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51

 

科协精神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届七次秘书长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济南市政府签订战略协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四次理事通讯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一行到访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考察指导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初稿通过评审

2020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研讨会在河北正定召开

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举行第二届院士专家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申报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专家组考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五届三次主任工作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一届三次常务理事工作会议及工程地球物理装备发展研讨会纪要

学术交流

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前沿技术报告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Python语言学习培训班”正式开班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Python语言学习培训班”圆满结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2020年第六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简报

2020年度航空电磁勘探技术精品培训班纪要

地方学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2020年第一次常务理事会

报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员单位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物探科技助力防汛减灾

热烈祝贺朱日祥院士荣获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

深海探测——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

《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刊出“天问一号”载荷专辑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0911日)

习近平

 

今天,我们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听听大家对“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今天座谈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分别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有在华工作的外国科学家。

刚才,大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请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吸收。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借此机会,我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一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现在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1”的突破。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二、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多次讲,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工业方面,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能源资源方面,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带来不少问题。社会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

第二,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我们有大批科学家、院士,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优化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要有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发挥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作用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

第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基础研究虽然取得显著进步,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是明显的。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要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久久为功,持续不断坚持下去。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首先是国家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要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形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政策支持。要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第四,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高校积极设置基础研究、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本科生培养,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数理化生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要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

第五,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转变政府职能是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我们很多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科技解决方案,能够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只能是奋战在一线的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政府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要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要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对大家提出的加强科技力量统筹问题,我们将通盘研究考虑。

第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一方面,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一些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当前形势下,要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开展药物、疫苗、检测等领域的研究合作。要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逐步放开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去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原创一般来自假设和猜想,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假设和猜想的创新性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选不准,即使花费很大精力,也很难做出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要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全球科技发展趋势。

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相信,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新华社)


 

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2020年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已经中国科协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现正式印发,请各部门、单位推动落实。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2073

2020年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重点任务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的指示要求,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巡视整改要求,结合《中国科协2020年工作要点》,研究提出2020年科协系统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科协系统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聚焦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持“四服务”职责定位,着力加强对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着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深化科协系统改革,着力构建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科协工作体系,更好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坚定改革信心,强化改革担当,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创新思路理念和方式方法,做实改革举措,精准推进落实,培育科协事业发展新动能,为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科协贡献。

2.坚持问题导向。以巡视整改为契机,针对中央巡视指出的“对地方科协改革指导不够,改革越往下延伸力度越弱,县级科协不敢改、不会改”等问题精准发力,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谋划推动科协改革特别是基层改革,深入研究新时代科技群团目标定位、运行机制、作用发挥模式,创新工作举措,赋能基层组织,优化科协治理结构、治理过程和治理效能。

3.坚持合作发展。围绕“合作发展年”主题,推进“1-9-6-1”工作布局,服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发挥“一体两翼”优势和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特色,以开放促改革,推动服务下沉、重心下移,以组织赋能拓展开放合作格局,以机制创新提升开放合作能力,激发制度活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二、重点任务

1.加大对地方科协改革工作指导力度。(1)强化改革顶层设计,尊重基层首创,实施第二批地方科协深化改革试点;(2)针对薄弱环节,会同相关省份制定改革工作要点,联合推动改革向基层延伸。(牵头部门:调宣部)

2.加强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网上群团工作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构建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科协工作体系,创新线上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机制模式,整合科协优势资源,推动工作上网、服务上网、活动上网,以科技社交为纽带,以“科普中国”和“科创中国”平台为支撑,服务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需求和公众对优质科普产品的迫切需求,增强网上群众组织力动员力。(牵头部门:组人部)

3.创新政治引领模式。(1)建设科协党校政治引领平台,推动成立省级科协党校、全国学会分校和各类专门党校;(2)探索完善团结引领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海外人才的工作机制;(3)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机制,鼓励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和区域发展实际,开展分众、分类、分层宣讲。(牵头部门:组人部)

4.提升科学家精神宣传实效。(1)围绕《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三年工作目标,持续加大宣传阐释力度,提高覆盖面和实效;(2)打造科学家精神宣传品牌,推动“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深耕校园、走向基层,优化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方式,通过主题巡展、摄影展等多种方式提升影响力;(3)创新科学家典型人物宣传模式和活动载体,通过举办抗疫防疫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报告会、“百年学会百名大家”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百馆千场科学家精神宣讲会”等平台,引领价值导向;(4)继续办好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创新工作方式,加强联动协同,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优良学风传承行动;(5)完善支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在传承科学家精神、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牵头部门:调宣部)

5.创新科学文化公共服务机制。(1)强化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顶层设计,推进科普理念、制度、内容、方法改革创新,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建立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2)探索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科普工作机制,认真做好新冠肺炎应急科普阶段性经验总结,强化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科技志愿服务行动计划;(3)创新科普手段和服务模式,做好科普内容生产汇聚和精准推送,强化“科普中国”品牌引领,打造国家级“科学辟谣平台”,打造全媒体科普阵地。进一步推动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建设,扩大全域科普试点。(牵头部门:科普部)

6.创新“科创中国”工作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搭建“科创中国”融通平台,加强服务引领、平台创新与组织创新机制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广泛链接区域、产业、企业、学会、服务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2)完善助力地方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模式,突出会地合作、上下联动,强化与地方党委政府合作,共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资源整合、重心下移,支持科技服务团队下沉服务,培育产学协同创新组织,把创新要素引向国内、引向基层、引向企业。(牵头部门:学会部、办公厅、组人部)

7.拓展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新空间。(1)加强与海外科技组织、科学家的联络,畅通民间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创新合作机制,搭建交流对话平台,及时解疑释惑,增进互信;(2)发挥联合国咨商专业委员会作用,积极吸引国际科技组织总部落户中国。(牵头部门:国际部)

8.探索服务决战脱贫攻坚长效机制。(1)完善组织动员科技组织、科技工作者助力脱贫攻坚的机制模式,突出智志双扶,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工作机制;(2)组织全国学会和各地科协全面总结定点扶贫与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与经验。(牵头部门:计财部)

9.深入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1)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全力打造领军期刊,深入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试点推进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2)同步推进集群化试点改革和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科技期刊国际传播体系;(3)深度参与国际科技治理,拓展高端对话渠道,建立选刊推荐、人才培养等国际合作机制;(4)围绕评价体系改革、开放获取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等开展跨部门联合调研和政策研究。(牵头部门:学会部)

10.深化全国学会治理改革。(1)建立健全学会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学会的全面领导;(2)制订《关于全面加强全国学会治理改革的意见》,确立新时代学会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3)加强学会治理制度体系研究,出台学会监事会工作管理办法、制订学会章程示范文本、打造学会制度样板间;(4)突出分类指导,形成具有中国科协组织特色的学会治理模式;(5)创新学会组织模式,推进学会联合体、产学联合体建设,促进面向大学科领域或全产业链的学会集群发展;(6)鼓励并支持学会开展外籍会员发展工作,持续提升学会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和水平。(牵头部门:学会部)

11.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1)推动基层科协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2)推动“三长制”常态化,完善吸纳组织程序,出台履职规范,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基层科协组织动员力;(3)分类推进企业科协、高校科协、园区科协、农技协等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组织动员机制,赋能基层组织;(4)健全科技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和社会动员机制,构建四级联动组织体系。(牵头部门:组人部)

