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41

 

 

 

科协精神

三轮驱动·三化联动·三维聚力(摘登)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启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揭牌仪式暨2018年中国第一届广域电磁法方法技术交流研讨会在湖南省举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院士专家工作研讨会暨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

铁道分会2018年工作会议纪要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会议纪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大型工程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暨四届八次主任工作会”纪要

2018年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代表会议暨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3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地震大地测量学”(待续)

地应力观测与地震数值预报培训与研讨会议简讯

噪声成像与密集台阵观测及大陆动力学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全国第五届防灾减灾之路研讨会暨周恩来防震减灾思想及汶川地震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纪要

地方学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召开2018年首次常务理事会

通知

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单位会员交费名单

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个人会员交费名单

关于交纳2018年度会费的通知

关于推荐、申报2018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通知

讣告

 


 

 

三轮驱动·三化联动·三维聚力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谈新时代新思路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升级版”(摘登)

 


 

“进入新时代,党有号召,科技界就要有行动,科协组织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在126日召开的中国科协九届四次全委会上说。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科协迎来成立一甲子。作为数千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中国科协如何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深化改革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怀进鹏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畅谈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以“1961”战略思路打造科协系统改革发展“升级版”。

释放人才红利新命题

【怎么看】怀进鹏认为,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在于发挥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引领作用。这就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推动形成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协同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

“这是新时代对中国创新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是科协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的有为之地。”怀进鹏说。

战略思路开启科协新气象

【怎么看】怀进鹏表示,中国科协将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确定自身的新使命新任务,以“1961”战略思路打造科协系统改革发展“升级版”。“1”即坚持一条主线,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将科协组织打造成为新时代创新先锋;“9”指通过三轮驱动、三化联动、三维聚力实现倍增效应;“6”是组织实施六项重点工程;最后一个“1”是加强调研,针对科技工作者所需每年精心办好一批实事。

【怎么干】“我们要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推进科协工作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不断提升群众组织力、思想创造力、战略支撑力、文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价值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贡献。”怀进鹏说。

三轮驱动重塑发展新格局

【怎么看】中国科协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进入新时代,科协将以建设国际高端的科技智库、构筑世界一流的学术学会和打造普惠创新的科学普及三轮驱动重塑发展新格局,形成一批彰显科协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品牌。”怀进鹏说。

【怎么干】中国科协将聘请全球顶尖专家和战略科学家,成立中国科技战略委员会,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决策。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学会,着力打造一批国际一流期刊,积极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探索有效运用电视媒体、科普游戏等手段创新科普方式;联合地方政府,依托大科学装置、重大工程及地域文化、乡村生态等共同建设一批科普小镇。

三化联动再造工作新流程

【怎么看】怀进鹏表示,为适应中国科技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新要求,中国科协将通过拓展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推进数据资源的信息化、加强科协组织的协同化三化联动再造工作新流程。

【怎么干】中国科协将举办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推动成立公众科学素质国际组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推进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推动成立以我为主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支持我国优秀科学家进入关键国际科技组织任职。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挖掘智库建设、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对外联系、人才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打造智能泛在的智慧科协。进一步密切与有关部门和地方的联合协同,引导服务资源下沉和精准落地。

三维聚力重构组织新力量

【怎么看】新时代,如何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升级版”?“身入、心入、情入,群团要站稳群众立场。”怀进鹏说。中国科协将坚持外向拓展、纵横融合和网络活跃并进,提升群众组织力。

【怎么干】大力加强高校、非公经济组织、新型科研机构科协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县级科协建设和改革,发挥好县医院院长、中学校长和农技站站长“三长”等“关键少数”的作用。打造开放融合、互动共享的“科技工作者之家网”综合社区,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开展学术交流、成果交流、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的社交服务网络平台,推动科技工作者之家从物理之家向数字之家、智慧之家转变。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展现新气象,以抢抓机遇、实干兴邦的奋斗姿态砥砺新作为,把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起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怀进鹏说。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3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启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我会2017-2019年度青托项目入选者及责任导师、部分2016-2018年度青托项目入选者及责任导师,学会领导、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和学校人才办有关领导及相关人员约20余人参加会议。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主持会议。

 

 

按照会议议程安排,郭建秘书长首先对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推荐、评审过程进行了介绍。本次“青托”共吸引54位青年科技人才申报,19位进入初评。经过初评投票,遴选出7位入围者进入答辩,经评审组专家投票,最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宗兆云、同济大学赵峦啸2位博士入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赵殿栋到会并讲话,他对此次入选“青托人才”的青年学者表示祝贺,希望他们在青托项目的支持下,踏实工作,快速成长,同时也希望依托单位能够高度重视“青托人才”,全方位关心和支持他们成长。同济大学人才办主任杨超重点介绍了同济大学人才工作机制、人才发展与培养体系,并指出,学校正不断加大人才优先投入力度,改进人才支持方式,提高引进人才竞争力。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耿建华介绍了市学会近年来的人才工作情况,对今后的有关人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拓守廷简要介绍了校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并表示学院将提供有力保障,全力支持“青托人才”的成长。

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分别与同济大学拓守廷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签订了托举项目协议,赵殿栋副理事长分别为两位被托举人才颁发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入选证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印兴耀教授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他说我们能够成为被托举人才的导师,深感责任重大,导师团队将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担当和行使好“依托、上举、督导、良师”四个方面的责任,指导和帮助两位博士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高质量的完成好研究课题, 让青年人才真正脱颖而出。两位“托举人才”还分别就各自和托举研究计划进行了主题报告。到会专家针对两位“托举人才”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指导,并提出了可行建议。

郭振波博士作为2016-2018年度青托项目入选人才发言,他从“青托项目”的平台作用、导师的专业指导、单位的大力支持等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了入选“青托”一年以来的成长经历。他表示今后将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和激励自己,潜心钻研,努力研发世界一流的原创性科技成果,同时也预祝两位入选博士充分利用科研黄金,静心研究,早出成果,尽快成为行业青年领军人物。

项目仪式启动后,参会代表一行到同济大学临港海洋科技中心与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参观。本次会议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2019年度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将开始全面实施。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揭牌仪式

2018年中国第一届广域电磁法方法技术交流研讨会在湖南省举办

 


 

为不断结合我国国情和当前地质勘探的需要,增进对深部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新技术的交流与学习,推广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法勘探方法和仪器,2018117-19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的2018年中国第一届广域电磁法方法技术交流研讨会在湖南长沙美郡国际大酒店举行。

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傅爱军,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出席会议。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71家会员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地勘一线企事业单位逾150人参加培训活动。

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与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剑共同为“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揭牌,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也成为继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山西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和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等3家单位后第4家获得“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称号的单位,也是其中唯一的民营企业。

揭牌仪式后,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剑、中国地调局油气中心页岩气室主任包书景、中国地调局水文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物探技术室副主任朱庆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薛国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李貅作大会特邀主题报告,共享了地勘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地球物理学科的科技前沿研究成果,强调了电磁勘探在“攻深探盲”中的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

在为期3天的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以“电磁法未来的高地在中国”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围绕广域电磁法野外工作方法、数据处理,以及广域电磁仪的实际操作、页岩气压裂监测方法等应用技巧,进行了专题辅导,并现场实习操作。与此同时,大会还邀请了一线地勘单位对广域电磁仪在油气、页岩气、干热岩、金属矿产、地热等资源勘探和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讲解和交流。150多位一线地勘单位人员参加了交流、培训活动。氛围浓厚、成效务实。

双频激电法、广域电磁法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地球物理勘探理论,以该理论为基础研发的双频激电仪和广域电磁仪,也是我国唯一的用自主理论指导研发的自主地球物理勘探装备,使我国的地球物理装备研发实现了由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根本性转变。该项成果获得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院士专家工作研讨会

暨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

 


 

坚持以“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工作理念,秉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一线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指导、为提升一线企业市场化创新能力提供服务支撑”宗旨,3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院士专家工作研讨会暨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举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翟明国院士,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平,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士海,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巡视员王占波,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谈朗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底青云,郑州市郑东新区白沙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智敏等同志出席了会议。参会代表分别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所属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重点实验室、科技推广试点单位及河南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约300多名科技者参加了会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士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分别致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主持了揭牌仪式。

会上,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与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局长王建平共同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士海同志,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巡视员王占波同志,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谈朗玉同志,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建平同志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滕吉文、翟明国等11位院士专家颁发聘书;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为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波教授颁发了2017年度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奖。

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为郭文波教授颁发2017年度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奖。

揭牌仪式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等7名专家学者作大会特邀学术报告,分别就深部成矿预测、深部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我会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一个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3个科技推广试点单位分别对2017年工作进行了报告,并听取了长江设计院关于申请建立物探检测公司重点实验室的报告。

