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59

 

科协精神

张玉卓: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凝心聚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微动探测技术规范》(初稿)通过评审

“地下明灯-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陈颙院士从事地球物理教学与科研工作60周年活动在京举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2年度专委会主任扩大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2年院士专家三亚行”纪要

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火星沙尘暴”科学会议纪要

第十八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2022年第七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地方学会

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开展暑期地质科普行活动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2022年青年学术交流会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举办泰山地质大讲堂

黄河流域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暨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论坛在郑州召开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开展培训、成果鉴定、地方标准内审等多项工作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李永武一行到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走访调研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顺利召开

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与“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签署科普合作协议

报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青岛海洋所举办全国科普日活动:生态新长城 探究海岸带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 凝心聚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张玉卓

 

今年下半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国科协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坚持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胸怀“两个大局”,聚焦“国之大者”,当好“桥梁纽带”,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科协贡献。

 

胸怀“两个大局”,勇担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

 

人类社会的脚步已经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深入协同,重构世界创新版图,重塑全球治理结构,推进人类文明发展。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纪疫情起伏反复,中美战略博弈激烈复杂,乌克兰危机扑朔迷离,全球发展面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安全性。面对这场深刻而宏阔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历史大势,揭示历史规律,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续写时代新篇。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号召,为新征程上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举旗定向、锚定方位、擘画蓝图。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所趋。审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之一,体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从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四个方面加速演进,使人类探索的视野,向深海、深空、深地、深蓝不断拓展,知识文明持续积淀迎来新图景。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酝酿群体突破,知识体系及其逻辑结构不断演化,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日益走向大融通时代,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多主体协同趋势更加明显。科技创新的辐射性、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点更加鲜明,数据驱动与场景牵引成为研发新范式,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科技创新不断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既塑造了人类文明的新载体新形态,也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动能。

近代文明史上,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互动演进的同时,又在特定时空积厚成势,促使科技和人才资源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更活跃的地域集聚,推动科学中心转移。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中心,即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的美国。近代科技文明演化数百年间,我们曾数次落后于世界科技革命的脚步,也一度被隔离于全球创新体系之外。历史上唯有这一次科技革命,我国真正意义上全面参与并可望发挥部分领域的引领作用。面对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充分汲取近代以来大国兴衰、国力消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克服人云亦云的话语被动,打破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以时不我待、刻不容缓的奋斗姿态,在战略必争、体系必备、发展必需、安全必要的关键领域加强战略部署,奋力追赶世界科技创新前沿。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激烈复杂国际竞争的环境所迫。近年来特别是疫情暴发以来,西方一些国家逆全球化趋势凸显,世界范围内技术壁垒呈加剧态势,科技创新与人才交流渠道收窄。美国蓄意推进对中国科技的遏制:一是战略遏制。拜登政府更加重视以系统化战略实施对华打压,并强化创新战略提升美国竞争力。《国会和拜登政府在2021年推进优质技术政策的24种方法》的报告提出,国会应按照两党的新的《无尽前沿法案》提议,增加联邦对关键技术和先进产业研发的资助。二是精准遏制。美国对华科技封锁,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灵巧、务实型转变。拜登政府《国情咨文》中强调与中国“在需要竞争的时候竞争、在可能合作的时候合作、在必须对抗的时候对抗”。国会“中国特别工作组”下设的中美科技关系专家小组提出,拜登政府将强化科技领域的对华“防御”和“进攻”,实施“小院高墙”的精准打击。三是人才遏制。拜登政府推行开放的移民政策。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报告《掌舵:迎接中国挑战的国家技术战略》指出,“吸引和留住人才是这场全面竞争的真正零和要素,建议美国吸引和留住世界上最好和最聪明的科技人才”。四是联盟遏制。美国借由“科技民主和科技专制”拉拢盟友以对华施压,联合欧盟升级对华技术遏制联合阵线,还诱使“印太经济框架”参加国降低对华经济贸易投资的依赖。五是道义遏制。美国将科技议题泛政治化,将科技活动同民主、人权等更广泛的意识形态议题挂钩。用“高科技威权主义”“精准社会控制”“病毒制造者”等为中国科技贴上“毒标签”,持续在知识产权、技术窃取等方面施压,炒作科研诚信、科技伦理与学术规范等问题,将中国科技人员视为天然的问题人群和不信任对象。我们要把握对美科技竞争新特点,在战略上更加主动,在策略上更加灵活,在战术上更加精准,从而妥善应对中美科技博弈的复杂局面。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这十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的十年。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44%;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5.6%,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为6.09%。根据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正在由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主要表现在: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明显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领先、门类齐全且影响力快速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引领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社会基础日益夯实,世界科技大国地位总体稳固,国家整体科技能力不断提升。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通过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央,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坚定创新自信,是科技工作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应当有足够的自信。在中美科技竞争背景下,我国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机遇、知难而进、乘势而上,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在科技上存在的短板。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原始创新能力方面,从01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原创引领型成果不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普遍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创新主体各单元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央地联动协调不足,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牢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方面,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不足;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方面,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功能布局不尽合理;科技投入产出方面,产学研存在脱节,企业对成果转化信心不足,科技投入分散、重复、低效的状况仍存在;科技人才结构方面,战略人才力量存在结构性失衡,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缺乏,青年人才培养不足,卓越工程师队伍储备不够;科技评价体系方面,“破五唯”与“立新标”不同步,评价体系不健全;科技生态方面,“帽子”“圈子”文化存在,科研人员“减负”“松绑”任重道远。这些不足成为抢抓战略机遇、乘势而上的“绊脚石”,更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拦路虎”,科技界必须直面问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革故鼎新、知难而进。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科技自立自强既是发展之道,更是生存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科技界要坚定信心、决心和意志,保持耐心打好持久战、打赢攻坚战,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科技变革浪潮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聚焦“国之大者”,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执行到位,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领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领导干部最根本的本领不足,是理论素养不够。我们要深入领会、坚持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和思维方法,自觉指导科协的改革创新发展。

在战略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科协工作要善于从政治上把方向,从全局上看问题,从长远上谋战略,从根本上抓大事。要始终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团结引领科技人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等特点,在我国科技由大向强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

