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65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智慧科协”建设规划(2.1版)》的通知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安排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颁奖典礼在珠海举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纪要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活动结束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评选活动结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纪要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职称评定在京举行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发展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济南召开

2023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评审工作在北京举行

 “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举行挂牌仪式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盟地学办事处在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正式揭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甘肃办事处举行揭牌仪式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召开工作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六届二次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自然灾害防御与韧性城市建设”研讨会(深圳)会议纪要

地球科学长期观测研究学术交流研讨会召开

开启地球之门探索未知奥秘——地下电磁空间数字化应用暨探地雷达培训

中国铁路工程物探70年华诞暨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第二十一届年会会议纪要

第九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首届核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地球物理新技术交流”专题培训班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疆办事处顺利开班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热前沿论坛2023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度34项科学技术奖项目通过评审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参加红色讲堂活动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五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

报道

三名中国科学家入围“前沿地球奖”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襄阳基地获批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

通知

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2024 Shenzhen)通知

喜讯

热烈祝贺我会副理事长倪四道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智慧科协”建设规划(2.1版)》的通知

科协办发厅字〔202325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中国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智慧科协”建设规划(2.1版)》已经中国科协十届书记处第六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231216

“智慧科协”建设规划(2.1版)

202312月修订)

 

为推进科协事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国科协组织实施“智慧科协”建设,20225月制定了《“智慧科协2.0”建设三年规划(20222024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以科技人才为中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技智库为重点的科协工作格局,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以及前期“智慧科协2.0”建设实践探索,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深化细化,迭代优化“智慧科协2.0”建设规划为2.1版。

一、建设背景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团组织要下大力气开展网上工作,让群众能在网上找到自己的组织、参加组织的活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群团工作新格局”。中共中央书记处要求,把网上群团建设作为群团改革的重要任务,构建群团网上工作新形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建设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真正把科协组织建设成为对科技工作者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能够提供不同形式高质量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中国科协持续把加快网上科协建设作为深化群团组织改革的重要政治任务。

“十三五”时期,中国科协启动“智慧科协”建设,推进网上群团工作,推动“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智汇中国”等平台建设,网上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日渐提升,为数字化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中国科协启动数字化转型战略,应用一体化、组件化理念开展“智慧科协2.0”建设,组织编制了《“智慧科协2.0”建设三年规划(20222024年)》,初步完成了基础平台、组织人才资源库、通用组件和重点业务场景建设,加强了网信安全工作,实现了集成上线测试,进入建设、管理、应用同步实施阶段。

经过前期实践探索,“智慧科协2.0”建设亟需进一步突出重点、提升质量、明确责任、完善机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网上群团组织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高质量建设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开展专题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进一步明确网上科协建设的方向、目标、原则和实施步骤,形成《“智慧科协”建设规划(2.1版)》,同时遵循数字化转型规律和阶段特点,建立规划动态优化迭代机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协工作、网上群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面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需求,聚焦科技人才工作,把网上科协建设作为新时代科协组织深化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任务,遵循科协工作规律和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律,强化数字化转型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科协业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坚持《“智慧科协2.0”建设三年规划(20222024年)》的规划方向、重点任务、技术架构、质量要求、工作机制不变,按照“重点突破、急用先行、分步实施、质量为先”原则,围绕人才、科创、科普、智库等重点领域,优先建设科技人才需求集中的功能和场景,赋能各级科协组织,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科技服务和内容生产综合运营平台,构建科协组织网上工作新形态。

(二)基本原则

1.用户思维,强化服务。以赋能科协组织更好服务科技人才为重点,深入分析科协组织用户、各级学会会员等不同类型用户需求,强化用户服务意识,以用户爱用好用为标准,提升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场景设计能力、互联协作能力和高效运营能力。

2.改革牵引,服务大局。强化改革动力,按照“人才+科创、科普、智库”的工作格局,突出业务部门单位业务改革和场景建设运营的主体责任,按照“非平台不业务、非改革不场景、非通用不组件”要求,推动业务数字化、流程协同化、服务平台化和运维一体化,着力破解制约数字化转型和治理方式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问题。

3.重点突破,实效为先。以赋能基层和服务科技人才实效为衡量标准,有限目标、逐步迭代,不断提升建设质量。坚持重点突破、分步实施,聚焦科协核心业务、重大活动,优先建设中央有要求、工作有基础、改革有意愿,赋能基层和服务科技人才的“量大面广”重点业务场景,其它业务明确目标任务后分步建设实施。

4.统分结合,协同建设。加强工作机制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运维、统筹预算、统筹建设和统筹运营”的建设机制,加强与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合作,强化一体化管理和工作协同,严格信息化项目业务需求和技术架构管控,明确场景建设和运营的职责分工,实现高起点、跨越式、系统化发展。

5.强化安全,守牢底线。强化整体网络安全观,严格执行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等要求,统筹技术、数据、流程、内容、制度等要素,建设综合性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网络安全底线,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三)建设目标

2026年底,完成中国科协核心业务、重点场景、重大活动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科协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共建共享、网信安全的网上群团平台生态基本形成,有效提升科协内部办公效率和效能,高质量赋能基层组织开展网上服务,创新建设一批让科技人才有获得感的高粘性业务场景,显著提升网上联系服务科技人才数量质量,全面提高科协系统价值引领、联系服务、品牌运营、数据治理等能力,更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

——建设国家级科技人才库。立足于中国科协的工作需要,建成权威、动态、具有科协特色的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高粘性服务场景,打造人才数据活化和动态更新的工作体系,完成科协系统人才信息“一库集成”,确保科技人才信息安全,全面提升联系服务能力,为党和政府人才工作大局提供支撑。

——建设一批服务于科技人才的场景。优先建设一批科技人才爱用好用的业务场景,推动科协系统核心业务、重大任务的流程再造和业务重塑,有效支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基层组织“建家开店”和场景建设,健全共建共享共治的场景建设和运营机制,实现对科技人才的有效、有感连接。

——进一步完善科协数字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网上科协业务管理治理规则;修改完善数字技术与服务的管理制度;建立数据管理、数据服务标准与规则;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数字化转型制度、标准、运维和运营体系。

——基础设施集约完善。建成安全、统一、智慧的科协云平台、数据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等基础设施底座,打造配置灵活、部署敏捷、全面支撑业务的系列组件,完成科协各类应用系统“一云部署”“一网统揽”,实现标准通、业务通、数据通、渠道通。

三、平台架构

构建“智慧科协”平台“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组件层、业务场景层、用户及服务层”六层技术架构,健全数字化运维运营、标准规范、安全保障体系,以平台-组织-用户(P2B2C)的模式,实现中国科协各类信息化系统平台统一向“智慧科协”集成、融合。统分结合、统筹推进“智慧科协”基础底座、业务组件、应用场景与生态运营体系建设,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等开放部署使用,实现共性应用一体化协同建设、个性应用标准化接入和多元化数字资源共享,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分众化业务场景入口,建成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科技服务和内容生产综合运营平台。

1.提升四大能力

——提升价值引领能力。加强网上科协组织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建家交友促进建功立业,引导科技人才坚守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联系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各级学会会员网上联系服务机制,为各级学会会员提供方便、安全、好用的科技资源与数字服务。

——提升品牌运营能力。持续提升“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智汇中国”等品牌运营水平,为各类科技组织“建家开店”提供技术、平台、数据、用户等运营资源支撑。

——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协系统协同治理创新变革,加强数据平台和数字政务建设,实现数据与业务融合互促、可视可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广泛应用于业务决策和服务管理。

2.建设重点场景

基于全场景的业务组件与全平台统一的用户入口建设,高质量建设数字办公、智慧党建、科技人才、科技智库、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等业务场景。面向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基层组织,提供技术、数据和业务资源支撑,推进业务场景和组件开放共享。加强场景入口管理,不断凝练细分用户和重点服务人群,科学规划分众化服务的场景入口。

3.筑牢公共基础技术底座

——通用业务组件。业务组件是切分解构各类业务功能和流程,进行共性提炼和封装而成的独立可配置功能模块。组件化可以实现技术能力复用和共建共享,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提高业务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科协系统各级各类组织无需重复建设、无需专业技术力量,通过不同组件的简单配置和灵活组合可以快速形成丰富的个性化业务场景。

“智慧科协”按需建设业务组件,通过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基层组织的场景迭代创新和实际应用不断检验和完善业务组件的完备性和适用性。

——应用支撑平台。打造微应用平台和核心应用共享平台,实现应用场景的轻量化开发和快速化部署,实现应用间业务数据和用户资源共享,形成共建共享的业务应用体系。建设统一工作台和门户运营平台,整合各类业务场景,支持“千人千面”的用户体验、“百家百网”的运营效果。建设生态开放服务平台,赋能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基层组织。

——数据资源。建设数据中台和数据管控平台,围绕数据汇集、整合、分析、可视化、共享和管理等环节,建设数据资产、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管理等组件,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建立数据治理和安全保障制度,推进数据资产标准化、产品化和共享化,支撑数据驾驶舱等决策系统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专有云基础设施、多云一体化管理平台、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和人工智能平台,构建“一朵云”,实现业务应用、服务场景和平台系统“一云部署”,实现统一资源管理、统一运维支撑,为“智慧科协”建设提供统一、安全、弹性、敏捷的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支撑。

4.健全一套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业务工作、基础设施、场景建设、工作流程、数据资源等各方面的标准规范,制定标准管理制度,形成标准规范体系。

——数字化运营体系。建立赋能各级科协组织及社会机构的市场化、数字化、平台化运营机制,形成场景运营、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渠道运营、资源运营、平台运营、数据运营等工作闭环,大幅提升场景的用户粘性和交互质量。

——技术运维体系。建立专业的技术运维团队,实现技术运维专业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确保“智慧科协”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综合性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分级分类授信、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等管理制度,坚守安全底线。

四、重点任务

(一)场景建设

围绕赋能组织和服务科技工作者,一体化、高质量设计业务场景,提升“智慧科协”建设成效。

1.面向千人级的中国科协部门单位用户,建设内部服务场景。以实现内部工作提质增效为目标,重点建设数字办公、智慧党建场景,有效支撑和带动科协机关、直属单位的内部管理核心业务,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

专栏1:内部效能提升场景建设工程。

建设数字办公场景。建设办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预算管理等业务场景,打造智慧协同办公平台,支持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全员线上绩效考核和移动端办公,场景使用满意率达80%以上。

建设智慧党建场景。建设智慧党建业务场景,提供党员管理、组织生活管理、党员教育等服务,搭建党建信息交流平台,汇聚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党建工作信息,场景使用党员满意率达80%以上。

2.面向万人级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基层组织用户,建设组织服务场景。以赋能基层组织开展以科技工作者为中心的业务重塑和流程再造为目标,重点建设科协组织信息库、办事大厅类业务场景、科技智库类场景、申报评审管理类场景、赋能组织类工具等,支持组织人才管理、业务审批、科技咨询、评估评价等在线业务开展。

专栏2:组织服务场景工程。

建设科协组织信息库。建立标准化的组织信息管理库,设计统一的组织数据标准和机构代码规则,完善组织信息的动态采集与更新机制。构建各类科协组织设立、维护和撤销等标准化流程,实现科协组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科协组织统一视图和分布地图,建立横向和纵向的组织树;实现分级分类自动生成科协组织建设概貌,精准指导服务基层组织建设。

办事大厅类业务场景。面向学会、企业科协等各级、各类科协组织的组织管理服务业务,包括学会办事大厅、企业科协办事大厅等涉及的加入团体会员、分支机构设立、学会年检、学会换届、期刊管理等审批工作。

科技智库类场景。迭代迁移智慧统计系统,提供统计填报、数据采集、辅助决策等场景服务。建设完善智库机构、专家、课题、成果等管理场景,促进数据汇聚、资源共享、供需对接高效服务科技智库运营发展和科技智库生态体系建设。

申报评审管理场景。面向各级、各类科协组织开展的申报评审授牌等业务,包括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科技智库、重要学术会议指南、海智基地等申报评审工作。

赋能组织类工具。面向各级科协组织、基层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包括代表大会换届、科协组织身份认证服务、组织建设工作评估评价服务、国际科技组织注册以及召开学术会议等所需的通用工具。

3.面向千万人级的科技人才用户,筑牢科技人才底座,建设科技服务场景。以更好服务科技人才并提升科协工作感知度为目标,以联系服务各级学会会员为突破口,重点建设国家科技人才信息库,打造学术交流、科技期刊、会员服务、人才评选、人才培训等场景,加强网上科技人才社区建设和管理,结构化了解科技人才动态,提供期刊资源共享,支持线上线下、国际国内多渠道参与学术会议,引入评价激励机制、拉新促活机制,探索市场化机制等联系服务机制。

专栏3:科技服务场景建设工程。

建立国家级科技人才信息库。持续推进科协各级组织会员及科技人才信息入库,加强国际科技组织和海外人才等数据资源的集成整合,分类建设科技人才信息库主题库,2024年实现2000万以上科技人才信息入库,2025年实现2500万以上科技人才信息入库,2026年实现3000万以上科技人才信息入库。建立数据安全分级分类体系,建立人才库综合性信息安全保护和授权使用机制。

学术交流类场景。为科技人才参与科协组织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学术活动等,提供会议信息、参会报名、论文提交、会务服务、嘉宾观点、资料获取、宣传推广等服务。

科技期刊类场景。为科技期刊和科技人才提供科学数据、案例成果的发布、期刊资源共享服务,支撑科技期刊推介、科技期刊重点项目管理、开放科学与期刊出版等,助力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会员服务类场景。面向各级学会会员和科技人才,依托STID服务体系,提供会员发展、会员服务、学术主页、人才名片、期刊投审稿、精准推送、科技人才状况调查、科技社交等服务。

4.面向亿人级的社会公众,建设科普服务场景。以提升科协工作社会影响力为目标,完成“科普中国”平台向“智慧科协”平台有序、安全迁移,统筹建设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等场景,提升科普内容创作、分发、传播等工作质量,串联科技志愿与会员管理等服务,助力“一体两翼”全面开展科普活动的线上管理、宣传、推广及品牌运营。

专栏4:科学普及场景建设工程。

科普资源创作类场景。面向科普内容创作者,整合“科普中国”创作资源,为科技人才提供科普资源创作工具,实现科普创作资源的认证、评估和在线发布。

科普传播渠道类场景。面向科普信息员和传播矩阵,集成整合中央厨房、科学辟谣等业务功能,实现“科普中国”平台全业务迁移至“智慧科协”平台。

科普设施服务类场景。整合科技馆体系,提供设施管理、观众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完成数字科技馆的组件化改造和迁移,全面融入“智慧科协”平台。

科普活动竞赛类场景。面向社会公众,加强全国科普日活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支撑“中学生英才计划”、高校科学营、“一带一路”虚拟科学中心等,实现科普示范活动的广泛开展。

科技志愿服务类场景。面向广大科技志愿者、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特别是青少年,引导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科技志愿服务。

