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64

 

科协精神

在中国科协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第二次常务理事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四川办事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挂牌仪式暨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交流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航空电磁高分辨探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培训班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

团体标准《微动探测技术规范》送审稿通过评审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8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油藏地球物理”“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诱发地震相关研究前沿、进展与挑战”“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解剖地震”“实验室地震”“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青藏高原交通工程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全球变化大地测量与遥感”“地震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完)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深地多物理场观测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圆满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旋转地震学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圆满召开

第二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在山东威海成功召开

第五届(2022-2023)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第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会议纪要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纪要

低频射电与等离子体波空间探测技术和等离子体理论研讨会暨太阳和空间等离子体物理高级讲习班在扬州举办

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 ——第二届“火星沙尘暴”科学会议在兰州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第三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与物探技术高层论坛会议纪要

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及2023年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2023年第十一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换届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2023年青年学术交流会

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成功举办

追寻红色记忆 汲取奋进力量

中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组织到平型关参观学习

报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开展“走进革命老区,传承革命精神,党建强会”特色活动

参观原子城纪念馆,致敬“两弹一星”英雄

 

 

在中国科协党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202398日)

贺军科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中央第三十八指导组的有力指导下,中国科协党组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以学习开头、以调研开路、以实干开局、向问题开刀、向群众问效,着力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

一、主要做法

按照中央要求,结合科协实际,在开展主题教育的方法上,我们突出抓了五个重点:

一是努力提高政治站位。牢记科协是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将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主题教育工作要求,召开动员部署大会,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调度机制,有序有力部署推进。谋划在先、督促靠前,压实各级责任,党组、书记处全体同志带队,对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开展2轮督导调研,在各部门单位召开座谈会39场,一对一访谈党员、干部182人。用好“智慧党建”数字平台,对基层党组织主题教育任务进行全流程跟踪。加强宣传交流,为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开展主题教育提供指导。中央主题教育简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中国科协主题教育情况作了宣传报道。

二是突出“学思想”这个主要任务。党组发挥示范领学作用,带领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集中8天举办读书班,静下心来深入学习、研讨交流。通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组会“第一议题”,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本行精读研读《论科技自立自强》,认真学习“浦江经验”“千万工程”经验案例。注重实地考察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党组同志带队到国家实验室、大学、企业等机构,与科技工作者交流心得体会。党组同志认真备课,在“七一”前后集中讲专题党课,得到积极评价。注重区分对不同职级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自律与他律结合,切实抓好个人自学,推动党支部、党小组建立有效的督学促学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交流、学习标兵评选等方式强化学习质量,在“智慧党建”平台汇编读书班发言材料、个人学习心得1000余篇,面向全体党员、干部开放点评。努力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科技界思想政治引领的能力,主题教育期间,推出思政课融媒体节目《与科学对话》,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科技工作者的故事》长篇综述,社会反响良好。

三是聚焦问题调查研究。坚持高站位、小切口、大纵深,对照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协工作的重要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图景中找准坐标,从群团组织突出问题中查找科协自身问题。党组、书记处同志领题,分别从模范政治机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建好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推动科协数字化转型、科技社团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增进对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等7个方面,按照“深实细准效”要求推进调研,同步带动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调研。带动青年干部开展“关键小事”调研,提交“青年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焦虑状况”“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时间保障”等70余篇有质量的调研报告,以调研问题清单推进成果转化。调研中,加强统筹协调,轻车简从、务实高效,坚决防止和纠正不良倾向,杜绝“一窝蜂式”“赶趟式”调研,努力把情况摸准摸透,把思路举措谋深谋实。

四是刀刃向内检视整改。党组梳理9个方面问题清单,制定50条整改措施,建立台账,按分工明确每位党组、书记处同志的主体责任。目前,党组问题清单的整改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各部门单位364条措施均取得整改实效。扎实推进干部队伍教育整顿,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带动党员干部接受深刻思想洗礼,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制定整改措施,认真处理教育整顿中存在的问题线索,努力建设合格干部队伍。专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注重对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持续深化科普e站整改。针对干部作风不实、举办论坛重规格轻实效、科技工作者主角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深挖主观思想根源,提出大幅度压缩论坛、会议活动整治方案。坚持纠“四风”与树新风并举,依托科协系统网上党校平台,认真学习党性教育课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将全面从严治党、党规党纪方面学习纳入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努力激发崇尚实干、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

五是强化办实事的效果导向。结合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颁发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集中发布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广泛宣传扎根基层一线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发布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729人入选),托举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届之最。针对“报表多、审批多”问题,建设STID(科技身份识别)平台,在人才奖项评审中实现数据复用和信息一键调取,让信息“多跑路”,科技工作者“少跑腿”。试点开展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推动解决科普专业职称评审通道不畅问题。上线“智慧科协”门户和移动APP,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体化服务。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的“惠民兴县”科技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全国县级科协和各级学会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19.4万场。中国科技馆针对暑期外地观众多、团队游客多、入馆时段集中等特点,在预约购票、快速入馆、细致服务方面下足功夫,为公众提供入馆一站式暖心服务。青少中心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开展全国科技教育乡村行等活动,凝聚服务更广泛公众的科普合力。党组关心关爱科协干部职工,推动解决部分职工亚健康状况、子女就近入学难、青年干部婚恋等问题,开展“健康科协”活动,营造了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收获与不足

通过近5个月的共同努力,中国科协主题教育取得积极成效,达到了预期目的。按照中央指导组安排,我们面向机关部门、直属单位党员、干部开展主题教育测评。同志们整体上对科协党组主题教育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在全党深入开展此次主题教育,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对于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科协主题教育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以学铸魂有收获,更加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通过扎扎实实学习,更加深刻领会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更加深刻领会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党的自我革命、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许多独创性观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志们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两个维护”的自觉。主题教育期间,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系统阐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阐明党的建设“十三个坚持”重要思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党的理论创新规律,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要求。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对于我们增进理论清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

二是以学增智有收获,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大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的行动大纲,贯通政治理论、政策理念、实践要求,是全党全国对于中国大局科学认识的结晶,很重要的内容是我们党是什么、为什么、要干什么,我们国家怎么走到了今天,现在在哪里,如何开创明天。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我们认真学习总书记的著作和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认清了自己和全局的关系,学习在大局下思考谋划科协工作。同志们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同关系,对于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基本方略和重大部署更加清楚,对于中国科协在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大局下的责任更加坚定,运用“六个必须坚持”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审视科协工作,跳出科协看科协、立足全局看科协、着眼长远看科协更加自觉,提升了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以学正风有收获,更加自觉地运用党的建设法宝检视改进思想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引我们党成功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主题教育中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党的群团工作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完善党对科协的领导,发扬党的建设好做法、好经验、好传统。对照党中央的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严字当头,讲政治要严格,学理论要严格,执纪要严格。我们落实党中央要求开展干部教育整顿,按照中央纪委统一部署开展纪检监察队伍整顿,按照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要求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发现了查处了一些突出问题,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干部受到教育和触动。我们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党员、干部职工、科技工作者的意见,提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觉悟,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举一反三,得到多方面的深刻启示。我们把主题教育作为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提高党建质量的有利契机,科协直属机关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得到增强,涌现出新一批“四强”党支部和优秀党员,体现了政治机关模范作用。

四是以学促干有收获,实实在在地解决一批科协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问题,提高科技工作者和身边群众的获得感。我们通过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高了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科协的政治责任、根本职能、工作主线、改革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啃“硬骨头”、久久为功的信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院士候选人推荐(提名)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一流期刊建设取得新的进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功举办,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普日等活动紧锣密鼓筹备,科学技术出版社应战洪涝灾害,各部门单位守责尽责,有力推进各项工作按计划开展,确保党组年度工作部署和重大任务落实。我们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总结主题教育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制定《全国学会设立变更科学技术奖核查操作规程(暂行)》《全国学会负责人任职管理办法(试行)》(草案),提出《中国科协直属全国学会外事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中国科协《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干部选拔任用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工作办法》等管理办法,制度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

在主题教育收官阶段,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党组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党组同志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会,各部门单位以严格标准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九十岁高龄的刘士魁和八十多岁高龄的华其令、张宏葆等老党员,本来可以线上参会,仍然坚持从河北固安、北京昌平等地赶到现场参加组织生活会,体现了老党员坚定的向党之心和严格自律意识,为我们在职的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通过这次主题教育,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化内化转化,必须坚持以学为先、凝心铸魂,切实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矢志不渝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担当实干。必须坚持政治引领、政治自觉,牢记科协政治责任,做好党在科技界的群众工作,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必须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在懂全局、议大事、管本行上下更大功夫,增强党员、干部谋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必须坚持紧盯问题、务求实效,坚定不移去除机关化作风和行政化依赖,拓展社会化生存发展手段,更加突出服务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源头性工作,推动科协一切工作向我国科技事2035年战略目标聚焦,形成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与党中央的要求相比,与科技工作者的期待相比,我们清醒地看到,科协主题教育的力度和效果还存在一些差距:

在理论学习方面,学习的深度还不够,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破解实践难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科技工作者开展理论宣传阐释尚不深入不生动。在政治素质方面,对如何在“国之大者”坐标系中找准科协定位,研究还不深入不精准,紧迫感还不够,政治机关意识有待提高,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还需不断强化。在能力本领方面,应对社会变革的意识不强,服务科技人才、服务科技创新、高质量科普供给、提供战略性科技咨询的本领不够强,对青年科技人才这个关键群体雪中送炭的精准服务少。在担当作为方面,进取精神不足,深化改革不够自觉,机关化行政化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大抓基层的成效还不显著,存在“重精英、轻草根”现象,对一线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关心关注关爱不够。在工作作风方面,抓工作任务落实不精细,缺乏跟踪问效、督促落实。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管长远的制度,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不亲不紧未根本解决,调查研究仍然有形式主义现象。在廉洁自律方面,党员干部教育监督管理还有薄弱环节,违反党的纪律的低层次问题时有发生。警示教育及时性不够、震慑力不强,有的干部用“吃瓜”“看戏”心态看待警示案例。院士推选、评奖评优、科技竞赛、办会办刊等重大业务活动的廉政风险还不同程度存在,“严”的主基调还不鲜明。

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主题教育期间发现并且正在整改的,将来还要继续加大力度,刀刃向内,持久发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弱项补短板。

三、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推进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提出四点要求。

一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常抓不懈,增强理论自觉,夯实思想根基。要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抓好深化内化转化,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履职本领。要持续完善党组“第一议题”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努力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纵深带动基层支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突出学会理事会党委政治学习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学会会员常学常新、细照笃行。针对不同群体分圈层抓好理论宣传阐释和产品供给,提高宣传矩阵传播力,推动科技界真学实做、知行合一,营造浓厚氛围。要推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走向社会、引领风尚,深化“最美科技工作者”“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等活动,感召科技工作者传承红色根脉、勇担时代重任。

二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政治能力,彰显科协组织政治属性。要提高政治站位,牢记政治责任。时时与党中央重要要求对标对表,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国之大者”谋划推进科协事业发展规划、重大任务、重点工作,强化战略思维,破除路径依赖,动员科协各级组织聚焦靶心建功立业,发挥不可替代作用。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督查督办等机制,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加强科协全国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决策事项的督促检查。要建设模范政治机关,加强政治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党建工作全过程,以机关带系统,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深化党建强会,完善学会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学会党组织政治功能,特别是对重大决策、重要人事政治把关作用,引领学会坚定政治方向,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强化政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层层压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坚决反对和抵制违背科技伦理、违反学风道德等方面的行为和观点,积极稳妥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的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三要聚焦科技领域“国之大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展现科协作为。要聚焦“为党育才”,突出服务国家战略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关键群体,聚焦人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最突出的需要,加强全链条人才服务能力;做好院士举荐、国家工程师奖等举荐、奖励工作,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认真研究贯彻中央近期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找准着力点,发挥科协优势,贡献科协力量。要聚焦主责主业,围绕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化“四个服务”,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优化高质量科普供给,建设世界学术创新高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国家高端科技智库,不断提升科协引领力、组织力、创新力、服务力,凝聚科技工作者奋进新领域新赛道。要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扩大国际科技对话和人文交流,服务科技界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为打破外部科技封锁塑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完善科协组织党的领导机制,推动地方党委把对科协的领导具体化、机制化。扩大科协基层组织有效覆盖,推动“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向基层延伸。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升治理运行效能。

四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涵养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要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完善科协党组党的建设领导小组机制,一体推进机关党建、学会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管好班子、带好队伍。要深化纠治“四风”顽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改进文风会风,持续大兴调查研究,真正让科技工作者当主角、站C位。协同地方党委政府建立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办好事的机制。完善机关、直属单位绩效考评机制。要全面从严监督执纪。加强对下级“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落实党组与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沟通协调机制和会商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党组织巡视问题的协同整改机制,推动各类监督形成合力。重点完善项目管理、政府采购监管,扎紧院士推选、评奖评优、竞赛办刊等重大业务的制度笼子,零容忍查处违纪违规问题,及时开展警示教育。果断处理企业清理、信访举报等遗留问题,积极消除风险隐患。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突出用人政治标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和科技文化素养,养成严实的工作作风。积极营造全身谋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

这里我再强调一下,为推进主题教育调研成果转化,纵深推进科协改革,党组研究提出:从9月初开始至年底,遴选20项工作,分成宏观事项和具体工作两大类,实施项目化研究推进。其中,宏观事项类,涵盖深化改革、基层组织建设、学会党建、服务人才、智慧科协、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宣传体系、科创中国、一流学会建设、科技咨询等10个项目,需要研究形成整体工作框架,事关科协全局的一些重大题目,可进一步作为全委会或常委会会议主题内容,为全国政协科协界委员履职提供服务。具体工作类,涵盖加强科协请示报告、提高学术交流质量、清理规范论坛活动、一流期刊建设、科技馆体系建设、国际组织建设、优化科协奖励项目、服务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展港澳台科技交流等10个项目,需要清晰定位问题,提出具体可行办法。每个项目分别由党组或书记处一位同志按照分工主持研究讨论,主责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直属单位参加。这些都是我们把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成果继续引向深入的具体措施,要全力以赴、抓紧研究,成熟一个就上会专题研究一个,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年底前要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第二批主题教育即将展开,我们要及时掌握各地方科协开展主题教育的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对“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难点问题,以及单靠基层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上下协同解决。加强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进一步改进作风、真抓实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科协改革发展,为巩固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尽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科协通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于2023711日下午以线下+线上的形式召开,本次会议应到会常务理事人数60人,实到人数46人,请假14人;应到监事5人,实到监事5人;列席人数12人。出席会议人数符合学会章程规定。会议主要议题:1.审议有关文件;2.审议有关事宜。

会议由理事长底青云院士主持。底青云理事长首先代表学会对各位常务理事百忙中前来参会表示感谢,希望与会代表认真讨论有关事宜,共同为学会发展献言献策。根据会议议程安排,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向到会常务理事、监事和列席代表汇报了民政部委派的会计事务所,对我会十届理事会换届法人离任审计的有关情况和审计的总体评价,并就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学会所采取的整改方案向常务理事和监事进行了汇报,会议代表认真听取了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代表秘书处向十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提交的六项建议的说明

经常务理事会充分讨论,根据学会工作实际情况,会议审议并通过以下各项内容:

1.同意修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财务管理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内容的建议。

修改的主要原因是针对本次审计指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财务管理规定》未得到有效执行,学会部分超过五十万元的年会会务费、科学技术奖奖金支出,未见理事长或常务理事会审批手续。上述情况不符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财务管理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单笔金额超过五十万元的支出要报理事长或常务理事会审批。”的规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财务管理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的内容原为:学会的业务活动成本由课题负责人在报销单上审核签字,管理费用由经办人在报销单上签字,最后经学会秘书长签字审批后方能报销。单笔金额超过五十万元的支出要报理事长或常务理事会审批。各项支出要有合法凭证,发票抬头一定要写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写成其他的不予报销。

现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财务管理规定》第十四条第(二)款的内容修改为:学会的业务活动成本由课题负责人在报销单上审核签字,管理费用由经办人在报销单上签字,最后经学会秘书长签字审批后方能报销。单笔金额超过五十万元的支出要报理事长或常务理事会审批。各项支出要有合法凭证,发票抬头一定要写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写成其他的不予报销。

鉴于本学会每年一次的学术年会费用及会议期间发放的科技奖励金额较大且需要及时支付,经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学术年会费用及科技奖励支出授权秘书长审批。

2.同意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纳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子奖项,向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申报的建议。

同时,经常务理事讨论,一致同意将“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变更为“顾功叙奖”。

3.同意修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的建议;

4.同意修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建议;

5.同意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奖项名称变更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的建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下设杰出、优秀两个等级。

6.同意将《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变更为《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的建议。

会议最后,底青云理事长还向与会常务理事通报了学会2023年两院院士的评审情况,并对会议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她要求秘书处进一步完善内部规章管理制度,规范开支,“以法办会”“以章治会”。


 

(学会秘书处)


 

时  间:2023921-25日。

  会议方式:网络通信。

  参会人员:本会常务理事60人,参会45,其中35人通过邮件进行回复,10人通过手机回复;符合学会章程规定的人数,会议决议有效。

  会议内容:

  一、审议并通过

  1.增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赵海波、湖南普奇地质勘探设备研究院陈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裴健翔、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冯杰、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与股份有限公司刘惠洲、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如伟、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秦飞等7位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的建议;增补河南理工大学金双根、中国地质科学院吕庆田、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自然资源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熊盛青、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赵海波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的建议;以上决定待提交我会会员代表大会追认;

  2.2023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10个项目分别获一、二等科学技术进步奖;

  3.202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评选工作顺利完成,经推荐、初选、终评、公示,有10个项目分别获金、银、铜奖;

  4.经推荐、评选出2023年度顾功叙奖2人;经推荐、评选出2023年度傅承义奖获奖人8位,将在39届学术年会上做专题报告后颁奖;评选出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五篇。

  二、工作汇报

  1.为加强国内外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我会拟组织会员参加由欧洲地球科学家和工程师协会 (EAGE)与日本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J)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亚太区近地表地球科学与工程研讨会”,会议时间为2024513- 15日,会议地点在日本筑波,请大家根据会议主题及征文内容踊跃投稿,有关会议具体信息请见会议网站:https://eage.eventsair.com/6th-asia-pacific-meeting-on-near-surface-geoscience-and-engineering.