在系统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科协工作要把握科技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深入融合的特点,坚持开放协同,涵养创新生态雨林,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效协同,增强动力,凝聚合力,助力提升国家科技整体能力。要完善科协工作体系,优化学会布局,提升科协服务体系化能力。

在历史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科协工作要善于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把握历史主动,借鉴历史经验,引导科技工作者从党的百年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引导科技界坚定历史自信,书写历史新篇。

在辩证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协工作要把握好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把握好主要矛盾及其变化,统筹好科技发展与科技治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以辩证思维促进科技、科协事业健康发展。

在创新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握创新发展规律。科协工作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砥砺创新、创业、创造;要摒弃路径依赖、惯性思维,坚持改革创新,倡导破立并举,尊重基层首创,推动科协改革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

在法治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科协工作要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推动科学、民主、依法管理,当前科普、学术、智库工作都要着眼于建立完善管长远、固根本、稳预期的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和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前段时间,我们一直推动科普法修订,从法治方面推动工作,非常有效。

在精准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科协工作要致广大、尽精微,重视精准化做事方法,以小切口服务大目标,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在底线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科协工作要善于梳理排查、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生产等重大风险隐患,时刻警惕“灰犀牛”“黑天鹅”。聚焦破解一些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燃眉之急”“心腹之患”“后顾之忧”提升我国的极限抗压能力、主动应变能力、风险对冲能力、“卡脖子”反制能力。

在批判性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科协工作要尊重科学、发扬民主,鼓励学术批评,提倡平等争鸣,反对权威压制,特别要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学术研究中质疑传统、挑战权威,摒弃人云亦云、众说纷纭,要勇闯“无人区”、敢为天下先。这一条特别重要,我们当前的学术环境中,争鸣、批判性思维不足,这不利于科学发展。

在互联网思维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做到心中有数。”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科技工作者交流交往的新空间,也应该成为党凝聚科技界共识的新空间,成为科协团结引领科技人才的新空间。科协工作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手段,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恩格斯曾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他在《反杜林论》旧序中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建立思维科学,努力架起思维基础科学通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桥梁。我们要深入领会上述十大思维方法,紧密结合科协实践,锤炼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让我们的思维多一些远见,少一些短视;多一些全面,少一些片面;多一些系统,少一些零散;多一些深刻,少一些肤浅;多一些灵动,少一些机械,补齐能力短板,克服本领恐慌,提高驾驭纷繁复杂矛盾、识变应变、开拓新局的整体能力。

 

当好“桥梁纽带”,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科协组织提出新要求,是科协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悟,不断加深对科协组织、科协工作、科协服务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深入理解“四位一体”组织属性,把握科协历史方位。中国科协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就是要让党放心,不负人民,凝聚科技人才许党报国,创新惠民,用科技装点江山、服务人民。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就是要真正代表科技工作者,听党的话,替科技工作者说话。作为桥梁纽带,就是要当好传递关心关爱之桥、联系服务之桥、开放合作之桥,扎实扎紧政治引领、政治吸纳的坚固纽带。我们还要时时警惕,不能成为走不通的“断桥”、不落地的“浮桥”和空中“飘带”。作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要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为主线,以促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重点,以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保障,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为动力,凝心聚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准确把握主责主业,提升科协体系化服务能力。科协主责是当好桥梁纽带,强化团结引领,要紧扣和体现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强“三性”是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政治性愈坚定,先进性愈彰显,群众性愈突出。科协工作的团结引领主要是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政治动员,包括学术引领、学风引领、科学家精神引领。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归根结底,就是要引导科技工作者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夯实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把强“三性”融入“四服务”,在变局中开新局,要透彻分析发展环境,与时俱进理解和把握“四服务”的需求特点,完善“四服务”的供给机制,增强“四服务”的整体效能,不断提升更富思想、更具价值、更有潜力的科协服务新境界。

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要深入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急难愁盼。要敏锐把握战略人才力量布局,掌握科技人才成长特点和规律。国内外环境瞬息万变,与时俱进、全面准确理解科技工作者,才能与他们对得上话、交得了心,才能真正建好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助力科技人才价值实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蓄积力量之源。

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要深入分析百年大变局下科技的新变化,深刻理解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趋势,更好适应以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新理念,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变化新特点,科研范式深刻变革新内涵,遵循创新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科技管理规律,推动科研组织模式、科技管理方式变革,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团结引导科技工作者强化使命责任,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为科技人才拓宽新时代报国之门。

在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科技发展、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奠基工程。国际上通行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来反映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科普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科普投入是支撑科普公共服务的基础。“十四五”期间确立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每年新增一个百分点,这一目标与其他目标同向行、同步走、同时达,任务十分艰巨。要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开拓科普新境界。缓解科普投入不足,必须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慈善公益聚焦科普方向。国家发展迫切需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普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措施”。要推动修订《科普法》等法规制度,依法保障和推动科学素质建设。

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方面,党和国家治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利国利民的“大主意”“好主意”。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发挥智库功能,就是坚定为党分忧、忠诚谋略。要聚焦“国之大者”精准选题,有效集思汇智聚力,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练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科技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决策咨询的重要议题。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塑造科技向善文化理念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风险前瞻研判,推动科技伦理组织创新,积极参与规则制定,维护科技安全,规范科技治理,以科技支撑社会治理、保障国家安全。

理清科协工作思路,提升科协组织执行力。中国科协今年提出了聚焦靶心、争创一流、赋能基层、开放协同“十六字”工作思路。这是结合年度工作特点,把强“三性”融入“四服务”的具体体现,是紧扣主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着力点。四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聚靶心才能集人心,入主流才能创一流,夯基层才能固基础,强协同才能谋大同。

一是聚焦靶心强引领。强化政治引领,要探索开展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符合科技界特点的政治引领路径。科学家精神为什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安身立命的精神食粮,是科技人才服务“国之大者”的精神坐标,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科技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精神标识。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更好释放科技人才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创新活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精神动力。

我们要建设科协党校体系,筑牢润物无声团结引领的坚强阵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科协党校就是要联系服务人才、做人心的工作,通过“党建红”引领“科技蓝”,运用科技工作者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好政治——凝聚人心,聚焦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和急难愁盼做好服务——温润人心,倡导科技工作者报国为民的价值追求立根铸魂——激励人心,打造科协特色政治学校、人才之家、价值高地、思想“熔炉”。

