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43

 

 

深切哀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先生逝世

行止于景行,仰止于高山——诚重悼念刘光鼎先生

深切怀念敬爱的刘光鼎主编

刘光鼎先生与国家安全地球物理——悼刘光鼎先生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届二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专题学习会在北京召开

《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初稿通过评审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暨矿山地球物理院士专家论坛隆重举行

201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在河北涿州举行

   2018年勘探地球物理国际会议(CEG)

   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开班暨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河北涿州举行

   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首期学习班结业

第二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暨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工作会议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

我会“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编委会第五次会议纪要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3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续)

第二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2018第五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第6届WTGTP)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年会成功召开

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在汉中市举办

地方学会

汇聚南海,共商南海开发战略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纪要

2018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青岛举办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2018学会工作促进会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组团参加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水利电力分2018年联合学术年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2018年第三次常务理事会

地下热水资源勘测及系统化开发利用技术高级研修班在太原举办

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科普日“认知海洋——探索深潜的奥秘”

报道

高发金、李文龙对“长江2018年第2号洪水”三峡水库入库洪峰流量做出了较好预测

喜讯 

热烈祝贺《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简称EPP)期刊被ESCI收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长,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我们尊敬的刘光鼎院士不幸于201887日傍晚18:50离开我们,享年89岁。让我们永远记住刘先生对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伟大贡献。

 

行止于景行,仰止于高山1

——诚重悼念刘光鼎先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前任理事长  陈颙

 

  刘光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8718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刘光鼎先生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七十载,是我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奠基人。刘光鼎先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他提出的中国“油气二次创业”等重大科学论断成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国家战略。作为杰出的教育家,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培养的众多学生已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来,刘光鼎先生是我最尊敬的良师益友,刘先生的生日在1229日,我的生日也在年底,刘先生带着我一起过生日,一带就带了二十几年。噩讯传来,夜不能眠,写下此文,是我对先生诚重的悼念。

 

开拓创新,高山仰止

 

  刘光鼎先生1929年生于北京,籍贯山东蓬莱。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

  刘光鼎先生最具声誉的称号是“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他一辈子为中国寻找石油,特别是为中国海洋能源开发所作的贡献,被称为具有“开创性”。

  刘光鼎50年代末到前苏联考察了海洋物探工作,参与了前苏联黑海海洋物探工作。60年代初在国内组建了海洋地球物理勘探队伍,在当时非常艰苦的条件完成了中国自己的海上物探工作,他和同事们共同编写的《渤海海底地质构造初步研究报告》被评为1965年国家科委重大成果。1982年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研究”,在中国近海大陆架地区发现六大新生代沉积盆地及一系列含油气构造。1995年,刘先生主编的《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图册》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1817, 刘光鼎院士给国务院领导写了一份关于中国油气资源第二次创业的报告。油气二次创业提出后,这种开拓创新的思想造就了几代油气科研工作者。

 

大道无痕,景行行止

 

  刘光鼎先生曾在大学、地矿部和中科院工作过多年,但他的活动和影响是跨部门和跨学科的。他长期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等学术领导职务,早在十年前,他率先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举起了“地球物理和经济建设”的旗帜,率先开展了和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长期友好的合作,率先在科技部领导下实行学会评奖的试点工作。在刘先生主持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为了地球物理工作者之家,成为了全国地球物理事业创新活动的大平台。 

  刘光鼎先生用他的实践,不仅教给我们如何做事,也教给我们要如何做人:理想、追求和乐观。“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用来帮助那些有理想和追求的年轻人。刘先生身上永远充满阳光,尽管工作繁忙,但他每天早晨都要坚持练太极拳。刘光鼎在太极拳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曾出版过太极拳方面的专著,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说太极拳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锻炼。刘光鼎还爱好写诗,曾出版《渔樵之歌》诗集。同时刘光鼎还是一个武侠小说迷,他的公文包里总是要放上一本武侠小说,在出差的路上看上一看,是一件惬意的事。

  刘光鼎先生一生光明磊落,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他用无私奉献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的逝世是中国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刘光鼎先生,沉痛悼念刘光鼎先生!

  刘光鼎先生千古!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见于《诗经.小雅》,意即:像高山,令人敬仰;像大路,让人遵循。

   
刘光鼎院士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3届、第19届学术年会上

刘光鼎院士(右一)获国家海洋局颁发“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

刘光鼎诗词集与墨宝

 

 

 

深切怀念敬爱的刘光鼎主编

地球物理联合编辑部

 

  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原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席、原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中国委员会主席、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我们敬爱的《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主编刘光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2018871850分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9岁。

  1989年末,时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的傅承义院士推荐刘光鼎院士担任主编。从那时起到今年87号,刘光鼎院士就开始了《地球物理学报》的主编生涯。您29年如一日, 为《地球物理学报》的发展和壮大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多年来,您坚持每篇稿件必亲审、签字,坚持对任何稿件都要经过两位小同行专家的评审、再由主编签字的审稿制度。在忙的时候,几乎每周都要有数十篇稿件经您审查签发。经常有许多来您办公室的人们看到办公桌上高高叠放的学报稿件,看到您孜孜不倦地批改圈阅堆积如山的来稿时,无不为之动容。您为《地球物理学报》的发展提出了高屋建瓴的主张,您制定的关于学报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和具体规章制度,为学报的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0228日,您上任伊始,就主持了新一届编委会扩大会议。强调一定要继承和发展傅承义先生提倡并一贯坚持的严谨、求实的办刊精神。对今后《学报》的建设和发展,您亲手制定了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五大举措:

  1)找准《学报》定位。学报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其“提高”和“综合”这两个作用。提高,要反映本学科的最高水平;综合,要全面反映地球物理各个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既要刊载独创性研究成果和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论文,也要刊载技术性强的应用研究成果,学报要面对国家建设的主战场。要时时刻刻把学报的学术质量永远放在第一位,注重期刊的国际化趋势。

  2)建立严格稿件评审制度。每篇论文必须有主编签字方可发表。主编根据专家的意见和综合分析,确定文稿的取舍。靠严格的评审制度来抵制学术上的宗派作风。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3)重视编委会的作用,将编委会工作制度化。决定每年召开一次编委会全体会议,听取和审议编辑部主任做的年度工作报告, 对期刊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和计划。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

  4)开展学术交流,扩大新的学术增长点。《地球物理学报》办刊宗旨和主要任务是: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因此,在刊登内容上,要强调扩大刊登范围:①开拓新的学术增长点;②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③与能源、环境、灾害有关的地球物理问题;④理论与应用并重。

  5)关心编辑队伍成长, 加强期刊编辑部建设。提高期刊编辑现代化水平,改善编辑部工作环境;注重编辑队伍人才建设,不断补充有学识、熟悉业务的优秀人才加入编辑队伍;关注编辑人员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在各方面给予编辑人员切实帮助。

  自此,《地球物理学报》按照您的五大举措认真工作,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长盛不衰,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延续了国内地球物理学期刊的权威地位,持续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从1990年到2018年近30年的时间内,让中国地球物理学成果海内外广泛传播,展示了中国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创新性成果,海内外学界高度关注。这期间,虽编委队伍、编辑队伍经历了新老更替,但期刊的优良传统没有变,公正办刊、不徇私情的工作信条没有变。

  值得一提的有两件事儿。一是20045月,您提出组建由《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物理学进展(您是主编)》两刊合作的联合编辑部。让两刊优势互补,形成我国地球物理学期刊的集群优势,分层次吸收我国优秀的地球物理及相关学科稿件,开辟了新的办刊模式,走联合办刊之路。二是2017年起,在您的支持下,我们成功创办了更专业性的中国第一个行星物理专业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万卫星院士主编),进一步拓展了地球物理学的传播领域。

  1948年《地球物理学报》创刊70年来,经历了翁文波、顾功叙、傅承义和刘光鼎四位院士担任了四任主编,在科学巨匠们的领导下,《地球物理学报》翔实记录了我国地球物理学发展历程, 引领了学科的发展方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抚今思昔,我们深深为老一辈科学巨匠的远见卓识所折服,深深的怀念敬爱的刘光鼎主编和傅承义等三位主编。《地球物理学进展》也是在先生指导下迅速发展和提高。先生亲自撰写的“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三海战略”“军事地球物理学”等重要文献,都首发在《地球物理学进展》上。

  刘光鼎主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了七十载,是我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科的奠基人。您是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技术大家,您在上世纪提供的不同比例尺中国海及邻域地球物理图系,为中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国家海洋安全,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您强调地质地球物理学的综合研究,在中国油气资源、金属矿产探查、大地构造等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您提出的中国油气“二次创业”和“三海”战略,成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国家战略。您又是杰出的编辑家和教育家,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培养的众多学生已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主编侠肝义胆,对自己所带领的研究队伍和编辑团队,您像恩师和慈父一样,关怀备至,疼爱有加,无私奉献。您常常说“我是护犊子滴”,我们倍感亲切。侠之大者,利国利民,您就是这样的大侠。

  今年是《地球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的日子,我们要用自己努力奋斗的辉煌成就告慰您的在天之灵。用我们的辛勤工作,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继续办好三刊,报答您对我们的一片苦心。您曾在自己诗集中写到:“崎岖艰险迎磨难,惟求奉献寸丹情”,这正是您不平凡的89年人生的心迹写照,也是您整整为科学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70个年头的自我感悟。今后的日子很长很长,您的音容笑貌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长留。2018813日早晨8时许,我们会在八宝山祭奠大厅向您告别。

  安息吧,敬爱的刘主编!!

 

刘光鼎院士与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同志们合影

 

刘光鼎先生与国家安全地球物理——悼刘光鼎先生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刘代志

 

  刘光鼎先生今年八月七日驾鹤西去,明天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告别仪式,不能亲自前去吊唁,只能草撰此博文,遥祭先生。这几天心情一直不佳,有些沉闷。昨天看到陈颙老师撰写的《行止于景行,仰止于高山,悼念刘光鼎先生》的文章,感触良多。

  刘光鼎先生在地球物理学领域贡献卓著,被称为“大师”、“大侠”,被誉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实,刘光鼎先生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油气二次创业”、“油储地球物理”等等,在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领域也是开拓者、领路人。

  1994年初夏,我去看望刘光鼎先生,谈到地球物理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问题,他当时就指出:军事地球物理很重要。还告诉我,五十年代傅承义先生从美国回来,送给他一本书《Geophysics in War》,可惜年代久远,找不到这本书了(他说,好像是送给一位海军的同志)。后来,我在撰写《军事地球物理学》学科史时,从网上居然查到了这本书:那是19421月,美国地球物理学家Heiland C. A.在《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Quarterly》第37卷第1期出版单行本《Geophysics in War》(《战争中的地球物理学》),随后又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第10卷第3期(Volume 10,Issue 3,pp.127-134,1942)上。

  2003年,我把我发表在内部刊物的一篇论文《军事地球物理学刍议》改写成《试论军事地球物理学》,想与先生合作的名义在《地球物理学进展》上公开发表,实际上是想借先生的名气、打先生的大旗,以便具有号召力,在我国建立起军事地球物理学学科,进而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设立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郝天珧老师告诉我,先生收到文稿后仔细审改了一遍,立马签发在2003年最后一期《地球物理学进展》上。此文成了在我国建立军事地球物理学科的先声。

 2004年,刘光鼎先生主持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并授权我筹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也让我同时筹备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军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后经大学会建议,200511月正式成立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刘光鼎先生和其他六位院士出席了成立大会,并揭牌剪彩,并题写了牌匾。

  刘光鼎先生在近十多年来,多次参加我们的学术研讨会,2010年在专委会成立五周年之际,先生因事不能来参加,还亲自打电话让欧阳自远院士到会作报告,欧阳院士的“嫦娥 探月”报告让我们学校的师生兴奋不已、眼界大开。刘光鼎先生在不同场合不遗余力地宣传、鼓励大家开展国家安全(军事)地球物理学研究,还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设立军事地球物理学研究生方向。

 

   刘光鼎院士在第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上

  

  刘光鼎先生仙逝,不仅是中国地球科学界失去了一位学术泰斗,也是我们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领域失去了一位导师。我们只有铭记先生的教诲,把我们的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事业发展好,不断取得新进步,才能告慰先生!

  呜呼!言不尽意、“草草不恭”。刘光鼎先生千古!