  2.按照与SEG签署的双方合作备忘录,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SEG联合举办、南方科技大学承办的“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2024 Shenzhen)”将于2024519日—22日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召开,目前会议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三、年会工作进展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 3800余篇,下设130个专题和3个联合专题,共有37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2023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9届学术年会将于20231013-17日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13日全天为会议报到注册时间,请各位常务理事届时到会指导工作、参加学术交流。

  会上,还通报了我会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颁奖典礼将于2023101514:30-17:30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希望各位常务理事届时准时到会参加。

  参会的常务理事认真阅读了会议内容及相关审议文件,并及时将审议意见提交给学会秘书处,大家一致同意所审议的文件内容,为秘书处有序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会秘书处)


 

20239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四川办事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挂牌仪式暨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交流会在成都举行。会议主要为两个内容:一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四川办事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挂牌仪式;二是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交流与讨论会。四川办事处挂靠单位为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物探勘查院有限公司,该单位同时也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成都理工大学3家单位主办,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物探勘查院有限公司和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2家单位承办,并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四川省地震局、西南石油大学、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南方分公司、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协办。共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石油、地勘、有色、冶金、核工业等行业系统29家单位,12家仪器厂商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参展交流。这是四川办事处第一次承办的大型学术交流会议。

挂牌仪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主持,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江涛致开幕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致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宣读办事处任命文件,接着播放授牌视频,之后郭建、江涛与四川办事处主任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教授、四川办事处常务副主任四川省自然资源物探勘查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大揭牌,仪式最后由四川办事处主任王绪本作表态发言,联合发起单位代表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李庆阳、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副院长李之利分别发言。 

 

  本次大会共邀请6位专家作特邀报告,分别是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言章教授的《航空(地空)电磁探测系统研制与应用》、中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副主任李帝铨教授的《广域电磁法在油气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绪本教授的《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多尺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应用》、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旭日教授的《油气地球物理新进展》、中国石油集团东方物探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副院长杨晓的《川南页岩气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应用实践》、中国石化地球物理公司高级专家刘胜的《龙门山山前带地震采集攻关实践与认识》。报告内容涉及航空物探应用、广域电磁法应用、油气勘探技术、找矿技术等前沿方法技术进展及最新应用成果。

  本次学术交流会,除了特邀报告外,还安排了10个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内容围绕铁路工程物探进展与展望,全面提升地球物理支撑服务能力建设一流区域地质调查中心,军事地球物理需求与展望,浅层勘探在城市地下空间调查中的应用,东方物探公司西南探区物探技术进展,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用与展望,水电工程施工期物探检测,四川省公路工程物探发展与展望,时频电磁在战略找矿突破中的应用与展望,广域电磁法在四川盆地的应用等内容,学术氛围浓厚,交流气氛活跃。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四川办事处及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的成立,对于有效联合川内资源、畅通更多地球物理科研及应用需求信息渠道,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意义重大。办事处设立后,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物探勘查院有限公司将继续强化与各界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研究,着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努力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在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川办事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航空电磁高分辨探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培训班于2023721日至725日在河南郑州成功举行。本次培训班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河南地质研究院、河南豫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办,吸引了全国范围内的地矿、煤炭、有色、研究所、高校等行业部门95位学员参加。

 

培训班于郑州这座千年古城举行,汇聚了来自地质与地球物理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一线工作人员。与会学员们不仅在学习中获得了学术上的提升,还有机会领略郑州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与交流。此次在航空电磁高分辨探测领域的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培训,更是为地球物理学界的专业人士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河南地质研究院为培训班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组织保障,河南豫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也为培训班的顺利举行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次培训班共邀请了31位专家担任讲师,他们涵盖了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以及来自大学、科研所和企业的教授和科研人员。在培训会上,这些顶尖专家为学员们奉献了一系列精彩报告。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的《航空电磁装备技术创新与思考》,吉林大学殷长春教授的《航空电磁方法技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的《电性源瞬变电磁精细探测技术》,以及中南大学柳建新教授的《金属矿地球物理方法》等报告尤为引人瞩目。他们用丰富的经验和前沿的知识,向学员们深入浅出地解析航空电磁和地空电磁、地面电磁理论方法、装备技术和示范应用等关键领域的内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培训班还邀请了业界一线企业的7位专家,以及博士生和博士后们的报告。他们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为学员们打开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培训内容涵盖了航空电磁高分辨探测领域的核心问题,包括大深度、高精度、快速度、低成本等关键技术,以及装备、数据处理、数据解释和应用等方面。同时,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的相关主题也成为本次培训的亮点,涉及转化机制、企业管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知识产权和技术转化等内容,填补了学员们的知识盲点。

  参加培训的学员们纷纷表示,在这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上,他们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相信这些收获将对他们未来的科研和职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本次航空电磁高分辨探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培训班圆满结束,但它的影响将会延续,为推动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2372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提交的《微动探测技术规范(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进行了评审。评审会议采用线下线上同步进行,线上通过“腾讯会议”软件举办,线下在青海开元大酒店6楼多功能1会议室设主会场,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长安大学设分会场。评审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主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介绍了与会专家和参会人员。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发表讲话,他对评审专家和参会人员表示感谢,感谢大家对学会团体标准工作的大力支持;他表示,团体标准在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一点学会团体标准做出了重要贡献;《微动探测技术规范》这项标准是学会这几年参编单位最多、编制人员最多的一项标准,希望通过今天这个会议,全面完善标准内容,准备报批发布;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支持学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加快推进技术成果转化。

编制组单位代表徐卫董事长发表讲话。他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和支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欢迎大家常到山西指导工作,深化交流与探讨,加强学术合作。并表示,单位将继续坚持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做好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并预祝标准评审顺利通过,评审会议圆满成功。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徐佩芬教授对团体标准《送审稿》和“编制说明”内容的汇报。李传金教授对团体标准的征求意见情况做了汇报。经过专家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团体标准《送审稿》内容符合国家团体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意通过评审,并对团体标准《送审稿》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表示,《微动探测技术规范》是比较典型的一项规范。微动探测作为一项新方法新技术,与时俱进,建立了一套新的方法体系,做成团体标准。这对于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推广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编制组把握问题的难点,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取舍,逐条修改完善标准内容,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努力,把这项团体标准做成学会团体标准工作的一个品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作会议总结。首先,他对这项团体标准的制定过程、初稿评审和征求意见阶段工作作了简要回顾。他表示,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工作,质量较高,符合规定。感谢各位评审专家在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智慧,各位专家在技术要求和具体的操作上都提出了丰富的、可行的、目前技术指标能够达到的具体修改意见。他表示,编制标准是一个总结经验、继续提高的好机会,希望编制组根据专家评审组的评审意见尽快修改完善,形成报批稿,确保能够按期完成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感谢主编单位,感谢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有限公司对标准评审工作的全力支持。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202371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驻会副秘书长胡敏、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党委书记宋彦云莅临会议,来自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防灾科技学院、中国石油集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等国家部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所属约60余人,通过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宋彦云书记首先代表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对本次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与会专家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同时,在概要介绍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基于密集综合观测技术的强震危险性预测关键技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地震监测预测技术等信息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情况进行了交流。宋彦云书记特别指出,我国地震监测预测业务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基础支撑,地震监测信息系统在从模拟观测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希望新一届信息技术专委会能够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的光荣传统,继续在学术研讨、技术交流、科普宣传、专业培训等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希望各位委员和专家对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各项工作不吝支持、指导和指正。

胡敏副秘书长对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以及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信息技术专委会委员和常务委员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上一届信息技术专委会领导班子和全体志愿者做出的努力表示由衷感谢,并特别感谢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多年来对专委会工作的大力支持。同时,向各位与会代表系统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以及近年来相关学术活动的组织情况等,并对信息技术专委会的相关工作给予较高的预期,希望新一届专委会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委员们,能够充分结合专委会的自身特点,在学术活动、科普宣传等方面广泛搭建交流平台,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会上,蔡晋安主任代表第六届信息技术专委会做了工作报告,系统回顾了五年来专委会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在全体委员们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显著成绩。特别是,详细介绍了第六届信息技术专委会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认真贯彻执行中国科协的有关精神,紧密结合信息工作的自身特点,在学术活动、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等方面取得的喜人成绩。同时,希望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及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新一届信息技术专委会能够在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研讨活动、加强科普宣传以及增进委员们之间沟通联络等方面取得更好的突破和进展。

本次会议在召开过程中,第六届专委会副主任陈会忠做了专委会管理办法修改案的修改说明,并对该修改案进行了现场表决。同时,依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关于同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换届方案的批复》(球会字(2023)第17号)相关精神,第六届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沈萍做了换届筹备工作的相关说明,并作为总监票人主持了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第七届专委会委员和常务委员。随后,在第七届专委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上,汤毅同志当选为第七届信息技术专委会主任,胡天跃、张怀、张锐、阮爱国、席继楼等5位同志当选为副主任,席继楼同志兼任秘书长。

新当选第七届信息技术专委会主任汤毅在会上表示,新一届专委会将继续发扬专委会的自身特点和光荣传统,致力于构建我国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并开展相关国际、国内学术和技术交流,继续开展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科学普及活动,并择机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各个领域及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与服务工作。

会议期间,各位与会委员代表及专家们,还就专委会在协助开展专业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评价以及年轻专委会委员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202381720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举办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召开了换届改选和新一届专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

818日,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举行了换届改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会议,胡敏副秘书长宣读了学会对专委会改选的批复文件,专委会汤吉秘书长做了上届专委会工作总结报告,并介绍了新一届专委会委员选举产生流程,推选出第四届专委会名誉主任、名誉副主任,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常委和委员。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宣读了新一届专委会成员,学会理事长底青云院士为新当选的专委会名誉主任、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颁发了聘书。

 

819日,第四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由新一届专委会主任黄清华主持。首先,第17届研讨会承办单位浙江大学代表介绍了会议筹备情况,与会委员提出了办好下届学术会议的建议。然后,按照惯例,在本次工作会议上,遴选出2027年第18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的主办地。山东大学团队、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团队和成都理工大学与重庆大学联合团队的申办代表孙怀凤教授、吴小平教授和王绪本教授分别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申办诉求和办会优势,经现场质疑和解答,最终全体与会委员投票,选出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团队作为第18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承办单位。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会议地点:成都家园国际酒店二楼玫瑰园厅

会议时间:2023916日(星期六)

主讲人:王中兴

主持人:邓明

参加人员:39人,名单略

记录人:王猛、付长民

会议议题:第十届委员会议委员增补与工作计划事宜

会议内容:

1)第十届委员会议委员增补

22024-2026年工作计划

 一、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工作汇报

 王中兴汇报了委员会工作进展,提出审议增补林强、宋士吉、张文涛、刘丽华、赵静、张文秀、秦佩、周小红8位委员。全体委员通过举手表决方式,全票通过新增委员。

 二、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发展与工作规划讨论

 邓明主任介绍了20242026年的初步工作计划,拟于2026年上半年召开第11届学术会议,各委员围绕相关事宜展开了广泛讨论。主要意见与建议如下:

1)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申请承办第11届学术会议,支持以仪器推介报告的形式继续推广仪器;建议2024年的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召开;建议适当增加学术研讨会活动组织。

2)建议面向国家需求来统筹规划委员会的发展,加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硬件与软件协同发展,加强与实际应用结合,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坚;建议考虑引入其他行业相关技术为我所用,提升仪器精度,加强与其他领域相关学会的学术交流或举办活动。

 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进行了会议总结,对委员会提出三点建议:加强国际交流,推动仪器标准建设,规划仪器第三方评估方案与实施。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曹俊兴 陈小宏 肖立志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60篇,年刊录用篇数6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60人,其中口头报告39人,张贴报告21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主要围绕地震数据信噪比提高、横向连续性增强及纵向分辨率提高、现阶段储层勘探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储层反演、人工智能+油藏地球物理、储层孔隙结构评价及储层分类、裂缝参数描述与精细反演、地球物理新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在油藏表征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汇报,提高地震数据的处理质量,提高了反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和储层表征和流体识别精度,实现地球物理资料储层评价及储层分类研究,实现了实际问题与前沿理论的良好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于人工智能油藏地球物理技术;

    2、复杂储层研究,包括碳酸盐岩储层裂缝预测、非常规储层预测、潜山储层。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加大人工智能在油藏地球物理应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2、引导企业专家更多参加学科活动,推进产学研结合。

 

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刘 杰 黄辅琼 陈界宏 陈 涛 刘 洁 高永新 师皓宇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1篇,年刊录用篇数21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3人,其中口头报告18人,张贴报告5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47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届年会首次采用线上交流模式,本专题会议室维持人数上限为99人,参与人数277人,进入会议室人次为476人次。作为周末的会议专题交流,能有这样的效果是相当不错了。

本年度会议论文交流内容丰富,大致总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过程亚失稳阶段的观测证据检测,本次交流涉及到电磁学、形变测量以及加卸载响应比等方法;

2、近期发生的显著地震震例总结,本次交流震例包括2021年玛多地震、漾濞地震、丽江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门源地震、精河地震以及日本的地震;

3、当前地震短临预测可能性与预测方法进展,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地震预测的新方法探索以及临震预测的精度及误差来源;

4、孕震介质特性,主要针对介质渗透性的变化讨论破裂过程的影响;

5、孕震机制与动力学条件;

6地震精定位与地震过程数值模拟的建模。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勘探地球物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引入地震检测预报领域,可以促进地震前兆与孕育机制的理解。本次我们会前及时邀请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胡恒山教授给我们专题贡献一篇特邀报告。报告内容是渗透性对断层动态破裂的影响,根据报告的理论建模与模拟,其结果可以对多种观测结果予以解释。

2、把交通灯原理引入识别地震参数变化,以实时评估地震发生的危险性,并根据危险性程度设定未来震级及可能产生的破坏性与造成灾害的风险。拓展地震预测的内涵与外延。这个内容是由南方科技大学王蕤博士所提供,本专题将她的报告定为邀请报告,也推荐她作为优秀学生报告。

3、地震预报的时间精度问题,是否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观测参量来实现?比如国家空间的陈涛研究员,利用其自己研发生产的大气静电场观测仪器,就检测到了强地震前几个小时—24小时内的有趣现象组合:晴天条件下的大气静电场负值出现后,附近一定范围内出现6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比较大。其原理与机制还在进一步探索。其虚报率和漏报率也还需要积累。

4、本届学生报告普遍水平都很高,研究工作深入,演讲思路清晰,时间把控得非常好,报告相当精彩!正是因为如此,即使是周末时间,会场一直维持在9099人这个水平。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根据交流的群体职业来源,可以发现对地震预报感兴趣的“民间”(非地震专业从业人员的俗称)爱好者确实很多,他们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有些还是有道理的,有些还讲不出理由,但就是那么统计或者计算就出来一个有趣的结果。这些结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还无法回答。对他们的工作应该适当引导,而不宜简单否定。让他们有一个机会展示他们的工作,也同时让他们了解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如何在进行科学研究。两者之间如何有效沟通,互相启发,最后不断寻求促进地震临震预测的最佳策略,还需要继续组织深入交流。

地震预报的探索,应广泛吸纳行业外的先进科技成果,深入引导对地震预报感兴趣的广大民众,集思广益,共同推进。这个将是未来本学科更加关注的问题。今年的交流虽然在线上,在周末的时间,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数也在60人以上,甚至会议一度无法结束,因为大家都借助这个网络会议平台在继续热烈的讨论。

  

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张海江 王一博 常 旭 桂志先 梁春涛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8篇,年刊录用篇数48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5人,其中口头报告35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微地震与诱发地震,采用创新的数据处理和反演算法研究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的活动规律和机制,以及不同尺度和规模岩体的活动特征与速度模型和结构等反演。主要成果包括:

1、受载岩体的近实时微震成像;

2、水库诱发地震活动性和机理的研究;

3、结合AI技术分析微地震事件的快速拾取和定位检测;

4、结合川滇地区具体的监测数据,采用密集台阵、新型算法等方式,研究该区域的地震活动规律;

5、采用偏移成像、机器学习、多参数指标等方法,处理微震数据得到精确的微震事件检测、震源定位、速度模型等;

6、将分布式光纤技术引入微震监测领域,分析微地震的活动规律与速度结构演化。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将AI技术与微地震数据处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微地震和诱发地震事件的自动检测、拾取和定位,精度也有所提高;

2、分布式光纤的引入,实现微地震台站的密集布设,不仅监测范围更广泛,而且降低了监测成本;

3、新发展了创新的微地震数据处理方法(无假象弹性波矢量纵横波分离、多指标的波形叠加、极性修正和偏移叠加定位等),进一步提高微地震和诱发地震的定位精度。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届地球科学联合年会第44分专题“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会议上,许多学者报告了所在课题组的最新成果,给本行业的相关学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们发现将人工智能与微地震和诱发地震相结合,对处理海量的地震数据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减少工作量,还能优化精度。应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与微地震和诱发地震的应用,同时进一步提高微震事件的检测、拾取、定位和成像的精度。此外,需要发展新的微震数据处理和成像方法,提高对地下结构的成像精度。最后,在发展光纤监测新技术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微震监测的新型技术,实现高效、全方位和更经济的监测微地震与诱发地震。

 

诱发地震相关研究前沿、进展与挑战

召集人:江国焰 鲁人齐 李俊伦 储日升  房立华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6篇,年刊录用篇数26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4人,其中口头报告24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381人。

二.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6;年刊录用篇数:26

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数:381;口头报告:24人;张贴报告: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四川页岩气开采和超大型水库蓄水诱发地震是本专题汇报的焦点,主要研究内容涉及:(1)诱发地震机制研究;(2)地震时空演化;(3)页岩气开采造成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变化的研究;(4)震源机制及精细发震断层研究;(5)页岩气开采诱发形变;(6)诱发地震震源双力偶和非双力偶特性研究;(7b值变化研究;(8)地震发震时刻周期性统计的间隔优选;(9)土壤侵蚀触发地震机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利用空间大地测量观测监测页岩气开采区诱发的非稳态形变对研究诱发地震机制、评估和预警诱发地震灾害至关重要;

2)诱发地震的地震矩随着开采时间增大而增大;

3)四川泸县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是一条北西走向、高倾角、逆冲为主的调节断层;

4)四川泸县沉积盖层中多重滑脱构造,寒武系膏盐层志留系页岩广泛发育隐伏盐滑脱背斜与逆冲断层,形成了局部应力场和局部应力集中,造成了向斜区Ms6.0地震;

