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3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以通讯方式召开第十届第十三次常务理事会会议,本届常务理事50人,收到邮件、微信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反馈意见40人,符合学会章程规定的法定人数,会议决议有效。

会议审议通过以下内容: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议程;

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领导机构候选人名单;

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说明(草案);

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草案);

5.学会换届改选其他相关事宜。

(学会秘书处)


 

20221018日,我会以线上的形式召开了第十届第十四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秘书长、副秘书长共计10人出席了会议,有两位秘书长因故请假,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列席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内容有:1、评选第十届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2、讨论学会换届改选有关文件;3、审议学会各奖项评审结果;42022年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各秘书长工作安排。会议由郭建秘书长主持。

会上,郭建秘书长首先就我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筹备进展情况、换届文件的起草过程进行了通报,各位秘书长认真讨论拟提交会员代表大会审议的会议文件,并就有相关内容达成共识。副秘书长胡敏向与会秘书长介绍了第十届学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推选情况,经与会秘书长讨论和投票,评选出了第十届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产生了第十届优秀分支机构负责人和第十届优秀分支机构秘书长。秘书处将对会议讨论内容及审议结果进行整理,以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文件(草案)提交我会十届十四次常务理事会进行审议。

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规定,我会的换届方案已报中国科协并获批准,我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会议拟定于20221116日至17日在福建福州召开。学会党委及理事会高度重视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郭建秘书长对即将召开的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强调各位秘书长要加强合作、全面做好服务,切实做好会议各项筹备工作,以确保我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与会秘书长纷纷建言献策,表示要以积极态度、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会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学会秘书处)


 

 

时间:2022111720

会议方式:网络通信

参会人员:本届常务理事50人,43人分别通过邮件、微信及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了回复意见,符合学会章程规定的法定人数,会议决议有效。

会议审议并通过以下各项内容:

  一、审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改选文件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文件

1)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草案);

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财务工作报告(草案);

3第十届理事会换届改选工作报告(草案);

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说明(草案);

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草案);

6)并于授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的建议(草案);

7)关于表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草案)。

2.审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拟任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领导机构及第二届监事会监事候选人名单;

  二、审议2022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

  三、审议2022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工程奖评审结果

  四、审议2022年度傅承义奖、顾功叙奖、陈宗器奖推荐评审情况

  五、关于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的建议

(学会秘书处)


 

20172022.10

 

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第十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主要工作情况,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第十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主要工作

2018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在民政部的指导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所属的各分支机构及广大会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国科协八大、九大及十大精神,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增强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深化开放合作发展、提升学会能力建设,五年来,我会积极响应中国科协的各项改革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按照“抓改革、提能力、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我会各主要支持单位、地方学会、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及单位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扬团结、求实、开拓、奋进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民主办会的宗旨,第十届领导班子带领全体会员团结奋进,根据学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着力抓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科技奖励、人才举荐、科技培训、期刊编辑、社会创新服务和宣传出版等各项工作,引导广大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勇做新时代追梦人,为促进我国地球物理事业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20182021年我会连续 4次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集体”;获20182019年度科协系统统计调查工作优秀单位, 2019年度全国学会财务数据汇总工作优秀单位;2021年重大科技问题难题征集发布20182021年度优秀组织单位,重大科技问题难题征集发布2018-2021年度优秀推荐单位,2021年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如何揭示板块运动动力机制”的建议入选为2021年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十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2020年由我会推荐的《特别的爱》作品在“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视频征集活动中荣获《最佳故事奖》,喜获中国科协“百年风华 青春向党”青年演讲大赛荣获三等奖;2018年在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我与科协同成长”征文及演讲活动我会喜获第二名,我会荣获优秀组织奖;参加科界年度评选,入选最热门组织排行榜第二,最关注会议排行榜第一,2019年在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平台“2019科界年度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网上会史馆组织”第三名;201712月,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社会科技奖励第三方评价中获得85.80分。在基础研究类分组排名中第5,在100多个考评奖项中排名第19;我会期刊主办期刊连续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中国知网);2018年获得“中国数字化百强期刊”称号(中国刊博会);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建设计划2018年度入选项目;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项目(20192013)。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D类(2018-2019年)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2019-2023年)项目(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新刊创办支持项目(2019-2020年)。学会在搭建交流平台、启迪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素质、促进产学研结合等许多方面充分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为促进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荐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民主办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是一个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涉及面非常广的学会,多年来坚持民主办会的宗旨,按时召开工作会议,常务理事会讨论做出决议后,秘书处和职能部门执行,并在《会讯》和学会网站上向全体会员通报,接受会员监督。

20182022年,学会每年按时召开常务理事会议、秘书长会议、全国秘书长联席会、理事扩大会、学会工作会等会议。这些会议是宣传落实国家及行业政策,贯彻上级思想的有效方式,也是学会内部加强凝聚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工作的有力抓手。

根据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的计划,20182022年财务完成情况均实现了在收支基本平衡的基础上,略有盈余。

根据中国科协要求下移工作重心,走访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我会保证每年有一次常务理事会在基层会员单位召开,十届理事会期间,我会常务理事会先后在南方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会员单位召开,既加强了与会员单位联系,也让常务理事们对会员单位的工作性质有所了解。根据中国科协的要求,学会自2009年首次开展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开始,每年坚持积极开展“会员日”活动,将学会工作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加入学术研讨、工作座谈、会议管理、科普宣传、社会服务等内容,请会员、领导、专家、科技工作者、学会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参加,听取意见和建议,改进学会工作,将“三服务一加强”落到实处。

 

20182022年学会组织工作会议情况

年份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常务理事会议

2

3

2

2

3

秘书长会议

2

4

2

2

3

全国秘书长联席会

1

1

/

1

/

理事扩大会

1

1

2

1

/

学会工作会议

1

1

1

1

/

党委工作会

2

2

2

1

2

小计

9

12

9

9

8

(二)组织建设

在完成中国科协部署的各项任务的同时,20182022年我会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组织工作:

1.党委组成

20171013日下午,我会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党员专题会议,会上向到会理事中的全体党员就第十届理事会学会党委委员组成人选进行征求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后,推选产生了中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党委委员7名,我会第十届第一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党委委员人选。党委书记由赵殿栋担任,党委副书记由郭建担任、纪检委员由李貅担任,委员由刘元生、周坚鑫、薛国强担任。中共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委员会于201819日给予了批复。

2.组织机构和人事调整

2018年因工作需要,经第十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并通过,增补理事12名,增补常务理事1名。

2019年因工作需要,经第十届第六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并通过,增补理事4名,增补常务理事1名。

2020年因工作需要,经本人工作单位推荐,第十届第八次常务理事会讨论研究,决定增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研究员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经第七次、第八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增补理事13名,增补常务理事6名。

2021年因工作需要,经第十届第十次常务理事会讨论并通过,增补理事4名,增补常务理事2名。


 

20182022年度理事(常务理事)增补情况信息一览表

年度

单 位

姓 名

增补类型

理事

常务理事

 

2018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张作宏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李庆武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李刚在

年度

单 位

姓 名

增补类型

理事

常务理事

2018

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林志清

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华东工程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李广场

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物探测试研究中心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刘栋臣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物探公司

刘贵富

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

丁陈奉

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球物理化学探矿大队

刘正荣

2019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王秀明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漆立新

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

孟军海

2020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李振洪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肖立志

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李红军

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

李成香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

陈永顺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郑洪标

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

牛兴国

江苏地球物理学会

秦绪英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

崔子良

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

张光大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邹安德

2021

武汉特瑞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

秦长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严加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韩永琦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孙文科

吉林大学/山东慧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殷长春


 

3.分支机构管理

2014年开始,(民发〔201438号)民政部和中国科协下放了学会分支机构的审批权,根据有关规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出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管理条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会管理条例》、球会字(2013)第3号文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换届改选的通知》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分支机构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加强了对分支机构的管理。

分支机构按制度陆续开展了换届改选工作,专业委员会逐渐年轻化,新老交替、传承发展,有利于学科发展和开展活动。


 

20182022年分支机构换届信息统计

序号

分支机构名称

换届时间

主  任

秘书长

1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2017.12

蔡晋安

沈 萍

2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2018.04

欧光习

刘银河

3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2018.11

张 玮

施海峰

4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9.11

杨 进

钱荣毅

5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9.10

宋海斌

徐 亚

6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0.10

 

戎昭金

7

地球物理技术专业委员会

2021.05

 

何贤明

8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2.08

徐义贤

 

9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2.08

徐佩芬

安志国

10

铁道分会

2022.11

汤友富

谢昭晖


 

根据中国科协科协函学字〔201436号《关于全国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我会依法依规成立了学会分支机构,并按照规定向中国科协报备。

20182022年第十届理事会期间,根据工作需要,经常务理事会审议和理事扩大会确认,先后成立了工作委员会2个、专业委员会9个、分会2个、办事处5个。


 

20182022年第十届理事会新成立分支机构汇总表

序号

分支机构名称

成立大会

召开时间

 

秘书长

挂靠单位

1

青年工作委员会

2018.10.21

王一博

宗兆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2018.10.21

李 貅

刘元生

山东大学

3

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8.08.27

王秀明

陈德华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4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2019.04.26

吕古贤

张宝林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5

智慧管网专业委员会

2019.11.17

滕吉文

张善法

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6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

-

李术才

刘 斌

山东大学

7

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

2020.11.28

金双根

唐 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8

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1.11.27

程纪星

刘 祜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9

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

2020.10.19

吕庆田

汪青松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10

航空航天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2.01.13

熊盛青

万建华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11

智能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马坚伟

胡天跃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

12

固体矿产测井分会

2018.04.19

彭伟斌

赵 杰

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

13

水利电力分会

2018.04.26

张建清

楼加丁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

14

新疆办事处

2019.03.18

刘正荣

何继革

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球物理化学探矿大队

15

贵州办事处

2019.08.16

楼加丁

杜兴忠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6

青海办事处

2020.12.28

孟军海

赵丽萍

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

17

内蒙古办事处

2021.03.24

张宝山

牛兴国

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

18

宁夏办事处

-

-

-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4.会员发展

按中国科协的要求,十届理事会对会员发展非常重视,十届理事会要求秘书处以“会员为本”,要切实将为会员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服务内容和形式要实现多元化、规范化,主要体现在表彰奖励、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继续教育、减免学术年会评审费、优先发表论文等方面。学会秘书处指定专人负责会员管理,结合学会的各项活动特点积极探索会员发展模式,完善会员管理制度,健全个人会员入会申请审批制度和会费管理制度,在规范会员管理方面制定会员服务标准和联系服务制度,突出个人会员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学生会员,大幅度提高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入会的比例,扩大会员结构的代表性,扩大会员覆盖面,努力吸收不同单位、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的事业、企业单位加入学会,逐渐向中国科协的会员管理机制靠拢。

截至202211月底,我会共有在册会员23799人,201820225年新入会会员为5380人,与九届同期相比,个人会员入会增长率为29.2%;其中男会员为4421人,女会员入会人数为959人。截至202211月底,我会共有单位会员236家,与九届同期相比,单位会员入会增长率为171.26%。各单位会员都指定了联系人,联系人负责接收学会为单位会员提供的各项服务及信息,反馈本单位会员变动信息及需求,增强了学会与单位会员之间的沟通。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体现了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是广大会员对我会工作的肯定,学会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会员的支持帮助,只有理事会和广大会员齐心合力、才能使学会壮大发展,才能使学会工作更上一层楼。同时,单位会员机制的建立,为广大单位会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共享的资源平台、专业的展示平台、广阔的发展平台。学会也充分利用社会和行业资源,做强、做大学会的工作平台,努力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凝聚会员的力量,为学会工作奠定深厚的根基。


