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55期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学会工作

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组织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堤防工程隐患探测装备及数据库”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磁电阻率法平原水库渗漏通道快速探测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3项团体标准(初稿)通过评审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走进内蒙古

202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南方科技大学成功举办

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研讨会暨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工作会议纪要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圆满结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创新地球物理技术 推动高精度勘探与高效开发”——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地方学会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换届会议纪要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

弘扬黄大年精神 树地质报国之志——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支部开展黄大年事迹宣讲活动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科普日活动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完成2021年度科学技术奖励专家评审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秘书处年度工作会议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21年度67项科学技术奖励项目通过评审

以史为鉴,在奋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参加“百会百人讲百年”活动

报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基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功举办“地球之肾 湿地‘碳’究”全国科普日科普直播活动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学会、本地区科协组织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中国科协

202182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20215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明确全国科协系统的重点任务,是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的行动指南,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的依据。

一、开创新发展阶段科协事业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五年来,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不断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深化系统改革,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把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作为主责,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创新文化生态建设,科协组织在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线上线下系统联动推进。坚持把学术交流作为“立家之本”,在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世界一流学会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坚持把科学普及作为“看家之本”,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高到2020年的10.56%,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坚持把决策咨询作为“强家之本”,发挥科技群团特色柔性智库优势,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回应重大社会关切等取得新成效。坚持把对外民间科技交流合作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开展“一带一路”民间交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对港澳台工作取得新成绩。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科协组织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发挥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重要力量的作用。对标新发展阶段赋予的使命,科协组织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尚未健全,组织覆盖不到不全、基层“最后一公里”不畅;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水平不高,不能很好满足党和政府、科技工作者以及社会的需求;网上服务、精准服务、泛在服务的能力不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协组织必须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找准新定位、塑造新优势、展现新作为,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策部署上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积极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争当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努力在新征程上勇立新功。这要求科协组织在深化系统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上取得新进展,在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科学文化氛围、促进人才成长上取得新实效,在推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等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上迈上新台阶,在促进高水平对外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取得新突破,开创科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以改革创新、合作发展为动力,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建设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切实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科技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聚焦靶心。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功立业。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科技工作者为本,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实现创新价值,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坚持自立自强,开放融合。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地位,切实增强科技工作者创新自信,坚持高水平开放合作、融合发展,着力营造开放创新生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坚持系统集成,高效协同。坚持目标引领、任务牵动、大联合大协作,兴组织、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建设更加充满活力、坚强有力、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一盘棋”的组织体系。

——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改革。遵循科技群团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党建带群建,创新科协组织设置,建强工作阵地,丰富活动载体,推动科协系统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2025年,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显著增强。

具体目标:

——科协组织思想政治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科技界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工作者创新自信进一步增强、创新激情进一步迸发,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服务科技经济融合成效显著。“科创中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协同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一流学会建设取得新进展。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分类评价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学会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取得新突破。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共享、规范发展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普中国”品牌影响力、组织动员力和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咨询能力显著提升,柔性科技智库网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科协组织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研究能力明显提升,“智汇中国”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对外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开拓新局面。对外民间交流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宽,我国科技界“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力显著提升。

——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实质进展。科协组织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服务手臂进一步接长,学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网上科协生态体系进一步形成、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渠道进一步拓宽、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对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三、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着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深化群团改革,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增强科技工作者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胸怀祖国,勇攀高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筑牢党在科技界执政之基。

1.全面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善科协系统党校建设,面向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海外科技人才、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以及科技群团干部,开展研修、培训、调训、轮训等教育培训。实施党建强会计划,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和促进科协组织特别是学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发挥科协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开展“自立自强、创新争先”行动,开展创新争先奖、杰出工程师奖等评选奖励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等活动,传承优良学风,崇尚学术民主,倡导批判性思维,坚守诚信底线,严守科技伦理规范和学术道德,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 “圈子”文化。发挥科技社团自律自净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积极参与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开展企业“创新达人”宣讲活动,树立典范,激发技术技能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等活动,推动建设一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

3.支持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政策、法律法规的咨询,参与国家重大政策、重大决策等咨询工作,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搭建科学家与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平台,持续打造“中国科技会堂论坛”品牌。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维护科技安全以及利用高新技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的作用。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科技工作者参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4.维护科技工作者权利和权益创新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机制,延伸基层调查触角,充分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盼。深入持续开展“我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活动,及时了解和推动解决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重大问题,积极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解难事,推动建立让科技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业务上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推动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维权服务,完善服务机制。

5.开展科协奖励提升行动建立完善科协系统系列奖项,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加强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褒奖力度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依法积极有序开展科技表彰奖励活动,提升奖励活动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获奖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典型事迹宣传,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6.实施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推动建立健全科协系统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作用,加大对青年人才成长的支持力度,支持探索创新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资助有基础有潜质的基层一线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完善科协组织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工作机制

7.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服务平台。秉承“科协在身边”宗旨,通过“活动建家、组织强家、服务暖家、精神润家”,建立完善动态科技人才数据库,广泛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建家活动,建设完善“永不落幕、永不打烊、永远服务”的网上科技工作者精神家园。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展现科技工作者风采。

四、实施科技经济融合行动

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重大战略部署,依托“科创中国”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解难题、促转移、促转化、助创业、增实效,增进各类创新资源协同互动,为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8.构建创新枢纽试点城市网络围绕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国家部署要求,开展试点城市(园区)建设,形成一批产业聚集程度高、带动力强的创新枢纽城市。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发挥枢纽城市龙头企业出题者作用,对接跨界科技资源,形成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别开展特色模式示范推广,形成辐射带动。开展科研仪器、生产设备的共享服务,促进资源共享。

9.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组织网络体系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形成全产业链创新枢纽,增强共性技术供给,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推动省市两级加强科技经济融合,建立完善区域合作网络。全国学会探索建设一批高端智库、专业评估等机构,开展面向市场的专业服务。推动组建跨界、跨学科、跨领域专业科技服务团,促进技术扩散。全国学会、地方科协、高校科协、企业科协等发挥技术转移转化信息沟通的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推动建立技术经理人联合组织,培育技术服务与交易专业人才。

10.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活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年度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和“创响中国”系列活动,举办创新创业成果交易活动,展示最新创新创业成果,推介优秀创业团队。持续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年度评估。依托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组织开展前沿成果、科技信息、科学文化等发布、传播和交流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行动,促进知识产权快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1.实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动员科技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培训、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等帮扶活动。组织开展专题研讨,推动解决乡村振兴科技难题。开展科协系统对口援藏援疆工作,支持西藏、新疆开展科技培训、科技交流、科普活动。

