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46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学会工作

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在珠海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五届二次主任工作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2019年常务委员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在京召开成立大会

世界地球日:南海生态岛礁建设与可燃冰开采科普讲座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科技周科普活动总结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4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续)“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行星物理学”、“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地球生物学”、“地球深部碳循环”、“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油气地球物理”(完)

第三届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在西安举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纪要

深部探测及地震监测新进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第一届“亚洲大陆边缘地球动力学过程”青年科学论坛会议纪要

全国第六届防灾减灾之路——新时期的群测群防暨忻州防震减灾启示研讨会纪要

密集台阵和探测新技术研讨会暨第四次密集台阵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

地方学会

滕吉文院士到山东“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大讲堂”院士工作站单位指导工作

认识地球,走进地球——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开展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成功举办地球物理前沿学术成果及应用报告会

北京地球物理学会成功举办2019年学术交流会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科技工作者日科普讲座

报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一行到访地矿集团调研指导

坚定信念、勇攀高峰——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总结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技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纪实

通知 

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科协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科协办发厅字〔2019〕6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指示要求,认真履行政治职责,充分发挥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保持和增强科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中国科协研究制定了《中国科协2019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高度重视。工作要点是科协工作对标中央要求、对标科技工作者需求的最新体现,是“服务发展年”的总体工作部署,科协系统上下要充分认识工作要点的重要性,主动作为、系统推进,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精心组织。中国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要认真做好工作要点的组织实施工作。各项任务的总责部门、牵头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统一思想、创新谋划、系统落实,确保重大任务广覆盖、建机制、增实效。要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组织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到各项任务中。

3.抓实见效。全国学会、地方科协领导班子要认真研究领会工作要点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实施工作要点的具体措施,于3月29日前报送至中国科协办公厅。要按照工作要点部署统筹开展工作,在抓实见效上下功夫。根据任务落实情况,每三个月向中国科协报告本季度工作推进情况和阶段性成果、问题与建议、典型案例等。

  4.支撑保障。中国科协将成立重大任务办公室,对工作要点进行全过程台账式管理,加大检查导力度,建立完善信息报送和发布机制,定期汇总通报各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工作情况,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好案例,对于特别突出的将及时推广,供全系统学习借鉴。

 

  联 系 人:赵金毅

  联系电话:(010)68571655

  传  真:(010)68578092

  电子邮箱:gzyd@cast.org.cn

 

中国科协办公厅

2019年3月8日

 

中国科协2019年工作要点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科协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着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推动科协系统改革向基层延伸,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立足“四服务”职责定位,突出“服务发展年”主题,崇尚实干、注重实效、增强实力,统筹实施“1-9-6-1”工作布局,谋划设计4方面10项重大任务和40项子任务,扎实推动科协系统协调发展,构建多级联动的工作格局,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努力,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一、坚定不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

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科协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进一步坚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干部的信仰信念信心。

  (一)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总责部门:机关党委)

扎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理论宣讲活动,建设科协系统党校与学习平台,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学会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科协组织志愿服务制度,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设智慧化大党建系统,一以贯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界的深化转化。扎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党组理论学习体制机制,突出抓好关键少数和青年干部。广泛开展面向科技界的理论宣讲,组建科学家宣讲团,广泛开展“讲信心、讲信念、讲信仰——科学家走基层”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学会、进高校、进园区、进企业。党组、书记处同志带队赴地方、学会、基层开展宣讲调研,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负责同志到科技工作者密集的单位开展宣讲活动。推动科协系统用好“学习强国”平台,建立学习考核评估机制,做到党员干部全员登录、全员覆盖。(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机关党委)

  2.完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探索建设科协系统党校与学习平台,推动建立科技界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重点面向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合作创建“百家实训基地”,建立小中心、大外围的教育体系。(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

  3.加强全国学会党组织建设。探索完善全国学会党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考核办法。探索推进全国学会党建与一流学会建设有效结合的机制。(牵头部门:机关党委)

  4.推进创新争先“百千万”志愿计划。广泛开展“喜迎共和国七十华诞,科协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调动科协组织力量走进农村、企业、园区、社区、学校等,推动科技服务走基层,助力“四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探索建立科技志愿服务机制,壮大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伍,做好先进典型推选宣传。(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学会学术部)

  5.推动科协大党建系统化智慧化建设。建立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中国科协党建工作方案》,以机关党建带动科协系统党建。借助“学习强国”平台和主流媒体,加强党建工作宣传和成果提炼,构建党建工作宣传矩阵。持续推进“智慧党建”建设,打造科协系统党建基层组织、人才工作、群众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完善党建云平台、人才资源与服务平台等,构建科协系统网上党建生态圈。(牵头部门:机关党委)

  6.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展“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办文办会办事规范化标准化。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要为科技工作者办成办好一批实事,遴选“让科技工作者满意的十大实事”。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集中整治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扎实推进党组巡视,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广泛开展警示教育。探索建立科协系统“一处违规、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黑名单”机制。(牵头部门:机关党委)

  二、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

  紧紧围绕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展示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界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和优秀典型,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决心,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同心共筑中国梦。

  (二)开展“礼赞共和国、建功新时代”主题活动。(总责部门:调研宣传部)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线,在国庆节、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后推出系列主题活动。持续开展科学家精神、科技成就宣传,组织“十佳”、“最美”等系列典型宣传活动,讲好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故事,掀起广大科技工作者欢度国庆、祝福祖国的热潮,唱响礼赞共和国七十华诞的时代旋律。

  7.开展“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举办“5•30”双百座谈会,组织邀请青年科技工作者、民营科技企业家代表等开展座谈,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强化国家使命,接力精神火炬、创新时代征程。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要积极务实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服务科技工作者。(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调研宣传部)

  8.弘扬科学家精神、砥砺建功新时代。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继续实施“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挖掘宣传科学方法、科学文化、人才成长历程。组织“镜见创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摄影大赛和科学家精神微视频征集等系列活动。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持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

  9.挖掘和宣传科技界优秀典型。颁发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完成首届全国杰出工程师奖、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评选表彰工作。深入开展青年人才托举工作。组织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开展“寻找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调研宣传部)

  10.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争创十佳行动。选树十佳学会党组织、十佳服务企业创新学会、十佳深化改革县级科协、十佳调研报告、十佳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点、十佳科普作品、十佳科幻作品等,发挥优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牵头部门:办公厅、调研宣传部)

  11.开展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系列活动。在澳门举办“中国科技峰会——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创新论坛”、“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科技成果展”、“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系列活动。(牵头部门:国际联络部)

  12.组织宣传贯彻《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推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编制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把规划纲要重点任务纳入相关部门、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规划计划当中。(牵头部门:计划财务部)

  三、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团结动员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

  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位置、做实文章,在学术助力高质量发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科技创新智库、创建一流期刊、科技助力扶贫攻坚、国际民间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做出新贡献。

  (三)实施一流期刊引领计划。(总责部门:学会学术部)

  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瞄准世界一流,深化改革创新,以域选刊,刊群联动,政策引导,平台托举,营造科技期刊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推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

  13.聚集优质科技期刊出版资源。面向全球选聘顶尖科学家担任期刊主编,吸引出版运营领军人才,建设一支国际化、专业化的期刊队伍。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整合代表性领军企业和科技企业力量,推进产学协同、刊媒融合发展。(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14.建设一流科技期刊集群。聚焦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遴选建设和支持一批重点期刊。以市场为导向、学科为纽带,刊群联动建设若干个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服务平台,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运营。(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15.推动科技评价改革。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强化政策导向,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中的作用。发挥全国学会同行评议功能,遴选一批全国学会编制期刊分级目录,建立有效评估机制。(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四)开展学术助力高质量发展计划。(总责部门:学会学术部)

  以深化区域战略合作为切入点,充分调动科协组织学术资源,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助力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提升科协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6.开展“百千万”服务区域发展行动。以百家全国学会为骨干,聚焦转型升级需求,重点服务千家企业或地区,引导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服务,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17.深化会地合作促进技术经济融合行动。探索区域合作机制,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北京市、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举办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继续做好“双创”试点评估工作,举办2019年全国“双创”活动周和“创响中国”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牵头部门:办公厅、学会学术部、国际联络部)

  18.以“智慧学术”精准服务学会和科技工作者。建设面向全国学会及其会员的网络体系和汇集千万条以上学术、学者资源的数据库,完善全国学会会员服务系统,打造一批试点“智慧学会”。持续建设学术资源服务、科技工作者网上社交、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学会管理服务四大平台,重塑“科界”、“企业科协网”等服务品牌,初步形成线上知识分享的社交新生态。(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19.推动赋能创新协同组织建设。以评促建实施“世界一流学会建设专项”,开展全国学会综合能力评估,发布世界一流科技社团排行榜。深化全国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全国学会的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学会联合体、产学联合体、企业科技联合体、协同创新共同体等各类平台型组织的协同机制,组织制定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的建设规范,开展关键技术协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活动。深入推动全国学会“承能”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开展,锻造全国学会公共服务品牌。(牵头部门:学会学术部)

  (五)深化国际民间科技人文交流计划。(总责部门:国际联络部)

  充分发挥全国学会的民间科技交流优势,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搭建学术引领、科学普及、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国际平台,形成广聚天下英才的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20.实施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平台影响力提升行动。重点实施“中瑞科学家交流计划”,拓展中俄科学家高层对话机制,召开全球青年科技英才峰会、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世界智能大会等系列高端会议。(牵头部门:国际联络部、学会学术部)

  21.开展“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拓展行动。实施“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平台建设项目,探索并培育国际科技联盟、建立科技智库。开展工程能力国际互认、工程能力认证试点,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能力认证、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牵头部门:国际联络部)

  22.实施国际组织任职科学家支持行动。扩大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的任职规模,助力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和推送。(牵头部门:国际联络部)

(六)开展科技助力扶贫攻坚计划。(总责部门:计划财务部)

  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扶贫为主题、以扶智为主线、以励志为目标,以新疆、西藏、山西吕梁等地区为重点,开展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科普教育扶贫,高质量完成扶贫任务。

  23.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在贫困地区深入实施,组织召开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现场会。继续实施“援疆科技增效工程”和“援藏科技增效工程”。开展中国科协定点扶贫工作,落实定点扶贫主体责任,助力山西临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助力山西岚县巩固脱贫成果。(牵头部门:计划财务部)

  24.开展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面向农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科技人才、农村学校科技辅导员、农村妇女带头人、科技志愿者等开展培训。建设智慧农民网络平台,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动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发展。(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七)实施科技创新智库精品计划。(总责部门:调研宣传部)