 

   
 

  201879日,我会十届二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学会正副秘书长及秘书处部分工作人员共计1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郭建秘书长主持。

  首先郭建秘书长对学会上半年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主要内容如下:

  一、学会创新服务

  1.1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揭牌仪式暨2018年中国第一届广域电磁法方法技术交流研讨会在湖南省举办,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也成为继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山西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和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等3家单位后第4家获得“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称号的单位,也是其中唯一的民营企业。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71家会员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地勘一线企事业单位逾150人参加培训活动;

2.3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院士专家工作研讨会暨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参会代表分别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所属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重点实验室、科技推广试点单位及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约300多名科技者参加了会议。我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为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波教授颁发了2017年度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奖;

  3.5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海底资源与探测院士专家工作站”在中科院深海研究所举行了揭牌仪式。来自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约60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活动。该院士专家工作站配置人员29人,其中进站院士两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进站专家团队5人;另有22名在读硕士以上人才组成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队伍;

  4.5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筹建暨“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成立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苟量与首批拟定进站的陈颙院士、许志琴院士、杨树锋院士、李建成院士及郝芳院士(代表)签订了“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院士工作站”筹建备忘录;公司总工程师张少华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签订了“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共建协议;

  5.620日,在泰安组织召开学会团体标准评审会,对山东大学提交的《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初稿(以下简称“初稿”)进行了评审。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对“初稿”内容的介绍,专家认为“初稿”提出的总体框架、各部分结构及主要内容基本合适,需进一步注意标准编写的规范性、协调性、统一性。据编制单位代表,山东大学刘斌教授介绍:本标准将填补TBM领域超前预报技术的空白,具有改进和更新现有技术规范,完善和补充创新技术手段,指导和规范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作业,推动我国隧道防灾减灾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

  6.申请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助推工程一项;

  7.通报大学生竞赛参赛队伍情况,目前共有24所高校报名参加,其中:重磁电组21支队伍,地震测井组18支队伍,共39支参赛队伍。

  二、学会工作

  1.3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启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本次“青托”共吸引54位青年科技人才申报,19位进入初评。经过函评投票,遴选出7位入围者进入答辩,经评审组专家投票,最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宗兆云、同济大学赵峦啸2位博士入选。启动会的召开,标志着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正式启动;

  2.2018417-20日在贵州省铜仁市召开2018年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12个地方学会、我会所属8个分支机构、13个单位会员代表及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约60人参加了会议。我会理事、十九大宣讲团成员,我会2017年中国科协科技社团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西北有色物化探队郭文波总经理向与会者进行了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十九大精神宣讲;

  3.根据科协社团党发〔201847号关于举办《我与科协同成长》征文演讲比赛的通知精神,我会积极组织会员开展了这项活动,收到来自会员的征文稿件6篇,老、中、青科学家们以自身经历,讲述《我与科协同成长》的故事;

  4.根据中国科协社团党发〔201838号关于推荐宣传“展风采,树楷模”全国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的通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了“关于推荐宣传‘展风采,树楷模’全国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的推荐活动,经会员单位推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成员扩大会审议,同意推荐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善法、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罗小南为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上报中国科协社团党委待批;

  5.2018519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编委会在京召开第四次工作会议,会议由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编委会主编陈运泰院士主持。会议主题:各分支进展情况与2018年学科推进计划。

  6.上报科协关于申请成立“一带一路地球科学联合会”的请示科协回复情况通报。

  2018330日,我会向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及国际联络部提交了关于申请成立“一带一路地球科学联合会”的请示,学术部及国际联络部于426日分别给予了回复,我们将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对材料进行补充,争取尽快将申请材料上报科协。

会上,各位秘书长还就关于评选年度十佳优秀学会工作者(分支机构秘书长及工作人员)、年度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年度十佳优秀基层科技工作者及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十大科技进展等拟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为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当新时代创新先锋,表彰为学会建设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学会工作者,开展此项工作非常有意义,秘书处要认真制定方案,把工作落实到实处。

  郭建秘书长最后指出,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抓好学会党建工作,增强学会组织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要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学会组织人才智力优势,加强为会员服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使学会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专题学习会在北京召开

 

 

  7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专题学习会在北京召开,学会党委委员、秘书处临时党支部委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学会秘书长郭建同志主持。

  郭建副书记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中国科协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施方案》、《中国科协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指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指导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领会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用总书记的科技创新思想指导实践,把中央指示精神贯彻到学会工作的方方面面。

今年学会党建工作重点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学会党建的新使命新任务。二是巩固深化学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全力推进学会党建工作新发展。三是注重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学会党组织作风建设。四是大力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充分激发学会党组织活力。五是实施智慧党建计划,着力提升学会党建科学化水平。六是扎实开展党建课题调研和理论学习,不断提升学会党建理论研究水平。

会议就学会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了讨论与部署。

( 学会秘书处)


 

  20186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泰安召开会议,对山东大学主编的《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初稿进行了评审。

  郭建秘书长首先致辞,欢迎专家和参编单位的代表参加评审会议;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的定义、目的、制定和管理办法做了简要介绍;对学会团体标准的开展进程进行了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61028日发文,球会字(2016)第15号“关于印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布置开展此项工作。2017年山东大学、中南大学、长安大学等单位开始组织有关团体标准的编制、申报工作。201813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文,球会字(2018)第05号“关于同意山东大学等单位开展《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标准》团体标准制定的通知”。2018423日,在北京召开山东大学制定团体标准的立项申请评审会,签订了标准编制项目协议书。

  《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初稿评审专家组由来自产、学、研、用12家单位的13位专家组成,学会副秘书长刘元生主持了会议。主编单位山东大学和参编单位长安大学、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齐瑞探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瑞科探测科技有限公司的1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听取了主编单位代表刘斌教授对团体标准《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初稿(以下简称“初稿”)内容的汇报,并对“初稿”进行了评审。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初稿”提出的总体框架、各部分结构及主要内容基本合适,同意“初稿”通过评审,并提出注意标准编写的规范性、协调性、统一性,针对“初稿”具体内容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团体标准的主编单位山东大学副校长李术才教授代表编制组表示,将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及时系统的修改“初稿”内容,严格按照GB/T 1.1-2009,确保规程编制的规范性,并加强质量和进度控制,按期保质完成“初稿”修改工作。

 

 

           (学会秘书处)


 

 


 

 

  715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暨矿山地球物理院士专家论坛在省煤田地质局济南基地隆重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应邀到会指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主持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熊盛青、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于洪文、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于秀忠出席会议并讲话。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主持局全面工作)刘吉伦出席会议并致辞。济南市科协副巡视员焦兆钢、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赵广金、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一同出席会议。省局总工程师、规划勘察研究院理事长、党委书记、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怀洪汇报了实验室建设进展及相关情况。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承办。熊盛青副理事长和刘吉伦副书记共同为“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揭牌,彭苏萍院士和于洪文副主席共同为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赵广金副局长为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此次活动共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彭苏萍2位院士、14位领军专家领衔成立了学术指导委员会,69位客座专家进站。

 

  
 

  近年来,省煤田地质局及所属规划勘察研究院等单位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为全省能源资源保障和社会民生发展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煤炭、富铁矿、金矿、页岩气勘查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是对省局及我院以往地球物理工作探索和科研成果的肯定。作为全国首家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我院将依托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和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高端技术平台,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效能,聚焦社会民生发展需求,聚焦矿山安全、矿山环境、绿色勘查和深地探测,以“四位一体”协同勘查技术体系为研究主线,围绕复杂地质条件下精细构造地震探测关键技术研究、深部找矿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地下空间地质体精准探测技术研究、地质大数据建设及基于三维地质建模的成矿预测、非常规油气综合勘查与资源评价体系五大方向开展技术攻关,为助力山东省地勘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服务民生等领域开展探索研究。

  活动期间,会议特邀彭苏萍院士作了报告。彭苏萍院士在《现代煤炭开采活动对水资源及地表生态的影响》报告中指出,要加速推进绿色生态矿山建设,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保证生态环境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在随后的学术研讨环节,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薛国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岳建华、于景邨、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李增学、北京水工资环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教授钟世航和我院研究员王秀东分别围绕瞬变电磁探测新技术、理论研究、特殊条件下响应特征及应用、南海海域区煤地质研究、地下空间工程地球物理精细探查技术和胶东金矿集区地震勘查关键技术等主题作学术报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省科协、省国土资源厅、省教育厅、省安监局、省煤炭工业局、济南市科协等有关单位领导同志和代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院校,以及省内、外有关地勘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共计150余人参加了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商报、齐鲁网等媒体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

(山东省规划勘察研究院办公室、地环处 巩固、徐晓天)

 

 

201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在河北涿州举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考前培训班721-24日在河北涿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基地举行。本次培训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小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薛国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印兴耀分别讲授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等课程,来自全国47家地球物理工作单位、共计97位学员参加了培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副秘书长兼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元生主持了本次培训工作。

 

  刘元生副秘书长主持了开班仪式。胡敏副秘书长在开班仪式上讲话,她简要介绍了办班宗旨及要求,感谢三位教授百忙中前来授课和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对培训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学员们珍惜此次学习机会,能够学以致用,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蒋良文代表学员讲话,他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会员的关心培养和授课老师的辛勤工作,表示要认真听课,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培训,努力取得好成绩。本次培训班邀请的授课教授均具有丰富的理论、实践及授课经验,他们在授课中对地球物理基本理论、主要知识点做了深刻透彻地阐述和剖析,受到了学员的热烈欢迎。

  培训期间,在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技园举行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治富主持会议,东方公司书记总经理苟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分别讲话,郭建秘书长和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总工程师张少华为基地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工程院院士李建成以及王治富等东方公司领导同志也参加了此次揭牌仪式。

( 学会秘书处)


 

 

  721-22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省石油学会共同主办的2018年勘探地球物理国际会议(CEG)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举行。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油田企业、研究机构、相关高校和美国、加拿大、英国、以色列及俄罗斯等5个国家外籍专家共计200余人齐聚兰州参加会议。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总工程师赵邦六、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胡素云、西北分院院长杨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分别致辞。

 

  会议为期两天,围绕“非均质油气藏地球物理技术”这一主题,从各向异性与保真成像、非均质储层预测、多波多分量与油气检测、物探新方法与软件开发、地球物理数值与物理模拟、地球物理技术智能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交流报告96篇,其中特邀专家报告19篇。本次会议作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院60周年回顾与展望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推动中石油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为加快推进高效勘探、低成本开发提供物探理论储备和技术支撑。

  会议展示了针对薄互层、高陡构造、火山岩等特殊目标的包括复杂构造成像、“两宽一高”资料处理、非均质储层预测与评价、裂缝预测、地震流体判识等在内的精细处理解释技术,使广大从业者了解了叠前基准面延拓、超虚干涉法预测面波、深度学习、弹性波全波形反演等新一代的高精度成像技术和高分辨率、高保真的储层预测技术,推广了“绿色地震”、“五维地震”、光纤传感、细分用途-逐级控制的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等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前沿理论和技术。

此次会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的合作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促进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必将对油气工业效益勘探、低成本开发、天然气快速发展和绿色环保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723日,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开班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河北涿州东方公司科技园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颙,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东方公司领导苟量、王治富、张少华出席开班和揭牌仪式。


 

  东方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苟量在致辞中对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开班表示热烈祝贺,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落户东方物探表示真诚的欢迎。他说,多年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促进地球物理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推动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东方物探院士工作站的筹备和建设工作。作为东方院士专家工作站重要内容之一的东方应用物理暑期学校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产学研紧密结合,更加有效地提升地球物理技术人才质量和水平,这对东方物探培养和发现一流的技术人才、激发积极创新科技,必将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

陈颙、李建成院士在致辞时,对东方物探支持暑期学校成立表示感谢,希望通过暑期学校的合作,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科技创新的平台、年轻人成长(就业)的平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期待暑期班能长期办下去,一年比一年好,争取总结出一套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材;通过暑期班的学习,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在学业上取得更大进步。

  郭建秘书长在致辞时感谢东方物探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支持,他说,东方物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地球物理技术服务公司之一,综合实力位居国际前列,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有经验的专家老师,这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培养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希望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交流沟通,扩大合作范围,通过合作实现人才的共同成长。

  东方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治富主持开班暨揭牌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和东方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苟量共同为“东方地球物理暑期学校”揭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东方公司总工程师张少华共同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揭牌。公司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处(党委组织部)、科技信息处、研究院、新兴物探开发处等机关部室和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台湾中央大学等6所知名院校的38名本硕博在校生参加开班暨揭牌仪式。

  仪式结束后,院士、专家们为与会人员进行了讲座和授课。今年的暑期学校将邀请东方物探专家为学生们授课,讲授地震数据采集概况、地震仪器发展方向等课程。学生们还将到地震仪器研制、可控震源生产现场等地进行参观学习。

(学会秘书处)


 

  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首期学习班于81日举办了结业典礼,东方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治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胡敏出席典礼并讲话,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施海峰主任主持了典礼。东方公司科技信息处、人事处、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参加了结业典礼。

 

 