12.提升科协组织治理能力。(1)深化中国科协机关和直属单位机构改革,深化地方科协改革,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2)以筹备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章程为契机,提升治理能力;(3)围绕“科协之治”,提出“十四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重点举措;推动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中国科协“一体两翼”的规划体系。(牵头部门:组人部、计财部)

以上12项改革任务,由各牵头部门会同相关参与部门和单位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推进举措和进度计划。

三、组织保障

1.强化任务落实。中国科协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改革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原则上与党组书记处会议、调度会等合并召开。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应及时报送改革工作办公室。

2.注重联动协同。牵头部门是重点改革任务的责任部门,应会同相关参与部门加强研究,狠抓工作落实,抓紧形成推进思路和重点举措。突出问题导向,注重改革任务与日常工作的协同。充分发挥“一体两翼”组织优势,加强与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联动配合。

3.尊重首创精神。调动激发深化改革的系统活力,探索攻坚克难的新机制新举措。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改革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精准施策,确保改革取得实效。认真总结基层、试点等的实践成果,加大宣传推广和经验交流力度。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716日上午,学会召开了十届七次秘书长视频工作会议,郭建秘书长和11位副秘书长参加了会议,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列席了会议。郭建秘书长主持了本次工作会议。
  郭建秘书长首先向各位秘书长简要通报了学会2020年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2020年上半年,学会在加强疫情防范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复工复产号召,创新工作方式,先后完成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五届中国科协2019-2021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候选人的遴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中国科协2017-2019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项目验收评审,组织完成了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的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线上讲座,为会员单位完成项目成果鉴定三项,批准立项了四个团体标准的制订。会上通报了学会相关项目申报的基本情况和工作进展,以及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的进展情况。
  会上,郭建秘书长还就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学会党委和理事会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工作情况向大家进行了汇报。自疫情发生以来,学会党委及学会理事会抓紧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落实,第一时间发出《凝心聚力,抗击疫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倡议书》,号召党员会员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携手并肩共同维护社团大局稳定,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此举得到了我会分支机构、会员单位、地方学会以及广大会员同志们的积极响应。我会共有67家会员单位参加了捐款捐物,共捐款917.404万元,捐出物品折合人民币436.1388万元,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也在科技社团党委的号召下自发捐款,力所能及的为疫情防控提供物质保障。
  最后,郭建秘书长对下半年学会工作进行了布置,他感谢各位秘书长对学会工作的辛苦付出,也希望各位秘书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认真落实今年的各项工作安排,加强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学会秘书处)


 
 

81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协服务中心、山东省科协承办的“中国科协服务山东创新发展现场交流会”在泰安举行。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山东省副省长凌文出席会议,来自全国20余个国家级学会的院士、专家出席活动。此次“中国科协服务山东创新发展现场交流会”是中国科协第22届年会系列活动之一,其目的是为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供经验、模板和范式,将科技服务持续引向深入,打造“科创中国”“样板间”,中国科协领导全国学会与有关省市签订46个合作协议。

 

会上,济南市副市长孙斌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分别代表济南市政府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张善法参加了会议及协议签订仪式。会议期间郭建秘书长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徐志强、总工王怀洪进行了座谈。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服务助力山东创新发展,为山东省地球物理事业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学会秘书处、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时  间:2020821-28日。

会议方式:网络通信会议。

参会人员:本会理事150,其中128人通过邮件进行回复,5人通过微信回复,17人因故没有参加会议,参会人数符合学会章程规定的法定人数,会议决议有效。

本次会议主要内容:审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草案。

通讯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有关社会组织的章程”的有关要求,以及《民政部关于在社会组织章程增加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的通知》和《民政部关于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有关要求的通知》的精神责任,本次学会章程的修订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宗旨”部分中增加“本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本会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的表述。二是在章程第一章“总则”部分增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相关内容,具体表述为:“本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有关具体修订内容参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草案说明》。

参会的理事认真阅读了秘书处提交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草案说明》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草案)》两个文件,并及时将意见反馈至秘书处,汇总各位理事的审议意见,参加通讯会议的133名理事一致审议通过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修订草案)》的修订意见。

(学会秘书处)


 

 

 2020824日—82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副秘书长胡敏、薛国强一行3人到访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办事处的筹建工作进行指导会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瑞童出席座谈会议。

  座谈会上,李瑞童副总经理介绍了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发展状况,对郭建秘书长一行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指出,当下地勘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地勘企业与学会、科研院校合作交流,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势在必行,集团公司对建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办事处将全力支持。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天平介绍了内蒙古地球物理工作发展现状,指出内蒙古办事处的建立可以成为内蒙古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技术提升和科研项目的立项等方面的强有力平台。

  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队党委书记、队长张宝山从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角度出发,从目前科研立项、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内蒙古办事处成立的必要性,并汇报了下步的具体安排。并表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站位高远、服务基层,精心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和科研创新活动,全国地球物理学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办事处的设立,有利于自治区内外地球物理工作者的技术和项目交流,对内蒙古自治区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副队长牛兴国对办事处筹建情况进行了汇报。

  郭秘书长介绍了学会的发展历程以及近期的学术动态和交流活动,并希望通过拟成立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内蒙古办事处”这一平台,逐步让自治区地球物理工作者了解学会、加入学会并收集会员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学会在内蒙古的发展,同时让内蒙古地球物理工作相关单位和个人在技术提高、业务开展等方面获益。

  期间,郭建秘书长一行在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队党委书记、队长张宝山陪同下到访了卓资县大榆树乡内蒙古中西矿业有限公司,实地参观了采矿场,会见了内蒙古中西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甘沛伟等相关领导,对于深化双方合作、拓宽发展思路等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

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与法律事务部部长闫彦福、办公室主任王锦龙等相关部门以及下属综合普查队(公司)负责人参与了会谈。


 

(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


 
 

20209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宝鸡组织召开会议,对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安徽省勘查技术院、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等单位主持编制的《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初稿进行了评审。评审会由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承办,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协办。

  西北有色地矿集团(以下简称地矿集团)高菊生总经理首先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他向与会评审专家和参会领导介绍了地矿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地矿集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平台+项目+人才”的科技创新体系的一系列举措,回顾了近年来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多项友好合作和取得的众多成果,希望以本次团体标准制定评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学会的合作交流,筑巢引凤、聚才引智,促进地球物理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和应用,为深部勘探找矿和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

  郭建秘书长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的开展进程进行了回顾,对学会团体标准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详细介绍,他指出,我们的勘探技术堪称国际一流,但更要充分认识到团体标准的重要性,它不仅便于我们进行技术交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们将地球物理技术推向国际。希望参与编制标准的单位认真开展工作,为完善地球物理团体标准建设做出贡献。

  《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初稿评审专家组由来自产、学、研、用11家单位的13位专家组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主任李貅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主编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参编单位安徽省勘查技术院、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长安大学、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的1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代表薛国强研究员对团体标准《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初稿(以下简称“初稿”)内容的汇报,并对“初稿”进行了评审。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初稿”提出的编制原则、技术路线、适用范围等符合团体标准管理规定,技术要求与技术指标基本合适,同意该项规程通过评审,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研究员总结时强调,希望编制组能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及时系统的修改“初稿”内容,严格按照GB/T 1.1-2020,确保规程编制的规范性,并加强质量和进度控制,按期完成“初稿”修改工作。各编制单位认同评审专家的意见,将认真修改完善初稿内容,及时推进下一阶段工作。