 

2017202211月单位会员统计表

序号

年度

普通单位会员

理事单位会员

常务理事单位会员

小计

1

2017

27

22

31

80

2

2018

18

13

2

33

3

2019

16

7

8

31

4

2020

27

6

1

34

5

2021

10

5

2

17

6

2022

32

5

4

41

合计

130

58

48

236

2017202211月个人会员统计表

序号

年度

新入会员

男会员

女会员

当年会员总数

1

2017

2261

1811

450

18419

2

2018

2111

1659

452

20530

3

2019

775

667

108

21305

4

2020

755

644

111

22060

5

2021

838

698

140

22898

6

2022

901

753

148

23799

六年小计

7641

6232

1409

 


 

5.疫情防控

201912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2020年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即以学会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各分支机构、各会员单位、各地方学会及全体会员发出《凝心聚力,抗击疫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倡议书》,倡议会员同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科学防范,不信谣、不传谣,主动担当、理性发声,发挥专家优势,始终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并通过学会微信公众号先后转发了《中国科协:团结信任创新争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向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中国科协再次倡议:让科学家精神光耀时代让科技创造新的价值》等文章,呼吁学会广大会员积极参与防疫抗疫。

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国科协社团9号文》文件要求,20203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全体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踊跃响应号召,并将募集捐款通过支付宝转账给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68家会员单位共捐款917.404万元,共捐出护目镜7580副、防护服12230套、各类口罩159820个、正压头罩100个、红外测温枪30个、方便食品121件、酒精1.5吨、蔬菜2.5吨等一系列物资,折合人民币436.1388万元。

(三)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项目

1.学术交流

为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开展学科交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是学会的主要工作,第十届理事会坚持办好每年的学术年会,各专业委员会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会每年均举行30次以上的学术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8202211月底共举办各类学术会议155次,参加交流人数约达37779人,交流论文约13862篇,出版学术交流论文集20种,继续教育培训班21个,继续教育受众人数33147人次。


 

20182022年学术活动情况汇总

主办单位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小计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7

4

2

6

1

20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

1

2

2

/ 

5

青年工作委员会

/

2

/

1

1

4

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

1

1

/

1

/

3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1

4

2

2

/ 

9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2

3

/

1

/ 

6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

/

/

/

/

/ 

/ 

天灾预测专业 委员会

2

2

1

/

/ 

5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1

1

/

1

/ 

3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3

7

2

2

/ 

14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

1

/

2

13

18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

1

1

2

2

8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1

1

3

1

/ 

6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1

/

/

/

1

2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

/

/

3

/ 

3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1

1

/

1

3

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

1

1

/

/

/ 

2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

/

/

/

/

地热专业委员会

/

/

/

/

/

/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

/

1

1

2

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

2

2

1

/

1

6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1

1

/

1

1

4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

/

/

1

2

3

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

/

1

/

1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

3

1

1

1

6

智慧管网专业委员会

/

/

/

/

/

/

金属矿勘查专业委员会

/

/

1

/

/

1

大地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

/

/

1

/

/

1

核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

/

/

/

/

/

航空航天专业委员会

/

/

/

/

/

/

铁道分会

1

/

1

/

1

3

水利电力分会

1

2

2

2

2

9

固体矿产测井分会

/

/

/

1

/

1

新疆办事处

/

/

/

/

/

/

贵州办事处

/

/

1

/

/

1

青海办事处

/

/

1

1

1

3

内蒙古办事处

/

/

/

1

1

2

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

/

/

1

/

1

合计

29

38

23

35

30

155

说明:各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会议均以第一主办单位统计

 

20182022年继续教育活动汇总

年度

培训班数(个)

培训规模(人)

2018

2

397

2019

8

15138

2020

4

14485

2021

5

877

2022

2

2250

合计

21

33147

 


 

1)国内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起,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承办“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年会主题为“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深化学科交叉融合”。

在十届理事会的领导下,20182021年参加年会的人数逐年增长,人数由2000余人上升到4000余人,论文也由1800余篇上升至3700余篇,会议内容涉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年会期间,开展了成果和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参展单位包括地震仪器厂商、地质仪器厂商、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等,与会代表对参展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仅繁荣了学会的学术交流,同时又为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在创新发展中提供了平台, 激发了广大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从而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对于推进地球科学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8202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基本情况一览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届次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届次

时间

地点

规模()

专题(个)

分会场(个)

论文(篇)

口头报告

张贴报告

第三十四届

第五届

2018.10

北京

2300

100

35

2150

1500

600

第三十五届

第六届

2019.10

北京

2300

88

23

1851

1432

439

第三十六届

第七届

2020.10

重庆

4000

92

31

3200

2150

950

第三十七届

/

2021.12

涿州

500

113

/

3700

/

/

 


 

5届(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4届学术年会于20181021日至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家共同发起,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4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此次年会设立1个主会场、35个学术报告分会场,开设专题100(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46(1个国际英文专题),报告内容包括6个大会特邀报告、100个分专题报告、52018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报告等。会议共提交报告2150篇。其中口头报告1500余篇,张贴报告600余篇。此次会议吸引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内23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会。年会还进行了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在专题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奖”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65位学生获此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6届(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十五届学术年会于20191027日至3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家共同发起,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协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5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此次联合学术年会设立1个主会场、23个学术报告分会场,开设专题88(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41(1个国际英文专题),报告内容包括6个大会特邀报告、88个分专题报告、9201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报告等。会议共提交报告1851篇。其中口头报告1400余篇,张贴报告400余篇。此次会议吸引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内的23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会,101位学生获此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7届(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6届学术年会于2020101821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6家单位共同发起,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协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6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此次年会设立1个主会场、31个学术报告分会场,开设专题92(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51(1个国际英文专题),报告内容包括6个大会特邀报告、5个地球物理学前沿报告、8202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报告以及92个分会场专题报告等。会议共提交报告3200篇。其中口头报告2150余篇,张贴报告950余篇。此次会议吸引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内4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会,80余家展商参展。年会规模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达至巅峰。184位学生获此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2021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收到论文3700多篇;设 113个专题,因疫情延期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7届学术年会于20211215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线下会场在河北涿州东方公司外宾招待所举行,40余名代表参会,线上500余人参会。此届学术年会邀请了五位地球物理学领域著名学者莅临会场做了地球物理学前沿进展方面的精彩报告。年会期间举办了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线上报告会、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学术论坛、青年地球物理论坛等多场线上特色报告及论坛,其中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学术论坛为首次举办,17位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线上分享报告,300余人参加了线上会议。