  胡敏副秘书长对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感谢东方公司对暑期学校课程的精心设置和专家们的精彩授课。她指出:东方暑期学校的举办,对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不断完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也为企业吸引和发现后备人才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宽基础、创新型”地球物理学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感谢东方物探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也希望各位同学通过在暑期学校的学习,能够跳出学科框架,将创新思维带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

  东方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治富对同学们圆满完成暑期学校的学习任务表示祝贺。他说,“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主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地球物理专业人才的具体行动。王治富提出要打造好“四个平台”,即要把“东方应用地球物理暑期学校”建成产学研结合的平台、科技创新的平台、年轻人成长(就业)的平台、促进技术升级换代的平台。王治富表示,希望充分发挥学校青年才俊辈出、创新思想活跃、学科交叉互补、学术交流广泛、研究力量雄厚等优势;发挥企业贴近生产一线、问题把握准确、创新需求迫切、科研生产资源丰富、成果转化快速等优势,推进校企合作迈上新台阶、结出新硕果。他期待同学们能够秉承以技术问题为导向、以生产需求为牵引、以学科交叉为创新的学习和研究理念,将企业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作为长期的研究课题与追求目标,回到学校继续开展研究攻关。东方物探愿意为同学们的创新成果早日成熟、早日转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短暂的10天学习时间里,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5家高校的38名学生聆听了院士、教授的讲座,听取了公司专家关于地震采集、处理、解释等技术领域的专题授课,参观了公司可控震源、地震仪器、虚拟现实等科研与生产部门,观摩了野外施工现场,对公司主要物探技术领域的基本情况、发展方向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扎实丰富的地球物理知识让同学们在暑期学校完成了9篇高质量的结业答辩报告,充分展示了他们敬业求实的学习精神和超前的创新思维。

结业典礼上对获得结业答辩奖和“东方之星”荣誉的学生进行了表彰。优秀学生代表及老师代表分别发言,对暑期学校的举办表示感谢并分享了学习体会和感受。

       (学会秘书处)


 

 

第二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暨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一届二次工作会议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

 

  712日至13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办的第二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几十所高校院所及企事业单位3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有100篇学术论文在此次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其中特邀报告16篇,分会场报告84篇。本次会议也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庆祝建校65周年学术活动之一。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石化首席专家曲寿利教授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姚军教授分别致辞。

 
 

  特邀专家教授围绕“‘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这一主题分别作了大会报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在《五维地震数据解释理论的一些思考》主题报告中指出:五维解释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五维数据的解释是地震技术的又一次革命;中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王延光基于常规地震存在的问题,结合胜利油田实际,介绍了中石化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的最新进展;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首席专家张慕刚详细介绍了陆上宽频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及其应用;中海油研究总院勘探研究院副院长刘春成就中国海域拖缆宽频地震勘探技术进行了探讨。

 

 

 

 

  除大会报告外本次会议还围绕“两宽一高”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及综合应用等领域设立了4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就“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的原理、核心技术及应用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展示了“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这一新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本次会议受到了参会者一致好评。会议评出9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24个三等奖。

12号下午4时整,召开了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工作会议,印兴耀主任主持了会议。因工作需要,会议通过了决定增补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学会秘书处主任施海峰同志为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建议。会上,印兴耀主任对过去一年油气地球物理专委会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就未来一年专委会工作进行规划。油气地球物理专委会认真研讨了下一届年会的举办形式、时间地点及学会年会组织方面的相关事宜,并就继续推进注册工程师工作、学生竞赛筹备工作,推进对油田等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等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分支机构,为油气地球物理行业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委员会将定期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和相关培训等工作,加强各大油田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油气地球物理行业可持续发展。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为了更好地扩大井孔地球物理在深地钻探测量中的作用与影响,适应国家科学、资源与能源探测一盘棋的大格局,丰富和发展地球物理学理论与方法,顺应有关专家学者的呼声和要求,中科院声学所联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同发起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设立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建议。

  201882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辽宁大厦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出席并主持成立大会。中科院声学所李风华副所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处董成立副处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以及来自中科院声学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地物地化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方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齐鲁工业大学、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电22所、固体矿产和煤田相关企业等近40家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部门的近69名代表等出席了成立大会。

  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介绍了专委会成立背景及概况。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筹备召集人、中科院声学所王秀明研究员介绍了井孔地球物理定义、研究范畴、发展历程,并对成立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必要性及筹备情况进行了说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胡敏副秘书长宣读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关于成立井孔地球物理专委会的批复文件》。

  受郭建秘书长的委托,中科院声学所陈德华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选举方案”,并现场征得到会代表同意,通过了这一选举方案。依据通过的选举方案,会议进行了两次无记名投票选举。第一次选举产生第一届“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64名,主任委员1名,其中中科院声学所王秀明研究员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王秀明主任委员提名副主任、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及副秘书长候选人,经过第二次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15名副主任、1名秘书长、1名常务副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其中中科院声学所的陈德华研究员以全票当选为专委会的秘书长。中科院声学所副所长李风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科技处副处长董成立、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科技处副处长陈文辉分别代表井孔地球物理专委会两个挂靠单位和参加单位讲话。

  之后,专委会召开了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王秀明主任主持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专委会工作管理细则和第一届领导组织机构设置方案,根据专委会工作管理细则,由王秀明主任提名,经委员会表决同意,聘任专委会发起人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及“千人计划”教授唐晓明为专委会的“名誉主任”;会议原则上通过了设立专委会的学术部和工作部,并聘任了主要负责人;会议对2018年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讨论与安排,委员们对专委会的年度主要工作、学术会议的开展、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王秀明主任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各级领导对专委会的成立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对在专委会筹备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唐晓明、范宜仁、陈德华、苏远大、张锋、方鑫定和王克协等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对挂靠单位的领导、对包括董经利首席专家、乔文孝教授、丛健生研究员等到会的委员,对所有为专委会筹备和成立给予关心、支持或帮助的领导、专家、同事和朋友表示深深感谢!

  

成立大会和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已经落幕,专委会从成立之初就体现了学会在制度和机构设置上的创新和探索,并正式成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第21个专委会,在全体参会人员见证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诞生将载入史册,专委会也将带领我国井孔地球物理领域的科研人员,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的战略需求,向深地钻探测量科技高峰进发。

(井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会议时间:2018828日(星期二)14:00

  会议地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6401会议室

  参会人员:陈运泰、陈永顺、高原、郭建、何丽娟、侯澄芝、胡敏、黄清华、梁星辉、马胜利、苏枫、王绪本、向仁军、许忠淮、杨家英、于湘伟、章文波、宗秋刚(共18人,以姓氏拼音为序)

  主持人:陈运泰院士

  会议主题:地球物理学科进展与2018年上线推进

  会议内容:

  一、出版社向仁军老师介绍百科三版整体情况和地球物理上线规划。

  二、主编陈运泰院士介绍迄今地球物理学科工作进展情况。

  三、各分支主编介绍各分支的工作进展情况。

  四、出版社审读室侯澄芝老师阐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和撰稿注意事项。

  五、主编陈运泰院士主持讨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主编陈运泰院士作本次编委会会议总结。

  会议达成共识:

  1.各分支在原学科条目总表的基础上增补新的条目,并尽快把增补后的条目总表发给出版社进行查重处理。

  2.审稿过程中需要保证条目内容的通俗易懂,内容不必写得过于深奥,以适合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的非本专业读者阅读。

  3.撰稿专家在撰写条目过程中,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编写条例》进行撰写。也可学习借鉴目前世界上比较优秀的百科类文献(如不列颠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等)的撰写方法、文体形式,保证所撰写的条目内容及形式符合百科全书要求。

  4.确保条目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条目内容的层次结构要分明,逻辑要清楚,定义更要准确、简洁,定义和定性叙述中尽量避免使用深奥生僻词语和阐述深奥的原理。

  5.图、表、公式中出现的所有符号都要有正确的解释。

  6.提交给出版社的稿件,出版社应尽快给出反馈意见,以供专家撰稿时参考使用。

  近期规划及时间节点:

  1.2018915日前,各分支把已写好的稿子交至地球物理学会苏枫老师处,由苏老师负责初稿汇总。

  2. 20181015日前,各分支编委会召开分支审稿会,对所有完成的稿件进行审核,需要修改的稿件退还撰写专家修改;10月底前各分支编委会审核通过所有稿件并交至学科编委会。

  3. 2018121日,学科召开审稿会,对所有稿件进行审核;1231日前,学科编委会审核通过所有稿件并提交给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球物理学第五次编委会)

  根据本专委会主任杨文采院士的建议,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借“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第6WTGTP)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年会”之际,在云南蒙自召开了专委会的工作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杨文采主任、高原、吴庆举、田小波三位副主任及秘书处的杨顶辉、赵俊猛、于常青、李惠民。会议由杨文采主任主持。

  杨顶辉副秘书长首先介绍了“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第6WTGTP)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年会”会议的组织及到会人员的情况:本次研讨会是第6WTGTP暨两个专委会的联合年会,到会代表预计有130多人,其中有五位中科院院士(任意排序:张国伟、姚振兴、石耀霖、滕吉文、杨文采),以及红河州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庞俊同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郭进义处长以及来自全国40多个科研、教学和业务主管部门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红河州蒙自市政府对会议的召开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包括会场提供、代表的住宿、交通,以及会议餐饮安全等实际问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青藏高原及周缘内部结构和动力学机制、地震观测和深部探测、地震成像理论和方法”,会议将紧紧围绕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①青藏高原东部及周缘壳幔结构及介质不均匀性与地震各向异性;②青藏高原东部及周缘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及其相关科学问题;③青藏高原东部及周缘大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④青藏高原及邻区深部构造与动力学;⑤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及深部探测;⑥地震层析成像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接着高原副主任简要介绍了本次主办单位的有关情况:本次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计算地球物理学实验室联合举办”,具体会务由清华大学计算地球物理学实验室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承担,红河州州委和蒙自市政府给予全力支持。北京劳雷物理探测有限公司将给予本次会议极大地赞助。

  杨文采主任首先对会议的召开和联合主办的努力表示肯定,接着对研讨会议的形式和下一步要注意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不光要对有关构造进行研讨,还要进一步研究动力学作用规律。青藏高原东部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地质现象复杂地区,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从地壳的物理性质出发找出灾害作用过程的规律。不仅要搞清楚岩石圈结构问题,还要研究上中下地壳不同的作用模式等问题。

  会议还就专委会的下步工作及有关会议安排、地点进行了讨论。在专委会主任杨文采院士的提议下,会议还就增补两位专委会副主任事宜进行了讨论,一致同意增补副秘书长杨顶辉、赵俊猛为专委会的副主任,以加强专委会的学术领导。专委会秘书处将在进一步征求没有参加本次工作会议的几位副主任和副秘书长的意见后上报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


 

 

微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 常旭  王一博  张海江  桂志先  梁春涛

提交论文39篇,口头报告24篇,展板报告1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微地震数据处理。微地震数据的信噪比通常很低,而低信噪比的数据会影响到后期的震源定位及裂缝解释。因此,噪音压制是微地震数据处理中十分重要的步骤。现有的针对微地震数据的去噪方法有很多,它们可以有效地压制噪音。邵婕等采用适用于多分量数据的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并假定各分量数据含有相同的稀疏结构,从而实现了各分量数据的同时去噪。周熙焱等基于波场延拓的纵横波分离方法,记录的波场作为边界条件,采用简单速度模型延拓至地下参考面,记录参考面处的波场,然后再向上延拓至地表,在延拓的过程中采用纵横波解耦的方程,这样就能得到地表纵横波分离的矢量地震记录。该方法对地表的速度依赖不高,对地震数据的抗造能力强,得到的纵横波记录均为矢量,该分离方法不改变相位和纵横波的相对振幅,较适合地表微地震记录的纵横波分离。张伟等提出了一种联合未知位置的微震事件和射孔数据的井下检波器方位校正方法,将高信噪比微震事件的波形一致性信息直接加入到检波器方位的求取过程中。

  这种方法在提高检波器方位准确性的同时,也最大化高信噪比微震事件的波形一致性。由于微震事件高信噪比的约束,该方法也能避免采用传统方法可能出现的检波器方位180°不确定性的问题,提高最终微震定位准确性。武绍江等引入基于phase-only correlation的时差自动拾取方法。通过理论合成数据与实际微地震记录数据的数值试验,结果显示了自动时差拾取算法的稳定性。同时,该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选择有限频谱宽度来提高对低信噪比噪音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短时窗内进行有效信号的识别判断,避免多重震相的判断干扰,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微地震数据的适应性。马孜卓等根据有效信号同相轴的倾角信息运用PWD 滤波器将其对应的波形进行解构。由于随机噪声不含有同相轴,故PWD 滤波器不能对噪声进行分解和重构,从而通过运算可将噪声从地震资料中分离,达到噪声压制的目的。