5)对于梯级水库来说,下游水库蓄水对上游库区地震具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具体表现为溪洛渡水库蓄水对向家坝库尾段地震具有一定触发作用;

6)通过时频分析和频谱叠加的方法可在更小统计间隔下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地震周期。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空间大地测量观测在一定程度上与地震学数据优势互补,其在诱发地震研究、监测和预警方面能够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2)建议国内学界和产业界加强合作,实现诱发地震监测数据的共享和公开,促进诱发地震研究事业的发展。

 

 

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陈棋福 梁春涛 艾印双 何宏林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4篇,年刊录用篇数24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4人,其中口头报告22人,张贴报告2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利用我国东北地区地幔转换带接收函数结果,展示了板片俯冲形态和地幔转换带厚度及其上下界面的起伏;基于背景噪声成像、Pn波层析成像、多震相体波成像等方法开展东北火山区、郯庐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壳幔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研究,获得了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开展青藏高原东南缘震源机制解和构造应力场研究,利用活动断层、GPS数据、余震重定位结果给出四川泸定地震三维断层模型及灾害分布特征;通过对地震余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和小震识别,给出了青海门源、玛多、玉树和云南漾濞的重定位结果,探讨了震源区的发震机制及其构造意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将高密度地震台站资料应用于多震相体波层析成像和背景噪声成像,清晰地刻画了郯庐断裂带的边界以及中下地壳低波速异常,探讨了郯城大地震与宿迁地震空区可能的形成机制,为认识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证据;结合最新的活动断层资料和地震重定位结果,给出了四川泸定地震震源区三维断层模型,讨论了泸定地震与发震断层面的几何形态展布关系;利用余震序列重定位方法,给出了青海门源、玛多地震断层面几何形态,为认识地震发震机理提供了地震学依据。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随着不同学科观测数据的长期积累以及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深入,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本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从地质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将地球内部不同深度圈层作为一个具有密切联系且相互作用的整体来认识板块俯冲带、火山活动区及南北地震带深浅部结构与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召集人:杨宏峰 蒋长胜 唐啟家 张 勇 万永革 何昌荣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54篇,年刊录用篇数52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6人,其中口头报告29人,张贴报告7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震源参数获取

综合了W-Phase对断层面约束较准确和体波对矩心约束较准确的优点,以20011114M7.8级昆仑地震为例,发展了联合用W震相和远震P波联合反演矩心矩张量的方法。发展了采用MEMS数据进行震源破裂反演的技术,对2021年漾濞、2022年门源、2022年泸定地震破裂进行分析,为确定震源破裂模型提供了新的约束。获得了2021年秘鲁北部Mw 7.5中深源地震的同震破裂过程,发现其中的中高频能量辐射与滑移率分布较为一致。详细分析认为该地震的发生是1997年的7.2级的地震没有完全释放的应力所致。

基于面波优势周期与震源深度存在线性关系的新认识,发展了中小地震震源深度测定新技术。在震级确定方面,为融合不同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基于贝叶斯公式发展了震级矫正算法,运用到了中国固定台网和西昌流动台网,该算法可为震级统一提供科学、快速的矫正融合技术。

2、地震成因机理方面

利用不同尺度密集台阵观测数据,结合实际震例,开展了多项研究(如背景噪声成像、方向各向异性、破裂反投影、多种数据联合反演破裂过程等),获取了不同地震的孕震环境和破裂过程,并结合b值、地震活动性等手段,对地震的发生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结合地表地质岩性分布特征和震源参数测定结果,探讨了澳大利亚中部断层低应力降对断层孕震能力的控制作用。结合数值模拟、实验室测定等研究,对“慢自停止地震”的成因给出了新解释。

在地震对后续地震影响的模拟方面,考虑了流固耦合作用对芦山地震进行模拟,发现孔隙压力变化是触发后续地震活动的一种重要因素。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2008年汶川地震主震断层破裂在近场产生的动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演化过程,揭示了与余震区域岩层活动、断层错动等现象有某些相关关系。

在潮汐调制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上,采用南加州地震目录,利用ETAS方法去丛,研究地震活动和潮汐的相关性,发现有些断层上的地震活动与潮汐应力相关性较好,并且不同的震级和不同的深度都会影响与潮汐的相关性;在对2019Ridgecrest地震序列的研究中,发现前震序列出现了与潮汐极高的相关性,余震并没有出现相关性,并且与地震活动性的b值揭示的较高的应力水平相对应。

对威远地区地震事件,通过应力降和岩石力学理论模型估算发震区域的孔隙压力,发现墨林断层上的孔隙压力相较于压裂区偏低,可解释墨林断层大地震几乎无余震的原因。

模拟了局部应力扰动对断层活化影响,发现局部应力扰动诱发断层失稳时,扰动应力峰值可以超过了库仑破坏准则预测的应力值,并且扰动区大小和应力分布可以影响断层破裂的时间、位置和强度。断层应力水平也可以影响诱发地震的破裂扩展。

3、应力场与应力演化特征研究

采用密集台阵对2021年漾濞Ms6.4地震序列进行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发现共轭断层或者雁列式的断层上存在着正断层型及其他类型的震源机制解,揭示了主断裂至少包含三条断裂。将PALM算法应用于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极大降低了地震目录的震级下限,精细的地震目录很好刻画了托莱山断层和冷龙岭断层交汇处的构造,并且余震与同震破裂区域具有良好的互补关系。针对漾濞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求解了非均匀的应力场,发现断层西北部主压应力方向为NNE-SSE方向,应力形因子较大,而东南部的主压应力方向表现为NNE-SSW,应力形因子较小,与南段的马尾状断裂很好地对应了应力在此处的偏转。采用模板匹配定位方法和去噪方法获得2020年北京地区的745个小震事件,并同时采用背景噪声干涉技术获得了地下介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渴望为监测地壳中的微动态地球物理过程提供基础资料。

探讨了地壳应力反演技术中的网格选择、阻尼系数等影响因素,并研究了云南地区地壳应力场。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结合破裂动力学、观测地震学、地震灾害评估数据等,发展了地震灾害快速评估方法;

2、通过发展新方法,对地震破裂过程及震源参数可以进行更为精确的厘定,对判断分析孕震环境提供了支撑;

3、融合观测地震学、理论地震学、实验地震学等多学科结果,深化了对地震的孕育和破裂过程的认识,并为地球化学与震源物理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观点。

4、学生报告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可期。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继续深入融合不同方向,深化解译震源物理过程,并结合地震灾害评估手段,为实现基于物理的震害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

召集人:郑文俊 邵志刚 王庆良 张竹琪 陈九辉 陈石周 龙 泉 郝 明 张培震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50篇,年刊录用篇数5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45人,其中口头报告35人,张贴报告10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7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近年来,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运动和变形的科学假说在地震机理和预测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强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对其整个物理过程的理解基础上。以边界带断裂活动性、现今变形状态、深浅构造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是完善活动地块理论重要内容。本专题期望围绕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这一核心内容,聚焦边界带断裂滑动习性、强震孕育机理、发生过程、震源模型、复发行为等方面最新进展开展讨论与交流。

本专题以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为主要交流内容,本次会议所有报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地块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

活动地块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指导了我国的强震预测和防灾减灾规划,近二十年来活动地块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专题以活动地块理论1.02.0的发展为倡议,发起了本专题研讨,建议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与交流,建立具有特色的活动地块新的理论,更科学地指导强震物理预测和实践。

2、活动地块边界带运动特征与强震活动机理

高精度、准实时的现代大地测量观测技术快速发展,为活动地块边界带定量研究提供了数据和技术的支持,通过这些观测资料和数据,可以获得活动地块及周缘地区空间高分辨率的现今三维地壳运动速度场图像和断层现今运动状态,为活动地块边界带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活动习性研究提供运动学约束。本专题以地块边界带的运动和变形为主要内容,以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变形约束为重点,开展了研讨与交流。

3、地块边界带构造特征与深浅耦合关系

活动地块边界带构造的几何特征和活动习性是划分活动地块的关键,也是强震的主要发生区域,开展活动地块强震预测机理的探索,其最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如何理清边界带构造精细的几何结构。而活动地块边界带是强震的孕育和发生重要位置,深部构造的几何结构和关系确立,是建立地震动力模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专题围绕活动地块边界带断裂几何结构和深浅结构研究的进展和结果展开了研讨。

4、强震动力过程的数值模拟

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地震过程,探讨地震孕育机制。专题以数值模拟技术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变形和地震触发为主要内容,对活动地块边界的强震孕育机制进行探讨,并结合多种方法和思维,全方位讨论地块边界带变形的动力过程和机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强震孕育发生的大陆活动地块理论的未来发展与需要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科技动向)

由中国科学家基于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现今变形速度场及地球物理场等观测和研究进展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还预测了未来强震就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内的某些有利部位。活动地块假说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其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强震预测的理论基础,正推动着强震预测由概率预测向物理预测过渡。但就活动地块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回答和解释。以边界带断裂活动性、现今变形状态、深浅构造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应该是活动地块理论完善和研究未来关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科学问题。

2、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的地震物理预报展望(科技动向)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逐渐形成了以活动地块为框架,重点关注活动地块边界带,兼顾活动地块内部的中长期预报工作思路。在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以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为研究目标,分别开展基于强震孕震阶段判定地震重点危险区预测(时间预测)、基于原地复发强震模型的未来10年累积概率预测、基于断层位移累积量的震级预测,所需要的基础模型有:大地测量模型、断层运动模型、断层应力模型、断层破裂模型、地震活动模型等可以直接应用于长期预测工作,而同时需要介质模型、断层模型、地块模型、结构模型、流变模型、热力模型等更基础的模型,上述模型是针对地震长期预报的震源物理模型。本报告针对上面基本认识和已有工作基础,就活动地块理论框架下的地震物理预报,分别从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综合概率预测、强震动力学概率预测、区域强震时空演化数值预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研究力量关注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

3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变形的“周边框动”模式(新的学术观点)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和国家GNSS大地控制网1999-2019年观测资料,建立了鄂尔多斯地块及周缘地区相对欧亚板块的GNSS平运动速度场图像。综合提出了鄂尔多斯地块周围的地壳变形模式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周边框动模式:即以鄂尔多斯地块为参考基准,其周边地块以不同的方向和速率运动,并作用于鄂尔多斯地块;周边地块通过边界变形带作用于鄂尔多斯,或鄂尔多斯通过边界变形带的形变和应变吸收周边地块对其施加的作用力,边界带是高应变带或应变梯度带。

4数值模拟研究正断层拼接过程中的地貌响应(新的学术生长点)

在伸展构造环境,正断层的拼接过程会对区域抬升样式以及剥蚀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基于地貌过程的定量化约束却相对较少。得益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数值模拟实验,并进行了细致地地貌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地形地貌对于断层生长、拼接演化过程引起的抬升样式变化的响应。在断层拼接以后,1)陡峭地形以及高剥蚀速率将会从拼接前每个断层分支的中心位置向拼接带迁移;2)流域主分水岭位置也将从原来的“M”型向弓形演变。我们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内蒙古狼山地区。结合地貌分析结果以及10Be宇宙成因核素约束的流域平均剥蚀速率表明,狼山山前断裂的两个断层分支已经连接。连接带位置正处于瞬态的地形正在经历着强烈的剥蚀,存在着明显的滑坡等地质灾害风险。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震预测预报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难题,同时也是热点。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付出,也不断地将地震研究推上了一个个台阶。活动地块理论作为中国科学家提出并发展的学术成果,近二十年来,经历的多次实践和完善。未来期望更多的学科、更多的科学家加入研究的行列,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解剖地震

召集人:张晓东 李 营 任金卫 姚华建  宁杰远 张 勇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0篇,年刊录用篇10数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1人,其中口头报告  11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地震科考、速度模型构建及地震分布特征研究、震源破裂过程、地震预测信息的检验评估与地震概率预测模型、活动断裂带气体地球化学研究、基于铁元素化学种的断层泥地球化学研究、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层中段愈合过程与愈合时间估计、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在震后会商及地震科考工作中的应用、大地震倾角变化反演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报告人参与了地震科考工作,编制了地震科考指南;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在震后会商及地震科考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解剖地震”是2017年中国地震局启动的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四大计划中的一个计划,希望本学科能够丰富和发展大陆强震理论,逐步深化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

 

实验室地震

召集人:夏开文 高 科 马 刚 陈建业  卓燕群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8篇,年刊录用篇18数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8人,其中口头报告12人,张贴报告6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8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主题为实验室地震,主要涉及实验室地震的成核、亚失稳、破裂、前震和余震,基于微观物理的摩擦本构,以及基于实验室地震的机器学习预测等方面。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实验室地震的机器学习预测,对揭示实验室地震微观机理及未来天然地震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未来可以组织更大规模、更加全面的实验室地震相关论坛,充分探讨实验室地震微观机理,为更深地了解天然地震发生机理及预测奠定基础。

 

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

召集人:安 超 岳 汉 任智源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1篇,年刊录用篇数21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1人,其中口头报告17人,张贴报告4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4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的报告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1、海啸源的研究,即通过海啸波来约束地震震源的破裂过程;2、海啸波的数值模拟,包括数值代码的开发、模拟算例;3、南海海啸的危险性评估。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海啸研究其实已经比较成熟了,新的学术观点、生长点比较少。经过观察,一个应该是国产海啸模拟代码的开发,一个应该是南海滨海附近断裂带的断层探测。如果未来能通过地震学手段对滨海断层进行更精确的探测,那么对海啸的评估会更准确。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仍然需要加强地震学和海啸研究人员(或者流体力学研究人员)的交流。很多海啸的数值模拟研究因为震源参数设置有问题,研究结果不具有指导意义。而懂地震震源的地震学家往往对海啸模拟不熟悉。

 

青藏高原交通工程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

召集人:李振洪 许 强 朱 庆 蒋良文 崔一飞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16篇,年刊录用篇数16篇;年会做报告人数13人,其中口头报告12人,张贴报告1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24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灾害机理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对青藏高原滑坡动力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概略性述评,阐明了青藏高原活动断层和高速远程滑坡的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高速远程滑坡发育地质背景,理清了青藏高原高速远程滑坡的诱发因素;

2、防灾减灾技术方面:提出了滑坡隐患分类体系,阐述了多源遥感数据和技术在滑坡隐患早期探测中优势与技术流程,提出一种“滑坡隐患广域探测-单体滑坡隐患风险评估-社区协同防灾的多源遥感滑坡防灾技术框架;

3、灾害评估与人工智能方面:面向大范围、智能化滑坡易发性评估问题,提出了环境一致性约束的图网络模型,探讨了深度学习模型对跨流域滑坡易发性评价模型的稳健性,总结并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估中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揭示了青藏高原高速远程滑坡发育地质背景;

2、提出一种“社区协同防灾”的多源遥感滑坡防灾技术框架;

3、总结并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坡灾害易发性评估的优势与潜力。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倡导多学科交叉,特别是地质、测绘与人工智能的多学科融合;

2、充分发挥学会专委会职能,进一步增强交流沟通。

 

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何仲太 吴中海 王 华 饶 刚 任俊杰 任治坤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0篇,年刊录用篇数30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9人,其中口头报告21人,张贴报告8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5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活动断裂理论研究新进展

在传统的活动断层理论方法研究基础上,本次专题论文中有对创新方法和理论的尝试性研究,如《正断层探槽古地震识别证据的分级和半定量化评估—以河套北缘断裂全新世古地震为例》一文,通过统计全球典型正断层古地震识别标志,建立了正断层探槽古地震识别证据的分级和半定量化评估方法,并应用于河套北缘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证实了地震事件半定量化评估在正断层中的可行性。《基于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的地震地表破裂带精细结构的自动提取研究》一文基于计算机相关技术对震后地表破裂带进行快速且自动化的提取,该研究基于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自动化识别地表破裂,并且在Jupyter Notebook开发平台使用Python实现了地表破裂的快速提取,然后通过对比目视解译结果和自动化解译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遥感和重力数据联合下的半隐伏断裂几何分布与交切关系研究-以沂沭断裂带及周边断裂为例》尝试了对盆地半隐伏断裂探测方法的新手段,并在沂沭断裂带应用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研究新进展

专题中较多论文对我国大陆内部分典型重点活动断裂活动习性和最新活动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给出了断裂地震危险性评估,为区域基础工程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震破坏提供了理论依据。如《青藏高原东南缘昔格达断裂全新世活动性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一文,调查发现盆地东缘存在两组方向的走滑断裂。夏日哈断裂和英德尔康断裂向北西方向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相连接,热水-桃斯托河断裂向西与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相连。发现盆地东南缘在两条活动断裂的控制下向东逐渐扩展,表明盆地的沉积中心可能会进一步向东迁移。《拉脊山断裂古地震事件与喇家遗址灾变关系》通过对拉脊山断裂几何学和古地震的研究,发现在大河家地区拉脊山断裂的逆冲活动造成黄河阶地上形成断层陡坎,探槽揭露出了3700 a. BP 以来至少发生过 2 次中强以上古地震事件,并造成了黄河阶地变形,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可能与喇家文化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该研究对认识拉脊山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和确定形成喇家遗址的古地震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3、大震地表破裂和发震构造研究

专题中多篇论文对近年发生在我国陆内破坏性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和发震构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2021年青海玛多Mw7.4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发震构造研究》《2021年西藏比如MS6.1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其区域意义》《202218日青海门源Ms 6.9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发震构造》等论文,为很好理解这些大地震发生机理和未来强震复发预测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新的学术观点

《藏南亚东-谷露裂谷形成时代的精确限定:来自(U-Th)/He年龄和伊利石K-Ar年龄的证据》提出了亚东-谷露裂谷的左旋运动构造意义和3种可能的模式,对于认识青藏高原最新变形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莲峰断裂凉山州区域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提出了有别于前人研究结果的断裂活动新认识,认为莲峰断裂凉山州区域为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断裂,具有较高的大震危险性。

2、新的学术生长点

《龙门山中北段北川-映秀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针对北川-映秀断裂北段的河流阶地断错地貌进行详细的调查、测量与断代研究。应用无人机机载LiDAR获取了地表高程模型并进行断错量分析,基于碳十四、光释光年代学手段约束了断错地貌面的年代,并采用概率密度函数法估算断层了滑动速率。