本次揭牌的“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是我会在河南建立的首家“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该平台的创建,是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精神的积极响应。河南是资源大省,有色金属、多金属矿的资源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目前探索的深度还不够大,通过该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培育科技创新团队,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制约,推动产学研用紧密合作,这对促进河南省深部成矿预测、深部勘查技术发展,提高地矿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行业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建站单位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是河南地质行业主力队伍之一,拥有一支综合性地质勘查队伍,技术经济实力雄厚。近年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把深部成矿预测、深部勘查技术研究作为地质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展深部成矿预测、深部勘查技术研究,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学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愿意联手科研、生产单位,深入基层单位了解实际需求,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切实推广给基层单位,积极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企业提供帮助,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学会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2018年工作会议于2018111日至12日在北京大兴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分会各会员单位铁一、二、四、五、六院,中国铁设,中铁设计,中铁隧道院,中铁西南科学院,中铁西北科学院,中铁物探,西南交大,北京眷诚铁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劳雷公司,北京铁科工程检测中心和中土建设(北京)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参会代表共计32人。

会议由铁道分会秘书长谢昭晖主持,会议重点讨论研究确定了2018 年“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技术研讨会”的主题、时间、地点、规模和会议议题征集方案,并讨论了分会的其它工作。会议还讨论了北京铁科工程检测中心和中土建设(北京)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申请加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等相关事宜。

会议完成以下事项:

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常务副主任邢文宝传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年工作情况和2018 年的工作设想,并向大会汇报了2017年铁道分会工作情况和2018年的铁道分会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

2、各位委员(代表)对2018年“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技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专题征集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表达了各自观点和对分会发展的建议。会议以问题为导向,初步确定了铁道分会2018年学术活动的主题为“物探在探查隧道岩溶中的疑难技术问题”、“路基岩溶探测难点分析”,会后等各单位提出研讨交流题目后,再具体确定2018年研讨会的中心主题。要求各单位向分会提交研讨主题名称和简要内容,提交时间为20184月底。

会议确定2018年研讨会的人数规模在50人之内,召开时间为10月中旬,会期2天,会议地点为武汉市,承办单位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具体时间见会议通知。

3、副秘书长刘荻向与会委员(代表)汇报了2017年底到大庆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总结会的情况。

4、会议通过表决,一致同意北京铁科工程检测中心和中土建设(北京)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加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铁道分会。

5、会议拟定在适当时间举办一次检测或物探技术培训班,请各会员单位根据各自需求提出培训内容,与“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技术研讨会”交流题目一并提交分会办公室。

会议在紧张而活跃的气氛下,圆满高效地完成了既定的议程。

(铁道分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会议于2018127日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西科研楼310会议室举行(注:本次会议是因工作急需,临时决定召开的)。专业委员会主任欧光习、副主任杜建国、陶士振、罗群、梁光河,秘书长刘银河,副秘书长张敏、委员李营、张永旺、赵宏刚、邱林飞、吴迪、邱昆峰、尚长健到会,邱林飞兼任会议秘书。副主任罗照华、吕古贤、胡宗全因工作原因请假。副主任岳中琦、何家雄、李玉琪因工作单位远在香港、广州、西安等地路途遥远,未能赴会。

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主任欧光习研究员主持。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宗旨

会议首先传达了20171013-14日于北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171227-28日于大庆“中国科协会员日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年工作会议”精神,尤其宣贯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第十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的相关精神内容。

随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的顺利完成,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的换届选举也是势在必行。会议认为,把一些年富力强、精通专业、有影响力、乐于奉献、热心流体地球科学工作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吸收到下一届专业委员会中来,使专业委员会越来越有活力、号召力、影响力,是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宗旨。

另外,“流体地球科学”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方向,是一个跨行业、跨专业的学科领域。因此,本次会议回顾了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自1998年成立以来,尤其是2007年以来的学科学术发展历程。与会专家委员充分意识到,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必须把在有机/无机矿产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相关专业方面有代表性、或者在地球科学的综合方面有影响力、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乐于奉献的专家、学者纳入到流体地球科学专委会中来,才能使流体地球科学学科得到不断的深入和发展。

二、2018年学术活动安排

有关流体地球科学专业2018年的学术活动安排。会议首先肯定了在每年由5个地学术组织举办的“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上,由本专业委员会举办一些有特色的专题学术讨论的重要性,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而且,这样办会也比较简单、经济。

流体地球科学观是未来主导地球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其实质是强调流体活动主宰固体运动。地球中的流体,特别是深部流体,不仅关系到地球的形成演化与矿产资源的富集分布,也涉及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地球深部流体研究是当今资源、环境和灾害的科学前沿,而且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现实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推动新时期流体地球科学向纵深方向发展,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18420-22日在北京举办“第六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

20189月,适逢杜乐天教授逝世一周年。杜老先生是我国幔汁-地球五个气圈-烃碱流体-地球排气作用等创新理论(学说)的奠基人,更是流体地球科学观的主要倡导者,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因此,20189月底-10月初在北京,由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举办“杜乐天先生创新学术思想回顾学术研讨会”。

此外,“从原子到地球-高压地球科学研讨会”是本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重要学术会议之一。该学术会议的宗旨,是研讨运用微观到宏观的多尺度计算机模拟、高压实验研究手段,从原子、分子到矿物、岩石、到地球整体,从空间大气到地球表面、到岩石圈、到地幔过渡带、到地幔、到地核,深入探讨当前高压地球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专委会号召全体同仁积极准备、踊跃参加将于2019年举办的“第七届从原子到地球-高压地球科学研讨会”。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大型工程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暨四届八次主任工作会”,于201836-9日在珠海、香港两地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承办,专委会主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底青云,副主任委员王怀洪、米晓利、冷元宝、张建清、李貅、赵杰、徐佩芬、田连义(代曾宪强出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坚、沙椿,专家委员刘金光、曹哲明、李广场黄世强出席殷长春、薛国强、程久龙、朱自强、于景邨,副秘书长周杨、王超凡、安志国,特邀代表刘树才、王槐仁、王赟、钱荣毅、刘少华、肖西卫、王晨涛,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粤,副总经理叶旅平、彭剑、高亮,物探事业部经理林志清,市场经理李慧娟等36人出席本次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出席会议并致辞。

一、四届八次主任工作会议

36-7日,专委会“四届八次主任工作会”在珠海市珠海度假村酒店举行。专委会秘书长徐佩芬研究员主持会议,专委会主任底青云研究员作“2017年度专委会工作报告”。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2017年度专委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2018年度专委会的工作计划,并提请各位代表审议。

2017年度专委会荣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先进集体”称号,按计划完成了各项学术活动,包括成功举办了2017年度学术年会、组织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61专题(“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报告会、煤田测井联合会春季学术年会暨井中地球物理技术高级研修班、成功组织了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本年度的学术年会收到投稿论文94篇,来自水利水电、铁路、城建交通、煤田、石油等系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仪器厂商等70多个单位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论文数量、参会人数、参展厂商数量均超过往年,充分体现专委会的凝聚力、学术年会的影响力以及工程地球物理界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届年会的热情与支持;年会首次设置了展板报告交流方式,学术交流形式多样化,让更多专家学者有机会展示学术成果;组织第三届优秀论文评选,通过专家推荐初选评审及学术年会全体代表投票评选方式产生10位“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专委会成功组织了第二届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以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大工程建设中的岩溶物探为主题,聚焦我国大工程建设中的岩溶、深埋隧洞等工程物探问题。报告了坝陵河特大桥桥址、长昆线及国家大科学工程FAST射电望远镜建设中的岩溶物探技术及其成功经验,还组织专家实地考察了国家大科学工程FAST射电望远镜及其周边喀斯特天坑群。对于专委会工作的成绩以及专委会能围绕国家大工程建设中的物探问题,每年确定一个新主题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与现场考察活动,创新学术交流方式,郭建秘书长及与会代表都给予高度评价及充分肯定。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并通过2017年度专委会工作总结报告,并就2018年度的工作计划达成如下共识:

1、组织、举办及落实以下学术会议及活动。(1)大型工程地球物料学术研讨会暨四届八次主任工作会;(22018年煤田测井联合会春季学术年会;(32018年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4)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2018年学术年会;(5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

2、做好专委会换届改选工作。第四届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将于2018 年届满。在换届之年,专委会需做好换届动员工作,在地球物理学会指导下,广泛征求委员意见,确定换届改选方案,在学术年会期间完成换届改选工作,同时完成专委会工作章程的修订。