  2、微地震事件的定位与成像。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已经成为国际油气工业界的新热点。但由于这类油藏具有低渗透率的特点,开采过程中往往需要多级压裂形成人工裂隙以促进油气的流动和采集。通过对压裂过程中诱导产生的微地震进行震源定位,有助于刻画裂缝属性,评价压裂效果,为后续开采提供指示信息。赵爱华等提出复杂速度模型地震定位中的新的震源轨迹计算方法适用于三维复杂速度模型,而且可计算任意多段的震源轨迹。震源轨迹计算参数设置简单,适合大批量数据的自动处理。武绍江等提出的基于反褶积偏移的微地震震源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理论合成数据与实际地面压裂检测数据的数值试验,结果显示了该微地震定位算法的空间精度优势与在速度扰动下定位稳健的特点。周逸成等在各个检波器波场反传的过程中,应用弹性波PS波波场分解方法,提出了两种弹性波中单震相的几何平均逆时成像方法,并进行了合成数据的测试,对其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林叶等将逆时成像方法进一步扩展到散射波成像,利用波场之间的互相关提高散射波成像的信噪比,利用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展示微震定位和散射成像的效果。原健龙等利用每道观测数据的反传波场的互相关,构建出一种新的震源定位成像条件,从二维扩展到三维情形,并通过三维复杂构造模型进行了震源空间分辨率分析的数值试验。钟世超等提出电阻率成像方法对于流体和孔隙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在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发生变化时,对于观测数据有明显的影响。反演成像有随着时间有明显的变化,对于显示流体或者气体的运移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葛奇鑫等在假设已知微震位置与子波的前提下,提出了对微震下方界面进行逆时偏移的成像方法。该方法类似于常规的逆时偏移,只是震源位置在地下。这使得在成像时,地下更深部的入射波场相比震源在地表时会更为精确,因此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成像结果,利用数值实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罗强等从振幅和频率出发,对时移剖面进行了补偿和校正,获得了较好的处理结果。研究最终结合时移的非零偏VSPwalkaway VSP 成像结果以及储盖层分析建立了综合评估机制,三者相互验证了时移VSP方法在CO2封存监测的可靠性。穆纳尔丁等通过对正演模拟得到的数据进行的成像结果与设计的模型基本吻合,这说明CSAMT法电阻率成像为监测压裂效果能提供较好的参考。

  3、微地震反演。微地震监测被广泛应用于页岩气等致密储层油气开采中。速度模型的精确度将直接影响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因此获得准确的微地震速度模型是十分重要的。微地震速度模型通常由测井资料构建出层状速度模型,这种速度模型准确性较低,无法直接应用于微地震事件的后期处理中。利用射孔数据可以对由测井资料获得的层状速度模型进行校正,但是由于地下真实速度模型较为复杂,使得校正的结果常常出现多解现象。龚屹等文在速度模型校正的同时加入了正则化项,使得在模型收敛于一个较优解的同时降低模型的复杂程度。通过人工合成数据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验表明当数据存在误差时该方法仍然可以得到一个较优的速度模型,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中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郑忆康等首先探讨联合反演中储层参数与震源位置相互耦合的实际情况。假设页岩气储层可以进一步近似为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观各向同性介质。通过利用纵横波初至等信息建立适用于页岩压裂监测的VTI 介质正演目标函数,反演需要求解的未知量包括VTI 介质的刚度矩阵、震源位置和激发时间。据此建立反演的Frechét导数矩阵,进而对这个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钟星宇等提出异步多马尔科夫链并行模拟退火策略相对传统模拟退火算法,在构建微地震速度模型上可以得到近似2 倍的加速比,且能在较快的时间内构建出不亚于传统SA方法所构建的速度模型。薛清峰等建立了VTI介质的多参数波动方程旅行时与波形联合反演方法。经过三个阶段的联合反演,反演的各向异性结果已经有了相当高的精度,获得了较好的震源位置定位结果。说明了这种联合反演方法适合于进行微震监测中的高精度震源位置反演和地下介质参数反演。李晗等提出“剪切+张裂”一般位错模型同时考虑了平行于断层面的剪切滑动和垂直于断层面的张裂错动(压缩或拉张),与剪切模型相比,额外考虑了张裂错动,更符合微震实际发震机制;与矩张量模型相比,能够定量得到破裂断层各方向的错动尺度,更直观体现压裂效果。余洋洋等研究通过多级扫描的方式对jSSA算法进行了优化加速,通过实际数据对优化后的jSSA算法进行测试。谭玉阳等在反演矩张量时我们采用邻域算法进行搜索求解。在采用邻域算法进行反演时,每一步迭代中会生成若干个新模型。我们利用以下三类目标函数对新生成的模型进行筛选,保留能够较好满足各项指标的模型,并通过迭代使新模型逐渐逼近最优模型。王浩等提出在DDM 法中裂缝被当成一条边界,所以不包括摩擦接触特性,以防止两个裂缝表面相互接触。通过介绍一个互补算法程序,我们能完善最初的DDM 算法,使其能够应用于包含摩擦接触的情况。康清清等在简单介质条件下合成理论地震图,通过正、反演数值模拟实验,测试在不同台站分布、震源位置误差、Q值及不同噪声情况下,由TDMT_INV方法得到震源机制解的稳定性,并总结经验避免或消除某些干扰带来的影响。徐丹等设计了一个页岩加压致裂的声发射实验,旨在通过震源定位及力学机制反演等方法对裂缝的分布及发育情况进行表征与解释。结果显示,定位结果表征的裂缝形态与岩石破裂机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力学机制反演结果分析解释得出的压力分布情况和主裂缝发育方位较为吻合。

  4、岩石物理实验。岩石中的声发射现象对应着岩石的破裂与裂缝的发育,通过对声发射事件进行定位分析和破裂机制反演,可以推测岩石的破裂过程与主要的破裂类型。同时,利用CT对压裂前后的岩芯进行扫描,可以对比分析原生裂缝和新生裂缝在压裂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情况,从而获得水力压裂过程中,高压流体对于裂缝发育的主要作用机理,进一步验证岩石破坏与流体作用间的相互关系。翟鸿宇等利用四川盆地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实验样品,设计对应的应力加载过程与水力压裂方案。声发射事件诱发期间的轴压和围压处于快速的减小过程中,岩芯内部的复杂裂缝网络中所储存的大量高压流体快速释放其压力能量时会对整个裂缝网络产生复杂的改造作用,因此最终的声发射事件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了以裂缝二次激活扩张为主,剪切错动为辅的反演结果。朱维等的实验结果验证了超声波走时层析成像的可行性,找到了较高分辨率的反演方法,为实际岩石压裂实验中,利用超声波成像方法获取岩石内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李琦等通过在单一砂岩样本上布列一系列压电陶瓷探头,实现在加载过程中同时测量沿不同方向传播的P波速度的目的,避免了岩石非均匀性的影响。根据波速的变化情况,反演岩石的波速各项异性在三轴加载条件下的演化规律。

  5、微地震油气生产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人造裂缝扩展形态及特征,客观评价压裂改造效果,结合三维地震解释、测井解释、岩石物理建模等地质成果,可及时预警潜在的工程损伤、优化压裂参数(压裂段距、规模等),有效指导压裂施工。李彦鹏等的报告提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涉及多学科联合研究和综合应用的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方法。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已应用于国内多个非常规油气区块,在水平井轨迹优化、压前套管变形预测、储层改造方案实时调整以及储层改造后动态评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雷兴林等以四川盆地为例,主要岩石,尤其是各时代白云岩及云质灰岩,前寒武系系页岩,致密砂岩,均具有较高强度和脆性破坏特征。新生的断层具有较复杂的断层几何及粗燥度,在进一步滑动过程时产生大量声发射事件。蜀南褶皱带具有亚临界构造应力和较高断层密度。有关注水活动可以在几公里范围引起重要应力变化,这些因素构成了四川盆地的油气田容易发生注水诱发地震的必要条件。李政等通过鄂尔多斯压裂区域的微地震事件的时空信息以及应力降等参数,对水平井压裂效果进行了评价,对压裂裂缝进行了定量的解释,通过测井等其他地质资料的综合信息对储层进行了定性的评价。刘博等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提出必须正确的找出压力变化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微地震监测成果能够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压裂参数的变化原因,通过本文研究成果,适时判断压裂曲线的多解性;压裂施工参数在储层改造过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通过微地震监测成果得到了证实,所以压裂施工压力与微地震事件综合分析在储层改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谢庆明等提出采用浅坑+深孔的组合监测方式能提高采集数据的信噪比,有利于微地震事件的标定;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降噪方法能有效提高低信噪比微地震数据的质量,有利于微地震事件的准确拾取;一种组合观测方式用于复杂高陡构造的页岩气储层压裂微地震地面监测,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监测效果。研究区域构造复杂、倾角陡,难以建立准确的地球物理模型和地质模型,为微地震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微地震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人造裂缝扩展形态及特征,客观评价压裂改造效果,结合三维地震解释、测井解释、岩石物理建模等地质成果,可及时预警潜在的工程损伤、优化压裂参数(压裂段距、规模等),有效指导压裂施工。通过地震与微地震的联合解释,能够对影响非常规储层产量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继续加强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综合研究工作,针对我国的地质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建立更加合理的工作流程,有利于实现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和效益的双提高。

  2、页岩气藏的储层一般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往往需要实施水力压裂进行开采。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目前公认的用于页岩气储层开采的有效手段。压裂施工时,通过持续注入高压流体使页岩气储层在高压作用下不断形成裂缝网络,促使页岩中的气体逸出,实现页岩气的开采。压裂过程中需要对微震震源进行准确定位,以指导压裂工程的实施。常规的压裂监测微地震震源定位方法大都基于两点假设,即储层是各向同性的,且储层参数在压裂过程中恒定,但是这两点假设与页岩压裂监测的实际情况不符。首先页岩本身是典型的各向异性介质,通常可以用横观各向同性介质来近似表示。其次,页岩气储层岩性参数随着压裂过程的逐步深入会发生显著的动态变化。为了高页岩压裂监测的震源定位精度,需要充分考虑到页岩气储层的各向异性特点以及储层参数随压裂过程动态变化,为此我们需要同时反演微地震震源位置、激发时间、震源机制等震源参数和储层各向异性参数。

  3、页岩为四川盆地烃源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生气强度高,而且分布面积大,是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主要贡献者。在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过程中,水力压裂技术得以广泛使用,大量的压裂液和支撑剂被注入到页岩地层中,用于储层改造。但实际的微地震检测技术无法验证地层中新生裂缝的类型与分布状态,利用水力压裂岩石物理实验,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

  4、微震数据中检波器的方位可以通过已知位置的地面校正炮来确定,但是在某些项目中不一定能被获得。另外,近地表复杂的地质结构和较长的传播路径,都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增加其不确定性。通常用来做方位校正的是射孔数据,但是其信噪比往往比较低,按照传统方法会产生较大误差。求得的检波器方位的准确性可以用校正后的强信噪比微震事件的波形一致性来评价,如果方位准确,校正后沿着各接收器的波形会表现出最大的相关一致性。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 彭苏萍  程久龙  吴燕清  于景  杜文凤

提交论文41篇,口头报告24篇,展板报告1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矿井地球物理;

  2、煤矿、石油及金属矿精细勘探;

  3、探地雷达方法;

  4、矿山灾害监测;

  5、资源定量预测。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多矿种(煤炭、铁矿、杂卤石)协同勘查技术方法,提出了地震勘探在结合重磁异常的基础上科学开展多矿种协同勘查的新技术思路。

  2矿井超前探测新技术方法,提出井下矿井雷达、瞬变电磁精细探测的系列新技术方法。

  3、煤矿3D地震勘探,提出AVO正演、波场成像等新方法。

  4、矿山灾害监测,在锚杆无损检测、微震监测、井下孔巷瞬变电磁动源探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科技动向。

 

利用人工震源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 王宝善  田晓峰  杨宏峰  张伟

提交论文24篇,口头报告15篇,展板报告7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利用多点激发的大容量气枪震源记录的P波信号,对长江流域安徽段的地下结构进行了层析成像研究;

  2、利用大容量气枪震源的面波信号,对长江流域安徽段的浅层结构进行了S波成像结构研究;

  3、利用气枪震源为标定工具,对地震观测仪器的时间服务和记录质量的评估研究;

  4、利用数值模拟方式,对气枪震源的震源物理过程的模拟和研究;

  5、对传统爆破震源爆炸激发方式的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利用非破坏性的震源,利用其激发的多种类型的震相如P S波以及面波,对地下介质的结构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2、综合不同类型的震源,实现天然震源和人工震源的联合研究,是主动源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新方向。