12.建设“科创中国”服务平台秉承“让企业插上创新翅膀”宗旨,打造要素集成、开放融通的国家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建设运营“问题库”“项目库”“开源库”,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创新要素精准对接,构建具有科协组织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出“科创中国”先导技术、引领人物、新锐企业、产学融通组织系列榜单,集中推介、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打造产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技术交易服务中心。

五、构筑学术交流新高地

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世界一流学会作为科协深化改革的重点,建立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学术同行评价机制和重大科学问题凝练机制,建立科技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激励机制,夯实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

13.实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领军期刊建设和优秀梯队培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刊群。推广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等开放共享知识库,推动科研仪器、工程技术领域案例库建设,支撑人才分类评价。分领域发布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完善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推进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应用。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促进科研论文和科学数据汇聚共享。探索建立国家科技期刊中心,为我国一流期刊建设提供服务支撑。

14.实施一流学会创建工程坚持党建强会、依章治会、学术立会、人才兴会,深化治理改革,强化分类指导,深入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会建设。完善以会员为中心的联系服务机制,不断扩大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骨干、海外科技人才和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引领吸纳,积极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支持学会“引进来”,依照有关规定发展港澳台和外籍会员,探索吸纳港澳台及海外科学家在学会任职。面向产业和区域拓展团体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评审、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科研机构评估、国际知名奖项举荐等社会化公共服务领域。围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推动建立学会、学科、产业协同机制或合作平台,推动联合协作和交叉融合。

15.实施学术交流引领引导专项行动围绕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组织开展基础研究领域发展研讨交流,服务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围绕最紧急、最急迫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领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推动建立有效合作机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遴选发布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发展问题,开展学科发展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扣“卡脖子”技术领域,组织开展高层研讨和沙龙,汇聚推动开放合作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智慧。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展产学融合系列论坛,组织研究产业与技术发展路线图,助力破解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难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重大民生问题,开展学术研讨交流,促进卫生健康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16.构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举办中国科协年会,支持开展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世界数字经济论坛、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高端交流活动,围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创设议题,凝聚科技共同体发展共识。支持全国学会举办专业性高端学术会议,推动学术交流活动方式创新。

六、推动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

协调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实施,以“科普中国”品牌为引领,搭建各类科普工作平台,建立科普工作与组织建设融通贯通机制,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抓好科技馆体系和基层阵地建设,构建品牌、平台、机制、队伍、改革、阵地六位一体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

17.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助力工程促进科学与文化艺术融合,创新科普表达和传播方式,增强科普作品的传播力和实效性。制定实施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意见,着力推动提升学会科普能力,支持全国学会突出学科领域特色和组织优势,推动学会依法设立科普奖项,建设科普教育基地,以院士、知名科学家命名科普和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践行科技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品牌科普活动。发挥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机制作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多元主体的科普服务活力。推动将学术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加强科技成果的信息披露和传播。举办科幻大会,建设国家级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推动成立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协同机制,促进科幻发展生态建设。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博览交易会,举办科普产品交流交易展示活动。

18.实施科普规范化建设工程制定“十四五”科普服务标准修订指南,制定实施科普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促进构建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多维标准体系。鼓励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研究制定科普相关服务标准。建设科普中国“百人会”智库平台,打造具有权威影响力的科普研究共同体。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完善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19.实施平战结合科普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国家科普中心建设,建立应急科普专家委员会,协同构建国家级应急科普宣教平台,加强应急科普资源生产和传播。构建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实施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深化全域科普工作试点。加强科普服务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农村科普活动,集聚科普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倾斜。打造全国科普日活动大平台,开展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活动。

20.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发起成立科技文化馆联合体,促进馆际展教资源共建共享。推进符合条件的科技馆免费开放,加大对市、县等基层科技馆免费支持力度。促进跨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科普场馆面向公众开放。各级科协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服务中心(站)、社区书苑、社区大学等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拓展科普服务功能。

21.实施科普队伍建设工程推动建立科普人才评价标准,加强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训使用与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设立科普岗位。推动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科普人才培养课程、教材和学科建设,推动设立科普专业,推动高端科普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包括老科技工作者在内的科技志愿者作用。

22.实施科技教育能力提升工程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呵护青少年科学好奇心,深化青少年科技竞赛改革,创新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等活动品质。开展校内外融合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拓展青少年体验和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平台和渠道。加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建设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

23.建设完善“科普中国”服务平台按照“品牌引领、内容为王、共建共享、培育生态”的工作理念,统筹推进内容库、专家库、团队库以及品牌、渠道、活动等建设。实施科普创作精品资助计划,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科普服务全链条,加大科普原创精品创作力度。完善科学辟谣机制,及时还公众以科学真相。深入开展“典赞·科普中国”宣传推选活动,提升科普传播的品牌影响力。强化落地应用,发展壮大“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探索利用“科普中国”服务云资源加强与地方融媒体中心建设相结合,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和传播互惠。

七、加强科技群团高端智库建设

发挥科协组织科技共同体、学术专业、组织网络等独特优势,聚焦人才、组织、创新等政策研究,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群体智慧,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24.加强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研究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从科技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等国家发展战略和科技治理重大问题中选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紧紧围绕建设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的政策建议。紧紧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咨询建议。紧紧围绕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开展前瞻性研判,为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提供咨询建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区域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研究提出决策咨询意见和解决方案。积极承接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政策、规划等咨询评估。加强重大战略研究成果汇聚交流、凝练转化、发布传播,提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质量水平。

25.加强科技群团发展战略研究开展科协组织和科技社团的发展规律研究。加强科技群团发展史研究,充实科协会史馆。围绕科协组织主责主业,组织开展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围绕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中的战略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对策研究,组织研讨交流。

26.构建完善柔性科技智库网络体系建立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学会联合体、研究院所、专家服务团),组织动员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决策咨询能力的专家,领衔凝练决策咨询议题、组织开展决策咨询活动、揭榜研究课题、参与第三方评估等。依托地方科协和学术机构建设一批区域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围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由区位优势明显、决策咨询能力较强的地方科协牵头,建设跨区域的创新战略研究基地,为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撑。实施学会决策咨询资助计划,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建议,打造学会决策咨询品牌。创新决策咨询项目管理方式,探索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设置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融合,以及促进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挑战、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议题,举办中国科技峰会系列活动。开展科技智库国际研讨交流,推动建设国际科技智库合作伙伴网络。

27.建设“智汇中国”服务平台秉承“集思汇智聚力,服务国之大者”宗旨,整合和协同智库战略研究资源,构建跨界集智、开放融合的柔性智库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选题库、数据库、专家库、成果库,形成具有科协特色的决策咨询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开放共享智库生态,为科技群团决策咨询提供服务支撑,为科技群团决策咨询产品的发布和传播提供服务支撑。