  围绕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科技管理规律、创新发展规律,以全球视野和中国视角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创新智库发展模式和机制,建设世界知名的中国特色高端科技智库,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5.探索研究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建设科技人才数据库,开展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加强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成果的分析研究和运用,做好人才成长数据的积累与规律研究。(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

  26.深入研究科技管理规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技管理规律,提出科技治理中国方案。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我国科技领域带来的不确定性,探索形成预警研判新机制。创新智库模式,探索与一流科研机构共建高端智库平台。举办系列论坛,发布系列报告,打造中国科学文化与科技治理学术品牌。(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办公厅)

  27.研究当代科技创新的新变化新趋势。组织全国学会做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情况评估,开展2035年科技经济社会融合创新趋势研判,为制定科技中长期规划提供支撑。围绕重点学科领域,组织征集年度10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推动中国科技峰会系列化品牌化。(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学会学术部)

  28.打造具有鲜明科协特色的“智慧智库”。构建科协智库网络,实现网上洞察、网上动员、网上引领、网上辅助决策等功能。建设科协组织政治引领资源库、科技政策法规文本库、国际科技战略专家库和科技舆情体系,构建科技创新智库大数据标准和科协智库网络。与地方科协共建一批智库样板间,完善“科情在线”平台、“科界”移动端平台,优化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调查方式。(牵头部门:调研宣传部)

  (八)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计划。(总责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启动编制《面向2035年全民科学素质规划纲要》,健全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国际开放合作机制、应急科普快速响应机制、地方科普服务机制,擦亮科普品牌,推动科幻事业产业发展,打造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的社会大科普体系。

29.筹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促进联盟。建设由国内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全国学会、媒体及科幻联合组织等组成的产学研金协同的社会化科普工作平台。(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30.实施科普品牌创优升级行动。举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全国科普日活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中国科幻大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等活动。建立科技创意产品多元化开发与营销良性机制,实施全国科技创意产品培育计划。(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31.创新升级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累计服务公众不少于3500万人次。加强中国数字科技馆内容建设,选取优质科普资源翻译成为多语种,推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共享。初步建设“智慧科技馆”。(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32.创新开展青少年科学教育。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高校科学营、中学生英才计划、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活动。实施青少年科技教育国际拓展计划。(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33.开展全域科普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开展全域科普试点工作,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34.以“智慧科普”建设推动形成联系动员全社会的大科普格局。持续提升科普中国、科普研究、现代科技馆体系、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农村和基层科普活动五大领域信息化水平,打造科普资源中央大厨房。健全“科普中国”辟谣平台机制,提升科学辟谣的整体效能。建立科学素质快速监测评估机制,建设专家资源库、优秀案例库,形成一套核心业务指标体系。建设科普中国地方频道样板间,建设科普资源汇聚和共享网络、基层科普员队伍传播和管理网络、全国基层农技协组织优质农产品展示网络。(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

四、以党建带群建,推动科协改革向纵深发展

聚焦深化改革,坚持党建带群建,接长手臂,扎根基层,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建共用共享共治模式,强化科协组织的联系协同,大力推进网上群团建设,以更好更实的服务惠及科技工作者。

(九)推动实施科协基层组织力提升计划。(总责部门:组织人事部)

围绕提升科协组织力,在科协系统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党建引领基层组织加强资源集成整合,共建共用共享基层党群服务阵地,切实提升基层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对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广泛联系服务和团结引领。

35.继续开展“3+1”试点工作。完善试点工作机制,持续扩大试点范围,县级、乡级科协领导机构中“三长”兼职挂职数量增长15%,比例进一步扩大。建立“三长”履职规范,搭建“三长”发挥作用平台,开展试点工作评估。(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

36.开展城市党建引领社区科协建设试点工作。遴选推动一批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共建共用共享基层党群服务阵地,将科协工作和科技元素融入区域化党建平台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力建设科学社、社区书院、科普大学、科普活动室等多种形式的工作阵地。(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调研宣传部、科学技术普及部)

37.加强科协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并增强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园区科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能力与活力,探索“两新”组织和民营企业科协组织建设,推动建立区域性高校科协联盟和企业科技联合体。(牵头部门:组织人事部、学会学术部)

38.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组织10万基层卫生、教育、农业等各领域的科技志愿者,在文明生活、科学生产、增收致富方面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牵头部门:科学技术普及部、组织人事部、调研宣传部)

(十)实施智慧科协建设工程。(总责部门:办公厅)

以党建为引领,进一步加强智库、学术、科普业务发展,积极推进“智慧科协”二期建设,增强科协组织网上联系服务和动员能力,实现政治引领有旗帜,舆论引导有阵地,科技工作者、科协组织有户口,重大活动有场景。

39.强化“智慧科协”顶层设计。着力开展网上组织力建设,连接基层组织、推动数据共建共享、促进线上互动交流,着力“深化应用”,推动科协组织入驻“智慧科协”,在解决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实际需求方面打造一批示范品牌。完善“智慧科协”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系统整合“智慧科协”各板块资源,坚持工程化推进,逐步实现业务信息化和决策智慧化。建设“智慧科协”数据中心,健全完善信息化监测评估、安全防范等支撑保障体系。(牵头部门:办公厅)

40.建立政务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利用“智慧科协”平台畅通科协系统信息交流渠道,组织动员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围绕贯彻执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实施科协重大任务的情况和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等方面报送信息,定期统计评估并发布信息报送数量质量情况。(牵头部门:办公厅)

  科协系统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担当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基础,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构建服务发展大格局。要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在做好常规性、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创造性地推进重大任务实施,构建完备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重实干实效,突出典型示范,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升科协系统的组织力、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2019326日,201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召开,安徽省副省长周喜安、两院院士常印佛、中科院院士滕吉文、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世蕴、安徽省地矿局党委书记朱学文、安徽省地矿局副局长施申轶、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院长许传建等70余位领导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听取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的工作汇报,各建站单位、重点实验室及科技推广试点单位通过了专家考评。现将会议纪要如下:

  一、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院士工作站揭牌暨院士专家受聘仪式顺利举行

  安徽省副省长周喜安、安徽省地矿局党委书记朱学文出席仪式并共同为院士工作站揭牌。周喜安副省长为进站的院士专家颁发受聘证。本次揭牌的院士工作站,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安徽省科技厅“院士工作站”。其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由两院院士常印佛、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进站指导,安徽省科技厅“院士工作站”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进站指导。仪式上,4位院士、12位专家受聘进入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院士工作站工作。


 

  二、与会代表听取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工作汇报、重点实验室工作汇报以及科技推广试点单位工作汇报

  会上,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及东方地球物理勘探责任有限公司等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山东煤田地质局、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等2家重点实验室,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科技推广试点单位重点围绕2018年度工作进行了汇报发言,经考评专家组7名专家现场打分,评出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得优秀,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重点实验室及3家科技推广试点单位获得良。此次会议,另有7家科技推广试点申请单位参加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作了总结讲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已有2家进入中国科协百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名单,成绩值得全体地球物理工作者骄傲。通过此次会议,达到了各单位对标找差补短板,相互交流促进步的目的和效果。希望各工作站能够进一步加强年初工作规划,年终对照总结,共同推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作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委员会)


 
 
 

  417-18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9年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在广东珠海市召开。11个地方学会、13个分支机构、部分单位会员代表及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等5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郭建秘书长主持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有:

  一、学会工作回顾

郭建秘书长对2018年学会重点工作及2019年近期工作进行了回顾,他指出:我会2018在发展会员、科普工作、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等工作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9年的开局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希望我会能够再接再厉,争取2019年参加民政部评估,希望也能获得理想成绩。

  二、2019年下一步工作安排

  郭建通报了2019年学会下一步工作安排,学会将在2019年继续努力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建设、评奖评职称、科普宣传、加强会员服务等工作,其中,2019年会员的补录工作将是学会工作重点之一,希望各地方学会配合我会,做好此项工作。

  三、学习两会精神和科协文件

  会上传达了两会精神,郭建秘书长宣读并解读了科协发学字[2019]6号文件以及科协办发厅[2019]6号文件,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学会组织通则》及《中国科协2019年工作要点》进行了深入学习,帮助与会者领会了科协最新精神。

  四、颁发《会讯》2018年“优秀通讯员奖”

会上,学会副秘书长、《会讯》主编胡敏介绍了2018年地方学会对《会讯》的投稿情况,宣布《会讯》2018年“优秀通讯员奖”获奖单位为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为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王俊业教授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


 

  五、主题党日活动

会议期间,我会宣传团成员、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教授为大家进行了题为“南海生态岛礁建设与海底探宝”的主题讲座,他不仅介绍展示了南海缤纷优美的岛屿环境,并且就南海国土问题进行了科普和剖析,使大家加深了对我国国土的保护意识。

 

  六、通讯稿写作培训

宣传出版专委会刘少华主任在会上还为大家进行了通讯稿写作培训,培训规范了新闻通讯稿的撰写格式,提高了与会者撰写能力,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七、自由发言

在自由发言环节,各地方学会、各分支机构的秘书长、代表对2018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回顾,会上就科技扶贫工作、智库建设工作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会上,秘书处还向各位参会代表下发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学术会议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希望各位代表于5月底前将意见反馈至秘书处。本次全国秘书长联席会议达到了学会与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单位会员沟通交流、互通信息的目的,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学会秘书处)


 
 

 


 

  201931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五届二次主任工作会在广西柳州莲花山庄举行。本次会议与专委会2019年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同期举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田连义、肖西卫、张建清、陈昌彦、张心彬(代王怀洪出席),副主任兼秘书长徐佩芬,专家委副主任李坚,专家委委员黄世强、刘金光、于景邨、殷长春、朱自强、熊彬、裴世建、穆建强,胡绕、蔡红柱、化希瑞(代刘铁出席),副秘书长安志国、王超凡共20人出席会议。


 

   郭建秘书长首先讲话,他对专委会去年圆满组织各项学术交流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之后,他简要介绍了学会去年的重要学术活动,并向大家通告今年要开展的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推荐评审工作、学会的重要学术活动及安排。他着重提到,希望在地球物理学会设立工程地球物理成果奖项,为工程地球物理界科研技术人员提供参评机会。

  专委会秘书长徐佩芬主持会议并代表专委会主任底青云作主任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2018年度专委会工作及换届工作情况,并对2019年度的专委会工作做出部署,提请到会委员审议。参会委员对专委会工作给予肯定,一致通过2018年度工作报告。

  2019年度的专委会工作将重点办好三个重要学术活动,分别是“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专委会“2019年度学术年会”及申报、组织“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会。根据去年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电分会的约定,今年专委会学术年会将与水电分会联合主办并以水电分会为主,初步计划于9月中旬在江西景德镇举行。会议主题、协办单位等细节,将在4月份水电分会主任工作会上确定。