3、继续做好技术培训与会员服务工作。(1)组织专委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工作,提升工程物探和工程检测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第四季度配合好地球物理学会进行2018 年度的中级职称评审和高级职称推荐工作;3配合地球物理学会做好注册地球物理工程师的推荐、考试、评审工作;4继续做好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作用,吸引更多年轻技术人员参与专委会学术交流活动。5发挥专委会网站(http://cgsceg.org.cn/)的宣传、信息传播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及时发布专委会学术活动、技术培训等信息,为会员提供更多资讯;6利用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广泛征求会员意见,针对会员需求,为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服务。

二、“大型工程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与主任工作会同期举行。会议特邀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中交工程勘察有限公司王晨涛副总工程师作题为“港珠澳大桥设计、建设中的地球物理勘察问题、解决方案及成果”的学术报告,精彩的视频和专业报告,让与会代表全面了解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在设计、建设施工等各个环节的众多难题、解决方案及创新之处以及物探工作在大桥选址勘探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报告中还对遇到的物探难题及其解决方案同与会专家进行了探讨。会后组织了对港珠澳大桥的实地参观考察,让与会代表见识了伟大工程全貌及其所处特殊的浅海环境及海湾地貌。

38-9日,“大型工程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移师香港(以下简称“香港会议”),围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关键地质问题与工程地球物理新技术、大型工程及城市建设中的综合物探及测试技术”主题,继续开展学术交流及现场考察。研讨会主会场设于香港大学,除专委会22位专家出席会议以外,还邀请到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岳中琦教授,香港岩土及岩土环境工程专业协会(AGSHK)常务理事陈顺明、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助理教授杨宏峰、挪威3D-Radar公司总经理 Jacopo SALA、荷兰Geomil公司技术经理William Bond、德国ACS公司负责人Andrey Bulavinov、加拿大Roctest公司业务发展经理Rene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作报告。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多名研究生参会。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岳中琦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副主任李貅教授以及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高峰董事长分别代表香港大学、会议组织方、承办方致欢迎辞及简要介绍。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三位专家刘金光、沙椿、李坚分别代表国内城建、水电、铁路行业作了《城市建设工程中工程检测与工程物探的应用与发展》、《水电工程物探检测应用简述》、《西南地区铁路工程物探技术探讨》的精彩报告,并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国内工程物探技术的成果。香港岩土及岩土环境工程专业协会常务理事陈顺明作题为《香港深层水泥搅拌法的典型应用》的报告,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地球系统科学课程助理教授杨宏峰作《香港中文大学地球物理学的发展》的报告,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该校理学院地球系统科学专业成立、发展历史及课程设置、研究领域与成果。挪威3D-Radar公司总经理 Jacopo SALA介绍了该公司“先进的频率步进三维探地雷达及相关应用案例”,荷兰Geomil公司技术经理William Bond介绍了该公司的“先进的原位测试仪器设备及发展历史”,德国ACS公司负责人Andrey Bulavinov介绍了“先进的超声波混凝土检测技术:原理、应用及仪器”,加拿大Roctest公司业务发展经理Rene介绍了该公司的“柔性膨胀计/岩石旁压仪”。这些来自海外的最新的三维探地雷达技术、CPT静力触探技术,超声波混凝土成像技术和钻孔弹膜技术及应用案例,带给与会代表全新的方法技术信息,起到了很好的交流、沟通作用,收获颇丰。会后代表们还参观了香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香港会议”第二站,全体参会代表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交流、参观。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地球系统科学课程老师、学生约20余人参加活动。该校助理教授刘琳向代表们介绍了该校地球系统科学课程专业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及教学、科研情况,并与代表们就香港高校学生培养、科研体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交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向该校师生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及每年开展的学术活动,欢迎该校师生参加。对方表达了对学会举办的学术年会、“一带一路”等学术活动及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的合作、参与意向。会后,代表们参观了该校岩石物理实验室和大气化学实验室并听取相关介绍。

“香港会议”第三站为香港科技大学,这所以高度国际化享誉世界的研究型大学,学术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声誉。与会代表参观了该校的岩土工程实验室、土力离心机实验室,听取关于仪器设备及相关研究项目的介绍,并就感兴趣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简短讨论。

香港会议的最后一站,代表们来到欧美大地科技集团香港总部。会议代表一行受到高峯董事长及公司技术团队的热情接待。高峯董事长介绍了公司从1987年创建以来30余年的发展历程,“诚实、专业、创新、共享”的企业文化和行动方针,“不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为国内土木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顺应并满足市场需求”的理念。高董事长表示,欧美大地将继续注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理论研究与先进技术实践的紧密结合,一如继往地为推动工程地球物理行业发展及新技术推广应用作贡献,支持专委会学术交流活动,回馈行业与社会。欧美大地科技集团测试业务子公司香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赵雪美总经理介绍了公司测试业务、测试技术及香港土木测试市场情况。首席运营官陈姜雯女士介绍了欧美大地全面多样化的产品、丰富的全球合作伙伴资源以及高效专业的进出口贸易流程和机制。

此次会议会期三天,在珠海、香港两地举行,既完成了主任工作会的例行议程,又围绕“大型工程地球物理学术问题”开展研讨,学术交流与工程实地考察相结合,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很好的学术交流与信息沟通平台。参会代表均表示不虚此行,希望以后多开展此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以促进工程地球物理行业发展和多学科、多门类技术的融合。

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专委会衷心感谢会议承办方欧美大地仪器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专业化的精心组织及细致周到的会议服务,并在人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感谢参会的学会领导、专家委员及特邀专家的支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8年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代表会议暨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于2018316-1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次会议由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来自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武汉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山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桂林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湖南岳阳奥成科技公司等单位的83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专委会副主任柳建新教授主持,分别介绍了与会的来宾与部分代表,并对参会的全体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级高工、湖南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戴前伟教授、专委会主任夏江海教授、湖南奥成科技董事长王槐仁先生分别致辞,对本次专委会委员代表会议暨换届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与会代表对专业委员会工作的积极支持。

一、2018年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代表会议

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徐义贤教授总结了2017年专委会的工作进展及年度学术活动安排,并展望了2018年度专委会工作,主要包括:全力办好610日至14日在杭州的第八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张海江教授组织地球科学联合会的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专题,殷长春教授组织航空地球物理专题;田钢和殷长春教授组织中国代表参加SEG年会浅地表专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申报工作等。

本次会议围绕我国广泛关注的“城市地下空间安全开发与高效利用”主题,重点探讨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建筑和地下交通工程、城市环境和生态、地下水资源与地热勘探、城市地质灾害、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展示了相关的新方法、新技术及新设备。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程光华教授作了题为《地下空间探测与地球物理》的报告;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田钢教授作了题为《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的地震反射分辨率问题》的报告;此外,来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者和专家分别就南海西沙海区大型环礁的地震试验与岛礁发育演化、页岩气开发压裂过程时域电磁法动态监测试验、探地雷达正反演及其在隧道衬砌病害探测中的应用、浅地表空间梯度TEM研究、准三维电法勘探研究及在特殊地形地貌区的应用、面波勘探技术及设备应用等浅地表地球物理新技术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王槐仁董事长以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发展进程为主题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报告。

 

二、2018年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已成立4年。在夏江海为主任委员、张建清和何展翔为常务副主任委员、徐义贤为秘书长的首届班子带领下,致力于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提升国内浅地表地球物理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拓展地球物理学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徐义贤教授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历史沿革,并回顾了本届专委会组织学术活动情况。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专委会委员:夏江海连任专委会主任;张建清和何展翔任常务副主任;陈海弟等28位任副主任。会议全体代表感谢副主任兼秘书长徐义贤为第一届专委会做出的贡献,并接受他因工作原因辞去副主任兼秘书长的请求,并聘任田钢为下一届专委会秘书长。同时,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郑州大学王运生教授、云南航天工程物探检测股份有限公司郭俊峰、欧美大地仪器设备公司林志清等5名新任委员。

会议还组织代表们参观了湖南奥成科技有限公司长沙研发中心新址,并围绕奥成科技近期研制的仪器设备及研发成果开展了热烈交流。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专业委员会对承办单位精心周到的组织安排和会务工作人员的热心服务表示由衷的感谢!