 

地球物理探测前沿技术

 

  

召集人: 底青云  邓明  方广有  林君

提交论文18篇,口头报告12篇,展板报告6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内容包括:①电磁勘探仪器研制;②重力仪器研制;③无人机技术。其中电磁勘探相关论文占了67%的水平,可见电磁勘探仍然是近年来我国勘探的重要研究内容。电磁勘探论文涉及到了陆地、陆空、航空、海洋四个方向,主要介绍了电磁勘探仪器研制的最新成果。

电磁勘探仪器的主要成果包括对传统仪器的改进,半航空电磁勘探系统的研制并获得了初步应用等最新进展,以及引进新技术比如基于安卓平台控制系统的最新成果。

重力仪的主要成果包括了超导重力仪与移动时重力仪的最新进展,其中超导重力仪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了高灵敏度垂向超导加速度计,性能优于美国GWG公司的超导重力仪。

无人机研制方面通过建立平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实现了自主飞行控制的目标,以及无人机在航磁测量系统中获得了可靠的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学术观点主要有钟世航老师提出的坚持综合物探,发展精细探查技术,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建议开展陆地声纳法、新装置的视电阻率法,微分电测深法,井-井弹性波透视成像法等综合探测。

  新的学术增长点主要是半航空电磁勘探技术的研究,在这次专题报告中具有较活跃的成长。传统陆地电磁勘探仍然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科技动向主要是积极探讨了最新的智能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把其他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到勘探仪器中来已经初见端倪。

 

内磁层动力学

召集人: 周煦之  宗秋刚

提交论文13篇,口头报告10篇,展板报告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对流电场的观测与建模;

  2、用Energetic particle sounding的方法,利用MMS卫星高精度数据,得到被太阳风热流异常事件扭曲的磁层顶的法向,以及其沿磁层顶的分布;

  3、亚暴注入锋面的径向传播的统计研究;

  4. 内辐射带质子和电子斑马条纹的模拟;

  5、磁声波与环电流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6、超低频波与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于北大仪器BD-IES的观测,在内磁层动力学研究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发现被太阳风热流异常事件扭曲的磁层顶法向明显偏离未被扰动的模型磁层顶法向,且其曲率半径可能与太阳风热流异常事件的尺度有关。

  3、在波粒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有关不同波动模式与辐射带粒子的相互作用的新观点,包括局地ULF波对带电粒子行为的影响。

  4、在亚暴研究方面发现,南向行星际磁场以及正 R-M效应的共同作用使得极强亚暴(SME/AE>1000nT)更容易发生。

 

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 张伟  刘洪  王彦宾  冷伟

提交会议23篇,口头报告17篇,展板报告6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GPU技术在地球物理正问题计算、成像和反演方面的应用:本专题论文展示了GPU技术在地震波模拟、最小二乘偏移、Kirchhoff偏移、全波形反演、重力反演方面的成功应用;

  2、高效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采用动态晶格法成功模拟地震波在正交各向异性中的传播;提出了双极点复频移PML参数设置方法,确保该技术实际可用;综合应用数据分析和定量模拟对柴达木盆地的强地面运动进行分析;

  3、大规模反问题求解和应用:成功将全波形反演技术应用于三维陆地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发展了高效的地震波压缩方法,有效降低成像过程中的数据存储量;发展了代码可重用的反演框架,并应用于实际电磁反演问题;在储层分类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改进了Canny边缘检测算法;研究了Gassmann流体替换在AVO反演中的应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采用动态晶格法计算地震波的传播,相比传统基于波动方程的数值方法,该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灵活性;

  2、采用压缩替代波场重构,大规模提供计算效率并降低实现复杂度;

  3、重视代码重用,采用面对对象思想,开发面向地球物理问题的代码框架;

  4、重视算法的实际可用性,提出实际可用的PML参数选取方案;

  5、人工智能方法在地球物理的应用,目前在解释和拾取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

  6、全波形反演技术在一些实际陆地数据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展示了全波形解决高精度成像的潜力。

 

地热:“学”以致“用”

 

  

召集人: 孔彦龙  庞忠和  胡圣标  何丽娟

提交论文20篇,口头报告19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地球动力学;

  2、现今地温场测量;

3、 地热资源成因及其利用。

  二、主要成果

1、 探讨了全球不同地区的构造热事件与岩石圈热状态;

2、 获得了多个较新的大地热流数据;

  3、指出了全国不同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的成因。

  三、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新的地球物理手段反演大地热流值;

  2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南北大地热流差异;

  3、国内地热界新兴的地热资源利用方式——深井换热,认为其需要热储改造才有经济价值。

 

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召集人: 胡祥云  李振春  王万银  曾昭发  李宁

提交论文60篇,口头报告37篇,展板报告2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震资料数据处理方法技术;如基于数据驱动的多次波压制方法、局部均值法地震信号分解、广义S变换的品质因子Q提取、曲率梯度属性提取等。

  2、压缩感知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压缩感知应用于压制噪声等。

  3、全波形反演;如提出基于阻尼高斯-牛顿法的频率域全波形反演。

  4GPU加速计算在地震、重磁数据处理反演中的应用;GPU快速计算技术应用于全波形反演、各项异性正演、重力正演等。

  5、重磁张量数据处理与反演;包括重磁张量对应分析、张量数据快速正演、多分量联合反演、空间梯度加权技术张量反演。

  6、重磁数据处理、反演与应用;包括对传统欧拉反褶积算法、解析延拓算法、边界识别算法的改进;强剩磁、强退磁条件下的磁异常反演技术。

  7、台湾地区磁性、密度、速度结构综合研究;台湾地区重磁研究工作程度及进展。

  8、地球物理测井研究进展

  二、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研究的热点和学术增长点

  1、基于GPU的快速计算技术。随着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地球物理学逐渐演变为多学科、多数据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科学,因而对计算机计算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GPU计算基于硬件和软件的并行式快速计算方法,为解决大数据地球物理正反演问题提供可行途径。

  2、压缩感知技术。压缩感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信号采集和处理技术,在地震信号处理、重磁电数据处理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重磁梯度张量。重磁梯度张量相对于传统的位场数据有更高的分辨率,近几年来,张量数据的仪器取得重大突破,为张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保障。张量数据在高精度探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召集人: 徐建桥  吴晓平  王谦身  李辉

提交论文30篇,口头报告24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数据处理及数值模拟方法。

  提出了基于三层等效源的技术方案,既保证了等效源模型建立的合理性,能够反映重力场不同频段的成分,又具有等效源方法简洁与高效的优势。通过对广西某地区实测重力异常数据的应用,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提出了一种通过离散小波多尺度分解构建拟3D 重力场的方法,将不同频率、不同尺度的重力异常进行分离,并将尺度维等效为拟深度维,从而将2D 重力异常拓展构建出拟3D 重力异常数据体。球体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构建3D 重力场,不但分辨率和信噪比高,而且获得的地层或场源体的3D 空间特征形象、直观,易于地质解释。

  基于一维地球结构的谱元法,计算了弹性运动方程非周期均质化理论地震图。根据1D 地球满足的方程和边值条件,将地球看成均质弹性体,从而求得其理论地震图并与简正模结果对比,证明了非周期均匀化这一理论可延拓到地球。但是,为了获得更加精确的解需要高阶的非周期均匀化。

  利用谱有限元方法计算了粘弹球形地球变形问题。该方法严格考虑了地球曲率与重力扰动的耦合;能够在横向上考虑更大程度的不均匀性;可直接在时间域进行数值积分。计算了弹性的位错Love 数和负荷Love数,以及粘弹性地球模型下震后位错Love 数随时间的变化,并与已有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吻合较好。

  利用标准时频变换方法来提取面波信号的频散曲线。标准时频变换方法是定义在L1-norm 下的,与传统Morlet 小波变换相比较,标准Morlet 小波变换的优点是可以直接确定谐波信号的瞬时相位、瞬时频率和瞬时振幅,不存在频率偏移现象,而这些优点可能会对頻散曲线的测量带来一些有益的帮助。通过标准Morlet 小波变换提取了地震仪中记录的面波信号的频散曲线,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得到了较为可靠的结果。

  2、重力测量及其应用。

  在武汉市主城区布设了一短基线流动重力观测网络,进行武汉市的城市沉降观测研究,开创了利用流动重力观测进行城市小范围沉降观测研究的先例。结果显示:武汉市城区的重力值从南往北重力值逐渐增大,汉口城区的重力值梯度变化最为明显。所有测点相邻两期之间的重力变化范围为±40μgal,通过对观测到的重力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对城市区域监测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和理论依据,为城市建设规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利用中山与昭和站的重力潮汐观测数据、全球和南极区域海潮模型及中山验潮站观测序列研究了南极地区的重力及海洋潮汐特征。验证了区域海潮模型更接近潮汐的实际观测值,说明区域海潮模型修正全球海潮模型的必要性。经区域模型(CATS2008)修正的全球海潮模型(Eot11a)作负荷改正后,重力主波K1M2 S2 的最终残差振幅分别下降了9.84%56.14%37.08%,证明了在南极地区用区域模型修正全球海潮模型的有效性。

  对如何提高连续重力观测数据的预报效能进行了探索研究。如改变现有的台站重力数据处理流程,以便及时获取数据,分析获得有用的信息;提高连续重力数据利用率;行业内共享数据资源,共享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处理平台的软件;调动人员的积极性,通过设立奖励等措施,鼓励将重力台网数据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实践。

  利用GRACE卫星重力场位系数,计算了鄂尔多斯及其周缘的重力异常,以及根据该区域的布格重力异常,得到了鄂尔多斯东西两侧地壳厚度存在差异,西部厚,东部薄,块体内稳定的结论。

  利用超高阶次卫星重力场模型EIGEN-6C4,解算后经球坐标系地形校正得到为卫星布格重力异常。利用匹配滤波对卫星布格重力异常数据进行分解,得到了区域场和局部场,并通过二维反演得到研究区内一条剖面的二维密度结构。

  利用重力、GPS 和震源机制解研究龙泉山断裂带构造形式。重力均衡结果表明,龙泉山断裂带是一条由于龙门山的荷载作用而引起的高角度深埋断裂带,在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下,青藏高原再难大幅东扩,高原与平原的边界将维持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 2009-2015 年间GPS 观测结果显示,龙泉山断裂带中南段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处于显著的张性应变状态。龙泉山断裂带周边地区重力均衡特征、张性应变场与高比重张性地震均显示,龙泉山断裂带应该是一条因为龙门山的压力作用而产生的高角度张性断裂带,而不是广为接受的低角度逆冲断裂带。

  利用布格重力异常数据,通过滑动平均、小波多尺度分析、重力界面反演等手段,结合已有的地震测深及其他地质地球物理成果,获得山西断陷带深部地壳上地幔主要界面起伏及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山西断陷盆地内为低重力异常区,地壳密度低,与盆地形成过程中边沉降边接受低密度沉积地层有关;山西断陷盆地边界发育有一系列盆地边界断裂,在重力异常场中表现为高低重力异常梯级带特征;山西断陷带深部南北端为高重力异常特征,内部为低重力异常特征;山西断陷带内部地壳厚度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

  利用S2.9EA 地幔三维横波速度模型,基于深部温度与地震波速度之间的关系,反演得到准噶尔盆地及邻区上地幔顶部的温度分布,将上地幔温度场作为边界条件,以地表温度和深部温度作为双边界约束,反演获得了岩石圈大尺度热结构模型。

  3、地球简正模应用。

  2013 年在俄罗斯的鄂霍次克海发生了M8.2深源大地震,利用IRIS 台网宽频地震仪资料检测到的0S0 - 11S0 径向振型系列,讨论了地球内核的径向结构、内核深部p 波和s 波速的径向分布,以及地球内核深部是否存在熔融介质结构等。

  选取2011 Tohoku Mw9.0 地震后全球近500 台地震波观测台站,首先利用GCMTUSGSIPGS 发布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了0.2833.550 mHz 频段的地球自由振荡在相应台站处的合成振幅谱,采用0S0 2S0 两个径向模态计算了该地震矩心矩张量的Mrr 分量和震源深度(主要由于径向模态几乎只依赖于Mrr 分量和震源深度),并进一步利用4个超长周期球型模态(0S22S10S3 0S4)计算了该地震的矩心矩张量的六个分量,最终得到了由6个球型模态反演出的2011 Tohoku 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机制解。

  利用大地震引起的位移场公式以及引力场变化公式,本文通过不同外力的作用方式推导了利用地球简正模计算潮汐Love数、负荷Love数、剪应力Love数的计算公式;并采样PREM地球模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结果比较说明二者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说明了公式的正确性。