  今年将继续配合大学会做好职称评审的推荐工作,做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推荐、考试、评审工作;适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切实提升工程物探和工程检测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着服务好会员的宗旨,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会后,郭建秘书长还向第五届专委会部分委员颁发了聘书。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941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以下简称水电分会)2019年常务委员工作会议(一届二次主任工作会议)在江苏省常州市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水电分会名誉会长曾宪强,会长张建清,专家委员会主任沙椿,秘书长楼加丁,常务委员谢向文、刘栋臣、卢泳、丁陈奉、张志清、赵安宁、王世学、李庆武、陈刚、高江林(代傅琼华出席)、刘义、张琦伟(代林万顺出席)、王槐仁、王超凡、林志清等15人,专家委员王秀权、卢小林、刘康和、汤井田、陆二男、况碧波、常伟、谭天元、薛有平等9人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高明,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李刚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葛双成,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龚南勇、杨京民,北京瑞奥科贸有限公司黄志侠,上海新地海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程晓龙,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党委书记范新南,物联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春伟、韩庆邦、邱华,江苏优埃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郑欣等。会议纪要如下:

1、开幕式由水电分会秘书长楼加丁主持。范新南书记代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致欢迎辞,并对河海大学和常州校区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郭建秘书长对水电分会成立以来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简要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最近的工作情况,重点提到了今年拟启动应用成果奖的评审工作;物联网工程学院李庆武院长代表会议承办单位致欢迎辞;曾宪强教高作为水电分会前身的物探信息网理事长,对新的领导班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要“尽一点力量,做一点适宜的工作”;郑欣总经理代表会议赞助单位江苏优埃唯(UAV)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会长张建清做2018年度水电分会工作报告和2019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报告从水电分会成立筹备工作、组织召开分会成立大会暨水工物探高峰论坛、与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召开2018年度联合学术年会等九个方面对2018年的工作做了详实总结。2019年度工作计划包括:组织、举办及落实分会学术会议及活动,做好内部刊物《工程物探》杂志的组稿、编辑和出版发行,分会网站建设,技术培训,会员服务,组织协调,岗位设置以及其他工作。与会常务委员认为工作报告全面、真实、客观,2019年工作计划切实可行,一致同意通过张建清所做工作报告。

3、关于水电分会发展战略讨论。大家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队伍与平台建设、业务发展、职称和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推荐评定、学会奖项推荐、企业沙龙等工作;二是水电工程物探仪器设备标准化建设问题,包括准入制度、硬件标准化建设等,可通过开展新设备博览会、现场考察等方式对仪器厂商进行星级评定,利用分会平台提高仪器厂商的服务能力;三是提升分会影响力:提议增选谢向文为水电分会副秘书长,主要负责水电分会策划组织、营销及技术推广等工作,并获得全体常务委员一致同意;提议对长期从事水电工程物探工作的技术人员给予荣誉性鼓励(授予荣誉奖牌)等措施。尽管水电物探市场严重萎缩,但工程领域还是有巨大的市场,现在“不是缺市场,而是缺水平”,要充分发挥物探技术的特长,布局市场。郭建秘书长鼓励大家要有信心,“未来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引导作用的一定是地球物理”。

4、关于分会学术发展、技术交流问题的讨论。学术委员会主任沙椿从学术组织形式、标准手册建立(如团体标准)、专题技术研讨、技术培训、《工程物探》杂志发展等内容与到会代表交换意见,同时对2019年联合学术年会举办形式、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特邀报告、交流报告、优秀论文评选等方面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并达成一定共识。代表一致同意增加贵阳院杜兴忠教高为水电分会专家委员和《工程物探》编委,计划20197月或8月由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在内蒙古乌兰浩特承办一次技术交流会;确定2019年联合学术年会9月在江西景德镇召开。

5、会议还听取了浙江水利水电学院葛双成教授、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龚南勇总经理、云南省院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地质分院田毅副院长等三位会员的情况介绍,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水利电力分会工作管理细则相关要求,对三位同志申请加入委员事宜进行了审议,认为三位会员均符合要求,一致同意他们成为水电分会第一届委员。

6、会议期间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李庆武院长对学院的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科研平台建设等进行了介绍,重点交流了与水利电力工程相关的一些科研成果,如基于双目视觉技术的无人机河道巡检、大坝水下表面裂缝识别检测、内河水质无线实时监控等。

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水电分会2019年常务委员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达到了预期目的。

本次会议得到了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的高度重视,为办好本次会议他们投入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周到服务表示衷心的感谢!


 

 (水利电力分会)


 

201942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昆明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河北地质大学,以及西藏地质调查院、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青岛海洋研究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等单位的30多人参加了会议,并对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薛国强研究员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宣读了批准筹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的批文【球会字(2018)20号】,并且宣读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的贺信。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邢树文讲话,对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各位领导专家的长期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地质力学研究所要全力支持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为地学理论方法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由地质力学研究所吕古贤研究员担任。他回顾了“构造物理化学”理论和专业委员会的形成历程。在1979-1982年硕士论文研究期间,吕古贤提出了“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概念,为构造控矿与成矿开拓了研究基础;1990年,又提出了“构造物理化学”概念;1997年,依托国家计委青年科技找矿项目,他系统地建立了“构造物理化学”的概念、理论和构造变形岩相等研究和勘查方法。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1996年成立了“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学组”;2018年,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批准,同意筹建“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构造物理化学”是地质力学的创新和发展。李四光先生1944年在重庆提出“地质力学理论与方法”之后,加强了“构造结合建造”的研究。1956年开始,李四光教授指导杨开庆等人用“构造结合建造”的方法开展铀矿地质调查与找矿工作。1969年,杨开庆提出“构造动力成岩成矿”理论,开辟了矿田构造研究方向。但是,争论一个多世纪的“构造能否影响化学平衡”的理论难题尚未解决,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和构造地球化学等研究难以深入发展。在杨开庆先生的指导下,吕古贤于1990年提出了“构造力通过改变物理化学条件影响地球化学平衡”的新思路,为上述理论难题的解决做出了新的贡献。

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随后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研究了在油气、煤炭、地热、金属矿床以及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等领域,如何应用和发展构造物理化学理论,更好地为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等有关问题。会上讨论并通过了“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2019)工作手册”。


 

(构造物理化学专委会)


 

 

今年的4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世界地球日宣传周以“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旨在引导公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环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积极筹划了系列科普活动。

422日晚间,全国海洋地球物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周坚鑫教授应邀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为现场40余位师生举办了一场“南海生态岛礁建设与可燃冰开采”科普讲座。

周坚鑫教授用生动的语言和珍贵的视图资料,向听众们介绍了我国海权现状、生态岛礁建设以及可燃冰试采进展。2015年以来,我国在南海永暑礁、美济礁、渚碧礁等多个岛礁上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施工作业,在南海开展的生态岛礁建设使我们在南海拥有了真正的国土。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7518日宣布,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储量巨大的新能源。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小很多,但能量高出十倍。可燃冰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可燃冰是一种诱人的清洁能源,可是在开采利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周教授鼓励同学们学好专业知识,未来去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并希望同学们更多的了解海洋,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梦。                           


 

                                                            (科普工作委员会)


 


 

2019年科技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和自然资源实物资料中心围绕“科技强国科普惠民”主题,开展了科普讲座、“科考活动”、岩石标本展示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对提高青少年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在遥感拍摄的照片上找到天安门”“卫星上的照相机坏了可怎么办”,科技周期间,我学会科普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来自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北京林业大学附属小学、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160名小学生。同学们在听完《遥感改变生活》的科普讲座后,体验了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熟悉的陌生人”这条趣味性和挑战性并存的比赛路线,“科考+比赛”的科普形式让同学们的兴致格外高涨。

 在“科考”活动中,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科技人员用诙谐有趣、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什么是遥感”、“遥感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小朋友怎样为遥感事业做贡献”等精彩内容。讲座以“千里眼”比喻遥感,用眼睛成像类比遥感的技术原理,带着小科考队员们从百度地图的卫星影像图中去寻找自己的学校,通过卫星遥感视角体验全球著名建筑,并介绍了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监管方面的应用。同时,科技人员还启发同学们认清中国遥感事业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引导他们为遥感事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科考活动还设置了VR虚拟环节,科考小队员们通过3D技术三维体验了卫星发射和卫星运行过程。

在比赛环节中,科考小队员们需要在北京市卫星影像图上辨认出天安门广场、鸟巢等著名建筑,完成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对比小作业,并撰写趣味科考论文。


 

科技周期间,我学会科普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资料中心的科普工作者走进燕郊镇中心小学和燕郊治金小学,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实物地质资料的魅力。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科普基地的工作人员带着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石、南海锰结核、山东招远玲珑金矿、湖北大冶铁矿等30余块典型性矿石、各种科普服务宣传材料、科普视频让同学们观看学习。


 

两所小学的千余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同学们欣赏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物地质资料,领取了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宣传材料,观看了可燃冰和化石形成过程的科普视频,使同学们感受到矿产资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科普工作者与同学们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相关知识的互动问答。通过此次科技周科普活动,同学们学到了地球科学知识,对我们的地球家园有了更多认识。

                                                        (科普工作委员会)


 

   


 

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召集人:何兵寿      王万银   


 

提交论文33篇,口头报告24篇,张贴报告9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1)地震资料去噪

包括基于广义S变换的时频域数据自适应滤波去噪、基于广义S变换与K-L变换的联合去噪及基于PELMD的地震资料目标处理方法。

2)全波形反演

包括互相关目标函数的初至波波形反演、LSQR的衰减层析成像反演、互相关目标函数的VTI介质全波形反演、全变分约束多震源随机编码弹性波全波形反演等。

3)全张量重力梯度(FTG

包括航空重力梯度全张量数据三维反演在实际地区中的应用、重力曲率张量等。

4)综合地球物理

如航空磁测数据三维反演、三度强磁性体总磁异常计算及反演方法对比、重磁异常分离及综合地球物理在埃及辛奈半岛的应用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出基于改进混合吸收边界条件的弹性波方程正演模拟方法(靳双双);

2)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单分量反演和多分量联合反演对反演结果的影响:Vzz单独反演有利于剔除背景异常,多分量联合反演结果易于产生边界效应。多分量并不一定能完全改善反演结果(耿美霞);

3)提出剩磁和感磁分量的磁异常分离方法(刘双)。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徐建桥        吴晓平  王谦身

提交论文20篇,口头报告17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利用重力数据反演地下结构

4篇论文涉及利用地表或卫星重力观测数据进行地下结构反演。其中付广裕等利用流动重力测量数据,围绕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周边地区建立了一个由107个观测站组成的重力观测网,利用观测数据进行密度反演,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周边地区莫霍面下沉倾角为12度,为印度板块刚性下插到青藏高原底部提供了观测证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成果。胡敏章等对川滇地区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进行了研究,能为岩石圈应力状态和动力学研究提供依据,也能为地震危险区域的划分提供依据。张亮等利用卫星星重力及重力梯度联合反演青藏高原Moho深度。毛经伦等利用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川西地区水平构造应力场。