八、开展高水平对外民间科技人文交流合作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我国科技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地增进人类福祉。拓宽对外民间交流合作渠道,扩大科技界“朋友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8.积极参与全球科技事务建设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高素质专业化的科协组织外事人才队伍。支持科技工作者、科技组织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组织事务。支持推介科学家担任重要国际组织领导职务。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发挥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作用,拓展工程能力国际互认工作,重点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发挥中国科协联合国咨商地位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统筹协调以及治理改革,讲好科协组织在中国式民主中发挥的作用,为推动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维护科技伦理贡献中国力量和智慧。探索支持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探索支持社会力量设立国际科技奖项,面向全球表彰对人类科技进步和交流合作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

29.深入开展对外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推进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科技交流合作体系。深化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对口组织的务实合作。深入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拓展合作领域和渠道。办好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宣传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成就,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深入实施“海智计划”,促进海外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30.深化港澳台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推动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在科普、学术、智库、人才等领域深度交流合作,增进港澳台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对祖国的了解和认知。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搭建多形式多渠道的产学研共享平台,促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九、全面深化科协系统改革

加强“十四五”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顶层设计,聚焦主责主业,建立完善联系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协工作体系,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使科协组织真正成为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筑牢科技界自立自强、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31.深入推进科协组织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扩大对科技工作者的联系面和服务面,组织与业务匹配对应,需求和服务精准对接,建立完善“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集中,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建立了科协组织,建家交友活动就开展到哪里”的组织布局。推动构建完善省域统筹、市域中心、县域重点的组织协同和联动机制,强化科协组织基层治理,强化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开展科协系统深化改革试点和示范,探索科协组织改革路径,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模式。做好中国科协机关内设机构优化设置、职能细化配置工作,研究推进直属单位改革。

32.切实增强对科技工作者凝聚力坚持和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切实增强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遵循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对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培养成长机制研究,为科技人员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建设科技工作者事业之家,通过人才举荐、学术交流、志愿服务、建言献策、国际合作等,搭建干事创业舞台,实现为国服务价值。建设科技工作者组织之家,构建以理服人的学术共同体、以德服人的价值共同体、以人为本的命运共同体,展现世界尊重的中国科技共同体和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担当。建设科技工作者精神之家,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培植科学传统,倡导科学方法,建设科学文化,提升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创新争先的精神感召力。建设科技工作者服务之家,拓展联系服务渠道,建设网上科协,推动数字赋能,为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和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33.推动科协组织改革向基层延伸坚持党建带群建,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接长手臂、夯实科协组织基层基础,扩大联系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建立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园区)、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新型研发机构中科协基层组织,增强科协组织联系服务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建立完善城乡社区科普协会、科技志愿组织、企业科协、农技协、“科技小院”等组织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发挥“三长”作用,增强科协组织服务“三农”、城镇社区居民的能力和实效。开展基层科协组织力建设试点,坚持立足基层、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经验推广的原则,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把城乡社区和互联网建成坚强阵地,把力量和资源充实到基层科协,打通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工作者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34.深化科技类社会化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坚持开放合作和高质量发展,紧扣时代脉搏,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建立完善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分类评价的学术评价机制,使科技工作者的创新价值得以充分展现。深化学会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创新组织载体,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现代化治理结构,促进学科(行业、领域)交叉融合,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会建设。深化科普服务供给侧改革,发挥科普价值引领作用,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工作,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科技为民服务,促进科学文化建设,满足全社会高质量科普需求。

十、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激发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活力和创造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确保规划实施取得实效。

35.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部署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抓好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建立完善上下贯通、落实有力的工作体系,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力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科协和学会干部队伍,推进学会秘书处实体化、秘书长职业化等改革,建立健全科协系统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业务培训和实训锻炼,强化作风建设,提高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36.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全国学会要在本规划的指引下,结合本学科、本行业、本领域特点,研究制定实施本学会事业发展规划,有序推动新发展阶段学会创新发展。各级科协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本地区科协组织事业发展规划,做好与相关区域、行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争取把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规划计划,统筹协调落实。

37.加强规划实施的条件保障推动制定完善支持科协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与预算的衔接,鼓励支持兴办符合科协组织宗旨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探索建立科协事业发展多元供给的支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目标任务、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等牵引机制。推动落实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完善科普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38.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开展对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对规划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与分工,将规划具体任务相应落实在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中。开展规划 实施的监督检查,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科协组织及所属学会的年度工作总结和考核,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终期考核评估,将总结评估结果纳入工作绩效、干部评价考核。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于71日上午8时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收听收看了大会实况直播。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发出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时,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奋斗方向,坚定理想、努力工作,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


 

202162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专家对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长江设计院和长江科学院共同完成的“堤防工程隐患探测装备及数据库”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

专家组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中航勘察院总经理王笃礼勘察大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学明教授、中交二院检测加固公司副经理褚以惇教高、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田连义教高、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李江林教高、湖北神龙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章彪经理等7名专家组成。项目负责人、课题骨干等10余人在线下(武汉)参加了视频会议。

科技成果评价视频会议会场

会上,专家们认真审阅了相关资料,听取了课题组对堤防典型隐患地球物理特识别数据库及大阵列固定式电法时移远程智能探测装备(MD-12堤防隐患智能探测仪)、堤防渗漏病害快速定位装备(堤防渗漏通道弱磁探测仪)、堤防专用车载瞬变电磁快速普查装备(堤防车载TEM探测仪)三套新研发设备的性能参数、探测精度、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汇报。经过质询、讨论,对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研究水平、经济及社会效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评审。一致认为,其形成的堤防工程隐患快速探测成套技术与装备,较现有技术,堤防典型隐患探测精度提高20%以上。该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次参加评价的科研成果是长江设计院即将结题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成果。评价会上,专家对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改进建议。课题组将根据评价会上专家意见,进一步加强凝练总结,完善技术报告等材料。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17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专家对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完成的《南水北调工程应急抢险和快速修复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中的“磁电阻率法平原水库渗漏通道快速探测技术”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会议以远程视频方式召开。

  参加评价会的专家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王广君、山东科技大学教授于师建、长江大学教授王军民、山东大学教授聂利超、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教高尹军杰、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教高刘建军。