  4、重力仪研制与仪器噪声水平分析。

研制了一种新的垂向超导加速度计,其实测固有频率为2.6 Hz,灵敏度达到0.3 μGal的水平,并已具备潮汐观测的能力。具有宽频带和低噪声的优点,可同时观测地脉动和潮汐,其应用可拓展到地球背景噪声的研究当中。

  研制了一种基于静电反馈控制的高精度金属挠性电容式加速度计,其检验质量由两对金属簧片支撑,不仅保证了检验质量在敏感轴方向平动的运动姿态,同时也拥有了高交叉轴抑制比。最终测试结果显示,加速度计的量程为±1mg,标度因子为9725 V/g,在1Hz处噪声为0.2ng/Hz1/2,在0.2Hz 8Hz 频带范围内噪声低于0.3ng/Hz1/2,有望满足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的研制需求。

  研究了超导重力仪(SG)和gPhone重力仪的背景噪声水平,在地震频段,gPhone 重力仪的功率谱密度高于SG,在亚地震频段,SG 接近地震仪探测水平。在低于3×10-5Hz 频段,gPhone 重力仪和SG 的功率谱密度低于地震仪,表明高精度连续重力观测更适于测探长周期信号。

以武汉台超导重力仪OSG-065 为例,通过输入阶跃函数信号的方法,实验测定了OSG-065 的传递函数,并分别用Laplace 变换法和零极坐标法表示,并讨论实测信号中传递函数的应用。用Laplace 变换法可以更准确的估算超导重力仪的时间响应滞后,而零极坐标法可将测定的传递函数更方便的用于周期小于1000s 的信号的改正。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一些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如等效源方法、小波多尺度分解、谱域有限元方法、标准时频变换等,为理解重力场变化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

  2、拓展了重力测量资料的应用领域,如研究地表沉降、检验海潮模型、研究岩石圈密度和热结构、探索断裂带构造模型。

  3、地球简正模应用,如利用特殊振型研究地球内核径向结构、反演地震断层模型、研究简正模与不同Love之间的内在联系。

  4重力仪器研制与仪器噪声分析,重力仪与重力梯度仪研究进展,新型加速度计的研制,仪器本底噪声的分析,台站背景噪声分析。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i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召集人: Li Zhao, Huajian Yao, Shijie Zhong, Xiwei Xu

提交论文12篇,口头报告1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Imag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fine crustal structure of Taiwan

  2Earthquake source process inversions and tectonophysics implications

  3Early warning system development for earthquakes and landslides

  4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5New developments in body wave and surface wave tomography

  6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earthquake afterslip and water cycle in plate-mantle system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Imaging fine seismic structure at shallow depth using dense networks (Hao Kuo-Chen)

  2Numerical simulations to study the importance of subduction zone in water existence in deep earth (Takashi Nakagawa)

 

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召集人:汪毓明  冯学尚  李波  何建森

提交会议34篇,口头报告26篇,展板报告8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太阳表面小尺度活动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高精度太阳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太阳表面小尺度的演化过程,例如过渡区的相关结构,耀斑中所伴随的湍动和不稳定性现象等等,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中所包含的物理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对于一系列太阳物理基本问题的认识。

  2、太阳爆发活动的观测与理论研究。太阳爆发活动是空间天气的扰动源,通过研究太阳爆发活动的演化过程,对爆发的物理规律及产生机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先进的太阳观测仪器,对于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日冕波的理论研究。日冕波是日冕中广泛存在的物理现象,通过不同的理论模型和数学方法,对日冕中腊肠模波动以及磁流体力学波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日冕中波动现象的传播和演化规律。

  4、日冕物质抛射的传播和演化。分析了典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重点讨论了相关事件对于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同时,利用多卫星联合观测,分析了日冕物质抛射的传播及演化规律。

  5、太阳风与高能粒子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主要讨论了太阳风和高能粒子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包括太阳风中超热电子的来源,以及不同源区的太阳风中的能量释放规律等等。同时,通过改进现有数值算法,对太阳风的传播和演化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通过分析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对未来空间天气预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推动空间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详细介绍了CGST望远镜的情况,并重点分析了该望远镜对于太阳物理与空间科学的重要意义,对于未来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对于太阳和日地空间的各种现象,如爆发活动,日冕波动,太阳风,高能粒子等等,从观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两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将观测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对这些观测现象的物理机制和演化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4、对若干最新的热点观测事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揭示了当前日地物理研究的前沿和发展方向,对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行星物理学

  

召集人: 魏勇  张可可  崔峻  宗秋刚  万卫星

提交论文39篇,口头报告21篇,展板报告1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主要科学内容涉及行星内部结构、行星大气演化、行星磁场、行星空间环境、慧星尘埃粒子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内容成果包括:

  1. 通过卫星数据分析揭示了行星空间环境的新的观测特征。

  2. 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冰行星大气气候的演化。

  3. 通过观测和模拟,估算了火星、土卫六的逃逸率,探讨了其逃逸机制

  4. 发展了新的反演方法,可反演行星地磁场的内部参数,以及行星重力场的分布。

  5. 研究了慧星尘埃粒子对行星空间环境及对太阳日冕的影响。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通过这次专题研讨,当前行星空间物理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方向交叉的新趋势。行星空间物理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行星空间环境探测。行星空间环境与行星大气、行星气候、行星磁场乃至行星内部结构演化的耦合研究越来越紧密。此外,比较行星学的研究方式,也即,通过比较研究行星科学,来对比认识地球科学的物理规律,也开始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地球生物学

 

召集人: 谢树成  潘永信  王风平  陆雅海  鲁怀安

提交论文26篇,口头报告24篇,展板报告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 古菌和细菌四醚脂类分布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2、 极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功能;

3、 趋磁细菌多样性及生态功能;

  4、微生物与全球环境变化。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微生物的脂类能够灵敏地记录陆地和海洋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变化领域的一些难点问题如极端干旱事件都能够被微生物脂类记录下来;

  2、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一些新发现的古菌门类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重要的代谢功能。

 

亚洲季风与干旱环境演化

  

召集人: 敖红  安芷生  李建平  程海

提交论文58篇,口头报告46篇,展板报告1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本专题论文主要围绕季风与干旱环境系统演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与机制,展示在黄土、石笋、树轮、海洋和湖泊沉积等不同的古气候变化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主要内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气候事件和环境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2、亚洲不同地区气候变化的不同影响因素及机理。

  3El Nino对于我国南方降水、北方干旱区的影响。

  4、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起源和发展的影响。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进一步认识了亚洲季风的起源和发展,系统地讨论了海陆分布的变迁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季风起源和演化的影响,对其在区域气候形成和环境演化中的影响机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黄土沉积对于季风降雨的理想载体,其中的痕量碳酸盐矿物(白云石、方解石)的鉴定及测量有了新方法,能够更好的认识季风降雨的影响机制。专题还讨论了气候变化导致的不同区域干湿变化规律,探讨不同的干旱事件、降水记录可能的驱动机制,这对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在地貌学研究中,提出了气候地貌模型,补充了戴维斯地貌模型在轨道尺度上的细节。(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组委会)


 

 

一、会议概况

  2018711日至71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了第二届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会议以“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为主题,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办。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几十所高校院所及企事业单位3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前副理事长、中石化首席专家曲寿利教授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姚军教授分别致辞。

二、会议论文际交流情况

  会议共收录论文100篇,其中特邀报告16篇,分会场报告84篇。

  大会的16篇特邀报告分别是: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的《五维地震数据解释理论的一些思考》。印兴耀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五维解释不仅是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五维数据的解释是地震技术的又一次革命。正如我们当初从2D解释向3D解释过渡一样,五维数据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中石化胜利油田王延光的《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该报告基于常规地震存在的问题结合胜利油田实际介绍了中石化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的最新进展。

  3.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张慕刚的《陆上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及应用》。张慕刚从概况、面临的技术挑战、关键技术、应用效果、结论总结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路上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及其应用。

  4.中海油研究总院刘春成的《中国海域拖缆宽频地震勘探技术讨论》。针对浅层气因素产生的地震波吸收、海上拖缆地震接收方式及产生鬼波问题等影响海上地震作业因素,刘春成介绍了海上上下缆地震采集技术、“犁式”采集技术等技术对策。

  5.PGS杜志俊的《海洋地震和海洋电磁(CSEM)数据的联合解释及应用-复杂地质条件下油藏定位和储量估计》。

  6.西安交通大学高静怀的《地震资料相对保幅提高分辨率的理论、方法及应用》。高静怀针对褶积模型存在的问题,构建非平稳褶积模型,提出数据驱动的地震记录非平稳褶积模型表示方法、相对保幅提高地震记录分辨率的方法、地震资料超分辨率反演方法等处理方法。

  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赟的《薄(互)层反演中的问题》。该报告从薄互层的概念、反演策略、存在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8.中石油长庆油田物探开发研究院王大兴的《长庆致密气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王大兴基于苏东多薄层和南部南部薄层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差,有效储层厚度小;苏西非均质性强,气水分布难预测,储层动用难度大,砂体结构预测难等问题,提出致密气勘探程度低潜力大,攻克叠前一致性和道集保真、流体检测等要点。

  9.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李红兵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与物性参数地震预测技术》。李红兵详细介绍了地震预测技术中单重孔隙系统孔隙类型反演和多重孔隙系统类型反演的方法原理。

  10.同济大学程玖兵的《从偏移成像和速度建模看宽频地震勘探》。报告介绍了宽方位地震成像技术和炮检距矢量片技术中的成像和精度等关键问题。

  11.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刘书会的《低序级不整合圈闭描述关键技术——以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为例》。刘书会介绍了关于低序级不整合面已发现的问题以及低序级不整合面的识别。

  1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李振春的《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进展》。李振春表示“两宽一高”地震数据采集对地震波成像的贡献体现在宽频带、宽方位、高密度三个方面,提供准确的背景速度、提高波阻抗估算精度和纵向分辨率对宽频带研究有重要贡献。

  13.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刘定进的《全波形反演速度建模技术与应用》。刘定进针对全波形反演存在的瓶颈提出了一种全波形反演速度建模技术,并介绍了其应用。

  14.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峰的《各向异性地震反演方法研究与页岩储层预测应用》。张峰表示页岩各向异性显著且AVO存在误差导致观测估算困难,通过改进公式提出了各向异性地震反演方法,该方法在富有机质页岩地震定量、三参数反演两两交汇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解释。

  15. Paradigm王继强的《“两宽一高”地震资料的波场分解、成像及应用》。王继强在报告中介绍了全方位角度域成像解释一体化方案相比传统偏移方法的优势。

  16.Precise Energy Technology张奎的《一种使用压缩感知技术来识别薄储层的方法》。张奎提出了一种使用压缩感知技术来识别薄储层的方法。

  除大会报告外本次会议还围绕“两宽一高”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及综合应用等领域设立了4个分会场,与会专家学者就“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的原理、核心技术及应用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展示了“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这一新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

三、优秀论文评审结果

  会议论文评出9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24个三等奖:

  1.荣获一等奖的论文有: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江明川的《台站与三维地震联合应用方法与实践》、中海油服物探研究院谢涛的《“两宽一高”技术在近海二次勘探中的应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章多荣的《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在窟窿山的应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采集技术中心肖虎的《复杂区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及应用》、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崔庆辉的《高密度地震观测系统设计技术与应用》、中海油研究总院管西竹的《基于地震波传播算子的鬼波压制方法研究与应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裴家定的《库车宽方位三维正交晶系速度建模及成像技术》、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宁宏晓的《“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及发展》、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魏文的《基于方位地震响应差异性的有利储层预测》

  2.荣获二等奖的论文有: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地质研究中心𠅤晓宇的《纵波和转换波联合解释—以四川某地区为例》、东方地球物理采集技术中心王汉钧的《基于高清地理信息的复杂地表区作业方案优化技术研究》、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发中心郭振波的《基于射线追踪与程函方程的初至旅行时层析对比分析》、中石化西北石油局勘探开发研究院杨威的《基于振幅-频率响应特征的深层断裂成像处理及应用》、东方公司大港物探处余耀平的《水陆交互带“两宽一高”采集技术研究及应用》、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王玉伟的《低频可控震源技术在准噶尔盆地的应用及效果》、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长庆物探处杜中东的《鄂尔多斯盆地宽方位宽频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侯昆鹏的《海底节点质控技术》、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谢金平的《单点高密度宽频地震采集技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初海红的《单点“两宽一高”地震资料外源干扰波分析与压制》、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庆臣的《基于激发振幅成像条件的同时震源最小二乘逆时偏移》、中海油服物探研究院李艳青的《关于水陆双检合并10Hz以下低频能量的恢复问题》、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张建磊的《OVT域全自动一体化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发与应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柯钦的《利用“两宽一高”地震资料识别岩性体-以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为例》、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盆地中心邵喜春的《两宽一高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及效果分析-以滨里海盆地为例》、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物探一公司高哲红的《方位各向异性地震属性在“两宽一高”地震解释与储层预测的应用》、中海油研究总院李春鹏的《基于宽方位道集的各向异性梯度无井约束反演方法研究》