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理论研究

6篇论文涉及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理论研究。其中廖彬彬等利用谱元法及内变量理论计算考虑自重粘弹性球形地球的震后形变,针对Martinec等人提出方法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工作具有原创性,而且在地球重力模型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是本专题比较重要的学术成果。此外张惠康等利用谱-有限元方法计算表面负荷的方案,推导了体潮边界条件,利用PREM地球模型来计算体潮love数,为计算青藏高原厚地壳引起的潮汐响应打下了基础。阮明明等基于三维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法构建了局部重力场模型。秦明等对大地震引起的地球自转的变化进行了理论模拟。张凌云等基于MINEOS,计算任意简正模的六个自由振荡应变分量以及体应变,并合成理论应变地震图。马成龙等对月基InSAR观测到的地球固体潮进行了理论模拟,为未来在月球上布设InSAR提供了仿真模拟依据。

固体潮观测数据(重力、应变、井水位等)的分析研究和应用

7篇论文涉及固体潮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和应用。其中刘清超等基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基地实验室超导重力仪记录的高精度固体潮观测资料,确定了北京地区最新的高精度重力潮汐结果,并利用近周日频段内潮波振幅因子的共振效应测定了地球液态核自由章动的本征参数。张凌云等不仅进行了自由振荡应变的理论模拟,还用德国BFO台站应变观测数据提取环型振荡频谱。李航等利用超导重力仪重力潮汐观测数据采用噪声自相关方法提取到了长周期背景自由振荡信号,其相位自相关方法在单台站的信号提取中具有明显优势。江颖等利用2015年中国连续重力台网53gPhone重力仪的观测记录,分析了不同观测环境对背景噪声的影响,并研究了中国大陆背景噪声分布与地震的关系。隗寿春等研究了重力网支线对流动重力数据处理的影响。贺前钱等模拟了超导重力台站局部地下水储量变化的重力影响。其中模型一直接用观测水位来估计地下水储量变化,即只考虑了饱和层含水量变化的影响。而模型二从地下水的渗流机制出发,利用一维水动力学模拟方法估计得到其水储量变化。杨小林等利用石泉井的井水位、气压和理论重力固体潮数据(采样间隔为1分钟),研究了不同频带水位对气压和固体潮的响应特征。

重力场观测仪器方面的研究

3篇论文涉及重力场观测仪器方面的研究。郑宇豪等介绍了不同的仪器高度导致的梯度变化对绝对重力仪观测的影响。张新林等介绍了2018年陆态网络工程中绝对重力仪比测结果及分析。郝洪涛等介绍了CG-6型相对重力仪零漂特性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组合重力观测(Hybrid Gravimetry)的研究应用近几年在国内外都有快速发展,通过流动重力、绝对重力和连续重力等多种重力观测手段,能将局部范围内(大致横向和纵向都在10km之内)的重力场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观测达到微伽量级,因此能对局部物质质量迁移、地表和地下结构变化等提供重力方面的约束。

重力场模型的模拟采用了更多的参数和更好的计算方法,使得计算速度更快,结果更稳定,精度更高。能用更复杂的参数模拟地球,说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准确。

高精度潮汐观测信号中提取更微弱的地球信号,研究了新的信号提取方法,获得的新的结果。

 

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何建森

提交论文29篇,口头报告20篇,张贴报告9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所探讨的主要内容为从太阳上不同种类活动现象的驱动机制和演化过程,特别是这些活动现象对日地空间的影响,以期推动空间天气相关研究的进展。

首先,对于太阳表面的爆发活动,研究了爆发过程中的各种伴生现象,并通过观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了太阳爆发活动的驱动机制,以及爆发过程中的能量分布的演化过程,并对太阳活动周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于太阳表面的波和振动的现象,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波模的传播特性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进一步,对于行星际空间中,受太阳扰动所产生的各种结构,包括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以及磁云等观测现象,深入分析了这些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并在观测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研究。

此外,对行星际等离子体中各种辐射和湍动的演化特性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一方面,借助于先进的观测研究手段,展示了许多有趣观测现象;另一方面,借助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这些现象的物理本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 对于不同种类爆发过程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仅从观测数据出发,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而且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爆发活动的物理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2. 对于现有的观测数据,包括太阳上活动结构的温度演化,以及太阳风的三维结构,开发了许多新的数据处理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从观测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3. 利用最新的观测仪器的数据,研究和分析了最新的观测现象,有力的引领了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

召集人:倪彬彬  雷久候  乐新安  周煦之   张清和


 

提交论文35篇,口头报告23篇,张贴报告10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主要涉及:

中高层大气物理:对中高层大气现象的数据分析与建模研究;

电离层物理:对各种电离层数据的分析、处理与模拟,包括数据同化方法的运用与无线电掩星等;

磁层物理:包括对磁重联、RCM、磁层波动与波粒相互作用、磁层极光等各种现象与过程的分析、建模与理论研究;

磁层-电离层-大气层耦合过程:包括大气层与电离层的耦合、EI Nino现象与热层和电离层的联系、各圈层耦合模式;

探测计划:包括气球观测计划、科大空间等离子体装置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从研究领域和参与人数上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研究领域具有扩大趋势,各种模式、模型、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也出现了利用机器学习开展相关研究的工作;

报告人呈现年轻化的趋势,35岁以下的报告占绝大多数,其中很多是硕博研究生;

研究方向紧跟国际前沿,大部分报告为当前研究热点或前沿问题;

报告人的来源单位明显增加,基本上包括了国内开展空间物理研究的大部分高校院所。

 

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魏        宗秋刚   倪彬彬   万卫星


 

提交论文38篇,口头报告30篇,张贴报告8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论文主要涉及(1)行星空间物理:对行星磁层电离层的数据分析和模拟、行星际空间环境的理论研究;(2)行星大气:主要涉及行星大气成分、大气逃逸等方面;(3)行星内部结构:气态行星的内部结构模拟;(4)行星地表过程:主要涉及行星物理与行星地质和地化等学科的交叉;(5)行星探测:包括行星探测设想、仪器研发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从研究领域和参与人数上看,我国的行星物理正在蓬勃展开,呈现出以下特点:

1、研究领域快速扩大。本次专题报告内容涉及水星、金星、地球、月球、火星、木星、土星、土卫六、彗星等天体,相比往年有大幅增加;

2、报告人来源单位增加。包括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国家天文台、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十数家单位。

3、报告人年轻化。本次专题研究生人数达到一半,老中青研究梯队基本形成。

4、研究问题更为前沿。绝大部分报告为国际热点或者前沿问题。

 

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提交论文18篇,口头报告14篇,张贴报告4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论文主要涉及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成果包括:(1)基于横向不均匀月球模型的月震波传播特征数值模拟;(2)俯冲板片、660千米间断面、超低速带等重要区域的精细地震学结构探测;(3)地震应力降反演、地震破裂过程、震后粘弹性变形的数值模拟方法与最新结果;(4)粘性球壳及孔隙介质中热对流的稳定性分析;(5)相对于深地幔柱的全球板块绝对运动模型及板内应力场模拟等方面取得的新结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报告反映出数学模型、数值模拟方法与观测数据相结合为深入研究地球与行星内部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观测数据的日益丰富,数学模拟方法必将在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本专题报告很好地反映了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会场讨论热烈,学术思想交流活跃。

 

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  符慧山      杜爱民  陆全明

提交论文25篇,口头报告20篇,张贴报告4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磁重联中的电子加速问题,利用数值模拟和卫星观测,研究者发现磁重联中电子被加数,高能部分呈幂律谱分布。具体到加速的区域,可以是磁通量绳内部,主要由平行电场和费米机制加速电子,并分析了占比情况。

对磁层顶磁通量绳内部的电子分布、电子加速以及波动做了详细分析,发现磁通量绳内部电子可以被加速。对磁重联电子扩散区的结构作了详细研究,发现电子扩散区存在双层电子电流片,由分裂成更多层的可能,并给出了物理原因。

对内磁层的上声调和下降掉的哨声波激发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上升掉的高频部分是由于低频部分的哨声波激发产生的,下降掉的哨声波的激发激励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行星的弓激波附近的波动作了详细研究,发现了金星前兆激波附近的磁声波,这种波动再远日点较少观测到,近日点却非常普遍。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主要的新学术观点可以总结为两点:

磁重联中电子加速机制的新认识;

和声波的激发机制的研究;

科技新动向主要有:由NASA2015年发射的MMS卫星引起的磁重联研究的热潮,由于MMS卫星主要的优势是高时间分辨率的数据测量,为研究磁重联过程中的电子动力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陆雅海   鲁安怀


 

提交论文24篇,口头报告24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脂类古气候代用指标的现代过程研究及其在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

土壤、水稻田、湖泊、河流、海洋等环境的微生物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趋磁细菌的起源和分布。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微生物分子的古气候代用指标一直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热点,这些代用指标的应用不仅需要了解微生物通过脂类响应环境变化的化学机理,更要了解相应微生物的生理学和生态学原理。本次会议提出,相对物种,微生物功能基因能够更灵敏地响应环境扰动。

微生物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研究的难点,本次会议着重探索了趋磁细菌的可能起源时间以及磁小体的功能,明确了识别地质体趋磁细菌的方法。

 

地球深部碳循环

召集人:陈    刘勇胜  李曙光  张立飞  郭正府      刘盛遨   


 

提交论文14篇,口头报告12篇,张贴报告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部碳循环的地球化学记录与示踪;2)俯冲带深部碳循环实验岩石学研究;3)深部碳循环对板块构造的记录;4)深部碳循环对多金属成矿的贡献;5)深部碳循环对宜居地球形成的控制与影响;6)地球深部碳排放的观测与通量。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深部碳循环对地幔演化的影响取得进展,如EM1型地幔源区形成的新认识;深部碳循环对宜居地球形成的影响取得进展,如深部碳封存对大气氧化事件的贡献的新认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示踪深部碳循环取得进展,如俯冲沉积碳酸盐交代改变地幔楔Mg同位素的新认识;深部碳循环对板块构造的记录取得进展,如碳酸岩中榴辉岩捕虏体对板块构造的新启示;造山带碳酸岩起源与成矿过程取得进展,如对造山带内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的元素富集与控制的新认识。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曾绍发  孟庆敏


 

提交论文16篇,口头报告11篇,张贴报告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航空电磁三维正反演算法研究、应用和展望;

地空电磁噪声压制方法与应用,软硬支架直升机瞬变电磁勘查系统动态噪声分析及抑制;