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各专业委员会除了积极组织每年学术年会的分专题讨论会外,还各自开展了相关的学术活动,吸引诸多国际和国内专家、学者到会研讨交流,讨论的热点均同当前的科技发展与应用紧密相连,会议的形式是口头报告与张贴报告相结合,会后编辑出版论文集,有的专业委员会参会人员超过千人。

2021618—21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承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多家单位承办的“2021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在江苏苏州召开。陈晓非、吴福元、常进、王赤、潘永信、武向平、许志琴、杨经绥等8 位院士和国内相关专家学者、机构代表、青年学生等来自106家单位的102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设有八个分会场,25个专题,共收集论文摘要500余篇,其中口头报告400余篇,海报展板108篇。论文摘要内容涵盖行星及小天体探测、系外行星大气、行星地质、行星内部、陨石与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大气及空间环境等多个行星科学研究领域。本次大会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央视网、新华网、中新网等国内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2021101113日举办了“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经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峰、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副局长施申轶,学会秘书长郭建出席了本次大会,共设置14个专题,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450余篇,现场交流学术报告341篇。会议论文报告涵盖了成矿理论、勘查技术方法和找矿突破成果方方面面,内容极为丰富,汇编为《首届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评选了28篇优秀学生论文。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的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和科学网等媒体记者到场采访并进行了宣传报导。

2)国际合作交流

在十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国际交流获得长足进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签订关于联合举办地球物理国际研讨会的协议,双方决定每两年在中国举办一次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EAGE签订合作协议,成为相关学会,EAGE在每年年会期间,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免费提供一个展位,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布相关信息。加强了与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的联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准备共同举办国际研讨会。越来越多的国际地球科学专家和学者参加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并作报告。通过积极宣传、交流与合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不仅为各国的同行、专家提供一个研究和探讨最新成果横向交流的平台,而且促进了国内外地球物理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大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外联系,增进我们与各国同行之间的友谊,对推进我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①第八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18)于2018610日至614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共300余人参会。大会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等在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领域中的16位杰出学者作大会报告和专题特邀报告。浙江大学杨文采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毛景文院士及我国地球深部探测专项首席科学家董树文教授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会议完成108个口头报告和13个张贴报告。

20181015日,AGU(美国地球物理学会) 主席Eric Davidson,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Christine W.Mcentee,战略及组织优化执行副总裁Janice Lachance,科学执行副总裁Brooks Hanson;全球知名出版Wiley集团董事、Wiley家族第七代继承人Jesse Wiley Wiley集团全球政府事务副总裁Andrew Tein代表团一行8人到我会进行访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联络部双边合作处副处长孙林出席了会谈,副理事长赵殿栋教授代表学会致欢迎词并就学会的学术活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会员发展、期刊建设及创新服务等方面情况向来宾做了介绍,并就未来合作事宜双方进行会谈。

③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 联合主办的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GEM 2019 Xiʹan)于2019519日至522日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由长安大学承办。会议涉及重磁电方法原理与技术、油气勘探与生产、矿产与地热资源、地下水资源、环境与工程等专题。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180余篇,最终录用并在会议上报告交流的口头报告、张贴报告近120篇。

2019617日,组织20162018年度青托人才参加第81届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年会(The 81th EAGE Annual Conference & Exhibition),通过本届EAGE年会,两位青托人才深入了解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成果,深化了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

2019626日,由EAGE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第11EAGE巡回讲座在北京举行,来自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近4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巡回讲座主题为油气、矿产勘探和开发中重力和磁力方法的定量解释,授课老师为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教授李耀国。

⑥第九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简称ICEEG2020)于2020101114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华天酒店胜利召开。会议主题为“智慧城乡与工程环境地球物理(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in Smart Urban and Rural Areas)。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主席RickerMiller教授发来线上致辞,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在线参会,实现全球范围的广泛学术交流。本次会议收到稿件161篇,录用了158篇,张贴海报有63个,口头报告有81个(其中特邀报告10个)。共设立13个专题,11个分会场。来自科研院所、高校、水利水电、铁路、城建交通、煤田、地勘等行业系统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同时,会议组委会还通过美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IN SMART URBAN AND RURAL AREAS》英文论文集,其部分优秀论文将被会议EI检索;评选出二十余篇优秀论文,并将推荐至相关SCI杂志发表;评选出10位优秀学生口头报告和6位优秀学生海报。

⑦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议于2021717—19日在吉林长春召开。来自意大利等国内外地球电磁学者参加了会议,参会代表达到600多人。收到中、英文学术论文共400多篇,共设三个分会场,13个专题,张贴报告230篇。

2、学术研究项目

1)由国务院立项、中宣部牵头组织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纂工作于20151月在北京启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定位于新型的网络百科全书,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进行知识生产、分发和传播的国家大型公共知识服务平台。第三版的最大特点,是同时拥有网络版与纸质版。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科编委会主任由陈运泰院士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承担组织工作。截止20228月底,12个分支学科学科组计划条目数1156条,目前已回稿并上线平台词条945条,目前正按照预定的目标加以推进力争年底完成编纂任务。具体回稿基本情况如下。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球物理学完成情况一览表