(二)筑牢公共基础底座

1.优化完善通用业务组件

专栏5:通用业务组件建设提升工程。

基础科技服务系列组件。包括学术会议服务、培训服务、展览服务、竞赛服务、组合活动服务、举荐服务、评选服务、评定服务、证书服务、科技文化交流服务等组件。

专项服务活动系列组件。包括政企协作服务、产学研融合、学术交流、数字科技馆、资讯服务、期刊服务、智库研究服务、社交服务等组件建设。

生态服务系列组件。包括关系管理、政府服务、科研服务、产业服务、金融服务、高校服务等组件,支撑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平台生态圈。

办事大厅组件。建设科协“办事大厅”,涵盖审批服务、发布服务、订购服务等功能。

科技服务窗口组件。整合科协系统服务业态,建立统一的科技服务目录和科技服务评价体系,为科技人才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传播矩阵组件和品牌宣传组件。整合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现有传播渠道,建设数字化国际科技信息传播矩阵,加强与第三方渠道对接合作,实现线下业务和线上传播渠道的融合。

科技内容管理系列组件。包括图书出版管理、音视频生产管理、新媒体内容生产、课程和教材生产管理、展览展品研发生产管理、文创产品设计管理等系列组件。

科技资源管理系列组件。包括电子资料资源管理、科技资源版权管理、文创产品资源管理、影片实物资源管理、展览展品资源管理、科技馆基础设施管理、流动科普设施管理、会史馆管理等组件。

内部管理系列组件。包括办公、财务、内控、采购、人力资源、机关事务、党务管理、机构管理、组织管理等内部管理系列组件。

内部工作支撑系列组件。包括课题、调查、订单、舆情等内部工作支撑系列组件。

2.建设公共基础平台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门户运营平台,为各类用户群体提供统一、可定制的门户服务。完善核心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用户、内容、服务、传播矩阵的服务能力与其它业务应用集成互通。建设完善微应用平台,规范业务应用之间的交互标准。建设生态开放服务平台,共享用户、渠道、资源、服务能力,打造共建共享生态。

专栏6: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提升工程。

门户运营平台。提供标准化、可定制的门户运营与传播矩阵运营能力,支撑各类科技组织实现“百家百网”形态的个性化运营服务。

统一工作台。实现与各应用的统一登录,科技服务与内容资源的一站式访问,以及“千人千面”式用户体验。

核心应用共享平台。实现统一的组织、用户、服务、资源(内容)、合约等信息的创建、维护与共享能力。

微应用平台。为各类微服务化的应用提供注册、路由、发现、监控等服务。

生态开放平台。建设开放应用接口与开放服务,实现渠道、资源、服务等共享调度,赋能各类合作伙伴共建共享,满足用户对科技服务与内容的多元化需求。

数据处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数据中台,提供全系统、全业务域、标准化、高价值的业务数据存储和加工能力。建设数据管控平台,建设完善科协数据驾驶舱,实现数据驱动的综合业务决策和及时高效的智慧服务管理。

专栏7:数据处理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工程。

数据中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汇集,指标和标签的统一定义、加工和存储,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等全流程管理,为各级科协组织提供准确有效的决策信息支持。

数据管控平台。盘点中国科协数据资产,形成统一的数据资产目录,构建数据全景视图,实现数据的可见、可管和可控,以及数据质量监控和源头追溯,形成数据全生命周期闭环治理。

数据建设与服务。打造中国科协数据驾驶舱,开发面向业务需求和管理需要的数据服务产品。

云基础设施。按照“一朵云”要求,健全多云一体化和敏捷开发保障体系,完善容器化交付能力。建设开发运维一体化平台,完善开发运维管理机制。

专栏8: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

云服务基础设施。部署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设施云服务,建设科协专有云,提供互联网接入的边界安全。

容器化交付平台。实现动态资源调度、弹性编排管理和自动化运维,应用研发场景化、支撑交付敏捷化、运维智能化。

多云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云基础设施的统一运维管理,建立标准化的云服务交付流程。

开发运维一体化技术平台。实现开发运维一体化机制要求,为软件交付效率和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人工智能平台。与合作机构协同共建各类人工智能应用,提升服务精准度和平台运行效率。

优化中国科协网络机房建设。建设国产化核心数据机房及灾备机房,为业务创新提供灵活的云服务支持能力。

(三)构建数字治理体系

建立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数字治理体系,落实“统分结合”运营机制,明确平台运营、运维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健全业务规范体系、技术规范体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项目管理规范体系以及与地方政务系统开展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体系。

2.建设健全数字化运营体系。建立专门平台运营团队,引入专业化团队,整合全系统运营资源,构建上下贯通的数字化运营体系。建立用户、内容、市场、品牌运营体系,建立传播矩阵和分发机制,实现对目标用户的有效触达。建立宣传推广培训体系,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建设线上帮助中心和线下400热线,为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使用平台提供服务和指导。

专栏9:数字化运营建设工程。

建设数字化运营平台。建立专门平台运营机构,搭建用户运营、内容运营、市场运营体系,搭建科技人才认证机制和权益管理,对接活动、服务、资源等业务平台,实现科技人才的联系服务功能。

3.建立技术运维体系。组建专业化技术运维团队,建立标准化运维管理流程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保障历史数据可控、处理过程可查,提高业务系统运行效率。

专栏10:数字化运维建设工程。

建设数字化运维平台。建设运维工作平台和运维驾驶舱,纳管专有云、中国科协网络机房等IT资源,打造具有科协数字化转型特色的运维工具包。

4.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以数据安全为前提,统筹技术、数据、流程、内容、制度等要素,建立综合性网信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健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明确网信安全的主体责任,做好网信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规划,明确各级组织和部门的管理职责,建立安全控制方式、数据资源资产化管理机制和应用,完善内容安全审核、技术审核、人工审核、应急处理等内容全流程逐级多层审核把关机制。

5.构建共建共享体系。推动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现有成熟应用与“智慧科协”平台的融合。推动全国学会、省级科协“组团”入驻“智慧科协”平台,开展业务场景创新设计、建设和运营,根据共性业务需求使用“建家开店”、学术会议、办事大厅等平台基础服务,根据服务科技人才需求使用人才举荐、人才评奖、协同办公等平台服务,有效支撑各类科协组织业务协同。开展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的系统集成,加强“智慧科协”业务标准、技术标准、数据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推动与全国学会、省级科协业务场景的数据共享和对接迁移。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决策层、业务层、执行层、服务保障层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在决策层,组建中国科协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承担顶层规划、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职能。在业务层,中国科协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是各业务场景建设和运营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相关业务场景的建设和运营。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基层组织等通过“建家开店”带动所属机构“组团”入驻“智慧科协”平台。在执行层,推动信息中心机构改革,负责“智慧科协”组织建设和运维运营,指导推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基层组织等“建家开店”,开展数据治理、网络安全等实施工作。在服务保障层,组建专业化技术运维中心和平台运营中心。建立健全以统为主、统分结合、协同共享、运行支撑的一体化工作格局。

2.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数字化转型宣传推广、组织动员等工作。加强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面向“一体两翼”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和宣传。各部门单位主要领导牵头推动改革、加强学习,提升数字时代综合业务能力,建设一支讲政治、懂技术、会业务、能运营的综合性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外部专家顾问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第三方咨询团队的管控作用。

3.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运维、统筹预算、统筹建设、统筹运营”的建设机制,一体化推进“智慧科协”平台建设。建立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压实业务需求和技术架构管控,开展项目群管理,及时用工作流程、机制、规范、标准等形式固化成果。

4.加强考核评估。明确中国科协机关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场景建设和运营中的主体责任,明确信息中心的平台建设运维和安全保障责任。建立核心业务、重大活动“非平台不业务”“非改革不场景”的考核评价、督查督办制度。将“智慧科协”应用情况纳入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的年度工作和绩效考核,提升在一流学会、一流期刊建设评价中的权重。强化科技人才库贡献度核心指标,建立业务运营和平台运维考核评估机制。

(中国科协)

   

2023年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我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在学会各主要支持单位、单位会员、所属分支机构及地方学会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结合自身特点,认真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创新服务,在学术交流、人才及成果评价、为会员服务和科普活动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成绩,2023年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学会管理

(一)民主办会

按计划召开了理事长办公会1次、理事扩大会1 次、常务理事会议3次、常务理事党员大会1次、秘书长会议2次、支部工作会4次、全国秘书长联席会1次、学会工作会议1次,根据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要求,按民主程序管理好学会。

(二)组织建设

根据中国科协科协函学字〔201436号《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经我会十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依法依规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经我会十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依法依规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韧性防灾与应急专委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计算地球系统动力学专委会。

经我会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审议通过,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深圳办事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河南办事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西办事处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盟地学办事处。

因工作需要,增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赵海波、湖南普奇地质勘探设备研究院陈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裴健翔、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冯杰、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与股份有限公司刘惠洲、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如伟、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秦飞为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增补河南理工大学金双根、中国地质科学院吕庆田、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自然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熊盛青、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赵海波为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三)会员发展

按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要求加强会员管理,拓展服务领域,推动学会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会员的方式,注重学会活动的内容和质量,申请入会的单位和个人不断增加,2023年入会情况如下:

单位会员:截止20231231日单位会员257家,2023年新增16家。各单位都指定了单位会员联系人,联系人负责接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单位会员提供的各项服务及信息,反馈本单位会员变动信息及需求,增强了学会与单位会员之间的沟通。

个人会员:截止20231231日我会会员总数为25559人,其中女会员3958人。2023年新入会会员992人,其中女会员157人。按中国科协和我会会章的要求,发展会员时强调权利与义务,新发展的会员均认真登记注册并按规定收取会费,为个人会员的管理与服务打好基础。

学术活动

2023年学术会议完成情况:2023年计划完成学术会议50个,已完成会议41个(见附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一览表》),其中计划内会议18个,计划外会议23个,累计参加学术交流人员13664人,交流论文6443篇。

(一)国内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9届学术年会与“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联合举行,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6家共同发起,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协办。本次联合学术年会设有133个专题,收到论文3900余篇,大会邀请报告6篇,设1个主会场,37个分会场,口头报告2800篇;张贴报告1124,到会代表约4700人;第39届学术年会举行了地球物理前沿进展讲座,邀请报告4篇。会议内容涉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会议的召开,不仅繁荣了学会的学术交流,同时又为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在创新发展中提供了平台,对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7212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航空电磁高分辨探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培训班在河南郑州成功举行,此次培训班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河南地质研究院、河南豫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吸引了全国范围内的地矿,煤炭,有色、研究所,高校等行业部门95位学员参加。培训内容涵盖了航空电磁高分辨探测领域的核心问题,包括大深度、高精度、快速度、低成本等关键技术,以及装备、数据处理、数据解释和应用等方面。同时,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的相关主题也成为本次培训的亮点,涉及转化机制、企业管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知识产权和技术转化等内容,填补了学员们的知识盲点。

(二)国际交流

1第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于202367—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共同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承办。近3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200余篇,150人作口头报告,近20人作了张贴报告。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全球范围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

2、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2023817—20日在深圳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承办。参会代表750人,提交论文500余篇。200余位代表做口头报告,分十四个专题围绕地球电磁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电磁法在资源环境勘探、工程探查和地震等灾害监测、深地深空深海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三)承担的科协项目

2023年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按照中央对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的指示精神,我会以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为主线,发挥全国学会专业特长,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前沿领域、科技人才激励、战略科技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集思汇智,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2023年先后承担中国科协项目4项,具体项目名称如下:

1.航空电磁法高分辨探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

2.第二届“前沿地球奖”遴选;

3.中国科协学会科普能力提升;

4.黄河下游地质环境监测与承载力评价。

三、科普工作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和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重点开展了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院士专家科普大讲堂、“让二氧化碳在海底安家”科普日大型科普直播和世界地球日系列科普等活动。2023年,我会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共开展线上及线下科普活动60余场,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2个,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

学会现已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8支,组织各团队开展了科普讲座、撰写科普文章等科普活动。多位专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讲座,如周坚鑫教授的“海洋国土与海洋探宝”和“中国南海的生态岛礁建设”等海洋系列科普讲座、杨志根研究员的“人类探测外星智慧生命的历程”和“星星离我有多远——梦想从童年关注星空开始”等系列天文系列科普讲座、施光海教授的“地球·珠宝”科普讲座、李永平研究员的气象灾害系列科普讲座、吴海成教授的“海洋的故事——介绍祖国的万里海疆”、“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科普讲座、张训华研究员“大海的故事”科普讲座、何展翔教授“地下深处的宝藏是怎么找到的”科普讲座等。2023年,各团队共开展线上及线下科普活动60余场。

(二)学会品牌科普日活动

1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院士专家科普大讲堂

20231017日,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院士专家科普大讲堂活动在珠海市成功举办。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云南大学徐星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蔚研究员为现场百余位听众带来了三场精彩的科普报告,超万人次通过蔻享和科协频道平台收看了本次活动直播。

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走进沂蒙老区

为庆祝建党102周年,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71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共同参加了“走进革命老区,传承革命精神,党建强会活动”特色活动,为垛庄镇中心小学师生做科普报告,并向小学赠送了陈颙院士论著《自然灾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著的《关爱地球母亲》及地球物理科普宣传资料等五百余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教授为学生们做了《北斗导航系统发展与应用简介》科普讲座。

(三)主题科普日活动

1、科技志愿活动周

3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抚顺市雷锋小学的1400余名师生呈送一场别开生面的《可燃冰与嗜甲烷菌的故事》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传递新时代科技界雷锋精神。同时,活动通过科创中国和科技工作者之家等直播平台全网直播,2.8万人次观看。

2、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和腾讯新闻等举办世界地球日系列科普活动。进行了活动1. 科普报告直播:近百年来地球生态环境的变迁——人类文明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活动2.探访海洋“藏宝阁”科普直播特别节目;活动3.腾讯新闻科学对话直播;活动4.公园公众科普活动。受众总计40万人次。

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5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教授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沁山水南社区,为现场50余位社区居民举办了一场南海生态岛屿建设科普讲座,讲座线上同步直播。

4、全国科普日

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92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学会科普基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山东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共同推出科普日科普直播——让“二氧化碳”在海底“安”家。聚焦“碳中和碳达峰”的主题,通过科普访谈的直播的形式,介绍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深化公众对于“碳”的了解。近10万人次通过山东教育电视台、悦读成长计划、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直播平台、地球科学探秘视频号等平台观看。

(四)科普信息化建设

充分利用微信平台“上天入地”和“地球科学探秘”做好科普宣传工作,今年发表各类科普文章23篇,利用图文形式的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世界地球日“地震观测”系列包括(1)地球——人类唯一生存的星球;(2)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3)了解地震观测;(4)说说候风地动仪。

5.12防灾减灾系列包括:述评:(1)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2)陆海交错有韧性,生态屏障护安全;(3)现代地震观测;(4)地震波和地震处理;(5)地震是点亮地球内部的明灯;(6)什么是地震预警;(7)地震预警的作与能效;(8)地震预警和传统地震观测的区别;(9)地震预警发布的策略;(10)地震警报什么样?(11)地震警报的形式;(12)地震警报的方式;(13)闻警即动——收到地震警报该怎么办?(14)闻警即动的依据是什么?