瞬变电磁三维正演计算技术,包括不同方法的介绍与理论模型算例分析;

磁梯度张量解析解推导与验证,总体度方向导数法在航磁三轴梯度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南极甘布采夫下山脉地壳结构研究;

重力梯度仪器研发。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两个特邀报告均对目前航空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及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从报告内容来看,航空电磁数据三维反演技术已经开始步入实用化阶段,对于推动我国航空电磁资料的解释水平有重要意义。从三维正演方法来看,目前仍主要引用规则六面体,较难适应复杂的地形条件,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基于非结构网格剖分的航空电磁快速三维正反演技术的研发;

时间域航空电磁广义模型约束反演技术可有效提高纵向分辨率,对于推动航电磁精细化解释有一定意义;

瞬变电磁三维模型降阶正演算法成功的减少了正演过程中矩阵的分解次数,提高了正演的计算效率,对于瞬变电磁数据的三维解释提供了技术支撑,会成为未来瞬变电磁三维正演的研究热点;

旋转金属簧片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目前的测量误差是40E左右,与十三五项目研发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但已想到具体解决办法,有望在未来取得较大突破;

航空电磁用于深部矿产勘探是一个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方向。仪器、地质条件和解释技术是制约航空电磁向深部进军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方向在推动深部矿产勘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在未来进行广泛的研究与示范应用。

 

油气地球物理

召集人:印兴耀        旭  曹俊兴    


 

提交论文36篇,口头报告33 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震反演:深度域反演、上下行波联合反演、基追踪反演、层速度反演、叠前AVO反演、弹性参数反演、叠前地震同时反演、速度密度参数同步反演、弹性参数随机反演;

2.地震正演: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特征分析、粘弹性介质弹性波正演;

3.岩石物理:数字岩心微观因素研究、粘土弹性模量确定、岩石物理测量技术、微纳米孔隙岩石物理建模;

4.地震成像:逆时偏移及其成像条件;

5.地震处理:碳酸盐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去噪算法研究、海上多震源数据分离方法

6.地震解释:地震岩性分类、断层识别、储层识别、地震属性、Q值提取、裂缝预测、脆性预测。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深度学习在地震数据中的应用,如利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岩性分类和叠前参数反演等;

2.数字岩心微观因素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3.通过对波场解耦来给定逆时偏移标量成像条件;

4.利用方位各向异性弹性阻抗来进行裂缝预测;

5.跨频段地震岩石物理测量技术;

6.页岩气脆性预测新方法;

7.利用“两宽一高”地震资料识别岩性体;

8.页岩气岩石物理建模过程中考虑微纳米孔隙的影响。(续完)

(年会组委会)


 

 

2019520-22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和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共同主办,长安大学承办、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与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协办的第三届重磁电方法及应用国际 (GEM Xian 2019: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avity, Electrical & Magnetic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院长李振洪教授主持了开幕式。长安大学副校长贺拴海教授、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代表李雄博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秘书长郭建教授、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李耀国教授分别为大会致开幕词。


 

本次会议涉及重磁电方法原理与技术、油气勘探与生产、矿产与地热资源、地下水资源、环境与工程等专题。共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稿件180余篇,最终录用并在会议上报告交流的口头报告、张贴报告近120篇。同时,有8家企业及院校在本次大会上做了展览分享。各位参会代表在重磁电大会主题领域的建模、处理、解释与应用等近20个细分专题上,参与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在当前社会工业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重磁电方法及应用的创新技术与成功案例不断涌现。同时,新的工业需求也对该领域相关方法与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此,在学术与工业界持续开展同行研讨,共商共推意义重大。

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及协办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本届大会于522日圆满谢幕。特别感谢承办单位长安大学对此次会议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周到服务,保证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学会秘书处)


 

 

2019311日至1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2019年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在广西柳州、桂林二地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城市地质、岩溶地质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应用,关注区域性地球物理技术发展,以院士、专家的前瞻性思维,助力广西城市地质工作及生态环境建设;把脉广西地勘行业走向,为地勘行业转型发展献策;通过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为基层地勘单位创建合作交流平台。活动由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对接承办,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量米勘探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得到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广西科协、柳州市科协的大力支持。

311日上午,2019年院士专家广西行活动以主题报告会形式在柳州莲花山庄启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张起钻总工程师、广西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曾永林部长、柳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罗丽娟副主席、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30余位副主任、专家委成员及特邀嘉宾、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熊彬理事长、许瑜秘书长,广西地矿局所属单位和广西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单位代表共80余人出席、参加了主题报告会。

主题报告会由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徐佩芬主持,在简短的开幕式上,郭建、张起钻、曾永林分别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广西地矿局和广西科协致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充分肯定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并祝活动圆满成功。张起钻总工程师介绍了广西地矿局的基本情况,十分感谢彭苏萍院士及各位专家集聚广西,为广西发展、广西地球物理工作的转型发展出谋献策。他表示,院士专家主题报告会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术盛会,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的专家们到广西传经送宝,对促进广西地矿局和业内顶级专家的交流、提升广西各有关单位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广西科协学会部长曾永林在致辞中介绍了广西科协对学会活动的高度重视,并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促进、推动广西的学会活动,持续助力广西开展学术交流。

彭苏萍院士首先作了题为“现代煤炭开采活动对水资源及地表生态的影响”的主题报告,从研究概况、现代煤炭开采全周期时移检测方法、现代煤炭开采下水资源影响规律研究、现代煤炭开采下地表生态影响研究、研究结论五个方面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分析了现代煤炭开采活动对水资源及地表生态的影响。彭苏萍院士的精彩报告对矿产大省广西矿产开发的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随后,全国城市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城市地质室主任葛伟亚教授级高工作题为“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从新时代城市地质的新形势、新要求、新实践三大方面全面介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对城市地质工作的巨大国家需求、新时代城市地质调查的总体思路与工作内容,最后介绍了我国已有及将来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及规划,并以试点城市的示范性成果为例,展示了新时代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丰富内涵及应用领域。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昌彦教授级高工作了题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地质工程问题与工程物探技术发展”的主题报告,与大家分享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地质与工程的相互作用,物探新技术应用,浅地表地下病害高精度探测技术及技术体系建设的成果与经验。

三位院士、专家的精彩报告内容新颖,引发与会专家、代表的浓厚兴趣。大家结合广西及自身实际情况提问,与院士专家探讨交流。

当天下午,郭建秘书长、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专家一行20余人及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许瑜秘书长、吕玉增副秘书长等来到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与该院同行进行研讨交流,院领导苏济钦、石科、黎海龙及技术骨干20余人出席。石科副院长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物勘院概况,播放了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建院60周年纪录片,展示了该院生产科研成果。随后,该院技术人员向专家们分享了近年来的典型项目案例,并针对技术难题向在场专家请教探讨。专家们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从物探技术、实践经验、行业方向及如何加强人才技术队伍培养、建设等多个方面为技术人员答疑解惑、传经送宝。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发言踊跃,彼此建立了联系,拓宽了学术交流视野及渠道。

313日下午,郭建秘书长及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专家、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熊彬、许瑜、吕玉增等一行15余人转道桂林,来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该所蒋忠诚副所长、探测室雷明堂主任、岩溶地质室甘伏平主任、蒋小珍副主任及技术骨干参加座谈。蒋忠诚副所长向专家们介绍了岩溶所的基本情况及特色研究方向,概要介绍了该所在岩溶动力学与应对气候变化,岩溶生态与石漠化治理,岩溶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塌陷监测预警与防治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介绍了该所岩溶地质试验基地,双方围绕工程建设、城市地质中的岩溶地质灾害防治、岩溶区物探工作的难点及关键技术进行了交流探讨。会后,专家委员一行参观了该所中国岩溶地质馆。

本次活动以学会工作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助力广西城市地质工作及生态环境建设为抓手,主题明确,涉面精准,指导意义强。通过院士专家的主题报告及与基层地勘单位的座谈交流,为广西地勘行业转型发展把脉、献策,引领促进并将持久助力广西地球物理事业发展。活动期间,院士专家与基层科研技术人员的多层次、多层面沟通交流,并与广西地矿局、广西科协和基层单位达成加强合作交流共识,达到了为基层地勘单位创建合作交流平台的目的。本次活动对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和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的自身建设也起到良好的带动与促进作用。进一步了解基层单位的所思所想,找准工作方向,做好“四个服务”,是学会工作的努力目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深部探测及地震监测新进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201932526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欧华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英国Güralp公司携手承办的“深部探测及地震监测新进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参加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等院校、英国Güralp公司、英国剑桥大学等共32家单位,90余位代表(其中国外专家5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研究员担任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赵俊猛研究员担任组委会主席。


 

赵俊猛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开幕式,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和滕吉文院士致辞并做了重要讲话,滕吉文院士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对我国深部探测及地震监测工作提出了很高的期望。

研讨会优选了国内外专家报告22篇,报告内容涉及深部探测、地震监测以及海洋监测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多种探测手段、仪器方法应用,并展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中国科学台阵工作新进展、青藏高原科学探测、龙门山断裂带研究、大地电磁法和宽频带法联合反演研究、极端条件下的宽频带观测技术研究、海洋OBS应用、Güralp宽频带地震仪在世界上的应用等。

本次研讨会还对宽频带地震仪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袁松涌高工对宽频带地震仪在野外的安装提出了很多好的方法和建议。在一些会议报告后,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由资深专家进行点评,这也成为本次研讨会重要的特点和亮点。赵俊猛研究员和丁志峰研究员对会议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一次真正的“国际研讨会”。会议也号召,在未来的深部探测和地震监测研究和应用中,应该更重视原始数据的观测质量和所包含信息的挖掘,继续加强地球物理各种数据和高水准仪器的综合性应用研究,进一步提高应用效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赵俊猛研究员代表3家主办单位感谢北京欧华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英国Güralp公司为大会所做的工作,并希望同行专家和工作者能发扬成绩、不断前进。

                                    (深部探测及地震监测新进展国际研讨会会务组)


 

201942日,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一届“亚洲大陆边缘地球动力学过程”青年科学论坛在杭州三台山庄召开。论坛推出一系列富有创见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成为联系和聚集青年科研人员、鼓励创新、奖励厚学的重要阵地。

“亚洲大陆边缘地球动力学过程”青年科学论坛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论坛以亚洲-非洲大陆边缘海地质及演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装备与技术、海洋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等为主题,目的在于鼓励35岁及以下的青年学者积极投身海洋地球科学研究。