  会上,专家们认真审阅了成果的相关资料,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经过质询、讨论,对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研究水平、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评审,给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一致认为,该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物探技术受覆盖层厚度、含水率等因素的影响,解决了平原水库渗漏通道的无损、三维、快速探测的难题,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下一步,专题组将根据评价会上专家意见,继续加强凝练总结,完善成果研究报告。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172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组织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编制的《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规范》、《三分量VSP地震勘探技术规范》和《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3项团体标准(初稿)进行评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主持了评审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在线上进行了讲话,他对莅临会议的评审专家和标准编制团队表示欢迎、感谢,对学会团体标准制订工作作了简要回顾。学会领导对团标评审工作一直很重视,各会员单位也积极组织开展团标的申请及制订工作。自2018年开始,学会已完成2个团标的出版工作,2021年受理了5个团标的申请工作,今年的团标评审工作任务重,但评审质量和各个环节均要保证符合团标要求。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代表王赟教授、芦俊教授和王猛副教授分别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规范》、《三分量VSP地震勘探技术规范》和《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3项团体标准(初稿)内容的汇报。各位专家对3个团体标准“初稿”分别进行了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3个团体标准“初稿”提出的总体框架、各部分结构及主要内容均基本符合团体标准编制规范和编制大纲要求,同意通过评审,并对3项团体标准(初稿)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在评审会总结中,要求编制组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团体标准(初稿)进行认真修改补充,按照GB/T 1.1 2020的要求,做好做全、确保完成3项团体标准(初稿)的修订工作。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726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协联合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在呼和浩特召开。此次学术年会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为主题,共设1个主会场和20个分会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的协办单位,带领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团队走进内蒙古,不仅在年会开幕式上做了主旨报告,同时还进行了内蒙古院士专家基层行系列活动。

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开幕式会场

7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滕吉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在年会上分别以《城市化——地球物理学的新机遇和挑战》《近地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潜能分析》《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关键技术与战略思考》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三位院士立足自身专业领域,聚焦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分享了他们的科技成果,并结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陈颙院士(上)、滕吉文院士(中)、彭苏萍院士(下)相继作了主旨报告

7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团队来到鄂尔多斯市,参加院士专家内蒙古行-鄂尔多斯站活动,并参加了由鄂尔多斯市委组织部、鄂尔多斯市科协组织的大讲堂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冯宏做了精彩的主题学术讲座。

院士专家内蒙古行-鄂尔多斯大讲堂活动会场

滕吉文院士作了《近地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潜能分析》主题报告,他认为,深地、深空、深海探查与开发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路线图,科学、合理、有序地建设和利用地下空间,对我国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冯宏研究员作了《碳达峰碳中和条件下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讲座,他从双碳背景、煤炭发展进程预测、能源发展选择、煤炭现代化发展的途径四个方面展开,讲述了在碳达峰碳中和条件下,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能源储备优渥的鄂尔多斯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此次院士专家走进内蒙古的系列活动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次与地方科协协同办会的一种新合作模式,旨在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广大科技工作者成长需要,与地方政府建立联系服务机制,推进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向地方汇聚,充分发挥了院士专家智力优势,为地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的跨越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会秘书处)


 

91720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承办的202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美丽的深圳隆重举办,竞赛主题为:创新创业、团队进取、知行合一、交流共赢。

本次竞赛历时3天,吸引了来自全国28所高校的63支队伍参加了此次比赛。本次竞赛共设有重磁电勘探、地震测井勘探、固体地球物理三组竞赛,其中,重磁电勘探类队伍23支,地震测井勘探类队伍23支,固体地球物理类队伍17支。

918日上午,202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东晓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南方科技大学有关领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评委专家及全体参赛人员400余人齐聚南方科技大学润杨体育馆,参加了开幕式。竞赛执行主席、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绪本主持了开幕式。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主任张伟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嘉宾和大赛筹备情况。

竞赛执行主席、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绪本主持开幕式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东晓教授致欢迎辞,他对主办方表示诚挚的感谢,对莅临大赛的所有嘉宾和参赛团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进行了致辞,他指出: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自2015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本届有全国28所高校63支队伍参赛,地球物理竞赛俨然已经成为地球物理专业规模最大的学生盛会。

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东晓教授致欢迎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进行致辞

开幕式上,郭建秘书长宣布了26位竞赛评委名单并为评委代表颁发了证书。竞赛裁判组组长李貅教授代表裁判组,参赛学生代表、南方科技大学宋舒昊同学代表参赛学生相继进行了宣誓。

郭建秘书长为评委代表颁发证书

 

 

 

920日下午,202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南方科技大学润杨体育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南方科技大学有关领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评委专家及全体参赛人员参加了闭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主持了闭幕式。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主持闭幕式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辉煌的成绩,来自于各参赛单位的领队与教练员辛勤劳作的敬业精神,精心指导和顾全大局的工作作风;展示出同学们勇于拼搏、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决的态度;这次竞赛真正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达到了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能力的竞赛目的。评委专家们的精彩点评也是本次大赛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展现了地球物理学科专家们的独特风格。

胡敏副秘书长宣布了比赛的全部获奖结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主任张伟教授、吉林大学韩立国教授、长安大学李貅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员分别为获奖学校、获奖老师和获奖选手颁发了奖杯和证书并合影留念。

陈晓非教授(左一)、李斐教授(右一)为特等奖获奖代表颁奖

获奖老师代表长江大学唐新功教授、获奖学生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廖璐瑶同学发表了获奖感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在闭幕式上相继进行了发言。

闭幕式尾声里,全场起立,深情的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与祝福。最后胡敏副秘书长向会议承办方南方科技大学、组委会专家、参赛师生和志愿者们表示了感谢,特别感谢了南方科技大学地空系王红梅老师团队为本次竞赛的倾力付出。

202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杯”地球物理知识竞赛获得圆满成功!

 

(学会秘书处)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环境与灾害问题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挑战,也是目前生态环境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为交流生态环境与地质灾害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增强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队伍建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于20217910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环境与灾害地球物理研讨会暨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主任、副主任委员、专家及秘书共计28人。

本次会议分为两部分内容——环境与灾害学术研讨会和专委会主任委员工作会议,会议由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杨进教授主持。

 