附:第二届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名单

主任委员:夏江海
常务副主任委员:张建清 何展翔
副主任委员(按汉语拼音排列)
陈 超 陈海弟 程玖龙 邓居智 底青云 郭玉松
侯卫生 李 貅 刘树才 刘 铁 刘 义 刘争平
柳建新 陆 衍 沙 椿 谭捍东 田 钢 王 波
王旭本 熊 彬 熊盛青 严良俊 殷长春 张海江
张 健 张双喜 张志清 张忠坡
秘书长:田 钢

(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3届学术年会分专题研讨会纪要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 李惠民 田小波 陈赟

一、研讨会规模:提交论文39篇(其中学生论文18篇),口头报告26篇(其中:特邀报告9个,学生报告14个),张贴报告13篇。

  二、主要内容:本次研讨的内容涵盖重磁位场特征与结构构造解释、地震波场模拟与反演/成像新方法、介质结构特征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典型构造域地球深部探测与深部过程等岩石圈结构与动力学有关的重要系列科学问题。

来自科研一线的中青年知名专家,先后介绍了各自的最新研究进展,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积极反响。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姚华建教授所做的“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及方位各向异性的直接成像”、甘肃省地震局沈旭章研究员所做的“构建稳定S波接收函数及在韩国地震台网的应用”、浙江大学何小波教授所做的“帕米尔-兴都库什中源地震带的地壳俯冲与地壳厚度变化”、北京大学盖增喜副教授所做的“喜马拉雅-西藏碰撞带地下结构的被动源叠前逆时偏移成像”、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裴顺平研究员所做的“大地震精细结构及其动力学”、白玲研究员所做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其构造意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伟家副研究员所做的“中国东部壳-幔过渡带结构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卢占武研究员所做的“西藏娘热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等报告,紧紧围绕地震成像关键技术、大地震活动规律、典型地区深部探测进展等重要科学问题,做了交流与探讨。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通过口头报告和展板展示,显示出全面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发展潜质。

三、主要问题:1)专题安排过于分散,参会者忙于跑会,极不利于听取精彩报告;(2)本专题每年听众均在七八十人之多,但近几年会议室安排太挤。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 王世民  蔡永恩

提交论文18篇,口头报告12篇,张贴报告6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涉及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成果包括:(1)对地震破裂过程、地震活动性与震后变形、地震循环及断层带变形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定量模拟的多个具体研究实例;(2)对多个构造区域不同深度(地壳、LAB、地幔过渡带、CMB)的地震波速度结构研究取得的新成果;(3)对全球地幔对流及其稳定性、地幔柱演化、地壳通道流、地热与天然气储层内孔隙流动等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的新进展;(4)在板块边界动力学过程、板内应力场和绝对板块运动模型等方面取得的新结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报告反映出数值模拟方法与观测数据相结合为深入研究地幔对流及地幔柱演化、地震破裂与变形等过程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观测数据的日益丰富,数值模拟必将在地球科学研究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本专题报告很好地反映了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会场讨论热烈,学术思想交流活跃。

 

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颜茂都、杨天水、黄宝春、潘永信、杨振宇

提交论文40篇,口头报告27篇,张贴报告1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构造古地磁学及陆内变形:中国大陆中生代古地理重建,青藏高原及邻区构造变形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在羌塘、拉萨地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获得了更多可靠的古地磁数据,限定了各地块中新生代关键时期的古地理位置,为班公湖-怒江洋演化、印度-亚洲碰撞过程及碰撞后地壳缩短量、青藏高原隆升、东冈瓦纳大陆的裂解等提供了可靠依据;林周盆地帕那组火山岩古地磁结果表明,其古纬度显著差异是由地磁场长期变的影响所造成的,并不能用以探讨该时期拉萨地块的古地理位置;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腾冲、缅泰、保山及印支地块等)获得了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对古特提斯洋演化、敦煌地块古地理位置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块体构造变形及其运动方式等提供了很好的约束;对华北地块北票盆地下侏罗统兴隆沟组火山岩进行古地磁研究,为蒙古-鄂霍茨克洋盆的演化及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对华北地块沁水盆地下三叠统刘家沟组红层进行了古地磁研究,表明其东部早三叠世与华南地块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纬度差,但是该纬度差很可能并不代表华北地块早三叠世时在其东部与华南地块尚未对接, 而是指示华南地块下三叠统灰岩同样存在显著的磁倾角浅化现象。

2、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对呵叻高原东部沙空那空盆地含钾盐地层的钻孔磁性地层年代研究,表明呵叻高原含钾盐地层农波组的沉积年代为>63.5 Ma-~92 Ma,进而约束钾盐矿层的成矿时代为~85 Ma;对南海海域7条测线的磁测数据进行了磁条带的识别及年代标定工作和研究,重建了南海海盆扩张历史。

3、地球磁场变化及古强度研究:对湖南省慈利县的慈页 1 井钻孔的牛蹄塘组进行研究,支持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存在地磁极性频繁导致的现象;对北太平洋NP02孔沉积物进行研究,重建了 NP02 260 kyr以来的相对古强度年代记录;对肯尼亚的赤道火山岩开展古地磁场强度研究,表明地磁场是地心轴向偶极子场;对中国西南洞穴中的石笋进行了详细的古地磁及U-Th年代学研究,发现石笋有潜力记录百年级甚至几十年级别的地磁场变化。

4、岩石磁学及环境磁学研究:在黄河三角洲、孟加拉湾、长江中游地区、南黄海、渤海、柴达木盆地及北京等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对黄河三角洲的 z07 钻孔进行研究,表明沉积物磁性矿物性质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受黄河改道影响,研究区的沉积动力及物源均产生变化而造成的;孟加拉湾上扇 110 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一系列岩石磁学实验及数据分析,揭示了该区域的磁性质分布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物源及洋流对该区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影响;对长江中游地区石笋这种非传统介质进行研究,提出其研究优缺点,表明这一新方向还需要在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上的不断突破;通过研究南黄海中部泥质区中部的 NHH01 孔,进而对陆架沉积中胶黄铁矿形成和保存机制以及南黄海中更新世早期的古环境演化有了新认识;对 BH08 孔的岩芯沉积物进行分析,表明胶黄铁矿作为暖湿沉积环境的特征矿物具有一定可行性;对东海外陆架的沉积物钻孔SFK-1 进行系统的磁学研究,发现磁学参数的变化趋势与海平面变化和氧同位素变化一一对应,表明气候因素是控制该区域晚第四纪沉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北京市 PM2.5 颗粒物进行系统收集和环境磁学分析研究,探讨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信息;在FORC的岩石磁学中的应用方面,发现了获得FORC图的更高效方法。

5、古地磁测试及退磁仪器方面:介绍超导磁力仪前级致冷所采用的冷泵改进措施,新进展可以显著提高冷泵的致冷效率以及降低液氦的蒸发速率。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年度古地磁与地球动力学专题内容丰富,涉及固体地球研究的多个领域和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肯尼亚的赤道古地磁场强度研究,支持地心轴向偶极子场。在研究介质方面,开发了石笋等非传统介质,不仅丰富了古地磁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发现石笋有潜力记录百年级甚至几十年级的地磁场及气候变化。在实验器材方面,有了新的改进,为维持仪器正常运行提供了节约成本的新措施。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应该通过多学科相交叉(如构造,气候,行星,海洋及生物等),扩展新的研究区域(南北极),开展新的研究方向(如陨石,地外行星等),为地球及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 赵俊猛  陈永顺  裴顺平

    提交论文27篇,口头报告21篇,张贴报告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内容集中在青藏高原周边的陆陆碰撞带(印度-欧亚碰撞带,南北地震带,帕米尔高原,青藏东北缘)及其高原内部地区,也包括少量华南和东北的最新成果。从方法上而言,不仅涉及地震学的方方面面(接收函数,面波体波成像,地震定位,各向异性,人工地震等),也包括大地电磁,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另外有5位留学生参与了本专题,其中4位做了口头报告。本专题的听众人数众多,不少老师和同学站在后排听报告。总之,本专题举行了一次成功的学术交流会。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

1、地震学仍然是研究深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但多方法联合是新的发展趋势,比如体波和面波联合成像,体波速度和各向异性联合成像,面波速度和各向异性联合成像,利用不同方法研究从上地壳,中下地壳,上地幔等层位的各向异性及其相互关系。

2、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显示了良好的成像效果和稳定性,可能成为将来探测深部结构的增长点。

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

召集人: 方小敏  孙继敏  陈汉林  李有利   颜茂都

      提交论文32篇,口头报告24篇,张贴报告8篇。

一、围绕青藏高原隆升剥蚀和环境效应,论文涉及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和成果

1、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新生代地层年代及古气候研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许多新生代地层进行了新的磁性地层年代捋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些古气候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对西宁盆地各级河流阶地形成年代进行了新的捋定,指示T12-T16四个阶地的年龄分别为2.6Ma3.2Ma3.6 Ma4.8 Ma,认为构造隆升是阶地发育的主控因素;获得西宁盆地东部336米厚含丰富晚新生代化石地层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结果,12.7 – 4.8Ma;对临夏盆地东部那勒寺地区疑似为风成堆积钻孔岩心分析,揭示年代为3.7-2.4Ma,首次在黄土高原西部地区发现有晚上新世到早更新世(3.6-2.2Ma)的风成沉积序列,磁化率变化与黄土高原中部地区一致,揭示出类似于现今东亚夏季风分布格局至少在晚上新世便已确立;对临夏盆地660 钻孔岩心磁性地层年代(26.5-21.6 Ma)学、岩性特征分析和赤铁矿及红度指标的测定分析,揭示东亚季风在26.5 Ma时就已在临夏盆地出现,该区气候主要受全球温度控制等。

