域核磁共振信息渗透率评价、砂岩储层介电多参数反演、含裂缝岩石渗透率表征。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学术新观点1:利用套管充当发射源,结合地表阵列接收,突破单井探测范围的限制,实现对井下电阻率分布的高精度探测与成像;

学术新观点2:采用数据+物理双驱动,构建直流电测井几何因子,解决目前正演速度慢、反演雅克比矩阵计算耗时的问题;

学术新观点3:综合利用多源、多尺度、多物理场井筒数据构建地层渗透率的方法;

学术新观点4:基于谐振腔微扰的岩心介电参数检测方法。

新的学术生长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数据资料处理、井孔波动方程求解等方面的应用;随钻电磁波远探测快速正反演;多物理场耦合信息利用及提取。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井孔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多、各个方法在处理方面自成体系,建议后续加强多物理场信息耦合挖掘。目前,国内外井孔多物理场探测方法日趋成熟,颠覆性新方法越来越少,建议加强对基础探测方法及理论的研究。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定位预测关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柳建新 胡祥云 薛国强 金 胜 郭振威 曹创华 郭荣文 李 飞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3篇,年刊录用篇数3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4人,其中口头报告22人,特邀报告4人,张贴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深部矿产的精细化探测及成矿靶区的精准定位;

2、瞬变电磁勘探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发展;

3综合物探及高效正反演方法的研究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次专题会汇聚了全国有色金属地球物理顶级科学家,对我国有色金属找矿的难点、重点及地球物理如何在有色金属找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1、金属矿勘查装备技术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缺少前沿和颠覆性技术,仪器难以适应极端环境等,我国近年来在广域电磁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地空协同电磁探测等方法技术与仪器设备方面都取得了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性成果,但仍面临很多困难。

2、瞬变电磁法,广泛应用于金属矿、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探测中。相比频率域电磁法单频发射或伪随机信号发射的方式,瞬变电磁法一次电流发射即能完成探测。传统的瞬变电磁法的探测深度和探测精度难以满足深部资源探测的要求,发展大深度探测的瞬变电磁法探测新技术和新装备迫在眉睫。瞬变电磁法的装置形式包括重叠回线装置、中心回线装置、偶极装置、大定源回线装置,这些装置都使用单一线圈发射、单一线圈接收的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三维解释手段的提出,多源多接收方式将有效提高瞬变电磁法野外数据采集效率与勘探效果。

3、金属矿由于多期次地质运动使得其构造复杂,在电磁法勘探资料解释时必须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开展多类型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与结合地质信息解释是降低反演多解性、提高找矿可靠性的有效方法。例如江西赣州安西矿区花岗岩型稀土矿上地壳结构特征,江西相山火山岩型铀多金属成矿系统多尺度地球物理探测,在金川白家嘴子铜镍矿深边部矿产资源定位预测研究等;磁法对含磁性物质的矿体和岩体的探测效果良好。进一步开展大比例尺的重、磁、电综合物探工作,可以提高解释的准确性。

4、高效准确的正反演技术是物探的基础,本次报告中涌现许多高质量的正反演研究工作,例如:基于非结构网格,局部网格等的矢量势和标量势三维电磁法正演,BTTB矩阵的磁梯度张量三维快速正演;基于贝叶斯算法,深度学习等的反演研究;直流电阻率和激发极化法的联合反演以及多尺度电磁联合方法研究等。实测数据方面,有基于扩频激电和抗干扰的AMT应用研究,正则化技术三维电磁法技术应用研究等。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安全形势严峻,资源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人均的52%,大宗金属矿产资源严重依赖进口,严重影响国家经济与战略安全,因此,国家提出了资源开发向深部进军的战略。但是有色金属地球物理勘探面临着三大挑战:

1)成矿机理解释难;

2)深部探测精准难;

3)隐伏矿预测定位难。

相较于常规油气和煤炭地球物理勘探,有色金属矿勘探具有以下特殊性:

1)矿区地质构造复杂;

2)矿区地形条件差、地貌条件特殊;

3)各种干扰严重(人文、地质);

4)矿与非矿难以区分(含矿层、炭质、硫化物);

5)矿体规模小,矿石量多为几十~几百万吨规模(斑岩型矿除外)

6)现行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存在不足。

这些情况使得金属矿勘探难度大为增加,对金属矿资源勘探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针对上述困难,对于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有以下对策:

1)发展新方法;

2)工作要做的细致;

3)实际工作应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

1)方法选择要客观;

2)野外施工要规范;

3)原始数据要真实;

4)数据处理要谨慎;

5)各种改正要到位;

6)多种方法要佐证;

7)已有资料要用足;

8)历史教训要吸取;

9)地质物探相结合;

10)综合解释无止境。

 

最小二乘偏移与全波形反演理论方法及应用

召集人:黄建平 姚 刚 刘定进 杨继东 廖建平 李 闯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0篇,年刊录用篇数3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0人,其中口头报告24 人,张贴报告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最小二乘偏移成像

(1)发展了基于点拓展函数的成像域的最小二乘偏移,提升了成像速度和质量;

(2)发展了针对混采数据的最小二乘偏移方法,包括基于Shearlet变换、DR-Unet去噪;

(3)通过变网格模拟技术提升成像中偏移和反偏移波场模拟的速度。

2、全波形反演

(1)提出了更稳健的目标函数,如二维局部互相关目标函数、层析和全波形的联合反演;

(2)引入约束提升反演的稳健性,包括地层倾角约束、地层层位约束;

(3)改进了基于Helmholtz解耦的弹性波场纵横波分离方法;

(4)成功地实现了陆地实际数据的工业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深度学习是压制偏移成像噪音,提升成像质量的新且有效方法;

2、特征波反演是一种有效的全波形反演策略;

3、全波形反演在陆地实际数据应用中取得了突破。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最小二乘偏移和全波形反演与生产的结合,提升产学研的融合,催生新的理论和方法。

 

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

召集人:倪宇东 胡永贵 姜福豪 门 哲 许银坡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7篇,年刊录用篇数25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4人,其中口头报告17 人,张贴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内容涉及与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紧密相关的采集设计、可控震源激发、数据重构、数据成像处理、以及用于设计辅助的障碍物识别等技术。

主要成果为: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首次在学术会议上向业界和学术界系统展示,开启了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一扇新的大门;全面展示了与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紧密相关的地震采集设计、可控震源激发、数据重构、数据成像处理、以及用于设计辅助的障碍物识别等油气勘探前沿技术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凝聚了一批专注于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学生,通过交流取得了新的认识,达成了新的共识,必将推动地震勘探技术深入研究和发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压缩感知技术由于压缩比的不确定性极大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克服了压缩感知技术的短板,基于常规规则采样道炮密度采用针对性技术追求改善资料成像质量。该技术把空间规则采样、非均匀(非规则)采样、压缩感知随机采样等整合到同一框架下,再从多采样率角度研究数据高保真采集与处理问题的新技术。多采样率采样能够最大概率逼近对空间波场的高保真采样,具有保护高频信息、对绕射波以及散射波等弱信号充分采样、减弱偏移噪音、高精度近地表结构反演等技术优势。在地震采集设计上多采样率将叠前偏移成像技术、随机布设策略和贪婪序贯策略结合到一起;多采样率数据处理技术涉及数据重构技术、散射波成像技术、多尺度偏移速度场建模、分频多尺度去噪、多尺度近地表结构建模等多种方法。从长远发展来看,MrSET有巨大潜力成为(陆上、海洋)节点地震勘探时代的常规技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多采样地震勘探技术未来将基于云平台和大数据处理,并与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处理技术相结合,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将该技术进一步推进。

建议学会能够适当加强多采样地震勘探技术的推介。

 

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程纪星 邓居智 李怀渊 张兆山 张庆贤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1篇,年刊录用篇数13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7人,其中口头报告13人,张贴报告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仪器研制及软件开发

共有4篇论文交流了仪器研制及软件开发成果,研制了全自动RaA氡测量仪、随钻测井仪和地下水氡测量装置,开发了车载智能化氡气测量软件。

2、铀矿勘查技术研究与应用

共有5篇论文交流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铀矿勘查中的研究与应用成果,并以实例阐明了航放/航磁/航电、音频大地电磁、高精度磁法、地震勘探、土壤氡气测量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铀矿勘查中的应用效果,一方面查明了地层/岩体、构造、砂体、氧化还原过渡带等成矿地质环境,另一方面预测了成矿远景及找矿靶区。

3、核地球物理方法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

2篇论文交流了核地球物理方法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成果,1篇论文基于航放资料研究了甘肃某多金属矿区的天然放射性强度,圈定了对当地生态环境及居民生产和生活构成潜在危害的区域;1篇论文基于我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搭载的伽马射线谱仪(CE2-GRS)获得的数据,反演得到了月表放射性元素(UThK)的含量,圈定了放射性异常高场区。

4、核地球物理方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篇论文交流了核地球物理方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研究成果,1篇论文基于D-D中子源设计了孔隙度探测系统,并以蒙特卡罗模拟分析了各主要参数对孔隙度的响应差异,从而得到最佳的设计参数,即近He-3探测器源距一般选取30cm,远探测器源距选择55cm;反应时间段选择0200μs;屏蔽体可以选择Zr(BH4)4或者碳化硼,厚度6cm时屏蔽效率可达到80%以上。1篇论文基于瞬发伽马中子活化分析技术,针对低对比度油藏,提出了利用氯氢比参数评价地层含油性的方法。

5、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研究

共有8篇论文交流了各类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方法的研究成果,包括无人机辐射监测系统的谱线比大气氡修正方法,航空伽马能谱数据定量反演方法,全能峰效率的数值计算方法,基于变差函数的砂体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电性源瞬变电磁一维正演方法,土壤及水中氡测量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测井资料岩性解释方法,氡在非稳态条件下扩散的数值模拟。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通过本次专题交流可以看出,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不但在矿产资源勘查和环境调查领域广泛应用,而且已经在月球探测中得到成功应用,未来的深空探测中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同样会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随着无人机航空地球物理方法的日趋成熟,将会在铀矿勘查中得到推广应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目前专题交流的核地球物理勘查方法主要集中应用在矿产资源勘查、核测井、环境调查等领域,建议加强与安全检测、医学检查等应用领域的联系,扩大学科发展。

 

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与数字孪生油气藏

召集人:曹俊兴 黄旭日 王兴建 谢剑勇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6篇,年刊录用篇数15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5人,其中口头报告10人,张贴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数字孪生油气藏大模型概念,建模方法技术及应用

①提出了地质物探工程一体化是工业4.0时代的必然趋势,数字孪生油气藏建模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涉及跨尺度建模,AI,数字孪生等前沿学科,阐释了数字孪生油气藏的概念,系统阐述了针对数字孪生油气藏大模型的独特认识,构建理念,技术方法以及关键科学问题;

②以地质力学孪生建模为核心构建超深缝洞型储层地质、工程应用的桥梁,创新性的建立了复杂缝洞体三维孪生地质力学建模技术,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为深化地质认识,解决工程问题提供关键技术保障。

2、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探讨及研究

①提出了地震与油藏表征和石油工程一体化的关键问题、研究对策,一体化结构及平台,实施关键流程和技术;

②通过多专业融合,形成了水平井平台优选、井位优化部署、轨迹设计、随钻导向及压裂方案优化等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

③形成了地质力学变形环境约束下多维互动的井剖面地应力方向判定技术;

④建立了综合考虑物探地工程关键参数影响的页岩储层脆性各向异性理论预测模型;

3、油气储层勘探开发新技术

①提出了一种基于二阶同步挤压小波变换和多分类SEFRON模型的含气性识别方法, 能够有效识别隐蔽储层,并且实现气、水区分;

②基于自注意力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对于砂岩垂直分布的预测;

③提出了一种将多尺度一维卷积、Transformer编码器、双向门控循环网络相结合的机器学习模;基于3D U-Net++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实现了内幕断层精细刻画。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质物探工程一体化是工业4.0时代的必然趋势,数字孪生油气藏建模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涉及跨尺度建模,AI,数字孪生等前沿学科;

2、建立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理念和工作方式,持续研发高度一体化的软件平台,从数据采集、处理、解释和融合考虑一体化的思路至关重要;

3、地质力学孪生建模是构建超深缝洞型储层地质、工程应用的桥梁;

4、通过多专业融合,形成了水平井平台优选、井位优化部署、轨迹设计、随钻导向及压裂方案优化等技术是解决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问题的参考途径;

5、人工智能算法在油气储层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凸显。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是非常规和复杂油气藏高效经济勘探开发的必由之路,一体化核心技术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基于AI的数字孪生是工业4.0的核心技术。数字孪生油气藏可视为是工业4.0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落地实现,预期将成为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核心支撑技术。以支撑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为目标,研究发展基于AI的数字孪生油气藏理论方法技术既是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前沿研究课题,更是保障国家油气资源安全供给的重大需求。

 

非常规储层井孔探测、评价新方法和新型探测器

召集人:余春昊 郭同政 范宜仁 柯式镇 严良俊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7篇,年刊录用篇数16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1人,其中口头报告10 人,张贴报告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主要涉及非常规储层探测、评价新方法以及解释评价软件工具等方面。具体来讲,包括:

1、地层探测新方法:主要涉及阵列声波新方法、激电效应新方法,代表报告为《井周地层速度扰动引起的散射效应及测井应用》《考虑激电效应的裂隙介质岩石电导率张量理论模型》《基于激电参数的水力压裂页岩渗透率估计》。

2、非常规储层评价新方法:主要涉及页岩油实验及评价、致密储层饱和度评价等,代表报告为《考虑产出机理的页岩油可动性实验及评价方法研究》《页岩含油性及可动性岩石物理实验方法研究》《基于孔隙结构特征的致密储层测井饱和度评价模型研究》《混积页岩油常规测井有效厚度确定方法》。

3、成像资料处理与应用:主要涉及核磁共振、电成像、阵列声波的处理与应用,代表报告为《电成像微裂缝参数的实例分割算法研究》《核磁共振测井在页岩油储层中的适用性及处理方法研究》《多极子阵列声波测井在低渗透油藏仿水平井开发方案中的应用》《声速各向异性结合电成像定位的地应力方向评价方法-以永川龙马溪组为例》。

4配套软件工具:涉及评价软件轻量化二次开发工具设计,报告为《基于Python的测井解释评价模块敏捷挂接软件设计与实现》。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井眼周围地层的非均质弹性性质变化会引起波的散射,有别于传统基于走时的层析成像方法,可以用来表征地层的非均质性,用于页岩气、碳酸盐岩等非常规储层的井周非均质性测井评价。

2、裂隙介质在实际储层改造、油气开采中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激电效应,利用电磁监测方法进行更精确的地下电性解释,更好地表征裂隙地层,可在获取页岩压裂后的电学渗透率等方面发挥作用。

3、以二维核磁为核心的页岩油含油性、可动性评价方法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系列,基本可以解决页岩油甜点评价问题,后续需要持续提高井下核磁资料采集精度和解释应用。

4、基于Python的可视化轻量化二次开发工具可大幅提升解释评价应用模块开发效率。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测井是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通过测量地层中的物理性质,如电阻率、声波速度、自然伽马等参数,来评估地层的物理性质和含油性。以下是测井探测、评价新方法的发展展望和建议:

随钻测井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随钻测井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地层信息,减少测试时间和成本,提高测井的准确性和效率。未来随钻测井技术将会在随钻前探、探边、以及随钻取心等技术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提高性能、效率和精度。

高分辨率成像、多极子阵列声波以及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相对成熟,下一步主要是实现仪器性能提升、加强资料深度处理和多信息融合解释评价。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将会在测井评价中得到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测井数据的快速、准确分析和处理,提高测井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未来将会进一步开发和推广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测井评价中的应用。

 

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灾害链

召集人:陈桂华 袁仁茂 鲁人齐 程 佳 姚 琪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1篇,年刊录用篇数21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1人,其中口头报告14人,张贴报告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投稿论文都紧密结合专题设置的主题,围绕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灾害链研究,尤其是展示了一系列近期强震构造和灾害研究成果等:

1、区域地震构造与地震危险性

专题特别邀请徐锡伟研究员分享了他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地震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的成果,着重展示了他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构造特征,并分析了该区域地震危险性的新认识。孙晓博士在川滇地区的活动块体划分的研究报告,则从块体的角度分析了川滇区域的地震构造等级特征。陈桂华研究员分享了鄂尔多斯西缘巴彦浩特断裂的最新活动性和古地震研究成果,提出了贺兰山周边区域的地震构造模式新观点。林吉焱报告了地球物理探测获得的三河-平谷地震区和唐山地震区的深部构造特征新认识。黄杰同学汇报了丽江-小金河断裂上的古地震研究成果。王志才研究总结了山东省地震构造的基本特征,郑定昌研究了2023年土耳其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的动态触发作用等。

2、强震灾害链与防御

张静博士展示了研究团队在金沙江大岙滑坡的多期活动监测分析及其与地震和季节变化关系和变形机制。王子月同学通过断层错动和强地面运动影响分析研究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可达性,利用西昌市现有人口、道路等数据做出了应用实例。

3、近期强震构造与灾害研究

专题邀请李康副研究员分享了其研究团队最近在EPSL上发表的成果,基于2022年门源地震地表破裂,探讨了祁连山古缝合带的复活对发震断层破裂的控制,以及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段及其北侧逆冲断裂系在1927年的控震模式,分析了天祝地震空区的地震危险性。邀请马思远博士分享了2022年泸定地震滑坡快速评估和野外调查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中国地震滑坡地震危险性模型在泸定地震区的应用评估。徐芳博士报告了2022年泸定地震三维发震断层精细结构及区域上多条断裂参与的破裂过程,通过库伦应力分析对区域地震危险性做出判断和建议。牛鹏飞博士则从2022年门源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分析了冷龙岭断裂与托莱山断裂的组合破裂特征,并根据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特征探讨了活动断层避让宽度。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专题投稿论文中,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构造格局和地震危险性提出了新的认识,对鄂尔多斯地块与阿拉善地块间的贺兰山周边区域地震构造提出了新的认识,对祁连山造山带及广义海原断裂带的地震构造及地震危险性提出了新观点。从区域尺度认识地震构造及其时空联系是本学科深入的一个方法。

在技术应用上,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古地震探槽开挖、形变检测是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和灾害链研究中主要数据获取手段,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法是数据分析的新方法,越来越广泛应用到活动构造和灾害调查中涉及的地貌识别中。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进一步应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和计算技术是地震构造、地震危险性、地震灾害定量化研究在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方向,时空分析、三维模型化也是深入探索区域地震构造的重要思路。

 

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刘   黄辅琼 陈界宏 刘  洁 高永新 师皓宇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5篇,年刊录用篇数15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0人,其中口头报告7人,张贴报告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主要成果;

1、从慢地震到快地震的孕育机制的数值模拟;

2、地震前兆观测的前沿技术;

3、地震前兆先进观测仪器研发;

4、地震预测方法。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虽然报告数量不够多,但几乎每一篇都展示了一个与地震预测有关的独特视角。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关注:

1、天然地震从慢地震到快地震的机制与数值模拟实现及其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天然断层上普遍地存在慢地震,慢地震可能会触发相邻孕震带产生强破坏力的快地震,而我们对慢地震与快地震孕育机制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慢地震与快地震都发生在有限宽度的断层上,因此传统的二维动态破裂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描述震级大的地震破裂过程。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基础和数值模拟,翁辉辉和Ampuero发展了一个全新的、考虑了断层有限宽度的三维破裂运动方程,并构建了一个统一的震源物理基础理论框架,可以解释从慢滑移、海啸地震和快地震等跨越了至少 7 个数量级的观测破裂速度。地震的破裂速度主要受控于断层上的能量比:断层上摩擦消耗能与破裂弹性能的比值。该理论基础为研究慢滑移破裂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就是只要有限宽度断层上的弹性能和破裂能达到平衡且处于稳定状态,破裂可以以任意速度传播。此外,当考虑了断层的摩擦强化特性以及断层区介质的粘弹性,数值模拟和断裂力学理论都显示有限宽度断层上的能产生稳态的慢地震与快地震破裂传播。该理论模型为理解慢地震与快地震的转化机制提出了新的启示。

本专题还展示了2023年初发生在土耳其的两次7级地震过程的模拟,断层几何参数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地震发生的能量转移过程以及地震之间的触发机制。

2、从地下到高空的先进的地震前兆观测技术是提升地震预报精准度的基础之基础

本专题展示了全国首个垂向观测(MVP-LAI)试验台站已取得的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携同北斗同步卫星证明了我国震前TEC异常监测能力优于国际;(2)地面到空中多物理参量共享异常频率,诞生了震前双共振耦合模型, 重新诠释了震前多物理参量的异常现象;(3)汤加火山爆发后,成为科学史上极少数完整捕捉到声波自地面传播到电离层的证据。MVP-LAI系统正进行扩建与优化。预计2024年我国将拥有乐山与巧家两座MVP-LAI系统, 配合多普勒探测仪的建设,将能实时高频监测地面到高空五个水平层的扰动,MVP-LAI系统携同高频监测的五个水平层, 构成真四维观测系统, 能有效捕捉斜向传递的波动与能量转换, 再次扩大与同行间的差距。本专题展示了该项观测技术在近期发生的强震中的实际观测结果。

若再在本试验观测站基础上向深部拓展,将有可能成为跨地球圈层研究的最佳方法,在当前国家深地深空发展战略背景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观测成果的解释无疑会带出更多新的发现。

3、新的先进仪器研发在地震前兆监测试验中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专题展示了近年来冷原子重力仪研发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试验与应用。精密重力仪连续重力测量结果对理解地震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转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提升监测精度,无疑有助于提升地震预测的精准度。

4、传统地震学参数方法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取得新进展

传统地震学参数b值被认为与地震过程中应力状态密切相关。地震发生前的b值降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被用来作为一种具有物理意义的地震前兆,在地震预测实践中取得广泛应用。川东南地区,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地震的发生是否也具有类似的特征,也是广泛关注的问题。本专题展示的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现实的回答。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专题属于先进技术应用的前沿科学领域,目前各种探索都是有利于提升地震预测精准度的尝试。本专题展示的各项成果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参加会议交流的会场一直保持着满额状态,表明关注者众多。本专题值得继续保留。

 

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王一博 张海江    桂志先 梁春涛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9篇,年刊录用篇数4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49人,其中口头报告36人,张贴报告1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震源机制研究

震源机制研究对于理解地震活动规律和预测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张海江基于地震综合成像研究了四川盆地长宁页岩气开发区的诱发地震机制。房立华以漾濞地震为例,介绍了微震P波初动极性自动检测与震源机制反演方法。徐健基于密集阵微震精细定位,介绍了长宁水力压裂诱发地震的不同发震模式。武绍江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微震源机制研究。李晗介绍了基于多震源模型的水力压裂微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徐睿以西北某稠油油田为例,介绍了长期蒸汽注入激活里德尔剪切揭示的地震诱发机制。王亚卓研究了苏北盆地工业活动诱发地震物理机制。赵凯旋介绍了川南威远地区地震震源机制研究。陈欣星介绍了威远页岩气场水力压裂期间微地震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研究。赖浩宇介绍了基于全矩张量源的位置和震源机制联合扫描研究。

2、微地震数据正、反演研究

微地震数据的正演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微地震波场的传播规律,为后续的反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姚艺介绍了复杂介质情况下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微振动响应特征。范礼介绍了盐穴储气库建模及微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地下介质的速度模型及微地震震源位置均为未知量,需要进行反演。王一博介绍了分布式光纤地震成像与反演研究。郑忆康介绍了基于井下分布式光纤射孔数据的速度模型校正。杨少博介绍了龙门山断裂带密集台阵地震定位及体波层析成像研究。曾小宝介绍了基于波动方程约束的数据驱动微地震速度反演。江宁波介绍了川南荣县—威远—资中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在微地震定位方面,梁春涛回顾了震源扫描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展望。杨济榕介绍了基于波形互相关的地面微地震定位方法。甘兆龙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面微地震定位方法。陈信宇介绍了基于程函方程结合球面波近似算法和MSFM算法的微地震定位方法。此外,部分研究考虑了速度模型和震源位置的联合反演。赵景华介绍了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的泸县Ms6.0地震余震重定位与三维速度结构研究。王冲介绍了分布式光纤微地震震源位置和速度参数联合反演。李昱介绍了四川宜宾长宁地区地壳浅层P波速度结构及地震重定位研究。王冲鹏介绍了2019长宁 Ms6.0地震区浅部精细速度结构及盐井矿注水诱发地震研究。邓菲探讨了川长宁地区地震分布与速度结构的关系。

3、微地震数据处理

微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很低,微地震事件的自动识别和初至到时拾取是微地震数据处理中最为基础而又重要的环节,其准确性对震源定位和震源机制反演等影响很大。戴锐介绍了矿山采动过程中震动信号自动分类方法研究。李帅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水力压裂微地震事件识别及到时拾取方法。王向雨介绍了基于MS-PickingNet的微地震信号初至拾取方法。王智生介绍了神经网络模型震相到时拾取性能对比及其在川南地区的应用。杨森森介绍了基于震级层次分布的声发射时空聚类方法研究。邵婕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布式光纤数据去噪方法研究。裴玮来介绍了基于互信息算法的地震信号检测方法。喻志超介绍了井中微地震监测事件方位角估计与不确定性分析。

4、微地震监测和应用实例

微地震监测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多个报告展现了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及应用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张浩介绍了青海共和干热岩开发微地震监测与储层改造评价。左可桢利用深度学习与模板匹配技术研究了20226月马尔康震群活动特征。刘腾蛟介绍了基于微地震监测的压裂缝网扩展影响因素研究。朱维介绍了自适应字典超声波成像在岩石破裂过程监测中的应用。陈俊华以P5井为例,介绍了微地震在徐家围子沙河子组致密气藏开发压裂的应用。王嘉晨介绍了基于地面微地震衰减成像的煤层气水力压裂效果评价研究。王旭照分析了鲜水河断裂磨西区域的地震活动性。杨文介绍了多平台水力压裂诱发的2023年兴文M4.9地震序列时空演化规律。胡虞锴基于人工智能到时拾取构建了威远页岩气田高精度地震目录。林鹤介绍了基于微震成像的水力压裂裂缝网络几何参数统计描述。

5、微地震监测仪器研发

微地震监测仪器研发可以为微地震监测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技术手段,提高微地震监测的效率和精度。薛清峰介绍了面向微地震实时监测需求的分布式智能地震仪。张达介绍了边云协同的微震监测系统。卢宏斌介绍了6C平动与旋转地震观测及其地震学应用研究。杨泽升介绍了宽频动圈式速度型微地震检波器的有限元仿真优化。余洋洋介绍了流动测震台网监测能力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作为一种新型的地震观测技术,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DAS)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关注。在本次会议中,也有很多报告介绍了DAS在微地震监测中的研究,如分布式光纤微地震数据的处理、成像与反演等,这些报告详细地介绍了DAS技术在微震监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诱发地震相关研究前沿、进展与挑战

召集人:江国焰 鲁人齐 李俊伦 储日升 房立华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8篇,年刊录用篇数38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7人,其中口头报告32人,张贴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了诱发地震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新方法新技术在诱发地震研究中的应用等各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

1、水库地震监测、地震活动特征以及发生机理;

2、深部热储层回注、盐矿注水开采等活动诱发地震的特征以及发生机理;

3、加西盆地页岩气开采水力压裂活动对断层系统发育、断层系统再活化的诱发作用;

42021年泸县地震的发震断层、发震机制、三维断层活化危险、应力场和发震构造;

5、长宁页岩气开发区的流体侵入、孔隙压力变化、断层结构和地震活动性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从报告看,目前诱发地震研究热点区域为四川南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美国德克萨斯州和韩国。研究方法主要围绕震源机制解反演、余震精定位、大地测量反演、数值模拟、机器学习和统计分析。可以预见诱发地震将会成为这些区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多源数据观测和联合反演将成为解决诱发地震的关键技术。

2、诱发地震研究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摸透发震机理将成为重要的目标,包括地震发震位置、小量级地震地表形变提取、断层倾向确定、地震时空特征、基岩断裂稳定性、中强诱发、聚类和时空分布等多个方面,相应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等技术和方法将被进一步发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诱发地震作为一种与人为活动相关的地震活动,其特殊性不言而喻。诱发地震的发震位置与居民生活和工作区域具有重合性,因此诱发地震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对诱发地震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类地震的特性,使人们对工业活动和诱发地震的产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建议加强对诱发地震的研究,引入更多新技术、新方法来研究该类地震的发震机理,从本质上理解诱发地震的触发机制。

 

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陈棋福 梁春涛 艾印双 何宏林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3篇,年刊录用篇数43篇;年会做报告人数43人,其中口头报告29人,张贴报告1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利用多震相体波成像、背景噪声成像、剪切波分裂、接收函数等方法开展我国东北火山区、郯庐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壳幔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研究,探讨了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以及青藏高原东缘的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

2开展大同火山群及邻区面波成像与小震精定位研究,获得了火山区下方的地壳速度结构和余震分布及其时空演化过程,探讨了火山的成因和震源区的发震机制及其构造意义;

3、通过对地震余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和小震识别,给出了四川汶川、泸定、芦山、青海玛多和云南漾濞的重定位结果,探讨了流体对地震触发机理的影响以及“大地幔楔”结构在震源区深部孕震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将超密集宽频带/短周期流动地震台站与固定台站观测资料相结合,应用于多震相体波层析成像、背景噪声成像、接收函数等方面的研究,清晰地刻画出郯庐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下方的地壳速度结构,为活动断裂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及郯城地震、汶川地震的发震机制提供了新的地震学证据;

2、结合最新的活动断层资料和余震序列重定位结果,给出了青海玛多、云南漾濞、四川泸定地震震源区断层模型,讨论了余震的时空演化规律与发震断层面的几何形态展布关系,为认识地震发震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依据。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目前,从地质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出发,将不同学科观测结果以及研究方法深入结合,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地表地质构造与地球内部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提高对板块俯冲带、火山活动区、强震震源区及活动断裂带等深浅部结构与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召集人:杨宏峰 蒋长胜 唐启家    万永革 何昌荣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66篇,年刊录用篇数65篇;年会做报告人数65人,其中口头报告43人,张贴报告2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年专题的论文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涉及地震震源参数的精确确定、震源区发震构造与应力场、地震灾害模拟与地震活动研究、余震和小震统计分析,以及机器学习在地震预测和其他方面的应用。