(五)科普基地建设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增设2家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设立了14个科普教育基地,学会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举办科普展览、专家讲座、建设科普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对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宣传出版工作

全年出版学术期刊5种,出版印发4期《会讯》。我会主办的期刊,在各期刊编辑部、各位编委们的共同努力下,学会五种学术期刊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均按时完成全年出版计划,在质量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助推了我会期刊的快速发展。

EPP2023年高质量完成全年编辑出版任务。学科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地球物理类期刊中知名度很高的英文期刊。也不断增加了全球影响力。今年最新统计,进入期刊分级之T1区(总分高达35分),2022T2区,更早2020年则在T3区。被DOAJ收录;在Clarivate JCR中,EPP位于Q3区上部。

Applied geophysics(《应用地球物理》) 连续多年在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举办了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专题会议,2021SCI的影响因子为0.665

《地球物理学报》完成全年12期编辑出版任务。在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中(包括SCI),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名列中国地球物理学科之首;在期刊分级中名列T1,为国内相关期刊之首;

《地球物理学进展》完成2023年全年出版工作任务,全年发文6期。在中国知网中,2023年《进展》学科综合影响力指数在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中分别位于Q1区,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综合影响力指数(CI)比去年稳步提升,期刊分级位列T2区。

2023年地球物理科技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分手机版和电脑版,加盟期刊约40家,通过数据的整合,形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独有资源

为给广大会员和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效、方便的信息服务平台,十一届理事会积极推进互联网+学会工作的建设,创新了联系服务广大会员的机制和手段,加强了智慧学会建设,提升了学会网上联系、网上服务、网上引导、网上动员广大会员的能力。服务会员信息化服务手段进一步提升,学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升级完善了:

1.进一步完善了会员管理系统,网站会议系统,发票登记系统,更加方便会员使用;

2.完成了科技进步奖、创新奖、工程奖在线申报系统;

3.服务会员信息化服务手段进一步提升。

创新社会服务

(一)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

我会作为中国科协首批改革试点单位,根据学会评审、社会认可、不与工资直接挂钩的专业职称技术评审改革的社会需求,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20231213日,我会开展了2023年度会员职称评审工作,评定正高4人,副高10人,中级8人,初级4人。截止202312月共为会员单位评审人才276人。

(二)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认证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的《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的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20234月、11月分别在新疆昌吉和甘肃兰州举办两期2023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于20231219—21日在北京举行了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答辩。经笔试、考核答辩,评审专家仔细阅读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评议、打分,最终80人通过,通过率为95.00%

(三)科技推广试点单位建设

2023年,学会以推动学会改革向纵深拓展向基层延伸为己任,积极探索服务地方企业发展。2023年组建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2家,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1家。我会充分利用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和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这一平台,助力地方创新转型发展,为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服务。


 

2023年授牌与揭牌的实验室及推广试点单位名单

序号

活动名称

授牌

时间

揭牌

时间

1

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涿州

2021.12

徐州

2023.10

2

南方岩溶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珠海

2023.10

南宁

2023.11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珠海

2023.10

柳州

2023.11

4

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有限公司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珠海

2023.10

太原

待定

(四)科技成果评价

我会于201612月出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推荐工作。2023年鉴定情况如下:

序号

项目名称

申请单位

1

南海北部陡陆坡崎岖海底区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

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研究院

2

渤海海域走滑构造带地震成像关键技术及实践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3

真地表地震成像技术研发与工业化应用

中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

致密油气储层岩石物理模型与大面积地震检测技术

河海大学

5

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精细探测理论与技术装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6

超宽带探地雷达高精度探测成像关键技术与应用

吉林大学

7

裂缝型储层地震探测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8

海上拖缆“两宽两高”地震关键技术创新与深层岩性气田突破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9

活动断裂带形变全过程集成监测与震源参数反演关键技术及地震危险性判定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0

综合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五)创新服务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1028日发文,球会字(2016)第15号“关于印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布置开展此项工作。2023年受理团体标准申请1项,具体如下:


 

序号

标准名称

牵头单位

进展

1

微动探测技术规范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送审稿完成  


 

2、积极开展建言献策等智库相关工作。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征集重大问题难题,经专家评审向中国科协提交前沿科学问题2个,工程技术难题10个,经专家评审,提交中国科协重大科学问题2个,工程技术难题4个,题目汇总如下:


 

序号

类型

题目

采纳否

1

前沿科学问题

如何突破深水深层油气勘探的技术瓶颈?

2

前沿科学问题

地下构造力与重力复合的压力状态及其资源环境意义?

3

工程技术难题

如何利用海上多波多分量数据进行油气勘探,以突破传统单一纵波勘探的不足?纵波勘探的不足?

4

工程技术难题

高温超导航磁全张量梯度量子干涉机制传感器技术如何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5

工程技术难题

如何提高大型城市内的对地探测能力?

6

工程技术难题

如何构建水电工程大型滑坡空天地一体化快速探测与监测协同融合技术体系?


 

3、“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合肥举办。参赛院校32所,参赛队伍73支,其中:重磁队28支,地震测井25支,固体地球物理20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旨在促进全国各大高校间的相互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新与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推进地球物理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六、表彰奖励

(一)院士推选工作:根据中国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和要求,2023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1人;2023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4人,其中2人顺利通过中国科协的推荐。

(二)国家层面人才举荐

2023推荐中国科协深地领域评审专家99人;

向中国科协推荐10名优秀青年科学家为国际组织后备人员人选。

2023年由学会推荐的学会常务理事、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教授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受中国科协委托,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作为本次评奖承办单位,推荐浙江大学教授谷保静荣获“前沿地球奖”,奖金50万瑞士法郎。

(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

2023年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初评及终评结果均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此奖项的设立为地球物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展示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促进地球物理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交流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

2023年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1项,银奖8项,铜奖1项。此奖项的设立进一步调动了广大会员和地球物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引导、鼓励地球物理勘探单位和技术人员创作出更多质量优、水平高、效益好的地球物理勘探项目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经推荐、审议、常务理事会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姚振兴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赵国泽研究员双双荣获2023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六)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经推荐、专家评审、常务理事会通过和本人在年会上做大专题报告,赵杨等8名会员荣获202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七)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

根据期刊检索系统对《地球物理学报》、《应用地球物理》论文引用率查询统计的结果,五篇论文荣获2023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

(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办法(草案)》,经函评、终评,5篇论文荣获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杰出博士学位论文;10篇论文荣获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4年,学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推动学会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团结引领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制定新措施,谋求新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学会,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2.提高会员服务质量,持续增强学会凝聚力;

3.搭建一流学术平台,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4.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

5.健全科普工作体系,服务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6.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7.完善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一览表

单位名称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参加人数(人次)

交流论文

出版论文集

1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2023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101317

珠海

4600

3900

1

*2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研讨会

32729

河南郑州

70

2

/

*3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讨会

61516

河北保定

160

20

/

*4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航空电磁高分辨探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培训班

72125

河南郑州

95

31

/

*5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深地多物理场观测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81315

吉林

40

19

/

*6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旋转地震学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

81416

吉林

40

13

/

*7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四川办事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挂牌仪式暨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交流会

918

成都

130

16

/

*8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自然灾害防御与韧性城市建设”研讨会(深圳)

1024

深圳

20

8

/

9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发展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1217

山东济南

300

9

/

*10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木星前沿科学”会议

15—8

深圳

100

/

/

*11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天然气(可燃冰)水合物产业化前景线上特邀科普讲座

128

线上

340

1

/

12

新疆办事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疆办事处举办“地球物理新技术”专题培训班

210

新疆

120

5

/

13

铁道分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第三届一次年会暨特殊复杂环境下物探新技术研讨会

310

天津

60

15

/

*14

水利电力分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一届六次常务理事工作会议

47

广东肇庆

57

1

/

*15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23

41417

云南昆明、白鹤滩水电站

50

5

/

*16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地球电磁学专业委员会

“重庆地球物理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研讨会

415

重庆

20

4

/

17

内蒙古办事处

内蒙古办事处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

417—18

内蒙古

580

2

/

18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五届(20222023)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

41921

山东青岛

536

287

/

*19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3年工作会议

56—7

苏州

90

21

/

*20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

“区域地球物理、资源灾害效应与可持续发展”会议

51215

大同

300

23

/

21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线下会议暨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

526—28

北京+线上

1100

16

/

22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3年海洋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52830

青岛

105

38

/

23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

6712

北京

300

200

/

24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密集地震台阵壳幔结构探测新技术与新应用研讨会暨第六届密集台阵学术会议

61619

深圳

400

87

/

*25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

低频射电与等离子体波空间探测技术和等离子体理论研讨会暨太阳和空间等离子体物理高级讲习班

71014

江苏扬州

50

50

/

26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第二届“火星沙尘暴”科学会议

72427

甘肃兰州

100

30

/

*27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

728—30

青海西宁

230

125

/

*28

水利电力分会

第三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与物探技术高层论坛

824

贵州贵阳

120

5

/

29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十九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

87日—10

浙江杭州

70

17

1

30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

817日—20

广东深圳

750

450

/

*31

固体矿产测井分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及2023年学术年会

821—25

山西太原

102

24

2

32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

2023年第十一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

82224

安徽安庆

127

21

/

*33

水利电力分会

水利电力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换届会议

91013

浙江杭州

186

77

/

34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探索地学仪器原始创新·致力地球物理技术突破”研讨会

91517

成都

400

126

1

*35

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

92527

山东威海

1100

550

1

*36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共同协办

地球科学长期观测研究学术交流研讨会

10911

江苏

140

10

/

37

铁道分会

中国铁路工程物探70年华诞暨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第二十一届年会

11810

天津

240

50

1

38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第九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

111014

四川成都

206

142

/

*39

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首届核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112527

河北正定

50

16

/

40

新疆办事处

“地球物理新技术交流”专题培训班

1127

新疆

80

3

/

*41

地热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热前沿论坛2023

122729

安徽合肥

100

24

/

*为计划外新增会议。

组 织 活 动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1

常务理事会

全年三次

50(每次)

北京等

  

010—82998024

2

秘书长工作会议

全年二次

15(每次)

北京等

  

010—82998024

3

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

62730

50

甘肃张掖

  

010—82998257

4

2023年度工作会

1212

50

北京

乔忠梅

010—82998257

 

继续教育活动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1

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一)

4月13日—15日

130

乌鲁木齐

2

中国地球物理继续教育大讲堂(第三讲)

4月23日—24

510

郑州

3

协办《航空电磁高分辨率探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化能力培训班

721—725

95

郑州

4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培训

818

32

山东邹城

5

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115专题——团体标准 8项宣贯培训

1015

43

珠海

6

地下电磁空间数字化应用暨探地雷达培训

1018日—20

178

青岛

7

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二)

1128日—30

95

兰州

 

科普活动

单位名称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院士专家科普大讲堂

1017

1

珠海及线上

 

18611692120

2

科普委员会

全国科普日——让“二氧化碳”在海底“安”家大型科普直播

923

10

青岛及线上

王晨阳

13811685076

3

科普委员会

世界地球日系列科普活动

422

31

北京、上海及线上

王晨阳

13811685076

4

科普委员会

科技工作者日科普进社区活动

530

150

北京及线上

周坚鑫

13601273060

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走进沂蒙老区

712

50

临沂市

 

18611692120

6

科普委员会

科技志愿活动周科普直播

37

2.9

青岛及线上

王晨阳

13811685076

 

期刊活动

期刊、图书名称

时间

地点

发行总量()

联系人

电话

1

《地球物理学报》

全年

北京

5400

 

010—82998139

2

《地球物理学进展》

全年

北京

6000

张正峰

010—82998113

3

Applied Geophysics

全年

北京

4000

范伟粹

cgsbull@sina.com

4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全年

北京

200

胡素芳

010—82998017

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全年

北京

6000

胡 敏

010—82998024

6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23(年刊)光盘版

12

北京

光盘(1500

倪四道

010—82998257

 

2024年学术活动计划表(草案)

单位

活动名称

时间

地点

规模

(人)

联系人

电话

1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10月中旬

待定

4000

乔忠梅

01082998257

2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

519-22

广东深圳

400

 

010—82998024

3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时频电磁法在新一轮找矿突破中的应用

11012

成都

50人左右

何展翔

13931216691

4

铁道分会

铁道分会2024年工作会议

1月中下旬

北京+线上

35

谢昭晖

13501391865

5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三届“火星沙尘暴”科学会议

21

威海

100

戎昭金

13581633502

6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

名师讲坛

226的—

31

湖北武汉

40

安志国

13552831712

7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专委会2024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研讨会

暂定3

江苏徐州

70

赵文轲

15088689227

8

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4第八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

3

南京

200

杨志芳

13910126602

9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六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

410日—

412

海南

400600

 

马正乾

 

 

宋利伟

15275268328

10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

2024年院士专家基层行

3月或4

待定

50

安志国

13552831712

11

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

找矿突破与深地探测学术研讨会

3月—5

待定

150

汪青松

15256053399

12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2024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

4

北京

30

 

13811718072

13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科普会议

4

北京

待定

席继楼

13661005309

14

固体矿产测井分会

高级研修班

4月份前后

待定

10人左右

魏秋园

13811131094

15

内蒙古办事处

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420日前后

呼和浩特市

100

牛兴国

15848927220

16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专题技术研讨会

5

待定

150

 

18631276128

17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3年海洋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5

广州

150

 

13521956257

18

地热专业委员会

青藏高原发电专题研讨会

5

西藏拉萨

50

孔彦龙

18618267428

19

智能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一届中国智能地球物理研讨会

5

北京

200

马坚伟

15246711553

20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5月下旬

北京

50

马立成

13810585231

21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

62730

广东省深圳市

300

何展翔

13931216691

22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第十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

7月—8

西藏林芝

200

张国强

15948383606

23

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

7/8

河南

上海

南京

200

 

19851403763

24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

8

待定

待定

席继楼

13661005309

25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

2024年学术年会

8

待定

200

安志国

13552831712

26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二十届专题研讨会

8

待定

100

李夕海

15339048718

27

地热专业委员会

雄安新区储热供暖研讨会

8

雄安新区

80

孔彦龙

18618267428

28

智能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五届SEGCGS国际数学地球物理会议

8

北京

300

马坚伟

15246711553

29

固体矿产测井分会

2024年学术年会

8月份前后

待定

100人左右

魏秋园

13811131094

30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矿山地球物理新技术

8月—9

北京或新疆

100

杜文凤

13910291491

31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26届国际感应电磁学术会

9713

日本

50人左右

黄清华

汤吉

13161959525

18611149885

32

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三届数字岩石物理技术发展与应用国际研讨会—数字岩石物理、非常规岩石物理实验技术、测井数字化与智能化