  3.荣获三等奖的论文有:中海油研究总院张璐的《基于倾角导向滤波控制的似然属性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帅的《HTI介质多波AVA正演模拟》、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李磊的《叠前属性融合方法研究及应用》、中石油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姜梦奇的《单点高密度勘探在呼仁布其地区的研究应用》、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赵爱国的《信噪比谱约束的井控提高分辨率方法》、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黄丽娟的《基于岩性目标的针对性处理技术与解释性监控技术》、中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王胜阁的《新型宽频地震检波器研制及试验》、东方公司塔里木物探处孔德政的《克深构造带“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及应用》、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周锦钟的《低频可控震源“两宽一高”地震处理技术在尖顶山地区的应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何宝庆的《两宽一高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与评价技术》、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黄元溢的《基于宽频激发和接收的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在银额盆地的应用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李皓的《横向约束多道吸收补偿方法》、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处理中心陈双廷的《陆上宽频关键处理技术及效果》、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赵贻水的《高密度全方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在KN26X1井区致密岩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周辉的《基于L1-2范数约束的地震反褶积方法》、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徐伟的《地表一致性稳健反褶积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熊树的《共成像点道集各向异性偏移处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刘欣欣的《浅水浅层高分辨率地震处理方法及应用》、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陈康的《深层碳酸盐岩井控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以四川盆地灯影组为例》、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王海龙的《“两宽一高”地震资料优势方位在深层油气检测中的应用以塔东古城地区为例》、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孙立志的《高密度宽方位地震数据在辽河坳陷的应用及效果》、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雷明的《盐下层状碳酸盐岩薄储层全方位地震数据油气检测》、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柳兴刚的《“两宽一高”勘探技术在苏丹三维项目中的应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左黄金的《针对斜坡油气藏的“两宽一高”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应用及效果》。

四、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

  1. 总结过去一年专委会主要工作

  2. 就未来一年专委会工作进行规划,主要包括:

  1)注册工程师推进;

  2)年会举办形式及时间地点;

  3)学生竞赛;

  4)学会年会组织;

  5)推进油田等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等。

(油气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885-7日,2018SEG储层地球物理暨第五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在大庆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大庆油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与东北石油大学联合承办。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油藏地球物理和岩石物理技术在当前低油价时期发挥的作用”,中石油集团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总工程师赵邦六先生、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玉华先生、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旭日先生、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陈树民先生、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石颖女士担任大会技术主席,与33位行业专家组成本次活动的专业技术委员会,对会议的选题、征稿、评审等环节开展一系列工作。大会共收到涵盖国内外工业实践一线以及学术研究院所等领域的摘要101篇,其中收录口头报告40篇、张贴报告57篇、特邀报告13篇,分7个专题单元同时进行展示。为期三天的会议,吸引了国内外参会代表约180人,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印度尼西亚等地,研讨会整体规模盛大。

“岩石物理技术及其在低油价时期发挥的作用”主题专门设立了分会场,由中石油集团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赵邦六总工程师主持,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曹宏教授、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陈树民副院长担任分会主席,分会场包括27个口头技术报告,其中,特邀报告6篇,内容涵盖了实验岩石物理(含数字岩心)、理论岩石物理(含数值模拟)、储层岩石物理、储层力学、岩石物理建模与复杂介质反演、面向油藏的岩石物理研究、时移地震与岩石物理、地震岩石物理软件及应用等内容,来自CGG公司Peter Mesdag博士、美国怀俄明大学 Subhashis Mallick教授、美国休斯顿大学韩德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高静怀教授、同济大学耿建华教授、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中石油研究院曹宏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葛洪魁教授等分别做报告,并与代表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现场座无虚席,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与会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赵邦六总工主持召开了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会上,副秘书长汇报了专委会的工作,增补两名副主任、1名委员及2名副秘书长,全体委员审议修改了《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工作细则》,确定了2020年第六届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将在西安召开。

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于20161月在北京成立,其宗旨是推进岩石物理基础研究及其在能源、工程及相关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为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及科学知识普及搭建平台,推进本领域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专委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区域及全国性的学术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岩石物理学术研讨会,1人入选中国科协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为期三天大会的充分研讨交流,经专家评委打分,会议最终评选出五篇最佳口头报告奖:

陈志德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赵峦啸  同济大学

杨志芳  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RIPED

于承业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西北大学

和六篇最佳张贴报告奖:

    大庆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大庆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高志伟  东北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孙国超  大庆钻探工程公司物理勘探一公司

    中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

  会议结束后,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组织部分参会代表参观了铁人纪念馆、石油科技馆。大庆油田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油田,为保障中国石油战略安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目前的大庆油田油气勘探进入了以非常规为主体的新阶段,地球物理技术在这里正孕育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相信大庆精神将会在这里继续传承并发挥重要作用。

 

                     (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


 

 

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第6WTGTP

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年会成功召开

 

  2018年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第6WTGTP)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18年)年会于81519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召开。

  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及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计算地球物理学实验室联合举办。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青藏高原及周缘内部结构和动力学机制、地震观测和深部探测、地震成像理论和方法”,会议紧紧围绕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讨论:

  1、青藏高原东部及周缘壳幔结构及介质不均匀性与地震各向异性;

  2、青藏高原东部及周缘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及其相关科学问题;

  3、青藏高原东部及周缘大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

  4、青藏高原及邻区深部构造与动力学;

  5、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及深部探测;

  6、地震层析成像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张国伟院士、滕吉文院士、姚振兴院士、杨文采院士、石耀霖院士、红河州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庞俊同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郭进义处长以及来自全国40多个单位的1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清华大学计算地球物理实验室负责人杨顶辉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介绍了与会嘉宾。杨文采院士代表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介绍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研究青藏高原东部岩石圈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将对我国防灾减灾和国土资源的长期规划起到重要作用。蒙自市委书记庞俊同志向参会人员介绍了红河州及蒙自市的人文环境、历史和现状等基本情况,感谢组委会将这样高规格的学术会议安排在蒙自市,同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椿镛研究员代表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感谢参会代表的出席和全体会务组成员的辛勤努力。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东研究员代表其他主办方发言,认为这次会议对于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合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利于年轻学者的培养,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融合。

  研讨交流会先后由高原研究员、艾印双研究员、张怀教授、宋晓东教授、沈旭章教授、付广裕研究员、姚华建教授、丁志峰研究员、裴顺平研究员、黄金水教授、吴庆举研究员、陈棋福研究员和周元泽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0余个科研单位和大学的40多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开拓了与会代表的思路。

  几位院士嘉宾在会议闭幕式上,对本次会议研讨内容和会议的举行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殷切地提出了各自的希望:

  姚振兴院士对地球物理的前景十分看好,并建议地球物理与地质工作能够紧密的结合,观测资料能够开放共享,这样更有利于地球物理的发展。

  张国伟院士提出了几点希冀:一是深入对南北构造带的研究;二是板块构造的研究非常重要;三是要在充分尊重经验和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思想。

  杨文采院士强调,做一个地方就一定要去找出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要摒弃习惯性思维,不能拿别人的模型来套,要有自己实际工作研究结果。

  石耀霖院士对年轻的一代提出了殷切的要求:跨学科的知识应该更丰富,跨学科的基础概念要准确。

滕吉文院士用白居易长恨歌里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来形容地球物理学工作。并指出目前我国的研究还处于“借船出海”的阶段,比如下地壳流、西藏西部的裂纹、背景噪声成像等。要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勤加思考,必须自主创新。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对各位院士和代表的到来和支持表示了感谢,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予以充分的肯定。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代表学会两个专委会感谢五位院士在百忙工作中光临本次会议并提出了非常切实的建议。感谢为本次会议成功召开而作出巨大努力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和清华大学计算地球物理学实验室,以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政府的全力支持,感谢参会代表积极的热情参与。同时感谢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对本次会议圆满召开给予的大力支持。

 

(青藏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组委会)


 


 

  近年来国内外在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及发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于2018817-19日在陕西省汉中市举办了“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

 

  来自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尔滨工程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山东省地震局、唐山市防灾减灾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众合永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油瑞飞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正方久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21个单位42位代表和专家出席了会议。大会围绕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主题就当今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会议收到论文26篇,大会报告18篇。

  会议首先由信息技术专委会主任蔡晋安致辞。蔡主任代表专委会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师生来到古城汉中,共同研讨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的应用。蔡主任说,近年来信息技术专委会一直注意密切跟踪国际发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地球物理领域中。

  我们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前沿技术的引入,就是希望将这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地球物理领域中,使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的融合发展。

  本次大会报告内容涉及地球物理物联网架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球物理信息探测和监测新技术以及科普宣传的研究及进展。

  本次会议取得了以下进展:

  一、物联网技术在地球物理计算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蔡晋安的“地球物理智能物联网技术架构探讨”介绍国内外智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和在地球物理中应用的展望;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鸣的“Storm处理框架在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介绍了利用流式计算系统的架构设计以及成功地实现了在地震波检测中的缩短至毫秒量级;山东省地震局孙庆文的“基于4G VPN的地震数据及视频传输应用”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地震数据传递中的应用;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梁萌的“基于Kubernetes的地球物理分布式计算平台构建”介绍了采用KS8系统和软件架构设计,采用工作站集群的系统结构设计搭建了地球物理分布式计算平台,既充分利用了硬件资源又提高了计算速度。

  二、信息理论、方法和应用在地球物理中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北京众合永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工廖强的“地球物理信息领域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介绍了云计算在气象科学中的应用;河南理工大学李晓斌的“地球科学多源传感器数据软件管线流处理技术”介绍了利用数据流和事件信号通讯机制建立管线流拓扑结构实现地球科学数据流水线化处理,进而实现地球科学多元传感器数据采集和处理一体化;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曹思远的“随采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研究”介绍了同一时刻同频同相信号的分离方法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赵爱华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震定位中震源轨迹的计算”,从理论上实现了对地震精确定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毛元彤的“三维复杂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转换波快速走时计算”也展示了利用超算平台的理论计算结果。

  三、地球物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秀宽的“WDC中国地球物理学科中心信息化建设进展”分享了该中心建立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服务平台开展数据资源共享的经验;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徐志国的“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建设与发展”为我们展示了该系统对海啸预警产品的自动化制作与分布,为南中国海区域的海啸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邹立晔的“地震目录快速检索及发布自动化”介绍了他们自主研制的一套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地震目录的统计和分布工具,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震情信息服务;唐山防灾减灾局尹宝军的“中国•唐山防震减灾示范中心技术系统”为我们展示了即将实施的项目内容、技术框架和技术系统。

  四、地球物理监测技术不断向着智能化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大学张健的“剪切波分裂算法设计与软件开发”和“基于长短记忆神经网络的地震前兆异常识别与记忆研究”介绍了利用数据分析和神经网络方法对地震波信息的提取;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会忠的“探索地下状态的图像--地下云图”介绍了地下云图概念的提出、发展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张晁军的“从岷县6.6级地震探讨地震数据异常与密集地震观测”,从地震监测角度探讨了地震监测和预测的关系;成都正方久誉科技有限公司方创首的“地震预警信息如何有效地唤起公众”介绍了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手段;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彭丰林的“科学数据的融通、出版与利用--从地球-行星科学数据出发的探索”介绍了地球物理数据的发展历史以及其如何在信息化时代进一步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数据信息工作机制,促进数据信息汇集融通出版与利用,更好地发挥数据信息的作用。

  我们高兴地看到,本次研讨会展示了信息化的最新技术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通过报告和深入研讨加深了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各个方面应用的认识。研讨会吸引了国内5家大数据云计算公司的参与,通过这些公司代表的报告加强了行业与企业的了解和启发,为进一步加强行业与企业的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研究与应用的跨界与创新。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20186月下旬,由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等学会主办、广东省石油学会、中海油湛江公司和深圳公司等承办的“南海油气勘探开发论坛”在广东南海(佛山市)召开,除主办和承办单位外,参加会议的还有省内、外高校、研究所及油气相关企业等专家共计100多人。会议内容含南海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燃冰、大地构造、海底地貌等多个方面,同时还有南海主权、中国渔民南海航海历史(更路簿)的报告,会期一天半,各路专家汇聚一堂,共商南海资源开发利用大计。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是会议的最大亮点。本次会议必将更好地推动我国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科学问题的凝练解决。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纪要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于628日在太原理工大学召开2018年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来自会员单位的22位常务理事2018年第二次及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简要回顾了2017年在学术交流会议、勘查技术研修、荣誉奖励、科普宣传、学会工作宣传、学会党支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在学术交流年会上,收到论文59篇,32篇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通过组织煤炭煤层气及地热新能源高级研修班,100名物探工作者获得山西省人社厅培训合格证书,另有60名物探工作者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在荣誉奖励方面,山西地球物理学会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评为优秀会员单位;副秘书长张荣被评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会员;在20174月秘书长联席会议上,山西地球物理学会被评为《会讯》优秀通讯员;在第九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学会副理事长田忠斌及太原理工大学博士余传涛被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在中共山西省科技类社会组织行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于2017722日成立。