3、科技动向

活动断裂研究领域中的尝试性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涌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动了大地震灾害信息快速获取和发震构造的快速识别与反演的新突破。如《2021年西藏比如MS6.1级地震发震构造及其区域意义》《202218日青海门源Ms 6.9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发震构造》等论文中使用的高分7号震前震后遥感影像的对比与地表破裂的快速识别,InSAR技术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大震震后形变的快速获取和震源参数的快速反演。

青藏高原东北缘、东缘和东南缘的最新活动构造研究依然成为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同时专题论文中多篇论文重点关注郯庐断裂带的断裂定量研究和大震危险性预测。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随着现代高精度测量技术(如LiDARUAVGPSInSAR等)和高精度测年方法的发展,活动构造的高精度与定量化研究已成必然趋势。建议大力推广和应用这些新手段新技术,通过与传统的断错地貌、古地震及地下浅层物探和第四纪测年技术研究相结合,可分析活动构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动变化和应变分配,探讨断裂的活动习性、地震灾害孕育发生规律及地表响应。与强震相关的地貌演化是理解断裂活动与强震、灾害及构造与地表相互作用的关键。应变累积与释放、地貌演化等需要多时间尺度下地表与地下的多空间尺度研究的交叉研究必然为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及地震构造的深部结构,以及地震灾害孕育发生规律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前景。鼓励数据共享和多学科交叉,同行深入展示新方法、新数据与新认识,共同探讨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相关科学问题。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何建坤 吴立新 孟庆岩 李振洪 屈春燕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7篇,年刊录用篇数47篇;年会做报告人数47人,其中口头报告36人,张贴报告11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55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InSAR技术发展动态及其在震间-同震-震后不同地震孕育发生阶段的应用进展。

2GPS、高频GPS区域地壳形变及地震破裂特征快速反演技术应用研究。

3、中强地震同震及震后变形特征、断层滑动模型、地震破裂机制及地震危险性。

4、地震引起的同震-震后库伦应力变化、大地震应力触发及未来地震危险性分析。

5、地震红外异常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应用进展以及红外异常机理的岩石力学实验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InSAR大气误差矫正方面,有多位学者提出了创新性的改正方法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2、在高频GPS与地震学结合,利用高频GPS测定的位移波形确定震源参数方面有新的进展,形成较成熟的应用方法。

3、利用InSARGPS等大地测量技术来高精度观测页岩气开采等人工诱发地震是未来的新发展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大地测量技术观测研究要与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及地质学深度结合,从地表观测延伸到地下深部,利用大地测量数据来解决地质和地球物理问题。

2、不同时空分辨率的大地测量观测手段要联合,从不同尺度来探索区域地壳及断裂带的运动变形特征和地震孕育机理。

 

全球变化大地测量与遥感

召集人:江利明 汪汉胜 李 新 李志伟  张胜凯 乔 刚 宋春桥 周 浩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2篇,年刊录用篇数32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2人,其中口头报告25人,张贴报告7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6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利用空间大地测量(卫星/机载重力、卫星测高、GNSSInSAR等)与遥感技术监测并理解山地冰川、极地冰盖的物质平衡及其它要素动态变化;

2、利用空间大地测量与遥感技术探测区域陆地水及其关键组分(地表水、地下水等)的储量变化并理解其变化机制;

3、利用卫星重力、卫星测高、GNSS-R等技术监测局地海平面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4、利用InSARGNSS、卫星重力、主被动遥感等技术提取并分析典型区域地貌分布及地表形变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联合多源大地测量与遥感技术对全球变化(极地冰盖变化、陆地水变化、海平面变化、地表形变等)进行多要素监测;

2、在1、中观测结果基础上,利用物理模型(气候、水文和陆表过程模型等)理解各种变化的物理过程及主要驱动机制,并预估其未来的演变;

3、在1、中观测结果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变化各要素进行历史数据重构、变化机制分析、未来演变预测等。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集成多源大地测量与遥感技术,发展全球变化多要素、多尺度、多方位的综合监测体系;

2、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发展国产的重力卫星、InSAR卫星和测高卫星等,突破低轨卫星、下一代卫星重力和层析InSAR等前沿新技术,服务全球变化研究;

3、在大地测量与遥感观测结果的基础上,加强全球变化相关的交叉科学研究,比如极地冰盖变化主要驱动机制、陆地水资源演变机理等,反过来促进观测技术创新;

4、建议系统布局中国沿海、青藏高原、南北极等全球变化敏感区的大地测量与遥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相关的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 许才军 申文斌 王 琪  付广裕 周 新 徐长仪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48篇,年刊录用篇数48篇;年会做报告人数46人,其中口头报告31人,张贴报告15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围绕地震变形理论及应用、大地测量观测方法、震源物理解释等问题,以口头汇报和张贴报告形式,进行了汇报和交流。根据所提交论文内容,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地震变形理论及应用:包括地震重力梯度理论、地震变形级数解、震后稳态变形、地球内外部地震变形的计算方法、利用格林函数计算理论地震波、地震全球动力学参数变化、板块运动的地震变形解释、各种力源在地震变形中的作用、以及地震断层反演等。

2、重力卫星GRACE与地震变形研究:包括利用各种大地测量观测数据(GRACEGNSS)研究地震变形及地震活动性、利用地震变形反演岩石圈流变性质、地表质量迁移及其负荷作用、地壳变形及地震活动性等。

3、现代大地测量应用研究:包括亚洲高山区冰雪厚度变化、中国大陆和青藏高原垂直位移速率的观测与改正、青藏高原块体隆升起始点估计、单点GNSS定位软件PPP-ARISEN等。

4GNSSInSAR与地震变形研究:包括龙羊峡水库蓄水与地震活动性、阿拉斯加俯冲带地震周期行、东昆仑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利用InSARGNSS反演地震断层滑动及运动学特征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震变形理论不断发展,如提出了地震重力梯度变化理论、地震产生全球动力学参数变化、利用格林函数直接计算理论地震波等。

2、利用多源的大地测量手段监测地表变形、地震变形、反演断层滑动及地震活动性等。

3、对青藏高原冰雪融化等提出了最新计算结果,对青藏高原隆升问题提出了负荷改正的重要性等。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地震大地测量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现代大地测量学的发展为研究地震引起的滑动变形、重力变化等提供很好的监测和研究手段,同时地震变形理论也为计算地震的各项物理量提供了有力支撑。这将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必将成为一个重点发展的新兴研究领域。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孙和平 孙文科 申文斌 罗志才 付广裕 冯 伟 吴书清 胡敏章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56篇,年刊录用篇数56篇;年会做报告人数50人,其中口头报告42人,张贴报告8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5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2022/2021年会本专题论文内容主要涉及地球重力场理论和方法、重力观测技术(卫星重力、地表重力、海空重力)、仪器设备(量子重力仪、超导重力仪、MEMS重力仪、光钟大地测量)、地球内部结构反演、重力观测应用(全球重力场模型构建、空间微重力环境探测、地震重力前兆、估计地下水储量、水库蓄水重力变化及地震诱发、地震同震重力变化、地球动力学等等)。

主要成果归纳如下:

1、卫星重力研究及其应用

卫星重力的研究在以往基于国外GRACE卫星等研究应用的基础上,我国重力卫星重力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是亮点,相关结果和数据会陆续公布,为我国全球重力场的探测开辟了新的篇章。邀请报告1和专题报告6介绍了利用卫星解算地球重力场的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难点。除了重力卫星之外,天琴计划也可实现全球重力场探测(报告46),极大丰富了我国的地球重力场空间探测能力。在应用方面,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方法、全球水质量迁移、地震、冰川融化等重力响应方面的研究(报告4578910)。

2、 重力技术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重力观测技术目前在我国是重要的较为可靠的地震预测技术,为此国家每年都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地表重力观测,并依据观测形成下一年的地震预报,为国家的防震减灾提供了比不可少的科学规划依据(邀请报告3和专题报告1230)。目前的研究依旧以地表流动重力观测为主,但是逐渐加入了其他观测技术手段的验证,比如GNSS观测的形变、地下水水位和水化学物质变化、地倾斜观测和应变观测、大地电磁观测等,多源数据的融合增强了地震预测能力(报告141516173132)。

3、 地表高精度连续重力观测技术

地表连续重力观测技术,应用方位较广泛,主要集中在地震前兆信号研究、地球重力场长期变化研究、台站背景噪声研究、地方精密重力潮汐、大气重力效应、国产重力仪器设备的研制等方面(特邀报告2、专题报告42,报告172943)。比较欣喜地看到,国内连续重力观测仪器设备已见雏形,未来会为地表连续重力观测提供了更多高精度的设备(特邀报告2、报告242527)。连续重力观测用于区域地下水非饱和层储量变化的估计、地震中重力的前兆特征和同震响应是今年的亮点(专题报告42和报告43)。

4、重力场理论和青藏高原重力反演方面的研究

重力场理论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了卫星重力、航空重力、地表重力反演以及多源数据应用等方面,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地下结构的反演、卫星重力的解算、航空重力的解算和地表标定场和多源数据融合等方面(报告1318192021222334353839444547)。国内航空重力的理论研究是重力场研究的亮点,在多个方面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技术,实现了观测仪器设备和理论的双突破,在软硬件方面都实现了国产化(报告4445)。

5、重力观测仪器方面的研究

今年本专题最亮眼的就是重力观测仪器方面的进展,不光国产量子重力观测设备进入了实用阶段,而且出现了不同的观测技术手段,例如冷原子绝对重力仪、MEMS重力仪、光钟大地测量、超导重力仪、重力梯度,最为关键的是这些设备都是由国内的大学或研究单位研制成功的,彰显了我国近十几年来在关键技术设备方面的快速发展(特邀报告2、报告2425262728)。量子重力梯度仪和光钟已经在天宫空间站进行空间实验(特邀报告2和专题报告36),证明我国在该领域已然达到国际同等先进水平。重力观测设备的不断更新,为用重力观测技术认识地球和宇宙空间,为人类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认知手段。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深空重力探测技术是新的学术观点和科技动向,以天宫微重力环境、月球空间站、月球/火星重力场探测等深空探测国家战略为起点,深空探索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

2国产量子重力仪、MEMS重力仪、超导重力仪、重力卫星、国产软件等一系列重力软硬件的研制成功并进入实用阶段,标志着我国未来在重力观测技术方面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光钟大地测量是国内外大地测量新技术,其理论、方法、观测与应用都是新的学术生长点。

4、用超导重力技术实现非饱和地下水储量变化的定量分离,为区域水储量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观测技术手段,能够定量的研究区域水平衡问题,是新的学术观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将重力探测技术应用到空间探索中,从重力这个基本的物理场出发,探索宜居星球必须具备的空间环境,期望未来有较快发展。

2、海洋重力环境的探测也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数据,我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应部署更多研发力量。

3、光钟空间链路的实现,不仅能够统一全球高程系统,也能统一近地空间的坐标框架,是国内外空间大地测量的新技术手段,建议深入研究。

 

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

召集人:孙道远 孙新蕾 毛 竹 倪四道 宋晓东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4篇,年刊录用篇数24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3人,其中口头报告19人,张贴报告4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球内核与外核的地震学结构、内核旋转、外核章动、温度状态及物质组成。内核的差速旋转很可能处在一个六七十年周期的振荡中,并且这振荡周期在地磁、日长、全球平均气温和海平面变化上均有观测。进一步分析表明地球外核地震学结构并无可观测的时间变化。通过VLBI观测与气候变化因素相关分析和核幔耦合理论模拟,解释了自由核章动的激发机制中地表流体与核幔耦合发挥怎样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判定铁熔化的新准则-基于电阻变化鉴别相变,证明地核处于较高的热状态。发现内核温压下HOC离子可以在hcp-Fe晶格中为超离子态转变。

2、地球下地幔ULVZ结构、D”层连续面形态地震学探测、下地幔物质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提出了利用SKKKP B-caustic衍射波探测ULVZs分布的新方法,在中美洲、格陵兰岛和阿拉斯加地区下方发现存在ULVZs。利用下地幔主要矿物高温高压弹性数据,结合下地幔三维层析成像模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反演得到了整个下地幔的三维矿物成分与温度分布,并进一步得到下地幔三维密度模型。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对瓦兹利石(铁含量9摩尔百分比)的纵波和横波波速进行了测量,获取到其在转换带深度下对压力的依赖性。

3、地幔转换带地结构、410-km660-km连续面形态地震学探测、矿物物质组成等研究。利用金刚石对顶砧结合布里渊散射技术在0-20 GPa300 K下测定了含铁斜方辉石及其亚稳态β相的单晶弹性,认为俯冲板片内部低速楔可能由亚稳态的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共同组成。使用远震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中国东北地区可靠的、高分辨率的速度模型,通过分析俯冲板片的形态及其与火山、深源地震的分布关系以期能更好的理解陆内火山及深源地震的形成机制。发展了一种快速、准确的SS及其前驱波波形正演算法,探讨了近地表复杂结构对走时差的影响,为实际数据处理提供校正模型。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研究表明地球内核很有可能处于超离子态而非我们通常认为的固态。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在内核温压下轻元素离子可以在hcp-Fe晶格中超离子态转变现象,自由扩散的离子表现出流体的性质。导致了明显的弹性软化和波速降低,特别是明显的横波波速降低,使其与地球内核的观测结果非常接近,从而为地球内核低横波波速高泊松比提供了解释。相关成果于2022年发表于Nature

2.利用近几十年来的地震数据,综合分析时变信号的时空分布模式,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内核的时变信号在不同的地方具有类似的变化模式,支持了时变信号的来源为地球内核的差速旋转,而非局部的边界变化。(2)内核的差速旋转很可能处在一个六七十年周期的振荡中,并且这振荡周期在地磁、日长、全球平均气温和海平面变化上均有观测,代表地球存在一个从内核到地表的长周期共振系统。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进一步加强地震学、矿物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的学科交叉,共同约束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对地球深部运行机制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田小波 陈 赟 赵俊猛 杨顶辉 于常青 李惠民 高 原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67篇,年刊录用篇数67篇;年会做报告人数65人,其中口头报告48人,张贴报告17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50/场。蔻享直播观看总人次244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中南部是印度与欧亚板块汇聚的前沿地带,本专题有多个报告展示了印度俯冲板片的大小(大印度的规模)、板片的撕裂成因机制以及俯冲板片的东西向差异和它对南北向裂谷形成的控制作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2、为了研究高原的北向生长,针对高原北部可可西里、东昆仑、柴达木以及祁连的地壳、上地幔如何变形的问题,多个报告展示了在地震学、大地电磁学、热-流变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印度与欧亚碰撞远程效应的横向差异。

3、针对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貌特征、地震灾害和矿产资源分布,多个报告人汇报了多学科(地震学与重力学、体波与面波、方位各向异性与大地测量)对川滇和云贵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以及岩石属性等多方面的探测结果,探讨了地壳流、地幔流在该区域的分布和构造响应,以及峨眉山古地幔柱对它们的阻挡作用。

4、针对我国东部的几个重要的大陆动力学问题,通过地震学、地球物理与岩石学的多属性交叉研究,探讨了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郯庐大型走滑断裂、华南中生代火山岩和矿产资源分布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动力学关系和深部过程。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在显生宙大陆地壳如何实现生长这一重要地球科学问题上,本专题分别以古生代的中亚造山带和新生代冈底斯造山带为例,展示了地震学的关键证据,提出了超大陆汇聚中残留洋盆和俯冲带大规模底侵对大陆地壳生长的作用的新观点。

多个报告展示了通过动力学数值模拟获得地球深部过程新认识,如大陆岩石圈中部不连续面的集水器形成假说、地壳分层属性对幔源岩浆多期侵位过程的控制作用。也有多个报告展示了数据处理方法的新进展,如中国大地热流值计算方法、接收函数噪声压制方法、S波接收函数可靠提取方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学科致力于研究大陆的岩石圈变形及其与构造演化、地质灾害和矿产资源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近年来多种地球物理手段(重、震、电、磁)相结合、多尺度(天然源与人工源等)探测手段相结合、以及多属性(P波速度、S波速度、速度比、各向异性、密度、电导率、温度、流变强度等)研究方法已成为主流研究方案。

为了本学科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建议多开展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增强大陆动力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拓宽思路,聚焦重大科学问题,联合多个团队实施重点突破。

 

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 杨振宇 潘永信 黄宝春 杨天水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4篇,年刊录用篇数27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7人,其中口头报告27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0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古地磁年代学与构造磁学

本次汇报聚焦于亚洲内陆、古亚洲洋、南极罗斯海等区域,汇报了丰富的结果。对于青藏高原,高质量的古地磁数据是研究前提。建议用AIRM代替AMS来估计沉积岩古地磁资料的可靠性,且应用红层样品古地理重建时,需要仔细校正剩磁方向(鲁洪亮)。提出阿尔金断裂自渐新世以来自柴北缘向北东和南西方向双向生长的演化模式(栗兵帅);指出白垩纪期间郯庐断裂大规模走滑的主要因素是太平洋板块的快速北移(秦华峰),而早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则是下地壳流作用(孙欣欣)。对于华北地块,发现2.3Ga时鲁西地区没有经历大规模的区域重磁化(王冲);~2.25Ga时华北地块已经与Pangea大陆拼接到了一起,成为Pangea大陆的一部分(刘玉书)。对于古亚洲洋,定量估计了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古亚洲洋的范围:古亚洲洋的宽度从西往东逐渐变宽,呈喇叭状开口,在中段(靠近苏尼特右旗地区,43°N/114°E)的南北向距离大约为2700 km;在西段(43°N/102°E)的南北向距离大约为1300 km(张东海)。对于山阳盆地,综合磁性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等手段构建了该去高分辨率(10万年)年代学框架(~71.564.7 Ma),结合对恐龙蛋的研究,发现中国与北美西部的恐龙多样性呈现相似的降低趋势,表明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韩非)。对于南极罗斯海,在没有系统退磁的情况下,探索了如何利用船测数据建立磁性地层的新方法(赵翔宇)。

2、地磁场强度与长期变化

方法上,本次专题汇报了RESET绝对古强度实验新方法(王华沛),该方法可以克服多畴非理想行为与样品热变化难以被完全监测的难题,且已经通过历史熔岩流、新元古代样品等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祝多文、陈笑蔚)。记录上,地球主磁场在900 Ma 左右的强度十分微弱(祝多文);关于区域性地磁场的研究则发现,南半球地区古地磁记录存在~5.8 ka的周期,这一周期可能是南大西洋磁异常的变化周期(柳加波);而我国区域性地磁场强度在考古尺度上于中西部和东部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幅度特征(李能韬)。应用上,利用古地磁长期变矫正14C测试年龄,建立河姆渡地区9-5 ka的年代框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通过粒度、环境磁学及地球化学元素重建了该时期河姆渡地区的生态、气候演化特征,指出古气候与海岸环境变迁影响与促进了古文明的发展(郑妍)。