9

西安

100

肖占山

13651279522

33

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4多孔介质:结构、流动、动力学及人工智能研讨会暨SPLWA亚太区专题会议

9

北京

100

廖广志

15811205235

34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地球电磁新技术及其应用专题论坛

4月—9

待定

100左右

黄清华

 

13161959525

18611149885

35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

1010

南京

1200

戎昭金

13581633502

36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勘探地球物理学术年会

10

待定

350

 

18631276128

37

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十五届UPC测井新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10

青岛

100

苏远大

18678969916

38

智能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人工智能地球物理科普活动、技术培训

10

哈尔滨

60

于四伟

15045650982

39

固体矿产测井分会

高级研修班

10月份前后

待定

10人左右

魏秋园

13811131094

40

内蒙古办事处

2024年学术年会(技术交流会)

1120日前后

呼和浩特市

100

牛兴国

15848927220

41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2024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会议

11

待定

30

 

13811718072

42

地热专业委员会

2024地热能产业前沿技术创新大会

11

湖北武汉

500

孔彦龙

18618267428

43

铁道分会

2024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学术交流大会

11

兰州

6070

谢昭晖

13501391865

44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第三届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应用学术研讨会

11月(暂定)

山东

烟台

150200

张宝林

13910920163

45

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

继续举办《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前沿讲座》系列线上讲座

全年

线上+线下

/

赵新华

01062586352

46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深部油气储层地球物理预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

待定

待定

60100

宗兆云

 

15165267370

47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油气地球物理技术培训班

待定

待定

6080

宗兆云

曹丹平

15165267370

48

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CGU年会专题——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

待定

待定

50

丛健生

13811625669

49

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岩石物理与地下流体检测国际研讨会—2024

待定

待定

100

 

152 1057 1198

50

智慧管网专业委员会

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技术研讨

待定

待定

60

李才明

13953119002

51

水利电力分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

待定

待定

180

况碧波

18502773320

52

水利电力分会

第四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与物探技术高层论坛

待定

待定

70

况碧波

18502773320

53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2024年第十二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

待定

待定

100人以下

 

艾印双

13521663292

13651076262

54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

工程地球物理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24

待定

待定

50

安志国

13552831712

55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区域地球物理、资源灾害效应与可持续发展”待定

待定

大同

待定

待定

/

56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专委会成立30周年学术交流会

待定

待定

待定

待定

/

57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系列讲座

待定

待定

100

夏少红

18122765185

 

组 织 活 动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1

常务理事会

全年二次

50(每次)

北京等

 

01082998024

2

秘书长工作会议

全年二次

15(每次)

北京等

 

01082998024

3

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

待定

60

待定

 

01082998257

5

2024年度工作会

12

70

待定

乔忠梅

01082998257

 

继续教育活动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 话

1

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培训班

325—27

300

北京

刘元生

薛国强

王浩明

18663728491

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培训班

第三季度

60

待定

 

刘元生

18663728491

3

202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专题——五项团体标准宣贯培训

10

50

待定

刘元生

18663728491

 

科 普 活 动

单位名称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 话

1

科普委员会

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

422

1

北京及线上

王晨阳

13811685076

2

科普委员会

防灾减灾日科普活动

512

2000

线上

  

13661352923

3

科普委员会

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

5月下旬

2000

北京、上海等地

周坚鑫

13601273060

4

科普委员会

科普日科普活动

9月中旬

5

北京、青岛等地及线上

张玉玺

18562630756

 

期 刊 活 动

活动名称

期刊、图书名称

时间

地点

次数

(期、册)

联系人

  

1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

《地球物理学报》

全年

北京

12

5400

 

01082998139

2

地球物理进展编辑部

《地球物理学进展》

全年

北京

6

6000

张正峰

01082998113

3

应用地球物理编辑部

Applied Geophysics

全年

北京

4

4000

范伟粹

cgsbull@sina.com

01064266649

4

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编辑部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全年

北京

6

200

胡素芳

01082998017

5

会讯编辑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全年

北京

4

6000

 

01082998024

6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24(年刊)光盘版

10

北京

光盘(2000

黄清华

010—82998257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完成单位

奖励等级

裂缝型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理论及关键技术

印兴耀 刘定进 李 坤 高建虎
孙振涛 张 达 顾 雯 张 峰
张广智 宗兆云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
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3.
中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4.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5.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一等奖

真地表地震成像技术研发与工业化应用

赵邦六 曾庆才 胡 英 王春明
首 皓 张 才 崔 栋 侯思安
曾同生 崔兴福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

一等奖

致密油气储层岩石物理模型与大面积地震检测技术

巴 晶 符力耘 杜启振 王艳梅
张 琳 雒 聪 胡天文 王恩江

1.河海大学;
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4.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5.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二等奖

渤海海域走滑构造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实践

周东红 张中巧 黄江波 张建峰
周怀来 张志军 夏同星 康 琳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2.
成都理工大学

二等奖

活动断裂带形变全过程集成监测与震源参数反演关键技术及地震危险性判定

单新建 屈春燕 王振杰 张国宏
宋小刚 龚文瑜 李彦川 聂志喜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二等奖

南北地震带及华北地区大规模宽频带地震台阵探测及应用

丁志峰 袁松湧 王未来 陈九辉
许卫卫 王兴臣 常利军 宋丽莉

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二等奖

探地雷达高精度探测成像关键技术

李 静 曾昭发 刘四新 冯 晅
鹿 琪 冯德山 槐 楠

1.吉林大学;
2.
中南大学;
3.
吉林建筑大学

二等奖

南海北部复合崎岖海底区地震成像和多维信息解耦研究与实践

李 芳 胡 林 马坚伟 袁全社
刘仕友 孙万元 杨金海 欧阳敏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
2.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3.
北京大学

二等奖

致密储层宽频地震成像及含气性定量预测

胡光辉 张固澜 倪宇东 胡华锋
李相文 何兵红 李 磊 马方正

1.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
西南石油大学;
3.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二等奖

深井水害岩水耦合电磁响应理论与精准预警关键技术及装备

周官群 胡雄武 高永新 刘惠洲
吴荣新 陈兴海 吴小平 曹 煜

1.合肥工业大学;
2.
安徽理工大学;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二等奖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获奖名单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申报单位

奖励

等级

2019年度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

尹吴海  王永生  吴 迪  章多荣

张立军  王海立  吴永国  韩春瑞

李文建  安燕燕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金奖

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水工建筑物三维激光及多波束检测

胡清龙  沙 椿  曹 萌  何 刚

姚德兀  范泯进  冯 寅  王羿磊

1.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物探检 测有限公司                            

2.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银奖

太焦城际铁路物探专项勘察

祁晓雨  李志华  张吉振  周学明

张 吉  刘振明  秦海旭  于立波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银奖

工程物探集成技术及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

张光大  余长恒  闵 刚  杨 扬

王向鹏  周 昊  王堃鹏  王安平

1.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物探勘查院有限公司         

2.成都理工大学             

3.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银奖

2020年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区块顺北41井北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项目

杨子川  李海英  侯海龙  吴云海

倪良健  刘群利  黄海洋  禹金营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银奖

鲁西超深覆盖区富铁矿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及找矿重大突破

王润生  郝兴中  王 珣  陈大磊

孙 斌  张 一  李秀章  臧 凯

1.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2.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银奖

南京城墙病害调查与勘察工程

杨 光  高士银  孙 瑛  李 琳

王军成  黄仕茂  李兆祥  崔乐宁 

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银奖

四川盆地泸州区块泸201~202井区三维地震勘探

石 勇  刘起弘  王勤耕  梁 波

张 孟  郑 杰  苟恺文  韩小俊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银奖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高尔旗-查干楚鲁图浅覆盖区多金属矿综合找矿方法技术试验研究

赵志军  张永旺  牛兴国  武利文

孙会玲  许立权  高征西  郝俊峰

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                      

2.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

银奖

综合物探方法在丘陵贫水山区找水定井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

窦文童  邹 晔  郭璟鑫  李 正

叶俊麟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

铜奖

 

2023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获奖名单

序号

姓名

  

1

姚振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赵国泽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

序号

姓名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

陈克杰

南方科技大学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

蔡红柱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5

杨继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6

 

重庆大学

7

姜兆霞

中国海洋大学

8

邓阳凡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名单

姓名

毕业院校

论文题目

指导老师

推荐专家

奖励等级

刘杨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空间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结构研究

符慧山

曹晋滨      符慧山

杰出博士

学位论文

王玲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于局部信息正则化的地震反演方法研究

 

周辉王      高静怀

杰出博士

学位论文

刘计洪

中南大学

顾及形变时空特征的InSAR三维地表形变测量研究

李志伟

李志伟  孙文科   

杰出博士

学位论文

谷明宣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及多维谱定量评价方法

谢然红

邹长春  周灿灿  谢然红

杰出博士
学位论文

马汝鹏

河海大学

空间等离子体中的非线性结构研究

 

符力耘      巴  晶

杰出博士
学位论文

           

程广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宽频地震球面波 AVO 反演方法研究

印兴耀

印兴耀  吴国忱  张广智

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姚素丽

香港中文大学

基於地震自发破裂模擬探究斷層摩擦性質及地震危險性

杨宏峰

陈晓非  姚华建  杨宏峰

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徐文豪

西安交通大学

基于频域和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地震波场模拟研究

高静怀

高静怀  王彦飞   

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张典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地球内磁层电磁场对行星际激波响应研究

刘文龙

    史全岐  周煦之

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周泓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震波动方程时间高精度有限差分与k空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胡天跃  张乐乐

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钟辛易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学院

板块俯冲起始的动力学机制与地质记录:数值模拟

李忠海

李忠海  赵俊猛   

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姜奎

武汉大学

磁场重联区及重联相关结构的MMS卫星观测研究

黄狮勇

邓晓华  曹晋滨  黄狮勇

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董泽君

吉林大学

粗糙界面感应场旋转干扰及其对全极化探地雷达数据的影响研究

 

    冯德山  钱荣毅

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王冬冬

合肥工业大学

复杂孔隙介质中震电耦合波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高永新

黄清华  胡恒山  高永新

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满恒妍

南昌大学

日地空间环境中动理学尺度电流结构的研究

 

肖伏良  符慧山   

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

 

2023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名单

《地球物理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作者

1

20215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深部环境及发震构造模式

詹艳,梁明剑,孙翔宇,黄飞鹏,赵凌强,宫悦,韩静,李陈侠,张培震,张会平

2

2021521日云南漾濞地震(M_S6.4)震源区三维电性结构及发震机制讨论

叶涛,陈小斌,黄清华,崔腾发

3

基于数据增广和CNN的地震随机噪声压制

王钰清,陆文凯,刘金林,张猛,苗永康

 

《应用地球物理》发表的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作者

1

Crack propagation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different lithologies /不同岩性岩石中的水力压裂与裂缝扩展规律研究应用

Hou Zhen-Kun(侯振坤),Cheng Han-Lie(程汉列),Sun Shu-Wei(孙书伟), Chen Jun(陈军), Qi Dian-Qing(齐殿庆), Liu Zhi-Bo(刘志波)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发表的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作者

1

3-D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in the shallow crus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in Lujiang, Anhui, and adjacent areas, and its tectonic

李成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颁奖典礼于20231015日下午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的理事、会员代表和负责人共计约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两部分内容进行,首先由学会副理事长黄清华主持了学会第十一届第二次理事扩大会。

会议现场

黄清华副理事长主持理事扩大会

郭建秘书长在做工作报告

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做学会1-9月份工作总结,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建设

1、根据中国科协科协函学字〔201436号《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经十届十四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并通过,我会依法依规成立了以下分支机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倪四道研究员。

220231-9月学会受理了普通单位会员16个,理事单位会员6个,常务理事单位会员1个,普通会员单位9个。截止到9月底我会单位会员总数共计263家。截止2023930日我会会员总数为25382人,新入会822人,其中女会员136人。

(二)学术活动:

1内交流:20239月底前学术会议完成情况:2023年计划完成学术会议50个,已完成会议33个,其中计划内13个,计划外17个,参加交流人数11932,交流论6081篇。

39届学术年会与2023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联合举行,设有133个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其中有关地球物理的专题70个,收到论文3800余篇,37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学术交流,学术年会继续使用了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和在线注册,收效良好。

2、国际交流:

1)第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20)于202367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200余篇,近150人作口头学术报告,近20人作了张贴报告。

2)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2023817-20日在深圳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事业等118家单位的750余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会大会收到论文近450篇,在5个分会场展开了217个口头报告和219个张贴报告的交流。同期还设立了短期课程、特邀专题报告、青年高端论坛报告、流体识别专题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三)科普工作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科普信息化及科普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和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以微信图文、系列讲座、展览、线上有奖征集等形式开展了大量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累计受众人达35万余人次,其中线下传播达3000人次、线上传播达34.8万余人次。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023年,各团队共开展多场,科普成效显著。其中包括:1.《可燃冰与嗜甲烷菌的故事》科普志愿服务活动;2.科普报告直播:近百年来地球生态环境的变迁——人类文明进程中面临的挑战;3.探访海洋“藏宝阁”科普直播特别节目;4.腾讯新闻科学对话直播;5.南海生态岛屿建设科普讲座;6.《北斗导航系统发展与应用简介》科普讲座;7.科普日科普直播——让“二氧化碳”在海底“安”家。

(四)服务创新

12023年承担中国科协项目二项:(1)航空电磁法高分辨探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2)第二届“前沿地球奖”遴选项目。

2、完成2023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1期,2023年第二期考前培训班正筹备。2023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培训、考试、考核答辩工作拟定于12月进行,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3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有关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按试行办法开展了评审工作,2022年度会员职称评审评定正高1人,副高8人,中级8人,初级2人。2023年职称申报工作正在进行,预计12月份进行评定。

42023年为2家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揭牌,为1家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2家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授牌。

5、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第八届 “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大赛在合肥举办,2023年参赛院校32所,重磁队28支,地震测井25支,固体地球物理20支,共计73支队伍参赛。

6、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推荐工作,我会于201612月出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管理办法》, 2023年完成鉴定成果10项。

7、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1028日发文,球会字(2016)第15号“关于印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23年受理团体标准申请1个。

(五)宣传及出版

20231-9月,按计划完成出版学术期刊5种,加强了地球物理科技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建设,期刊集群网络平台分手机版和电脑版,加盟期刊约40家,期刊集群将整合现有期刊,实现平台统一、信息共享、数据积累和大数据分析各项功能。通过数据的整合,形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独有“资源”,掌握了学术引领主动权。

网站平台升级见成效。1.进一步完善了会员管理系统,网站会议系统,更加方便会员使用;2.完成了科技进步奖、创新奖、工程奖的在线申报系统;3.服务会员信息化服务手段进一步提升,完成、创新了联系服务广大会员的机制和手段,加强了智慧学会建设,提升了学会网上联系、网上服务、网上引导、网上动员广大会员的能力。学会网站和学会微信公众号实时将学会动态传递给广大会员。