聚焦靶心,要善于从政治上看科协三大主业。以科普服务国民。科普是最广泛的社会服务,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知识和精神的富有,更普遍、更深刻、更持久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科普是践行党的初心和宗旨、为人民谋幸福的重要内容。以学术增强国力。学术工作为科技人才搭平台、拓渠道,坚持“四个面向”,活跃学术交流,建设一流学会一流期刊,建设国际科技组织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抓创新、促转化、优生态,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以智库建言国是。聚焦“国之大者”、责之重者,集思汇智聚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就是为党分忧、为国谋略、为民解难。

二是争创一流铸品牌。要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做强做优主业,为科技工作者搭平台、拓渠道、建机制,提升科协服务体系化能力。做优科普中国,做强科创中国,做精智汇中国,进一步植内涵、增实效、筑生态。加快建设一流期刊、一流学会,构筑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引导全国学会聚焦战略必争关键领域,设置分支机构,推动实力强、运行规范的分支机构发起新学会,现有全国学会专业委员会搞得好的,将来可以以此为基础,发起全国一级学会或国际科技组织。促进学会加快内部治理改革步伐,200多个全国学会,有一个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体形象,要加快改革,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会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三是赋能基层固根本。突出改革强基。强化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特别是企业科协建设,以改革增动力,以创新添活力,让科协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为、有效,少做锦上添花,多做雪中送炭,让基层更有获得感。准确把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改革方法论,准确把握破立并举的改革大逻辑,突出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健全联系广泛、服务人才的科协工作体系,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突出“智慧”赋能。建设智慧科协2.0,大踏步赶上数字中国的时代步伐。当前,我们正在着手打造中国科协的“新基建”,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科协工作向数据支撑、流程驱动、智慧服务、生态优化转变。其中人才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要以国家级科技人才库建设为抓手,以先进理念、模式和经验,高质量构筑基础底座,力争3年内建成权威、动态、海量的科技人才库,实现数千万量级人才信息“一库集成”,显著提升联系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决策支持能力,为党和国家人才工作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开放协同筑生态。开放协同包括国内协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对内要强化战略协同,促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人才力量功能协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科协应当也能够发挥“查漏补缺”“强基补链”的独特作用。我们加强战略协作,同国务院国资委等部委、有关省份等已累计签署30份战略合作协议。要增强大局意识,深化务实合作,建起组织、架设渠道,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点亮、相互滋养,以合作育先机,以协同开新局,共同服务“国之大者”。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展开放信任合作,是新型国际关系背景下科协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有声音、有身影、有席位,才能发挥出作用。据统计,当前落户美国的国际科技组织有908个,落户在我国的仅有11个,数量相差悬殊。同时,国内组织国际化是科技发达国家普遍的现象。美国现有2911家国内科技社团,英国有1058个,日本有1316个,这些组织在国际上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我国全国性科技社团数量仅有303个,大部分是中国科协所属,数量明显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有些学会不够活跃,会员少,有的才几百、几千个会员。

大力推动民间科技交流,要深化与联合国组织的合作,深度参与推进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国际科技组织建设。要大力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共促开放科学发展,持续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世界科技发展论坛、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世界智能大会、中关村论坛、青少年国际交流活动等品牌,凝聚信任共识,推动开放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科技之桥。

 

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不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党建引领”,走好第一方阵,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科技界信赖、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人民团体。

第一,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始终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关心关爱科技人才、领导推动科技组织发展。科技工作者始终与党同心同德,绘就创新报国、科技为民精彩篇章。党建工作就是要凝聚人心,就是要讲好中央领导同志关心科技事业、关爱科技人才的生动故事,传递党的温暖。

中国科协会史馆很小,但有一处周总理牵挂科技工作者身体状况的展陈总能打动人。   1955年,做出中国原子能事业战略决策会议前一天,周总理邀请地质学家李四光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到办公室交流。之后,总理执笔向毛主席写报告:“主席:今天下午已约李四光、钱三强两位谈过,一波、刘杰同志参加,时间谈得较长,李四光因治牙痛先走,故今晚不可能续谈。先将有关文件送上请先阅。最好能在明(十五)日下午三时后约李四光、钱三强一谈。下午三时前,李四光午睡。晚间,李四光身体支持不了。请主席明日起床后通知我,我可先一小时汇报一下今日所谈,以便节省一些时间。”领袖关心科学家,从这个事例上我们可以有所感悟。1955115日下午3时,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召开。会上作出了创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建设大幕从此拉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调研和重要会议讲话中,格外关心科技人才。总书记时常牵挂科技工作者的烦心事揪心事。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在总书记亲自关心下,科技体制改革最后一公里逐步在打通,越来越多青年英才担重任、挑大梁,创新生态持续向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倡导科技工作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作风,我们科协工作者要做示范、当表率。我们要真正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心依靠科技工作者,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热忱服务科技工作者,聚人心、暖人心、筑同心。

第二,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上下功夫,着眼坚定历史自信、增强理论自觉、提高政治能力、强化宗旨意识、激发昂扬斗志、永葆初心使命,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科协主责主业,发挥“一体两翼”优势,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建立以“学”铸魂、以“宣”聚力、以“教”赋能、以“行”促效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把科技界精气神更好凝聚到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上来。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有一位科协老同志的事迹材料,让人很受感动。中国科协优秀共产党员、离退休干部王直安同志(1926-2022年),以过硬作风担当作为、彰显风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年6月,王直安同志生命垂危,嘱托子女“一定要把全年的党费交给党组织!”。他是一名至“勇”战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身背炸药匍匐炸掉伪军碉堡。他是一名低调“老兵”,197812月,王直安同志被调往中国科协,待人接物平易近人、谦逊友善,有着不凡经历,却从不居功自傲。他是一位朴素、正直的父亲。遇到有困难的同事,总是伸出援手。国内哪里有灾,他都捐款捐物。他经常教育子女:“我在朝鲜战场上没牺牲、没负伤,这是十几万人换来的,不要给党组织和国家添麻烦!”科协系统还有很多像王直安一样,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好干部,我们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让见贤思齐在科协系统蔚然成风。