机器学习应用在地震预测:除了在地震波震相识别、到时识取等领域的应用外,机器学习方法也被应用到了地震预测工作中。目前在实验室地震预测方面获取了一定进展,在野外地震预测中尚待进一步发掘和探索。

结合地震物理的灾害评估:在大地震发生之后,发展实时确定地震破裂过程、地震烈度的方法,为防震减灾和快速响应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具体震例的相关研究:比如泸定地震、土耳其地震、不同俯冲带(莫克兰、智利等)地震等。目前应用的手段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和技术,愈加成熟。

对地震震源区的构造环境刻画:利用多种手段对多个震例进行了详细刻画,包括对成核过程的精细观测,拓展了我们对地震孕育的认识。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机器学习在地震震源研究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震源参数的数量和质量,为震源区结构及其孕育背景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应用在地震预测领域,如何解决时、空、强耦合的问题。

2、密集台阵的布设和小震测定技术呈现快速发展。

3、大震震源研究呈现出多手段齐头并进的局面。

4、前震预滑和级联模型在不同的时空段内有不同的主导作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不同小组的小震测定和大震研究仍然存在显著差别,这些差别既依赖于操作者对所用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和理解,也依赖于已有方法和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未来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讨论,以取得更好的共识。

随着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加,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现今已经可以非常好的利用地震波形刻画出各种中-强震的破裂过程,进而了解断层物性的变化。然而,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明显分歧(好比震源滑动量时空分布),如何利用联合反演或其他方式构建出针对某一重大科学问题攻关路线,可能是未来地震学科发展的重点之一。

 

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

召集人:郑文俊 邵志刚 王庆良 张竹琪 陈九辉 陈 石 周龙泉    张培震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2篇,年刊录用篇数 22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9人,其中口头报告11人,张贴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近年来,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运动和变形的科学假说在地震机理和预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强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对其整个物理过程的理解基础上。以边界带断裂活动性、现今变形状态、深浅构造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是完善活动地块理论重要内容。本专题期望围绕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这一核心内容,聚焦边界带断裂滑动习性、强震孕育机理、发生过程、震源模型、复发行为等方面最新进展开展讨论与交流。

本专题以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为主要交流内容,本次会议所有报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地块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

活动地块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指导了我国的强震预测和防灾减灾规划,近二十年来活动地块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专题以活动地块理论1.02.0的发展为倡议,发起了本专题研讨,建议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交流,建立具有特色的活动地块新的理论,更科学地指导强震物理预测和实践。

2、活动地块边界带构造特征与深浅耦合关系

活动地块边界带构造的几何特征和活动习性是划分活动地块的关键,也是强震的主要发生区域,开展活动地块强震预测机理的探索,其最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如何理清边界带构造精细的几何结构。而活动地块边界带是强震的孕育和发生重要位置,深部构造的几何结构和关系确立,是建立地震动力模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专题围绕活动地块边界带断裂几何结构和深浅结构研究的进展和结果展开了研讨,并展示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取得的新进展和新认识。

3、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的精细定量研究

断层活动对地貌、沉积等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一定范围的变形响应。专题以近断层微地貌和沉积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断裂的长期活动习性,确定断裂活动的时序与规模,并给地表变形、气候变化等的信息,探讨地块边界的强震活动的空间相关性。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鄂尔多斯地块及周缘现今三维地壳形变与构造变形模式(新的学术观点)

以区域长期、高空间分辨率GNSS水平和水准垂直速度场为约束,获取了区域主要构造变形单元现今地壳形变定量约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初步探讨了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活动断裂带的应变分配与构造转换关系。其中:鄂尔多斯东缘汾渭断陷带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端部伸展构造转换模式,鄂尔多斯西缘银川-吉兰泰盆地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背景下的共轭伸展模式,鄂尔多斯北缘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拉张伸展构造模式,鄂尔多斯西南缘主要表现为走滑-挤压构造模式。综合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地区遭受的NE-NEE向区域水平挤压应力,被多组大角度相交的共轭边界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吸收,并在其走滑运动的端部转化为显著的和具有耦合性的地壳隆升或断陷沉降。此外,现今鄂尔多斯地块主要边界有限的水平走滑运动和鄂尔多斯地块本身微弱的整体旋转,也符合上述区域共轭走滑构造转换运动模式。

2、基于有限频走时层析成像的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上地幔动力学研究(新的学术观点)

研究通过分析华北克拉通西部布设的流动地震台阵以及国家固定台网数据,利用远震体波走时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对研究区域地幔转换带以上的地震波速度结构进行了成像研究。反演获得的P波、S波速度以及Vp/Vs模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下方以高速异常结构为主,而在其东北部和太行山南部则观测到明显低速异常结构。基于反演获得的三维速度模型,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提出块体东北部可能存在边界驱动流,并进一步证实了秦岭-大别造山带下方的青藏高原通道流模型,最后我们对鄂尔多斯块体周缘上地幔的三维运动状态进行了分析。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鄂尔多斯周缘深浅构造耦合关系提供可靠的深部动力学支撑。

3、基于测地学建模和地震学成像的喜马拉雅主逆冲断层力学性质研究(新的学术生长点)

汇聚型板块边界的大型逆冲断层可以产生地球上最具灾难性的强震。然而,它们的物理性质,包括影响断层滑动量积累和释放的物理性质,在关键的发震深度仍然没有很好的约束。本研究结合地震学和大地测量学数据,研究了产生2015年尼泊尔7.8级地震的喜马拉雅主逆冲断层(MHT)的结构和力学行为。两个独立观测的研究结果共同表明,MHT周围存在一条具有弱刚性(剪切模量仅约为4 GPa)和应变各向异性(垂直方向比水平方向的刚性更强)的通道。该力学结构可能是由俯冲通道中向北倾斜的面理引起的。这种长期的力学异质性结构显著影响了断层短期的运动学行为和相关地震风险性评估,对喜马拉雅和其他板块边界的动力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4、一种改进聚类地块划分方法及其在日本西南部地壳形变应变分析中的应用(新的学术生长点)

研究围绕经典聚类算法对部分断层不敏感导致的划分错误以及欧拉模型约束(EMC)过程易受粗差点以及地块边界点的影响问题,聚焦基于GNSS速度场数据的聚类划分算法改进及其应用研究,改进了经典聚类算法的两个缺陷,即利用密度峰聚类算法代替传统聚类算法以提升聚类精度,并针对欧拉模型约束过程中出现的精度失真情况提出了改进方案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最后结合模拟算例与日本西南部实际算例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获得了针对日本西南部最新的精细地块划分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活动地块模型、负位错模型与球面小波模型,反演分析了日本西南部活动断裂变形特征和地壳应变率场。提出的ADPC+IEMC新算法能够给出最佳聚类数作为最可靠的地块边界,同时多次划分结果也能够显著发现速度越阶显著的区域,也为后续确定可疑地块边界提供了参考,特别是发掘出部分前人所未能识别出的小型地块边界,表明新算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可靠性,且效率相较其他划分方法均更高。研究结果对于判别活动或隐伏断裂、研究区域地震危险性等,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际参考价值。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震预测预报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难题,同时也是热点。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付出,也不断地将地震研究推上了一个个台阶。活动地块理论作为中国科学家提出并发展的学术成果,近二十年来,经历的多次实践和完善。未来期望更多的学科、更多的科学家加入研究的行列,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解剖地震

召集人:李    张晓东      姚建华    怀  李红谊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7篇,年刊录用篇数 17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7人,其中口头报告11人,张贴报告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研究,用于研究地震破裂及终止;

2、高分辨率遥感解译灾害特征;

3、光释光定年及喷水冒砂现象约束古地震事件;

4、多深度温度观测对流体特征的研究;

5、强震发生机理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表破裂展布的复杂程度可能与研究区构造环境的复杂程度相适应;

2、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对快速解译走滑地表破裂有重要意义;

3、开展国内外强震震害对比有一定现实意义;

4、井孔多深度温度观测可用于识别局部地下流体流动方向和流速变化;

5、通过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特征圈定强震震中及可能震级;

6、基于光释光定年和地震引发的砂土液化事件进行古地震事件研究;

7大多数浅走滑地震,其破裂诱发的应力转移可视为近正交共轭断层激活的可能机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应加强在未来潜在危险地震震中区及附近并展震情跟踪工作;

2、在潜在危险强震震中及断裂构造带多布台网进行观测,捕捉震源区地震孕育发生过程,关注其宏观异常现象,对潜在地震进行短临预测;

3、加强潜在强震危险区连续重力组网观测分析;

4、在潜在高风险区建立高时空密度绝对重力观测网。

 

实验室地震

召集人:夏开文    陈建业 卓燕群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0篇,年刊录用篇数 2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8人,其中口头报告16人,张贴报告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次大会实验室地震会场提交的论文主要涉及地震室内物理常规摩擦试验、高温高压试验、数值模拟和机器学习预测等领域。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主要为实验室地震的机器学习预测,近年来发表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期刊文章,可能为地震人工智能预测提供思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此领域作为天然地震研究的有效补充和辅助,对厘清地震机理和地震预测能够提供有效思路,建议每年在CGU继续开展相关专题讨论。

 

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

召集人:安      李琳琳 任智源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5篇,年刊录用篇数 15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5人,其中口头报告11,张贴报告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次会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地震震源研究及海啸波数值模拟研究。在地震震源方面,多个报告分别分析了南中国海附近的潜在海啸源,如马尼拉俯冲带、印马菲多岛弧海域、南海滑坡等,可能产生的海啸对中国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全球的海啸研究,如2022年汤加火山海啸等。在数值模拟方面,邀请了河海大学研究人员进行基于GPU加速的海啸模拟程序介绍,有望未来用于实际海啸模拟,提高计算效率。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目前的海啸模拟大多使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浅水波方程,不考虑波浪色散。对于滑坡、火山等引发的海啸,波长较短,一般需要考虑色散。色散项为高阶偏微分项,求解有难度。开发高效、稳定的数值求解代码,用于对小海啸的模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包含色散的代码包括美国Delaware大学的FUNWAVE,日本开发的Jagars,上海交通大学也开发了PCOMCOT,未来观察相关程序包的模拟效果。另外,开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海啸灾害概率评估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海啸研究包含了地震学和流体力学的交叉知识,世界上的海啸研究人员也大体分为地震学和流体力学两个方向。CGU的参会人员大多数为地震研究学者,其他会议也各有特点,例如11月初在珠海举办的第13届南中国海海啸研讨会的与会人员大多数为流体力学研究学者,如何打破两个研究领域的壁垒,促进两个研究团体的交流和认识,对未来的海啸研究人员进行两个领域知识的培养,是未来海啸研究的一个方向。

 

  青藏高原交通工程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

召集人:李振洪 许 强 朱 庆 蒋良文崔一飞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3篇,年刊录用篇数 13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2人,其中口头报告11人,张贴报告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青藏高原交通工程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就位机制分析、滑坡探测以及隐患识别;

2、基于遥感大数据与深度学习的青藏高原交通走廊热融滑塌与冻土退化研究;

3、青藏高原交通廊道重大滑坡动态监测与冰崩的影响机理及预测评估。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结合卫星图像、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对青藏高原交通工程滑坡进行了综合调查是很有必要的;

2、三维网络结构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在高陡岩质边坡隐患识别与风险评估的应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本学科发展应贴合时代前沿,重点关注交叉学科中最新的技术发展。

2、本学科应该注重实际工程价值,要紧密结合实际工程、服务好实际工程。

 

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饶   任治坤 吴中海    任俊杰 何仲太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2篇,年刊录用篇数32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7人,其中口头报告19人,张贴报告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活动断裂方法研究新进展

在传统的活动断层理论方法研究基础上,本次专题论文中有对创新方法和理论的尝试性研究,如《利用源汇体系研究走滑断层长期活动特征:来自地貌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一文,通过简化的构造地貌砂箱实验,用来揭示源区特定母岩的沉积物分布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时空关系。本文的实验为利用走滑断层两侧的源汇体系研究其长期活动特征提供了重要的模型参考。《新发现的中国天山内部喀拉温古泉断裂空间展布及区域构造意义》一文,通过对高分7号遥感影像处理分析,通过高分辨率影像判断了断层的空间展布,是在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区域开展研究的方式,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综合判断区域构造意义。《基于地貌学的腾冲-耿马地震带构造活动性研究》一文提取了该地区353个(亚)流域盆地,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流域不对称度(AF)、流域形状指数(BS)、面积高程积分值(HI)、标准化河流阶梯指数(SLK)、谷底宽度与谷间高度比(VF)、相对构造活动性(IAT)、山前曲折度(MFS)和河道剖面的陡峭指数(ksn),对影响地貌指数的岩性和降雨进行了论证,以及对流域地貌指数表征的构造活动性进行了野外验证。

2、古地震研究新进展

专题中有较多论文对我国大陆重点区域断裂开展了古地震研究,研究包括但不局限于传统的探槽研究。如《唐山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与活动特征》一文通过地震断层探槽剖面研究、光释光定年工作、历史地震记录分析、GPS速度场分析、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等手段综合对人口密集的京津唐地区的地震活动危险性进行了评估。该研究对唐山历史地震的发生有新认识,展示对有记录历史地震的研究方法。《鄂尔多斯西缘罗山东麓断裂断错微地貌定量研究》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宁夏中部地区的罗山东麓断裂作为研究的目标断裂,依据不同的断错地貌标志,如断错冲沟、山脊、地貌面等,沿断裂带识别并测量水平位移。通过对这些位移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推断至少有56次大地震使该断层破裂,显示出明显的规则滑动增量。该研究通过水平位移丛集的分析,得到古地震发生次数,通过恢复最近几次事件的地表滑动分布,确定了几次大的完全破裂地震。该研究以高精度的地貌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对水平位移丛集的分析,获得古地震次数。《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探槽8千年以来古地震事件的识别》通过对阿尔金断裂中段乌尊硝尔盐湖南西侧洪积扇上开挖的巨型探槽(长108m、宽27m、深13.5m)揭示了多种古地震判别证据,如地层位错、角度不整合、褶皱变形、生长地层、裂缝充填等。通过详细解译和半定量评估,在8千年以来的沉积地层中识别了10-11次古地震事件。

3、滑动速率与变形模式研究

专题中多篇论文对断层滑动速率进行系统研究,厘定区域滑动速率,分析区域应变分配与构造转换、不同强震的发震断裂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如《青藏高原东北缘日月山断裂南段几何细结构及其晚第四纪以来运动速率厘定》一文中选择海原断裂和昆仑断裂之间的NNW走向的右旋走滑断裂日月山断裂南段为研究对象,基于活动构造精细定量研究方法,获取了多级别高精度地形数据,包括GF-7卫星立体像对生成的DEM数据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重建数据,较完整地给出了日月山断裂南段的几何细结构。估算了日月山断裂南段的贵德段和多禾茂段全新世晚期滑动速率,可能进一步支持了青藏高原连续变形模式。《祁连山北缘断裂中段滑动速率与变形模式》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北缘断裂中段为研究区域,结合三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分析,系统分析了该断裂(榆木山东缘断裂)不同位置的变形过程与变形速率。这些论文以滑动速率为出发点,综合区域地质情况,对理解区域构造变形模式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参考意见。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新的学术观点