 

(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


 
 

923日,2020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研讨会在河北省正定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承办,河北省航空探测与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协办。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副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刘元生、胡敏和薛国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岳建华、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李丛民、核工业航空遥感中心主任刘群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重点实验室及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的代表5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主持,核工业航空遥感中心刘群芳主任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李丛民副厅长介绍了河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情况;郭建秘书长结合中国科协对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要求,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已建设完成的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要求。

开幕式后,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东方地球物理勘探责任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山东煤田地质局、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2家重点实验室,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七队、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等7家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汇报了上一年度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内蒙古有色地质矿业(集团)综合普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详细介绍了本单位地球物理相关专业的科研和生产工作,申请成为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听取各单位的报告后,滕吉文院士鼓励与会单位和代表,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突破现有的技术方法,把我们这个科技大国建设成科技强国;底青云副所长建议各与会单位,要在地球物理学会搭建的这个大平台上彼此交流,分享经验,可以就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讨;薛国强副秘书长进行总结,对与会的院士、专家和参会代表表示感谢,对承办单位和会议服务人员表示感谢,希望通过对与会单位的考评,能够促使各单位把科技创新工作落到实处,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经考评专家组专家现场打分,评选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优秀重点实验室1家、优秀科技推广试点单位4家,名单如下:

2019年度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名单

1 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2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责任有限公司

2019年度优秀重点实验室

1 山东煤田地质局

2019年度优秀科技推广试点单位

1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2 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

3 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

4 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

 

(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927日,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第二届院士专家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西安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地质师朱华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薛国强,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秦西社、总经理高菊生、副总经理李宏平,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地矿物化探队有限公司、陕西地矿局第二综合物探总队有限公司、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等单位有关领导及我集团相关领导、技术人员约90人出席聘任仪式。

聘任仪式由李宏平副总经理主持,朱华平、高菊生分别致开幕词。他们对参会的院士、专家以及兄弟单位的同仁们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对第一届院士、专家的付出和贡献给与了充分肯定。表示集团将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依托,以资源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用合作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深入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工作,积极建立健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长效机制,为院士专家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希望通过加强和推进院士工作站建设,为我集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新动力,为加快我集团创新资源集聚、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积累新经验,进而全面推进集团转型升级,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深部资源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秦西社董事长为滕吉文、汤中立2位进站院士,底青云、徐学义等8位专家颁发了聘书。汤中立院士和徐学义主任代表进站院士和专家发言,在肯定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的地质找矿和科技创新实力的同时,表示将发挥自己的特长助力地矿集团实现找矿新突破。随后地矿集团地质科技部主任王瑞廷代表工作站汇报了建站以来的运行与管理情况,重点汇报了项目研发进展和取得成果,并提出下一步研发的具体攻关方向。参会嘉宾和代表围绕“促进深地探测”“加强科研合作”“推进成果转化”“加大平台建设”等方面深入座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和谐融洽。

下午举行了学术报告会。滕吉文院士就“当今金属矿产资源供需与未来必由之路——上天、下海、入地”、底青云研究员就“电磁探测新技术及应用”、庞振山教授级高工就“深部找矿思路”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滕吉文院士全面介绍了目前我国在科学领域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了地学科学的国内外现状,强调“科技强国”的重要性,指出上天、下海、入地是未来矿产资源供需走向。底青云研究员从理论方法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应用示范推广三个方面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天波探测理论和技术体系,展示了仪器的应用效果,为深地探测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庞振山教授级高工通过分析深部找矿理论和深地探测技术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新的深部找矿思路,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如何更好开展矿产资源深部探测,开拓利用地下国土空间,实现地质调查由浅表走向深部提供了新思路。

最后地矿集团总经理助理王民良围绕矿产资源与环境勘查中地球物理相关技术服务与应用等问题,强调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入合作,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共同推动地质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地矿集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西北有色地矿集团作者:冀月飞,摄影:郭超)


 
 

202092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专家组对长安大学地测学院申报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点实验室“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实验室”进行考察,专家组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薛国强,西安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波、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地质科技部主任王瑞廷等六位地球物理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考察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专家组听取了地球物理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并与学院领导和地球物理学科的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在第二阶段,专家组实地考察了实验室内外部环境、仪器设备、科研实验项目等情况。

地测学院院长李振洪、党委书记戴宏、地球物理系系主任包乾宗、地球物理与信息实验室主任孙乃泉及地球物理学科的相关教师代表参加了座谈,座谈会由王利副院长主持。

  李振洪院长代表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专家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地测学院概况,强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我院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院全力支持将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的科学研究基地。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代表学会致辞,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对地测学院“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实验室”建设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全力支持该实验室申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点实验室。

地球物理系系主任包乾宗介绍了我校地球物理学科的基本情况,地球物理与信息实验室主任孙乃泉介绍了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主要研究方向及人员配置等情况。李貅教授介绍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理念、发展目标及定位等情况。

  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实验室相关情况的汇报,并对重点实验室申报材料中的目标定位、实施方案和研究方向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专家组一致认为我院申报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明确、申报条件充分、工作方案详实,同意长安大学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实验室申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点实验室。

  戴宏书记对专家组莅临我院考察表示热烈欢迎,对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表示衷心感谢。戴书记表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会把学会的优质资源与我院的特色研究方向有机融合,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成绩,取得更大的突破。

随后,专家组一行对长安大学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考察。李貅教授和刘文韬博士介绍了数值模型剖分及物理模型设计等情况。专家组对具体实验项目展开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后续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考察结束后,专家组与实验室部分工作人员在地球物理场多参数综合模拟实验室门前进行合影留念。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五届三次主任工作会议于2020723日以现场和网络视频会议结合的形式召开。会议应到人数49人,实到43人,请假6人。

专委会主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底青云,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徐佩芬,专家委员薛国强,副秘书长安志国出席现场会议,副主任委员邢文宝、米晓利、田连义、王怀洪、冷元宝、陈昌彦、徐涛,专家委副主任委员李坚、沙椿以及专家委员谢昭晖、黄世强、刘金光、李志华等43人出席网络视频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莅临会议现场并致辞。

本次主任工作会以“审议、讨论、通过2019年度工作报告及2020年度工作计划”为主题,并就代表们提出的其他事项进行了讨论。会议由专委会秘书长徐佩芬研究员主持,专委会主任底青云研究员作“2019年度专委会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2019年度专委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2020年度的各项工作计划。2019年度,专委会按计划完成各项学术活动,与水利电力分会成功举办2019年度联合学术年会、评选第五届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申报并组织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48专题——“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委会联合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成功组织了“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活动邀请了国内著名院士、专家一行30余人,对接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了院士专家主题报告会及与对接单位的研讨交流会,聚焦城市地质、岩溶地质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应用,关注区域性地球物理技术发展,以院士、专家的前瞻性思维,助力广西城市地质工作及生态环境建设;把脉广西地勘行业走向,为地勘行业转型发展献策;通过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为基层地勘单位创建合作交流平台。

与会委员一致认为,2019年度专委会工作卓有成效,组织了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为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创建了学术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对行业交流、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与引领作用。专委会圆满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大家一致同意通过主任工作报告。在充分讨论基础上,会议就2020年度的工作计划达成如下共识。

   一、调整副主任委员、增补专家委员会委员

因受领导干部在学会任职规定的限制,张建清同志请辞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职务、保留专家委员会委员职务。专委会同意其请辞,并同意由长江委推荐徐涛同志出任副主任委员,任期到本届专委会任期届满为止。