(六)表彰奖励

1.2023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学院候选人4人、工程院候选人1人,其中2人顺利通过中国科协的推荐院士推选。

2.向科协推荐深地领域专家99人。

3.受中国科协委托,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作为本次评奖承办单位推荐浙江大学教授谷保静,荣获“前沿地球奖”,奖金50万瑞士法郎。

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工作顺利完成,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10个项目分别获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

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评选工作顺利完成,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10个项目分别获金、银、铜奖;

6.顾功叙奖 经推荐、审议、常务理事会通过,2人获得2023年“顾功叙奖”;

7.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经推荐、专家评审、常务理事会通过和本人在年会上做大专题报告,8位会员荣获202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8.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 根据期刊检索系统对《地球物理学报》、《应用地球物理》和《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论文引用率查询统计的结果,五篇论文荣获2023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

9.优秀博士论文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工作顺利完成,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5篇论文入选杰出论文,10篇论文入选优秀论文。

二、倪四道副理事长宣布审议有关事宜,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以下各项事宜:

1、关于增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赵海波、湖南普奇地质勘探设备研究院陈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裴健翔、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冯杰、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与股份有限公司刘惠洲、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如伟、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秦飞等7位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的建议;

2、增补河南理工大学金双根、中国地质科学院吕庆田、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自然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熊盛青、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赵海波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建议;

3、关于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深圳办事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河南办事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西办事处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盟地学办事处的通报;

倪四道副理事长宣布审议有关事宜

三、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奖励评审委员会分别介绍了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工程奖、顾功叙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23年优秀博士论文评选、2023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推荐经过和评选情况,到会理事鼓掌通过。

四、赵邦六副理事长宣布2023年新入会单位会员名单、新增理事、常务理事名单。

五、底青云理事长宣布重点实验室及推广试点授牌单位名单,并为重点实验室及推广试点授牌;

六、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宣读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深圳等3家办事处的批复文件,并为办事处授牌。

在理事扩大会自由发言环节,代表们对学会的各项工作给予了肯定,并祝愿学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越办越好。学会理事长底青云院士对理事扩大会进行总结,她希望参加学会理事扩大会的地球物理学界学者专家在参加CGU的同时,要把地球物理学科瞄准国际前沿,要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以此来发展我们地球物理学科,包括地球物理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研发。她对近年来学会所属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希望学会的理事要起到带头作用,要做到理事要理事,要做好学科的带领作用。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要求各会员单位积极发展会员,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学会的工作做的越来越好,同时她也对大家一直以来对学会工作的支持和关心表示由衷的感谢。

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结束后,由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主持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奖典礼。

底青云理事长、倪四道副理事长分别宣布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获奖名单,并为获得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获奖代表颁奖;赵邦六副理事长、黄清华副理事长宣布了工程奖的金、银、铜奖获奖名单,底青云理事长为工程奖金奖获奖代表颁奖,黄清华副理事长为工程奖银奖和铜奖获奖代表颁奖;底青云理事长宣布了2023年顾功叙奖获奖名单并为获奖者颁发证书;黄清华副理事长宣布了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的获奖名单和优秀博士论文名单并为其颁发证书;倪四道副理事长宣布了2023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名单并颁发证书,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宣布了2023第八届“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获奖团队和获奖选手名单,理事长底青云院士为获奖团队和个人颁发证书。

底青云理事长为重点实验室及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授牌

底青云理事长为新成立办事处授牌

底青云理事长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颁奖

倪四道副理事长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底青云理事长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金奖获奖项目代表颁奖

黄清华副理事长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银奖铜奖获奖项目代表颁奖

陈晓非理事长为顾功叙奖获奖人颁奖

倪四道副理事长为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证书

黄清华副理事长为傅承义奖获奖代表颁奖

黄清华副理事长为杰出博士论文和优秀博士论文作者颁发证书

底青云院士为 “创新杯”获奖者颁奖

底青云院士为 “创新杯”获奖者颁奖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代表和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金奖获奖项目代表及顾功叙获奖人在会上分别做了获奖感言,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于2023127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D3楼二层报告厅召开,本次会议应到会常务理事60,实到53人,因事请假7人,列席人数12人。出席会议人数符合学会章程规定。

  第十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分别由学会副理事长杨占东、黄清华、柳建新主持。会议首先由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底青云院士代表学会致辞,她对大家百忙中前来参加本次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指出,2023年学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得益于大家的支持,我们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要与时俱进,团结一心,使学会的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与会常务理事听取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做的2023年度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他从学会管理、学术活动、科普工作、宣传出版、创新服务、表彰奖励等方面对2023年度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24年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向到会常务理事报告了2023年学会财务收支情况。

  吉林大学李静教授代表“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筹备组做了“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的申请;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李博副处长代表“韧性防灾与应急专委会”筹备组做了“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韧性防灾与应急专委会”的申请;中国科学院大学张怀教授代表“计算地球系统动力学专委会”筹备组做了“关于成立计算地球系统动力学专委会”的申请。

  经全体代表认真讨论,会议审议通过以下各项内容: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度工作报告和2024年工作计划;

  2.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3.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韧性防灾与应急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4.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计算地球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财务收支报告。

  会上,各位常务理事还就是否调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以下简称“创新奖”)等级事宜及其他相关事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1.为保证“创新奖”和前十二届评审的延续性,“创新奖”应保留等级;2.新成立的三个专业委员会有利于跨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借助其他学科将地球物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提升地球物理影响力,提高专业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意义,并建议三个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占一定的比例。大家还就会员及学生会员发展制度化、如何推进团体标准工作以及筹谋中国科协每年“问题、难题”的征集工作给予了很好的建议。

十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结束后,召开了十一届四次常务理事党员大会。会议由学会党委副书记郭建主持,到会常务理事党员和监事会党员按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选举底青云为中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书记,郭建同志为党委副书记,陈小宏同志为纪检委员,苟量、李丽、杨占东、徐长贵、赵邦六、李貅为党委委员。

  学会理事长、学会党委书记底青云院士在十一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和十一届四次党员大会上分别做了总结发言,她特别强调常务理事一定要理事,要对学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关心,不仅为新成立的专业委员会把关,还要积极引领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现有专业委员会,在每年开展的学术活动、人才举荐、学会的奖项申请、会员发展及学会的一些其他工作都要参与和关注。她指出,老一辈科学家给我们打下了这么好的基础,我们地球物理领域各项工作也要紧跟国家的形势,充分利用学会这个平台把地球物理各项工作越做越好;要真正的了解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需求,让一些应用技术研究和一些技术研发真正的用得上,充分发挥这些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的作用。底青云理事长要求会上审议通过成立的三个专业委员会要结合国家的需求做一些相关工作,相信在各位常务理事的共同努力下,学会的学术活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会越做越好,并再一次强调平常常务理事会不打扰大家,会以通讯会议的形式、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但年终的这个常务理事会还请大家踊跃参加,并号召每个常务理事要大力发展会员。

会议按照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学会秘书处)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申报工作在我会各副理事长单位、常务理事及理事单位、学会所属各分支机构、各单位会员及各地方学会等有关单位积极响应下顺利完成。截止620日,受理奖项申请31项,有效申请31项,其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奖项有效申请5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项26项。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申报和推荐2023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的通知》等有关要求,于723日至25日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初评,遴选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初评入选13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初评入选2项,727-82号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

81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进行评审,初评入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的13个项目,经13个项目候选人答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10项,其中3项因故退出;初评入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创新奖”的2项,经候选人答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0项,两名候选人因故退出。最终确定了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评审结果已于815日—821日在学会网站进行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审评结果提交十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产生了正式获奖名单,并于20231015日召开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第二次理事扩大会暨颁奖典礼上宣布了获奖项目名单并颁发奖状及奖金(获奖名单见2023年学会工作总结)。

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学会秘书处)


 

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推荐评选工作在我会各有关单位积极响应下顺利完成。截止625日,受理奖项申请20项,有效申请20项。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评选办法》和《关于推荐评选2023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的通知》等有关要求,于723-25日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函评,遴选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10项,727日—82日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

81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评审委员会对入围项目进行评审,初评入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的10个项目,经10个项目候选人答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10项。最终确定了202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金奖1项,银奖8项,铜奖1项。评审结果于815日—821日在学会网站进行了公示,公示结果无异议,审评结果提交十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产生了正式获奖名单,并于20231015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颁奖典礼上宣布获奖名单并为获奖项目颁发奖状及奖金(获奖名单见2023年学会工作总结)。

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要以受表彰的集体和个人为榜样,发扬“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为推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学会秘书处)


 
 

 

2023121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学会领导、分支机构负责人、单位会员代表及秘书处工作人员50余人参加了会议,胡敏副秘书长主持了工作会议。

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首先在会上做了2023年工作报告,围绕学会管理、学术活动、科普工作、宣传出版、创新服务、表彰奖励等方面工作,对学会2023年度重点亮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示,使与会代表对学会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

36家分支机构代表在会上围绕2023工作进展及2024年工作设想进行了汇报,他们是: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坚鑫、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主任薛国强、四川办事处/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绪本、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少华、青年工作委员会代表张峰、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杜启振、智能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胡天跃、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代表武澄珑、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何晓松、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何贤明、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代表李惠民、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代表徐亚、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安志国、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席继楼、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代表张国强、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代表汤吉、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代表李夕海、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代表赵新华、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杜文凤、地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孔彦龙、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田钢、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戎绍金、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丛健生、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宝林、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代表杨志芳、智慧管网专业委员会代表李才明、金属矿专业委员会代表叶青、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唐旭、航空航天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万建华、铁道分会代表冯柳、水利电力分会代表况碧波、固体矿产测井分会常务副秘书长魏秋园、青海办事处代表才智杰、内蒙古办事处代表李亮。通过工作汇报,使学会对分支机构开展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代表们无私分享办会经验、热忱展示工作成果、热情联络和邀请同仁,并对学会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马富安,学会单位会员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主任冯杰也到会进行了经验分享。

在自由交流环节,李惠民、周坚鑫、田钢、钱荣毅、冯杰、张宝林、马富安、牛兴国等代表纷纷发言,提出了更多的意见建议。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现场进行了答疑和拓展,近距离的探讨交流让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有了解题的思路,也让大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在会议下半段,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工作会大家交流都很有重点,建议大家将汇报重点落实到学会工作中,在平常的工作中要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有体现度,不但要做好工作,做了工作还要及时的总结、宣传和报道,及时上学会网站和学会公众号。并希望大家回去后总结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欠缺之处。郭建秘书长同时也对学会2024年工作计划重点亮点进行了安排。他指出,2024年,学会将按照科协要求,在学术交流、科普、智库等方面努力加强和提升。在学术交流方面要继续扩大年会规模,加强poster的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支持专委会去主办、协办会议。在科普方面,学会要加强宣传作用,请院士专家宣传地球物理。学会将继续加强发展会员工作,体现学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职称评审、团体标准等特色活动,充分体现学会的优势。

会议最后,胡敏副秘书长代表秘书处就学术会议纪要按时报送、分支机构换届报备、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及年底报销等事宜向各分支机构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并向各分机构在2023年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各分支机构在2023年为学会发展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相信2024年学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学会办成服务国家、服务行业、服务会员的一流学会。希望大家把此次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回去后进行传达,结合各专委会发展实际情况,扎实落实好各项工作。秘书处将继续全力为大家做好各项服务,大家共同努力将学会工作越做越好。

2024年元旦即将来临,预祝大家新年快乐、万象更新!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度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于20231213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评审会收到来自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民营企业21个单位的有效申报材料共28份,其中,申报正高级职称(研究员)4人,申报副高级职称12人,申报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4人。

本次评审委员会由来自地球物理相关领域的7位专家组成。评审会上首先由胡敏副秘书长对本年度职称评审的申报情况作了说明,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滕吉文院士主持了评审。申报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的申报人分别到会做了个人述职,评审委员会委员对申报人进行提问、申报人答辩、评审委员会讨论、评审委员会投票、填写评审意见等各项程序,同时根据我会职称评审方法:“凡符合条件者须经出席评审会的专家无记名投票1/2及以上同意,凡符合破格条件者须经出席评审会的专家无记名投票2/3及以上同意”的原则,4位正高级申报人4人通过评审并获得相应任职资格,12位副高级职称申报人10人通过评审并获得相应任职资格,8位中级申报人8人通过会审并获得相应任职资格,4位初级申报人4人通过会审并获得相应任职资格 (名单略,见学会网站)。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职称评审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注重真才实学和贡献,旨在同行认可、社会认可。我会将在职称评审行业化、社会化的探索中,进一步完善、规范制度,提高公信力,增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学会秘书处)


 

20231217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发展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济南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廉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出席了会议。来自铁路、水利、交通、市政、安全、能源、地矿、石油、冶金、海洋、煤田、地震、工程等与地球物理和隧道与地下工程相关的100余家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代表以及研究生、本科生等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主办,山东大学承办,北京探创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湖南五维地质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青岛骄鹏工程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山东百廿慧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慧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地质勘查勘查开发局八〇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山东烟台鑫泰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正元航空遥感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正元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威海双丰物探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等24家单位共同协办。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书记、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斌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院士致辞,首先肯定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二十年以来在地矿、煤田、能源、交通、安全、工程等领域发挥的专业优势,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强调了地球物理技术在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隧道工程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山东大学联合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的背景和目的。李校长表示,山东大学愿以专业委员会为纽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合作,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廉凯致辞,肯定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科技创新、人才凝聚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卓越贡献,并提出“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倡导开放格局,深化创新合作”和“强化组织建设,增强组织引领力”三点倡议,表达了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新时代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许。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历程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二十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他强调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的创新举措,呼吁专委会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学科交叉、深化校企联合,以推动地球物理科技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前沿工程技术创新。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刘元生宣读了中国科学院何继善院士“再创辉煌”和滕吉文院士“传播科技知识,聚集科技人才,创造祖国科技未来”题词,以及倪四道院士发来的贺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地球物理学会也向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发来贺信。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张善法理事长以“砥砺奋进20年”为题进行了汇报,从“强化组织建设,明确办会宗旨”“构建党建组织,夯实党建基础”等六个方面回顾了学会成立二十周年以来取得的成绩。从“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地球物理事业发展”和“服务学会会员”三方面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并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各兄弟学会、各会员单位、各位院士专家的支持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邹安德宣读了表彰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的决定,刘元生获“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终身成就奖”,山东大学等36家会员单位获“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曹丹平等138人获“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突出贡献奖”,陈磊等18人获“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先进工作者”。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了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胡敏副秘书长宣读了专委会成立的批文,滕吉文院士、李术才院士等16位专家共同揭牌。郭建副理事长为首届专委会主任刘斌颁发了聘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李貅教授、副秘书长胡敏分别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孙怀凤、孙红林、孙淼军、许献磊、伊小娟、李青春、严加永、陈则连、林婷婷、徐磊、薛国强和秘书长刘征宇颁发了聘书。刘斌主任汇报了专委会成立情况,从“思想引领”“学术创新”“校企联合”及“服务工程”四个方面对专委会下一步的工作和发展做出表态。