序号

地球物理学分支

计划条目数

回稿条目数

已在平台条目数

1

综论

136

120

120

2

地震学

155

83

83

3

地球内部物理学

38

13

13

4

地球动力学

61

48

48

5

地球重力学

139

118

118

6

地球电磁学

109

85

85

7

地球热学

120

95

95

8

流体地球科学

74

69

69

9

应用地球物理学

141

141

141

10

空间物理学

110

108

108

11

海洋地球物理学

33

25

25

12

构造物理学

40

40

40

汇总

 

1156

945

945

2)我会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撰写工作,并得到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组织积极响应,撰写各自的专业委员会史、工作委员会史和地方学会史,这将作为史料的一部分编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目前初稿工作已完成。

(四)承担的科协项目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届理事会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按照中央对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的指示精神,我会以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导向,积极投入中国科协学术重点活动的项目申请,十届理事会期间,为打造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品牌,促进我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会实施创新驱动提供支撑先后承担中国科协项目15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科技前沿领域、科技人才激励、战略科技力量、国际学术外交、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问题,集思汇智,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并形成重大研究成果。2022年我会完成中国科协《中国地球科学领域基础学科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评估》项目一项,提交评估报告1份,评估专报1份;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开展科技发展前瞻研判,完成中国科协《前瞻分析和技术预见研究成果》项目一项,提交成果报告1份;探索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有效方案,并组建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团队两个,分别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诱发地震决策咨询专家团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黄河流域环境监测与承载力评价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完成中国科协《河下游地质环境监测与承载力评价》项目一项,提交科技工作者方1份;通过实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重点培养32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定向培养,使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为学会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储备人才,也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成才机会,从而达到定向着力培养专业知识广博并掌握专门工程技术的复合型青年人才的目的。采用连续三年稳定支持、以奖代补的方式,帮助他们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努力成长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

20182022年承担中国科协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年度

项目名称

资助单位

1

2018

天波勘探在河南泌阳油田构造的应用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2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的地球物理团体标准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3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四届(2018-2020年度)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4

中国科协重点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5

2019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五届(2019-2021年度)项目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6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7

中国科协九大代表调研项目

中国科协人才服务中心

8

2020

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项目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9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六届(2020-2022年度)项目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

10

2021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第七届(2021-2023年度)项目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11

科协党建强会特色活动项目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科技社团党委)

12

2022

中国地球科学领域基础学科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评估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13

复杂深地油气及非常规能源智能地球物理探测领域专业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提升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

14

黄河下游地质环境监测与承载力评价

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

15

深地探测前瞻分析与技术预测研究

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

(五)科普教育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弘扬科学精神为目的,广泛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加大科技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20182022年,经学会推荐,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成功入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学会的两家科普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北京)成功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组织科普宣传讲座245余次,发展科普教育基地2个,科普宣传讲座受众人数73.5万人次,组织科普传播专家团队科普活动受众人数10380万人次,组建科普传播团队2个,学会组织的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新活动形式,内容与时俱进,在进一步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方面,取得了突出和显著的成效,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20182021年连续4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

1.重要科普成果

一是推进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学会现已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8支。近5年来,各团队共开展科普讲座、线上科普问答等各类科普活动300余场,累计科普受众超亿人次,科普成效显著。202161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场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在徐州举行,院士专家们带领同学们经历了一次精彩的地球物理之旅。

二是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科技创新为导向,做好新媒体下的科普传播。加强学会科普微信公众号“地球探秘”和“上天入地”建设,近5年来发表科普短文200余篇,推出防震减灾系列科普文章。学会专家撰写的科普短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公众喜欢阅读,乐于转发,让科普知识流动了起来。

三是在科普主题日期间,与百度百家号、腾讯浏览器和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合作,举办“资深地学专家在线解答”、“上天入地看世界”、“地球物理谱华章”等线上科普活动,对重大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宣传解读,使科普知识更贴近生活,扩大受众群体范围。

四是加强科普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开展地球科学普及工作。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现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1个,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个(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北京)),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设立了12个科普教育基地。近五年,学会新增设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青岛海地质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天琴中心二家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积极吸引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集体来基地参观,结合基地科普资源,由团队专家和科普志愿者讲解地球科学知识。在重大科普节日期间,举办讲座和临时展出,开展特色科普活动,成为学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力量。

2.科普资源包

2018年,前理事长陈颙院士领衔开发制作了科普图书《院士谈减轻自然灾害系列丛书》,丛书包含《地震灾害》、《火山灾害》、《空间灾害》和《海啸灾害》四册,是教科书式的科普图书,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图书已通过赠送和公开发售等渠道传播。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创作的科普产品类型多样,包括新型水合物分子结构3D打印模型、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VR系统2.0、科普图书1部、研学课程4个、科普视频2个。

学会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编制了地质灾害预防知识手册及地质灾害应急科普视频系列产品,系统介绍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表现形式与危害、发生前兆、监测预防方法和应对方案等内容,可为公众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指导。

3.主题活动

“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周”、“世界湿地日”、“中国节水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全国土地日”等。


 

201820227月学会科普教育开展情况

年份

科普宣传讲座

发展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传播专家

团队科普活动

次数

受众人数

受众人数

2018

72

12.5

/

40

2019

85

13

/

60

2020

22

18

/

2200

2021

46

21

2

6980

2022

20

9

/

1100

总计

245

3.5

2

10380

 

201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按照中国科协对科普工作的要求,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科普信息化及科普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和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以微信图文、系列讲座、展览等形式开展了大量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累计受众人达40万余人次,其中线下传播达10万余人次、线上传播达30万余人次,2018年,各团队共开展科普讲座45余场,周坚鑫教授的海洋国土与海洋探宝中国南海的生态岛礁建设等海洋系列科普讲座;杨志根研究员的“人类探测外星智慧生命的历程”和星星离我有多远——梦想从童年关注星空开始”等系列天文系列科普讲座;施光海教授的地球·珠宝”科普讲座;李永平研究员的气象灾害系列科普讲座等,其科普成效显著。