因拓展专委会工作、加强行业新生力量需要,专委会增补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田忠斌、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李学文、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岩土分院姚金、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王槐仁、广州市天驰测绘技术有限公司林志清、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刘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成禹、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张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李怀良等九位同志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二、主办专委会2020年度学术年会

委会定于2020916-18日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2020年学术年会。拟围绕“工程地球物理与西部建设:进展与应用”为主题关注我国西部建设。本次会议拟设立以下专题:

1. 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球物理关键技术;

2. 铁路工程高寒艰险山区、采空区、岩溶工程物探方法技术;

3. 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检测新方法新技术;

4. 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工程地球物理;

5. 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

会议将邀请铁路、水电、城建、资源和高校、科研院所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到会作特邀报告,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并继续做好第六届优秀论文(“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致力科技奖)”)评选工作。

三、申办“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52专题

由专委会专家委员蔡红柱、熊彬教授牵头申报“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组织论文及专场口头报告、展板报告。做好在校研究生、年轻学者的论文投稿、参会交流的组织动员工作,让更多的学者、学生参会交流。

四、开展“2020年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

2020年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原计划于20203月在深圳举行,受疫情影响推迟,将视情况择期举办。计划联合中国国际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工作组(ACUUS-GEO)、广东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深圳市地质局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质、地下空间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研讨会”,围绕“国际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地质与工程地球物理”两大主题,交流、研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城市地质调查、地下空间探测的发展现状及其工程地球物理新需求,探讨地质问题、难点与对策及物探关键技术。

五、职称评定

大学会在第四季度进行中、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专委会协助做好高级职称推荐、中级职称报送的工作,把职称评审作为会员服务的实事,抓好做好。

六、配合学会开展“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推荐、考试、考评工作

专委会将配合大学会做好2020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推荐、考试、考评等工作。做好宣传与推荐工作,争取更多专委会成员参加评选。

七、继续做好技术培训与会员服务工作

1、组织专委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提升工程物探和工程检测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服务。

2、继续做好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吸引更多年轻技术人员参与专委会学术交流活动。

3、利用微信群、QQ群等交流平台广泛征求会员意见,及时发布专委会学术活动、技术培训等信息,为会员提供更多资讯。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以下简称水电分会)一届三次常务理事工作会议及工程地球物理装备发展研讨会于202089-811日在湖南长沙通程麓山大酒店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水电分会主办,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39个单位共计65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司富安、水电分会名誉会长曾宪强、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院长戴前伟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并致辞。

本次会议主要内容有:1、水电分会一届三次常务理事工作会议,2、工程地球物理装备发展研讨会议。现将会议纪要如下:

一、水电分会一届三次常务理事工作会议由楼加丁秘书长和张建清会长主持,完成如下的议程。

(1)审议通过了张建清会长做的2019年度分会工作报告和2020年工作计划。(2)会议通过了黄委院、天津院、西北院、中南院、湖南奥成科技作为首批副会长单位的决议,并请参会常务理事将此决议报告单位后提出副会长人选。(3)会议通过了分会设立顾问委员会的建议,顾问委员会委员人选从过去长期担任和参与水利水电信息网工作的领导以及热心于分会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中产生。(4)会议通过了增补武汉中仪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洪标、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试验检测研究中心副主任谢穆武、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勘查院院长林星为分会理事,原代表欧美大地公司的常务理事林志清替换为李超同志的建议,会后按照学会相关章程办理入会手续。(5)会议讨论通过了2020年学术年会召开时间为10月下旬,会议地点为

浙江省金华市,会议主题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会议论文征集安排各常务理事单位每家不少于2篇,理事单位每家不少于1篇;会议设立“中国水电工程物探优秀论文奖”,并分设一、二、三等奖;学术年会协办单位会后征集。(6)会上各单位交流汇报了各自在2019年度的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人员设备、产值等情况,也对各自单位的机构整合、专业发展进行了交流汇报。(7)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二、工程地球物理装备发展研讨会由分会专家委员会沙椿主任和楼加丁秘书长主持,完成了如下议程。

(1)沙椿主任作了水电工程物探领域仪器需求的主题发言,根据国内水电生产单位的实际情况,肯定了仪器厂家对工程地球物理行业的贡献,并从仪器探测效果、软件性能、现场工作条件、工作效率等几个方面叙述了对未来仪器的需求。(2)湖南奥成科技王槐仁董事长作了《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的主题发言,系统回顾了国内地球物理仪器发展历程、奥成科技的仪器研发历程,介绍了公司重大研发项目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的研发产品,并对地球物理仪器未来进行了科学客观的展望。(3)水电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代表针对本单位的仪器装备情况,固定资产管理形式,对装备供应商的技术与商业需求,以及本单位未来装备购置与研发计划进行了交流发言。(411位仪器装备厂家代表依次简要介绍了各自生产的仪器装备、技术特点、特色商业模式(采购、租赁、售后服务等)、未来装备研制计划。(5)参会代表对地球物理仪器的技术参数、功能指标、产学研合作及新型商业模式进行了广泛交流,建议分会今后组织仪器厂家在咨询服务、试验检测、评价及推广模式等方面提供桥梁纽带作用,为广大生产单位提供技术服务。(6)张建清会长总结各代表的讨论意见,希望面对今后的生存竞争,水电分会应该思考建设一个怎样的技术服务平台,打造好行业生存的良好生态链,形成一个和谐友好的命运共同体。

会议闭幕式由常务理事谢向文主持,他在闭幕辞中全面总结了本次会议的亮点、特点、收获和感悟,希望水电分会能吸纳和发扬“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去面对和挑战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复杂变化的环境,去开创新的工程地球物理事业,同时他也坚信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正确领导下,水电分会一定会为我国的工程地球物理事业再创辉煌,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引领者!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各位代表积极参会与大力支持,得益于会议承办方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投入的充足人力物力财力!年初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不仅扰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也打乱了我们的工作节奏。原本计划在春季召开的常务理事工作会议,迟迟不能确定何时召开,张建清会长、楼加丁秘书长、沙椿主任多次在电话和微信中沟通策划会议召开的形式与内容,困在江西老家的况碧波副秘书长一直在线上给大家协调,湖南奥成科技王槐仁董事长始终承诺承办本次会议,并在办会信心上给予了坚定的支持,终于圆满完成了此次会议!在此向筹办本次会议的组织策划者、承办者以及能够放下手头工作前来参会的各位代表致以诚挚的谢意!