3、磁性机理及岩石磁学

模拟方面,通过几何形状建模的方式模拟了不同磁铁矿颗粒的磁畴状态,表明具有不同几何形状的磁铁矿颗粒所对应的磁不稳定区位置差异明显,为地磁场记录的稳定提取提供了更全面的约束(王宇钦)。实验方面,对于陆地样品,发现西藏地区古近纪碳酸盐中“草莓球状”氧化产物为染色赤铁矿和针铁矿,与磁铁矿的热液流体重磁化过程无必然联系(赵千)。对于海洋样品,厘定了北大西洋洋中脊热液喷口底部网状脉中不同的蚀变、成矿产物的磁学特征,发现样品剖面自外向内的氧化梯度、磁性矿物含量和粒度递减,认为这可能与钻探过程中海水的掺入有关(汪诗舜);通过对大洋玄武岩样品的FORC-PCA分析,发现低温蚀变对粗大钛磁铁矿枝晶的粒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而细小枝晶和亚微米级颗粒之间的粒径分布主要受到冷却结晶的控制(王召平)。

4、生物磁学与环境磁学

方法上,利用生物学手段和电镜技术,突破了趋磁菌不可培养的壁垒,建立起了一套从基因分析到生物矿化之间的研究方法,并厘清了生物矿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生物磁小体在古环境研究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李金华)。应用上,通过对生物磁小体的研究,建立了PETM时期生物磁小体矫顽力与海洋中含氧量的函数关系,为发展生物磁小体定量化研究海洋脱氧提供了新的借鉴(薛鹏飞);探讨了伊比利亚结磁小体含量与地磁场强度的关系,发现子弹头状化石磁小体的比例与对应样品的有机质d13C呈反相关的现象(何况)。以黄土为研究对象,发现黄土高原在晚中新世向东扩张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冷(李欣霞);现季风降雨在MIS5的增加是导致13万年千现代人类从非洲迁徙到亚洲的主因(敖红)。以海洋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将磁学和非磁学指标连用,探索了南海陆缘区域海平面变化与矿物风化机制,为认识气候变化和边缘海海平面升降提供了新观点(仲义)。

5、相关技术的发展

数据处理方面,通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实现对电镜图像中磁性矿物形态的自动识别,有效提高了矿物微观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裴召文)。勘测找矿方面,从岩石磁学的角度分析铀矿床相关的磁学属性并设计了配套的深部岩心重定向装置,构建铀矿深部综合磁学勘探的理论和技术,为铀矿床深部找矿提供了新的勘察方案(葛坤朋)。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在构造磁学方面,提出阿尔金断裂自渐新世以来自柴北缘向北东和南西方向双向生长的演化模式,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北部乃至整个高原新生代的生长演化模式提供了新依据。在古地磁年代学方面,综合运用磁性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的定年手段,建立山阳盆地~71.5–64.7 Ma的年代框架,并结合对恐龙蛋的研究,表明恐龙多样性在晚白垩世的降低很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为认识恐龙的灭绝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视角,还表明古地磁学、生物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相结合在探究长时间尺度气候与生物协同演化的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在绝对古强度方面,开发了RESET绝对古强度实验新方法,克服了多畴非理想行为与样品热变化难以被完全监测的难题,该方法的推广应用,可大力推进对地磁场强度的认识和理解。在相对古强度方面,发现南半球古地磁记录存在~5.8 ka的周期,这一周期可能是南大西洋磁场的变化周期。在岩石磁学方面,引入了微磁模拟这一手段,加深了对不同磁畴状态与载磁能力的理解;实验研究对象更为广泛,如剖析了海底热液系统的岩石磁学特征,为海底热液喷口的定位提供了新依据。在生物磁学方面,突破了趋磁菌不可培养的壁垒,建立了从基因分析到生物矿化的研究体系,阐明生物矿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同时为生物磁小体在古环境研究的应用提供了新视角。在环境磁学方面,将磁学和非磁学指标有效结合,揭示了南海陆缘区域海平面变化与矿物风化机制,为认识气候变化和边缘海海平面升降提供了新认知。在技术手段方面,理论和应用并行,推动了磁性矿物图像自动化识别和利用磁学手段勘探铀矿的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研究手段方面,将微磁模拟、电镜-生物学-磁学手段联用,通过多学科交叉,从不同角度加深对磁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研究对象方面,拓宽对海--行星样品的研究,追寻不同对象的磁学特征及背后的机制;研究技术方面,积极推进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开发,获得更可靠的多种类磁学数据;研究内容方面,需要逐步从定性走向半定量、定量研究。

 

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裴顺平 赵俊猛 陈永顺 徐 强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7篇,年刊录用篇数27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3人,其中口头报告17人,张贴报告6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27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二级学科交叉比较好。本专题从二级学科而言,涉及到地震学,大地电磁学,重力学和动力学模拟,在结果解释中均不同程度地设计到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其他学科。

2、线上交流参会人数更多,范围更广。本专题除了采用腾讯会议外,同时在“北京地球物理学会”视频号开展了直播。腾讯会议参会人数277人(多次进入算1人),平均参会时长3.3小时/人,视频号602人看过,平均观看时长22分钟/人。

3、研究成果丰富多彩,讨论热烈。参会者包括不少国内著名专家,基本涵盖长期在青藏高原开展工作的大量科研工作者。学生报告均有著名专家提问和点评。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多周期密集台阵观测涌现。随着短周期仪器的普及,涌现出不少野外密集台阵观测,获得精细的地壳结构。

2、大地电磁基本都采用三维反演。随着计算力的提高和面状观测的增加,基本都采用三维MT反演,提高了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今年由于采用线上会议,本专题除了采用腾讯会议外,同时在“北京地球物理学会“视频号开展了直播,为以后线上会议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1、线上会议参会面更广,以后的线下会议也可考虑线上直播;

2、专题会议内容可以适当整合,特别是与特邀报告时间错开。

 

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召集人:李 杨 冷 伟 李忠海 黄金水 张 南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2篇,年刊录用篇数32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7人,其中口头报告13人,张贴报告14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4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主要涉及两大类研究结果:1.地震学观测;2.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

地震学观测包括了研究洋底高原与海沟相互作用的OBS研究以及具有很强区域特征的杭盖穹窿及蒙古中部板内岩浆作用,获得了较前人研究更高分辨率的速度结构特征,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构造作用。

动力学数值模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比较丰富和多样,包括:(1)基于改善物理模型和基本物理认识的多向约束研究;(2)基于对观测约束和正反演结合的方法研究;(3)基于地质构造特征,以解决地质问题为目标的应用研究;(4)复杂物性的引入等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包括:

1、挥发分(水)可以随俯冲板片状态不同而进入不同深度的地幔,从而影响地幔对流的模式和演化特征;

2、俯冲带的粘度分层较前人研究应该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分层来解释地震层析成像观测;

3、菲律宾海沟洋底高原两侧地壳厚度在OBS观测中存在明显差异。

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如何在模拟中引入更加符合实验和观测约束的物性信息,以及这些物性对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目前大多数研究还是集中在上地幔、与俯冲相关的动力学过程,极少有研究关注下地幔和全球地幔尺度问题,需要将研究区域扩展到全地幔尺度,考虑地幔柱、LLSVPs等现象的综合地球物理模型。同时也建议有更多的人从行星角度对地球和其他行星开展动力学模拟研究。

 

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召集人:欧光习 曾普胜 罗 群 周新桂  李 营 陈建文 罗照华 陶士振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3篇,年刊录用篇数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3人,其中口头报告20人,张贴报告3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   9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球深部流体与地壳活动机制;2)火山-岩浆活动与资源-环境效应;3)油气藏流体历史与成藏规律;4)页岩气、氢气等新能源;5)流体过程与强震预测;6)铀矿、多金属矿等成矿流体研究进展;7)古洋流、古环境-气候变迁。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幔流体与地壳活动机制

梁光河研究员《如何揭示板块运动动力机制》报告,论述了地幔流体上涌与地壳裂谷形成、板块拆离的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地幔流体上涌和重力流,是板块运动的源动力。刘向冲副研究员《流体侵入引起的上地壳重力场变化》报告,论述了地幔流体上涌对地壳密度-质量的重新分配机制、以及深部流体与战略性矿产、能源(地热、油气)分布和灾害孕育的关系。

2、火山-岩浆活动与资源-环境效应

曾普胜研究员《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岩浆-构造-资源效应》报告,指出了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纪录,均为碱性花岗岩、流纹岩+碱性玄武岩;确认了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金刚石-碳酸岩,属于地幔流体:并从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纪录、地幔岩浆纪录——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两方面,论述了地幔流体对战略性关键矿产(包括能源矿产)的控制作用。

2、油气藏流体历史与成藏规律研究新技术、新成果

欧光习研究员《油气藏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中若干科学问题》、胡宗全教授《盆地流体超压恢复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等多篇报告,论述了油气成藏历史研究中若干科学问题与技术方法进展。陈建文研究员《下扬子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南黄海海相新层系巨大的油气前景》、徐国盛教授《惠州26-6构造“双古”油气成藏机理》、龚建明研究员《印度扇近海盆地含油气系统初探》、吴飘博士《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南洼槽原油成因类型及充注特征》、张国强《南黄海盆地二叠系储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等报告,阐述了从含油气系统到油气藏的流体历史、流体特征、成藏机理、成藏规律的多方面最新成果认识。

4、页岩气、氢气等新能源

魏斌教授《川南地区龙马溪组优质页岩的扫描电镜观测与认识》、张敏研究员《流体包裹体在页岩气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等报告,阐述了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等新技术新方法在页岩气储层成藏研究中应用及其最新认识。李梅教授《加强地球深部流体脱氢捕集助力氢能结构增长的双碳目标实现》报告,则从深部流体与氢气来源、天然气/深部流体脱氢捕集研究进展等方面,系统论证了“助力氢能结构增长的双碳目标实现”。

5、深部构造-流体过程与强震预测

李营研究员《华北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热流体地球化学:对构造分段的启示》报告,重点探讨了强震密集区的构造-热流体活动特征、以及断层-流体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强震密集区流体来源,既有构造系统的自循环流体,又有深部幔源流体加入。顾国辉研究员《气体地球化学温标在长白山火山监测中的应用》报告,主要分析了长白山火山群现代幔源流体成分-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流体温度梯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温标,归纳了现代幔源流体的三种迁移释放模式(即:断裂直通迁移模式、火山喷发释放模式、温泉/地热释放模式)。

6、铀矿及多金属矿等成矿流体研究进展

邱林飞高级工程师《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白垩统砂岩铀矿有机质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丁波《砂岩型铀矿含矿层砂岩中高岭石形成与铀成矿关系探讨》、黄慧兰高级工程师《湖南锡田钨锡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报告,均阐述了砂岩型铀矿、岩浆/热液多金属矿等方面的成矿流体研究进展。

7、古洋流、古环境-气候变迁

张交东研究员《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原始环境的水深、盐度和氧化还原特性分析》、王雪松博士《末次冰盛期以来南海深海沉积演化及其对海峡联通和洋流模态转变的响应》报告,均分析和总结了古洋流、古环境-气候变迁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张品亮博士《防御小行星超高速撞击地球的动力学规律研究》报告,分析和总结了地外超高速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动力学规律及其对地球古生物(比如恐龙灭绝事件)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还提出了“从地外行星看地球”的研究思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流体在地球与行星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流体是地球的血液。流体地球科学观是地球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其实质是强调流体活动主宰固体运动(比如,梁光河研究员的报告《如何揭示板块运动动力机制》,就是最好的例证)。

本学术专题(流体地球科学)会议,是一项大尺度跨学科的系统地球科学交流会议,议题涉及地球各圈层不同性质流体及其地球动力学-地球化学过程与资源、环境及灾害效应。今后还得继续开展流体地球科学的深入研究与交流,继续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金章东 徐 胜 颜茂都 李高军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8篇,年刊录用篇数28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9人,其中口头报告18人,张贴报告11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26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构造和年代学方面:在高原中部、北部及东南部地层年代学及构造和资源环境认识上获得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解决了高原隆升的热点和关键区(如伦坡拉盆地)的年代学,为认识高原隆升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依据。

剥蚀风化方面:获取了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和侵蚀背景下LiCaMgSr同位素的季节性变化及其控制机理;揭示了水文变化对于新生代Li同位素演化的控制作用;强调了典型地区硫化物氧化对于碳循环的重要作用;定量了青藏高原通过加强东亚季风增强大气CO2消耗;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剥蚀过程有助于增加风尘通量和风尘活性铁含量。

气候方面:重建了新生代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理,如东北部风尘物源变化和季风演化历史、高原北部昆仑山第四纪的干旱气候演化、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隆升和生态环境演化和高原东部囊谦盆地和川西和生态环境历史。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新的年代学建立,将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机制及其与气候环境和生物演化的关系提供新的年代学约束,推动重新深入审视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模型、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层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研究;

2、硫化物氧化与伴随的碳酸盐风化耦合过程可能是伴随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碳源;

3U同位素揭示高原隆升剥蚀作用可能加强了风尘产生以及风尘活性铁的产率;

4、青藏高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但包括碰撞带和高海拔地区风化剥蚀对碳循环的影响,还包括广阔的东亚季风区富镁演化风化以及中亚内陆干旱区风尘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对顶层科学问题的解决。

 

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胡修棉 侯明才 陈吉涛 杨江海  王建刚 龚承林 姜 磊 陈 曦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22篇,年刊录用篇数21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1人,其中口头报告12人,张贴报告9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关于沉积盆地矿产资料的综合探测方面,陈树旺研究员等就盆地油气、铀矿、地热、页岩油及页岩气等进行了报告,展示了盆地综合探测的方向和潜力;

2、关于砂岩型铀矿方面,对开鲁盆地的钱家店和龙湾筒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油铀兼探”的研究思路和勘探方向,值得今后的相关勘探借鉴;

3、针对盆地资源和构造关系进行分析模拟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

4关于大陆动力学研究,提出了综合地震、重力等研究方法,为类似研究指出了方向;

5、关于盆地盐构造与相关资源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盆地多矿种综合探测和研究,开拓思路,指出了相关方向(以松辽盆地为例);

2、“油铀兼探”的研究思路可以作为今后相关盆地探测的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盆地综合探测作为一种新的勘探思路,可以实现资料的综合运用和提高勘探效益;

2、“油铀兼探”及类似的多方法多矿种的兼探思路,为今后的勘探开发指出了方向。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召集人:王绪本 李秋生 金 胜 高 原 陈小斌 卢占武 余 年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9篇,年刊录用篇数39篇;年会做报告人数35人,其中口头报告26人,张贴报告9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49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涉及的内容包含重力、电磁、地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及其在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青藏高原隆升与弹性特征开展研究,提供了重力学证据;

2、采用深地震反射方法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云南元谋地区东山凹陷、金顶矿集区等结构和热点区域进行了精细探测研究;

3、用大地电磁法对谢通门-娘热地区和龙岗火山的地热结构、汶川Mw7.9和青海玛多Ms7.4及芦山地震深部孕震环境、北喜马拉雅错那洞穹窿和秦岭造山带中段岩石圈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开展了研究;

4、采用波形梯度法、区域地震走时层析成像、三维接收函数伴随成像等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结构开展了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大地幔楔”结构模型,且腾冲火山深部起源是与“大地幔楔”模型中滞留印度板块脱水及地幔角流引起的热湿物质上涌等动力学过程相关。

新的学术生长点:对原有的一维接收函数伴随成像方法进行了提升。

科技动向:采用智能算法开展电磁信号的去噪研究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青藏高原东缘一直是青藏高原物质运移与隆升机制研究的热点区域,根据本次专题讨论和前期研究成果,认为需进一步加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分辨率和成像效果,并综合各种地球物理方法成果资料,将对该区域变形机制研究,以及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

召集人:葛洪魁 印兴耀 曹 宏 蔡建超  王小琼

 

提交会议的论文篇数34篇,年刊录用篇数34篇;年会做报告人数20人,其中口头报告20人。腾讯会议室参会人次15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数字岩心建模及岩石物理属性和应用

2、非常规储层孔径表征方法研究

3、页岩油储层甜点地震岩石物理特性

4、岩心裂缝的定量分析研究

5、储层弹性性质及频散衰减的研究

6、地应力的分析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通过X射线CT法和过程法构建了不同类型和孔隙结构的三维数字岩心。基于数字岩心研究了岩石的弹性、电性和渗透性等物理属性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建立了新的岩石物理模型。

2、基于不同孔径孔隙T2谱交叉叠合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基于核磁谱高斯函数分解方法,对复杂多谱峰核磁共振T2谱进行谱分解,在明确分离谱核磁响应特征及岩石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孔隙进行孔径转换,实现了陆相页岩储层全尺寸孔径表征。

3针对典型井的页岩油岩心,开展X衍射、超声波测试、场发射电镜扫描、CT扫描等实验,获取储层甜点岩性、物性、有机质含量、压力等与岩石弹性参数(如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各向异性等)之间的关系,以对页岩油岩石物理建模和地震定量预测提供趋势性指导。

4、采用了各向异性模型对三维地应力场进行了研究。不仅考虑了孔隙压力、构造作用,也考虑了储层的各向异性,利用了地震曲率属性,根据方位波阻抗反演的结果,用椭圆拟合来表示裂缝密度,用扁率去表征裂缝密度的大小,说明在不同方位下是存在各向异性的,结合AVO反演的的结果,得到的三维应力场的平面展布图,符合测井解释,最终将裂缝密度结果与水平应力差异比(DSHR)进行对比,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正确性。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是近十几年来油气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同时对储层岩石物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非常规油气普遍存在的超低孔渗特性为油气识别、渗流规律、储层表征等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从孔隙表征、岩石物理、岩石力学、油层物理等方面开展综合研究。需要地质、地球物理、压裂改造等方面的人员围绕非常规油气地质勘探、工程甜点和开发甜点预测等问题开展研讨,涵盖实验、理论、数值模拟等方法。(完)

(年会组委会)


 

61516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科技委员会主办,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承办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召开,来自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和地勘单位的16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地球物理勘探的新理论新方法。