《天山西北边界断裂几何学、运动学与应变吸收模式》天山西北边界总体呈NE向的左旋剪切环境,该地区NW向的断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NW向断裂的右旋走滑及其控制块体的逆时针旋转是区域应变吸收调节的主要方式,其变形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书斜”构造,整个变形带的宽度达300 km以上。《唐山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与活动特征》唐山大地震发生在一条北东向的右旋滑动断裂带上从张扭段到压扭段的转换带上。《青藏高原东北海原走滑断层的弯曲导致了民乐-大马营逆冲断层的分段?》“门源弯曲”吸收了应力场方向上更多的缩短;而穿过海原断裂带平直段的GPS剖面上,变形更多集中于祁连山北缘。

2、新的学术增长点

《基于历史影像的1976Ms 7.3级土耳其地震形变新约束及其对区域构造活动的启示》基于KHPleiades影像对1976Ms 7.3级土耳其地震及发震断层开展调查。综合分析区域内的地球物理和地质观测结果,认为地质速率能更好地反映Chaldiran断层的现今滑动速率,而GPS观测的滑动速率可能偏高。结合了GPS观测数据,地球物理模拟结果,是针对现代地震的形变特征进行定量化研究。

3、科技动向

活动断裂研究领域中的尝试性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动了大地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和发震构造的快速识别与反演的新突破。如《玛多M7.4强震孕育的力学环境与发震机理探讨》本文基于区域台站资料,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开展区域速度结构反演;以此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玛多震源区应力应变能模拟,探讨玛多强震的发震机理。研究结果为认识块体内部低滑动速率断层上强震孕育机理提供力学依据,同时也提出块体内部次级断层的强震危险性不可忽略。《利用源汇体系研究走滑断层长期活动特征:来自地貌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通过简化的构造地貌砂箱实验,来模拟走滑断层长期活动特征。

青藏高原东北缘、东缘和东南缘的最新活动构造研究依然成为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同时专题论文中多篇论文重点关注天山区域的断裂定量研究和大震危险性预测。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现代高精度测量技术和高精度测年方法的发展,使得活动构造的高精度与定量化研究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建议大力推广和应用这些新技术,将它们与传统的断错地貌、古地震及地下浅层物探以及第四纪测年技术等相结合,以便于分析活动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动变化和应变分配,以及探讨断裂的活动习性、地震灾害孕育发生规律及地表响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通过研究与强震相关的地貌演化,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断裂活动与强震、灾害及构造与地表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应变累积与释放以及地貌演化等问题,需要通过多时间尺度下的地表与地下的多空间尺度研究进行交叉研究。这必将为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及地震构造的深部结构以及地震灾害孕育发生规律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和更准确的数据基础。为了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我们鼓励数据的共享和多学科交叉合作,以便共同探讨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相关科学问题。同时,我们也应鼓励同行深入展示新方法、新数据与新认识,以便于在更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活动构造研究的发展。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何建坤 吴立新 孟庆岩 李振洪 屈春燕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58篇,年刊录用篇数 58篇;年会做报告人数57人,其中口头报告36人,张贴报告2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InSAR技术新进展、新方法、新算法及其在地震、沿海地面沉降等领域的应用。

2InSAR技术发展动态及其在震间-同震-震后不同地震孕育发生阶段的应用进展。

3InSARGPS及地震波多源数据联合的地震破裂特征快速反演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4、地壳块体模型、断层滑动模型、地震破裂机制及俯冲带地震形变周期模型研究。

5、地震红外异常时空演化特征、应用进展以及红外异常机理的岩石力学实验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InSAR相位解缠方面,有学者提出了创新性的相位梯度新方法,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有望给InSAR相位解缠带来新的解决途径。

2、基于InSARGPS大地测量数据的地壳形变观测及震源特征反演研究仍是主题,但InSARGPS等大地测量技术与地质、地球物理深度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大地测量技术观测研究要与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及地质学深度结合,从地表观测延伸到地下深部,利用大地测量数据来解决地质和地球物理问题。

2、不同时空分辨率的大地测量观测手段要联合,从不同尺度来探索区域地壳及断裂带的运动变形特征和地震孕育机理。(待续)

(年会组委会)


 

2024558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隆重召开。

本次竞赛主题为“地学探秘、求实创新、学以致用、引领未来”。竞赛旨在进一步推动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及全国各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探索地球物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来自全国38所高校82支队伍600余人参加了此次竞赛。

56日上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开幕,竞赛执行主席、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绪本主持了开幕式。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景升教授代表承办单位中南大学致欢迎词,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原副校长李斐教授代表竞赛主办单位教育部地球物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致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黄清华教授代表竞赛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致辞。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柳建新教授介绍竞赛筹备情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宣布了竞赛评委名单,为评委代表颁发评委聘书,并合影留念。竞赛裁判组组长李貅教授代表裁判组宣誓。参赛学生代表、中南大学汤淼舟同学代表参赛学生宣誓。

竞赛一共设有重磁电勘探类、地震测井勘探类、固体地球物理类三个组别,其中,重磁电勘探类参赛队伍30支,地震测井勘探类参赛队伍31支,固体地球物理类参赛队伍21支。竞赛设置了笔试、视频评审、现场自我展现、个人必答题、团队必答题、综合论述题、团队抢答题以及辩论题等8个比赛环节,对参赛选手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经过紧张角逐,本届竞赛共评选出特等奖3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41项,评选出最佳个人奖6项,最佳风采奖15项、最佳指导教师奖6项、最佳领队老师奖6项以及最佳组织奖1项。

58日下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中南大学体育馆举行,中南大学有关领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评委专家及参赛人员参加了闭幕式。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柳建新教授主持了闭幕式。竞赛执行主席、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绪本进行了会议总结,对主、承办单位的不懈努力,各参赛单位领队和指导教师的辛勤指导,同学们勇于拼搏、不断创新的精神及评委专家们的敬业精神均给予了肯定与赞许。

闭幕式上公布了比赛结果,为获奖学校和获奖选手颁奖并合影留念,为志愿者代表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获奖老师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冯吉坤老师、获奖学生代表吉林大学解慧元同学相继发表获奖感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发表讲话,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向各参赛团队、组委会和承办单位表示了祝贺,对参赛师生、评委专家、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并祝愿地球物理学科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辈出,各位专家、老师们工作顺利,同学们学业有成,不断进步。

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将由吉林大学承办,闭幕式上进行了赛旗交接仪式。

特别感谢此次大赛承办单位中南大学的精心组织与细致服务,本次竞赛获得圆满成功。

 


 

(学会秘书处)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CGS)和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共同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承办的2024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2024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avity, Electrical & Magnetic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于2024519-22日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及12个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260余人汇聚一堂,共襄盛会。

会议于520日正式开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前任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主任陈晓非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汪宏教授,SEG主席Arthur ChengGEM会议主席孙佳佳博士和GEM会议技术委员会主席张盟黎博士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词。

本次会议为期三天,会议涉及重磁电方法原理与技术、油气勘探与生产、矿产与地热资源、地下水资源、环境与工程等专题。GEM 2024会议不仅加强了全球地球物理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还推动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需求挑战贡献了力量。与会者通过这一平台获得了宝贵的知识更新、网络拓展和职业发展机会。会议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地球物理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能源需求挑战贡献了力量。

 


 

(学会秘书处)


 
 

第二十届国际探地雷达会议(20th Intern- ational Conference on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2024)于2024623日至627日在吉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吉林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发起和主办,由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吉林大学冯晅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城市与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澳门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广州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近地面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大连中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

探地雷达国际会议自1986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曾在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芬兰、荷兰、加拿大、美国、日本、瑞士、意大利、英国举办,是来自世界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公司等探地雷达相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探讨研究及应用等方面最新进展的重要机会。会议涵盖探地雷达系统和天线的新发展及用于改进地下成像的先进数据处理和反演算法,应用方面涉及地质学、沉积学、冰川学、环境和农业工程(如水文监测、数字土壤测绘、林业)、土木工程(如公用设施检测、运输基础设施监测、无损检测)、考古学、文化遗产以及行星探测等。大会共邀请来自中国、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在探地雷达领域中的7位杰出学者作大会主旨报告与大会报告,24位青年学者做了专题特邀报告,共有330余名代表注册参会,其中有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64位外国代表。会议会期5天,共有104篇口头报告、55篇张贴报告并专门组织了Gprmax探地雷达数值模拟软件和Geotilx探地雷达数据处理短期课程,分别由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Antonis Giannopoulos教授和来自加拿大Geolitix公司的Jan Francke博士讲授,吸引了国内外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此外,还有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韩国、拉脱维亚等国家的14个单位和厂商在会议期间展出了最新的探地雷达仪器设备与软件。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推动世界探地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行星探测等领域的应用能力,提升我国探地雷达领域在世界上的前沿地位,为吉林省监控城市道路塌陷隐患、黑土地安全利用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增强吉林大学在国际探地雷达领域的影响力。

624日上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曾昭发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吉林大学副校长边铁代表吉林大学致辞,他向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参会所有代表和赞助商表示了欢迎和感谢。日本东北大学佐藤源之教授和大会主席冯晅教授分别代表探地雷达国际委员会和会议承办方致辞。

随后,日本东北大学佐藤源之教授、代尔夫特大学EvertSlob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院士(许献磊教授代讲),比利时SebastienLambot教授、中南大学冯德山教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方广有研究员、吉林大学冯晅教授7位专家分别就从电磁理论深入理解探地雷达信号、利用导航通讯卫星等信号探测地下结构进展、城市隧道桥梁高精度快速探测装备和技术进展、无人机载探地雷达进展、探地雷达有限域正反演算法新进展、火星/月球探测最新进展以及全极化探地雷达探测技术做特邀大会报告。此外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李玉喜研究员汇报了我国刚刚成功执行的“嫦娥6号”工程最新进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团队汇报了我国“天问二号”工程进展。这些精彩报告引发了与会者们热烈的讨论。

624-27日,会议就八个专题展开演讲和讨论,它们分别是:

1City utility and security applicat- ions(城市公用设施和安全应用):26个报告;

2Modeling and inversion(建模与反演):15个报告;

3Civil engineering and geotechnical application(土木工程和岩土工程应用):10个报告;

4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数据处理及分析):18个报告;

5Earth and planetary applications(地球和行星应用):19个报告;

6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e(环境与农业):10个报告;

7Systems and antenna design(系统和天线设计)5个报告;

8Archeology and historical build- ings(考古与历史建筑):5个报告;

会议组委会还将出版被EI检索的英文论文集;并将推荐部分优秀论文至相关SCI期刊发表。625日下午,会议组委会举行了第21届探地雷达国际会议(GPR2026)的竞标演讲,包括加拿大GeolitixJan Francke博士、英国诺桑比亚大学的Craig Warren教授、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EvertSlob教授。国际咨询委员会日本东北大学佐藤源之教授、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会Raffaele Persico教授、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Sebastien Lambot教授、香港理工大学Wallace Lai教授、同济大学谢雄耀教授、吉林大学冯晅教授进行了投票,最终确定GPR2026由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承办。之后,参会代表前往吉林大学观看了展商演示,14个单位和厂商展示了最新的探地雷达设备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部分参会代表参观了吉林大学地质宫博物馆。627日大会主席吉林大学冯晅教授主持了闭幕式。

《央广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日报中文网》《中国社会科学网》《香港文汇网》《中国吉林网》《吉林日报》以及“吉林省政府英文网站”等多家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深入报道。截至会议闭幕,已有至少79.8万人在线阅览了该会议的相关报道,会议盛况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关注。


 

(吉林大学)


 
 

第十一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 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ICEEG2024)于2024627日至630日在南方科技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方科技大学共同发起和主办,由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深圳海洋大学筹备办公室、广东省地球物理高精度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深远海油气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地质大学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城市群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考古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东方物探-南科大前沿地球物理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组织承办。

该会议是地球物理界两年一度的国际盛会,本次会议以“人居与浅地表地球物理”为主题,通过环境及工程物理性质的差异或其形成的物理场来研究、解决环境工程问题,以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会议重点交流了地震、电磁等在浅地表地球物理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在城市与灾害、水文与环境、工程勘察的应用进展,以及光纤、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的最新进展。大会共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等在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领域中的10位杰出学者作大会主旨报告与大会报告,16位青年才俊做了专题特邀报告,共有来自全国和境外的260余名代表参会,注册代表172人。共有83篇口头报告和75篇张贴报告与会交流;有10个单位和厂商在会议期间展出了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各种新型地球物理仪器设备与软件。

628日上午,学术委员会主任夏江海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参会的所有代表和赞助商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大会主席、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徐义贤教授介绍了ICEEG的发展历程、与会来宾,并向所有与会代表和赞助商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在主题报告之前向大会致辞,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随后,欧洲EAGE主席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Laura Valentina Socco博士、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浙江大学夏江海特聘专家在面波探测方向分别展开演讲,奉献出了精彩纷呈、交相辉映的主旨报告。接着,南方科技大学考古学家唐际根讲席教授、东方物探特聘专家余刚教授、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邓居智教授、重庆大学电工系主任付志红教授、中科院空天研究院执行院长方广有教授、吉林大学李静教授,以及南科大美国地质学会会士讲席教授郑焰等七位专家分别就地球物理在考古领域、光纤应用、渗漏隐患、无人机应用、浅地表仪器、浅部正反演以及水资源等领域做了特邀大会报告。这些精彩报告引发了与会者们热烈的讨论。

629日和630日,会议在南科大理学院三个报告厅就十二个专题展开演讲和讨论,它们分别是:

第一专题: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22个报告);

第二专题:工程地球物理(13个报告);

第三专题:水文与环境地球物理进展(17个报告);

第四专题:城市与灾害地球物理进展(10个报告);

第五专题:地球物理仪器与软件进展(8个报告);

第六专题:探地雷达与无人机探测技术(9个报告);

第七专题:地下空间地球物理探测技术(14个报告);

第八专题:高频/高阶面波理论和应用(14个报告);

第九专题:光纤地球物理技术及应用(11个报告);

第十专题:智能探测技术及应用(9个报告);

第十一专题:地球物理监测技术及应用(11个报告);

第十二专题:综合地球物理技术及应用(21个报告)。

会议组委会还将出版被EI检索的英文论文集;并将推荐部分优秀论文至相关SCI杂志发表。大会主席南方科技大学张伟教授主持了闭幕式。

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ICEEG系列国际会议在国内外的影响,629日召开午餐会,ICEEG联盟会议在徐义贤主任主持下,经各单位自愿申请及与会代表讨论,决定将ICEEG2026会议举办权交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ICEEG2028会议举办权交与河北地质大学。