第三,持续深化党建强会。坚持和加强党对学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学会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优化学会治理结构,支持学会激浊扬清、守正创新。加快推进学会党组织有形覆盖转向有效覆盖,以落实学会党建主体责任提升学会治理效能。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学会会员听党话跟党走。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学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打造廉洁科协亮丽名片。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服务中心、紧盯质效、延伸学会、修饬作风,突出政治监督,加强日常监督,延伸学会监管,强化监督执纪,做好巡视审计,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在科协工作中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打造廉洁科协亮丽名片,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十载奋进,十载开拓,十载辉煌,党领导下的科技事业走过光辉历程。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国科技必将铸就新的辉煌。党和国家千秋伟业,建党精神薪火相传,历史任务接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速这一进程的硬核力量。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以昂扬斗志和饱满热情、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人民论坛)


 

202272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提交的《微动探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初稿)进行评审。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初评会议采用线下和线上同步进行的方式,通过“腾讯会议”举办。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设分会场,姚振兴院士、郭建秘书长、胡敏副秘书长线上参会;在西安长安大学设分会场,李貅教授线上参会;在山东济南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设主会场,刘元生、徐佩芬、王怀洪、肖晴侠以及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参编同志在线下主会场参会;各位评委及参编单位专家在当地采用“腾讯会议”软件线上参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线上主持评审会。

李貅教授表示,由于疫情影响,标准初稿评审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进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发表讲话,他对参加会议的主编单位领导、评审专家和标准编制团队表示欢迎、感谢,并指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越来越受到重视,制定流程也越来越规范化,团体标准质量在不断提高,这要感谢各位专家付出的智慧和劳动,也感谢编制组成员对团体标准工作的重视和认真。承办单位领导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小彦研究员发表讲话,对此次参会的学会领导和各参编单位代表表示欢迎、感谢,感谢学会对单位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他对本单位重点科研、项目工程做了简要介绍,并表示,在今后将继续坚持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预祝标准评审顺利通过。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代表徐佩芬研究员和李传金教授对《微动探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初稿、编制说明内容的汇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北京中科吉奥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中国石油大学、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地路院物探所、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司、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个参编单位专家线上参加了会议。各位专家对标准初稿内容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讨论,并对团体标准(初稿)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李貅教授还指出,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新方法、新技术内容的编写要求,这在编制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要注意标准内容的通用性和规范性,建议编制组接下来广泛征求意见,继续参加标准编写培训班,继续研讨、商议编写方法,争取将新技术、新方法早日应用到国际舞台。经过专家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团体标准“初稿”提出的总体框架、各部分结构及主要内容达到了团体标准编制规范要求,同意通过评审。

最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做总结发言。他讲到,今天标准评审委员会对标准内容、规范性用语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深入、具体的讨论和发言,各位专家对标准下一步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感谢各位专家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编制工作做出的贡献,这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走向“一带一路”有重要意义。请编制组根据标准编写要求以及专家提出的具体要求对标准内容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根据《微动探测技术规范》的进展要求和疫情的实际情况,他对该项团标进度提出了具体的时间安排要求,请各编制单位按要求完成各项相关工作。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点亮可以探寻地底奥秘的明灯,实现“天上有北斗,地下有明灯”的梦想。近年来,陈颙院士带领团队开展了“地下明灯计划”,致力拓展气枪震源应用领域,以期利用人工制造地震来探测地下内部结构。

2022829日下午,我会在京举行了“地下明灯-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陈颙院士从事地球物理教学与科研工作60周年活动。来自地下明灯项目组成员、特邀代表及在京的学会常务理事约50人以线下+线上的形式参加了会议,郭建秘书长主持了会议。

我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线上进行了致辞,对地下明灯项目组取得的成果和陈颙院士从事地球物理教授与科研工作60周年表示了祝贺。陈颙院士和王宝善教授相继做了学术报告,深入浅出地回顾了地下明灯项目的探索历程,分享了宝贵的科研经验。

恰逢陈颙院士从事地球物理教学与科研工作60周年,郭建秘书长代表学会回顾了陈颙院士的科研奋斗历程,对陈颙院士多年来坚持参与学会活动、始终重视学会发展表达了感谢。应学会邀请,陈颙院士也分享了他与学会的不解之缘。

悠悠岁月,袅袅情怀,陈院士诚挚的分享感染了所有与会者。与会人员纷纷发言,表示要学习陈颙老师对事业执著追求、锲而不舍的科学家精神,不断奋进,矢志不悔投身地球物理事业,为推动地球物理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浅地表专委会”)主任委员扩大会议于2022818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浙江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协办。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东华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广州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以及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中水成勘院工程物探检测有限公司、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三合(广州)探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67位代表莅临张家界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冯德山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级高工、浅地表专委会主任夏江海教授、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槐仁先生分别致辞,对本次浅地表专委会主任委员扩大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与会代表在新冠疫情严峻复杂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参会。希望通过浅地表专委会活动搭建的平台,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浅地表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

鉴于年度会议有多达11位教授学者的学术报告,郭建秘书长建议以后可将会议名称改为“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年度会议暨学术研讨会”。

  吉林大学殷长春教授、浙江大学徐义贤教授、四川中水成勘院沙椿总工主持了学术报告;秘书长田钢教授主持了专委会工作会议。

  本次主任扩大会议精心挑选了11个学术报告,重点探讨了主被动源面波、背景噪声成像、浅层地震波成像及地震震源、大地电磁数据正反演、频率域可控电磁等地球物理方法,以及地球物理方法仪器设备在城市环境、地下管线探测、金属矿勘探、油气勘探、极地冰川探测,采空区、滑坡等地质灾害探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等领域的应用。11位专家教授的报告精彩纷呈,浙江大学徐义贤教授介绍了数据驱动和地球物理驱动的大地电磁数据正反演,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和研究分析,数据驱动模型拥有更高的训练效率和预测速度,物理驱动模型的泛化能力更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建教授,介绍了基于主被动源的断裂带浅部结构成像,以安宁河断裂带作为典型研究案例,通过多种主被动源分析方法有效获得断裂带精细浅层速度和界面结构,并确定噪声尾波干涉是获得介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钱荣毅教授介绍了无人机遥控震源技术与装备,通过利用无人机技术携带冲击单元升至高空,重力蓄能高速下落冲击地面产生地震波,为复杂环境下开展地震勘探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武汉大学潘雨迪教授、中南大学任正勇教授、中南大学刘嵘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林松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傅磊助理教授、广州大学孟旭老师、中南大学范平阳博士等7位青年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开拓了大家的学术视野,启迪了青年人的学术灵感,促进了浅地表地球物理学科的交流。