(水利电力分会)


 
 

为使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中应用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20208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前沿技术学术报告会”网上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时长一个半小时,讨论半个小时。会议由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会忠研究员主持。来自全国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45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会上特邀嘉宾、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赵改善教授做了时长为90分钟的《石油物探数字化转型思考》专题报告,并就人工智能在石油物探中的应用及展望进行了30分钟的讨论。

报告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令参会者受益匪浅。有参会者留言称赞“赵院长的报告很精彩”“多谢赵院长的精彩报告”。还有些同行因为有工作没能参加现场报告会要求观看录像。

  赵改善院长长期从事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研究与软件研发工作,早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阻率和激电测深、AVO、地震动力学特征分析与储层描述、地震数据压缩、叠前深度偏移等,近20年来主要从事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研究与软件研发、高性能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主持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技术发展规划、软件产品研发和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π-Frame地震勘探软件平台研发工作,目前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在工作中的亲身实践和提炼,展示了石油物探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数字化转型的特征与方法、石油物探数字化转型之路、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工具箱、自动化处理与智能化解释、未来发展场景与面临挑战六方面的工作。

  此次会议采用了腾讯视频会议方式举办。这也是为适应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学术交流的一种新的尝试。由于受腾讯免费会议会场人数的限制,会议室的300人上限很快满员,另外开辟的直播间还有150人观看了会议直播。这次会议的举办使我们体会到采用线上互动的学术交流完全可以达到现场交流的效果。初次的网上交流使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相信这种形式会成为今后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2020822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和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承办的“Python语言学习培训班”网上公益培训正式开班。本次培训旨在使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初步掌握 Python 语言知识,提高计算机编程能力,尽快将该语言应用在地球物理人工智能技术中。

开班仪式由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王怀洪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出席了开班仪式并发表讲话,她指出本次培训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组织的公益性线上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系列活动之一,对地球物理工作者开展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提高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在讲话中强调了Python语言的应用领域和取得的成果。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会忠的讲话指出:在疫情期间举办网络在线培训班是为推广Python语言的基础教育,希望学员认真学习,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晋安亲自担任培训班的主讲专家,他表示:培训班对于推广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倡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地球物理学的深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等驻济地勘单位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培训的地球物理工作者280余人参加了线上的开班仪式并聆听了蔡晋安老师的讲课和郭晓冬老师的辅导。

本次培训筹备得到了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山东省地震学会的大力支持,同时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34个单位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包括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公司和53所高校师生、境外4所高校学生的积极响应,截止到开班之前已有1300多名职工和在校学生前来报名。

培训时间计划为五周,每周授课2次。主要讲授 Python 语言编程环境安装、Python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程序遍历循环结构、函数递归使用、组合数据类型、输入输出结构以及与机器学习密切关联的一些第三方库应用和数据驱动等内容。同时通过介绍地震科学研究领域的实例,探讨在地球物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2020822-923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和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承办的“Python语言学习研讨班”线上公益培训正式结业。

  结业式由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总工王怀洪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会忠分别代表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讲话。郭建秘书长讲到,本次公益性线上教育培训对地球物理工作者开展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提高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讲到,开展线上培训是地球物理继续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积累了经验,为今后的培训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会员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地球物理学子助力。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会忠讲话提到网上授课和交流是在抗击疫情形势下开展的一种全新的培训实践,得到了全国各地学员的热情支持,为线上培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代表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对广大学员表示感谢。

  培训得到来自77个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公司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以及境内53所高校师生、境外4所高校学生的积极响应,吸引了全国各地134家单位1300余名职工和在校师生前来报名。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蔡晋安亲自担任培训班的主讲专家,讲授了Python语言编程的基础知识以及与机器学习密切关联的一些第三方库应用和数据驱动等内容。通过介绍地震科学研究领域的实例,探讨在地球物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培训的地球物理工作者292人参加了线上培训,聆听了蔡晋安老师的讲课和郭凌冬老师的辅导。通过为期一个月的20课时学习使学员初步掌握了Python语言知识,学会了利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为今后尽快将该语言应用在地球物理人工智能技术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训得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和总工程师王怀洪的大力支持。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山东省地震学会在组织协调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向这些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广州量米勘探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于2020916日~18日在甘肃张掖成功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胡敏,专委会主任委员底青云,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李坚、李貅、沙椿、郭勇洪、田连义、肖西卫、徐佩芬、徐涛、蔡红柱、程久龙、胡绕、韩永琦、蒋良文、李学文、林志清、刘金光、穆建强、王槐仁、裴世建、谢昭晖、熊彬、姚金、殷长春、张华,副秘书长安志国、王超凡、周杨以及兄弟学会代表出席会议。来自科研院所、高校、水利水电、铁路、城建交通、煤田、地勘、有色、冶金、核工业等行业系统98家单位的2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20家仪器厂商参展。

开幕式由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佩芬主持,专委会主任委员底青云首先代表专委会致开幕辞,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土木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实例专委会主任、中国轨道交通协会建设专委会副主任竺维彬分别代表上级学会和兄弟学会致辞。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志国、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院长、党委书记李玉山代表会议协办方致辞。

  大会有六位专家作特邀报告,分别是中铁二院集团副总工程师、川藏铁路地质主管总工程师蒋良文教高的《川藏铁路重大地质问题勘察进展与处置对策研讨》;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实例专委会主任委员、广州轨道交通盾构技术研究所首席专家竺维彬教高的《地铁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导王赟教授的《淮南深地中心地球物理技术试验场》;中南大学博导鲁光银教授的《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智能监测预警技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周杨教高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与堤防安全保障》和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副院长、总工尹政的《张掖盆地深部地层结构对地下热水的控制作用》。他们向大会展示了国家大工程川藏线建设,地铁建设中的地质风险、风险防控措施和地球物理关键技术应用成果,国家深地实验室建设中的工程地球物理问题及技术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发展中的热点及工程地球物理问题。

  本次学术年会设立 “2020年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致力科技奖)。经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专家委员对59篇来稿论文遴选推荐初评,评选出10篇候选评优论文,学术会议期间安排了候选评优论文的专场报告。经参会的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全体代表投票,评选出一等奖二篇,二等奖三篇和优秀论文奖五篇。

  另有24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球物理关键技术,铁路工程高寒艰险山区、采空区、岩溶工程物探方法技术,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探测、检测新方法新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工程地球物理,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就近年来工程地球物理探测与检测的新成果、新经验、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等作了学术交流。由5位参会代表进行展板报告交流。14位仪器厂家代表参加“仪器参展厂商交流”专场报告,向大会展示了工程地球物理新仪器、新装备及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与重视。

  学术报告会之后举行了“2020年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致力科技奖)”颁奖仪式。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专家委主任底青云宣布获奖名单,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家松代表优秀论文奖冠名赞助单位致颁奖辞。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代表向10位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貅教授致闭幕辞。他对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在总结会议的成功之处时他认为:

  1本次会议在短短半个月内收集到投稿论文59篇,论文水平较往年有很大程度提升。参会人数及参展厂商数量均创专委会学术年会新高,充分体现专委会学术年会的行业影响力;

  2、大会特邀报告邀请到国内顶级专家、教授,报告主题迎合大家对国家大工程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策略的密切关注,并关注行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紧密围绕技术前沿的热点难题,信息量大、内容精彩、水平高,得到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评价;

  3、会议学术报告内容丰富、涵盖面广,不仅涉及多种传统探测方法,更涉及微动探测、缪子成像等新技术新方法,既有理论、方法、技术,也有典型案例分析。仪器参展厂商带来的地球物理探测新装备引起与会代表浓厚兴趣;