2、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对高原周边地区开展大量的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和新认识。1)通过临夏盆地高分辨率化石和磁性地层控制与沉积相分析基础上,描述盆内沉积和地层是如何在时空上随盆地演化,指示即使在稳定气候条件下,相同地层岩性单元,比如特征的湖相沉积和洪积砾岩,也将随前渊的盆内迁移而迁移,导致显著的地层穿时性,常常误导认为它们在时空上是同一套地层单元;2)通过系统低温热年代学测试分析和地震反射剖面和野外沉积学观测,揭示祁曼塔格-东昆仑造山带、阿尔金山以及南祁连在~50 Ma就开始发隆升剥露,在~158 Ma时,阿尔金断裂系的快速走滑导致中-北祁连和河西走廊地区隆升变形,在~3Ma以后柴达木盆地内部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3)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和地震剖面资料揭示阿尔金山响应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在古新世-早始新世初始隆升;通过AFT与锆石U-Pb年代对比分析,指示祁漫塔格山在40-30Ma已经开始隆升,柴达木盆地被分割成多个次级盆地;4)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天然剖面沉积相及钻孔资料分析,从时空探讨柴西晚新生代的沉积演化特征与阿尔金地区的构造耦合关系指示区域17-16 Ma构造隆升, ~16-10 Ma快速走滑和 ~10 Ma以来强烈隆升三期构造活动;5)通过对阿尔金断裂南侧构造弧不同部位古地磁的时空旋转关系分析和几何学分析,发现阿尔金的附近的阿卡腾能山背斜在~16.2-11.1Ma期间的逆时针旋转幅度(~50°)与其和和油砂山两背斜轴线走向之间的夹角近似,揭示阿尔金断裂中段在16-11Ma期间的一次快速左旋走滑,滑移量>50 km,滑移速率≥10mm/yr);6)通过对民乐-大马营断裂附近被断层错断的断层陡坎阶地(T1-T6)进行无人机扫描分析,获得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影像,分析获得民乐-大马营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为1.02~1.82mm/a;等。7)通过碎屑锆石年代和沉积相分析,揭示早新生代古红河演化历史,即在~35Ma前存在一个连接高原与南海的古水系,之后由于响应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发生了红河断裂走滑活动和藏东南地区的顺时针旋转和南向挤出逃逸,古红河失去了其北部的大部分流域,现代红河格局基本形成。

3、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现代及新生代风化剥蚀研究。利用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现代、过去各种风化剥蚀指标分析,取得许多新的成果。1)通过对青藏高原周缘不同物理剥蚀速度地区的铀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分析来探讨物理剥蚀与化学风化关系。结果表明流域细颗粒物质的(234U/238U)值反映颗粒破碎时间(即风化带的年龄),可验证风化控制理论中风化带深度与物理剥蚀速度的假设关系,风化溶解物234U/238U值反映化学风化速度与破坏晶格234U释放速度的相对关系;2)对临夏盆地发育含古土壤晚中新世河流相沉积的碳酸盐微量元素(MgSr)和Sr同位素分析,成功识别了约8Ma粉尘输入的显著信号,建立了碳酸盐沉淀过程控制下的水溶液与外来粉尘溶解组分不同程度混合的碳酸盐形成模型,并得到现代相关指标的验证,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显著隆升及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强被认为是其主要驱动因子;3)通过青藏高原东南部43个花岗岩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控制流域水化学组成的水文-化学过程,不同来源的物质贡献,流域风化速率计算分析,获得风化速率主要控制因素为:流域河水主要受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而主要溶解物质来源于岩石风化;小流域的风化速率较高,最高发生在冰川流域;硅酸岩风化速率不受任何单一因子控制。

4、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新生代古气候、古环境、古高度研究和古气候模拟。在藏南、藏北(青藏高原东北部、塔里木等地)开展了一些新的气候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古高度分析和干旱化模拟,尝试了利用碳屑-古火记录研究古气候,取得许多新的认识。1)对柴达木盆地钻孔岩心沉积特征、蒸发盐矿物同位素分析,指示古湖从盐度较低的咸水湖逐渐演化到盐湖、干盐湖直至盐滩的过程,指示2.8Ma以来两个干旱期和多个气候事件,并国内首次发现罕见的亚稳定矿物-硫酸盐矿物尤钠钙矾(Na4Ca(SO4)32H2O),并指出成盐物质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特别是具有低锶同位素的硅酸盐的风化;2)对柴达木盆地红柳沟剖面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湖泊相绿泥石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推测出EOCT事件与周边盆地已发表的EOCT记录在时间和气候变化趋势上良好对比,表明绿泥石化学成分的变化可用作示踪区域气候变化的新型指标;3)对比测定柴西钻孔和西宁盆地新生代连续地层δ2HalkGDGTs等指标的变化趋势,揭示了许多降温事件和干旱化事件,指示其高原北部具有丰富的古环境和古高度指示意义。4)对中新世库木库里盆地、柴西盆地湖相沉积钻孔岩心样品的炭屑浓度变化趋势、古火演化特征,结合孢粉数据,揭示炭屑浓度整体呈增加趋势,从时空上指示与孢粉结果揭示的干旱成分持续增加同步的持续增强的古火特征;5)对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剖面孢粉分析,显示30Ma以来植被持续以旱生草本麻黄、藜、蒿等为主,仅在中中新世木本孢粉栎、榆、桦等含量略有增加,和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证据一致等;6)利用挪威地球系统模式(NorESM-L)对早始新世和晚始新世气候(典型、相同CO2浓度情景)开展耦合试验模拟,并利用CAM4大气模式设计敏感性试验,支持地质重建证据所揭示的始新世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通过高分辨率化石和磁性地层控制与沉积相分析基础上,构建出一个陆内前陆盆地构造地层演化模式,能很好的解决当前前陆盆地地层岩性、古生物等对比中通常矛盾的问题;

2、利用古地磁的时空旋转关系,确定了阿尔金断裂在~16-11Ma期间 >50 km滑移量和≥10mm/yr滑移速率,为研究阿尔金的走滑时限、幅度和速率提供了新的独立证据;

3、通过对古红河水系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分析,证实早新生代古红河水系的存在;在晚始新世(~35Ma)前后响应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藏东南地区东南向挤出逃逸(包括红河断裂开始活动、区域开始顺时针旋转),错开了古红河水系,丢失北部的源区,为区域水系演化响应构造地貌活动提供新的认识;

4、通过对青藏高原周缘不同物理剥蚀速度地区的铀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分析来探讨物理剥蚀与化学风化关系;

另外,还尝试一些新方法新手段,如利用无人机拍摄扫描技术开展构造地貌学研究、利用地层中的碳屑和古火记录开展古气候研究、新的古高度研究方法和手段(如,GDGTs等)、现代小流域风化剥蚀研究、环境污染等,展现了很好的研究前景。

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 雷建设  谢富仁  陈棋福  梁春涛  何宏林

提交论文24篇,口头报告24篇,其中邀请报告4个。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利用喜马拉雅I期和II期地震资料开展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展示出其深部细结构,揭示出其动力学过程;

2、噪音成像方法开展龙门山断裂带、天山造山带与我国东北火山区,获得了有意义研究结果;

3Pn波成像开展东北火山区与郯庐断裂带上地幔顶部结构与各向异性结构;

4、利用双差定位法和PgPn波资料我国西南地区芦山、汶川和呼图壁地震及红河断裂带上地震的地震精定位,获得了有意义研究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涉及与地震深部结构和地表地质特征等方面内容,因此,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多学科融合式发展是目前发展一个重要方向,例如利用多种地震学手段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认识我国南北地震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获得了有意义的科学认识。

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召集人: 万永革  唐啓家  蒋长胜  张勇   

提交论文29篇,口头报告22篇,张贴报告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聚焦与强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基础理论、观测现象分析和应用实践,探寻孕震环境相关的应力场、构造特征、深部条件和变形机制等关键信息,对实际地震观测中的地震活动性进行数理分析、预测建模和发生机理研究。上述问题,属对地震过程认识的三个重要的、相互关联的方面:

  1、强震机理相关动力学和运动学研究。探讨的问题包括:转换断层地震触发机制对比研究:以东太平洋脊和圣安德列斯断层为例、2016128日新疆呼图壁地震震源参数反演、联合远场体波与InSAR数据的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Mw 7.8地震破裂复杂性分析、海沟三维结构对地震波波形复杂性及震源参数测定的影响研究:以2015Illapel中强余震为例、利用W-Phase方法测定2017122日所罗门群岛M7.9级地震震源机制解、2013年通辽5.3级地震及余震的破裂特征讨论、2015年山东平邑塌陷事件产生的位移场与应力场、2014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研究、台湾南部早期余震活动的潮汐调制。其中重点是对震源的复杂破裂特征、影响地震触发和孕育的机制的物理过程的讨论。

  2、关于强震孕震环境的分析。探讨的问题包括:米亚罗断裂的动力学成因探讨、2015年尼泊尔地震相关几何构造及后续地震危险性、新丰江水库中上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特征及库水的渗透影响、2016年新疆呼图壁MS6.2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华北平原块体地壳应力场特征初步分析、帕米尔-兴都库什地区构造应力场反演初步结果、2013年新丰江Ms 4.8级地震后库区及周围应力场反演的初步结果。上述研究关注的重点是,与强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应力场、深部结构和物性条件、构造的几何特征和发震条件等。

  3、对地震活动性的模拟和地震危险性研究。探讨的问题包括:意大利地区20062016年期间地震活动的丛集特征研究、地下6.8km深部地质空洞的坍缩地震——2016 12 27日荣昌 ML4.8 级地震、中国大陆Mw地震目录的编译、小江断裂带地震动经验关系及断层首波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上破裂空段发震概率研究、2014年云南景谷6.6级强震前中短临异常特征和短临预测、川滇构造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关系分析。其中重点是对区域的丛集地震和背景性地震总体特征描述和模拟、余震序列活动的描述、长期地震危险性和短临前兆现象等问题的讨论。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强震的孕震机理和孕育发生环境、地震活动性分析,由于涉及到地震过程和发生条件相关的复杂系统和复杂现象,始终是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专题的交流展示了新的学术增长点,诸多研究进展对丰富上述问题的深入理解提供了新的线索:

  1、在强震机理研究中关注强震孕育过程的新特性。在地震触发机制研究中,特别关注了转换断层上地震触发现象的新的规律性,对东太平洋脊和圣安德列斯断层的地震触发机制的对比研究,获得了转换断层的走滑地震有利于触发正断层地震,并与洋脊地震的张裂性质有关的新发现。此外,还考虑了潮汐应力对震源区应力场剧烈变化的余震早期活动阶段的调制作用,并进行了统计检验。

  2在强震孕育发生环境研究中关注流体的作用、构造复杂的几何特征、应力场的演化规律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中,提出了新问题、揭示了复杂因素对强震孕育过程的影响极其效应。

  3、对地震活动性模型的改进研究提供了更为科学可靠的特征性描述。考虑有限断层、深度分布特征等因素对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的改进研究,对复杂的地震活动的接近真实的模拟和地震危险性应用建模更近一步,获得了更为科学可靠的特征性描述。

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召集人: 于常青  翟刚毅  李明

提交论文11篇,口头报告9篇,张贴报告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2、砂岩型铀矿研究

  3、油气储层预测

  4盆地重力探测数据特殊处理与构造分析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出了多尺度的小波刻痕分析方法,可以提供重力成果的深入应用;

  2、提出了井震联合探测砂岩型铀矿的技术方案;

  3、通过开展岩电分析,提出了冻土带水合物探测研究的新思路。

深部资源探测技术与矿集区立体探测

召集人: 吕庆田  汤井田  胡祥云  邓居智

提交论文47篇,口头报告28篇,张贴报告19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球物理正反演方法、技术。在重磁交叉梯度联合反演、重磁快速三维反演、重力数据非线性广义反演、地震数据全波形反演、大地电磁信号处理、大地电磁信噪分离、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

2、地球物理硬件研制。在无人机低空航磁测量系统、大功率多功能井地同步发射系统、无线WiFi监控广域电磁接收机等软、硬件研发与完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3、地球物理技术综合应用,在地质地球物理数据联合解释在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基于重磁交互反演在矿集区三维地质建模、利用卫星重力反演岩石圈地幔三维结构、二维井间电阻率法实时监测与解释污染物泄露与治理评估等方面取得大量卓越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地球物理技术方法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修春晓博士报道了基于网格节点稀疏约束的重磁交叉梯度联合反演方法,可以有效恢复异常体密度,反演所获得的异常体边界清晰,位置准确,异常体剩余密度值及剩余磁化率值更接近其真实值,可以对与围岩存有密度和磁化率差异的岩体或地质构造进行有效推断。中南大学的李广博士针对长时间存在的持续性电磁噪声,基于字典学习提出了一种新的大地电磁信号处理方法,该方法能够从观测信号中自主学习到噪声的特征结构,在保护有用信号的前提下精确地分离出大地电磁信号中的持续性人文噪声,显著改善数据质量。

2、在地球物理硬件研制方面,成都理工大学高嵩博士报道了三轴磁通门传感器紧凑球面型反馈线圈的设计方法,一方面通过等间距单匝线圈构成紧凑球面型线圈的各轴向绕组,来规避线圈缠绕方式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求取紧凑球面型线圈轴线上的磁场强度并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确定设计参数,在保证设计参数准确性的同时提高了效率。

3、在地球物理技术应用方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的严加永博士利用重磁交互反演技术对铜陵矿集区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在指导深部找矿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铜陵矿集区虽然研究历史长、程度高,但却很少开展矿集区的“透明化”工作。严加永博士及其团队从三维岩性识别入手,对重磁数据展开有效的反演计算,根据密度、磁化率与岩性的对应关系,反推岩性,识别出岩体、断裂、赋矿层位等控矿地质体的三维形态,从而实现三维岩性填图,揭示了铜陵矿集区6km以浅结构框架,对全面认识铜陵矿集区成矿的动力学过程和成岩成矿时空规律提供了大量直观信息,这也是响应“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召,实现矿集区“透明化”成功典范。

此外,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张刚博士,利用二维井间电阻率法进行了38小时持续观测化工厂原料泄漏情况以及对污染物治理结果评估与分析,对于污染的判断与治理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 巴晶  符力耘  毛伟建  杜启振  何涛

提交论文38篇,口头报告23篇,张贴报告1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实验观测技术的研究。(1)在高频测试的基础上,改进实验的仪器,使之能够评估低频下地震波的耗散特征;(2) 在高频阶段,地震波长的长度逼近于非均匀模型尺度,此时不均匀体会导致地震波的散射,这种散射会导致大量尾波的存在,这将导致地震波的衰减。研究这种散射微波,有助于加深对地震波场以及岩石物理参数的了解。

2、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1)在过去传统的显式差分法的基础上,采用了空间隐式,时间高阶的方法,提高了有限差分的模拟精度;2)对地震信号波形,进行奇偶函数分解,从而实现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预测;3)针对薄层储层,采用了频谱交汇技术和频谱分解方法,从而尽可能克服薄层储层的调谐效应,以实现对薄层储层的开发利用;4)针对不同的储层,采用改进之后的反演方法,结合不同的震源以及岩性参数,提高反演结果精度。

3、岩石物理参数数值技术的研究。1)致密砂岩中广泛存在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流体饱和非均质性,这些均对评估致密砂岩中的油气含量的评估提出了挑战。学者结合了Biot-Rayleigh模型,提出了双双孔地震波传播模型,从而实现了对致密砂岩储层的精细描述;2)针对具有不同分布特征的裂隙,从弹性扰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弹性力学参数的变化,从而了解局域流对内部弹性不均匀体之间的动态弹性扰动的影响;3)针对应力-模量之间的关系,采用pade近似逼近公式,将内部空间分成具有不同压缩特征的三类裂隙,第一类是弹性空间;第二类是粘弹性空间;第三类则是滞弹性空间。前两者随着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而后一类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反而有上升趋势;这对现有理论提出一定的挑战;4)结合具有不同岩性的储层,采用了Biot孔隙弹性方程,分析了内部储层的流体对衰减的影响。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储层模型更加贴近实际。孔隙介质内部具有两类不同的非均质性 (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流体饱和非均质性),先前的方法仅仅研究其中一类,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同时考虑两种非均质性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2、有限差分方法精度的改善。有限差分方法由于其所耗内存较小,计算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限差分算法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无法发挥其优势。学者开始改进传统的有限差分的方法,从而实现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数值模拟;

3、研究的尺度更小。无论是从孔隙内部空间的变形或者渗透率的描述,都需要对裂隙内部的空间分布进行详细描述。在进行详细描述之后,才能更清晰了解物理参数的构成,从而为实际资料提供更加精确的参数;