  会上专委会秘书长田钢教授汇报了2022年度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年度相关工作,总结了一年来面对疫情影响,专委会克服重重困难所部署和开展的各项工作,强调本专委会的特点在于推动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合作交流,扩大我国浅地表地球物理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钱荣毅副院长在会上介绍了十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ICEEG2022)的筹备情况。

  本次会议经过民主推荐、专委会委员充分协商,一致推举浙江大学徐义贤教授为新一届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增选了中国海洋大学郭秀军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薛国强研究员、陕西煤研院王鹏教授级高工、吉林大学李静教授、中南大学任政勇教授、浙江大学宓彬彬特聘副研究员为副主任委员;同时开展了修订浅地表专委会章程的相关活动,提议在第九章中增加了成立专委会咨询委员会的章节,得到了专委会主任委员会委员们的一致通过。

  最后,上一届专委会主任夏江海教授对新一届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全体成员表示祝贺,并对浅地表专委会成立至今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新一届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提出了殷切的期望——“立足浅地表,发展新技术,发挥交流的作用,帮助青年人成长”。新当选的主任委员徐义贤教授就如何发挥浅地表地球物理的自身特色,如何吸引青年人才加入浅地表使之永葆青春活力进行了发言和表态,徐义贤主任感谢大家对新一届浅地表专委会的信任,并祝愿中国浅地表地球物理蓬勃发展!

本次会议恰逢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周年,感谢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和赞助,最后,经专委会主任扩大会议商讨,初步确定下一届浅地表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委员会议将于2023年在湖北武汉举行,由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承办。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278日至1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2年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这次活动由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简称工程专委会)主办,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深海所)、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协办。活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术研讨会与工程实验室考察并举方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以及工程专委会专家委员、特邀专家共23人出席现场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工程专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底青云,工程专委会副主任李貅、李怀渊,专家委副主任李坚,专家委员程建远、程久龙等20位专家线上视频参加活动,中科院深海所技术骨干、研究生,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20余人参加现场研讨会。

活动在中科院深海所举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徐佩芬主持开幕式,专委会主任委员底青云通过线上视频致开幕辞。底主任简要回顾了专委会历次院士专家行活动,充分肯定了“活动”的重要性,对本次活动的选题、报告内容和高效组织给予高度肯定,对参加本次活动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协办单位表示衷心感谢。郭建秘书长代表学会致辞,他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并通报了今年10月份将举行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及期间将进行地球物理学会换届改选的情况。中科院深海所副所长许惠平代表协办方致欢迎词,他介绍了深海所成立10年来在深海科学及工程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吴时国代表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致欢迎辞。

  研讨会聚焦深海科学与工程地球物理,围绕深海科学中的地球物理前沿理论方法技术与装备,分别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分别是中科院深海所吴时国研究员的《深海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装备》、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殷长春教授的《深水双船拖曳电磁探测系统研发》、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汪贵锋高级工程师的《海南油气产业发展形势及前景展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蔡红柱教授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重力数据沉积盆地深度三维反演》、中科院深地资源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王中兴研究员的《电磁立体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调中心万晓明高级工程师的《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业务发展情况》。研讨会学术报告内容丰富,引起与会专家的极大兴趣。

中科院深海所已建成国家深海研发试验的共享开放平台,并以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共享与开发平台为基点,构筑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深海作业融合体系,引领我国深海科学、深海技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20201110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深潜器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海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突破大深度海洋研究的禁区,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专家们走进深海所工程实验室,近距离参观“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听取潜航员全面专业的讲解,并逐一参观了机械精加工中心、综合实验水池、深海压力试验装置、全海深视频直播系统“沧海”号着陆器等,最后观看了载人深潜器海试航次纪录片合集。

“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是工程专委会的创新之举,自2016年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届,旨在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校及重大工程建设部门的对接,考察研讨、把脉聚焦工程地球物理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助力行业创新发展。此次活动对接中科院深海所,聚焦“深海科学与工程地球物理”,共同探讨深海科学、深海信息技术、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深海工程技术及装备与工程地球物理的融合,特别研讨地球物理服务于我国深海战略的创新举措,共谋行业创新发展。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

——“火星沙尘暴”科学会议纪要

 

为推动我国火星科学发展,服务国家深空探测需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于202281-5日在贵州省贵阳市组织召开了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火星沙尘暴”科学会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承办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主要从事火星沙尘暴研究的科研力量,有来自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内的30余位代表参会。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冯新斌研究员首先对本次会议作欢迎致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魏勇研究员对组织召开本次会议的动机和背景作了详细介绍。魏勇指出,我国天问一号火星着陆车“祝融号”在今年年初遭遇了火星沙尘暴的袭击,目前已经处于休眠待机状态。火星沙尘暴研究是保证我国未来火星采样返回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他希望本次会议能促进和加强我国相关科研人员在“火星沙尘暴”方向上的合作与交流,为共同保障我国火星探测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出科学家的贡献,也为推动我国行星科学一级学科的建设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共安排了20多个会议报告,范围涉及火星大气水循环、大气动力学耦合、大气环流模型、火星沙尘暴对火星车的影响、火星沙尘暴对电离层以及磁层的影响、沙尘暴实验模拟、火星沙尘暴预测及监测等研究方向。会议现场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讨论互动非常热烈,碰撞出了热烈的学术火花。

魏勇在会议总结讲话中表示我国科学家应持续推进火星沙尘暴的研究工作,并呼吁更多的学者和科学家参与到火星沙尘暴的监测预警工作中,为保障和服务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贡献科学家应尽的责任和力量。

本次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各单位关于火星沙尘暴研究的学术交流,扩大了青年科研人员之间的学术讨论。“火星沙尘暴”专题研讨会也将设为系列研讨会,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后续的会议中来。