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及高校的19名青年科研人员和硕、博研究生展示了各自在深部结构、构造与沉积作用,数值与物理模拟以及海洋地球物理设备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阶段性进展,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亚洲大陆边缘的南海、黄海、日本海沟,还包括了开放大洋的西南印度洋,以及非洲的莫桑比克海脊。来自尼日利亚和莫赞比克的两位留学生也做了精彩的报告,为本次学术研讨会带来了国际气息。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的郝天珧研究员、江为为研究员、徐亚副研究员、游庆瑜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万世明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吴怀春教授,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田丽艳副研究员,以及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丁巍伟研究员、阮爱国研究员和唐勇研究员出席本届论坛并担任评委,并对优秀学术成果报告进行奖励,包括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10人)以及优胜奖(4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洋地球物理专委会、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全国第六届防灾减灾之路

——新时期的群测群防暨忻州防震减灾启示研讨会纪要

 

 

201948-1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办,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与公共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协办的“全国第六届防灾减灾之路--新时期的群测群防暨忻州防震减灾启示研讨会”在山西忻州市举行,来自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家及学者75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建国研究员主持,忻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益诚到会并讲话,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开幕式上,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耿庆国研究员作了题为“鼎力做好20192025年中国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和减灾对策研究”的发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陆其鹄研究员作了发言,他讲述了李四光、翁文波等老一辈科学家对地震灾害的预测预防工作的重视;忻州地震局局长李文元作了大会特邀报告。他报告中讲到,以前忻州地震局的防震减灾工作连续10年排在山西地级市的末位,2014年以来,在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获取全省防震减灾目标考核第一名、全国地市级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会议还邀请了已故中国地震学家、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创者李善邦之子李建荣先生做了报告,他简述了李善邦1930年在北平西郊创建我国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成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震台的峥嵘历程。

本次研讨会收到学术论文46篇,并刊印了《2019中国防灾减灾之路论文集》,以供会议交流。与会代表围绕着会议的主题,踊跃作了发言,本次会议采用了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会前,应忻州市地震局的邀请,围绕着“怎么判别将会发生地震,怎么能够踢好‘临门一脚’?”耿庆国、汪成民、陈维升三位研究员到该局为他们做了精彩的报告,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

会议期间召开2019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与会代表根据各自掌握的信息、观测资料在会上进行了交流。

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193710月初忻口战役遗址。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20196151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基地共同主办了“密集台阵和探测新技术研讨会暨第四次密集台阵学术研讨会”。

密集台阵探测手段和噪声成像的发展是地震学理论与技术的重要变革,是一种代表地球物理高分辨率探测方向的新技术体系。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经在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观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密集台阵观测与噪声成像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的探测、微震监测、火山、地热和矿集区精细结构、断裂带的空间分布,以及大陆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方法对支撑我国城市地下空间(0500m)、自然资源(03km)和地球深部(中上地壳)三维结构的精细探测,甚至实现岩性结构的探测具有变革性意义。

参加本次研讨会议的代表来自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

盟中国委员会(YESCHINA)、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和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等科研与仪器制造厂家,共计150位专家学者。

21位专家学者就密集台阵与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实验进展和实际应用情况,就进一步发展和推动密集台阵探测技术及其它相关新技术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以及在不同尺度和不同梯级地壳结构探测研究中心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汇报交流。

中国科学院姚振兴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吴珍汉、吕庆田和地科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马岩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原出席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具体承办。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秘书处摘、编撰自会议材料)


 

2019415419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到山东“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大讲堂”院士工作站单位指导工作。


 

活动期间,滕吉文院士先后赴胜利油田、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指导科研活动。滕院士一行秉持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动员自然资源工作者积极投身“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伟大实践,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及会员单位今后工作开展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1、胜利油田学术报告会

416日上午,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承办的2019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大讲堂报告会在胜利宾馆会议中心召开。滕吉文院士作了《我国化石能源勘探开发潜能与未来》的学术报告。胜利油田集团公司高级专家隋风贵及科技处、油气勘探管理中心、物探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测井公司及技术检测中心等单位有关领导专家共计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滕院士结合大量国内外数据统计和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战略安全需求的现状。重点从“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m)、页岩油气、煤炭和煤层气”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滕院士强调,目前我国要重点、合理开发“第二深度空间”油气能源,加强国家页岩油气资源战略储备,强化高新科技在煤炭和煤层气及煤能转化中的应用。院士精彩的报告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对胜利油田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刘元生理事长、李才明副秘书长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2、滕吉文院士指导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单位科研活动

418日上午,滕吉文院士一行莅临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就公司智慧城市及地下空间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座谈。

滕院士肯定了公司事业部有关“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发挥地下空间数据价值及污染防治中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的发展思路并表示,在转型升级背景下积极推动示范项目落地,打造样板标杆非常关键,并且要积极探索地下空间应用领域。滕吉文还表示污染防治工作涉及类型很多,鼓励公司要形成自身优势,形成“治理-防范-回收利用”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随后,滕院士出席了由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公司主编完成的山东省工程建设《城镇道路地下病害体探测技术标准》宣传贯彻会议,并在会上从规范标准的技术层面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他与会的专家领导及技术人员就规范内容展开了积极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对规范的补充和完善具有指导性意义。

3、滕吉文院士指导济南市高新区正元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

419日下午,滕吉文院士应邀出席了高新东区-正元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活动,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善法、中国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员李才明、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高如同及高新东区商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庆华等出席了此次揭牌仪式。

4、滕吉文院士指导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勘察总院活动

418日下午,滕吉文院士应邀前往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勘察总院,对禹城市李屯地区地震勘探项目进行指导。并针对后续的勘探工作给出相应技术指导和建议。目前此地震勘探项目正在进行中。

滕吉文院士此次到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及会员单位指导工作,其指导建议字字灼金,响应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对山东省资源勘探、城市建设等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山东省在城市转型中如何进行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问题具有启示和引领作用。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认识地球,走进地球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开展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

 

世界地球日(Earth Day)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20194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旨在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动员自然资源工作者积极投身“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伟大实践,激发青少年形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自然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吉林省测绘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共同组织发起了以“认识地球•走进地球”为主题的实验室开放日暨世界地球日活动。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韩立国秘书长、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牛雪峰副院长、徐军副院长、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潘保芝主任、吉林省测绘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王明常主任、吉林大学附属小学康婧老师及部分师生等参加了本次活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牛雪峰副院长为活动致辞。来自吉林大学附属小学的同学们带来欢快活泼的歌曲和歌唱地球的诗朗诵;流浪地球、地球与环保的主题报告从全新的视角介绍地球的构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全息三维互动游戏让同学们了解到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技术;虚拟实验体验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虚拟世界带来的优势。

通过本次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地球结构、探测方法、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环保意识;明确了低碳环保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


 

425日,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成功举办“2019年度地球物理前沿学术成果及应用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前沿学术成果、技术进步服务生产实践。

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以“学习、实践、超越”为题,系统宣讲了“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这一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果的研究成功过程、成果水平及应用现状。何院士介绍的经验是“从学习起步,自信是创新的起点;耐得住寂寞,创新从基础理论开始,理论创新带动仪器研发实现突破;思路创新,最终使广域电磁勘探技术及装备在全国成功推广应用”。

 南京大学施斌教授以“用光纤感知大地”为题,在大会上系统介绍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及其应用”这一荣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取得成功的过程、成果水平及应用现状。从1998年受市场需求启发产生创意开始,潜心探索攻关20年,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逐步走到国际绝对领先的位置。施斌教授取得成功的体会是“正确选题+努力坚持”。

吉林大学殷长春教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梁光河教授、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程光华教授及江苏地质勘查技术院综合物探分院王军成院长,分别就“航空电磁勘查技术及应用”、“深部物探在成矿区带和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等为主题进行了大会交流。

本次报告会目的是促进地球物理科技进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体现科研成果的真实价值。本次会议6个报告紧扣主题,内容充实,受到与会者的一致高度评价,远远超过预期目标,对江苏省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及强化科技进步在生产实践中的支撑作用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潘正勤局长到会讲话。江苏省科协岳智顺处长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来自江苏及甘肃、安徽等省份的地球物理专业领域专家学者120多人出席会议。

 以本次报告会为契机,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还成立了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本次会议由江苏地质勘查技术院联合主办及承办。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为交流近年来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各理事单位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总结经验,为国民经济建设和首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201958日,北京地球物理学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楼204会议室召开了2019年学术交流会。


 

此次会议由北京地球物理学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各理事单位代表及石油大学的师生共30余人参加了学术交流。会议由狄帮让副理事长主持。我会理事长侯惠群教授、前理事长李宁教授、常务理事薛爱民教授、理事卢占武研究员、核工业地质研究院张松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丁拼搏等专家分别就核能技术、石油测井软件、地震成像技术、青藏高原构造地质、地热勘查、地震物理模拟等方面做了精彩的报告。

学术报告会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郁,与会人员纷纷希望以后能够多多举办类似的学术会议,增加首都地球物理工作者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积极促进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

            (北京地球物理学会)


 

 

530日,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了科普活动。由全国创新思维与数理科学首席传播专家石殿祥作题为“算法·智能·创新思维”的科普报告。科普报告在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料处理中心举行。研究院从事资料处理的科技人员50多人聆听了科普报告。


 

出席科普讲座的受众全都是计算地球物理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在日常资料处理工作中离不开算法、优化与程序设计。此次报告有针对性地讨论了算法设计、优化、人工智能等普遍关注的话题。报告从化归思路谈起,分析了思维定式在常规研究中的作用和局限,石殿祥博士结合自己几十年工作的经历讲述了模型的建立、使用与验证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开拓的重要性,并对差异性创造思维、探索式创新思维、优化式创新思维等及质疑与否定对科学发现的催化作用等问题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悟,通过一些典型的人工智能题目的解析,阐述了科学发现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报告受到与会人员的热烈欢迎。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952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等一行3人到访地矿集团,对集团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工作进行指导会谈,地矿集团总经理高菊生出席会议。


 

会上,高菊生总经理对郭建秘书长一行到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并指出,近几年来,地矿集团充分利用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科技平台,筑台引凤,积极开展了“院士专家基层行”“地球物理找矿方法研讨会”等活动,邀请陈颙、滕吉文、毛景文、何继善、汤中立等在站院士每年莅临传经送宝,亲赴勘查及矿山项目一线进行指导调研,围绕基层实际工作难题,指导技术人员运用创新的找矿理论和方法开拓眼界,在重要矿集区实现了一系列找矿突破,增加了资源储量,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真正将这一平台做实、做强、做优,喜获了2018年全国百家“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称号,这份荣誉离不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地质科技部主任王瑞廷从地球物理找矿项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境外地球物理技术服务等方面汇报了工作站2018年的工作情况以及下步的具体安排,并表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站位高远、服务基层,精心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和科研创新活动,全国地球物理学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借力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平台,地矿集团得以学习、应用地球物理方面的前沿技术和创新方法,受益良多。希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专家们能在对地矿集团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指导和支撑的同时,着重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民生地质以及物探数据的处理解译等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扶持、指导与帮助。