629日下午,部分参会代表参观了深圳博物馆、深圳莲花山公园和大潮起珠江展览馆,惊叹于深圳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与城市高速发展的奇迹。短短几天,代表们就国内外广泛合作及人才培养方面展开了充分交流,对南科大在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同时对南科大地球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浅地表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地带,也是地球上最复杂、最敏感、最脆弱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浅地表的人类活动大幅增多。特别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城市化对可持续利用浅地表的依赖,人类活动对浅地表的影响日益显现出不利的趋势。因此,运用不断创新的地球物理技术对浅地表地下空间进行“CT”和“B超”扫描成像,对于合理保护和安全利用人类居住浅地表环境至关重要。本次会议为从事浅地表地球物理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会议的成功举办将极大地推动浅地表地球物理技术向人居与环境友好和谐的方向发展。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一、会议概况

第六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于2024410日至12日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召开,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同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深层油气全国重点实验室、多资源协同陆相页岩油绿色开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和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石油物探》编辑部、《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编辑部和《Journal of GeoEnergy》编辑部协办。会议围绕“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从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方法、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复杂构造地震成像与全波形反演技术、深层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深水油气地球物理技术、人工智能在油气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收到投稿论文300余篇,交流报告200篇、张贴报告17篇、特邀专家报告9篇。本次会议旨在推动油气资源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方法及前沿技术的发展,探讨我国油气地球物理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以促进我国在深层、深水、非常规、山地、老油区及特殊类型(如变质岩、火山岩)等油气资源领域的地球物理研究水平,来自国内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大学院校等几十家单位的400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襄盛会。

 

  11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印兴耀主持开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东北石油大学校长董宏丽分别致开幕词。会上,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李向阳、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王延光、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赵贤正、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张显文、东北石油大学石颖、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姚宗惠、中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赵海波、中海油海南分公司李芳、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胡光辉等9位专家围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复杂衰减介质的参数建模与逆时偏移成像技术、海北部天然气地球物理预测技术创新、海上裂缝性潜山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与思考等主题作特邀报告。

  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李向阳介绍了横波分裂及纵波方位各向异性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王延光对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及其实践与展望分享了见解;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赵贤正介绍了陆相页岩油效益开发中的地球物理关键技术;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范廷恩对海上裂缝性潜山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研究进展与思考做了生动讲解;东北石油大学石颖介绍了复杂衰减介质参数建模与逆时偏移成像技术;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姚宗惠汇报了目前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技术突破与实践;中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赵海波介绍了目前大庆油田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技术进展及面临挑战;中海油海南分公司李芳对于南海北部天然气地球物理预测技术创新及应用分享了见解;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李博介绍了三复杂探区高精度成像与储层精细描述技术进展。

11日下午,“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成功召开,专委会主任印兴耀教授主持会议。会议指出,为推动地球物理学发展,希望为高校学生开设油气地球物理培训班,提升国内地球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结合国内油气勘探的发展趋势,推进以重磁电勘探技术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撰写新版地球物理教材,内容涵盖地球物理领域经典的、前沿的、系统的技术方法,由各大高校负责编写,油田企业提供工程案例,为进一步研究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引领行业的发展。


 

  12日,大会进行专题报告,参会代表和专家就前沿热点领域及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内容涵盖了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方法、岩石物理实验、理论及数字岩心技术、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复杂构造地震成像与全波形反演技术、地震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深层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深水油气地球物理技术、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技术、裂缝型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特殊类型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井中地球物理技术、人工智能在油气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等13个专题,深入探讨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理论难点问题及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12日下午,大会圆满闭幕。本次大会围绕油气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及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详细交流,会议对于总结各油田的实际生产经验、提高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增强校企融合、推动地球物理学学科发展及我国油气地球物理勘探不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1、第六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实际设置13个专题,具体如下:

  (1)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方法

  (2岩石物理实验、理论及数字岩心技术

  (3)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

  (4复杂构造地震成像与全波形反演技术

  (5)地震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

  (6)深层油气地球物理技术

  (7)深水油气地球物理技术

  (8)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技术

  (9)裂缝型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

  (10)特殊类型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

  (11)非地震油气地球物理技术

  (12)井中地球物理技术

  (13人工智能在油气地球物理领域的应用

  2、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1)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本届油气年会聚焦于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前沿技术,涵盖了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的多个领域,包括成熟探区、复杂构造、特殊岩性、深层超深层、近海与深水、非常规、新能源、智能勘探等,确保了交流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专题设置的广泛性与深入性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2)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通过聚焦前沿技术、跨学科融合、国际视野及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等方面的努力,紧跟学术前沿、完善专题设置,设置与当前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前沿技术紧密相关的主题。

  三、致谢

  第六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由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和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承办,感谢会务组的精心组织和辛勤劳动,感谢志愿者的周到服务。

  感谢油气地球物理领域领导、专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4412-14日,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24(第二届)在上海上勘大厦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办,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本届高峰论坛的轮值主席单位,联合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市科委岩土与地下空间综合测试中心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以及铁路、公路、水电、城建、煤炭、冶金等32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上勘集团副总裁王水强主持开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徐佩芬,上勘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武浩,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于鹏和新地海洋董事长吕东辉分别代表学会、主办和承办方作开幕式致辞发言。

专委会创办“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旨在搭建高端深入交流的平台,通过梳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交流工程地球物理成果,探讨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新方向、技术转型升级及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的新路径、装备国产化自主研发的突破方向与途径。本届论坛围绕“地下空间开发、城市更新与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主题,聚焦国家城市建设与地质安全风险防控重大需求,关注国家政策需求对工程地球物理行业发展的引领与影响,探讨行业技术难题、创新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工程地球物理融入国家创新发展体系。论坛通过工程技术及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研讨、实验室及城市更新项目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展开。

专题报告环节,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裁杨石飞作“综合测试技术在重大工程中的应用”主题报告,深入剖析了当前地下工程建设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技术挑战,详细介绍了综合测试技术在各种实际工程场景中的应用。同济大学城市深部地下空间中心主任谢雄耀教授作“网络化地下空间复合地层深埋盾构隧道超前探测技术”报告,介绍了地下空间开发中日益凸显的施工风险,提出了采取“前期预判、过程跟踪、总结完善”的全流程管理方法,还分享了关于选择适宜频率天线进行超前地质探测的研究成果。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物探院院长胡绕教授级高工作题为“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更新中的综合物探技术创新与实践”的报告,探讨了地下空间与城市更新中综合物探技术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基坑围护结构渗漏探测、疑难深埋管线及地下障碍物探测、水土污染无损检测等多项难题,分享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创新中心主任葛伟亚教授级高工作题为“长三角地下空间高质量开发利用与地质探测评价技术体系研究”的报告,分析了长三角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应当建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探测评价技术体系,完善管理诉求-需求推演-规划管控的地质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的技术方法。

“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讨论环节,专家们聚焦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监测、城市更新、城市生命线和地质安全风险防控中所面临的挑战,对工程地球物理在时效性、技术标准化、操作规范化、数字化以及产业化等方面的难题与机遇展开充分交流讨论,同时也探讨了“合肥模式”推广到其他城市的可能性与挑战。大家一致认为探地雷达、多频电磁、微动等地球物理方法在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更新中潜力巨大,行业应重视技术的规范化推广与创新发展,并通过培育市场和扩大产业规模,引导技术良性发展,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论坛的考察交流环节,与会专家来到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深海地质科学馆”和土木工程学院“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风洞试验室”,参观学习了两个重点实验室在深海探索、深地观测和防震减灾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围绕“城市更新”这一主题内容,与会专家深入考察调研了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参观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听取上勘集团城市更新院总工程师陆陈英关于《基于城市更新的既有建筑地下工程技术创新与实践》的交流报告。杨浦滨江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城市更新老工业遗存改造让滨江地带形成独特的城市肌理和地区风貌。这里既是城市更新的全国典范,又是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更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发地。大家围绕工程地球物理技术服务于“城市更新”这一新领域的技术前景及创新发展方向展开热烈讨论。上勘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赵海元陪同考察。

专委会专家委副主任刘铁教高代表专委会对论坛作总结发言并致闭幕词,内容丰富、议题精彩,专家见解激发智慧火花、启迪创新思维,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工程地球物理在城市建设与安全运维、城市更新领域大有作为,如何培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创新发展,是地球物理工作者共同深思和致力的目标。

论坛期间,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薛国强、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专家委员一行12人到上勘集团就“城市建设与安全运维工程地球物理技术创新发展需求”开展调研交流。上勘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武浩,副总裁王水强,总工程师、副总裁杨石飞等领导出席。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闪耀的地质绮旅

——2024世界地球日,听讲座、漫游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420日,为纪念第55个世界地球日,引导青少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科学研究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万仕知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一场精彩的“地震观测与地震预警”科普讲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中国地球物理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委员沈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承金、博物馆馆长施光海、副馆长历大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秘书王晨阳、北京万仕知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王金路、王从等出席本次讲座。

讲座特邀嘉宾陈会忠是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信息科学首席传播专家,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地震观测和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对我国地震和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数字化网络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陈会忠研究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动静态图片为到场的石景山区、大兴区、海淀区的中小学生及家长讲解“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古代和现代的人怎样观测地震?”“你不知道的‘地下云图’、‘地下雷达’、‘地震警报’等知识。学生和家长纷纷表示地震基础知识、地震灾前防范以及如何科学应急避险的学习受益匪浅,大大提升了防震减灾、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

科普讲座结束后,100余名学生和家长来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参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入地球与生命的历史展厅、恐龙展厅,共同穿越时空界限,追寻远古生命;进入地球科学展厅与地球物质展厅,观察地球内部结构变化,品味矿物、岩石、宝玉石的独特魅力,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本次联合举办科普传播活动,科普性高、实践性强、趣味性浓,从多角度植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今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将继续致力推动科普工作,以传播地学文化知识为出发点,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充分发挥科普基地作用,开展更多更好的科普活动,为学校建设、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科普工作委员会)


 

425-27日,环境、工程地球物理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张永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党委书记、院长刘玉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杨进分别致辞。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Mark Zoback作了主题为“Implications of Seismicity Triggered by Large-Scale Injection of Produced Water for Massive- Scale CO2 Storage in Saline Aquifers”特邀报告,介绍了二氧化碳封存过程中诱发地震灾害的风险问题,指出在二氧化碳封存工作中需利用地球物理技术合理评估储层的地层应力情况以避免灾害发生。报告结束后,现场专家学者与Mark Zoback院士就二氧化碳封存与地球物理技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需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康涅狄格大学教授刘澜波在报告“应用地球物理助力韧性、永续基础设施建设”中聚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指出应用地球物理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前景广阔,地球物理学家应利用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工业界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大学教授黄清华作主题为“电磁探测方法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近年来在电性结构探测和电磁响应监测的研究成果。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作主题为“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新进展”的报告,介绍了近年来在第三代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山东大学教授孙怀凤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继续加强交流,促进高校、科研单位、企业间的产学研融合,利用地球物理创新研究成果在环境、工程领域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积极助力推动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山东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院常务副主任林春金主持开幕式。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170多位代表参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海大学、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先进勘探与透明城市协同创新中心承办。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4426-27日,海洋地球物理学术论坛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沙科研基地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办,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协办。来自28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聚广州南沙、共襄盛会。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汉泉副局长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海斌教授致开幕辞。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即将交付使用,值此之际,会议以“梦想启航,促进海洋地球物理与大洋钻探融合发展”为主题,研讨新时期大洋钻探科考发展,交流海洋地球物理相关理论、方法、技术与装备等前沿进展,促进海洋地球物理与大洋钻探的深度融合。学术论坛设置大洋钻探专题研讨,邀请同济大学钟广法教授、中国IODP办公室科学协调员李阳阳博士、浙江大学李春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孙珍研究员和赵明辉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王秀娟教授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伙带高工、山东大学郭兴伟教授分别以“大洋钻探与地震资料解释”“国际大洋钻探进展与展望”“海洋地球物理在IODP349航次中的作用:航次后10年回顾”“大洋钻探能证明什么”“花东海盆打钻的科学意义”“基于梦想号钻采船的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联合研究”“多功能钻探平台与深钻技术体系构建”“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及科学发现”为题进行了大会报告交流。

在海洋地球物理和地球物理装备研发专题研讨环节,共有26位参会代表进行了学术报告,内容涉及地球动力学机制、板块构造与演化、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海洋学、地震数据处理与应用、二氧化碳封存等多个方面。与会代表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就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抢抓历史机遇、加快海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促进海洋地球物理与大洋钻探的深度融合等问题展开广泛讨论,会场学术交流氛围热烈。

经过评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子龙、长安大学张义蜜、山东科技大学李朝阳、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周雪晴、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田冬梅等5人获评优秀青年报告。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宋海斌教授作会议总结。他对各位专家学者不辞辛劳、风雨兼程参会,贡献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表示感谢,同时对会议承办单位及会务组的辛苦劳动表达感谢。他表示海洋地球物理学术论坛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使参会人员更好地认识了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和大洋钻探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相关成果将为新理论、新技术的重大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坛期间召开了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4年度工作会议,23名委员参加会议。会议介绍了今年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海洋地球物理专题的筹备情况,讨论了专委会2024年度具体工作计划,与会委员就推动海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专委会发展献言献策。专委会会议进一步落实了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召集及组织具体工作事宜,并对专委会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

会后,专委会委员与部分参会代表赴海洋地质码头参观调研科考船和大洋钻探岩心库,了解了大洋钻探相关的重大装备、设施等具体情况。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在我国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大背景下,为积极响应时代需求,更好的让地球物理工作在战略性矿产勘查中发挥作用,进一步挖掘我省地球物理数据有用信息,圈定矿致异常,实现深部精细勘查,有效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高质量开展,2024515日,在全国第八个“科技工作者日”即将来临之际,由青海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青海省有色第四地质勘查院,特邀斯坦福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站博士后、休斯顿大学客座讲师魏小龙博士,开展了“地球物理重磁联合反演与战略性矿产勘查专业培训”。会议特邀请了青海地质调查局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富春、副局长童海奎及全省物探技术人员四十余人参加培训。

魏小龙博士长期从事地球物理重磁联合反演与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熟悉国际前沿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及发展动态,目前专注于应用地球物理学领域重磁勘探技术方法的研究,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相关程序,在关键矿产勘查中进行了广泛实践,在深地科学中对方法的多元应用进行了探索。

通过魏小龙博士的专业讲授及软件培训,让我们了解了国际前沿的物探找矿及反演技术,特别是多数据融合去提高地球物理模型的准确度,降低多解性,有效提升了我省物探专业技术人员的视野和能力。与会人员结合青海现有地球物理数据基础和勘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积极向专家请教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培训会取得良好的成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青海地质调查局)


 

为了迎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202452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地球物理助力企业创新”主题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智慧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

活动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线下活动在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1号楼306会议室进行,来自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智慧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湖北省神龙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中地数智(武汉)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20余人参加了会议;线上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直播。

活动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铁主持。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孙红林副总工程师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铁四院和铁四院地路院物探所科技创新团队。本次活动特邀四位专家做学术报告,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开颜副教授的“多源机制耦合下自然电位信号的动态特征与应用研究”,湖北省神龙地质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曹建伟高工的“水上地震方法技术及应用”,湖北省智慧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钟俊高工的“高速公路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李凯教高的“三维直流电法新技术及在浅层采空区中的应用”。