 

大会邀请了9位院士专家做特邀报告。滕吉文院士作《金属矿化石能源战略需求与挑战》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作《油气地球物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法》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赟教授作《深地多物理场特征》报告;长安大学李貅教授作《多源、多分辨地空瞬变电磁新理论、新方法》报告;浙江大学夏江海教授作《城市环境噪声面波成像:基于稳相区概念的校正与筛选》报告;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蒋良文教授作《西南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隧道勘察与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严加永教授作《三元成矿预测方法及在覆盖区的找矿实践》报告;山东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林少一教授作《弘扬英雄地质队精神继承发展焦家式金矿理论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报告;山东大学刘斌教授作《极复杂条件下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创新与实践》报告。

大会汇聚了地球物理领域和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人才,强化了地球物理和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深入融合交叉,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我国地球物理和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2023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评审于20231219-21日在北京举行。为做好2023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申报工作,我会于20231128日向各有关单位发送了《关于申报2023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认证的通知》,截止1210日,共收到87份申报材料,人员分别来自地球物理相关领域的39家单位,其中有效申请87份。

本次评审工作分笔试、阅卷、考核答辩、综合评议四个阶段进行。评审委员会专家全部由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组成,评委的专业涉及工程地球物理及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各个领域,14名专家分别来自12个单位。

本次考试分两个教室举行,考试评审主考官、长安大学李貅教授在开考前分别进行了简短的讲话,着重强调我会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并就答卷注意事项、考场纪律进行了强调。19日上午9时分整考试正式开始,考试内容主要围绕刘光鼎先生主编的“地球物理系列教材”及考前培训班授课内容,各位参考人员认真答卷,紧张有序,上午1130分,参加考试的人员全部按时交卷。

考核答辩于20号上午830分开始分两组进行。考核答辩包括多媒体答辩和专家提问两个环节,多媒体答辩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介绍及典型案例分析等,要求每人用多媒体简述10分钟,专家提问、参评者答辩5分钟,共计15分钟。每个参评者都精心准备、认真应答,评委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点,从不同角度提出与工作紧密相关的问题,参评者与评委交流踊跃,现场气氛热烈,至21日上午所有参评人员答辩完毕。

结合笔试、考核答辩成绩,评审专家仔细阅读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评议、打分,最终87位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申报人中80人通过评审(名单略,见学会网站),通过率为91.95%

 


 

(学会秘书处)


 
 

20231028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挂牌仪式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举行,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薛国强,以及科技推广中心秘书长王超凡出席,挂牌仪式由中国矿业大学岳建华教授主持。

挂牌仪式上,岳建华教授详细介绍了自20216月重点实验室通过现场考察以来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规划。郭建秘书长回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成立历史和发展现状,介绍了目前学会建立的六个重点实验室的总体情况,对“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下一步建设任务和发展方向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


 

“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于2021610日通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现场考察,该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而组建。实验室针对国家深地能源资源开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国防防护工程等重大地下工程选址、建设与运维过程中的安全地质保障需求,以突水灾害、岩体动力灾害地球物理探(监)测理论、技术与装备开发为重点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地球物理学、矿山安全、通信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理论技术的创新发展平台,汇聚人才,服务国家深地发展战略。

目前,实验室岳建华教授科研团队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空间伪随机张量电磁场实时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矿地质灾害隐患透明化探测技术与装备课题“煤矿地质灾害隐患地面高精度综合探测技术”,江苏省重大科技示范项目“城市深地空间利用探(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国防173计划课题,在矿山安全与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地质致灾因素电磁探测基础理论、方法技术、仪器研发与工程应用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下一步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实验室将面向煤矿智能化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国防工程建设,重点开展地球物理智能探(监)理论、技术研究以及装备研发,以期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202310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盟地学办事处(以下简称“办事处”)在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正式揭牌。自治区地矿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徐初来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等领导及有关代表共同出席揭牌仪式。

此前,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奖典礼上,地学中心作为办事处的挂靠单位,接受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底青云的授牌。该办事处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合作共建,将以促进办事处与东盟各国矿业官方沟通交流、国际地学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地球物理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等方面工作为重点,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在理论研究、方法技术、仪器装备、规范标准等方面加大与东盟各国展开合作与交流,并逐步延伸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此推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上天入地下海”的地学研究及找矿工作中发挥作用。


 

(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


 
 

 

 

2023112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甘肃办事处在甘肃省地震局举办揭牌仪式,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李貅,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甘肃省地震局二级研究员王兰民、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科研处处长李双文以及甘肃省地震局公共服务处处长郝臻出席了仪式,揭牌仪式由甘肃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元生主持。

揭牌仪式上,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回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成立历史和发展现状,介绍了目前学会外设的4个办事处的总体情况。张元生副局长详细介绍了自20207月至今中国地震局兰州岩土地震研究所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规划。李双文处长介绍了共建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的建院历史及地球物理学科在其研究院的重要性。

甘肃办事处的成立,标志着甘肃省地球物理科研实践工作正式纳入到全国地球物理工作发展体系中,对促进甘肃省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和实践应用具有积极作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将在甘肃自然灾害防治监测预警、深部资源能源调查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有力技术支撑!


 

(甘肃办事处)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20238月和10月分别召开了两次工作会议。

822日,专委会在举办学术年会(即11-WTGTP)期间,在安庆召开了2023年第二次工作会议,讨论2023年下半年的专委会工作安排。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及副秘书长共计9人出席了会议。

受专委会主任高锐院士委托,高原研究员在会上介绍了专委会1月底第一次工作会议制定的计划安排和上半年工作计划落实情况。与会成员对专委会发展和下半年工作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1013日,专委会在珠海(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召开了2023年第三次工作会议,专委会工作组11人出席了会议。

主任委员高锐院士指出,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希望本届专委会在全体委员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家需要,根据学术发展动态,保障专委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专委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建议每位副主任在本届任期内能够组织一次学术活动。建议两位调任地方大学任职的副主任充分利用新的环境,依托专委会的优势,结合地方特色,为促进地方的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及大陆动力学的研究和发展,帮助地方在培养人才和推进科普工作等方面,贡献专委会的力量。

常务副主任高原研究员介绍了今年822日安庆专委会工作会情况,汇报了关于新委员的发展事宜。李惠民常务副秘书长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关于发展新生力量(会员)的要求与申请加入本专委会的人员情况。

工作会上,对专委会今后工作的要点、新委员发展的规范化和地方(区域)联合推进人才、学术和科普等工作进行了讨论,确定了专委会的重心工作。

大部分专委会工作组成员克服困难积极参会,并提出了工作建议。因时间冲突不能参会的成员也做到了事先请假。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六届二次会议于2023111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怡东国际酒店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流体地球科学专委会主要领导欧光习、张敏、龚自正、陈建文、梁光河、李双建、高波、李剑、胡宗全、曾普胜、杨瑞召、谢渊、魏斌、徐国盛、方向、罗群、邱昆峰、李智武、宋茂双、伍新和、于常清、任战利、张国强及常务委员罗小平、毛小平、卢鸿、郭娟、张磊、邱林飞等。专委会副主任林中湘、罗照华、申旭辉、李营、朱光有、李玉琪等因故请假。会议由专委会欧光习主任主持。会议主要议题有:

1.学会领导致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首先传达了中国科协对学会及其下属专委会的工作要求以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章程规定,并对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的今后工作提出要求和期望。

2.2023年专委会工作进展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欧光习主任,首先传达了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84)专题(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的组织、准备和学术交流情况与主要成果认识;其次,就“第九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的三次会议筹备会、会议准备进展、会议初步共识、会议预期成果等方面,向学会领导和专委会全体与会者进行汇报。

3.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征求

会议首先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内部个别副主任、副秘书长,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奉献精神,无故缺席专委会组织的多项活动。经过会议商议和表决,决定给予这些同志内部通报批评方式处理。

其次,是意见征求:1)计划增补罗小平、毛小平、李智武、卢鸿作为专委会委员;2)拟增选谭静强教授、牛花朋教授、李智武教授为专委会副主任;3)计划表彰专委会优秀副主任委员谢渊教授、陈建文研究员、胡宗全研究员、徐国盛教授。会议通过表决形式,一致通过前述三项决议。

4.2024年工作设想

会议初步总结了“第九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的办会经验及其需要改进之处,并对“第十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举办时间、地点以及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共识。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一、会议概况

2023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于2023101317日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9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会议以大会报告、分专题口头报告、分专题张贴报告等多种形式展开,开辟两个大会报告会场,37个分专题会场、张贴报告区及展览区;6个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大会特邀报告、4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9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82023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报告和133个分会场专题逾3900个报告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其中口头报告2800余篇,张贴报告1100余篇。本次会议吸引了全国产学研用单位4700名地学工作者、90家展商倾情参与。

2023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于1214日下午开始,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作了题为“青藏高原从低地沙漠到高山森林的隆升过程及对周边环境格局转变的影响”的特邀报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S.Foley教授作了题为“The mantle origins of alkaline igneous rocks”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员作了题为“地球深内部边界层多尺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的特邀报告;北京大学朴世龙院士作了题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与潜力”的特邀报告;McGill UniversityS. Lovejoy教授作了题为“Scaling,and dynamical regimes: the climate, macroclimate and megaclimate”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丽军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数据同化的地球系统模拟研究”的特邀报告。

 

徐义刚院士主持会议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

 

1014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底青云院士和副理事长倪四道研究员共同主持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9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作了“背景噪声成像新进展与挑战”的报告;南方科技大学张伟教授作了“计算地震学进展及应用”的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作了“地震储层预测进展--从叠前地震反演到五堆数据解释”的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和新能源分公司赵邦六作了“中国石油高难度探区物探技术应用成效与启示”的报告。

底青云理事长主持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9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

 

1015日,举办了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报告会,8位傅奖候选人分别做了学术报告;1017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青年地球物理论坛成功举行,我会历届青年托举人才入选者和2023年优博论文获奖者进行了精彩报告。

青年地球物理论坛

 

2023年会涉及内容广泛,围绕着国家重大需求、学科前沿问题及新技术与新方法在深空/深海/深地探测、资源、环境及多学科交叉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交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参会。

本届学术年会还进行了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在分专题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231篇学生论文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2023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实际设置133个专题,具体如下:

联合专题一:特提斯构造域演化与成矿、成藏;联合专题二:中亚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深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联合专题三: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中新生代地质演化;(1)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2)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3)行星物理学;(4)火星表面物理场;(5)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6)Advances in Geophysical Research;(7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8)地震多次波去除与应用(9)地震波传播与成像;(10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地下结构成像及介质变化监测(11)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12)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13)无人机地球物理技术;(14)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15)智能物探与智能油气田关键技术(16)海洋地球物理;(17)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18)探地雷达新进展;(19)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检测和监测的前沿技术与先进装备研究进展;(20)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21)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22)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23)地学仪器的创新技术及应用示范(24)地下流动系统多场(THMC)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25)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26)应用地球物理前沿;(2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28)水资源地球物理精细探测与多场数据融合;(29)油藏地球物理;(30)油气地球物理;(31)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32)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33)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34)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35)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技术;(36)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37)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38)井中多物理场探测技术新进展;(39)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定位预测关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与应用;(40)最小二乘偏移与全波形反演理论方法及应用;(41多采样率地震勘探技术(42)核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进展与应用(43)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与数字孪生油气藏;(44非常规储层井孔探测、评价新方法和新型探测器;(45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灾害链46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47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48)诱发地震相关研究前沿、进展与挑战;(49)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50)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51)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52)解剖地震;(53实验室地震(54)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55青藏高原交通工程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56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57)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58)全球变化大地测量与遥感;(59)地震大地测量学;(60)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61)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6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63)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演化;(64)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65)地球磁场与局部异常现象(66)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67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68华南不同时代地体的识别、特征和汇聚(69)汇聚板块边缘结构和过程及其产物;(70)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71)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72)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73)矿物科学与工程;(74)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75)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76)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7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78)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79)地球化学进展;(80)活性氮来源演化与环境效应(81)地球深部碳、氧、氢循环;(82)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与高温高压实验研究(83)深地过程与地球宜居性;(84)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85)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87)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88)造山带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生物演变相互作用研究进展;(89)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90)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91)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92)基础沉积学研究进展;(93)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94)盆地动力学与能源;(95)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96)东南亚沉积与构造;(97)含油气盆地构造理论、技术与实践新进展;(98)稀有金属分布规律与成矿作用;(99)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100)伟晶岩成因与稀有金属成矿;(101)储层成岩演化与水-岩-油-气作用研究新进展(102)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103)超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成储机制、油气成藏机理与富集规律;(104)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105)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储集性能、成储机制与优质储层分布规律;(106)数字岩石物理理论及应用;(107)地球生物学与天体生物学;(108)古脊椎动物学最新进展;(109)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数学地球科学;(110)地球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111)时数字地球(DDE)地球物理研究进展(112)青年地球物理论坛(114)非常规能源开发青年学术论坛(116)月球及行星测绘遥感和重力场(117)致密油气高分辨率地震成像与超分辨反演(118)低温成矿作用与找矿勘查(120)镍-钴矿产资源成矿与找矿(121)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成矿作用研究进展与找矿勘查(122)铀成矿作用与找矿前景;(123)沉积矿产成矿机理与找矿勘查(124)金属矿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进展与应用(126)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能源资源安全(127)矿产资源高质量发展战略(128)铀矿成矿与找矿(130)金成矿作用与规律。

(二)学术成果

本届年会展示了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2024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1重视方法技术理论创新以及实际应用;

2)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得到加强;

3)研究成果丰富,不仅涵盖基础科学前沿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4)国产化仪器的应用推广。

2.本届年会学术交流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本届年会专题多,投稿量大,不少专题的口头报告多,占用时段较长,导致听众在选择感兴趣的不同专题报告方面存在时间冲突的问题。

2)面对海量观测数据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整合和开放共享,通过建立更高效的数据管理和共享平台,实现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建议将专题“无人机地球物理技术”合并到专题“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三、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1)青年学者在学术组织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设置了多个青年论坛专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2)加强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新兴技术的发展;

3)聚焦学科前沿,服务国家需求日益受到重视。

4)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的发展。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今年年会反映相对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

1)加强会议期间会场的后勤保障工作。

2)部分专题会议室偏小,参会人员太拥挤。

四、致谢

2023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感谢会务组的精心组织和积极筹备;

感谢各专题召集人的无私奉献。广大地球科学领域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年会组委会)


 

2023102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自然灾害防御与韧性城市建设”研讨会在广东深圳举行。会议探讨了地球物理技术在城市自然灾害监测、检测中的应用。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南方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共同筹办。共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市政勘查单位等行业系统9家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会议由吉林大学曾昭发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地空系主任陈晓非院士致辞。