与新华网合作,完成了对我学会地震电磁卫星首席科学家申旭辉研究员的在线视频采访及互动;地球科学首席传播专家施光海教授参加中央十台科学教育频道《透过光谱识颜料》的策划与拍摄,该节目于2018228日在央视10频道播出;2018723日,地球与行星科学传播团队专家李永平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白岩松电话直播采访,介绍关于“安比”台风的防御。

科普文章“张衡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开启地震监测预测新篇章”和“地震预测新技术:地下云图让地震实时看见”两篇图文,阅读量达上万人次。在科普中国的支持下,通过移动终端“科普中国”栏目首发,迅速在“今日头条”、“百度知道”、“网易新闻”等新媒体上转发,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019年举办科普宣讲活动总计为80次,“地球科学探秘”和“上天入地”两个科普公众号推送科普图文40余篇,文章涵盖了海洋、地震、地球物理等社会热点内容。重点推出“辉煌70年的地球物理”系列专辑,以及跨年度的“海洋科普”系列专辑。发表了《时隔一周北京又地震了——是巧合吗?》和《谈谈四川宜宾长宁的地震》两篇图文:并通过移动终端“科普中国”栏目首发,迅速在“今日头条”、“百度知道”、“网易新闻”等新媒体上转发。

2019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围绕“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主题,开展了线上线下系列科普活动。我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了多场科普讲座,学会编辑的“全国科普日专辑: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辉煌70年的地球物理”系列科普短文在微信公众号“上天入地”发表,积极向青少年及社会公众推广普及地球及天文学知识。

919日,地球与行星科学首席传播专家杨志根研究员在上海中学国际部作了《从托勒密的地心说到首次“看见”黑洞——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的科学讲座,航空地球物理首席传播专家吴海成教授在科普日活动周期间分别前往首都图书馆的首都科学讲堂和自然资源部老干部活动中心,为社会公众及老干部作《礼赞共和国智慧新生活——自然资源探查70年纵横谈》及《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创新地质找矿立功的故事》科普讲座,报告讲述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技术在探查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灾害预测和防治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会编辑了“全国科普日专辑:礼赞共和国 智慧新生活——辉煌70年的地球物理”系列科普短文,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天入地”发表。文章介绍了建国70年来,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国防军队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意义与应用成就。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还联合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创作的科普产品类型多样,包括新型水合物分子结构3D打印模型、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VR系统2.0、科普文章十余篇、科普图书1部、研学课程4个、科普视频2个。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系统VR2.0已经是一款成熟的产品,相比第一代产品,其场景更丰富,视觉冲击力更强,解说更通俗,操作更简单、分享更方便。目前该产品的研发已申获1项发明专利,注册了商标,向市场推介受到高度关注,具有较大的成果转化潜力。

202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疫情防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科普信息化及科普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各团队共开展线上及线下科普讲座20余场。以线上问答、微信图文、系列讲座、展览等形式开展了形式丰富的科普活动,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202月—4月疫情期间,学会建设了“地球科学探秘”和“上天入地”两个科普公众号,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编写抗疫科普文章5篇在网上宣传。上天入地科普公众号连续发表和转发14篇抗击疫情的文章。在疫情初期就利用微信科普公众号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的科普知识。在防灾减灾日活动中,学会科普公众号上天入地发表“汶川地震12年地震科普专辑”科普文章12篇,转发“地震科普动画系列”视频5集。

在科普日活动中,学会科普基地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举办了以“决胜全面小康,践行科技为民”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自然资源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参与本次科普日网络竞答活动共计2478人次。通过网络竞答活动,进一步弘扬了科学精神,普及了科学知识,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达到了预期目的。

在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腾讯看点、《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等媒介举办三场线上科普问答活动。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单位的13位地球物理、地质、海洋和天文等方面的国内知名专家,其中包括我会7位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活动期间专家们回答了网友提出的300多个科学问题。活动当日总计曝光量约为2200万人次,三场问答页面累计180万次阅读。

202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疫情防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科普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世界海洋日、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了院士专家校园行科学传播专家团队进校园、进社区、线上科普活动上天入地看世界公众号编辑防灾减灾专辑《512再谈地震预警》地球之肾 湿地科普直播等活动,以线上问答、微信图文、系列讲座、展览等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创建科普教育基地1个,学会的科普活动得到公众较高评价。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的科普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21年,学会组建的8支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开展线上线下科普讲座20余场。多位专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讲座,并在全国各地积极宣讲普及。如周坚鑫教授的“海洋国土与海洋探宝”和“中国南海的生态岛礁建设”等海洋系列科普讲座、杨志根研究员的“人类探测外星智慧生命的历程”和“星星离我有多远­梦想从童年关注星空开始”等系列天文系列科普讲座、施光海教授的“地球·珠宝”科普讲座、李永平研究员的气象灾害系列科普讲座、吴海成教授的“海洋的故事——介绍祖国的万里海疆”、“垃圾分类我们一起来”科普讲座、张训华研究员“大海的故事”科普讲座、何展翔教授“地下深处的宝藏是怎么找到的”科普讲座等。《上天入地》公众号编辑《512再谈地震预警》专辑,回答广大公众关心的地震预警问题。

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将疫情防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科普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结合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普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了线上科普活动“地球物理写华章”、公众号编辑防灾减灾专辑“新冠疫情——地球生物圈的灾害”、以及“走进黄大年数字纪念馆,重走战略科学家的报国之路”和“生态新长城探究海岸带”等直播活动。以线上问答、线上直播、微信图文等形式开展了形式丰富的科普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会组织8支科学传播专家各团队开展了科普讲座、撰写科普文章等线上线下科普活动20余场,多位专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讲座。