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超凡代表主办方对承办方、参会专家、会务组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本次活动作为一个起点,未来把地球物理新技术充分地应用于企业生产,为行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20245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节日到来之际,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主题,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深入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和当代一线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并向科技工作者们传达了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节日祝福。

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2024511日至518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研究所邀请了地震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享了地震科学的最新进展和创新成果,使公众对科学家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鹫峰地震台的开放活动,让参与者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国地震监测的悠久历史和科学家们的科研环境。作为中国自建的第一座地震台,鹫峰地震台不仅是地震监测历史的见证,也是科学家精神的象征。公众通过参观观测展厅、纪念展厅,以及瞻仰李善邦先生雕像,深刻感受到了前辈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风范,从而更加敬仰和理解科学家们的奉献和追求。

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开放,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接触地震科技前沿的平台。通过参观观象台内的先进设施,公众对地震科技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亲身体验不仅增进了公众对地震科技的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科学家工作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这些活动,研究所不仅有效地弘扬了科学家精神,还提升了公众的科学素养,增强了社会对地震事业的信任感。同时,活动也锻炼了研究所的科普队伍,为未来的科普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代表与专家合影

公众参观地磁绝对观测室

二、纪念固体地球物理学家曾融生先生

2024526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深耕地球勇攀高峰——纪念固体地球物理学家曾融生先生”的文章,以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曾融生先生,福建平潭人,不仅在地球深部构造与动力学、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地震构造与发震机理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曾融生先生的一生,是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的生动写照。从早期参与官厅水库选址的野外勘察,到鞍山铁矿、包头铁矿等地进行磁法探矿,再到开创性地提出利用地震勘探研究地球深部构造的新思路,曾先生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不断探索地球科学的奥秘。他在柴达木盆地的深部探测研究中取得的开创性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更在国际上产生

了深远影响。

曾融生先生在青藏高原深部构造研究上的成就,尤其是与国际合作布设的宽频带地震观测台网,为理解高原的隆起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他在地震探索上的勇担当,特别是在唐山大地震后对震源区深部结构的研究,为地震成因的探讨提供了宝贵见解。

作为教育家,曾融生先生为我国地球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培养了大批地球物理和地震学研究人才,许多学生已成为各自领域的栋梁之才。他的著作《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更是成为地球物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参考。

曾融生先生的一生,是对科学家精神的最好诠释。他身上展现的胸怀祖国、勇攀高峰、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品质,将继续激励着广大科研人员在地球科学领域不断探索和前进。曾融生先生的精神遗产,将作为科学探索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引导我们在追求知识、服务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纪念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先生

2024527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我将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纪念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先生”的文章,深切缅怀这位为我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顾功叙先生,浙江嘉善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是我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一生,是科学探索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一生,是勇于创新与无私奉献的一生。

顾功叙先生的科研生涯始于对地球物理勘探的深厚兴趣,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学习期间,就已展现出卓越的学术天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中断了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回国投身于艰苦的地球物理勘探实践,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地质勘探和石油普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大庆油田的发现过程中,他的工作对于打破“中国贫油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顾功叙先生不仅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其高尚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他晚年的著书立说,尤其是《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的出版,为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正如他所言:“我将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天”,体现了一位科学家对科学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的精神。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得以再次回顾顾功叙先生的光辉一生,感受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将继续指引我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为积极响应中国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通知号召,大力宣传2024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主题“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经过精心策划、周密部署,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于202465日上午邀请李四光纪念馆馆长特别助理、高级顾问邹宗平女士在线作了题为“石迹耿千秋——李四光的故事”的精彩报告,以实际行动为科技工作者献上了诚挚的节日祝福。

李四光(18891026日—19714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7月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1928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9月任中国科协主席;19694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0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中国东部存在第四纪冰川,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报告会由著名地质力学专家吕古贤研究员主持。吕老师介绍了本次报告会的重要意义,以及构造物理化学学科领域研究与李四光地质力学思想的传承关系。

邹宗平老师的科普报告从“石迹耿千秋”一词的由来讲起,然后从李四光先生的少年逐梦、海外求学、教书育人、理论创建、爱国情怀等多方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现了李四光先生光辉而伟大的一生,以及李四光勇于创新、永不停步的科学家精神。邹老师还与听众们开展了热烈的互动,大家非常敬佩李四光先生科学创新精神,纷纷表示要向李四光学习,为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做贡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阳光创译语言翻译有限公司、海南省地调院、山东省地调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和第六地质大队、山东黄金集团公司等10多个产学研单位的60余位代表参加了报告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会前还做了广泛的宣传,动员更多的师生员工旁听了讲座。

此次活动给参会者很大启发,也坚定了科研工作者献身国家地质事业的信念和决心。接下来,专委会青年工作组还将于近期组织在京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员参观李四光纪念馆,实地感受和传承李四光的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参观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弘扬“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活动纪要

——核地球物理专委会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纪实

 

为响应中国科协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开展的“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主题活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地球物理学会、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物化探研究所联合组织了科技人员参观中国核工业科技馆,弘扬“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活动。

65日下午,参观人员在核工业科技馆讲解人员带领下,先后参观了中国核工业、探索核奥秘、核燃料循环、开发核能源、核在我身边、核在国防中、核与辐射安全共七个展厅,展厅内有大量核工业创业时的历史文物、实物模型,集中展示了核工业从筚路蓝缕的初创阶段到目前的核工业强国发展的70年辉煌成就,以及核工业人“四个一切”的核工业文化。在核科普展厅参观人员还开展了互动游戏等,深入了解航空放射性找矿、铀浓缩过程原理、电子的发现过程、CT医学成像等。

通过此次参观,各位科技工作者深入了解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以及核工业在我国战略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两弹一星”功勋和核科学家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新中国地位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深刻理解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大家在各自科研岗位加强创新协同,做出更加突出的科研成果。


 

(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依托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地下资源精准探测”项目,地下资源精准探测青年论坛(2024)于2024613-15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东区深部资源探测装备技术研发平台成功召开。该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深地资源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深地装备室”)承办,来自国内外16家知名研究机构的五十余位中青年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深地装备室副主任王中兴正高级高工主持,他介绍了论坛的发起背景;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邓明教授在开幕式致辞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精准瞄向深部异常•全息聚焦资源靶心”,这一表述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创新的思想,重任已经落到了青年科学家们的身上,希望年青科学家们锐意进取、敢于担当,书写好国家给予的科学答卷;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副所长赵亮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我国资源赋存状态过散、过细、过杂,尤其是深部资源勘探需求超出了现有地球物理探测水平,推进地下资源探测能力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必修课”,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携起手来,共同攻坚克难。

本次会议针对金属矿资源高精度勘查四大研究方向,分为地下资源探测机理、地下资源精准探测技术、地下资源精准探测方法与解译、地下资源成矿系统精准探测四个专题。会议特邀了27位中青年科学家围绕现阶段和未来地下资源精准探测、地质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与融合、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思考与实践作了鼓舞人心的报告与演讲,与会者们进行了开诚布公的交流与讨论。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共同参观了怀柔科学城东区深部资源探测装备技术研发平台,了解到我国在装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为进一步做好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论坛采取了创新的形式,每个专题包括专题发起报告(梳理挑战、提出问题)、发言报告(基于已有基础、报告思路思考)与自由讨论(不同领域专家、共同集中研讨)三个环节,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本次青年论坛与众不同、别开生面,为地球物理学者与地质地化学者进行深入思想碰撞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地下资源精准探测青年论坛(2024)与会专家共识:地球物理、地质地化青年工作者要进一步切实加强协力合作、双向奔赴、攻坚克难,为推动提升我国地下资源探测能力和水准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618日至19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CEG)牵头,联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SPG)、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同济大学举办的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技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石油科技园召开,集中交流研讨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技术融合创新取得的成果和下一步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地球物理基础理论突破、相关技术创新和工业化应用,持续提升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鲍志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咨询中心高级专家赵邦六,东方物探公司总经理、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曹宏出席会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的200余名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领域专家学者参会。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球物理勘探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人工智能赋能传统物探方法智能化、自动化,有力推动了全新勘探模式的诞生与应用。本次会议以“人工智能赋能地球物理技术”为主题,集聚国内顶尖的科研力量和技术专家,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前沿技术与应用。

  会上,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方物探公司、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中国海油研究总院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等单位的15位专家作了技术报告,交流分享了人工智能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深度学习地震反演、智能地球探测、油气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科学融合发展的多样性。东方物探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作了题为《GeoEast智能处理解释模块研发及应用》报告,以GeoEast人工智能软件开发案例为例,介绍了工业化软件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启示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郭建、鲍志东在会议开幕致辞中祝贺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技术发展成效及本次会议的召开,强调了人工智能这个综合性交叉学科在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要性,表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赵邦六在交流研讨时分享了对当前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形势的深入思考,围绕丰富地球物理专业大模型、科学选择地球物理行业网络算法等提出工作建议。

  曹宏在作会议总结讲话时表示,当前,人工智能驱动着物探行业生态重塑升级,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实现深度融合是行业和企业的根本需求。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愿意与各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携手共进,深化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供算法研究、物探大模型集成等技术研究交流的平台,推动资源共享,全力服务和支持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技术的创新发展,加快发展地球物理行业新质生产力,为推动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石化首席专家赵殿栋,中国海油勘探开发部相关负责人袁全社,中国海油研究总院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范廷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领导专家、东方物探公司副总工程师宋强功,东方物探公司首席专家、高级专家和研究院、物探技术研究中心、采集技术中心等单位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专家参加会议。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勘误及致歉:由于编辑工作上的失误,导致本刊2023年第4期《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五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一文出现了错误,现将该文章更正重新刊登。在此,编辑部特向广大会员致以深切歉意。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五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


 

20231216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五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张善法理事长主持会议。学会理事会、监事会、秘书长共61人参加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学会年度党建工作报告、监事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学会年度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和下一年度学会工作计划;审议通过了增选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人选的决议;增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刘怀山教授为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书记兼任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会议审议通过了“学会成立20周年表彰名单”,授予刘元生同志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授予山东大学等36家单位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曹丹平等138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授予陈磊等18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学会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宣读了《山东省科协省级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

管兆宣理事做学会党建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党支部重点工作报告。2023年,学会党支部定期召开组织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会,组织召开主题教育活动、自检自查活动、世界读书日读书分享活动、我为发展献良策活动、主题作品征集活动等,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临时党支部、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党委联合开展“走进革命老区”沂蒙山党建活动。学会党支部共开展内部学习分享交流66次,党费缴纳完成度100%。学会党支部下一步重点工作将围绕“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查不足、剖原因、促优化”“廉洁自律,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做好学会服务工作”四个方面展开。

杨洋副秘书长作学会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报告。2023年,推荐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1家,推荐山东省科协“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十一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各1人,推荐山东省“齐鲁(大)工匠”候选人3人,推荐山东省“第十届杰出工程师”1人,推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技术奖”银奖、铜奖2项,推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高级工程师2人、中级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4人。开展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评选出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0项。联合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5次,邀请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报告60余次。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举办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荣获第十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优秀组织单位”。协办开展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2023年全省地勘系统应急物探职业技能大赛。与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市中分局和济南市中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邀请何继善院士做科普报告,倡议会员单位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筹备学会成立20周年发展大会,出版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在下一年工作计划中,学会将围绕“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继续努力,砥砺前行。刘元生监事长做学会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山东大学张训华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刘怀山教授在讲话中感谢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会,表示将为山东省地球物理事业发展继续努力。

张善法理事长在总结中感谢学会理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要求全体理事凝心聚力,继续谱写山东省地球物理事业新篇章。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

——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在青岛成功举办

 

2024419-20日,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指导,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培育基地(地球物理学)联合承办,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探创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巨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共同协办的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功举行。本次竞赛共有来自山东省内外1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手参加,分为团体知识竞赛、研究生科技论坛和个人演讲竞赛三个项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周鹏、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学术创新服务部长张玲、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山东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土建与水利学院党委书记兼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刘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宗兆云、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书记孙成中、竞赛专家组组长刘元生以及省内外地球物理专业领域专家和进入决赛的全体参赛师生出席开幕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宗兆云主持开幕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周鹏、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学术创新服务部长张玲、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先后致辞。

周鹏副校长代表学校欢迎各位领导和参赛师生的到来,并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赛事筹备工作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表示,学校的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离不开各位专家和各高校的支持,希望通过竞赛,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地球物理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增进友谊,加强研讨,为地球物理领域的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张玲部长代表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对承办竞赛的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她表示,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是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年来,从科技节中走出的大批优秀选手,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参加比赛的各位选手借助竞赛平台,团结协作、借鉴启迪,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胡敏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可以充分展示各参赛高校地球物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丰富和发展地球物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积累大量的经验。希望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继续为全省以及省外地球物理行业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地球物理行业培养青年人才、储备后备力量做贡献。

张善法理事长代表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感谢了各级单位对竞赛的指导与支持。他指出,人才是富国之本,“为地球物理学子而助之,不亦乐乎”是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社团文化。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旨在为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地球物理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间搭建一个实践、交流、创新的平台,希望利用竞赛,能够促进广大地球物理同行共同行动,为地球物理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竞赛共有来自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13所省内外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14支团体队伍和57位选手参加了初赛。初赛选拔后,5支团体队伍和29位选手进入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体代表队、山东建筑大学的倪耀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王圣钧分别获得团体知识竞赛、研究生科技论坛和个人演讲竞赛三个竞赛环节的唯一一等奖。另外,比赛共评选出团体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个人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


 

420日下午,竞赛闭幕式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逸夫礼堂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和副秘书长胡敏、竞赛专家组所有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宗兆云、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书记孙成中以及进入决赛的全体参赛师生参加了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物理系主任曹丹平主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和副秘书长胡敏、竞赛专家组张训华、赵俐红、郭玉贵、赵育刚等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宗兆云、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书记孙成中等领导专家为获奖队伍和个人颁奖。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书记孙成中对赛事进行了总结,他对竞赛获奖的师生表达了由衷的祝贺,对竞赛主办方、指导单位、协办单位和百忙之中参加竞赛的专家们以及竞赛承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优秀志愿者们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表示,此次竞赛规格高、期望高、热情高,参赛选手和专家们都投入了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赛出了友谊,实现了双赢,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对莘莘学子提出不负众望脚踏实地、怀揣梦想坚定信念、爱国奉献创新发展、为祖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的希望。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发表讲话,他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承办和支持竞赛的单位、专家以及会务人员表达感谢,并表示此次由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举办的竞赛,通过改革赛式,集高校、科研院所于一体同台创新竞技,对探讨地球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能够在推动地球物理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服务地球物理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更多贡献。随后举行了竞赛的承办单位交接仪式,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助理邹志辉教授代表下届竞赛承办方进行了发言,表示将会向各位兄弟高校及单位学习办会经验,把下届竞赛办的更加精彩。

第十六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圆满结束。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518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太原召开2024年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刘鸿福理事长主持会议,来自会员单位的32位常务理事及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回顾了2023年的主要工作。2023年学会积极参加了山西省科协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扩大会议与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被评为2021年优秀通讯员会员单位;组织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继续教育大讲堂,基于防疫情,安排会员在太原、晋中、运城、大同、长治分会场进行了学习,接受《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培训;参加了泛北部湾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参加了第六届环南海与环渤海湾地球物理论坛,进行了学术论文交流;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测井分会在太原联合组织了2023年学术年会与换届会议。