  4、本次会议受到当地官方媒体的重视与关注,张掖电视台对本次会议进行了采访报道。

  专委会对业界专家学者同仁和仪器厂商的积极参与、热心支持深表感谢。向会议协办单位提供财力物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对本次优秀论文奖的冠名赞助。对会务组全体工作人员为筹办、组织这次会议付出的大量辛勤劳动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会议期间,专委会组织召开了与会专委会委员扩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专委会正副主任、专家委员、正副秘书长以及新当选的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40人出席会议。郭建秘书长通报了今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推荐报名及评审的相关事项。专委会就2021年度主任工作会、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及学术年会的相关设想征求大家意见。最后,专委会主任底青云和学会副秘书长胡敏为专委会新当选的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颁发了聘书。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交大、长安大学、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联合承办,28家单位协办的“第六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20923-25日在西安成功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岩石物理专业委会赵邦六主任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西安交大信息工程学院书记张安学和长安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党栋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词,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主要油气田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40余家单位、近160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地震岩石物理作为联系地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的重要纽带和基础性研究方向,长期以来对推动地震定量解释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油气藏识别评价、地震岩性识别、储层预测、异常压力预测和油藏监测、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随着全球范围油气资源劣质化、勘探目标多元化和勘探对象复杂化的全新勘探时代的到来,岩石物理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领域,也面临着更艰巨的使命和更严峻的挑战。

在低油价大背景下,本次研讨会聚焦岩石物理及其在地球物理勘探与工程开发中的应用主题,围绕宽频岩石物理实验研究、岩石物理理论模型、数字岩石物理、频散与衰减、井筒地球物理、储层地质力学、声电联合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岩石物理与工程力学、深度学习算法与岩石物理建模、大数据与岩石物理、岩石物理在致密气地震定量预测中的应用、岩石物理在页岩油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以及水合物岩石物理特征与地震预测等议题开展了热烈的研讨和技术交流。大会还特邀国际著名岩石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黄庭芳教授、休斯顿大学韩德华教授的团队通过视频方式参加会议,两位教授作了精彩的报告,特邀中石油长庆油田研究院王大兴院长、大庆油田研究院陈数民院长、中海油研究总院朱振宇作了各油田及领域岩石物理研究进展的报告。

2020年第六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是在非常特殊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是新冠疫情影响,二是低油价挑战。本次会议也是第一次采用现场和视频联合方式召开,开幕式及特邀报告全程开放直播。41个大会特邀报告及技术报告、23篇张贴报告展示了我国岩石物理研究在实验、理论、方法和原创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创新成果,特别是面临非常规油气和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挑战,新一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对岩石物理理论与技术的倚重更加突显。经过两天的大会交流与讨论,大会评出9个优秀口头报告,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2个优秀张贴报告。

西安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双一流”高校,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共聚西安,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报告使参会代表收获颇丰,反响热烈。承办单位也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了舒适的交流环境。学会郭建秘书长对岩石物理专业委会工作也做出高度评价,具有5个特点:国际化程度较高、学术界与工业界联系紧密、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衔接好、学术交流非常活跃、人才培养有成效。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构建了分享知识、交流成果、合作研究的平台,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也将会一如既往,为持续不断推动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做出贡献。

(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


 

2020924-925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航空电磁勘探技术精品培训班,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和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联合协办。培训班的师资力量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君和各单位科研和生产单位骨干专家等。培训班学员共79位科研院所青年学者和一线企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课程培训工作。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主持并致欢迎辞。他建议大家放眼世界,破解全球性地球科学难题,加强中国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的联合、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把我国建设为地学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会代表听取了18位与会专家的原创性工作报告或学术报告。培训内容包括:(1)一线企业地球物理创新工程师新思维;(2)新常态下地空电磁法探矿装备与应用研究进展;(3)航空瞬变电磁法深部探测基础理论;(4)航空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装备;(5)航空瞬变电磁资料解释方法;(6)航空电磁探测实例;(7)地空电磁装备技术。

首先,滕吉文院士就我国地热清洁能源发展的悠久历史进行了详尽介绍,阐述了地热资源开发是未来的必然使命。为响应国家十一五地热开发号召,须进一步开展以多元化、规模化、精细化和绿色化为特色的中国地热能技术。他高度概括的描述了地热能发电三类途径:(1)干热岩;(2)增强地热系统;(3)工程地热系统。同时提醒学员要时刻考虑人民和国家的需求,促进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争取代替石油、液化气等不可再生能源。

熊盛青教授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设计了2050年之前的航空电磁发展线路图,提出对地球系统探测观测监测技术体系的设想。目前相关仪器装备仍在研发中,已经可以实现地磁7要素和17个场量接收利用,为建立对地球系统探测观测监测技术体系打下坚实基础,相信未来可以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岳建华教授从煤矿的安全生产角度出发,指出在当下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中,基于海量矿井数据下煤矿防治水智能监控系统,在了解矿井事故发生过程中检测数据,可知压力、运移和流水变化会直接影响不同方向上的矿井张量电阻率值的大小。通过多参数信息大数据综合分析,实现灾难预警,为井下工人争取时间。

汤井田教授研发了时空阵列电磁探测技术并做了测试试验,该技术可以压制电磁强干扰,包括一系列有效的信噪分离技术和评价方法,为强干扰区深部电磁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撑。随后介绍了一些智能优化算法应用,用于获得高精度反演结果。

杜爱民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航天电磁探测在空间中研究进展。目前依托多颗国内外卫星数据,了解空间电磁分布特征,推动深空探测技术不断发展,并指出深空探测将成为我国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谭捍东教授就多参数联合反演工作开展介绍,分别介绍了时间域和频率中多参数联合反演实现流程,然后基于cole-cole模型分析了目标体与围岩不同电性条件下时激电响应曲线特征,最后计算了激发极化效应中各参数的灵敏度。将反演算法应用到侵染状硫化矿床中,验证了多参数信息联合反演更有利于找矿。

翁爱华教授介绍了人工源电磁法反演方法研究,基于矢量有限元非结构网格开展可控源二维反演研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反演效果,随后通过多参量联合反演进一步提升了反演结果的精度。最后将反演算法应用于处理实测数据,反演结果得到了钻孔信息验证。

孙怀凤副教授介绍了复杂地形隧道勘查中的地空瞬变电磁法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对比全航空与半航空瞬变电磁法,由于SAEM系统的发射部分不再受飞行平台的供电与载重能力限制,实现低成本无人机搭载SAEM接收系统成为可能,从而显著降低了SAEM系统的应用与维护成本,尤其适合开展面向中小测区的大深度快速探测,从而更加适合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国情。同时野外的接收数据信噪比更高,反演解释精度高。

武欣博士介绍了航空电磁数据深度学习去噪声方法研究,首先针对航空电磁数据中存在的高频运动噪声,开创性的提出采用小波神经网络实现噪声压制,通过海量算例的神经网络训练,最终有效的压制实测数据中噪声幅值。此外基于自编码器提出一站式去除多种航电噪声处理技术手段,大幅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

林君院士以航空(地空)电磁探测装备技术及应用为主题,向年轻人讲述了中国的航空时间域瞬变电磁法发展历史。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众多的学者先后投身于航电系统研制工作中,克服了收发系统中诸多难题,在前人基础上林君院士创造性提出地空协同时频电磁探测技术、近区发射时域波形探测、远区采用频域波形观测,突破了地空电磁法探测深度瓶颈,解决了“攻深探盲”探测难题,实现了经济高效的目标。

殷长春教授介绍了航空电磁三维正反演研究,分别从正演角度介绍了有限差分,有限体积和有限元等方法的正演模拟特点,后选用自适应非结构有限元三维电磁模拟。三维反演算法采用高斯-牛顿三维电磁模拟。随后演示了三维正反演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流程,并讲解了多个国内外应用案例。

王绪本教授介绍半航空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及应用,表示近年来,SAEM方法与技术发展较快,应用案例逐渐增多,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手段,并从应用角度介绍了半航空的处理流程和一些野外实例的应用效果。