4、薄层储层的识别。薄层储层已经日益成为油气开发的主力对象之一,但是油气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问题,例如钻井的出油()持续时间太短、或者薄层储层无法准确定位。这些都需要对含气饱和度进行精准评估以及对薄层储层的定位技术的开发。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 单新建  许才军  李志伟  曾琪明   屈春燕 

提交论文40篇,口头报告24篇,张贴报告1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基于InSAR技术的地震同震形变场和震源破裂特征研究;

2、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震间长期形变场、断层活动性及相互作用研究;

3基于InSARGPS的断裂活动性监测研究;

4、基于卫星红外遥感数据和卫星电磁数据的地震监测方法及地震异常研究;

5、基于光学影像,InSAR的火山活动性监测研究;

6、基于InSAR的冻土碎裂面监测、滑坡监测及海潮监测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于InSAR、GPS融合的断裂带地壳活动性监测方法研究;

2、基于InSAR技术的同震-震间形变场及地壳动力学反演研究;

3、卫星电磁及红外遥感技术的地震异常监测研究新方法新思路。

地震大地测量学

召集人: 孙文科  许才军  王琪  申文斌   熊熊

 提交论文23篇,口头报告20篇,张贴报告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震位错理论、观测、震后形变计算方法、程序开发等;

2、利用大地测量观测数据反演地震断层滑动分布;

3、现代大地测量观测相关的数据处理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4、中国大陆及周边的地震震例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该专题的主旨是利用大地测量研究地震问题,大部分报告均围绕该主题讨论如何利用多源大地测量技术开展地震问题的相关研究。现代大地测量技术(GPSGRACEInSar)的快速发展有利促进了地球科学特别是地震学研究的发展。这次会议的新动向之一是研究地震震后变形的报告多了,这些与时间有关系的震后变形与构造环境、孕震/发震机理、地幔粘滞构造等具有密切关系。这次会议学生报告较多,表明有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正在成长。该专题所有报告人均到场作报告,会场听众全程基本满员,听报告人数基本保持在40-50人左右。(待续)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组委会) 
 


 

按照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地应力学组的学术活动计划,201712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应力与地震专委会联合举办的地应力观测与地震数值预报培训与研讨会议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如期召开。

谢富仁研究员致开幕词并介绍会议议题,来自中国地震局地壳研究所、中科院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清华大学、长江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专家、科研人员和学生近80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以邀请报告形式举行。中科院石耀霖院士应邀首先进行了题为“数值地震预报路线图”的特约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地震预报、数值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目前地应力测试工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数值预报的初步设想。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名誉主任赵文津院士作重要发言,强调要重视现场地应力测量,新的理论要结合实际,继承和发扬李四光地质力学思想。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杨树新研究员和朱守彪研究员分别作了“地壳应力与地震研究探讨”、“解剖汶川地震与数值地震预报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地应力观测的数值计算方法的改进及应用、数值地震预报的研究进展,以及进一步的工作设想。邱泽华研究员介绍了现今钻孔应变观测及数据的可靠性等问题。

与会专家对地应力观测与地震数值预报研究工作的重点、面临的难点及进行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建议。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地应力学组)


 

 

近年来基于噪声成像与密集台阵观测手段的发展是地震学理论与技术的重要变革。目前噪声成像与密集台阵观测在微震监测、火山区精细结构和断裂带空间分布,以及大陆动力学等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基础理论和观测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进一步推动噪声成像与密集台阵观测技术的理论研究、方法创新,以及在壳幔精细结构探测等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201812728日,由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主办,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协办的“噪声成像与密集台阵观测及大陆动力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顺利召开。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安大学、长江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45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约130名研究学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石耀霖院士、姚振兴院士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系主任陈永顺教授和地球空间科学系主任陈晓非院士、副主任张伟教授参加研讨会。会议由海洋系助理教授郭震主持,南方科技大学科研部部长赵予生出席开幕式并代表学校致欢迎词。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背景噪声成像与密集台阵观测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会议期间,共有28位专家学者进行包括:“短周期密集台阵壳幔结构研究进展”、“密集台阵成像方法与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三维大地电磁台阵观测在壳幔精细结构中的应用(一大同火山为例)”、“基于三重震相的中国几邻区地幔速度结构研究”、“高阶面波在结构反演中的重要性”、“基于大孔径台阵数据的地震背景噪声源研究”等28个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上述报告进行了认真地讨论,并提出很好的意见。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李惠民整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今年,恰逢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3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座谈会。淮安市是周总理的故乡,经中国地震局批准,周恩来防震减灾科普馆将在江苏省淮安市新建。为了继承周恩来防震减灾思想,同时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总结回顾10年来抗震防灾成果。2018322-2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淮安市地震局、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地震局、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与公共安全专业委员会、欧美同学基金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北京地震局宣教中心在江苏省淮安市共同举办了第五届防灾减灾之路研讨会暨周恩来防震减灾思想及汶川地震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及学者70余人。

会前收到全国第五届防灾减灾之路研讨会暨周恩来防震减灾思想及汶川地震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42篇,收到2018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相关资料33篇,收到预测专家提交的震、旱、洪涝、海冰等灾害预测意见12份。分别刊印了《全国第五届防灾减灾之路研讨会暨周恩来防震减灾思想及汶川地震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文集》和《二O一八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黄皮书》,提供会议交流。

322日上午,由淮安区谈效艳副区长主持“周恩来防震减灾科普馆筹建工作汇报”,淮安区地震局王春生局长详细介绍了科普馆的筹建情况,他指出:要把科普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切缅怀周总理心系人民、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建立了基础。在周总理防震减灾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地震科技工作者首次对1975年海城大地震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减少了人员伤亡。参加汇报的还有淮安区地震局潘磊磊副局长、咸奎方科长,举办方参加的有赵文津院士、高建国研究员、耿庆国研究员、伍一曼女士、贺燕燕女士等,大家对科普馆的建立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希望把科普馆建成全国乃至世界上有特色、高水平的防震减灾基地。

322日下午,举行了本次会议的开幕式。开幕式由高建国研究员主持,淮安市政府副秘书长秦浩到会并讲话,淮安区政府区长施恩佩致欢迎辞,贺燕燕女士代表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宣读了对大会的贺信。坐在主席台的还有淮安市地震局李正国局长、淮安区谈效艳副区长、赵文津院士、伍一曼女士等。

开幕式后,会议代表在今年35日新建成的周总理雕像前合影留念。

随即,学术会议正式开始。首先由赵文津院士作大会的特邀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纪念周恩来总理,坚持将我国防震减灾之路走下去---从科技创新中进一步发展李四光的地震预报理论与方法。报告中谈到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设想中地震灾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防震减灾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重大课题。赵文津院士总结了周总理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之路,强调它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报告中还提到了在周总理的指导下, 李四光同志任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中国地震领导小组组长后,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地震预报工作的技术路线,在地震预报工作的初期就多次正确地指出了地震的发展趋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最后赵文津院士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提出如何通过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将我国的地震预报从经验归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以做好我国防震减灾的工作。

赵院士的观点是本次论坛的亮点,与会代表备受鼓舞,认为赵院士的观点对中国当今的地震工作起着指导作用。

与会代表围绕着周恩来防震减灾思想、汶川地震十周年学术研讨、地震学家郭增建的地震预报思想、中国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地震前兆观测的新思路、新方法、中长期地震安全性评价等六个会议主题,踊跃作了发言。本次会议采用了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当年曾参加过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等预测的老专家耿庆国、汪成民、李志永等,围绕周恩来总理伟大光荣的一生纷纷作了发言,一致认为周总理当年制定中国特色的地震工作方针、路线和政策,是中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引路人,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奠基人,推动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向前发展。他们多年来不忘初心,始终牢记周总理的嘱托,一直坚持在地震预测的前线上,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

会议期间,高建国研究员还做了关于“科技工作者建议:关于请求在哈尔滨市设立东北抗日联军纪念碑建议”的报告,与会专家签名后,将向中国科协提交。

322日下午,召开2018年全国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与会代表根据各自掌握的信息、观测资料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围绕会议主题——2018年中国灾害形势综合预测展开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先后有18人次登台发言。针对2018年地震和气象水文灾害形势展开热烈讨论,专家们强调应加强合作、特别是积极开展综合预测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预测意见。

会议结束后,324日上午,与会代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更加怀念周恩来一代伟人的情怀。专家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周恩来防震减灾思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切实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防震减灾工作新篇章。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330日下午,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太原理工大学地学楼召开常务理事会,就2018年学会的主要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25位理事及会员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内容如下:

一、关于召开“攻深、抗噪、高效物探技术研讨会”

计划于2018427日召开“攻深、抗噪、高效物探技术研讨会”,该会议将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承办并承担会议经费。会议地点拟选在太原,会议规模150160人。