环境与灾害学术研讨会上,防灾科技学院的顾观文教授就远场大震对三峡库区地震活动的影响研究进行报告,从数据采集、分析和远场大震对库区地震活动的影响进行讲述,分析大震对库区地震活动的影响,从而研究远场大震对三峡库区地震活动是否有影响。太原理工大学常锁亮教授针对地球物理技术在煤层自燃火区探测与治理监测中的应用作了报告,提出一种煤层自燃火区的多参数综合判别法,针对煤层自燃火区治理监测方法提出了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中南大学崔益安教授围绕地下污染监测自然电场数据时序反演成像进行了交流,针对延时自电位数据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UKF的数据同化反演方法,该方法可进一步应用于垃圾填埋场的污染动态监测。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任俊杰研究员对重大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需求进行了简要研讨,并指出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地下三维精细结构特征、城市活动断层等地震灾害源探测提出了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的需求。山东大学孙怀凤教授针对无人机载半航空瞬变电磁研究进展与应用进行了报告,指出无人机载半航空瞬变电磁可用于复杂地形条件下隧道勘察,探测结果能够反映隧址区地下电性分布情况,对含导水区域圈定较好,数据解释技术方法与无人机载半航空瞬变电磁采集系统仍在进一步完善。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雷晓东教高对北京城市地球物理勘探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报告,提出当前首都地质工作主要任务,展望了环境地球物理的发展前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赵贵章教授对综合物探技术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中的应用进行了汇报,指出了地球物理方法可提高环境地质研究工作效率,是水文地质研究中有效的辅助手段。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朱庆俊教高对地球物理技术应用进展进行了报告,指出地球物理技术在地质灾害方面,比如滑坡调查、滑坡及泥石流地声超前预警、污染场地治理评价、生态修复和保护、储层改造监测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郭高轩教高对抗干扰电阻率测深法在隐伏岩溶水源地勘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报告,基于大兴区区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勘察工作,圈定富水区,布设了探采结合井和开采井。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祁生文研究员对青藏高原高大山体深部变形及动力稳定性进行了报告,就青藏高原高大山体深部变形的区域动力特征、山体深部变形特征、山体深部变形成因演化和山体动力稳定性研究进行了阐述,得到了三项重大成果——研发了首套大型岩体动态性能测试系统、建立了岩体动态强度理论及破坏判据、构建了地震力作用下岩体稳定性评价体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钱荣毅教授对环境工程与灾害智能探测监测技术进行了报告,介绍了道路灾害3D探地雷达探测和监测新技术,阐述了无人机平台多元数据探测成果和探地雷达与无人机的探测优势,并汇报了青藏高原二次科考工作。

 此外,北京竞元科技有限公司丛鑫、北方卓越(北京)勘测技术有限公司游仪、国勘数字地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周艳伟依次对环境地球物理的新仪器、新技术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委员工作会议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进教授组织学习了中国科协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传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作会议和秘书长会议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加强专委会的组织机构建设的要求、介绍了近期专委会的主要工作内容——组织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分专题会议、筹备召开环境地球物理学术年会、举办环境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先进设备培训班、筹备环境地球物理团体标准的组织与编制、建立环境地球物理科学树框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钱荣毅教授对相关事宜与科学树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建议各位专家积极提出相关科学问题,提出制定环境地球物理领域团体标准与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培训的建议。工作会议中,与会委员就工作内容等方面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工作会议上,经副主任委员讨论,一致同意增选崔益安、顾观文、孙怀凤、赵贵章、任俊杰为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致同意增选肖建平为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于202171719日在吉林长春成功举行。

 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煤科工集团、中石油、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船重工集团等20多个行业和部门,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山东大学、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来自意大利等国内外地球电磁学者参加了会议,参会代表达到创纪录的600多人,历届最多。大会收到中、英文学术论文共400多篇,也是历届最多。

本次会议首次采用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717日下午首先举行了青年学者论坛,由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林婷婷教授主持。青年论坛上,邀请14位做出突出科研成绩的中青年学者,报告了在大地电磁、重磁、海洋电磁、航空电磁、地面与井中电磁等方面前沿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每个报告后,参会者以很高的热情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以题目为“电磁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报告献给青年论坛,并向报告人颁发了纪念奖状。

 18日举行了大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嵇艳鞠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郑伟涛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对讨论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对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

 会议特邀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李宁院士和林君院士分别报告了“保护名泉,畅修地铁——济南泉域边界及水力联系探测研究”、“大型工业化处理软件研发推动测井学科大发展”和“移动平台电磁探测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等新的研究成果。吉林大学副校长郑伟涛分别为何继善院士、李宁院士颁发了吉林大学“鼎新讲座”证书。此后10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719日在三个分会场,由80多位代表做了来自13个专题的口头报告。三天会议期间,还有230多个poster展示了新的研究成果。会议期间,由102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科学出版社等单位展示了近些年的最新成果。

 本次会议是在我国科研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是地球电磁学界的又一次盛会。本次会议展示了地球电磁学在深地、深海、深空探测,以及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矿产与能源资源探查、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勘探以及国防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地球电磁仪器和装备的进展,在地面、井中、空间、卫星和海洋等各种天然源和人工源电磁方法的新进展;展示了在提高观测数据质量的方法和措施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效果;展示了在数据反演特别是复杂模型的二维、三维反演的新进展;展示了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金属矿勘探、煤田地质和水文调查,地壳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地震等自然灾害监测和预防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成果。会议继承了历届讨论会提倡的鼓励中青年学者、学生代表进行学术交流的优良传统,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评选出了学生优秀论文。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物化探处、重庆顶峰地质勘探仪器有限公司、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国科(重庆)仪器有限公司参与了会议的承办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在会议期间(18日下午)召开了专委会工作会议,本次参会的委员和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由专委会秘书长汤吉介绍了自上届电磁学术研讨会以来近2年专委会的工作,南方科技大学杨迪堃介绍“第16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参会代表对专委会工作和办好学术研讨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出席了会议并为办好下届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组织的第三期“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于202185日在河北涿州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简称:东方公司)物探培训中心圆满结束。培训时间726日至85日,历时11天,共有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河北地质大学、长江大学、吉林大学等12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等2家单位的61学员参加。

726日组织了隆重的开班仪式和学术交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熊盛青,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张玮,东方公司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少华出席开班仪式,并分别致辞。东方公司科技处宋建军做了科技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俊伦、武汉大学张双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黄建平、南方科技大学张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祥云、河北地质大学曹静杰、中南大学郭振威等七所大学的教授做了专题报告,交流了各自学院情况、研究方向和重点成果,推进了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相互了解,使东方公司对物探技术发展也深有启发。

培训期间组织开展了物探技术专题授课。由东方公司8位专家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井中地震勘探、重磁电勘探、地面地震勘探等技术、软件和装备现状和进展等方面的专题授课。

开展了GeoEast处理软件培训。由东方公司3位专家进行了为期七天的GeoEast软件培训,对GeoEast软件系统和新平台进行了介绍,通过上机培训、实操,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简单二维地震数据处理流程,能够处理出一张剖面,全部通过了上机考核。