在党的建设方面,根据中共山西省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委员会《关于在省级学会中认真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组织了学习、讨论,并结合学会工作制定了落实措施。组织了追寻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的实践活动,学习了西柏坡、平型关的辉煌革命历史和伟大民族精神,参加了省科协组织的山西国民师范参观学习。

 2024年是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的换届年。为了组织好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参会理事认真学习了山西省民政厅关于《社会团体换届选举工作指引》以及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换届工作流程,讨论并通过了换届选举委员会组成建议名单,讨论了参会代表以及理事会候选人建议事宜。有关换届材料申报省民政厅及省科协批复后,拟定于9月份前召开会员代表会议,并同时举办地球物理学术交流年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连日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主题,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庆祝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阐释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责任和使命。

530日,山东省地震专家、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监事长刘元生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党员及部分会员代表做了郯庐大断裂的起因、过程、造成的损失以及对当代和未来的影响,刘元生从1668年郯城大地震带来的地壳变化、山河改观等自然景观,率先提出陶瓷的原材料与地震有关的新课题。

525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前往山东省科技馆参观并观看了《群星闪耀的夜空——致敬科技工作者》,激励科技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践行创新争先、自强自立的时代主题和科技强国、创新为民的初心使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529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秀东、副秘书长马延君参加了济南市市中区组织的2024年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聆听了领导的讲话、专家的专题辅导,进一步坚定了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接下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及班子成员将组织前往郯城博物馆、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旧址开展多方位考察,接受全方位教育,激励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负使命,勇毅前行。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615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六次理事会在太原召开。刘鸿福理事长主持会议,学会四届理事、监事会共47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学会换届事宜,逐一准备了山西省科协、山西省民政厅对学会换届要求的材料。

会议首先学习了山西省科协、山西省民政厅对学会换届工作要求的文件、换届流程;之后,一致讨论通过了换届委员会名单。

接着,会议讨论了学会自20197月换届以来的工作报告。报告从11个方面总结了四年多来的学会工作。主要有:完成了中共山西省社会组织委员会各阶段的工作安排,组织了8次室内与现场学习实践活动;积极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科协及地方学会工作会议;联合举办了“海亮杯”第二届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竞赛,组织山西600多名学生参加了比赛;联办或协办了技术培训与科技成果推广(线下与线上),协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等学术团体举办了6次地球物理勘测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活动;完成了省科协“古交环保医院和生态国防建设项目”,并举办了两次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培训;与兄弟省学会合作组织并参加了四次区域地球物理学术交流,参加了环渤海地球物理论坛暨泛珠三角洲地球物理学术交流活动;完成了两届地球物理勘查科技成果及科技论文评定;积极参与媒体通讯报道及活动新闻汇编,累计本届理事会发表通讯报道文章43篇;完善了学会规章制度,编制了学会财务、会员管理、学术活动等20个方面的规章制度,接受并通过了山西省科协检查组对学会建设的检查;学会组织得到发展,疫情期间,理事会利用线上、线下方式及时开展了工作;财务收支通过了逐年审计。

会议对各会员单位推介参会代表、理事人选计划进行了讨论;最后介绍了章程修改情况,并对对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的预计时间进行了安排。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第二届“前沿地球科学奖”国家冠军评选结果于2024422日世界地球日揭晓,来自不同国家的23位代表赢得桂冠。经中国科协提名推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偶阳研究员获得2024年度中国国家冠军。

偶阳研究员参选论文为《最新的气候承诺是否能将升温限制在2℃以下?》(Can updated climate pledges limit warming well below 2?)。论文通过对全球气候承诺的深入研究和模拟分析,探讨各国最新的气候政策对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可行性和影响。该研究不仅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框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中国科协作为该奖项的中国国家代表机构,今年继续委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领域内权威专家开展奖项评审工作。据悉,此次评审共收到29家单位提名45个论文候选人人选。专家组从期刊影响因子、JCI、论文被引、创新性、重要性和应用价值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经初评、终评,最终投票确定国家推荐人选。

“前沿地球科学奖”是一项面向科学家和研究机构的全球性竞赛,旨在表彰最有潜质能够维持地球安全边界的科学突破。今年是该奖项举办的第二届,本届国际冠军的结果将于6月底公布。


 

第十一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2024)”将于20241019-23日在厦门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详细情况可登陆会议网站:http://www.cgu.org.cn

一、发起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承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协办单位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二、会议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 任:朱日祥

副主任:陈晓非 底青云 侯增谦 毛景文 倪四道 王 赤 徐义刚张培震

     郑永飞

成 员: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王 强 王 涛 谢桂青

     杨进辉 杨志明 张进江张少华

2.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侯增谦

副主任:陈晓非 底青云 毛景文 倪四道 王 赤 徐义刚 张培震郑永飞

     朱日祥

成 员:

安芷生 蔡晋安 曹代勇 曹晋滨 曹俊兴 柴育成 常 旭 陈 斌陈 骏 陈 鸣 陈 颙

陈福坤 陈仁义 陈树民 陈小宏 陈衍景 陈永顺 陈毓川 陈运泰程久龙 单新建 邓 军

邓 明 邓居智 丁 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窦贤康段建华 范蔚茗 方 慧

方小敏 冯 宏 冯新斌 冯学尚 冯佐海 高 俊 高 锐 高建国耿建华 龚健雅 郭 建

郭进义 郭正堂 韩宝福 郝 芳 郝天珧 何宏平 何继善 侯明才侯泉林 胡见义 胡瑞忠

胡祥云 胡修棉 胡兆初 黄 方 黄清华 黄小龙 贾承造 蒋少涌金 胜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 斐 李 丽 李 薇 李 貅 李德仁 李海兵李建成 李建威 李锦轶

李三忠 李曙光 李术才 李廷栋 李文渊 李献华 李亚琦 李振春李子颖 林 君 林 伟

刘 静 刘 良 刘 耘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培硕 刘少峰 刘少华 刘永江 刘勇胜 刘元生 刘志飞 柳建新鲁安怀 栾锡武 罗 俊

罗清华 吕古贤 吕厚远 吕庆田 马昌前 马胜利 马永生 孟小红莫宣学 牛耀龄 欧光习

欧阳自远 潘永信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任纪舜 任建国 任云生

石 颖 石耀霖 史建魁 舒良树 宋晓东 孙 敏 孙和平 孙继敏孙卫东 孙文科 孙友宏

汤良杰 唐菊兴 唐晓明 滕吉文 田 钢 童思友 涂传诒 汪集旸汪品先 王 平 王 强

王 水 王 涛 王 焰 王成善 王椿镛 王登红 王二七 王国灿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新明 王秀明 王绪本 王焰新 王一博 王有学 王岳军 王云鹏王宗起 韦刚健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春明 吴福元 吴忠良 夏群科 夏江海 肖举乐肖文交 肖序常 谢桂青

谢树成 熊 彬 熊 熊 熊巨华 熊盛青 熊小林 徐 备 徐文耀徐夕生 徐锡伟 徐学文

徐学义 徐长贵 许 成 许继峰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薛国强严良俊 杨 进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勤勇 杨守业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占东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殷鸿福 印兴耀 于 晟 于志强 岳建华 曾令森 曾昭发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 干 张 怀 张 玮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张少华 张岳桥 张泽明

张占松 张招崇 赵 里 赵 越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赵文津 赵子福 郑建平

郑绵平 钟大赉 锺孫霖 周 琦 周美夫 周卫健 周泽兵 朱 光朱弟成 朱建喜 朱祥坤

3.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秘 书 长:侯增谦(兼)

副秘书长: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宋强功 王 强

王 涛 谢桂青 杨进辉 杨志明  张进江

4.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组 长:郭 建

副组长:陈本池 储日升 董世泰 冯德山 韩立波 胡 敏 李 貅 李亚琦 施海峰 薛国强 袁全社张青杉 赵 镨 周坚鑫

成 员:董 静 顾 珧 倪一超 乔忠梅 闫纪红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 间:20241019-1023日,1019日报到。

地 点:厦门国际会展中心

地 址:厦门市思明区会展路198

 

四、会议日程安排

1019日:会议报到;

1020日:上午分会场专题报告,下午大会特邀报告;

1021-23日:分会场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

 

五、《年刊》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侯增谦(兼)

副主任: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王 涛

谢桂青 杨进辉 杨志明 张进江

成 员:

安 超 蔡春芳 蔡红柱 曹 宏 曹俊兴 曾祥方 曾昭发 陈 斌陈 林 陈 唯 陈 意

陈桂华 陈晓东 程久龙 丛健生 崔祥斌 代立东 符立耘 高 科高 原 高静怀 葛亚松

韩立国 韩立霞 何登发 何宏平 洪德成 侯明才 胡佳顺 胡祥云胡兆初 黄辅琼 黄建平

简 伟 江国焰 江利明 琚宜文 康晋霆 雷建设 冷 伟 李 斐李 静 李 宁 李 貅

李 杨 李景叶 李立兴 李曙光 李振洪 李正祥 刘 洋 刘俊来刘四新 刘星成 刘伊克

柳建新 卢绍平 陆 程 栾锡武 吕庆田 裴顺平 屈春燕 任治坤史全岐 宋晓东 宋彦云

孙 闯 孙道远 孙圣思 孙卫东 孙文科 谭茂金 汤 吉 陶士振田小波 田云涛 汪毓明

王 华 王 猛 王 强 王 瑞 王 赟 王功文 王九一 王荣生王世民 王文龙 王小琼

王绪本 王一博 魏 斌 席继楼 夏江海 夏群科 肖 都 肖文交徐 星 徐 亚 徐林刚

颜茂都 杨 进 杨宏峰 杨磊磊 杨午阳 杨小秋 姚华建 殷长春印兴耀 于四伟 余春昊

俞春泉 泽仁志玛 张 健 张宝林 张锦昌 赵 虎 赵 盼 赵连锋赵子福 郑建平 郑文俊

周永章 朱光有 宗兆云 邹长春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联合专题

()空间与行星科学

()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地震形成机制与灾害预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

()壳幔相互作用与大陆演化

()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深地过程与物质循环

(十一)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气候-成矿效应

(十二)沉积学、沉积盆地与资源能源

(十三)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

(十四)油气成藏机理和富集机制

()古生物学与地球生命演化

(十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计算

(十七)学术论坛

(十八)新增专题

 

()联合专题

联合专题一: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
召集人:吴福元 丁 林 高 锐 侯增谦 金之钧 王 强 杨志明 万 博
联合专题二: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肖文交 王 涛 刘永江 周建波 赵 亮 陈正乐 聂军胜 毛启贵 吴昌志 敖松坚
联合专题三: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中新生代地质演化
召集人:徐义刚 郑永飞 金之钧 孟庆任 李正祥 胡瑞忠 陈 凌 李忠海 孟庆仁 孙卫东 许文良林 伟 李洪颜 杨进辉
联合专题四:地质时期全球板块重建及地球动力学过程
召集人:李正祥 张国良 张 健 李海鹏 刘 曦 曹现志
 

()空间与行星科学
(1)
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 波 何建森 张全浩
(2)
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 符慧山 周 猛 杜爱民 陆全明
(3)
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史全岐 倪彬彬 郭静楠 林玉峰 吴兆朋
(4)
火星表面物理场
召集人:葛亚松 鄢建国 王华沛 张铁龙 梁旭东
(5)
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孙 涛 罗 纲 胡 才
(6)
月球及行星测绘遥感和重力场
召集人:李 斐 邸凯昌 童小华 吴 波 赵双明 凌宗成 吴昀昭 法文哲 刘 洋 张吴明 程维明万 刚 张 鹏 刘 斌 叶 茂

(
)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
(7)
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召集人:赵连锋 裴顺平 王 志 包雪阳 薛雅娟
(8)
多次波地震勘探
召集人:卢绍平 王一博 张乐乐 郑忆康 赵 杨 马 玥
(9)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刘伊克 杨顶辉 张振东 李小凡 符力耘 赵志新
(10)
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地下结构成像及介质变化监测
召集人:姚华建 王 涛 李红谊 罗银河 王宝善 郑 勇
(11)
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召集人:高 原 王 赟 吴庆举 艾印双 杨顶辉
(12)
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泽仁志玛 罗志才 史建魁 宗秋刚 张效信 申旭辉 吴立新 常晓涛 熊 超
(13)
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
召集人:汤 毅 张晓东 胡天跃 张 怀 张 锐 阮爱国 周年庆 席继楼
(14)
智能物探与智能油气田关键技术
召集人:杨午阳 陈文超 马坚伟 魏新建 伍新明 李海山 吴海莉 刘树仁
(15)
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徐 亚 王秀娟 夏少红 王大伟 郭振威 高金耀 丘学林 宋海斌
(16)
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召集人: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胡祥云 汤 吉
(17)
探地雷达技术新进展
召集人:刘四新 钱荣毅 冯 暄 冯德山 傅 磊
(18)
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检测和监测的前沿技术与先进装备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 进 钱荣毅 孙怀凤 肖建平 李 静 邵广周 傅 磊
(19)
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
召集人:夏江海 曾昭发 李 貅 田 钢 宓彬彬
(20)
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蔡红柱 底青云 徐佩芬 李 貅 殷长春 郭文波 沙 椿 刘 铁 胡 绕 李电波
(21)
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王彦宾 冷 伟 张 伟 刘 洪 刘红伟
(22)
地学仪器的创新技术及应用示范
召集人:底青云 林 君 邓 明 王中兴 林婷婷 席振铢 陈儒军 王 猛
(23)
深地物理场观测与旋转地震学
召集人:王 赟 冯文帅 张 勇 郭玉胜 张 洁
(24)
极端环境地球物理探测、地质效应与可持续发展
召集人:邹长春 崔迎春 裴军令 孙淑琴 刘国峰 彭 诚
(25)
智能物探理论与实际应用
召集人:王文龙 杨 锴 杨继东 宋 超 张 欣 任玉晓 杨芳舒
(26)
极地地球物理
召集人:崔祥斌 傅 磊 王一博 冉将军 郝卫峰 刘国峰 张 涛 安 璐 冯 伟 李泽峰
(27)
综合地球模型与中微子地球科学
召集人:
 亚 李玉峰 高若菡 习宇飞 韩 然 姜光政 李志伟 杨迪琨 王安东

(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8)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李 静 李红星 田 钢 曹静杰 石战结 潘雨迪
(29)
应用地球物理前沿
召集人:李 宁 宗兆云 苏远大 王万银 刘云鹤
(30)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 洋 邓志文 常锁亮 陈同俊
(31)
水资源地球物理精细探测与多场数据融合
召集人:胡祥云 叶天齐 毛德强 李 静 施小清 郭 立 梁 越 李 帅
(32)
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曹俊兴 陈小宏 肖立志
(33)
油气地球物理
召集人:印兴耀 常 旭 毛伟建 刘 财 曹俊兴 黄旭日 李振春 杜启振
(34)
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毛伟建 符力耘 马坚伟 杜启振 巴 晶
(35)
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汪青松
(36)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李 貅 孙怀凤 郭子琪 李怀渊 李军峰
(37)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程久龙 程建远 于景邨 杜文凤 吴燕清 张平松 郑 晶