真齐辉博士从电子电路角度介绍了航空瞬变电磁发射机技术基本原理和存在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通过调整功放电路提高发射功率进而增加航空电磁系统的有效探测深度目标。

李怀渊高级工程师结合生产单位的航空电磁应用实例,给学员们分享了丰富的野外施工经验。补充说明了半航空瞬变电磁法兼顾了信号强、效率高和成本低等特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矿产、地下水、地热等资源勘探及地质填图、环境监测等领域。

陈稳博士以可控源电磁法圈定成矿岩石研究——以喀拉通克矿集区为例,对比了可控源电磁法与短偏移瞬变电磁法,两种方法的反演结果可以相互验证。有效的圈定了克拉通克铜镍矿的赋存位置。表明未来工勘将向多种探测技术综合分析的方向发展。

李建慧副教授介绍了基于矢量有限单元法的瞬变电磁三维计算,采用后退欧拉和非结构四面体提高正演精度,基于不同的三维模型给出了响应值对比图。

薛国强研究员介绍了电性源瞬变电磁短偏移距精细探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分别介绍了基于地面、地井和地空的短偏移瞬变电磁法。其中着重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半航空电磁探测系统,采用伪随机编码作为发射波形,有效提高了响应信号强度和频带宽度;在距源较近和较远时分别采用时域方法和频域方法处理方法,提高了系统的兼容性;采用无人机编队形式开展飞行探测,一次飞行获取多分量及梯度观测数据,为高效精细提取大地电性分布信息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听取报告过程中,培训学员对各专家学者的报告内容进行了听取和提问,专家们提供耐心的讲解。同时一线工作者也为技术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对航空电磁未来的走向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1)大数据和深度学习具有丰富的应用前景,应充分发挥中国的航测数据丰富的特点,强化交流学习,实现统筹发展;(2)为提供高精度航空电磁反演结果,研究方向逐步向非结构网格化三维多参数联合反演发展,软件平台的开发迫在眉睫;(3)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必须加强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的沟通衔接,通过科学问题的引导促进技术进步,同时通过生产问题的负反馈进一步完善航电系统,最终形成一套国际领先的成熟装备;(4)在未来的资源勘查领域中,将更多采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实现多参数相互验证,以提高目标识别的精度。与会学员认为本次精品培训课程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并且能够为重大科学问题凝练和重大项目策划等方面提供指导作用,有效的促进航空电磁法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希望明年能够再次参加该会议。

(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防疫情期间,主要靠网络通报研究工作。根据需要,于79日在山西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召开了2020年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会员单位理事及代表26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总结了2019年的工作,并对2020年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安排和讨论。2019年,学会顺利地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修改了章程,选举了新一届理事会,新建了办公场所;主办了学术交流会议;参加了省内外技术培训会与学术交流会;组织建设方面,及时召开了四次常务理事会议,有效利用动员会员的优势与力量,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注重宣传,先后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站、《会讯》杂志投稿6篇、参加了九月的省科普活动,宣传地球物理在能源开发、地下水水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向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科协推荐了公开刊物上发表的优秀论文14篇,推动了学会的学术气氛;组织专家签订了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完成的两项科技成果。

学会党支部就学会党建工作,传单传达了省科协有关文件。

总结工作之后,公布了财务情况,讨论并通过了晋煤集团、福州华虹智能科技公司等6家单位的入会申请。

会议就今年在河北召开的环渤海地球物理论坛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及论文准备情况进行了通报与监督。

参会人员讨论决定,实施学会职能转化,开展山西省地球物理科技成果评审,并就组织、评审初步方案进行了研究。定于10月份实施此项工作。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进入汛期以来,历史性特大暴雨给安徽省沿江城市带来巨大的防汛压力。正在芜湖鸠江区开展页岩气勘查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积极落实上级防汛救灾部署,组建精干技术团队,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物探技术优势,对区内堤坝渗漏隐患点进行勘查并提供技术建议,为当地防汛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持续降水造成长江干流水位高涨,沿江支流出现江水倒灌和难以外排的双重压力,水位长期居高不下,两岸堤坝受雨水浸泡,容易出现渗漏和管涌泡泉隐患,影响堤坝稳定性,严重威胁堤坝外围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委书记、院长许传建立即组织4个精干部门共同研讨技术方案,并火速安排防汛志愿队伍整装奔赴现场开展工作。目前,防汛志愿服务队已利用天然面波和高密度电法相关物探手段对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的裕西河部分堤坝的渗漏隐患点进行勘查,数据采集和资料解释同步进行,加班加点,抢抓时间。同时,第一时间与芜湖市自然资源局和芜湖市防汛指挥部交流勘查成果并获一致好评,有关部门表示,该院主动提供公益科技服务,精准对接防汛部门需求,通过物探科技对堤坝“问诊把脉”、防患未然,为当地防汛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后续,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防汛志愿者服务队还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服务地方防汛需求,为防汛减灾做出应有的贡献。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2020828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本年度共有5个项目获陈嘉庚科学奖,6人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我所朱日祥院士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荣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简介

  陈嘉庚科学奖是以对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励。它的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

  2003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共设六个奖项(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以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

  2010年基金会又增设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两个奖项均突出强调做出“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鼓励科学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

  陈嘉庚奖1988年设立以来共组织了8次评奖、颁奖工作,共有63位我国优秀的科学家(其中地球科学共14人)获此殊荣,地质地球所刘东生院士曾于1989年获得首届陈嘉庚奖。

获奖项目“华北克拉通破坏”简介

克拉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通常表现为缺乏明显的岩浆活动和地壳变形,因此传统上认为克拉通是稳定的。但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陆内造山,这些地质现象成为困扰地球科学家近百年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朱日祥及其团队对华北克拉通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只是克拉通演化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岩石圈地幔物质组成与属性发生了根本转变,导致克拉通固有稳定性的破坏,改变了人们对古老克拉通“一成不变”的传统认识。确定了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发生在东部陆块,破坏峰期为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仍保持稳定属性,中部陆块表现为部分被改造的特征。发现了早白垩世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是导致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一级驱动力,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的滞留脱水使上覆地幔发生熔融和非稳态流动,是导致克拉通破坏的主要途径。论证了洋-陆相互作用导致克拉通破坏与大陆增生是全球大陆演化的普遍规律,这些发现和认知为陆内造山与成矿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拓展了板块构造及成矿理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伴随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深入认识深海的时代正在来临。500年前达·芬奇设计潜水服、150年前凡尔纳写《海底两万里》,当时的科学幻想如今正在成为现实。

  从科学角度看,探索深海能够帮助人类深入了解海洋的奥秘、地球的奥秘。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占据地球表面的3/5,无论温室气体排放的归宿,还是气候长期变化的源头,都要追溯到海水深层。不仅如此,海底是距离地球内部最近的地方:大陆地壳平均35公里厚,大洋地壳则为7公里。揭示板块运动的规律、窥探地球内部的真相,也要到深海底部进行探索。

  从经济角度看,深海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目前,海洋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0%,高居世界海洋经济首位,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深水油田。近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70%来自水深超过1000米的水域。海底有待开发的资源非常丰富,现在还只是起步阶段。比如海底的微生物新陈代谢极其缓慢,生殖周期在千年以上,但人类尚不知如何利用其“长寿基因”;太平洋一片深海黏土所含的稀土元素可供人类使用几十年,但开采利用技术尚待研发。