课程结束后,组织了结业答辩和隆重的结业仪式。本次暑期学校培训班共分6个小组,每个小组在结业时需要提交一篇结业报告,需要学员团结、协作、创新精神。结业答辩时,每个小组高效率地完成了6篇高质量的结业答辩报告,报告内容新颖,思维创新,眼界宽广,知识丰富,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充分展示了同学们求真务实的学风、扎实丰富的理论知识、团结互助的精神、朝气蓬勃的风貌,也充分反映了11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层次、高水平。结业答辩后又组织了“东方之星”评选,通过考核答辩, 7名同学被评选为“东方之星”优秀学员。本期培训教学内容和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暑期学校学习,会对应用地球物理技术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积极践行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与院校紧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履行社会责任,把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建设成我国地球物理学科未来人才培养的品牌,建成产学研合作的典范,打造成我国应用地球物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实践、创新新平台。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主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江苏亨通河海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于202191517日在河南焦作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水利电力分会会长张建清,副会长谢向文、刘栋臣、赵安宁、王槐仁,常务理事丁陈奉、李超、刘义、刘贵福、林志清、楼加丁、卢泳、王超凡,专家委员会主任沙椿,副主任汤井田,专家委员常伟、杜兴忠、况碧波、刘康和、卢小林、谭天元、毋光荣、肖长安、周黎明、曾宪强,副秘书长马若龙、李电波等27人以及兄弟学会代表出席了会议。来自水利水电、科研院所、高校、城建、地矿等行业系统的近70家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17家仪器厂商参展。

开幕式由水利电力分会秘书长楼加丁主持。水利电力分会会长张建清代表分会致开幕辞,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清波,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王夫运,分别代表上级学会、承办单位、地方学会致辞;江苏亨通河海科技有限公司总监卢赟代表协办单位致辞。

结合会议主题,大会特别邀请了四位专家作特邀报告: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彭少明教高作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格局》的报告,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讲解了在黄河流域构建“三区一廊”的水生态保护格局、“一线七库”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一河两策”的水灾害治理格局的总体布局,给出了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抓好水土保持、创新水管理体制机制等水安全保障措施,致力于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陈亮教授作了《水库大坝深埋渗漏通道的综合示踪探测与精确定位方法探讨》的报告,分析了堤坝渗漏测试背景和渗漏探测的意义;详细介绍了堤坝渗漏精确定位示踪技术,包括人工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水平流速测试等,并结合应用实例探讨了综合示踪技术的应用效果;最后在总结物探方法和示踪法两种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渗漏多源协同刻画技术:根据堤坝渗漏通道特征参数与水力刺激-响应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三维波电场成像的堤坝渗漏隐患评价方法,融合流速流向、水温、水位以及电阻率等多源信息的连续线性估计算法,实现堤坝渗漏通道的三维成像的高解析度刻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李秀红研究员作了《地面气象环境监测应用技术研究》的报告,指出地面气象环境的监测和研究事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当前存在气象监测能力不足、自动化程度低、预警处置技术不健全等问题;详细介绍了土壤墒情探测应用技术、植被生态自动观测技术、交通灾害预警处置技术的研究意义、监测方法、仪器设备、观测系统、技术验证与分析等,并给出了多个应用案例。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谢向文教高作了《河防工程安全监测新技术与智慧管控系统构想》的报告,首先结合河防工程安全现状,回顾了堤防隐患探测的技术历程,提出了变探测检测为监测、从河床到岸边到堤防的安全监测技术路线;然后结合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日常养护快速巡检新技术、近岸边坡监测新技术、穿堤建筑物安全监测新技术、渗漏检测监测新技术;最后给出了实现各种监测技术自动化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汇总的河防工程智慧管控系统构想,规范汛前、汛期、汛后巡检监测工作,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对所测资料进行集中分析评价,为工程维修养护和防汛抢险提供技术支撑。

本次学术年会设立了“2021年中国水电工程物探优秀论文奖”(亨通科技创新奖)。通过分会全体常务理事和专家委员对60篇来稿论文进行多轮投票,评选出了16篇获奖论文,其中《被动源综合面波法在大粒径不均匀体的适应性研究》等4篇文章获一等奖、《水电水利工程常见堆积体勘探问题初探》等5篇文章获二等奖、《综合物探方法在重庆某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勘测中的应用》等7篇文章获优秀奖。获奖论文充分展示了本行业地球物理的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对于促进行业创新和学科发展意义重大,也给设备研制、工程应用和实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会议邀请获奖论文第一作者到会交流分享了各自的学术研究成果。

大会特邀报告和获奖论文报告之外,另有8位专家学者围绕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检测、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地球物理新技术、新装备及工程应用,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城市水环境治理与地球物理技术等内容作了学术交流;12位仪器厂商代表报告了水电物探新仪器、新装备及应用技术。

学术报告会之后举行了“2021年中国水电工程物探优秀论文奖”(亨通科技创新奖)颁奖仪式。水利电力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沙椿宣布获奖名单,江苏亨通河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罗晓云代表优秀论文奖冠名赞助单位致颁奖辞。水利电力分会副会长谢向文代表分会向16位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闭幕式由水利电力分会副会长刘栋臣主持。水利电力分会副会长赵安宁致闭幕辞,对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他指出学术年会是会员进行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平台,交流内容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鼓励参会代表认真总结、积极撰写论文,为明年的年会做好准备;代表水电分会对会议承办单位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江苏亨通河海科技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对会议组织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会务组和参会代表表示感谢!

经过两天紧张有序的报告交流,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两天近距离聆听行业内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参会代表受益匪浅,对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检测、监测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及工程应用,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城市水环境治理与地球物理技术等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期待明年相见!


 

(水利水电分会)


 
 

 

“创新地球物理技术 推动高精度勘探与高效开发”
——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92729日,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在成都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办,以“创新地球物理技术推动高精度勘探与高效开发”为研讨主题。来自国内各大油公司、物探技术服务公司、科研院所、高校的500多名科研、生产、教学领域的物探工作者齐聚一堂,全面交流物探技术创新、发展和应用进展。