(38)井孔地球物理学及深部钻测技术
召集人:王秀明 唐晓明 丛健生 肖立志 汤天知 董经利
(39)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
召集人:李 丽 曾祥方 张文涛
(40)
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 张宝林 杨立强 王宗秀 焦建刚 胡宝群 方维萱 曹代勇 周永胜 韩润生 陈宣华 谭静强 王国光 付于真 马立成
(41)
井中多物理场探测技术新进展
召集人:洪德成 王 兵 葛新民 王 军 宋红伟 秦 臻 张泉滢 巫振观 郭宇航 王 磊
(4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定位预测关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柳建新 郭荣文 胡祥云 薛国强 金 胜 郭振威 曹创华
(43)
最小二乘偏移与全波形反演理论方法及应用
召集人:黄建平 姚 刚 刘定进 杨继东 廖建平 李 闯
(44)
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
召集人:倪宇东 陈生昌 赵 虎 林荣智 卞爱飞 曹静杰 王本锋 姜福豪
(45)
核地质与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召集人:李子颖 郭庆银 程纪星 陈国胜 邓居智 张庆贤
(46)
复杂油气储层精准刻画与数字孪生油气藏
召集人:曹俊兴 黄旭日 王兴建 谢剑勇 漆乔木
(47)
油气及新领域岩石物理与测井评价
召集人:余春昊 柯式镇 严良俊 郭同政 郭清滨 章海宁 周金星
(48)
金属矿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王学求 肖 都 许传建 谭捍东 文美兰 程志中
(49)
城市与地下空间探测技术与进展
召集人:曾昭发 刘 斌 李 静 王 赟 韩 鹏 程 逢 郑忆康
(50)
致密油气高分辨率地震成像与超分辨反演
召集人:高静怀 张 怀 王彦飞 张剑锋 高照奇 陶春峰

(
)地震形成机制与灾害预防
(51)
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灾害链
召集人:陈桂华 姚 琪 袁仁茂 鲁人齐 程 佳 许 冲 李 康
(52)
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黄辅琼 姚华建 陈界宏 刘 洁 高永新 翁辉辉 杨小秋 王 蕤

(53)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和反演
召集人:王一博 张海江 常 旭 桂志先 梁春涛
(54)
诱发地震相关研究前沿、进展与挑战
召集人:江国焰 鲁人齐 李俊伦 储日升 房立华 陈海潮 俞红玉
(55)
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陈棋福 梁春涛 艾印双 何宏林
(56)
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召集人:杨宏峰 蒋长胜 唐啟家 张 勇 万永革
(57)
解剖地震
召集人:宋彦云 李 营 刘 静 李海兵 刘 杰 车 时 高 原
(58)
实验室地震
召集人:夏开文 高 科 陈建业 卓燕群 姚 路
(59)
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
召集人:安 超 岳 汉 李琳琳 任智源
(60)
青藏高原交通工程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
召集人:李振洪 许 强 朱 庆 蒋良文 崔一飞
(61)
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任治坤 吴中海 王 华 任俊杰 何仲太 饶 刚
(62)
孕震环境及地震成因
召集人:岳 汉 俞春泉 薛 莲 刁法启 李彦川 郭一村 晏 锐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63)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何建坤 吴立新 屈春燕
(64)
全球变化大地测量与遥感
召集人:江利明 冉将军 张国庆 乔 刚 崔祥斌 周 浩 张胜凯
(65)
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 许才军 申文斌 王 琪 付广裕 周 新 徐长仪
(66)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孙和平 罗志才 付广裕 冯 伟 吴书清 胡敏章 丁 浩 易 爽

(
)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
(67)
地幔和地核: 深地动力系统及与浅部的相互作用
召集人:宋晓东 陈 凌 毛 竹 冷 伟 孙新蕾 俞春泉 孙道远 倪四道
(68)
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田小波 陈 赟 赵俊猛 杨顶辉 于常青 李惠民 高 原 卢占武
(69)
深浅构造耦合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刘俊来 张进江 刘永江 曹淑云 张 波 梁琛岳 蒋映德 郑 涵
(70)
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赵 盼 常 燎 姜兆霞 蔡书慧 仝亚博
(71)
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裴顺平 赵俊猛 陈永顺 徐 强
(72)
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召集人:胡佳顺 冷 伟 李忠海 黄金水 张 南 李 杨

(73)下地幔的结构、性质与动力学效应
召集人:夏群科 张宝华 费宏展 刘 佳 徐 放 张 莉 吴忠庆 冷 伟

(
)壳幔相互作用与大陆演化
(74)
汇聚板块边缘结构和过程及其产物
召集人:郑永飞 赵子福 陈仁旭 陈伊翔 戴立群
(75)
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 徐夕生 马昌前 陈 斌 王 涛 杨进辉 王 强 黄小龙 王 孝
(76)
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 夏群科 汤艳杰 赵子福 黄小龙 郭 锋 张铭杰 陈立辉 刘传周 刘金高 马 强
(77)
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张 健 彭 澎 龙晓平 张少兵 尹常青 刘超辉 赵军红 王孝磊 张拴宏

(
)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78)
矿物科学与工程
召集人:何宏平 廖立兵 董发勤 张爱铖
(79)
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召集人:代立东 刘 曦 李 元 倪怀玮 杨晓志 侯 通 景志成 叶 宇 张宝华 张 莉 张志刚范大伟 何 宇
(80)
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召集人:陈 意 张贵宾 魏春景 吴春明 张泽明 刘晓春 吴元保

(81)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田云涛 王 非 任战利 邱楠生
(82)
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召集人:黄 方 康晋霆 刘海洋 王泽州 苟龙飞 李石磊
(83)
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
召集人:刘勇胜 韦刚健 杨岳衡 袁洪林 胡兆初
(84)
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 郑永飞 李献华 徐义刚 张立飞 黄 方 孙卫东

(
)深地过程与物质循环
(85)
地球深部碳、氧、氢循环
召集人:刘盛遨 刘勇胜 李曙光 张立飞 许 成 陈 唯 陶仁彪
(86)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与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召集人:刘星成 王 煜 袁顺达 王小林 侯 通 张艳飞 郭海浩 王春光 张 力
(87)
氦气成藏机理、富集规律与勘查技术
召集人:陶士振 吴义平 陈践发 李 剑 刘全有 李玉宏 李登华 秦胜飞 陈立新
(88)
俯冲带碳循环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召集人:陈 林 纪伟强 姜禾禾 陈祚伶 姜仕军 高 远 杨石岭 赵 亮
(89)
地热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召集人:杨小秋 左银辉 朱传庆 姜光政 龚宇烈 孔彦龙

 

(十一)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气候-成矿效应

(90)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
召集人:孙圣思 王勇生 李佐臣 于胜尧 陈 虹 付长垒 熊富浩 薛振华 董云鹏 裴先治 张建新 闫 臻
(91)
造山带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生物演变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召集人:刘 静 张会平 吴 磊 曹 凯 田云涛 戴紧根 苏 涛
(92)
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召集人:杨一博 孙继敏 金章东 徐 胜 杨守业 颜茂都 李高军 方小敏
(93)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
召集人:郑文俊 袁道阳 付碧宏 李海兵 李传友 裴军令 周 宇 吴传勇 潘家伟 刘兴旺 毕海芸 郝 明 邵延秀
(94)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王绪本 李秋生 卢占武 金 胜 高 原 陈小斌 余 年
(95)
盐湖区气候-构造耦合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韩文霞 贺茂勇 林勇杰 刘成林 张永生 方小敏
(96)
碰撞带地壳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朱弟成 王 瑞 刘盛遨 刘金高 唐 铭 陈伊翔 王 青

(
十二)沉积学、沉积盆地与资源能源
(97)
基础沉积学

召集人:侯明才 胡修棉 陈吉涛 杨江海 马 超 高 远 邱 振
(98)
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魏 斌 于常青 姚永坚 李 明 尹宏伟 邹长春 陈树旺
(99)
盆地动力学与能源
召集人:何登发 琚宜文 刘树根 刘池阳
(100)
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
召集人:琚宜文 曹代勇 何登发 刘可禹 方维萱 严德天 周家喜
(101)
东南亚沉积与构造
召集人:栾锡武 李 林 刘志飞 姚永坚 朱伟林
(102)
含油气盆地构造理论、技术与实践新进展
召集人:王宏斌 陈竹新 王彦君 罗 良 谷志东 王 斌 李 超 孙 闯 马德龙崔 健
(103)
洋陆构造转化
召集人:张锦昌 徐 曦 邓阳凡 张运迎 黄彦铭 李海勇
(104)
沉积成矿作用与地球表生环境演化
召集人:徐林刚 杨秀清 余文超 付 勇 刘泽瑞 王长乐 韩 涛 刘学飞 李立兴 闫 浩

(
十三)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
(105)
稀有金属分布规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赵葵东 陈 唯 黄 河 洪 涛
(106)
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
召集人:谢桂青 杨志明 王 瑞 赵新福 曹明坚 范 裕 舒启海 朱经经 许 博 陈 伟
(107)
伟晶岩成因与稀有金属成矿
召集人:陈 斌 张 辉 秦克章 蒋少涌 王登红
(108)
沉积矿床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蔡春芳 秦明宽 王春连 张西营 余文超 刘卫红
(109)
钨锡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成矿规律与找矿勘查进展
召集人:李 扬 阳杰华 邓小华 刘 鹏 赵盼捞 袁顺达
(110)
战略性非金属矿成矿作用、找矿实践与高值化产业应用
召集人:王九一 邹 灏 赵葵东 陈军元 商朋强 王春连
(111)
富铁矿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
召集人:张招崇 李厚民 谭延斌 侯 通 黄旭钊 李立兴 付建飞 杨秀清 张宏罗
(112)
金成矿作用与规律
召集人:简 伟 郑 义 李大鹏 刘文元 吴亚飞 郑佳浩 彭惠娟 鲜海洋 陈 蕾 谢卓君 刘俊辰 田永飞 王 鹏
 

(十四)油气成藏机理和富集机制
(113)
储层成岩演化与水岩作用
召集人:杨磊磊 刘可禹 朱东亚 丁 茜 许天福 肖倚天 曾溅辉
(114)
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
召集人:王小琼 蔡建超 吴 珊 曹 宏 印兴耀 耿建华 葛洪魁
(115)
超深层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效应
召集人:朱光有 张志遥 黄士鹏 田金强 宋泽章 刘秀岩
(116)
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
召集人:芮振华 杨磊磊 许天福 胡 婷 刘月亮 田海龙 张凤远 刘 琦 赵 阳
(117)
数字岩石物理理论及应用
召集人:谭茂金 肖立志 孙建孟 赵建国 李潮流
(118)
非常规油气和矿产资源地质力学
召集人:王小琼 赵毅鑫 马晓冬 王 斌 孙东生 鲜成钢

(
十五)古生物学与地球生命演化
(119)
古脊椎动物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 星 江大勇

(
十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计算
(120)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科学
召集人:周永章 毛先成 袁 峰 肖克炎 左仁广 王功文 周可法 王文磊 余先川 杨 慧 王永志 焦守涛
(121)
地球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召集人:王 华 伍新明 岳 汉 房立华 肖立志
(122)
大数据与大模型下的地球物理
召集人:于四伟 袁三一 王本锋 付丽华 王文龙 杨芳舒
(123)
地学大数据与智能三维成矿预测评价
召集人:王功文 肖克炎 毛先成 周永章 左仁广 李 楠 李晓晖

(
十七)学术论坛
(124)
青年地球物理论坛
召集人:宗兆云 王一博
邀请地球物理青年才人报告交流。
(125)
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学术论坛
召集人:李 貅 韩立国 徐佩芬 印兴耀 薛国强
(126)
非常规能源开发青年学术论坛
召集人:李守定 陆 程 杨贞军 吴必胜 李士祥 赫建明
(12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宣贯
召集人:李 貅 刘元生 刘 斌

(
十八)新增专题
(128)
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召集人:陶士振 欧光习 曾普全 胡宗全 周新桂 李 营 陈建文 罗 群 杨怡青
(129)
隧道与地下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理论及应用
召集人:刘 斌 Lanbo Liu 林婷婷 孙红林 陈则连 刘征宇

  

七、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本届年会提交论文需使用年会网站提供的在线编辑系统进行撰写,页数不超过4页(详见论文稿件要求)。
  征稿截止日期:2024731日。

 

八、优秀学生论文
  本届大会将遴选学生优秀论文,并向相关期刊推荐。

 

九、会议注册费
  1.交费时间:
  2024910日前注册交纳:注册费2200元(学生1500元,不含博士后);
  2024910日后注册交纳:注册费2500元(学生1700元,不含博士后)。
  2.交费方式:详见十二.付费办法
  3.报名及方式-网上注册(网站注册截止日期:101124点结束)。
  请登录年会网站www.cgu.org.cn在线正确填写参会信息,注册参会。

  注意:未提前(910日前)交纳注册费人员,现场不保证会议资料的正常领取。910日前(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预交注册费者,论文编入会议报到时正式发布的《会议指南》并安排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910日后交注册费者,根据会议情况决定是否安排做报告。

 

十、食宿
  本次会议食宿自理,请各参会代表酌情自行在各大旅游网站中预定房间;

具体详情请参阅年会网站http://www.cgu.org.cn

 

十一、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技术成果、各类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收费标准:

项 目

收费标准

1

展台 3m×3m(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18000/

2

展台 2m×2m(仅限相关院校、专业期刊、出版社,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6000/

3

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 (一次25分钟)

6000/25分钟

4

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 (一份为3000/件)

8000/

展览联系电话:010-82998024,邮箱:cgs60y@163.com
  参展费用请在910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二.付费办法
  财务联系电话:010-68729347,学会办公室电话:010-82998257  82998024
  请参展单位于1020日到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布置展厅。

十二、付费办法
  1.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收费事宜;
  2.本次会议论文将以两种形式出版:
  (1)所有论文收录为会议论文集(U盘),在年会中发放。
  (2)如需在正式出版物中刊登,每篇论文需缴纳论文版面费300元,有正式出版物刊号、可被检索,已缴纳本年度个人会员会费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免交论文版面费。
  3.版面费请于910日前缴纳,不能现场缴费;注册费(会议费)可提前交费,也可以现场交费。
  4.交费方式;
  (1)银行转帐:
  开户名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银行帐号:0200007609014454432
  注:①请银行转帐汇款备注中注明:费用名称(CGU注册费或CGU版面费)、第一作者姓名、专题号、联系电话。②银行汇款后,在年会网站登录个人账号,在会议注册及缴费中点击未支付费用,选择转帐汇款,填写开票信息并上传汇款凭证。
  (2)在线支付
  在年会网站登录个人账号,在会议注册及缴费中点击未支付费用,使用在线支付(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后实时到帐。(使用在线支付,不用上传凭证)
  5.凡已交纳注册费,但无法参会者,注册费一律不退,会后请联系大会会务组,寄会议论文集(U盘)等会议资料。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24年     2期    总第167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倪一超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