本次大会共邀请8位专家作特邀报告,分别是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的《高阶面波成像理论与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赟教授的《城市物探—多分量面波技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彦飞研究员的《城市地球物理成像与数据融合》、广州大学刘海教授的《探地雷达在城市地下管线和道路隐患探测中的应用》、中国电科集团22所姬勇力研究员的《地下空间电磁探测及数字化应用初探》、吉林大学曾昭发教授的《城市路面塌陷综合监测预警与灾害体资源化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宝善教授的《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及在城市地区的应用》、龙软科技有限公司张鹏鹏博士的《基于时空信息平台的地下空间灾害诊断与预警》、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饶杨安的《城市安全与韧性思考与实践》。报告内容涉及城市主被动源面波反演、多分量地震城市物探、城市分布式光纤病害监测、地球多种物理场数据智能融合、探地雷达城市病害检测等前沿方法技术进展及最新应用成果。

本次研讨会围绕深圳市城市道路安全及自然灾害防控工作的难点和实际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气氛活跃。地球物理学会相关单位将继续强化与各界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研究,着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努力解决一批城市自然灾害防御与韧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在城市应急、灾害防御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吉林大学)


 
 

 

为推动地球科学的长期观测研究和发展,2023 109-11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自然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和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野外站”)在江苏省东海基地成功举办了“地球科学长期观测研究学术交流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协办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河北红山巨厚沉积与地震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赛斯默科技有限公司和连云港市地震、科技和教育部门人员等多家科研院所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现场研讨会,100多位科研人员参加了线下会议。本次研讨会由野外站站长李海兵研究员和总工于常青研究员召集。

  10位代表先后就有关大型断裂活动性、地震预报、深井观测场地效应、观测仪器研发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广泛交流与分享,并对野外站的发展提出了有益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地球科学长期观测研究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专家们纷纷表示,长期观测研究在地震预测、地震发震机理、大型断裂带活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进一步加强国内地球科学长期观测研究领域的研究与合作,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此外,专家们还就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了地震学、地壳构造、地球物理勘探等多个方面。这些报告为在场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盛宴,也为我国地球科学长期观测研究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此次“地球科学长期观测研究学术交流研讨会”的召开,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地震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也将进一步促进国内地球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本次研讨会,野外站和多个相关单位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共同研究相关科学问题。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



 

开启地球之门探索未知奥秘

——地下电磁空间数字化应用暨探地雷达培训

 

在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第三研究部和USEE项目组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于1018日—20日在青岛共同举办“地下电磁空间数字化应用暨第五届探地雷达技术”学术交流培训班。

 

培训工作得到天津市市政公路行业协会检测探测专业委员会、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高校院所和多家综合物探厂家的大力支持,设置了大会交流、检测演示、培训考试、电波所参观等环节,来自全国82家单位的178名代表参会。

培训由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科技产业部于景兰研究员主持,电波所王先义副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刘元生主任分别致辞。

电波所副所长王先义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词,首先总结了电波所60年来致力国防建设取得的辉煌业绩、服务于地方经济形成的技术体系。重点介绍了“地下目标探测专业”的成长过程,形成的“应急防灾救援、公路质量评价、隧道病害探测、道路塌陷探测、建筑结构检测、地下管线探测”等六大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应急、城建、交通、水利和考古等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领域。

王先义副所长倡议业内专家共同建设“探地雷达技术跨行业交流平台”,通过技术共享、数据共享,共同打造“地下电磁空间数字化应用”上中下游产业链,为建设“数字中国”贡献地球物理专家力量。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感谢电波所精心搭建的跨行业交流平台,祝贺电波所成立60周年。深情回忆了电波所和学会在子午工程重大专题、地震预测、应急防灾等领域多年的卓有成效的合作。指出要坚持继续教育“为地球物理学子助力”理念,为地球物理发展而努力工作。

学术交流培训环节,17位专家就雷达原理和应用案例进行了精彩演讲。电波所所长专项助理王春和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张安学教授、中山大学张领副教授、中国科学院高强山博士、天津泰达市政杨逍工程师、电波所王恒和伊俊波就雷达关键技术进展、超宽带天线研究、月球火星土壤探测、卡斯特地形评估、道路塌陷探测、PCCP断丝检测等技术进行了分享。

USEE项目总师姬勇力就“地下电磁空间数字化应用平台”研制背景、关键技术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详尽介绍。为了打通“地球物理数据”与“城市灾害智能预警”之间的壁垒,举办方邀请了桂林理工大学外籍博士Doctor Ibrar、中南大学雷文太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姜彦南教授、山东大学葛峻恺博士、电波所施兴华高工、吴佳静博士等六位专家介绍“数据处理、AI识别、评价模型、智能预警”关键技术和理念,希望更多单位和专家加入其中,尽快破冰。

来自电波所王建伟、杨浩、刘旭鹏工程师对“探地雷达基础理论、操作方法、数据分析、应用案例”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和答疑,经考试测验后,学会为96名合格学员颁发了“探地雷达操作上岗证”。

2012年始,探地雷达技术交流培训工作每两年定期召开一次,旨在搭建一个跨行业的技术交流培训服务平台,为全国探地雷达工作提供技术探讨和破解雷达技术应用难题。“电波所探地雷达年会”已成为探地雷达技术领域重要的学术会议和知名会议品牌。

20231020日下午,“电波所参观和试验场测试活动”结束,本次学术交流和培训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与会代表依依不舍之余,一致相约2025,地球物理人再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主办,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湖南五维地质科技有限公司、中土建设(北京)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等7家仪器厂商(代理商)与单位协办的“中国铁路工程物探70年华诞”暨“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第二十一届年会”于2023118日至10日在天津召开。参加本次学术大会的有铁一、二、四、五、六设计院,中国铁设、中铁设计、中铁资源、中铁西南院、中铁西北院、中铁大桥院、铁科院、西南交大等系统内单位,劳雷公司、中土建设、北京眷诚、五维地科、陕西建科院、瑞奥科贸等会员单位,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河北地质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校与机构的知名教授,有为铁路工程物探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特邀退休专家,还有众多路外物探单位及物探仪器厂商代表,共计90余家单位、240余人参加了会议,是铁路物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纪要如下。

1.出席本届年会开幕式的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会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汤友富,铁道分会名誉会长邢文宝,铁道分会常务副会长王永国,铁道分会秘书长谢昭晖,铁一院副总工程师李响,铁二院副总工程师蒋良文,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许再良,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徐佩芬,铁六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范建国,铁六院副总工程师孟庆文,铁六院勘察院院长王延涛等领导同志。

会议由铁道分会秘书长谢昭晖主持,铁道分会会长汤友富致开幕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徐佩芬分别致贺词,铁六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范建国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向参会的领导、专家及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2.本届年会适逢中国铁路工程物探开展70周年,以“中国铁路工程物探70年华诞暨工程物探与检测助力铁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大会第一阶段,隆重举办了庆祝“中国铁路工程物探70年华诞”系列活动。首先,铁道分会常务副会长王永国先生对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七十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回顾总结,并介绍了《中国铁路工程物探70年文集》的编撰及出版情况。由汤友富、许再良、范建国三位勘察设计大师对《中国铁路工程物探70年文集》进行了揭幕。随后,王永国同志宣读了关于“铁道分会先进表彰”的决定,对长期以来在铁路工程物探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和优秀成绩者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了证书与奖章,充分肯定了老中青三代铁路物探人对铁路工程物探事业的贡献和传承。共表彰人员55位,其中终身奉献奖13人,突出贡献奖20人,青年精英奖22人。

大会第二阶段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典型案例、前沿技术创新、航空物探、减灾防灾与应急救援领域物探应用、新设备与新技术应用等5个专题,开展学术交流,共交流报告45篇。大会邀请了5位教授、研究员做了特邀报告,分别是重庆大学教授付志红的《实用化航空瞬变电磁系统研究进展》,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江玉生的《管片隧道内地下水与破碎带超前预报技术与实践》,中南大学教授席振铢的《基于自主创新电磁探测方法理论的装备与实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志伟的《缪子成像方法与隧道精细密度结构探测及动态监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伟的《弹性波法超前地质预报关键技术分析与应用》,代表了工程物探最前沿的理论探索与技术创新。铁一、二、四、五、六设计院、中国铁设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交流了近年来铁路物探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成果。本次交流报告有航空物探、缪子成像、微动探测、瞬变电磁等前沿的理论探索与技术创新, 有综合物探、岩溶探测、超前地质预报等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有隧道衬砌、混凝土结构检测的技术进展,还有最新仪器设备研制及相应方法的介绍,充分展示了近年来铁路工程物探技术的最新研究应用成果和仪器设备的研发创新,可谓百花齐放、硕果累累,为工程物探与检测技术的发展及设备的多元化、国产化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国内物探检测仪器厂商或代理商的大力支持,共有参展及参会厂商或代理商41家。其中,湖南五维地质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北京思凯维科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国科(重庆)仪器有限公司、北京同度工程物探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康克莱斯科技有限公司6家厂商或代理商协办了本次会议;重庆精凡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元石仪器有限公司、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璀陆探测技术有限公司、广州量米勘探科技有限公司等35家厂商或代理商参展、参会。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铁路工程物探长期的合作伙伴,为铁路(城轨)勘察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会议期间,各家厂商或代理商通过实物演示、宣传推介等手段展示了国内外一流的仪器设备与应用技术,为铁路物探及检测单位提供了基础性的软硬件平台和更多的选择机会,极大促进了铁路物探及检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4.会议闭幕环节,铁道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蔡少峰,同时作为下一届年会承办单位即铁一院的代表,做了总结发言,对本届年会的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及所有支持铁路物探的各位领导同行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参会代表发出了参加下一届年会的诚挚邀请,承诺把铁路物探的优良传统与精神一届一届更好的传承下去。

最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常务副会长王永国先生作闭幕发言,再次就承办、协办单位及各会员单位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指出,中国铁路工程物探走过了辉煌70年,特别是20132023这十年,铁路工程物探的发展突飞猛进,为铁路、城轨等各领域的综合勘察提供了可靠的支撑性解决方案,极大促进与提高了勘察设计质量、水平和效益,为中国铁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次会议的表彰、交流,铁路工程物探将持续推动技术、装备升级,为中国铁路高质量建设与发展更好贡献物探智慧和力量。最后,王永国先生宣布会议胜利闭幕。

本次会议规模创历届年会之最,庆祝活动隆重热烈,学术交流精彩纷呈,设备展览精粹汇集。会议在和谐友好、欢快轻松的氛围下,圆满完成了全部议程,达到了预期目的。


 

(铁道分会)


 
 

 

“第九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于20231110-1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理工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西藏自然资源行业联合会主办,由成都理工大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研究站网青藏高原观测研究中心、雅鲁藏布江中游自然资源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承办。

  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西藏自然资源厅评审中心、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华东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家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西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及克拉玛依校区、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华南农业大学、西部绿色发展研究院绿色矿山开发建设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院等65个单位的20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142篇,会议交流论文115篇,其中大会特邀报告10篇、大会报告14篇、重点报告24篇。

  会议开幕式由成都理工大学侯明才副校长主持,并代表会议主办/承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教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多吉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邓军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会议致开幕词,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欧光习主任介绍会议组织情况。

  突出“流体地球观”,面向流体地球科学前沿、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服务社会发展需求,是本届会议的主要特点/亮点。

  会议围绕“流体地球科学前沿及理论技术”、“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流体地球科学与环境灾害”、“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流体与资源环境效应”等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气氛热烈、成果丰硕。与会代表来自全国地学各行各业,囊括了深空到深地各个专业领域,形成了很难得的超专业跨学科与多学科跨尺度交叉研究的、老中青队伍梯次显然的新局面。紧张而热烈的学术交流中,出现不少开拓性的原始创新,同行们多是具备独立思考、强烈挑战意识的学者。

  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戴金星院士所做《中国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若干特征》大会特邀报告,揭开了本届大会学术交流的序幕。我国天然气地球科学泰斗戴金星院士,以其数十年如一日的认真态度与勤于思索,揭示了中国大气田有关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与天然气成因机理和规律性认识。接着,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院士所做《华南燕山期钨、锡成矿花岗岩的地幔供热机制》大会特邀报告,讲述了一堂关于地幔热流与金属元素迁移-富集成矿机理及成矿规律的精彩课程。而后,由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教授所做《高速远程滑坡一碎屑流成因机理研究》大会特邀报告,因“流体”而引发的“泥石流”甚至“碎屑流”,因“高速远程滑坡”而造成的“重大灾难性地质灾害链”;有惊心动魄的灾害场景感观,有科学精准的动力学模型与流态化远程运动机理认识,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领先水平和高端研究成果。总之,从戴金星院士特邀报告到胡瑞忠院士特邀报告,再到许强校长特邀报告,展现了从能源矿产到金属矿产,再到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的多专业/领域的重要成果认识,完全切合了本次会议的科学主题——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

  从刘树根教授“叠合盆地油气资源‘立体勘探’”报告到李文昌教授“国家重要战略资源BeW等关键矿产”报告,再到胡宗全教授“页岩气地质评价新技术与新认识”报告,再次深入了会议在“能源矿产”“关键金属矿产”“非常规能源”等多领域的精深研究进展,以及满足国家需求、服务社会的会议宗旨。

  新时期我国核电快速发展和战略核力量建设,对铀资源提出了新的重大长远需求,从国防、能源和环保考虑,必须立足国内,加大中长期战略铀储备。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李子颖教授的大会特邀报告《渗出流体砂岩铀成矿作用》,在阐述“卷型层间氧化铀成矿作用”“水成铀成矿作用”“次造山铀成矿作用”等砂岩型铀矿传统成矿理论认识及其关键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渗出成矿系统”“渗入+渗出成矿系统”原创性重要理论认识。

  资源与环境,是地球科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有机碳循环和地表环境及生物演化关系密切,生命不断适应着地球,又不断改造着地球。中科院院士张水昌教授的大会特邀报告《有机碳循环与资环效应》,首先从有机碳循环的驱动机制、有机碳循环的资环效应两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继而又从地球表层有机质富集控制了全球油气资源分布、有机碳循环与金属元素富集成矿、碳封存的气候环境效应三个方面,论证了“有机碳循环与资环效应”。报告最后强调,黑色页岩是地球宜居演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应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重新审视其重要性,揭示其资源环境效应;有机碳循环研究可为深入理解地球宜居演化、生物和地外生命起源、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新线索。