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少华主持会议。张少华对本次会议的组织筹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自开展论文征集、发布会议通知以来,得到广大物探生产科研、技术管理等人员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会议共录用论文532篇,其中口头报告302篇,张贴报告230篇;知网出版发行381篇;有19家单位参加新技术新产品展览,14家单位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苟量在致辞中表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把石油天然气作为亟需解决、急迫攻坚的七大关键核心技术之首,对油气行业科技创新寄予殷切期望。长期以来,广大物探科技工作者以找油找气为己任,瞄准创新最前沿,勇闯技术“无人区”,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实现物探技术自立自强,事关国家能源安全大局,事关物探事业长远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当前,东方物探正积极申报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物探技术创新高地,推动形成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创新中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产业和国家发展的大事,必须集众智、汇众力,构建“共建、共享、共赢”合作生态,汇聚起各大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智慧力量,形成满足创新重大需求的国家技术创新网络,筑起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高地。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巨能攀在致辞中表示,物探技术研讨会作为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界规格、水平、质量最高的学术盛会,致力于交流我国近年来物探技术创新发展最新成果,展现科技引领发展的巨大力量。专家学者将以本次会议为平台,紧扣创新地球物理技术、推动高精度勘探与高效开发的主题,在智慧分享与思想碰撞中凝结共识,共话未来。谋教育就是谋祖国的未来,谋科技就是谋民族的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将利用这次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与广大同行、校友共同探讨物探领域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工作,同时也真诚希望各位领导专家为我校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成都理工大学原校长贺振华,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刘相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教授黄清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任、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赵邦六,SEG环球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郑华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杨举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张玮,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副总经理李亚林,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石油长庆油田首席专家姚宗惠,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石化集团公司首席专家赵殿栋,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曲寿利,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勤勇,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石化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王延光,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海油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副总经理翟慧杰,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任陈小宏教授参加会议。

27日上午,大会特邀报告现场座无虚席。SEG主席Maurice Nessim做演讲视频,与中国地球物理工作者分享SEG对地球物理未来的展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院士做题为《一种高分辨地震波成像方法——高阶背景噪声、面波成像方法》的报告。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地质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旭升院士做题为《中国石化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实践与发展方向》报告。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余刚做题为《光纤智能地球物理技术的现状与未来》报告。

大会特邀报告后,还设置了为期两天的分会场论文交流、张贴论文交流、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本次研讨共设陆上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智能物探技术、油藏及井中地球物理技术、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物探装备及软件、工程物探技术等13个研讨专题。

此次大会规模、论文数量再创历届之最,为物探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成为链接企业与院校、研发与应用、学者与专家的重要纽带,为物探事业发展、技术进步、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在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在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的帮助下,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于2020年开始了第七届理事会换届的筹备工作,成立了换届领导小组。于2021420日在郑州圆满完成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换届工作。

按照河南省科协关于省级学会换届程序的规定,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参加此次会议的93名代表来自会员单位推荐,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六届理事会财务报告、学会章程、单位会员会费标准、第七届会员单位类别。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理事66人,常务理事29人。理事长王夫运,副理事长罗玉彬、谢向文、陈祥、杨志强、李中明、蔡其新、潘纪顺、来光、李振华,秘书长潘素珍,常务副秘书长贾宇鹏。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2021717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主持会议。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监事共25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3项议题,王怀洪副理事长对山东省科协下发的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获得2020年学会工作先进单位以及秘书长刘斌、副秘书长肖晴侠分别获得2020年学会工作先进个人的通报文件进行了宣读。刘元生同志做了党课报告《认真学习党史,永远跟党走》。秘书长刘斌对学会2021年上半年工作内容和下半年工作计划进行了汇报,经过简单讨论,大家对报告内容表示肯定,同意通过。

 

最后张善法做会议总结,对各位常务理事的支持表达了感谢:会议能够顺利召开并圆满结束离不开全体人员的支持;并表示学会工作在秘书处同志的努力下,给学会注入了年轻力量,带领学会迎来新发展,使学会工作上了一个新高度。希望学会在秘书长刘斌的带领下,继续为推动区域地球物理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做贡献。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圆满结束。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弘扬黄大年精神 树地质报国之志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支部开展黄大年事迹宣讲活动

 

719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在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举办以“弘扬黄大年精神树地质报国之志”为主题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会。本次宣讲会旨在通过“讲好科技工作者报国为民的感人故事”,加深与会人员对黄大年振兴中华、至诚报国精神的理解,激发大家的地质报国激情。支部全体党员、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查人员23人参加了活动,水文勘查研究院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

会上,组织大家观看了五集电视纪录片《黄大年》。黄大年生前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他放弃了在英国地球物理公司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参与到国家尖端行业的研究中去。回顾黄大年58年的生命历程,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身科研,谱写了一首矢志创新的奋斗之歌,树起了一座勇攀高峰的精神丰碑,实现了当初“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铮铮誓言。他曾经说过:“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七年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不少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让国际学界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观看纪录片后,与会人员进行了座谈。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以黄大年报效祖国、淡泊名利、敢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未来的精神为指引,立足岗位、恪守本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为山西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王俊业)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依托已经建立的四个科普基地和科普工作站,充分发挥学会科技专家、科普专家的引领作用,不断开拓学会科普工作新局面。今年恰逢建党一百周年,学会经过周密策划精心安排了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活动主题为“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此次活动在盘锦、抚顺、葫芦岛、大连等五个城市分别举办具有不同副主题的科普讲座、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和讨论交流活动。在疫情尚未完全解除情况下,此次活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确保防疫工作安全无误,线下活动严格按照疫情防范规则进行流行病调查、测温、健康码、行程码检验。

913日下午在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航测技术科普教育基地”所在地盘锦市的东方物探辽河物探处举办了副主题为“创新发展航测技术推进数智化进程”的无人机航测技术研发与成果展示。此次展示包括学术报告、技术讲座、装备与成果展示、现场参观、试飞观摩、讨论交流等多个环节。

参加此次活动的有辽河油田研究院、东方物探公司、辽河油田培训中心等单位的青年职工、教师、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40多人。此次活动由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东方物探高级专家张伟主持,东方物探辽河勘探处领导高海燕、范东军和相关部门十几位领导出席并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李云明、常务副秘书长张淑梅、科普委主任石殿祥、总顾问廖兴明、崔凯华以及学会理事张瑞斌、柳世光、姚凤君、吴昊等参与此次活动。

地球物理师肖关华在题为“辽河物探处无人机技术发展及应用”的技术报告中介绍了十几年来从无人机技术研发、进阶、试运行、现场应用直到取得丰硕成果的过程。随后活动从会议室转移到装备陈列室、开发模拟实验室和试飞现场。活动参与者对展出的装备、成果、技术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参观并且与研发人员就技术与应用等问题进行现场提问讨论和交流互动。由于受场地条件限制,水平飞行无法进行演示,试飞现场进行了垂直起降的无人机飞行展示。此次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活动的内容、形式受到参与者一致的称赞,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

辽宁省科协学术学会部陈阳副部长、盘锦市科协曹扬副主席全程出席此次活动,他们在交流讨论中充分肯定和赞扬了无人机技术的自主研发,并对成果推广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917日,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完成了2021年度科学技术奖励专家评审工作。

依据《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评审专家组在听取项目组汇报、答疑等环节后,投票评出了《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2021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本年度科技奖励共有15项成果通过初选进入最终专家评定环节。评定原则是以成果原创性、技术先进性为主,兼顾不同行业的技术现状及成果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917日,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年度工作会议(扩大)在安徽宁国市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杨勤勇理事长,部分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