大会特邀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作题为《我国非金属矿化石能源和金属矿能源——本世纪中叶的需求态势》的开幕报告,并特邀中国地质科学院吕庆田研究员、吉林大学殷长春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赟教授、中国遥感应用协会李志忠研究员分别作题为《从矿产勘测到成矿系统多尺度探测——成矿与找矿学的新方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利器——成矿系统多尺度探测》《电磁数据三维反演技术》《可用于金属矿探测的多分量地震技术》《地质遥感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两天的会议,大家收获满满,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和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单位的20多名专家学者纷纷登台介绍了各自的新技术新成果,研讨会气氛热烈,圆满成功。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2023813日至815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的“深地多物理场观测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吉林胜利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办。来自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科技九院、航天科工33所等二十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马宏生副司长、熊建伟处长,倪四道、胡祥云、李正斌、于常青、杨军、高原、陈帅、刘向东、陆泽晃教授等40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以“推动深地多物理场四维高精度观测,促进深地科学发展”为主题,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马宏生副司长代表中国地震局向大会致辞,他高度肯定了深地观测这一新兴方向对地震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工作核心,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积极参与深地科学学术交流,为中国深地科学探索贡献力量。19个学术报告围绕深地多物理场高精度观测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与装备的最新进展展开了讨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王赟教授最后汇报了我国深地实验室立项与规划建设现状,以及下一阶段的任务和深地观测数据共享方案。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深地观测与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未来我国深地多物理场观测和研究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23814日至81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旋转地震学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白天地度假酒店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承办,中国地震局火山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办。研讨会以“推动旋转运动观测研究和旋转地震学的发展”为主题,旨在交流旋转地震学及其相关理论、方法、技术与装备的最新进展。来自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航天科技和科工集团有关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有关研究所等1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代表参会。会议由专家学者报告和青年学者报告组成;会议期间还专门讨论了成立“旋转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的必要性以及第8届国际IWGoRS(国际旋转地震学工作组)会议轮值的相关事宜,并开展了火山地震监测和地震地质剖面讲解等一系列精彩学术活动。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马宏生副司长代表中国地震局为大会致辞,他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地震与火山监测现状,并邀请各位专家参与其中,为中国的防震减灾事业贡献力量。会议共由13个口头报告组成,内容涉及激光与光纤陀螺仪的研发、光纤旋转地震仪的地震观测实验、高铁产生的旋转与平动信号、大型光纤干涉仪的地球物理运动信息测量技术、月震仪研制、旋转运动在地震矩张量反演中的应用数值实验、高层建筑的六分量运动特征、地震旋转分量波场特征、国际旋转地震学研究进展等方方面面。与会代表认真听取了报告,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就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加快旋转地震学科发展等主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会议期间,王赟、李向阳、杨军、刘文义、高原、胡恒山、储日升、郭良辉、李正斌、杨远洪、陆泽晃、冯分帅、张勇、张金海等各位代表深入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经验。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了相关领域对长白山火山地震监测、国际旋转地震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认识,共同探讨了我国旋转地震学及其应用的发展方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习近平回信山东地质六队强调,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当前,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正在全面启动实施,各地方政府正陆续出台找矿突破实施方案,在国家不断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形势背景下,专注于矿产勘查的第二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于2023925-27日在山东威海成功召开。

原地质矿产部部长宋瑞祥出席开幕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之俊,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李树民,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晓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吕庆田研究员主持。

 

中国科学院侯增谦院士、底青云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邓军院士、胡瑞忠院士,中国工程院林君院士,威海市委书记闫剑波、威海市市长孔凡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局长朱学文、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局长袁兆杰、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洪增林、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何宏平、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理事长陈曦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来自全国35所高校、17个国家级地学研究所、188家地勘单位、56家矿业投资及仪器设备研发销售等单位的1300位代表参会。

牛之俊副局长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委托,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自然资源和地质调查事业的山东省委、省政府,各省级自然资源、地质调查部门,中国科学院等中央兄弟单位,特别是长期奋战在矿产勘查一线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在致辞中还介绍了2024年度我国地质找矿财政资金计划情况,预算资金将大幅增加,深地探测重大科研专项也将实施,好消息不断,与会者热情高涨。他指出,我国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科学理论突破指导找矿方向,以技术研发进步支撑找矿勘查整体实施,并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到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

第二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以习近平回信山东地质六队精神为指导,以“创新矿产勘查技术,服务找矿突破行动”为主题,紧密结合国际矿产资源形势和国内重大需求,紧跟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在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地球深部勘查方法技术领域开展学术研讨。

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邓军院士、中国科学院贵阳地化所胡瑞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左仁广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林强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吕庆田研究员、南京大学倪培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何宏平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王学求研究员、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李子颖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李文昌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研究院陈刚教授级高工、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楼法生教授级高工等14位院士和著名专家为大会奉献了精彩特邀报告。

大会特邀报告内容涉及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安全问题、青藏高原地壳物质架构及其成矿控制、胶东金矿成因模型及勘查实践、华南卡林型金矿床成矿与预测,人工智能在矿产中预测、量子物探仪器研究与找矿应用、成矿系统多尺度探测“利器”、流体成矿与找矿勘查、风化壳型稀土的成矿过程与绿色勘查开采、云南省超大规模中重稀土矿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新的铀成矿作用,以及云南省找矿重要新进展和勘查技术、新疆铜镍矿成矿特征、勘查突破及找矿方向、江西低品位花岗岩型锂矿找矿重大突破。

大会报告专注于矿产勘查和成矿理论研究动态。专题设置突出了找矿突破全过程、矿种需求、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等,设立了国家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研究新成果、成矿环境与战略选区、成矿系统探测、成矿模式与勘查方法、突破“卡脖子”装备与技术方法研发、人工智能与勘查新技术、关键矿产和铀矿勘查、大宗矿产勘查、综合勘查找矿突破等方面专题22个,涵盖了成矿理论研究、探测技术方法研究和成矿系统探测、找矿勘查突破等系列内容。青年人是地质找矿和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大会还特别设立了矿产勘查技术青年论坛,以提供青年专家展示才华的舞台。

地质找矿技术方法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升级,37家技术研发和销售单位展示了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并受到与会者好评。

会议共收到论文424篇,汇编了会议论文集;大会交流报告14篇,专题分会场口头报告438篇,张贴报告119篇。总计交流学术报告和论文600余个,充分展现了我国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

与会者普遍对第二届矿产勘查大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家认为,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下,资源主导权的争夺将会日趋激烈,“立足国内、利用境外”依然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本战略。在新形势下和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面实施之际,举办第二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意义重大。会议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会议研讨内容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专题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大会报告充分展示了近年在资源形势、成矿理论、找矿技术和找矿发现方面的最新进展,大家受益匪浅;二是会议突出了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的紧密结合,设置了针对不同类型矿床的勘查技术方法专题,反映出理论与技术的结合实现找矿突破的新思路和新趋势;三是大会非常“接地气”,来自地勘单位一线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居多,带来了丰富的勘查实例,交流了他们在找矿实践中,创新性应用理论和技术的找矿效果。

会议闭幕式简短而隆重,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吕庆田研究员进行了会议总结,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底青云院士在闭幕式作重要讲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宣读优秀学生论文名单,底青云院士、学会领导及知名专家为优秀学生论文作者颁发了证书。

第二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中国地质科学院、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发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安徽省勘查技术院、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4家单位承办。

会议在筹备过程中,得到了安徽省山东地矿局地质六队和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的大力支持,大会组委会和专题召集人、专题联系人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大会召开和筹备期间得到了学会秘书处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金属矿勘查专委会一并表示感谢!

两天的报告、研讨和交流,会期虽然短暂,但达到了交流成果、沟通感情,促进矿产勘查学科发展的预期目的。大家欢聚一堂,气氛融洽而热烈,感情在学术传承中交流,学术在真情沟通中弘扬。会议学术交流成果在指导矿产勘查理论方法技术创新和矿业开发等方面将发挥积极而深远的作用,也将持续引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方向。

(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


 

一、会议概况

第五届(2022-2023)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于2023419日至21日在青岛成功召开,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体委员会议同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本届学术年会涉及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方法、岩石物理实验理论及应用、高精度地震采集、地震成像与全波形反演、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油藏地球物理、人工智能油气地球物理、海洋油气地球物理和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等12个专题,设置了9个分会场、4个张贴会场,包括8个大会特邀报告,9个分会场的215个口头报告、张贴分会场报告64个,涵盖了油气地球物理的各个前沿领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山大学、长安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沙特阿美和斯伦贝谢等4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业界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届学术年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印兴耀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张玲玲分别致辞。开幕式上,胜利油田分公司王延光和华北油气分公司何发岐分别介绍了胜利油田全节点高密度地震技术和构造沉积过渡带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解释技术的攻关难点和发展历程;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邓志文和宋强功等就全层系目标智能化地震勘探和人工智能地震解释分别做了生动讲解;针对深度域成像技术和走滑断层缝洞体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刘定进和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李宗杰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中海油研究总院杜向东就海洋“两宽两高”地震勘探技术与实践分享了见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成禹介绍了近地表速度反演中的面波方法及应用前景。

 

42016:00召开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专委会秘书长杜启振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致辞,印兴耀教授代表第一届油气地球物理专委会做工作报告,印兴耀教授介绍了第一届专委会在科研推进、研修班管理、人才培养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及成果,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及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完成了换届改选工作,按照学会章程,会上选举表决了第二届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新当选的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就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未来的工作规划与展望进行了发言。会上,曹丹平教授聚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如何促进教育部油气地球物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专题发言,邀请相关高校和企业加入教育部油气地球物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通过校际联合、校企联合来推动资源共享和案例库建设,各家单位献言献策,为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并推动我国油气地球物理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21日下午,本届大会圆满闭幕。本次会议围绕“油气地球物理与高效勘探开发”这一主题,针对油气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及前沿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对于总结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主要油田的实际生产经验、提高油气地球物理技术水平以及推动我国油气地球物理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学术年会还进行了优秀论文的评选,在专题推荐出“优秀论文”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9篇论文获优秀论文特等,38篇论文获优秀论文一等,44篇论文获优秀论文二等。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第五届(2022-2023)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实际设置12个专题,具体如下:

1、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方法

2、岩石物理实验、理论及应用

3、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

4、地震成像与全波形反演技术

5、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技术

6、油藏地球物理技术

7、五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

8、非地震油气地球物理技术

9、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技术

10、深部油气地球物理技术

11、海洋油气地球物理技术

12、人工智能等在油气地球物理中的应用

(二)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1、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不仅涵盖基础科学前沿问题,还包括许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大数据、非常规储层预测、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联合解释等报告吸引了不少听众,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会议的热议话题之一。

2、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专题的组织与优化工作,不断提高年会的学术交流效果。

2)继续加强年会的国际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一流专家参会并参与专题组织工作,稳步提升年会的国际影响力。

三、致谢

第五届(2022-2023)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感谢会务组的精心组织和辛勤劳动,感谢志愿者的周到服务。

广大地球物理领域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36712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共同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承办的“第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于北京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45家的300多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200余篇,近150人作口头学术报告,近20人作了张贴报告。会议以“工程环境地球物理与智能探测技术”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全球范围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

68日上午,第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23)开幕式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宏,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黄清华、副秘书长胡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夏江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杨进,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及来自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主持了开幕式。

大会期间,林君院士、彭苏萍院士、Öz Yilmaz美国工程院院士、熊盛青首席科学家、Lanbo Liu教授、KlausHolliger 教授、胡祥云教授、殷长春教授、曾昭发教授、童平教授、冯德山教授及王勃教授分别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特邀专家薛国强、钱荣毅、刘四新、孙怀凤、鹿琪、宁杰远、任政委、赵惊涛、陈辉、李静、席超强、吴迪、邵广周、程逢、宓彬彬、杨蕾、郑海刚、毛德强、张彬、叶青、傅磊、郭林燕、许献磊、刘斌、孟浩然、倪红玉、陈儒军、唐磊、徐铮伟、周春凯、李广、刘海涛、仝鑫隆、薛翊国、李忠生、Kouao Laurent Kouadio等分别在城市地下空间地球物理探测专题、高频面波理论及应用专题、探地雷达技术及应用专题、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专题、工程地球物理专题、水文与环境地球物理专题、灾害地球物理调查专题、无人机探测专题、智能探测技术专题、浅层主动源与被动源地震探测专题及地球物理仪器与软件专题中作了学术报告,并进行了交流研讨。童菀清、严复雪等学者作了张贴报告。

会议期间,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友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巨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安洲智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瑞地科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斯默微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竞元科技有限公司、地大华睿有限公司等就地球物理最新仪器设备进行了展览。

此次大会为广大从事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通过会议交流研讨,必将促进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的技术发展和科技进步。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202381720日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事业等118家单位的750余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会,年龄跨越1930-2000七个年代,其中学生360余名。大会收到论文近450篇,200余位代表做口头报告,均为历届学术讨论会之最。会议围绕地球电磁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电磁法在资源环境勘探、工程探查和地震等灾害监测、深地深空深海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的进展分十四个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方科技大学何展翔教授主持。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汪宏讲席教授代表学校致开幕词,她简要介绍了学校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划,并对参会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希望各位学者不吝分享,共同参与这一盛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底青云研究员到会并致辞,她说此项会议是地球物理学会最早开展的专委会活动之一,是国际化的学术盛会,并对进一步办好两年一届的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专委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专委会以及此项会议的发展历史,并对地球电磁学领域的年轻学者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希望电磁学界同行齐心协力,为办成一流的专委会和一流的学术研讨会继续努力,促进中国地球电磁学的蓬勃发展。

吉林大学地学学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首先以《航空(地空)电磁探测系统研发及应用》为题进行大会报告,详细介绍了其所带领的团队经过近二十年不断奋斗,在航空(地空)装备研发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果。随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赵国泽研究员、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吉林大学殷长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祥云、南方科技大学何展翔、中国科技大学吴小平、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孙卫斌、中南大学任政勇和南方科技大学杨迪琨等专家教授,以及来自美国、法国、丹麦、德国、埃及等国的5位专家学者就地球电磁学理论方法、仪器设备、先进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大会特邀报告及交流。随后2天,在5个分会场展开了217个口头报告和219个张贴报告的交流。

本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规模空前,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成立20年来,参会人数最多、提交论文最多、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最多的地球电磁学界盛会。为了适应参会代表众多和学术研讨会发展的新形势,大会组委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性工作,除了设置常规的大会报告、张贴报告外,还设立了短期课程、特邀专题报告、青年高端论坛报告、流体识别专题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交流范围覆盖了地球电磁学的全部科学技术领域,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地面、井中、空间、卫星和海洋等各领域,天然源和人工源电磁方法理论、软件平台、仪器装备等的最新进展。在研讨会期间还安排了部分代表参观深圳红色教育基地,令代表们领略了深圳高速发展的历程和伟绩。

会议期间,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还进行了换届改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胡敏副秘书长参加了换届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专委会名誉主任、名誉委员、新一届专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常委和委员等,并颁发聘书。召开了新一届专委会工作会,按照惯例,专委会在本届学术讨论会期间,听取了第17届研讨会承办单位浙江大学代表报告了会议筹备情况介绍,围绕第18届研讨会主办地的三家团队申办情况进行了竞争答辩,经过专委会投票,选出中国科大牵头的安徽合肥团队作为第18届地球电磁学研讨会承办单位。

 820日下午,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本次会议评选出优秀学生论文及优秀青年报告,在闭幕式上进行了表彰。新任专委会主任、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作闭幕致辞,并祝愿中国地球电磁学更加兴盛。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必将推进我国地球电磁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地球电磁学研究和应用进一步迈向世界前列!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低频射电与等离子体波空间探测技术和等离子体理论研讨会

暨太阳和空间等离子体物理高级讲习班在扬州举办

 

“低频射电与等离子体波空间探测技术和等离子体理论研讨会暨太阳和空间等离子体物理高级讲习班”于2023710-14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办。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空间等离子体扰动变化特性和物理机制,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和低频射电波在空间等离子体中的传播与探测等。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台湾省成功大学的代表50多人。

与会代表作了50多个学术报告(其中邀请报告19个),针对从太阳到地球高空中不同区域中的等离子体特性和扰动变化的物理机制、以及探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通过举办本次研讨会,邀集有兴趣的同行专家、学者,就低频射电与空间等离子体波探测技术及其相关等离子体物理理论问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研讨,为推动和促进我国在低频射电与等离子体波空间探测技术研究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将起到重要推动的作用。会议上,还针对宇宙空间和日地空间最普遍的电磁辐射现象,等离子体中波-粒相互作用过程,尤其是频率接近等离子体特征频率的低频射电辐射的探测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认为作为由等离子体集体作用过程直接驱动的相干辐射现象,携带有等离子体结构状态和高能粒子物理特性的丰富信息,低频射电与等离子体波的空间探测是太阳和地球高空等离子体研究中广泛运用的重要观测手段。本次研讨会的组委会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单位的学者组成。参加本次会议的学者还有台湾省成功大学的李罗权教授。这也对于海峡两岸在地磁与高空物理研究以及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合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


 

 

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

——第二届火星沙尘暴科学会议在兰州召开

 

为推动我国火星科学发展,服务国家深空探测需求,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第二届“火星沙尘暴”科学会议于2023724日—27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

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火星沙尘暴相关的科研力量,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兰州大学、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深空探测实验室、深空探测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德国科隆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法国LMD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昌大学、苏州大学等二十多家单位的100余位代表参会。

会议由兰州大学黄宁教授主持,兰州大学副校长陈熙萌教授致开幕辞,副所长魏勇研究员对组织召开本次会议的动机和背景作了详细介绍。魏勇指出,我国天问一号火星着陆车“祝融号”由于遭遇了火星沙尘暴的袭击目前还处于休眠待机状态,我国未来还将实施“天问三号”(TW-3)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火星沙尘环境给火星探测任务设计优化和改造升级等带来巨大挑战,火星沙尘暴研究是保证我国未来火星探测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他希望本次会议能承接去年第一次火星沙尘暴研讨会,继续促进和加强我国相关科研人员在“火星沙尘暴”方向上的合作与交流,为共同保障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出科学家的贡献,也为推动我国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的建设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邀请了包括著名的风沙物理学家、欧亚科学院院士邵亚平教授在内的近3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现场和在线报告,研讨范围涉及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设计考虑、火星大气环境分析、火星沙尘动力特征与机制分析、火星沙尘暴对电离层以及磁层的影响、火星沙尘环境模拟与沙尘活动建模预报、沙尘暴实验模拟、沙尘暴预测及监测、地球沙尘活动研究对于火星沙尘暴研究的启示等方面。会议现场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讨论互动非常积极,碰撞出了热烈的学术火花。  