郭秘书长在听取了工作汇报之后,对地矿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同时介绍了学会近期的学术动态和交流活动,希望地矿集团在学会拟成立的“一带一路地球科学联合会”中积极参与、发挥作用。在业务交流的基础上,学会一行还了解了地矿集团党建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及程序规范等方面的做法,与党委组织部部长肖璐进行了讨论交流。

地矿集团总经理助理王民良、地质科技部、党委组织部、办公室等相关部门以及下属物探队(公司)负责人参与了会谈。

(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


 

 

坚定信念、勇攀高峰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总结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530日是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大力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的热情,动员和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拼搏奉献,用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18日转发的《中国科协科技部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科协发厅字〔201924号)的通知精神,作为学会理事会员单位,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5月中旬至6月上旬组织开展了以“坚定信念、勇攀高峰”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集中宣传,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使命,勇攀科技高峰,以实际行动礼赞共和国七十华诞。

一、领导重视,坚定“主心骨”,唱响“主旋律”

中心总工程师李怀渊为全体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中国记忆之开业之石与核工业产业链”的专题培训。


 

培训中介绍了核工业的创建、发展与取得的成就以及放射性铀矿找矿基础、核工业产业链架构等内容,激发广大职工的奋斗精神,号召大家坚定信念,将全部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伟大征程上来。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求各相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重视科技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激励他们拼搏奉献,坚持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二、汲取精神力量、凝聚价值共识,大力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

531日,中核集团公司“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宣讲团在石家庄电视台进行了现场宣讲,中心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了聆听和学习。通过了解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响应国家号召,胸怀强国梦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国家核武器研制做出牺牲和贡献的感人事迹,深刻体会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所蕴藏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力量,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激发我们要像当年的“两弹一星”元勋那样,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勤于学习、勤勉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三、精心组织,助力成长、勇攀高峰

为鼓励和培养青年人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5月中旬,中心自筹资金,组织航空物探勘查院、核应急研究院、物化探勘查院、地质勘查院、放射性勘查计量站、设备保障部、核仪器研发公司等相关单位开展了“青年英才”科研项目和自主科研项目实施方案编写工作。中心总工程师李怀渊作为专家组组长,对24个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并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最终有4个“青年英才”科研项目和10个自主科研项目通过评审立项,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均针对中心产业需求和技术前沿,负责人均为35岁以下青年人才。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了青年技术骨干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倾听需求,开展科普教育

5月初,通过科普内容问卷调查的形式,征集中心职工关于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的科普意见及2020年的科普需求。共发放问卷52份,收回49份,对收回的培训需求进行了统计。将培训需求统计结果通知航空物探勘查院总工程师孙栋华,要求有针对性的编制交流报告PPT、培训宣传资料。

524日下午,在中心办公楼4楼会议室举办了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的科普讲座活动,包括地面、航空、测绘及财务等专业20余人参加现场培训活动。孙栋华以“航空物探勘查技术”为题,从“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干成了什么”、“举例说明”等五个方面,生动的介绍了航空物探工作的基础知识和中心相关工作情况及成就,讲座内容丰富精彩,把航空物探科普知识送到了各专业职工身边,为财务人员更好的指导航空物探项目预算及执行、中心全体员工了解中心、宣传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开展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一系列活动,中心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刻意识到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性,也深受“两弹一星”老一代科学家爱国情怀的感染,为科技工作者注入了能量,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发扬爱国、奉献、拼搏的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奋进。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根据《中国科协 科技部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的通知》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有关2019年科技活动周的安排部署,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认真组织落实。528日下午,与东方公司科技处联合各级科研单位,召开活动启动会,围绕以“礼赞共和国  追梦新时代”这一主题,联合开展了系列活动。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1、组织召开座谈会。各级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围绕“全国科技工作者活动日”组织召开为科技工作者“解难题办实事”、“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动态”等座谈会,向科技工作者和基层管理者征集意见与建议,以现场办公、现场解答等形式解决与会技术人员的疑问与难题,给科技工作者实实在在的支持,同时激励科技工作者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拿出更丰硕的科研成果。

2、走访慰问科技工作者,寻找最美科技工作者

为进一步增强科技工作者服务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为更好服务科技工作者奠定基础,各单位组织走访慰问老一代和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联合工会、宣传科、信息与新闻中心开展寻找物探处“最美科技工作者”的评选活动。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舆论氛围。5月底至6月中旬,东方公司各单位利用宣传橱窗、网络、有线电视、LED大屏、网站、QQ、微信群等媒体平台,向科技工作者发出《致全东方公司科技工作者的一封信》、《致全东方公司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及张贴祝贺标语等内容,为辛勤工作在勘探攻坚一线的科技工作者送去节日的问候。感谢科技工作者,为了石油勘探事业成立和发展,发扬了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的精神,兢兢业业为勘探海内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三、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注重实效的系列活动

1持续推动创新创效工作,助力科技发展。信息中心成立“卫乾物联网技术创新工作室”,完成东方公司及信息技术中心科研项目13项,形成了SCADAPLCRTU、智能仪表等系列产品,取得了知识产权共计70项。并正在筹划以“工业互联网APP”为主题的“创新大赛”,致力于营造创新创效氛围,鼓励优秀成果参赛,以推动创新成果推广转化。

2、组织技术培训与讲座,搭建共享平台

组织了一系列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先后以《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专注技术服务,促进数字化转型》为主题举办了两期技术与产品交流会,围绕《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梦想云》举办了系列技术培训活动,来自多个业务部门、分公司和区域组织的近百名技术骨干参加了交流和培训。结合科技工作者实际需要,组织了“科技论文撰写”科普专题讲座。讲座邀请《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副主编冯小球、谢洁来为来自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等单位的100多位科技人员重点介绍了科研成果有形化的意义,系统讲述科技论文写作要素和技巧,深入剖析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并仔细解读了期刊投稿具体要求。


 

3、通过知识管理系统、OA及自媒体宣传科技工作

运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这个契机,在内部知识管理系统发布了各项科技奖励文件及申报情况介绍,让技术人员了解科技奖励申报流程。并通过OA宣传栏及“互联石油”微信公众号宣传科技工作及科技成果,让更多的员工知悉公司内部创新情况,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

通过本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和科普周开展的系列活动,营造了关注、尊重、科技工作者的良好氛围,突出了科技服务企业,提高了广大员工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东方公司科技处)


 

 

第六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将于20191027-30日在北京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详细情况可登陆会议网站:http://www.cugs.org.cn

一、发起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承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二、会议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 任:郑永飞

副主任:陈晓非 侯增谦 张培震

成 员: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2. 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张培震

副主任:陈晓非 侯增谦

成 员:

安芷生 蔡晋安 曹代勇 曹晋滨 曹俊兴 柴育成 常 旭 陈 骏 陈 颙 陈福坤 陈海弟
陈树民 陈小宏 陈运泰 程久龙 邓 军 邓居智 底青云 丁 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范蔚茗 方 慧 方小敏 冯 宏 冯学尚 冯佐海 高 俊 高 锐 高建国 耿建华
龚健雅 郭 建 郭进义 郭正堂 韩宝福 郝 芳 郝天珧 何继善 侯泉林 胡 敏 胡见义
胡瑞忠 胡祥云 黄清华 贾承造 蒋少涌 金 胜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 斐
李 貅 李德仁 李海兵 李建成 李建威 李锦轶 李庆忠 李三忠 李曙光 李术才 李廷栋
李文渊 李献华 李小军 李振春 林 伟 刘 静 刘 良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 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培硕 刘少峰 刘少华 刘永江 刘元生 柳建新 龙 凡
罗 俊 罗清华 吕古贤 吕厚远 吕庆田 马昌前 马胜利 马永生 毛景文 孟小红 莫宣学
倪四道 牛耀龄 欧光习 欧阳自远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 任纪舜
任建国 任云生 石 颖 石耀霖 史建魁 舒良树 孙 敏 孙继敏 孙进忠 孙卫东 孙文科
孙友宏 汤良杰 唐晓明 滕吉文 田 钢 童思友 涂传诒 万卫星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赤
王 平 王 强 王 水 王 涛 王成善 王椿镛 王二七 王国灿 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秀明 王绪本 王焰新 王一博 王有学 王岳军 王宗起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福元
吴忠良 夏江海 肖举乐 肖文交 肖序常 谢树成 熊 彬 熊 熊 熊巨华 熊盛青 熊小林
徐 备 徐文耀 徐夕生 徐锡伟 徐学文 徐学义 徐义刚 许厚泽 许继峰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薛国强 严良俊 杨 进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殷洪福 印兴耀 于 晟 岳建华 曾令森 曾昭发 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 玮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少华 张岳桥 张泽明 张占松
赵 越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 赵文津 赵子福 郑建平 郑永飞 钟大赉 锺孫霖
周美夫 周卫健 周泽兵 朱 光 朱弟成 朱日祥 朱祥坤

3. 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秘 书 长:陈晓非(兼)

副秘书长:

郭 建 侯增谦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张培震

4. 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组 长:郭 建
副组长:陈本池 胡 敏 李 貅 李亚琦 刘元生 薛国强 张功成 张青杉 周坚鑫
成 员:董 静 顾 珧 蒋冬伟 李 淯 刘 宁 倪一超 乔忠梅 闫纪红 张学彬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9 10 27-30 日,26日报到。

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四、会议日程安排

10 26 日:会议报到;

10 27 日:上午分会场专题报告,下午大会特邀报告;

10 28-30 日:分会场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

五、《年刊》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陈晓非
副主任: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委 员:
巴 晶 蔡红柱 曹淑云 陈 斌 陈 唯 陈桂华 陈汉林 程久龙 储日升 崔 峻 邓 明
董树文 高 原 葛洪魁 何登发 胡修棉 黄 建 黄辅琼 琚宜文 雷建设 李惠民 李景叶
李鹏飞 李忠海 厉子龙 刘 曦 刘 洋 刘青松 刘显东 刘勇胜 吕庆田 缪秉魁 倪宇东
裴顺平 彭伟斌 屈春燕 任俊杰 申旭辉 沈 萍 孙卫东 孙文科 汤 吉 田 钢 汪汉胜
汪毓明 王 强 王荣生 王世民 王伟涛 王新明 王秀明 魏春景 夏少红 谢树成 徐 星
徐建桥 徐锡伟 徐义刚 薛国强 颜茂都 杨 进 杨顶辉 杨宏峰 姚华建 殷长春 印兴耀
于常青 袁万明 岳 汉 张 伟 张宝林 张海江 张晓东 张永生 张岳桥 张振国 赵翠萍
赵连锋 郑建平 郑文俊 周建波 周永章 朱弟成 邹长春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板两种形式)。