  2018年的重点工作是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组建新的理事会;召开学会学术交流会;协助山西省科协举办“地下热水勘查及利用技术”研修班;组织做好两年一次由山西省科协举办的“山西省学术论文评选”活动。参会理事对上述工作逐一进行了讨论,并发表了意见。

  会议要求各会员单位在第三届理事会的基础上,本着有利于学会工作的原则,推荐本单位的理事会成员,补充调整学会的理事会人选;2018年学术交流会将评选优秀论文,并要求各单位认真准备组织好会员在保证论文的数量基础上,提高论文的质量。第四次会员代表会议与2018年学术交流会拟在大同召开,由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承办,两会在同一时间段,时间初定10月下旬至11月之间,会议安排将在一号通知中发布。

  “地下热水勘查及利用技术”研修,将按照山西省人社厅通知执行,会议提出由学会和会员单位山西省地震局、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和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共同联系相关专业授课专家教授,并就此安排。研修时间初步定于910日~16日在太原举办,具体时间与相关安排需山西省科协与人社厅批准。会议要求各会员单位于715日前上报参加培训人数,以便联系培训场地等事宜。

  会议还就各大煤电集团参加学会及学会活动等进行了讨论,并确定专人具体联系协调各煤电集团物探人员的入会与活动事宜。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8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青岛举办

 

  2018727-728日,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中国海洋大学与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联合承办,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青岛分所协办的第十届大学生科技节的分项赛事——山东省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在美丽的青岛市如期举行。该项竞赛包括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四所高校共计四支参赛队参加,山东理工大学出席观摩了比赛。

本次赛事开幕式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殿镇主持,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处长方奇志、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张玲部长、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王厚杰、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先后致辞。

  竞赛内容包括视频展示、现场自我展现、基础知识竞赛、综合知识竞赛、抢答题,比赛现场气氛热烈,精彩迭出。比赛结果由张殿镇党委副书记宣布。山东大学获得一等奖,中国海洋大学获得二等奖,山东科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得三等奖。参会嘉宾为获奖队伍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对获奖选手表示了祝贺。赛后中国海洋大学组织参赛嘉宾、老师和同学们参观了中国海洋大学校史馆、海洋电磁实验室、海洋地震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并在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门口合影留念,大赛圆满结束。

  

  此次大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创新与交流的平台,锻炼了同学们综合运用地球物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更让学生们通过竞赛锻炼,提升了整体素质,营造了一个热爱学习、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为增强学会履职能力、更好地履行学会服务会员服务创新的职能,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于731日召开了2018学会工作促进会。

  学会理事长曲寿利、副理事长杨勤勇、常务理事王咸彬,及学会秘书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江苏省科协学会部李政部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会议。

  秦绪英秘书长主持会议,首先汇报了近期工作进展、下一步工作计划及存在的问题;参会人员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对学会工作计划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交流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来自不同单位的6位副秘书长介绍了本单位(系统)对学会服务工作的需求及工作建议,使学会下一步工作目标更加明确。

  郭建秘书长在听取了汇报后,针对我们学会的特点,就如何做好地方学会工作,从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明确定位理清思路、需求导向探索前行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指导。

  李政部长肯定了学会近期工作的成效,并就如何依靠广大会员、民主办会、科学办会、依法办会对学会如何加强工作进行了指导。

  曲寿利理事长作总结讲话,首先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省科协对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会员单位的支持,提出要深刻领悟郭建秘书长及李政部长指导意见的精神,并在具体工作中融会贯通用于工作实践,把学会工作扎实深入推进,要求做好组织管理及服务工作、履行好学会职能,真正发挥学会要有的作用。

(江苏省地球物理学会)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组团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水利电力分会2018年联合学术年会

 

为充分交流学习我国工程地球物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技术成果,促进地勘行业创新与学科技术发展,2018823日至2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水利电力分会在南宁举办了2018年联合学术年会。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组团参加会议。广西第四地质队、广西地质调查院、广西二七二地质队、广西三一〇核地质大队、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广西华蓝岩土工程公司、广西交通设计研究院等多个单位派出相关技术人员18人参加了会议。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熊彬理事长在年会开幕式上做了致词。

  此次学术年会以“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为主题,采用主旨报告、论文宣讲、展板报告以及专业仪器设备展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45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工程地球物理、水利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探测和检测新方法新技术、城市多要素地质调查关键地质问题及地球物理技术与应用、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及大数据、新能源探测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等方面进行学术报告和论文宣读。

  通过参加本次会议,使大家了解到了国内工程地球物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广西在今后的地质找矿、地灾环境治理、城市基础建设、新能源探测开发等物探技术应用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同时有助于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拓宽创新工作思路、优化自身工作方法,使广西的地球物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

 

 

  97日,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太原召开2018年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会员单位24位理事及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刘鸿福理事长主持。会上就地下热水勘测开发技术高级研修班筹备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对有关事宜进行了讨论研究。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办好研修班的首要保证条件,会议首先介绍了研修班授课教师的联系情况:本次研修班筹备两个月,共邀请了10位来自国内地下水勘查、研究单位或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进行授课,他们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参加过多项地热研究、开发项目,讲课内容将涵盖水文地质方法、地球物理新技术等方面。

95日,报名参加研修的学员已达150人,除山西地球物理学会的会员外,还有来自内蒙、河南、河北的地球物理勘测技术人员。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十分重视本次地热勘测技术研修班,其对筹备工作进行过多次指导,届时学会领导将会莅临现场,为研修班学员颁发培训证书。

  会议对会务的各项工作做了细致安排,并希望参加研修班的学员珍惜学习机会、按时签到、遵守纪律、认真学习、积极互动,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地下热水勘测技术水平,在今后能源开发、转型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山西省科协学会中心负责人庞晋庆也参加了会议,他肯定了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在以往培训中的学风严谨、纪律严明,相信本次研修班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其对研修班会务问题也做了具体要求。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8912-16日,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协办的地下热水资源勘测及系统化开发利用技术高级研修班在太原山西邮电大厦举办。这是继2017年新能源勘测技术研修后,山西的第二次勘测技术高级研修,是贯彻落实国家《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的具体举措。来自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单位以及内蒙、河南、河北、浙江地球物理勘测技术人员130人参加了研修。山西省科协领导谢文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元生到现场参加并指导。

 

  为了办好这次研修,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历时两个多月进行了筹备,邀请了我国地学教育、科研院所、勘测系统的10位教授、专家前来讲课。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的刘久荣总工、教授级高工讲授了“地热资源评价和可持续利用”;山西省地质调查局博士郭振中教授级高工讲授了“山西省地热资源现状调查及工作建议”;中国地质大学胡祥云教授讲授了“综合地球物理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副研究员王光杰博士讲授了“大地电磁法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天津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孙宝成教授级高工讲授了“地热资源勘查”;中国科学院地测与地球物理所曾祥方教授讲授了“新型高密度地震观测系统—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及其应用”;山西省地震局李自红教高讲授了“山西活动构造对地热形成的控制作用”;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王贵玲研究员讲授了“我国地热类型与勘查开发”;河北地质大学副教授刘昭博士讲授了“地热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及进展”;应急管理部防灾科技学院教授迟宝明讲授了“水热型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实例”。历时40个学时,老师们从地热的形成、机理、埋藏分布条件,以及地热勘查的水文地质方法、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开采技术、地热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生动的分析介绍,展示了大量国内外地热开发利用的实例、资料图件,使研修人员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地热知识再教育,是勘查技术人员地学知识的一次深化与提高,同时搭起了勘查人员与地热专家教授之间的桥梁,为地热项目的立项、完成,利用地热资源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加研修的人员,专心听讲、积极互动、教学场地井然有序,反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与进取精神。

  按照研修要求,参加人员将提交关于地热勘测技术论文,并由山西省人社厅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研修证书。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全国科普日

“认知海洋——探索深潜的奥秘”

 

  916,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三亚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认知海洋——探索深潜的奥秘”公众开放日在深海所举行。参加本次开放日活动的是来自三亚市天涯区布甫村中小学生与三亚市第九小学的学生,共计100人。

  活动中,科研人员首先带学生们总体参观中科院深海所,了解到我国深海科研的发展情况以及中科院深海所的基本情况。然后来到工程实验室,参观“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等科考装备,对“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天涯”号深渊着陆器、“万泉”号运载着陆器等仪器构造及作业流程向学生们进行了详细讲解。随后,学生们现场体验了名为“深海科考”的VR内容,在VR镜头中与“深海勇士”号一同下潜至4500米深海,亲身体验深海科考作业场景,感受深海的奥秘奇观。并在鲸豚标本馆看到展示的包括中华白海豚骨骼标本、小抹香鲸皮质和骨骼标本、短肢领航鲸皮质和骨骼标本、长吻飞旋海豚皮质和骨骼标本等鲸豚标本,了解鲸豚的物种分布、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最后聆听了《深海世界与载人潜水器》科普报告并观看深海科考视频。

  

  体验深海VR视频                              参观鲸豚标本展示平台

 

 

  活动激发了中小学生对深海研究与装备的强烈兴趣,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并获得学生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海南日报》、《三亚日报》新华社、网易直播等媒体平台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跟踪报导。

(海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877日至11日,长江上游西北部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嘉陵江的上游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洪水经长江上游水库群拦洪削峰错峰并演进叠加后,在长江上游形成 “长江2018年第2号洪水”,造成沱江、涪江、嘉陵江下游及长江上游干流寸滩河段水位超保证水位,三峡水库入库洪峰流量60000立方米每秒,为2012年以来最大入库洪水。

  此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高发金、李文龙二位委员分别对“长江2018年第2号洪水”三峡水库入库洪峰流量做出了较好预测。

高发金于2017810日运用时空数理信息法、可公度法预测2018年七月中旬三峡水库最大流量将达到62000立方米/每秒,与“长江2018年第2号洪水”,三峡水库入库6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情况基本一致。预测意见刊登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20183月《二0一八年天灾预

测意见汇编》中。

  李文龙于2018222日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提交2018年《天灾年度预测报告简表》发出“关于长江流域连续大洪水年的预测”,并刊登在《二○一八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中。

  他用公度预报方法计算得出预测结论:

  1、对长江流域1583年以来25次大洪水应用可公度预测模型计算,得出2018年、2019年长江流域大洪水结论;

  2、采用长江上游宜昌站、中游汉口站及下游大通站三站有记录历年最大洪峰资料,应用可公度预测模型计算,均得出2019年长江大洪水、2018年长江中下游大洪水结论,相似于1998年、1999年连续大洪水年。

  3、高风险区域:赣江洪水、鄂西洪水、长江中下游鄂皖洪水。

  20186月,与吉林大学李鸿雁教授合作撰写论文《长江流域连续大洪水年机理分析及预报》被核心期刊“水利水电技术”采用,并被“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收录。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热烈祝贺《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简称EPP期刊被ESCI收录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期刊编辑部96日收到科睿唯安关于EPPES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数据库收录的邮件,这为EPP成为SCISources Citation Index)期刊迈向了决定性的一步,表达了国际学术界和期刊界对EPP的认可。随后,EPP创刊以来的所有论文将在Web of Science被检索到,这将进一步扩大EPP的国际影响力。

  EPP创刊于201711月,为双月刊。其创刊距今不到一年,海外推广与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和Wiley合作,是中国第一份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版期刊。

  为表彰EPPESCI收录,经学会研究决定,陈晓非理事长97日签发对EPP编辑部实施嘉奖人民币贰万元。

  科睿唯安邮件通知内容见附件。

              

  附件:科睿唯安邮件通知内容:

  We have completed our evaluation of your journal and have accepted it for coverage in the 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 (ESCI), a new collection of journals available on the Web of Science platform. 

  Coverage will begin with journal content published in 2017. However, because of other urgent processing priorities, it is not clear when the journal’s content will appear in the database, but we expect it to be later this year.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89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8    3    总第143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胡敏 本期责任编辑:董静
 邮编:100029 发行:董静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024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