  本届大会,有众多蜚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并做了大量前沿、精彩的科学报告。其中,陈建文首席、任战利教授、罗群教授、李剑教授、陶士振教授、龚自正首席、邱昆峰教授、范洪海研究员、周文教授、梁光河研究员、欧光习研究员、侯明才教授的大会报告,全方位覆盖了深空、深时、深海、深地的地球科学前沿与重大工程技术进展,全面涉及了地球跨圈层流体与资源环境及灾害效应,包括地球流体动力学、非传统油气资源、岩浆热液铀矿及多金属矿产、氦气及关键矿产、以及碳封存等各领域研究成果。尤其是陈建文首席的报告《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及其控制因素》、龚自正首席的报告《我国小行星防御研究进展》,让与会者们清晰看到深海地质碳封存、深空小行星防御工程研究的急迫性及其重要进展,更加体现了从深海维护地球的宜居性、从深空小行星防御保护地球安全性方面的重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届大会,同样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硕士/博士青年优秀学子和富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青年科技骨干。经过大会学术委员会的认真评阅、交流和讨论,最终评选出10篇“优秀青年骨干论文”,作者分别是桂丽黎、邹灏、刘漪、李昌伟、刘斯文、高键、蔡佳君、张磊、梁浩然、张自力;11篇“优秀学生论文”,作者分别是陈燕萍、李安然、张莲、龚鑫、高伊雪、王莹莹、黄雅琪、方立羽、师晴、徐永烨、才艺伟。

会议最后,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谢渊主任进行会议总结,并致闭幕词。会议在“学术民主、气氛宽松、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学风中圆满结束。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为促进核地球物理专业学科发展,拓展核地球物理应用,首届核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23112527日在河北正定成功召开。来自30余家会员单位的5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26日,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程纪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总工程师武朝辉、中核地质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秦明宽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祜主持。中国工程院李宁院士受邀做报告《万米特深地球物理测井:一项极具挑战的“反向探月”工程》,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熊盛青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大学王南萍教授、南华大学叶勇军教授和成都理工大学张庆贤教授受邀分别做了5个主题报告。此外,来自大学、企事业等12家单位的16位专家学者围绕核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仪器和应用等方面做了16个专题汇报。特邀报告和专题汇报均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主任委员们为16个专题报告人颁发了纪念证书。

27日,核地球物理专委会召开了全体委员会议,会议由专委会主任程纪星主持。会议就核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用拓展、会员发展、科普宣传和委员增补等事宜进行了详细讨论,委员们热烈响应,献言献策。

首届核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开阔了与会者的学术眼界,对切实推动核地球物理科技进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1127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疆办事处(物化探大队)承办的“地球物理新技术交流”专题培训班在物化探大队顺利开班。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基金中心、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工程学院、新疆地质局局属单位的相关领导及物探技术骨干8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邀请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付志红,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博士、讲师鲁兴林和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吴牧阳分别就《实用化航空电磁系统及应用》《地面电磁装备新技术》《工程地震精细化探测新进展》等课题进行授课。三位专家以典型案例和详实的数据,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查装备研发前沿和应用成效,使培训学员进一步熟悉掌握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在开辟深部找矿空间方面的应用,为创新地球物理技术、拓展地质勘查服务领域,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工程建设和能源资源保障的现实需要夯实基础。培训会后,参会人员围绕“地球物理新技术”进行了研讨交流。

此次培训,不仅是一次学术成果交流会,更为广大从事地球物理工作的技术人员搭建了交流、合作、开放、共享的科技交流和成果展示平台,为逐梦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进一步发展地球物理事业提供了良好机遇。物化探大队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新疆办事处挂靠单位,今后将在推进学科交叉、活跃创新思想、交流发布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多方合作上不断探索新模式,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贡献科技力量。

 

(新疆办事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热前沿论坛2023”于20231227日至29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圆满召开。会议围绕“地热科技创新助力碳中和”为主题,聚焦地热系统动力学、地热勘探新理论与新技术、地热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地热储能、地热利用新模式、地热与关键金属成矿等六个专题展开学术交流与讨论。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德地热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热能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单位支持和协办。

学术年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专委会主任庞忠和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党委书记、局长朱学文(代)、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分别致辞。

汪集暘院士在致辞中首先指出我国地热发展相对较晚较慢,前景广阔;然后回忆了成立地热专业委员会的过程,并从我国地热发展的历史指出了地热与矿山的紧密关系,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及一大批测温数据得以形成离不开工业界的鼎力帮助,地热的发展受到了包括学术界、工业界等的各方支持;然后提出做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做好储热工作;最后汪集暘院士指出我国的地热从矿山热害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到最近的行星大地热流,路越走越宽,前途十分光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期盼地热工作者做出更大成绩。

朱学文(代)在致辞中指出安徽能源的开发方向朝着规模化绿色化前进,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安徽省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潜力巨大。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期待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通力合作,培养人才,完善技术,引领科技。

郭建副理事长在致辞中回顾了地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历史,指出地热专业委员会一经成立就为中国地热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简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优势及行业影响力。指出学会深度参与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和产业交流,在国家产业发展上印上了深深烙印。郭建高度评价了20239月在北京举办的世界地热大会,表示世界各国对中国地热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及高度评价。

开幕式结束之后举行了“新时代地热能高效开发与利用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发布会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马夫娇主任主持。发布会上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周永斌总编介绍了出版社的基本情况,丛书的基本情况,特别感谢了丛书主编与作者的无私奉献;随后丛书主编庞忠和研究员回忆了丛书的出版历史,指出丛书面向地热产业,为地热产业服务,涉及地热资源勘察-开采-钻井-模拟-利用-项目管理,覆盖地热资源开发的全流程。庞忠和研究员重点感谢了各卷丛书的作者及出版社,指出丛书编写工作量大,各卷主编克服诸多困难,无私奉献;出版社十分专业,在丛书的问世过程中给予了大力帮助。

之后举行了顾问专家聘任仪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周永斌总编聘任庞忠和研究员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能源与环境(化学化工)”上海学术专业出版中心顾问专家。现场庞忠和研究员感谢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表示这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将继续面向国家产业需求,编写高质量作品。

28日上午的大会由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孔彦龙主持。先后发表演讲的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专委会主任庞忠和:青藏高原中深层高温地热成因新知;东华理工大学教授、专委会主任副主任孙占学:放射性生热与地热资源;吉林大学教授、专委会主任副主任许天福:超临界地热多相流反应溶质运移模拟与实验;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忠权:地热综合利用实践与思考——以四川盆地为例。

28日下午的大会分别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清海教授和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李红英处长主持。先后发表演讲的有:南京大学刘绍文教授:国际热流委员会全球地热数据评估项目(ILP-TF8)进展;成都理工大学姜光政教授:青藏高原大地热流与岩石圈热结构不均一性特征与构造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林友:青海共和盆地高温地热资源;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迎春(代):地热区热通量方法特征及研究进展;吉林大学副教授杨峰田:林甸地热田成因分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清海教授:地热水中的溶解组分:开发利用时的一柄双刃剑;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左银辉:四川盆地中深层地热资源评价;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高级工程师赵宝峰:华北盆地东缘(皖北地区)中深层地质构造与地热资源勘查潜力;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孟超经理:广域电磁法在地热资源勘探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安徽省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官煜:安徽地热资源与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29日上午的大会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地热研究室主任龚宇烈研究员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地热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静晨教授主持。先后发表演讲的有: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查永进教授:着力发展地热钻完井技术开创地热开发新局面;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蔡皖龙:地热系统仿真模拟全场景解决方案及地热计算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讲师黄永辉(代):高温裂隙型含水层储能系统中的热流固THM耦合分析;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博士后田小明:基于伴随梯度的高效地热模型反演计算框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艳:华北地台盖层封闭性探究及远场大地震对渗流和裂隙的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金川教授:中国地热区域分布及开发利用方向;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龚宇烈:面向工业应用场景的高温热泵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令宝:地热有机朗肯循环发电及其性能提升技术;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荆铁亚:火电行业地热能供热的关键技术及探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沣浩(代):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能效提升及内管设计优化。

学术会议前后,专委会还分别在线上和线下举办了5场培训活动,分别是地热高效能源站系统设计技术培训、地热能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术培训、深井换热测试与数据分析培训、地热计算器与OpenGeoSys软件地热数值模拟培训、PythonDARTS地热数值模拟培训。学术会议结束后,与会人员赴长丰宇桥生态科技园参观考察了“地热+”区域能源站示范项目。

与会代表围绕报告者所作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广泛的探讨,报告精彩纷呈,与会代表受益匪浅,会议加深了学界与产业界的交流,为不同背景地热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会议取得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


 

(地热专业委员会)


 

20231011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济南组织完成了2023年度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

根据《关于开展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奖工作的通知》(鲁地物会字(202307号)文件的要求,在申报期间共收到20家会员单位申报项目64项,经学会初审,符合评奖要求。经过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获奖项目34项,其中,一等奖8、二等奖16项、三等奖10项。

根据《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2021年修订版)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2021年修订版)的要求,一等奖奖励比例不超过15%,二等奖奖励比例不超过35%,三等奖奖励比例不超过30%2023年度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示公布后,学会将召开会议表彰并发奖金,鼓励科技人员积极为地球物理事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做出新贡献。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深秋时节,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参加了山西省科技社团党委组织的以“从文化学校到革命熔炉”为主题的红色讲堂活动,到山西国民师范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

山西国民师范,始建于1919年,从1926年起,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山西传播马列主义、发展革命组织、从事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重要基地。1936年冬至1937年秋,在中共山西省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牺牲救国同盟会在这里设置了培训机构,举办了“军政训练班” “民训干部教练团”等,先后培养了四千余名优秀干部,同时还建立了“青年抗敌决死队”,成为山西新军的策源地,为促进和坚持山西乃至华北的统一战线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19年创建,到1936年停办,在短短的17年时间里,国民师范的进步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他们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向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统治发起了顽强的抗争,成为太原学生运动的中心,培育了以徐向前、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杰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革命精英。在无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战较量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山西的重要革命阵地,是山西进步青年开展反帝反封建运动的红色堡垒,见证了中华儿女爱国奋进、不屈抗争的革命精神。如今,国民师范的峥嵘岁月已成为历史,但青年学生抗日救亡的呐喊仿佛犹在耳畔,这里永远是传播红色精神之源。

在整个参观学习过程中,观看了反帝反封建运动再现表演、生动而精彩的影视展现,逼真地再现了战火纷飞的岁月;参观了原山西省立国民师范的办公楼、图书馆,山西国民师范原址模型、牺牲救国同盟会展、山西抗敌决死队战斗历程展、中共太原地区斗争史展等主题内容。通过观看图片、文字、资料实物和聆听讲解,使大家了解了国民师范光辉的历史,了解了我党在山西创建的历程、工作的艰辛和努力,了解了山西革命运动的摇篮,参观学习人员深受教益。国民师范把千万颗革命的种籽,撒遍了太行之巍、汾水之滨,撒向中华大地。大家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在革命时期的艰辛与付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红色精神的热爱与追求更加坚定。


 

寻红色记忆就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我们一定要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焕发出战斗拼搏的精神,联合地球物理工作者,不断推进地球物理事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五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

 

  2023年12月16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五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张善法理事长主持会议。学会理事会、监事会、秘书长共61人参加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学会年度党建工作报告、监事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学会年度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和下一年度学会工作计划;审议通过了增选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人选的决议;增选

海洋大学刘怀山教授为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书记兼任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会议审议通过了“学会成立20周年表彰名单”,授予刘元生同志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授予山东大学等36家单位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曹丹平等138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突出贡献奖” 荣誉称号,授予陈磊等18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学会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宣读了《山东省科协省级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
  管兆宣理事做学会党建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党支部重点工作报告。2023年,学会党支部定期召开组织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会,组织召开主题教育活动、自检自查活动、世界读书日读书分享活动、我为发展献良策活动、主题作品征集活动等,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临时党支部、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党委联合开展“走进革命老区”沂蒙山党建活动。学会党支部共开展内部学习分享交流66 次,党费缴纳完成度100%。学会党支部下一步重点工作将围绕“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落实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查不足、剖原因、促优化”、“廉洁自律,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做好学会服务工作”四个方面展开。
  杨洋副秘书长作学会年度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报告。2023年,推荐山东省科普教育基地1家,推荐山东省科协“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十一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各1人,推荐山东省“齐鲁(大)工匠”候选人3人,推荐山东省“第十届杰出工程师”1人,推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技术奖”银奖、铜奖2项,推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高级工程师2人、中级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4人。开展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23年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评选出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0项。联合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5次,邀请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报告60余次。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举办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荣获第十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优秀组织单位”。协办开展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2023年全省地勘系统应急物探职业技能大赛。与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市中分局和济南市中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动,邀请何继善院士做科普报告,倡议会员单位开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筹备学会成立20周年发展大会,出版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在下一年工作计划中,学会将围绕“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继续努力,砥砺前行。刘元生监事长做学会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山东大学张训华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刘怀山教授在讲话中感谢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会,表示将为山东省地球物理事业发展继续努力。
  张善法理事长在总结中感谢学会理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并要求全体理事凝心聚力,继续谱写山东省地球物理事业新篇章。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121日,经过遴选和评审,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最终推荐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龙笛(参选论文《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研究员偶阳(参选论文《Can updated climate pledges limit warming well below 2°C?》,发表于SCIENCE)、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参选论文《Mapping high resolution National Soil Information Grids of China》,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三位中国科学家参与全球“前沿地球科学奖”评选。

此次评选工作主要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经过一个多月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共有29 家单位提名45个论文候选人人选参与初步评选,经投票,初评遴选出15位“前沿地球奖”论文候选人人选供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经终评专家投票,最终排名前三位的论文候选人提名入选“前沿地球奖”主要候选人。

“前沿地球奖”由前沿研究基金会(Frontiers Research Foundation)2022年发起设立,旨在表彰过去两年在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的、有助于将地球系统保持在环境安全界限的研究成果。据悉,此奖项最终结果将于20246月公布。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襄阳基地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2024-2028年度)”。这是地球物理中心获得襄阳市科普教育基地、襄阳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襄阳市青少年科普研学基地之后荣获的又一个省级平台。

据悉,地球物理中心襄阳基地建有地质调查科普区、森调职业体验区、地质标本展示区、钻探动态演示区,以及汉江流域自然资源科普实践教育中心等多个主题科普区,室内场馆面积达2400余平方米。另外智慧教室、科普会议中心、室外展览场、篮球场、足球场、住宿楼、食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可同时满足1000人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需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会员单位。近年来,地球物理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襄阳基地科普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明显、场馆设施齐全、大型活动组织经验丰富等优势,先后以“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全国土地日”等时机为契机,成功举办了“保护地质环境、拥抱健康明天”“走进科技、你我同行”“浮出水面”科普剧演出等10余场不同形式的大型特色科普活动,科普受众2万余人次。

下一步,地球物理中心将以《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十四五”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方案》为基本遵循,紧紧围绕“科普自然知识、讲好汉江故事、展示地域特色、分享建设成果”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创新自然资源科普内容和形式,打造具有汉江流域特色的自然资源科普中心,创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


 

各有关单位: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联合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承办的《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2024 Shenzhen)》将于2024519-22日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

本次会议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和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按照协议每4年举行的品牌国际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GEM Beijing 2011 GEM Chengdu 2015GEM 2019 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