  深潜、深钻、深网是当今探索深海奥秘的三大手段,即深潜科学考察、国际大洋钻探和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深潜是直观的深海探索,但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局限性。深潜最深只能到海底,从海底往下得靠钻探,这就是深钻;深潜的运行时间只能以小时计,想要长期连续观测就得将传感器放到海底,联网观测,这就是深网。深潜、深钻和深网,共同担起深海探索的技术重任。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三深”格局,深海科考进入快速发展期。

深潜:深海探索的尖兵

  明代《天工开物》中就有关于潜水的记载:屏住一口气潜入海底“没水采珠”。但是海水每加深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深海下潜只能在某种容器里进行。

  20世纪晚期,人类在克服地心引力进入太空的同时,也顶住水柱压力进入深水海底。经过潜水钟、潜水球的试探,1960年,“的里亚斯特”号深潜器下潜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0916米的海底,将两个人首次送入地球表面的最深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现在的深潜器已经发展为作业型,配有动力系统和各种取样设施,成为深海探索的尖兵,其突出贡献是1979年在东太平洋发现黑烟囱热液系统。上世纪80年代,美国、法国、苏联、日本分别建造了载人深潜器,最深可以潜入6500米。

  我国深海科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2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至7062米,创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正式投入使用,国产自主率超过95%。目前,万米级全水深的载人深潜器已经处于试验阶段,我国正迈向国际深潜设施制造前列。正是通过载人深潜,我国在南海发现了海山上成片的多金属结核、古热液区和冷水珊瑚林,在西南印度洋勘查了金属硫化物矿点。

  随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探索深海也可以不用人类亲身下潜。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非载人深潜器,同样可以进行许多项目的科学探索,而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世界上载人深潜器为数稀少,无人遥控潜水器则已广泛使用。由于有脐带缆和母船连接,遥控潜水器有充足的能源保障,不仅可用于长时间的科研考察,更是当前水下工程作业的主力。我国70年代末开始研制非载人深潜器,进展迅速,“海马”号4500米级遥控潜水器、“潜龙”号无人无缆自主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等,正在壮大着我国深潜器的阵营。

深钻:窥探地球内部奥秘

  “三深”中规模最大、需要国际合作进行的,是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深钻。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从1968年开始,是由20多个国家共同参加的科学探索计划,其任务是探索深海底下的地球内部,是国际科学界为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合作计划。

  大洋钻探由于技术要求高、经费投入大,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大洋钻探每两个月执行一个钻探航次,每个航次采用的都是最先进的钻探船,科技含量极高。半个世纪来,大洋钻探在世界大洋钻井4000多口,取回岩芯40多万米,从多方面加深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比如70年代的大洋钻探,证实了地球构造运动的板块学说,找到了气候长期变化的轨道驱动;后来的钻探又发现了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以及地壳里微生物构成的“深部生物圈”。大洋钻探始终引领着国际地球科学的发展。

  我国是大洋钻探的新兵,1998年方才参加,但在1999年就成功实施了南海第一次大洋钻探,探索季风气候演变的历史。20142018年间,我国又接连完成三个半钻探航次,揭示了南海海盆张裂、海底扩张的历史,使南海成为深部过程研究程度最高的边缘海。重要的是,所有这些航次都是在中国科学家提议、设计和共同主持下实施的。

深网:把“气象站”和“实验室”建在海底

  世界海洋科学正在转型:从海面船只的短暂测量,转为海洋内部的长期观测。长久以来,人类主要从海洋外部观察海洋,而许多深海现象只有通过对海洋内部的长期观测才能发现。比如海洋灾害的预警,在最需要观测的时候,船只却无法抵近。90年代起,国际海洋界开始将传感器放到海底,再用光电缆接到岸上传送能量和信息。这样建成的海底观测网可以不间断地进行长期现场观测,无论有台风还是地震都可以连续运作,将深海的现场数据实时送到实验室。

  进入新世纪,发达国家掀起了建设海底观测网的热潮。2009年,加拿大“海王星”观测网率先建成,水深3000米、缆线长800公里;2015年,日本建成SNet网,从本州岛连到太平洋8000米水深的日本海沟,布设150个监测站、缆线总长5700公里,号称世界最大的地震监测网;2016年,美国OOI海底观测系统正式建成,包含区域网、近岸网、全球网三大系统,设置900多个探头对美国岸外进行多学科的海底观测;此外,欧盟14个国家参加的EMSO计划,从地中海直到北冰洋都将布设海底观测网。

  海底观测网相当于在海底建立“气象站”和“实验室”,极大提升海洋观测能力,标志着新一代海洋科学的建立。从应用上讲,海底观测网是预警地震海啸最为有效的手段。世界上85%的火山在海底,布设海底装置能够实时监测火山爆发,将来或能对海底火山爆发作“现场直播”。

  我国从2005年起开始推进海底观测网的建设,2009年建设近岸的实验观测站。此后,又在南海北部进行了大量深水海流和沉积过程的长期观测。2017年,我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被批复建立,将在我国东海和南海分别建立海底科学观测系统,从海底向海面进行全天候、实时和高分辨率的多界面立体综合观测。

  近10年来,建设中的海底科学观测网除了光缆联网的设备外,还有着大量无线联网的活动观测平台,包括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滑翔机、海底爬行车等。

  由于深海开发尚处起步阶段,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时有灾难发生。2010年,墨西哥湾一口创纪录的深水油井打开了大油田,但是钻井平台爆炸导致在接下来的5个月里,50万立方米的原油漏入墨西哥湾,造成史上最严重的海上事故。进入深海不仅要防止灾害,还要关注环境保护。深海的特点在于连通性强,而且有大量的“慢过程”,深水珊瑚上千年才长一株,多金属结核百万年才长几厘米。污染物质的排放或者生态环境的破坏,后果要比在陆地严重得多。人类在深海面前还是个小学生,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深海科技,决不能带着“淘金”的狂热去开发深海。开发深海,大量技术上的新挑战还在前面。

  深海开发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如果说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在横向上进入海洋,21世纪将是人类在垂向上进入海洋。深潜、深钻、深网,深耕蓝色国土,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海洋事业正在向海洋深处挺进,期待中国科学家为人类海洋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摘自《人民日报》)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723日成功发射,计划进行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环绕器携带七种有效载荷,着眼于通过对火星的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建立起对火星的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科学认知;火星车携带六种有效载荷,专注于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

  为配合“天问一号”探测计划,推动我国火星研究,“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有效载荷总指挥王赤院士、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研究员、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刘建军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助理魏勇研究员等共同组织了载荷介绍专辑,发表于《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期刊2020年第4期,已于近日正式刊出(原文)。

  专辑系统地介绍了环绕器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火星磁强计、中分辨率相机和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气象测量仪等六种有效载荷的科学探测任务、技术指标、系统设计、定标和地面试验情况。专辑还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撰写的“In memory of professor Weixing Wan”(原文)和万卫星院士为第一作者的专辑简介“The payloads of planetary physics research onboard China's First Mars Mission (Tianwen-1)”(原文)。

  EPP是我国第一份行星科学相关的英文期刊,是我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展行星科学的重要布局,旨在打造一个展示我国高水平地球与行星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平台。继“张衡一号”卫星、中科院“鸿鹄专项”等重要研究计划之后,“天问一号”载荷同样选择EPP作为首批成果/论文的发表平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20年   第3期  总第151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董静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