(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杨顶辉  田小波  赵俊猛  于常青  陈 

(2)岩石圈变形、流变及动力学

召集人:曹淑云  张      勤  石许华  梁琛岳  张进江  刘俊来  刘永江  章军锋

(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  杨振宇  潘永信  黄宝春  杨天水

(4)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

召集人:徐义刚  李曙光  李忠海  刘少峰  孙卫东  许文良  郑天愉  朱 

(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裴顺平  赵俊猛  陈永顺  徐 

(6)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

召集人:李亚林  胡修棉  何登发  刘少峰    平  侯明才

(7)-陆格局演变及资源环境效应与大洋科考

召集人:厉子龙  李春峰  吴 

(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  徐夕生  马昌前  陈      强  王  涛  杨进辉  黄小龙  王孝磊

(9)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朱弟成  胡修棉  陈  凌  杨志明  万  博  王 

(10)造山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

召集人:董树文  高    吕庆田  陈宣华

(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肖文交  周建波  秦克章  王     

(12)燕山运动与东亚汇聚

召集人:张岳桥  王  勤  董树文  李建华

(1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

召集人:杨树锋  贾承造  陈汉林  贾    郭召杰

(14)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杨石岭  李高军  颜茂都

(15)新构造与地表过程

召集人:王伟涛  郑文俊  付碧宏  李海兵  袁道阳  张培震

(16)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任俊杰  任治坤  王  华  吴中海   

(17)增生型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李鹏飞  蔡克大  王  博  万  博  尹继元

(18)不同类型地震活动断层三维建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召集人:徐锡伟  张海江  何宏林  雷建设  于贵华

(19)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陈棋福  梁春涛  艾印双  何宏林

(20)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召集人:杨宏峰  蒋长胜  唐啟家  张    万永革  何昌荣

(21)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

召集人:郑文俊  张培震  邵志刚  王庆良  周龙泉  张竹琪  陈九辉  王 

(22)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召集人:张晓东  张培震  任金卫  周仕勇  江在森

(23)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召集人:李忠海  黄金水  张  南  冷     

(24)Progress in the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of Asia

ConvenersYue Han,Leng Wei; Yu Chunquan, Wang Teng, Shi Xuhua

(25)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召集人:赵连锋  裴顺平  包雪阳  张固澜

(26)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

召集人:张振国  章文波  储日升   

(27)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地质灾害

召集人:陈桂华  袁仁茂  程  佳  鲁人齐  张世民

(28)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王海涛  黄辅琼  陈界宏        鹏  李 

(29)“张衡一号”卫星应用与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探测计划

召集人:申旭辉  史建魁  罗志才  刘立波   张学民

(30)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李志伟  曾琪明  屈春燕

(31)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召集人:汪汉胜  江利明  王泽民  刘世杰  李志伟  周  浩  龙  笛  宋春桥

(32)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孙文科  许才军  王  琪  申文斌    熊  付广裕

(33)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于常青  李  明  尹宏伟  邹长春

(34)盆地动力学与能源

召集人:何登发  琚宜文  刘树根

(35)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

召集人:琚宜文  曹代勇  何登发  卢双舫

(36)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召集人:袁万明  王    张志诚  陈    邱楠生  田云涛  沈传波  任战利

(3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

召集人:黄  建  苏本勋  樊海峰  何永胜  赵新苗

(38)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召集人:魏春景  张泽明  刘晓春  吴春明  吴元保

(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召集人:郑建平  夏群科  汤艳杰  郭    张铭杰  陈立辉  刘传周  刘金高

(4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召集人:杨顶辉  刘伊克  李小凡  赵志新  符力耘

(41)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召集人:代立东  李  元  刘  曦  倪怀玮    翔  杨晓志  张宝华  张  莉  张志刚

(42)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

召集人:蔡晋安  沈  萍  陈会忠  胡天跃  彭丰林

(43)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夏少红  徐  亚  童思友  王大伟  宋海斌  高金耀

(44)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召集人:赵国泽  黄清华  王绪本  胡祥云   

(45)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刘    邓志文

(46)环境地球物理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

召集人:杨  进  钱荣毅  曾昭发  硕良勋  邓居智  雷晓东  常锁亮

(47)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召集人:田  钢  张海江  徐义贤  何展翔

(48)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蔡红柱  熊  彬  底青云  李    徐佩芬  李  坚  张建清

(49)固体矿产测井进展与应用

召集人:彭伟斌  邹长春  赵  杰  谭成仟  潘和平

(50)油藏地球物理

召集人:李景叶  曹俊兴  陈小宏  肖立志

(51)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张海江  王一博  常  旭  桂志先  梁春涛

(52)深地结构、地震过程与地下新能源勘查开采

召集人:储日升  张海江  陈海潮

(53)中国人工诱发(触发)地震研究

召集人:赵翠萍  刘 

(54)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葛洪魁  印兴耀  耿建华  曹    郭光军

(55)油气地球物理

召集人:印兴耀  常  旭  刘  财  曹俊兴  周 

(56)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姚华建  王  涛  王宝善  李红谊   

(57)壳幔介质地震各向异性

召集人:高  原  王  赟  吴庆举  艾印双  杨顶辉

(58)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毛伟建  符力耘  杜启振  孙卫涛  巴  晶  何 

(59)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程久龙  于景邨  吴燕清  程建远  杜文凤

(60)智能仪器技术及其在地学探测中的应用

召集人:底青云  邓  明  林  君  方广有

(61)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召集人:王彦宾  冷  伟  张  伟  刘 

(62)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召集人:李  宁  何兵寿  薛国强  王万银  范伟粹

(63)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徐建桥  李  辉  吴晓平  王谦身

(64)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 波  何建森

(65)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崔  峻  魏  勇  倪彬彬  宗秋刚  万卫星

(66)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

召集人:缪秉魁  秦礼萍  胡  森  刘建忠  肖 

(67)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王世民  蔡永恩  孙 

(68)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召集人:王荣生  符慧山    猛  杜爱民  陆全明

(69)矿物-流体界面的实验与计算研究

召集人:何宏平  刘显东  陈天虎  周根陶  朱建喜

(70) 岩矿测试新技术与新方法及其地质应用

召集人:刘勇胜  韦刚健  杨岳衡  袁洪林  胡兆初

(71)地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应用

召集人:翟明国  周永章  成秋明  肖克炎  毛先成

(72)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陆雅海  鲁安怀

(73)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最新进展

召集人:徐  星  朱茂炎  陈中强

(74)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

召集人:王新明  冯新斌  于志强  金章东  傅平青  王格慧  何秋生

(75)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76)新能源、科学深钻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

召集人:邹长春  高文利  刘昌岭  刘之的  赵建国

(77)井孔地球物理学及深部钻测

召集人:王秀明  唐晓明  肖立志  汤天知  董经利

(78)地球化学进展

召集人:李曙光  郑永飞  李献华  徐义刚  张立飞  孙卫东

(79)地球深部碳循环

召集人:陈  唯  刘勇胜  李曙光  张立飞  许 

(80)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召集人:殷长春  李  貅  曾昭发  郭子琪  孟庆敏

(81)地球磁场及地磁异常变化现象

召集人:陈  斌  倪  喆  袁洁浩  冯志生  康国发

(82)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召集人:吕古贤  张宝林  王宗秀  许德如  周永胜  陈正乐  赵 

(83)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

召集人:董树文  赵文智  吴爱祥  侯增谦  吕庆田

(84)超深层(油气)重磁电震勘探技术

召集人:徐礼贵  邓志文  倪宇东

(85)中国钾盐矿产基地成矿规律与深部探测技术示范

召集人:张永生  李伟强  颜茂都  郑天发    武  侯献华  苏克露

(86)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召集人:赵国春  郭敬辉  刘福来  张栓红  龙晓平  王孝磊  张少兵

(87) 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

召集人:董云鹏  宋述光  吴元保  闫    裴先治  孙圣思

(88)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高精尖学科建设专题

召集人:吴福元  潘永信          郭敬辉

分专题详细内容请登陆会议网站www.cugs.org.cn 2019年中国地球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

七、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本届年会提交论文需使用年会网站提供的在线编辑系统进行撰写,页数不超过 4 页(114 行,包含参考文献)。

征稿截止日期:2019731日。

八、优秀学生论文奖

本届大会将设“优秀学生论文奖”。

九、会议注册费

1.交费时间:

201985日前注册交纳:注册费1600 元(学生1000元,不含博士后);

201985日后注册交纳:注册费1900 元(学生1200元,不含博士后)。

2.交费方式:详见“十二.付费办法”。

3.报名方式-网上注册(网站注册截止日期:1018日)。

请登录学会网站 www.cugs.org.cn 在线正确填写参会信息,注册参会。

注意:85日前(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预交注册费者,论文编入会议报到时正式发布的《会议指南》并安排口头报告或张贴报告;85日后交注册费者,根据会议情况决定是否安排做报告。

十、食宿

本次会议食宿自理,请各参会代表酌情自行在各大旅游网站中预定房间;具体详情请参阅年会网站 www.cugs.org.cn

十一、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技术成果、各类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收费标准

 

项  

收费标准

1

展台3m×3m(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16000元/个

2

展台2m×2m(仅限相关院校、专业期刊、出版社,含两个免费参会名额)

4000元/个

3

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 (一次25分钟)

6000元/25分钟

4

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 (一份为2000张/件)

6000元/份

展览联系电话:010-82998024,邮箱:cgs60y@163.com

参展费用请在85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二.付费办法”。

财务联系电话:010-68729347,学会办公室电话:010-82998257 82998024

请参展单位于 10 27日到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 8 号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布置展厅。

十二、付费办法

1.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负责收费事宜;

2.本次会议论文将以两种形式出版:

(1)所有论文收录为会议论文集(光盘),在年会中发放。

(2)如需在正式出版物中刊登,每篇论文需缴纳论文评审费 300 元,在会后制作、邮寄正式出版光盘(有正式出版物刊号、可被检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免交论文评审费,费用由学会承担。

3.评审费、注册费(会议费),展台等费用请于85日前汇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4. 请汇款备注中注明:费用名称、第一作者姓名、专题号、联系电话。

5. 交费方式;

(1)银行转帐:

开户名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银行帐号:0200007609014454432

(2)支付宝在线支付

登录个人账号,在“会议费用”中点击“未支付费用”,使用支付宝支付,支付后实时到帐。(使用支付宝支付,不用上传凭证)

6.凡已交纳注册费,但无法参会者,注册费一律不退,会后请联系大会会务组,寄会议论文集(光盘)一张。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代章

2019年5月8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9    2    总第146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董静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