本着少开会、开高效率会的原则,本次会议集中研究讨论了多项议题,主要议题有:

一、进行了2021年度科技奖励专家评审,经过项目组现场汇报、咨询答辩、专家投票等环节,本次会议评选出2021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5个。

二、秦绪英秘书长汇报了本年度学会工作整体进展状况及学会工作存在的问题。2021年学会重点工作全部按计划有序推进,到年底可以完成全部年度计划任务。

三、秘书处汇报了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现场进行了会员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推进及分工动员部署。

四、会议集中学习了省科协印发的“江苏省科协所属学会2021年度综合能力评价办法”,明确“评价办法”中的重点指标就是学会的发展方向及工作重点。

五、会议还讨论了成立学会秘书处党支部的可能性及筹备方案。

六、在自由发言阶段,与会人员就学会如何做好自身建设,如何做好服务科技创新、服务广大会员,如何在提高社会公民科学素质活动中发挥作用,以及针对2022年重点工作等事宜,积极建言献策,形成共识、取得很好效果。

最后,杨勤勇理事长在会议总结讲话时强调,学会发展要依靠省科协的支持,严格按照省科协发布的省级学会组织通则及年度综合能力评价办法的要求,做好学会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学会要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本,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是学会的首要职能,把学会建设成受欢迎的科技社团;学会工作要将广大会员及会员单位的需求放在首位。

杨勤勇理事长还强调,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要密切加强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合作,借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成功经验,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更多的支持;秘书处要开拓工作思路,充分了解广大会员需求,找到服务及发展突破点;学会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条件是有需求和能发挥作用。要学会搭建平台,让广大会员单位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努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925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济南组织完成了2021年度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

根据《关于开展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奖工作的通知》(鲁地物会字(202106号)文件的要求,在申报期间共收到22家会员单位申报项目86项,经学会初审,其中84项符合评奖要求。经过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获奖项目67项,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25项。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2021年度进行了山东省科技厅社会组织科学技术奖励备案工作,根据科技奖励备案要求,一等奖奖励比例不超过15%,二等奖奖励比例不超过35%,三等奖奖励比例不超过30%2021年山东省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公示后,学会将召开会议颁发证书并发奖金,鼓励科技人员为地球物理事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做出新贡献。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以史为鉴,在奋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参加“百会百人讲百年”活动

 

根据山西省科协党史教育学习方案,“百会百人讲百年”活动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回顾学会发展过程、学科发展状况、学科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在党的领导下学科、学会发展史,在奋斗过程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参加“百会百人讲百年”活动,以史为鉴,激励科技工作者,为本学科本行业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810日至928日期间,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配合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利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系统总结了学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及工作成就,并向省科协进行了系统汇报交流。主要内容有: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基本情况、学会宗旨、业务范围;学会党组织成立与活动情况、学会历届代表大会理事会的组织情况、理事会会长和秘书长的简况、学会10次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情况,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者应用勘测技术在金属矿产、煤炭煤层气、煤矿采空区、环境治理、公路工程、地热、地下水资源等领域的勘测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与获得的科技成果。

20052008年间,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承担世界银行项目,组织地球物理技术人员完成了也门穆卡拉市、亚丁市、首都萨那和迪拜的水源勘测项目,为干旱的阿拉伯地区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受到当地政府新闻电视广泛报道、展现了中国地球物理工作者作用与业绩的情况,汇报后引起省科协与科技传媒集团的极大关注。

在勘测技术培训及承担省人社厅高级研修项目方面,举办了地球物理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研讨会,煤炭及煤层气及地热新能源勘测技术高级研修班,攻深、抗噪、高效物探技术培训研讨会,地下热水资源勘测及系统化开发利用技术高级研修班,主办了地球物理专家基层行暨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交流研讨会,主办了煤矿采空区积水探测新技术推广会,举办了勘测仪器及方法演示培训会,海外智力助力矿山生态修复新技术培训等。对推动学科发展和提高技术人员的勘测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会还汇报交流了参加历年的科普活动情况,制定行业标准、规章制度的情况,回顾了学会在学科发展史上的主要成就和历年受表彰奖励的科技工作者。

本项活动的开展,回顾了学会发展历程,为科协提供学会的发展资料,配合科技传媒集团的宣传活动,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学科、学会的发展史,以史为鉴,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对今后工作将起到积极作用。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王俊业)


 

 

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基地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发挥科普基地平台优势,在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下,联合青岛市南区教育和体育局、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新华科普、地质出版社、山东教育电视台,于925日共同举办了“地球之肾 湿地‘碳’究——走进自然资源部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型科普直播活动。活动通过科普中国、新华网、地质出版社小黑马科学、山东教育卫视、微赞等平台面向全网直播。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其中滨海湿地物种丰富,有很高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水土保持、岸线稳定、污染物质净化、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为人类提供原材料和休息娱乐场所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次科普直播活动围绕“滨海湿地碳循环研究支撑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题,采用现场主持人与专家进行科普访谈、期间插播科技人员在湿地野外的科普讲解视频形式开展。自然资源部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叶思源研究员及其团队骨干裴绍峰研究员、丁喜桂正高级工程师、赵广明副研究员做客直播间,与正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东营湿地野外站开展碳循环调查工作的项目组成员一起,介绍水---生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装置和技术方法,讲解湿地生态地质科学知识,展示国内外科学家依托湿地野外站的全球湿地增温网(CROWN)开展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对比研究的大科学计划和科研成果,以及科技人员保护和修复湿地的科学实践。

直播中,观众通过观看湿地团队野外工作视频,观赏了滨海湿地美丽的景色,了解了科技人员艰苦的工作条件以及他们在野外站开展的调查监测任务和科研过程。

本次活动是青岛海洋所首次采用现场专家科普访谈形式开展的大型科普直播。活动采用提问、解答、讲解、PPT展示和野外实景视频播放相结合的方式,形式新颖活泼,内容有趣生动。观众们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观看科普视频,明白了“碳达峰”、“碳中和”、“碳汇”等刷屏热词的内在含义。活动包含了海洋学、地质学、生态学、水文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点,让大家系统全面地认识滨海盐沼湿地的生态功能,了解科研工作者开展湿地碳循环调查研究工作的意义。活动还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提高了大家关心湿地、认识湿地、保护湿地的意识。观众们在后台纷纷留言,表达出自己激动的心情和励志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决心,他们对常年奋战在野外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也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活动当日吸引了全国众多的中小学生及科普爱好者,各平台总收看量达50万余人次,活动圆满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21年    第3期    总第155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董静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