天问二号任务副总设计师耿言对我国火星沙尘暴研究取得的进步给予了肯定,并呼吁更多的学者和科学家参与到火星沙尘暴的监测预警工作中,为保障和服务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贡献科学家应尽的责任和力量。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2023年学术年会,于2023728日—73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成功召开。会议围绕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主题,聚焦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与地球物理,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球物理关键技术,我国西部及“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资源、地灾、环境问题与工程地球物理,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工程地球物理探(检)测方法技术、装备软件与应用等地区和行业热点问题展开学术交流与讨论。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深地资源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国科(重庆)仪器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城市群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河北地质大学)、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安徽省勘查技术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青海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和重庆顶峰地质勘探仪器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协办。共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水利水电、铁路、公路、城建交通、煤田、石油、地勘、有色、冶金、核工业等行业系统86家单位,19家仪器厂商的2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参展交流,专委会学术年会在搭建学术技术交流平台、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方面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学术年会开幕式由专委会秘书长安志国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底青云致开幕辞,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王晓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分别致辞,专委会主任委员徐佩芬代表专委会致辞,青海盐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王祥文,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党委书记、院长许传建,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青海省地球物理勘查院)院长张爱奎分别代表当地著名企业及协办单位致辞,向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本次大会共邀请6位专家作特邀报告,分别是吉林大学移动平台地球物理研发中心主任殷长春教授的《移动平台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新进展》、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万伟峰正高工的《引调水工程深埋长隧洞关键地质问题与勘察技术——以青海省引黄济宁工程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例》、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曹静杰教授的《城市地下空间智能探测方法技术前沿与进展》、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工程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卢松正高工的《TBM与盾构施工隧道地质预报技术及HSP技术研究进展》、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技术部部长许庆民高工的《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面临的机遇》、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吕庆田研究员的《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的“利器”——成矿系统多尺度探测》。报告内容涉及移动平台物探技术、城市地下空间智能探测技术、盾构施工隧道超报技术、找矿技术、引水工程勘察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等前沿方法技术进展及最新应用成果。

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64篇,经专委会行业初选推荐、专家委员会委员投票遴选出11篇候选优秀论文,参加“2023年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评选,在专场学术报告环节集中汇报呈现。经全体到会的专家委员及参会代表投票,评选出一等2篇、二等3篇、优秀6篇。

本次学术年会,除了特邀报告和优秀论文评选报告外,还安排了24个口头学术报告和15个展板报告。口头学术报告内容围绕地球物理方法理论创新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球物理关键技术、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岩溶工程综合物探技术,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检测新方法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工程地球物理,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学术氛围浓厚,交流气氛活跃。16位仪器厂商代表在“仪器参展厂商交流”专场作报告,向大会展示了工程地球物理新仪器装备及推广应用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学术报告之后举行了“2023年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专委会专家委副主任委员沙椿宣布获奖者名单,向获奖者表示祝贺,感谢重庆国科(仪器)有限公司对此奖项的大力支持,重庆国科(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健致颁奖辞,表达了对专委会工作的支持。专委会在场专家委员代表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及奖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殷长春教授代表专委会致闭幕辞,介绍了本次学术年会的参会规模、投稿论文数量及研究领域等,同时也希望广大物探工作者多参与专委会学术年会、高峰论坛、名师讲坛、院士专家基层行等活动,积极向专委会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重要会议投稿,亦建议明年开始设置优秀展板报告奖,以鼓励大家积极参会和投稿。

学术会议期间,专委会还召开了委员见面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正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及正副秘书长等50人参加会议。安志国秘书长主持会议,徐佩芬主任委员首先向新增补的四位专家委员卢松、蔡克俭、陈靖和王侨颁发了聘书,还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奖修订事项等进行了解释,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就具体细节进行了解读。会上各位委员逐一介绍,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表示积极参与、支持大学会和专委会工作。

学术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赴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参观学习。青海原子城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此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题,用“两弹”研制的光辉历程启示广大科技工作者,用“两弹一星”精神激发爱国奋斗精神和建功立业斗志,引领大家投身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82日至4日,第三届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与物探技术高层论坛在贵阳市贵安新区召开,会议由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主办,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贵州省水利学会承办。来自全国水利水电相关行业的38家单位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司富安,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建清,贵州省水利厅科技与合作处处长任廷鸿,贵州省水利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和喜,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贵州省水利学会理事长向国兴,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院长、总工高义军等领导出席了此次高层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高义军副院长主持,贵州省水利院向国兴总经理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向长期关心、支持公司工作的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以及广大兄弟单位致以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公司近年来发展情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代表特邀领导讲话,他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基本情况,特别向大会介绍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的设立和发展情况,郭建建议已竣工工程承担单位积极申报;主办方代表司富安主任和张建清会长对与会代表的莅临表示欢迎,对承办单位的大力支持、精心策划部署和会务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本次会议通过聆听特邀专家在岩溶地区勘察技术最新研究应用成果,对于复杂岩溶探测技术难题的解决能够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任廷鸿处长、张和喜常务副理事长在开幕式上也作了精彩发言。

在论坛特邀报告环节,围绕复杂岩溶探测技术创新与实践主题,特邀李清波大师(王泉伟院长代讲)、向国兴总经理、周云副总经理(陈长生代讲)、胡清龙副总工程师等专家分享了他们在岩溶地区勘察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及应用成果:向国兴总经理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为背景作题为《复杂褶皱带强岩溶区勘察与防渗技术》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工程的岩溶综合勘察与防渗措施,以及岩溶等级与处理强度分区、高水头地下水拦截与引排处理、基于信息动态反馈的实施控制、高水头大型充砂溶洞处理等技术亮点;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质工程院院长王泉伟作题为《泾河东庄水库岩溶渗漏问题研究》专题报告,针对东庄水库岩溶渗漏问题,介绍了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及方法手段、重大岩溶水文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及认识、工作防渗措施;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胡清龙作题为《无人机地空瞬变电磁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专题报告,详细讲解了无人机地空瞬变电磁法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方法原理,以及在覆盖层勘探、古河道探测、隧道勘探、岩溶探测、地下水探测等领域中的实例应用,为该方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推广指明了方向;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陈长生主任作题为《滇中引水工程深埋长隧洞选线与突涌水防治研究》专题报告,分析了滇中引水工程复杂岩溶区香炉山深埋长隧洞的地质条件、存在的问题,隧洞线路选择的原则和思路,以及最终线路的确定,总结了滇中引水工程隧洞突涌水(泥)孕灾规律与发生机理、研究了动态风险评价方法、超前综合预测预警、预防及处理措施;四川水发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淦作题为《定向靶区取心钻探及多参数全方位无缆测井系统》技术报告,阐述了当前国内水平定向钻在水利水电及其他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和当前小口径综合测井技术的现状和问题,围绕多参数的获取和结构面产状的计算,重点就多参数全方位无缆测井系统的方法原理、研制思路和试验过程进行介绍并分享实际生产案例。

与会代表围绕特邀专家所做的报告内容,针对岩溶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质勘察要求高、工程地质问题突出及工程防治难等特点,进行深入交流与广泛探讨。

专家报告精彩纷呈,与会代表受益匪浅,会议取得预期效果,圆满成功。


 

(水利电力分会)


 
 

 

202387日至810日,“人工智能与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委会第十九届专题研讨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在本次会议中,共有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禁核试北京国家数据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陕西省地震局、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长安大学、浙江科技学院、西安测绘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海口诺赛克西海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斯默微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物探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火箭军指挥学院、火箭军研究院、火箭军工程大学等24家军地单位,7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联合方式,主要完成2项议程。

一、学术交流与研讨

本次学术会议由大会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两部分组成。西安测绘研究所魏子卿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李貅副秘书长,浙江工业大学林强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婷婷副研究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浙江科技学院王庆宾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魏志勇教授,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骆遥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邢磊、孙剑教授,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杨艳艳副研究员,海口诺塞克西海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肖舸,浙江大学李刚副教授,陕西省地震局花茜工程师,禁核试北京国家数据中心徐妍妍、韩守诚、肖勇助理研究员,火箭军工程大学王佳帅等13名学者老师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会议报告,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专业委员会会议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完成五项议程:优秀论文评选、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汇报与评议、会议组织模式讨论、委员增选以及下一届会议计划。

与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根据本次会议论文的交流情况,并结合去年和今年录用论文的论文质量,评选出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3篇、二等4篇。

经刘代志主任委员推荐,全体与会委员审议通过,增选中国海洋大学孙剑副教授、浙江大学李刚副教授为委员。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委会第二十届专题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会议时间和地点将会在2024年会议一号通知公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参会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作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领域的年度重要学术研讨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总结经验、分享成果、指导实践,为广大关心和支持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和机会,也为下一步加强科研攻关、深化军地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国家安全地球物理技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委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及2023年学术年会于2023821日—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矿产测井分会主办,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承办,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煤炭地质一四八勘查院有限公司、山西省煤炭地质一一四勘查院有限公司、山西省煤炭地质一一五勘查院有限公司、山西地宝能源有限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西安石油大学等单位协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山西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领导以及来自全国40余家单位的代表共计102人出席本次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向大会致辞并讲话。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继龙先生,山西省地质勘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学彦先生,山西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胤彬先生,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曹拥军先生,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曹志福先生,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李敬宇先生分别向大会致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彭伟斌先生向大会作了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会上由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第一届常委副主任委员潘和平教授宣读《关于表彰固体矿产测井分会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先进个人的决定》,并由与会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本次年会正值常委会换届改选,所以换届大会和学术年会一并进行。

本次学术年会,组织了10个专题报告,交流了以下内容: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和平作了题为《阵列声波测井及其应用》的专题报告;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彭诚代邹长春教授作为题为《金属矿测井关键技术及发展前景展望》的专题报告;

3.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冬明作了题为《井中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的专题报告;

4.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赵军龙作了题为《基于地球物理测井信息的低阶煤产油率预测方法研究》的专题报告;

5.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新虎作了题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煤系致密砂岩储层》的专题报告;

6.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副主任教授级高工林振洲作了题为《公益性地质调查中的地下物探技术:进展与应用》的专题报告;

7.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曹志福作了题为《数控电法测井仪的研制及应用》的专题报告;

8.原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物探高工邱卫忠作了题为《钻孔式三维激光扫描和声纳探测新技术在复杂采空区充填治理施工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

9.原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山西省地质学会煤层气页岩气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庆辉作了《山西煤成气勘查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

10.原山西煤炭地质局148勘探队书记物探高工武耀泽作了题为《煤层露头自燃治理方法探究》的专题报告。

本次会议共计征集论文54篇论文,汇集2022年论文集和2023年论文集各一册,共计评选出优秀论文15篇其中学生优秀论文4篇。到会交流论文14篇,分别是:

1.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副队长正高级工程师韦欣交流了《新疆巴里坤县大长沟盆地东部油页岩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

2.四川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中心、四川省华地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院长/高级工程师谢小国交流了《城市地面塌陷防治技术-成都市城市道路塌陷成因及快速探测方法》和《定向井测井技术与应用-狮子洋定向钻探工程勘察测井评价方法》;

3.四川省能源地质调查研究所物探中心总工高级工程师高波交流了《地震波层析成像法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中的应用》;

  4.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数据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系副主任副教授方思南交流了《汶川科学钻探的贝叶斯判别函数主断层预测法》;

5.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地质与勘查工程系讲师白泽交流了《测井技术在矿井富水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内蒙古某煤矿为例》;

6.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博士在读高级工程师欧洋交流了《基于多重信息平面的井间电磁波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

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刘东明交流了《辽东白云金矿测井响应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8.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华北测控公司工程师张立旭交流了《青海省共和盆地干热岩测井评价及可压性分析》;

9.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风明交流了《山西离柳矿区不同程度风氧化煤物质元素及测井响应分析》;

10.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物探技术中心主任工程师物探与遥感专业高级工程师贺建鹏交流了矿井音频电透视法对回采工作面底板积富水探测的应用研究》;

11.山西省煤炭地质一四四勘查院有限公司工程师王睿交流了《槽波地震探测技术在矿井地质异常探测中的应用》;

12.河南省地质研究院能源所测井技术研究室 副主任魏伯阳交流了《基于EMD-HHT的时频分析法在煤层气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1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专硕在读学生庞春阳交流了《基于GA-GRU的复杂岩性识别方法研究与应用》;

14.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地质工程专硕在读学生王子康交流了《融合LSTMSpinalNet神经网络模型的岩性识别方法研究》。

本次会议期间进行了常委会换届改选,做了以下各项工作:

由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第一届副秘书长高波作《第二届委员会换届改选工作报告》。会上通过了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17人;大会一致通过韦欣、魏秋园为计票人,高波为监票人。822日上午1030分准时开始选举固体矿产测井分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经过紧张的计票、监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59人。

晚上1930分,召开了第二届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到会常务委员及常务委员代表33人。考虑到我会广大会员分布区域广阔,跨地区、跨行业等特点,选举产生了固体矿产测井分会领导班子,其中:主任委员1人、常务副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3人、秘书长1人(副主任兼)、常务副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3人(2人副主任兼)。

推荐产生了固体矿产测井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38人,在其中选举产生了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4名。

第二届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了以下六个议题:

1.审议通过《第一届常委会工作报告》

2审议《第二届委员会换届改选工作报告》

3.宣布并审议第二届分会领导班子成员名单

4.宣布并商议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及领导班子成员

5.讨论商议分会第二届的发展基调及主要工作方向

1)将之前测井联合会、一届学术研讨会的讲课及活动照片、课件、论文,出一期精华选刊。作为内部刊物,小范围流转,作为我分会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和纪念册。

2)每年年会在论文集中优选3-7篇优秀论文,推荐发表在物探类核心期刊。

3)每年开展一次优秀专业报告评奖并给予一定奖励。仅限电磁法类、测井类专业报告。

4)每两年开展一次摄影展,集中展现全国物探、测井行业的精神风貌。

5)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每年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及各会员单位的要求开展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邀请全国高校和企业知名专家授课,提高行业技术水平。

6)联合相关单位,推动煤炭、铁矿等行业或团体标准的制订,推动测井、电法向成像、多参数、高集成、从定性到定量等方向的发展。

7)每两年出版一本行业发展报告或专著,介绍行业发展动态。

6.下一年度年会活动安排:时间及地点。

成立大会于825日下午1730分圆满结束,主任委员彭伟斌作了总结性讲话,号召全体委员及固体矿产测井同仁,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在固体矿产测井分会的组织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研究地球物理测井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推进地球物理测井事业的发展。会议期间得到了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及所有协办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固体矿产测井分会)


 

 

第十一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11-WTGTP, Workshop onTectonics and Geophysics in the east part of Tibetan Plateau)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于2023822日至24日在安徽省安庆市成功举办。本届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浙江大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和北京地球物理学会(排名不分先后)联合主办,由浙江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多尺度成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地矿局326地质队联合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先生和张国伟先生应邀出席研讨会。

会议简短的开幕仪式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先致开幕辞: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第三极”,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最有可能取得创新成果之地,WTGTP研讨会已经发展成为学会的一个品牌学术研讨会,欢迎专家们参加这次WTGTP研讨会。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杜震洪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发言: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是地学思维碰撞交流的盛会,期待此次研讨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随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艾印双研究员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原研究员分别致辞,他们表示:欢迎各位学者莅临安庆参与学术研讨会,感谢WTGTP的每一位成员对此次会议的支持,预祝研讨会顺利进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高锐院士因工作不能到场,带话鼓励与会代表注意学科交叉碰撞和关注重大科学问题,预祝研讨会取得成功。浙江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徐义贤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本届研讨会围绕“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动力学”的主题,旨在通过交流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缘深部构造的研究成果,为研究中生代以来的中国东部岩石圈演化提供“将今论古”的证据,同时为龙门山断裂带与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研讨会上,21位与会代表们紧密围绕青藏高原东部构造特点与深部动力学机制等科学问题,从地球物理、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和地震等多个方面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①青藏高原东部和中国东部壳幔结构、深部构造与动力学;②青藏高原东缘与华北东部大地震活动、断裂带性质与地震灾害;③特提斯构造域矿产资源及环境问题:④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与大陆动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⑤地球物理成像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等5个方面。

这次WTGTP研讨会的报告人有17位科研一线的学者和4位研究生,以青年人为主。研讨会上,与会者积极提问、诚挚建议,报告人条分缕析、虚心探讨。代表们各抒己见,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徐义贤、田钢、李红谊、艾印双、段永红、田小波和刘少林等分别主持研讨会的不同阶段,罗银河、高原、皇甫鹏鹏和周盛红等参与组织了研讨会的分段交流。

最后讨论环节,滕吉文院士简要回顾了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历程,指出中国大陆动力学需要不同学科的科学碰撞,认为这次会议的多个报告触及了深部地球物理和大陆动力学的前沿科学问题。张国伟院士指出,中国的学者要勇于探讨重大基础性的大陆动力学理论和挑战过去的构造假说,推进新的科学认识。教育部地球物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黄清华教授对教指委的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表示WTGTP学术研讨会对高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能够让更多创新成果丰富地球系统科学的内容。高原研究员和艾印双研究员分别代表各自(专业)委员会对参会的专家、学者们鼎力支持,特别是浙江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付出的努力,以及会务组全体人员的辛苦工作,表示衷心感谢,期待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参与来年的第十二届WTGTP研讨会。讨论环节由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卢占武研究员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徐涛研究员主持。

学术交流会后,与会代表赴安庆潜山的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大别山超高压带地质考察。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之间,为大别造山带东段和郯庐断裂带复合区,被认为是全球规模最大、剥露最深、出露最好、超高压矿物和岩石组合最为丰富的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记录了大陆板块碰撞、俯冲、折返的壮观地质历史过程,是研究大陆动力学最典型地区之一,以典型花岗岩和崩塌堆垒地貌闻名。考察结束后,与会代表参观了独秀园,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先生的生平,缅怀了陈延年和陈乔年烈士的感人事迹。