(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2811日至814日,以“生态环境与地球物理”和“双碳战略与地球物理”为主题的第十八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在贵州铜仁落下帷幕。在本次会议中,共有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地震局、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海口诺赛克西海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昙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斯默微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物探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火箭军指挥学院、火箭军工程大学等14家军地单位的64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本次会议首次尝试线上线下联合方式,主要完成2项议程。

  一、学术交流与研讨

  本次学术会议由大会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两部分组成。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申旭辉研究员、陈小斌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周坚鑫研究员围绕全球高分辨率地磁场和电离层建模进展和展望、国产船载重力梯度系统研制、射频大地电磁法的应用作了大会特邀报告。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赵东明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夏少红研究员、范朝焰副研究员、曹敬贺副研究员,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郭泉副研究员,海口诺塞克西海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肖舸,北京赛斯默微科技有限公司谈顺佳等7名学者专家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会议报告,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专业委员会会议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完成五项议程:优秀论文评选、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汇报与评议、会议组织模式讨论、委员增选以及下一届会议计划。

  与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根据本次会议论文的交流情况,并结合去年和今年录用论文的论文质量,评选出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

  经刘代志主任委员推荐,全体与会委员审议通过,增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夏少红研究员和国防科技大学方涵先教授为委员。

  第十九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会议时间和地点将会在2023年会议一号通知公布,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参会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作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领域的年度重要学术研讨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总结经验、分享成果、指导实践,为广大关心和支持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和机会,也为下一步加强科研攻关、深化军地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国家安全地球物理技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于202281922日在福建省泉州市成功召开。会议围绕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主题,聚焦“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球物理关键技术;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工程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探测、检测新方法新技术与新装备;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双碳”目标与工程地球物理等行业热点问题。

开幕式由第六届专委会秘书长安志国主持,名誉主任委员底青云代表专委会致开幕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专委会主任徐佩芬、福建省地震局副局长谢志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会长邢文宝、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岩土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肖西卫分别致辞,向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本次大会邀请六位专家作特邀报告,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底青云的《智能导钻技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原副总经理何治亮的《双碳目标下的挑战与使命》,正元地理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学军的《管线更新改造与综合管廊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思考》,福建省地震局副局长谢志招的《福建及台湾海峡多尺度地震构造探测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宝善教授的《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及在近地表成像和监测方面的应用》以及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检测公司总经理胡绕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综合探测技术创新与实践》。报告内容涉及智能导钻及工程应用、光纤传感技术、双碳领域、台海地震构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综合管廊建设等工程地球物理前沿方法技术及最新应用成果。

  本次会议共收到投稿论文70篇,经专委会专家委员初评遴选出11篇候选论文,参加“2022年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评选,经会场专委会专家委员及全体参会代表投票,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和优秀论文奖6篇。

  大会特邀报告和优秀论文专场报告之后,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球物理关键技术,铁路隧道工程、采空区、岩溶工程物探方法技术,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检测新方法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工程地球物理,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多位专家学者作口头学术报告并与参会代表交流互动,会场气氛活跃。13位仪器厂商代表在“仪器参展厂商交流”专场作报告,向大会展示了工程地球物理新仪器装备及推广应用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学术报告会之后举行了2022年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殷长春宣布获奖名单、向获奖者表示祝贺,感谢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对此奖项的大力支持。专家委员代表向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及奖金。

  闭幕式由专委会秘书长安志国主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薛国强代表专委会致闭幕辞,对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对会议协办单位、各位参会代表和仪器参展厂商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也对会务组和迎宾馆酒店工作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致以谢意,并对会议进行了经验总结。

  学术年会期间,专委会召开了换届(扩大)会议,选举产生第六届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新一届专委会由名誉主任委员(底青云)、学术指导委员会(7人)、正副主任委员(12人)、正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7人)、专委会委员(83人)和秘书处(5人)组成。全体成员共计257人。会上为获得“第五届专委会工作突出贡献奖”的37家单位和13名个人颁发了荣誉奖牌,向第六届委员会全体委员颁发了聘书。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第五届专委会主任、副主任、专家委员、正副秘书长,底青云、田连义、邢文宝、米晓利、肖西卫、徐涛、沙椿、于景邨、方慧、刘金光、刘铁、钱荣毅、殷长春、韩永琦、程久龙、谢昭晖、薛国强、穆建强、林志清、张华、蒋良文、蔡红柱、胡绕、徐佩芬、安志国、王超凡等26人,以及新当选的第六届专家专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叶英、李电波、马若龙、化希瑞、赵思为、田雪丰、张杰、杨亚斌、张琦伟、李学军、金雪莲、王云安、黄立勇、鲍居彪、马振波、李志伟、伍新明、李静、何彬、李超、陈卫营、朱裕振、甄大勇、方成等24人出席会议。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水利水电、铁路、城建交通、煤田、石油、地勘、有色、冶金、核工业等行业系统105家单位共2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19家仪器厂商参展。

  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深地资源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上海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岩土工程技术分公司、山东百廿慧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地震局协办。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化南京物探院等28家单位协办的“第七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2282123日在北京成功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赵邦六主任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勘探部副总经理季洪泉、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杜向东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词,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主要油气田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30余家单位、近300位专家学者代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研讨会。

  岩石物理作为联系地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的重要纽带和基础性研究方向,长期以来在推动地震定量解释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油气藏识别评价、地震岩性识别、储层预测、异常压力预测和油藏监测、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等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全球范围油气勘探目标多元化和勘探对象复杂化的全新勘探时代的到来,岩石物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领域,也面临着更艰巨的使命和更严峻的挑战。

  本次研讨会聚焦岩石物理及其在地球物理勘探与工程开发中的应用主题,围绕岩石物理实验方法与设备、岩石物理弹性和力学及流体性质测试、岩石物理各向异性、频散与衰减、岩石物理建模、数字岩石物理、人工智能与岩石物理、岩石物理在致密气地震定量预测、页岩油勘探开发、以及水合物岩石物理特征与地震预测中的应用等议题开展了热烈的研讨和技术交流,6个大会特邀报告、36个技术报告、13篇张贴报告展示了我国岩石物理研究在实验、理论、方法和原创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创新成果,特别是面临非常规油气和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挑战,新一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岩石物理理论与技术的倚重更加突显。其中中海油研究总院王建花、中石油研究院杨志芳、中石化研究院刘喜武、中石油长庆油田研究院王大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和同济大学赵峦啸等六位专家分别做了特邀报告,介绍了各领域的岩石物理研究进展情况。