20225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上天入地”公众号编辑《新冠疫情地球生物圈的灾害》专辑,呼吁公众建立生物圈灾害意识。2022530日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致敬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单位开展“走进黄大年数字纪念馆,重走战略科学家的报国之路”直播活动,共计1362人次通过网络收看了此次直播。

917日上午,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教育科普基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青岛海洋科技馆共同推出全国科普日科普直播活动“生态新长城 探究海岸带”。近10万人次通过科创筑梦北京科技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百度APP、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等直播平台观看,活动点赞超20万,留言500多条。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曹珂高级工程师做客直播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紧密扣合“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的全国科普日主题,从探究海岸带、构筑生态新长城和科普基地介绍三个模块进行了科普宣传。

2022年,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推荐,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成功入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2年,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推荐,学会的两家科普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北京)成功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增设1家科普教育基地——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设立了12个科普教育基地,学会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举办科普展览、专家讲座、建设科普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对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社会创新服务

1.职称评审

2002年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第十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决定启动与地球科学有关的职称评定工作,中国科协对此予以批准并将其作为试点。2002年我会作为中国科协首批改革试点单位,根据学会评审、社会认可、不与工资直接挂钩的专业职称技术评审改革的社会需求,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20182021年为会员单位评定人才12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43人,中级职称62人,初级职称3人。学会将继续完善此项工作,逐步得到行业认可和社会认可,使职称资格认证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会员的需要。


 

20182021年职称评审汇总

年度

教授级高工

(研究员)

高级工程师

(副研究员)

中级

初级

小计

2018

4

10

13

/

27

2019

4

5

19

/

28

2020

4

8

11

/

23

2021

3

11

14

3

31

小计

15

34

57

3

109


 

2.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认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围绕推进科技人才评价专业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突出学会专业属性和技术优势,重点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类而非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认定。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的《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资格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的精神和实际工作需要,2018-2021年五年里举办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372人。2018-2020年进行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试、考核答辩三场,经笔试、考核答辩,评审专家仔细阅读参评人员的申报材料并对其进行评议、打分,共有158人通过评审。20212022年因疫情影响暂停此项工作。第十届理事会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培训及评审汇总信息统计及20182020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名单见下表。

20182021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培训及评审汇总

年度

考前培训班

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评审

人数

时间

地点

通过人数

通过率

2018

97

721-24

河北涿州

46

74.20%

2019

85

310-14

江苏南京市

47

95.00%

2020

80

116-9

河南郑州市

65

79.30%

2021

110

6710

山西晋中市

/

/

小计

372

 

 

158

 

 

20182020年中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名单

序号

年  度

姓  名

单  位

1

 

 

 

 

 

 

 

 

 

 

 

 

 

 

 

 

 

 2018

 

 

 

 

 

 

 

 

 

 

 

 

 

 

蔡克俭

天津市勘察院

2

曹丹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3

曹静杰

河北地质大学

4

陈小龙

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

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6

高宝龙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

7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8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科教中心

9

何秦娥

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

10

 

河北地质大学

11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12

胡运兵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13

蒋良文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

解团结

山西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15

黎海龙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查院

16

李倩倩

北京中科联华石油科学研究院

17

李西周

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

18

李晓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

19

李学文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20

李彦星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21

李永铭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2

李忠平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

23

芦安贵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4

孟庆鑫

河北地质大学

25

牛 峥

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

26

庞日轩

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

27

师素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8

苏彥丁

山西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29

 

中国化学工程第一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30

 

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

31

王秀荣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32

文豪军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3

吴何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34

吴燕清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35

武学维

中煤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36

许献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37

许洋铖

重庆大学

38

严震乾

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39

杨臣明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40

杨学立

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

41

袁定超

北京铁五院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42

张光大

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

43

张宏建

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

44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5

赵惊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46

邹冠贵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47

 

 

 

 

 

 

 

 

 

 

 

 

 

 

 

 

 

 

 

 

 

 

 

 

2019

 

 

 

 

 

 

 

 

 

 

 

 

 

 

 

 

 

 

 

 

 

 

 

 

 

 

 

陈  清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铁五院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48

 

吉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49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50

曹云勇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1

陈德海

上海申丰地质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有限公司

52

程志忠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大庆物探一公司

53

董烈乾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54

高铎文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5

胡祖志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56

雷晓东

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

57

李 晨

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

58

李法滨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59

李添才

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60

李耀华

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61

刘宽宏

中陕核工业集团二一四大队有限公司

62

卢 卯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院

63

鲁 瑶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64

马 为

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65

毛 星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66

彭湘桂

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67

秦长春

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

68

冉军林

中陕核工业集团二一四大队有限公司

69

宋晓蛟

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

70

陶德强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71

王秀明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72

王志刚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73

吴小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4

徐新学

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75

许健华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76

杨大为

吉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

77

杨学明

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78

杨彦峰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79

杨云见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80

俞仁泉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81

臧 凯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82

张奋轩

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

83

张翊孟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84

张玉军

甘肃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

85

章丹贵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6

章哲辉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87

赵 国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88

赵建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89

赵思为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0

赵文举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91

甄大勇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2

周官群

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93

朱永山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94

 

 

 

 

 

 

 

 

 

 

 

 

 

 

 

 

 

 

 

 

 

 

 2020

 

 

 

 

 

 

 

 

 

 

 

 

 

 

 

 

 

 

 

 

 

 

 

 

 

 

 

 

 

 

 

 

 

 

 

 

 

 

 

 

 

 

 

蔡少峰

甘肃铁道综合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95

常江浩

河北地质大学

96

高树全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7

葛雪钦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科技研发中心

98

古志文

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

99

 

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

100

郭德科

河南省地震局地震工程勘察院

101

韩桃明

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

102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103

何晓松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104

何玉海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105

和芬芬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科技研发中心

106

贺为民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107

胡英才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108

黄仕茂

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109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10