本届学术研讨会围绕“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动力学”主题,服务国家地震科学实验场的重大战略,展示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等领域的新成果,助力推动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防治,共谋地学发展新篇章。滕吉文和张国伟两位院士都表示,这次会议举办的很有意义,同时勉励地学研究者能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领会国家对地学研究的重视和支持,积极探索地球科学问题,希望借助WTGTP学术研讨会平台,能够鼓励学者们积极投身地学科技创新,对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高原东部)的地球物理与地质科学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术研究。

研讨会结束前,徐义贤教授、高原研究员、艾印双研究员和裴顺平研究员分别代表组委会和各自所属学术组织,对联合举办方、承办方及会务组表示感谢。这次研讨会的组委会成员:徐义贤、艾印双、高原、张怀、杨树新、周盛红、裴顺平。会务组由郑晶、崔清辉、方玥、马金志、夏新宇等十多人组成。来自国内外34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27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这次学术交流研讨会。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换届会议于2023910日至13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以下简称水电分会)主办,华东院浙江华东岩土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地华北(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共有来自水利电力、高校、科研院所、交通、城建、地质调查、有色、核工业、仪器厂商等75家单位的18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水电分会第一届副秘书长李电波主持,水电分会会长张建清代表水电分会致开幕辞,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地欢迎,对承办单位周到细致的工作表示衷心地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副会长刘云祯、浙江华东岩土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祖国分别致辞,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包括两部分,一是水电分会换届会议;二是水电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

换届会议由分会第一届副秘书长李电波主持,会员代表140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女士宣读了《关于同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换届方案的批复》(球会字(2023)第28号)。

大会审议通过了换届选举办法和大会提名的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审议了由张建清所做的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报告系统回顾了水电分会五年来组织管理、学术活动、宣传出版工作、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活动、重点实验室和科技推广单位建设、积极协助参加大学会相关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与会代表一致同意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一届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沙椿做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工作管理细则》的修改说明,全体会员代表审议并投票表决通过了分会工作管理细则修订稿。

经会员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77名,选举产生分会第一届监事会监事3名;杜兴忠当选为第一届监事会监事长;经理事投票,选举产生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4人,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建清当选分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陈保国、陈刚、陈宗刚、刘栋臣、马若龙、王槐仁、王俊杰、王平、张志清、张小平等10人当选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由新当选会长张建清提名,理事会聘任李电波为分会秘书长,况碧波为专职副秘书长;由第二届常务理事投票,选举产生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工程物探》第九届编委会委员19人;会上,表彰了“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等12个先进集体及况碧波等20名先进工作者。

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及水电分会相关领导为第二届理事会及第一届监事会成员颁发了聘书,为第一届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新任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张会长表示,在新的征程中,将继续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充分加强交流与协作,共同推动分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将水电分会建设成为水电物探人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平台;同时,也要在自身建设上深挖内在潜力,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高和改进,将水电分会打造成为代表我国工程物探行业的先锋团体!相信换届后的第二届理事会,必将以新的姿态、新的视点、新的方式方法,助力分会走向更好的未来!

换届会议之后,举行了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学术年会围绕“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与工程物探”主题进行交流,邀请了四位专家作特邀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罗先启教授作了《管道检测机器人及污水管免断流缺陷检测技术》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污水管免断流检测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和设计,检测机器人只需竖井口布放,无需堵塞断流,能够在干、半水、满水、半淤塞等状态下的管道内自主行进,可搭载摄像头、激光雷达、声呐等多源感知设备,具备检测规范中规定的10种结构性缺陷和6种功能性缺陷的能力;同时开发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污水管缺陷智能软件,具备缺陷的检测、识别、标记、分类等功能;并在上海青浦、江西鹰潭污水管整治工程中进行了示范应用,达到了预期效果。

浙江大学王帮兵副教授作了《面向复杂地表环境的电阻率智能感知与四维监测新技术》的报告,从建设工程的四维监测需求出发,分析了四维高密度电法及其应用前景,详细介绍了研究团队国际首创的随机分布式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跨街对穿成像技术、电阻率感知和四维成像技术,基于这些先进技术,可以实时动态感知地质体电阻率的变化,建立地下隐患智能监测感知系统;在杭州地铁5号线探测和监测实验中,通过动态监测、智能识别,清晰地得到了50m深度范围内电阻率的分布及其变化;给出了良渚老虎岭遗址保护、重庆市中梁山地区岩溶塌陷电阻率智能感知监测系统的测线设计和规划。

华东院浙江华东岩土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汪明元勘察大师作了《海上风电工程勘测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应用》的报告,结合当前海上风电工程发展形势和海上风电工程勘测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华东院近年来在海上风电工程勘测勘探装备、静探原位测试技术、精准探测技术、桩基础承载性、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在各项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华东院开展了各类不同海洋环境条件、地质、水深条件下的数十个海上风电场工程的勘测设计、咨询及EPC总承包工作,积累了丰富工程勘察、设计、施工、EPC管理经验,实现了海上风电工程勘测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主编的5部国家和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外海上风电场工程勘测领域的多项空白。

深圳市水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李亚高级工程师作了《工程检测行业数字化之路的探索》的报告,作为从事工程检测的传统企业,应该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拥抱科技进步,通过采用芯样二维码防撕贴纸、试验员佩戴蓝牙手表、摄像头采用AI算法实时跟踪作业人员、自动采集并上传试验数据、监测数据自动预警、一键生成检测报告等技术手段,深圳市水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实现了从样品委托、芯样系统、室内监管,到外业监管、监测平台,以及电子印章、人力管理等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对相关行业的企业具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本次学术年会设立了“2023年中国水电工程物探优秀论文”。通过分会全体常务理事和专家委员对55篇来稿论文进行多轮投票,评选出优秀论文18篇,其中《鄂西南地区抽蓄工程复杂岩溶问题物探技术实践》等3篇文章获一等优秀论文、《某预应力锚栓式风机基础混凝土无损检测》等6篇文章获二等优秀论文、《物理勘探技术在压缩空气储能人工洞室选址勘察中的应用》等9篇文章获优秀论文。会议邀请一等、二等及优秀获奖论文第一作者到会交流分享了各自的学术研究成果。

大会除特邀报告和优秀论文报告之外,另有18位专家学者和厂商代表作了学术交流。各位专家的报告围绕抽水蓄能电站、深埋长隧洞、堤坝渗漏、海上风电场、城市复杂环境物探等极具行业特点的问题,交流了先进的方法理论和技术手段,内容精彩纷呈,让大家开阔了视野,更加深了利用物探手段来解决复杂地质、工程等问题的信心与决心。

学术报告会之后举行了“2023年中国水电工程物探优秀论文”颁奖仪式。水利电力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沙椿宣布优秀论文名单,华东院浙江华东岩土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物探研究院院长陈美代表优秀论文赞助单位致辞。分会第二届领导向18位优秀论文作者颁发了证书。

本次会议还特别设置了一个论文投稿最佳组织奖,获奖单位为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该单位共组织投稿9篇,为历年来学术年会投稿最多的单位。

闭幕式由水电分会副会长刘栋臣主持。水电分会副会长马若龙致闭幕辞,代表水电分会对会议承办单位华东院浙江华东岩土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和中地华北(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表示衷心地感谢!向踊跃投稿、积极参加交流的科技人员、向辛勤工作的专家、评委、会务人员及分会各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相信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将继续蓬勃壮大,解决更多疑难工程地质问题,为未来水电工程物探勘察贡献更多的智慧与能力,助力中国水利电力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水利电力分会)


 

一、综述

2023915日—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了以“探索地学仪器原始创新•致力地球物理技术突破”为主题的第十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13个单位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五维地质科技公司等91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仪器研发企业的代表400余人参加了会议及仪器展览。

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邓明教授宣布大会开幕并致开幕词;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分别致辞表示祝贺与欢迎。

本届会议特邀专家、院士报告9个,青年论坛与专题报告107个,仪器推介报告10个,28个单位设立了仪器展台,《“探索地学仪器原始创新•致力地球物理技术突破”论文摘要集》收录论文摘要109篇。

二、大会特邀报告

9169位专家院士作了大会特邀报告:1.林君院士《发展地球物理仪器装备,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2.底青云院士《深层油气水平定向钻井智能导钻装备技术》;3.何继善院士《广义广域电磁法的内涵》由中南大学李帝铨教授代做报告;4.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用于滑坡勘测的航空物探装备研发》;5.中国地质科学院吕庆田研究员《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利器”—成矿系统多尺度探测》;6.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方广有研究员《祝融号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研制及应用》;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金海研究员《火星次表层雷达弱信号提取方法研究》;8.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安树杰高级工程师《光纤传感油藏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9.浙江工业大学林强教授《地球重力场动态绝对测量技术与仪器研发》由其学生代作报告,精彩的报告引起了强烈的学术反响。智能导钻装备技术精准地刻画出地下油气层结构,引导钻头准确打入最佳开采点位,在塔里木盆地实钻应用中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火星次表层雷达弱信号提取方法研究,将从火星发回的探测雷达信号,经过复杂的数学处理,揭示了火星从地表至以下约80米的岩石构造信息,推断出火星上曾存在大量水的证据,其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杂志《Nature》上发表后,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令人震撼的科技成果让与会者们不仅感到了骄傲与自豪,更产生了一种勇攀科技高峰的力量。

三、仪器推介报告

“大会仪器推介”是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在推动国产地球物理仪器原始创新的一个助力点,申请报名的单位十分踊跃,经过专家评审有10个单位获得了在大会上汇报的机会。1.广域电磁仪新进展推介——湖南继善高科技公司;2.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系列装备——湖南五维地质科技有限公司;3.三维溶洞扫描探测仪——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4.SmartSolo智能地震检波器——深圳面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5.Both电磁震多参数系统——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6.应用于未爆弹探测的无人机磁测系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7.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原子激光磁力仪及应用——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8.地球物理云数据处理平台——国勘数字地球(北京)有限公司;9.扩频激电仪——长沙巨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0.OBS深海仪器舱——北京赛迪海洋技术中心。国产地球物理仪器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每一次创新都带来技术的飞跃。

四、青年论坛、专题报告与学生优秀论文

应吉林大学提议本届大会设立了“青年论坛”。917日上午林婷婷、付长民、伍康、幺永超、王猛、李钟晓、吴琼、赵雪娇、张文秀、陈儒军、陈凯、周浩、淳少恒、文俊楠、张扬、王中兴等16位来自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青年教授、专家汇报了近两年他们在地球物理科研与实践中取得的最新成果。他们学养渐深、意气风发,彰显着我国地球物理事业后继有人,前途无限。

专题报告以专家、科技骨干和在校研究生三者结合的形式围绕:1.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与装备;2.全域立体探测方法技术与装备;3.创新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与装备;4.前沿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装备;5.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地球物理技术;6.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示范与应用等6个专题展开,101人在会上作了报告。经过各专题主持人提名及专家认可,有41名学生论文被评为“学生优秀论文”。

五、仪器展览

地球物理仪器展览是本届会议的亮点之一。每个展台所展示的仪器都彰显着我国在自主研发软硬件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地学探测领域的研发创新正加快步伐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本届会议共有28个单位参加了仪器展览,与会者们驻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装备前不断的咨询、探讨,商量着有可能的合作。承担着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项目重担的专家们更是认真仔细地考查、思索,为下一步矿产勘查突破寻找利器。

六、会议论文摘要集

本届会议的论文摘要集共收录文章109篇,专家认真审核了每一篇投稿,对不妥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保证了论文集的质量。《会议论文摘要集》按照会议通中所述将收录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知网”,并择优推荐至《地球物理学报》《物探与化探》等刊物发表。

2023年是疫情过后学术会议集中、交叉的一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以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原始创新为主题成为业内的关注重点,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为展示地球物理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最新学术研究及应用成果,提升青年科技人员科研及学术活动能力,服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于71415日在江苏省扬州市成功举办了2023年青年学术交流会,会议主题是“地球物理技术进步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次会议交流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及相关领域最新学术进展及应用成果,地球物理科技成果在能源、矿产资源、环境生态、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应用。会议由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秘书长秦绪英主持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出席会议并讲话,在讲话中重点强调了学术交流优秀论文评选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自设奖励变化情况及申报注意事项。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讲话对地方学会办好学术交流会、对广大会员申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自设奖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

——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成功举办

 

2023827日,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山东理工大学联合承办,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大队、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国为电子有限公司、山东牧也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的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在淄博山东理工大学成功举行。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学术创新服务部长张玲、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丛海林、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以及省内地球物理专业领域专家和进入决赛的全体参赛师生参加了开幕式。

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丛海林、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学术创新服务部长张玲以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分别为赛事致辞。参赛学生代表山东理工大学代表队队长马骏豪在开幕式上宣誓。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宣布了14位竞赛评委名单,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学术创新服务部长张玲、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丛海林等共同为评委颁发聘书。

此次竞赛共有来自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和济南大学等6所高校的40多支代表队参赛了初赛。经过初赛选拔,来自省内高校的13支队伍进入了决赛。入围决赛的队伍分地震类、重磁电类两组,分别通过风采展示、必答题、抢答题和综合题等4个环节进行比拼,共评选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和三等奖4项。

828日下午,大赛闭幕式在山东理工大学三号报告厅举行。竞赛组委会张善法,竞赛专家组刘元生、刘怀山、赵俐红以及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书记李新红为获奖队伍进行了颁奖。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秀东代表组委会进行了赛事总结,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新红讲话致谢。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新进展竞赛圆满结束。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为了贯彻中共山西省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建强,发展强”为目标,914日,中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组织党员到西柏坡参观学习。

走进西柏坡,就走进了74年前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进了一部辉煌、厚重的历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英雄气魄发动了土地革命,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奠定了江山的坚定基石,培养了永放光芒的“西柏坡精神”,命运从这里走来,是因为这里有以敢于战斗、敢于胜利、严守纪律、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民创业的西柏坡精神。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简陋的让人心酸,更让学习人员肃然起敬。我们看到的是泥砖垒砌的平房、简陋的近乎原始的家什,清贫而节约的生活,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偏僻的山村开展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中国革命,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使这片沉寂的土地掀起了巨大的世代波澜。不仅设计了新中国的蓝图与框架,而且“两个务必”的提出,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光辉。

感悟西柏坡,学习人员深深体味那顽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舟共济、精诚团结是西柏坡取得胜利的基础;艰苦奋斗,敢于拼搏是西柏坡取得胜利的法宝;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是西柏坡取得胜利的源泉。

离开西柏坡,参观人员陷入了沉思。当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回顾共和国走过的不平坦道路时,深深地感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两个务必”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排除万难,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保证。大家表示,要更加热爱我们的事业,更加坚定政治信念,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风范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提升世代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精神,扎实推进地球物理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九一八”前夕,中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组织党员到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参观学习,追忆缅怀那段“血雨腥风满山峦,猛士如云唱大风”的峥嵘岁月,经历了一次生动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洗礼与震撼。

平型关,明朝内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乔沟位于其东北方,是一条长约5公里的狭窄古道,它蜿蜒曲折、两侧壁立、难以攀爬,是灵丘通往平型关公路上最险要的一段,也是日军从平型关前线到灵丘县城的必经之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抵御日军、保卫太原,1937925日,初上华北抗日前线的八路军115师,主动侧翼出击,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部署,为配合第二战区国民党军队防守晋东北长城要隘平型关,阻击日军南犯太原,在乔沟一线伏击日军第21旅团后续部队及辎重车队,歼灭日军一千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清史流”。八路军首战告捷,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平型关大捷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用智慧和勇气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和士气,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民族壮歌,平型关这一千年古隘,因此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爱国精神的象征。

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旧物,无不彰写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抗日精神。参观学习人员深有感触地说,86年前,革命先辈在平型关下亮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今天,伟大抗战精神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怕艰险、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在新征程上始终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按照中国科协党组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2023711-1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临时党支部组织安排了“走进革命老区,传承革命精神,党建强会”特色活动。

12日上午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书记郭建和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党委书记刘斌的带领下,一行20人首先来到了山东临沂蒙阴县垛庄镇中心小学,大家参观了校园并与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座谈,垛庄镇中心小学教导处主任刘乃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书记郭建、山东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和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党支部书记刘斌相继做了发言,随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向学校赠送地球物理学科普宣传书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教授给学生们做了《北斗导航系统发展与应用简介》科普讲座并与学生们进行了互动,通过向学生们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希望通过这次科普讲座活动,能够为在座的小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无限可能性,使小学生们能够收获知识、快乐和对科学的启发,并对地球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垛庄镇中心小学科普活动结束后,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组织大家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7513日至16日由毛泽东指示,陈毅、粟裕指挥,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进行的进攻作战。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山地运动歼灭战,该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里,党员和积极分子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了讲解员对孟良崮战役的详细讲解,观看了文献实物、革命影像和图片等历史资料,通过纪念馆里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图片和一桩桩感人至深的往事,让大家真切感受了沂蒙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诞生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

跟随着讲解员的引导,全体人员来到了位于纪念馆后方的烈士墓地。这里安葬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59名革命烈士及2680名无名烈士,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和烈士英名塔。在粟裕将军墓碑前,全体人员进行了严肃庄重的入党誓词宣誓。通过重温党的革命历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和积极分子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践行奋斗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通过参加这次“走进革命老区,传承革命精神,党建强会”活动,党员和积极分子进一步理解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 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 沂蒙精神的内涵,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党员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更加坚定了不忘初心跟党走、为地球物理事业发展做贡献的决心。我们要把学习沂蒙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史为鉴,永远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衷心感谢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对此次“走进革命老区,传承革命精神,党建强会”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垛庄镇中心小学领导对本次活动的全力配合,以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山东大学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协助。

(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


 

202373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群众参观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原子城建于1958年,位于青海省海晏县西海镇,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进入纪念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主席的题词“‘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大家一起认真学习了习主席题词并合影留念。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和大量图片、实物、影像的展示,纪念馆像一幅历史长卷把老一辈艰苦创业的过程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当年科技工作者的干劲、热情和奋斗精神,体会到当时核讹诈和核威胁如利剑般高悬在亿万中国人头顶上时的那份重压,但是中国人不惧怕藐视与恐吓,而是挺起了自己的脊梁。通过观展,我们深刻理解了陈毅元帅当年说过的那句话——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也将永远铭记张爱萍将军所说的——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196410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6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原子城,感动着每一个人,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99918日,我国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于敏等23位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长赵九章先生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通过这次参观“原子城纪念馆,致敬‘两弹一星’英雄”活动,使广大党员群众进一步理解了“两弹一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意义。今天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传承和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秘书处临时党支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23年     3期    总第164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倪一超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