  在全球能源转型及“双碳”目标大背景下,2022年第七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岩石物理”为主题,采用现场和视频联合方式召开,开幕式及特邀报告、技术报告全程开放视频,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报告使参会代表收获颇丰,反响热烈。承办单位也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了舒适的交流环境。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也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为持续不断推动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


 
 

 
 

720日,由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承办的地球科学暑期科普行活动在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科普基地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围绕“解读岩石语言筑建科技梦想”主题,以“知识宣讲+标本观摩+交流互动”的方式展开,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科技志愿者延海涛、时静、卢逢亮为长江路第二小学的几十名小学生做了《岩石与矿物》的专题科普讲座,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为小学生讲解了矿物、岩石等基础科学知识。在科普人员的协助下,小学生观察了矿物和岩石,并展开矿物的硬度、岩石密度、磁性等方面的测试。

暑期科普行活动助力小学生们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充实中小学生暑期生活,提高了中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本次活动得到了家长及孩子们的高度肯定。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始终将地学科普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发挥自身地质科技优势,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引领中小学们勇于探索,求实创新,助推“双减”落地。

(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


 
 

为展示地球物理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最新学术研究及应用成果,服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实现“创新争先自立自强”发展目标,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于72324日成功举办2022年青年学术交流会。本次会议主题是“地球物理技术进步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

本次会议共交流了17篇经过各理事单位初选的优秀报告。根据会议现场交流及现场评委综合评定打分情况,评选出特等奖2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并现场颁发获奖证书。根据青年人才需求特点,围绕如何作高质量学术报告、如何撰写科技论文等内容,本次会议特约了3名专家报告。

本次会议是现场报告结合网上直播的方式进行的。会议学术报告人、青年科技人员代表、部分学会领导、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监事会成员及特约报告专家近九十人出席了现场会议,300人次进入腾讯网络直播会议室。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出席现场会议,并为特等奖获得者颁奖。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杨勤勇理事长出席现场会议。会议由学会秘书长秦绪英主持。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729日,由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科技与对外合作处、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济南市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实验室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承办的泰山地质大讲堂之《微动探测在城市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培训班在济南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王怀洪,科技与对外合作处处长陈辉、二级调研员颜丙宏出席活动。社会各界有关技术人员等2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由王怀洪主持,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徐佩芬进行授课。徐佩芬围绕如何解决城市地质调查中工程建设层精细探测、轨道交通及工程建设勘察中不良地质体精准探测的难题,介绍了微动探测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并重点介绍了多个典型地区的工程应用案例和效果。

微动探测技术因抗干扰能力强,施工便捷,特别适用于城区复杂强干扰环境而备受业界推崇,已逐渐成为城市地质调查、轨道交通勘察的地球物理关键技术。本次培训班对推广前沿技术、推进城市地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了参会学员的一致好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202288,由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河南省地震学会联合举办的科创中原论坛“黄河流域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暨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论坛”在郑州召开。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王夫运、秘书长潘素珍出席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出席会议并致辞,祝贺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30年。会议由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志烁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培震牵头,丁志峰、倪四道、江恩慧、寇怀忠等40余名专家参加本次论坛。学会理事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省气象局、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郑州大学等单位的百余名代表参加本次论坛,同时二百余名代表以视频的形式参加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主要内容包括院士讲坛、专家讲坛、地球物理学会分论坛、地震学会分论坛、仪器装备展和科技成果展等。与会代表围绕“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保障黄河流域安全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共交流了29个学术报告。

其中,张培震院士通过《华北现今构造变形与黄河下游防震减灾》报告,向与会者阐述了华北地区新生代活动构造的传统认识及形成机理,剖析了历史上黄河下游南北地区地震发生特点,对华北平原现今地壳变形特点与形成机理之间差异展开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黄河下游防震减灾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丁志峰研究员通过《“透明地壳”计划进展》报告,介绍了构造探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倪四道研究员做了《地幔边界层的中小尺度结构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报告,并展开了深入研讨。吴庆举、陈棋福、艾印双、丁云河、张阔、建林青、江恩慧、寇怀忠、朱业玉等研究员聚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从不同的专业角度为大家做了精彩的报告。

参会专家对此次会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30周年表示了祝贺。同时希望学会今后多举办这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间的学习与交流,为黄河流域安全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一、举办《被动源地震面波和体波勘探实践》培训班

2022810日,《被动源地震面波和体波勘探实践》培训班在济南举办。培训班由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济南市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总工程师张晖主持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王怀洪、科技与对外合作处副处长颜丙宏参加培训学习。

培训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国峰授课。

刘国峰教授介绍了被动源信号提取方法和成像技术;横波速度反演在地热勘查、气田勘探的应用;结合内蒙浅覆盖区金属矿被动源反射波勘探、西藏某区被动源浅层成像、四川会理某矿区被动源成像等实例,展示被动源成像的实际应用和效果。刘国峰教授还回答了培训班多位同志在工作实践中的难点,研讨氛围热烈。

培训采取“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及国内地球物理技术人员200余人参加了培训。

二、山东省地方标准《采空区地面综合物探规范》内审会在济南召开

202289日,山东省地方标准《采空区地面综合物探规范》内审会在济南召开。

该标准由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主编,旨在为山东省规范采空区综合物探的技术设计、生产施工、资料处理、质量验收等方面提供指导。

内审专家组由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山东省地质科学院研究院、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徐宝莹、刘元生、庞绪贵、王怀洪、陈国栋、王秀东、周明磊七位专家组成。

内审会上,与会专家听取了该标准课题组关于标准编制背景、内容、意见征集等方面的汇报,认真审阅了标准文本,并就标准的规范格式、框架结构、条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该标准通过评审。

三、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召开成果鉴定会

2022814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济南组织召开成果鉴定会。

本次鉴定成果为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共同完成的《京津石地热资源调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研究与应用》项目。