黄元溢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新兴物探开发处

111

霍晗勇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科技研发中心

112

贾宇鹏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113

蒋甫玉

河海大学

114

巨德彬

甘肃铁道综合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115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116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117

李克友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18

李林元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119

李士祥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

120

李洋洋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121

李元杰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122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新兴物探开发处

123

梁红艺

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

124

 

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

125

林 煜

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

126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新兴物探开发处

127

马文德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28

牟元存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29

牛兴国

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物探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130

牛作亮

沈阳地球物理勘察院

131

邱卫忠

大同华瑞勘探实业公司

132

石艳玲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133

司华陆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134

宋金跃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135

王军成

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136

王树栋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7

王树奎

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

138

王先忠

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

139

吴献华

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

140

肖八一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综合物化探处

141

 

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

142

颜晓霞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科技研发中心

143

羊春华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144

杨富强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

145

杨嘉明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146

杨 涛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147

尹小康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48

余传涛

太原理工大学

149

袁洪克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150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151

张宪旭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152

张兆芳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153

赵家福

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154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155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156

 

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西南物探研究院

157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158

朱杰君

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


 

3.地球物理院士工作站建设

根据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委《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根据中国科协的要求,按照中国科协印发的《中国科协关于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帮助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经我会常务理事会同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2016年开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工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中,要坚持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一线企业转型升级指提供服务指导,为提升一线企业市场化创新能力提供服务。第十届理事会期间,学会推动学会改革向纵深拓展向基层延伸,学会以加强学会自主创新和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为主要任务,积极探索服务地方企业发展。2018-2022年我会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4个,科技推广试点单位12家。我会充分利用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和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这一平台,尝试做好“三库一平台”建设,探索建设企业创新的“问题库”、科研成果的“项目库”、协同攻关的“人才库”,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人力资源、知识产权、设备共享等服务,实现学会的创新驱动作用,助力地方创新转型发展,为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服务。


 

20182022年学会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一览表

序号

类别

年度

单位名称

1

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

2018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

2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3

2019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4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5

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烟台鑫泰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分站

6

2020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

2021

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西藏珠峰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分站

 

 

 

 

1

重点实验室

 2018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2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物探检测重点实验室”

3

 2020

长安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实验室”

4

 2021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1

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2018

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

2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3

2019

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4

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

5

2020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

6

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

7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

8

2021

北京探创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9

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

10

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

11

2022

四川中成煤田物探工程院有限公司

12

宁夏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院


 

4.科技成果评价

我会于201612月出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成果评价管理办法》,为了更好的为会员服务,加强科技成果的评价和推荐工作,我会遵循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科学价值或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和对促进地球物理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意义为评价重点,自2018年至202211月,我会先后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事业单位进行了42个成果和项目的鉴定,促进协同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18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成果鉴定汇总

序号

年度

项目名称

申请单位

地点

1

2018

数据驱动的非线性智能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2

复杂构造地震成像核心理论与关键技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北京

3

煤矿槽波勘探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4

极低频探地(WEM)工程资源探测方法与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5

2019

工程与地质灾害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1.东华理工大学

2.江西省煤田地质局普查综合大队

北京

6

MCAS-22磁通门磁强计

1.中科(海城)科技有限公司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7

DCAS-01数据采集系统

1.中科(海城)科技有限公司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8

海上中深层宽照明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9

隧道激发极化超前探水方法、关键技术与应用

山东大学

北京

10

节点自主采集系统

1.中石化地球物理有限公司

2.芯元(浙江)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1

宽频加速度检波器研制

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

北京

12

2020

陆相页岩油地球物理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效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3

多分量地震数据的矢量处理与反演关键技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14

海洋多波地震关键技术

1.中科(海城)科技有限公司

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5

 

 

 

 

 

 

2021

 

 

 

 

 

 

 

 

南水北调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检测技术标准和评估方案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6

线性工程无人机载智能化快速巡检技术及装备研发

山东大学

北京

17

输水涵隧水下综合检测装备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8

艰险山区航空电磁勘察关键技术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

北京

19

超深混凝土防渗墙质量检测装备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20

胶东深部矿产资源探测地球物理技术创新与找矿突破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等单位

北京

21

海洋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发现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北京

22

球形地球模型的地震位错理论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23

各向异性复杂介质高精度成像方法研究及应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北京

24

大型输水建筑物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成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北京

25

开发地震技术创新突破及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规模应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26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研究技术及成果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

北京

27

致密气地震勘探一体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

北京

28

堤防工程隐患探测装备及数据库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

北京

29

ESGE项目-技术指标验收评审会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30

磁电阻率法平原水库渗漏通道快速探测技术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31

ZT-1D资源探测型国产船载重力梯度测量系统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等单位

北京

32

 

 

 

 

 

2022

 

 

 

 

 

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与装备

中南大学

北京

33

深水碎屑岩油气储层描述与预测技术及应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

北京

34

致密油气勘探高分辨率反演与多维度表征技术创新与应用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

北京

35

超深断控缝洞体地震勘探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北京

36

探地雷达正演及全波形反演关键技术

中南大学

北京

37

页岩气储层品质测井评价与甜点开发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

38

电离层非相干散射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39

深地结构与资源:高精度重磁电探测理论与方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北京

40

塔国阿尔登托布坎铅锌矿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及找矿突破

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

北京

41

青藏高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北京

42

固态谐振陀螺仪组合系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5.团体标准

为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对标准的需求,我会自2018年启动了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截止20227月我会批准立项15个团体标准,其中完成出版团体标准发行3项,批准发布团体标准9项,完成送审稿评审团体标准1项,完成报批稿评审团体标准1项,准备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1项。


 

2018202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制修订汇总

序号

年度

项目名称

主编单位

进度

1

2018

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标准

山东大学

出版

2

2020

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