桔灯公司将在干扰严重、勘探深度大的工作区进行技术交流与推广,并结合山西应用实例介绍桔灯公司的物探设备及研究成果。各单位可选定实验项目,提前与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联系,供桔灯公司实验选择。

学会将在410日前下发会议通知。

二、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8年学术交流会

按照学会章程和上级规定,拟于20181011月间召开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第四次地球物理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四年来的学会工作,选举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学会工作的创新、发展,各单位需提前酝酿考虑理事会成员。学会将择时下发会议通知,具体事宜详见通知。

2018年山西省地球物理学术交流会将和代表大会合并召开,拟用一天半时间进行学术交流,半天时间召开代表大会。

学术交流会上将对交流论文开展评奖活动,要求各会员单位提前安排会员做好准备。

三、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相关事宜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单位、个人会员申请办法,并催促会员单位及个人会员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8年会费缴纳通知及时缴费。会上对2018年山西省科协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作了提前安排,号召会员单位积极参加。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国土资源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

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眷诚铁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劳雷物理探测仪器有限公司

成都理工大学

重庆地质仪器厂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

东北石油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桂林理工大学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吉林大学

江西省地球物理勘查技术院

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上海艾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西南石油大学

英得赛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地质遥感中心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个人会员交费名单

 

新会员缴费名单

终身会费 107人

王汉闯 张振国 薛雅娟 刘 军 何 彬 王锦标 曹创华 童孝忠

崔清辉 胡 俊 薛洪波 杨 晔 杨 屹 喻虹桥 雷晓东 张宝华

苏远大 耿启立 林建东 郎玉泉 左卫华 孟凡彬 张汉羽 谢杨冰

王大伟 李建峰 刘增强 岳媛媛 张铁强 陈海峰 蒋良文 唐有彩

王 健 何 静 苟 量 宗兆云 钱志强 刘明文 王 凯 陈海聪

曾庆平 连 晟 田蒲源 孙 锐 罗忠文 李 晨 李彦恒 张国旗

王学军 杨 剑 陈双全 宋强功 魏小东 安志国 杨明生 曹宝宝

卢 显 杨 文 邹冠贵 郑 晶 伍 康 薛海军 梁国胜 周江林

文豪军 张 伟 孙永清 李永铭 杨新明 朱红锦 汪 洋 李彩华

鲁明文 孙晓云 任浩然 陈 超 汪利民 曹 辉 王瑞廷 高菊生

钟凌云 袁定超 关民全 杨义煊 赵峦啸 徐逸鹤 王本锋 李 静

刘 双 赵文轲 闫丽梅 王 康 杨宏峰 田仁飞 庄建仓 王世瑞

胡胜波 韩 冰 刘有山 陈 波 王 琼 陈召曦 邹立晔 杨嘉明

欧志宇 余传涛 刘鹏茂 

 

十年会费(2017-20263

李雪英 张清利 庄志凯

 

六年会费 (2016-20211

周新鹏

 

五年会费 (2017-2021130

陈彦虎 乐会军 彭湘桂 陈 浩 孟庆奎 杨 怡 张凯松 李 瑞

张梦婷 夏玲燕 蒋久明 赵 飞 赵 楠 张云岗 张 全 尹道瑾

杨忠友 杨为民 徐 洁 席井昌 魏剑平 卫红学 王 伟 王 涛

王鹤宇 汪振斌 孙少伟 苏彦丁 史来亮 石 磊 任永辉 彭红卫

牟培杰 马 威 马海兵 马 波 刘 建 李致君 李 倩 李红梅

李传辉 解团结 黄 波 侯云英 何中舸 杜建华 曹振国 钮凤林

李 磊 戴 磊 杨午阳 魏新建 王万里 邹桂高 刁 鹏 张海燕

朱庆俊 岳想平 姚 远 苗景春 李 山 张亚东 施 兴 刘军恒

楚福录 张 进 李鸣一 杨文忠 张 健 徐 曦 胡 悦 杨占东

崔 欣 唐德林 高建虎 刘骅标 王 凡 丁 朋 杨震中 芦安贵

朱海东 周波帆 王晓龙 檀森伟 赵 珂 郝建文 王关凤 苏 超

冉 元 丁鹏飞 阳 映 张海平 况碧波 张 健 任建光 彭爱民

金 胜 陶 华 李学良 杨劲松 姜 勇 彭立宁 韩志磊 鲍学伟

杨 涛 骆检兰 韩孝辉 范春甫 陈 斌 万建华 张加洪 孙艳云

李党民 高铎文 张 宏 姜远升 杨海燕 侯景方 王显祥 刘志彬

黄子莹 汤文武 张作宏 赵秀宽 卫志怀 李鹏举 胡慧婷 唐晓敏

于英华 宋延杰

 

五年会费(2018-202223

黄永平 苏卫民 夏建军 闫 杰 王正军 彭 晓 孔凡勇 秦 鑫

王 斌 张秀丽 徐文瑞 张录录 高春威 李 见 张永春 王利业

刘壹雁 郭 勇 王永兴 陈美年 宋 娜 贾为华 佟志伟 

 

一年会费(20172

杨学立 殷伟伟

 

学生会员32

王志强 段超然 张 盼 魏亚杰 靳中原 葛奇鑫 胡 勇 毛 博

蔡中正 程时俊 张 良 刘争光 刘婷婷 常 傲 张天泽 张玉辰

李嘉航 陈瑞鼎 董士琦 朱鹤文 王 晗 杨 帆 李 慧 曾静雯

兰天维 封 强 田亚军 程 云 聂伟东 王 柳 郭志华 余博文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终身会费 12

王 飞 董义国 吴荣高 陶青华 杨志刚 张宏建 王正科 赵炳坤

姜夫爵 李朝阳 刘会毅 刘建利

四年会费 (2017-202016

汤天知 陈文辉 杜 辉 刘生荣 田中英 郭培虹 闫 运 唐小平

郭伟立 冀显坤 于峰丹 高 鹏 王艺霖 梁 爽 秦建强 郝小学 

 

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终身会费 2

潘素珍 段永红

五年会费 (2017-20211

王帅军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四年会费(2015-20181

孟凡月

 

一年会费(20178

申金超 吴启龙 柳尚斌      王明宇 王继明 朱佳丽

 

老会员缴费名单

终身会费12

马国庆 刘云祥 孙卫斌 王永涛 杨战军 朱守彪 刘保金 杨卓欣

刘明军 王夫运 田晓峰 雷 华

五年会费(2017-20216

李玉堂 王晓东 郭良红 肖长安 赵永贵  

 

三年会费(2016-20182

  赵裕辉

 

三年会费(2017-201913

杨 源 褚宏宪 施 剑 方 刚 王小杰 孟庆国 张菲菲 陈 强

孟祥君 李 阳 田振兴 徐 扬 顾兆峰 

 

一年会费(20191

王秀闽

 

关于交纳2018年度会费的通知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及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有关决议,我会2018年度会费从即日起开始交纳,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费标准

1、个人会员:

(1)会 员:  60元/年;

(2)高级会员: 200元/年

(3)理事会员:   600元/年;

2、单位会员

(1)普通单位会员:  3000元/年;

(2)理事单位会员:  10000元/年;

(3)常务理事单位会员:20000元/年;

(4)副理事长单位会员:100000元/年。
  会费主要用于国内、国际学术活动及公益性活动、科普活动、刊物出版及会员服务等。会员交纳的会费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具财政部监制的全国社团会费统一发票。

二、缴费方式

可面送或汇款,汇款时请注明交费姓名(或单位会员名称)并注明会费类型。

银行汇款:

 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号: 0200007609014454432

开户行:工商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邮局汇款:

收款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 010-68729347; 传 真: 010-68460283

三、交纳时间

请个人会员及单位会员于2018年6月30日前办理会费交纳事宜。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胡 敏

 话:010-82998024,18611692120

五、附会员单位名单(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8年3月22日

 

 

关于推荐、申报2018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通知

 

2018年度“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已开始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站。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学会、各位理事积极组织推荐,各位会员积极申请。

推荐和申请工作截止日期为630日(以邮戳为准)。请将有关材料报送到学会办公室。两奖实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网上查询和下载。

学会网址: http://www.cgs.org.cn  (表彰奖励栏目)。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29

联 系 人:乔忠梅

  话:010-82998257 8299437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8328

讣告

 

原地矿部教育司司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我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程业勋先生,于201818日因病逝世。原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我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刘宝诚先生,于2018320日因病逝世。我会分别发去唁电并参加了告别仪式,沉痛悼念为地球物理学研究、发展和教学工作献出毕生精力的程业勋先生和刘宝诚先生!

程业勋先生千古!

刘宝诚先生千古!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8    1    总第141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枫
 邮编:100029 发行:苏枫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