专家组主任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张善法、刘元生、王秀东、刘斌、孙怀凤、曾爱平为专家组成员。专家组听取了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窦文童的项目成果汇报,审查了相关技术文件。

经过讨论和质询,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四、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工作会议

2022815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张善法、刘元生及秘书处工作人员参加会议,张善法理事长主持会议。

张善法理事长带领大家对学会章程制度相关内容进行了认真学习。学会作为社会团体,必须要做好对内的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全面推行与严格实施,对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非常重要,可以积极有效的促进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

副秘书长肖晴侠汇报了近期学会相关工作安排建议:

1、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

2、拟召开的学会四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议题。

3、“第十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的筹备工作。

4、组织一次山东省科协发起的“秘书长沙龙”主题活动。

58月发布2022年度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申报通知。

副秘书长刘海青汇报了学会发展新会员情况。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811日下午,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宣传部部长李永武、科普部部长姚德祥一行莅临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调研指导,就推动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建设和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工作召开座谈会。安徽省科协办公室主任王畏、宣传部副部长赵卫国陪同调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党委书记、院长许传建,副院长何家国,副院长兼总工熊强青,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学会办盛勇、王金鑫出席座谈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党委书记、院长许传建首先对省科协李永武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的历史发展、队伍结构、人才培养、找矿成果等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科技创新、科普基地建设及省地球物理学会工作。

李永武对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有着辉煌的历史,为保障国家和区域能源资源安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安徽地质事业发展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利用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在地质找矿、地质服务、科技创新和科普公益工作等领域成绩斐然,为推动地区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下一步发展,李永武一行提出:一是继续保持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行业发展;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及企事业合作,深化与其他学科领域合作机制,利用省地球物理学会平台,在省科协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为我省科创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四是充分利用2023年度中国科协年会在合肥召开的机遇,积极申报专业分论坛,共同创办一届盛大的中国科协年会。

调研期间,李永武一行还参观了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院史馆、安徽省地球物理科普基地,听取了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工作汇报。

(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


 
 

2022828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主持会议,学会党支部书记孙成中,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务理事等共24人参加会议,监事会参加常务理事会议。

会议听取了学会2022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2022年上半年学会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报告、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会议听取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筹备情况报告、通报增选副理事长、理事候选人事宜、发展会员工作报告、监事会工作报告、宣读了《山东省科协省级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会议圆满完成八项议程。

孙成中书记作学会党建工作报告,刘斌秘书长作学会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报告,刘元生监事长作监事会工作报告。

张善法理事长就两个报告进行点评,对常务理事会、监事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就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孙成中对学会党建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2022年下半年学会党建工作要点。他指出,2022年学会党支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部署,扎实做好各项日常工作;要加强与单位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激发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抓好重点工作,夯实制度建设的基础,把制度建设抓实抓牢;加强积极分子培养,根据上级党委要求,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开展学会信用建设活动,围绕“诚信-信用经济”主题,强化信用建设。

刘斌全面总结了学会2022年上半年的工作,提出了2022年下半年的工作安排和部署。他在报告中指出,2022年学会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考验,积极响应中国科协、山东省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项工作安排,坚持务实创新抓好学会工作。组织推进完成了各项活动计划,积极开展线上活动,拓宽活动形式,服务地球物理工作。2022年,学会重点加强党建、组织和制度建设,成立了中共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支部委员会,完善了秘书处工作机制,开展线上专家库建设,积极筹备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专家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备案工作,积极建设创新争先学会,服务山东省地球物理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服务科技工作者。2022年下半年学会将继续加强学会“两化”建设,积极推动学会各项工作,开展建设学会服务站,搭载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建设“科创中国”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线上“专家智库”、“成果管理库”,推荐数字化、智能化成果管理体系,打造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技品牌。坚持做好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四项服务工作。

副秘书长杨洋作提议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专家工作委员会报告。

朱裕振作成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筹备情况报告。

常务副秘书长刘海青作学会会员发展工作报告。

副秘书长马延君宣读《山东省科协省级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内容。

最后,理事长张善法宣布学会第四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圆满结束。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926日,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与“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的科普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首席、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孙和平,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储日升和理事刘成恕、李发泉、闫昊明等二十余位领导专家出席活动,仪式由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李发泉研究员主持。

会议听取了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的工作汇报。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秘书长杨鼎与储日升签署了科普合作协议。参会领导专家就科普经验分享、科普团队建设、科普活动规划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座谈,表示将以此次签约会为契机,在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这一重大科普平台的有力支持下,继续深入交流合作,动员吸纳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精密测量前沿科学与技术知识的传播工作,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为科学普及贡献更大的力量。

会上,孙和平院士发表讲话,他指出,科普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要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号召,投入到弘扬科学精神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武汉地区高校院所、行业学会、兄弟科普工作室辐射、带动、引领的重要作用,凝聚各方优势力量,共同推动大众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知识的普及、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他对科普工作室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要做好科普工作室的建设,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党领导下的新时期科普工作;二是以此次签约会为起点,探索科普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根据各方自身优势力量,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普小组来推进科普工作;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进一步推进专家和志愿者招募、遴选工作,加强青年科普专家的培养,树立开展科普工作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四是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提高科普知识的含金量,满足不同受众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是精密测量领域全国首个以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昌区人民政府主办,精密测量院承办,中科院武汉分院为支持单位,并联合了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力量,已吸纳院士、行业高级专家和科技志愿者等近80人加入。自628日揭牌成立以来,科普工作室已在武汉、荆州、松滋、潜江等地开展多场科普活动,受众数量超3000人。

(湖北省地球物理学会)


 

917日上午,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教育科普基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青岛海洋科技馆共同推出全国科普日科普直播活动:生态新长城探究海岸带。近10万人次通过科创筑梦北京科技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百度APP、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等直播平台观看,活动点赞超20万,留言500多条。

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曹珂高级工程师做客直播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紧密扣合“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的全国科普日主题,通过对探究海岸带、构筑生态新长城和科普基地三个模块的介绍开展了科普宣传。

通过本次科普直播活动,引导观众认识海岸带地质工作、学习海洋科学知识、感受海岸带的独特魅力,以青少年为受众主体,面向广大社会公众普及海洋地学知识,传播海洋文化,宣传了我国海洋地质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22年     3期    总第159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倪一超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