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33

 

科协精神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领导讲话摘录

学会工作

陈颙理事长实地考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筹建工作(山西

学会在太原开展“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

陈颙理事长实地考察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筹建工作(陕西)

我会第二个“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正式挂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的地方学会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科协继续教育示范项目——地空电磁探测高端前沿培训顺利结束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院士专家基层行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纪要(续)“微地震监测与反演”、“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地球物理”、“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和耦合关系”、“应用地球学物理前沿”、“地热:从今至古”(完)

2016第二届“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发展论坛”暨第四届“地震各向异性理论与多分量地震技术学术研讨会”纪要

第十二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纪要

2016年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纪要

地方学会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科学青年论坛组委会赴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召开“两学一做”学习座谈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6年邀请院士、专家来山东讲学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16年第三次常务理事会纪要

环渤海、泛珠三角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议在太原召开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参加201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报道

喜讯——上海市科协为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科技评价机构资格证书


 

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领导讲话摘录


 

    924日,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西安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征程中建功立业、创新争先。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陈至立出席有关活动。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省长胡和平出席。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主持开幕式。

  本届年会由中国科协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是“创新发展·科技引领”。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科技工作者代表共约2400人参加年会有关活动。

  李源潮指出,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和先导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希望大家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为抢占全球科技竞争制高点创新争先,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学高峰;紧紧围绕创新发展科技难题,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争先,投身转型升级第一线、科技创业第一线、科技扶贫第一线;紧紧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推动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创新争先,把科普作为分内事,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借助网络快车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万钢说,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与中国梦同频共振,紧密相连,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高度契合,这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已经步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难得机遇,国家发展和创新大潮为每一个科技人员都提供了崭新的舞台,我们应当倍加珍惜,用责任和担当肩负起时代的呼唤,用智慧和力量去实现光荣与梦想

  李源潮、万钢还观看了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项目路演和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展览。陈至立、尚勇、娄勤俭、胡和平等一同参观。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713日下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讨论与考察会暨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在山西晋中举行。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山西省晋中市科技等单位领导及建站申请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物探测绘院相关技术负责人员60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首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组织讨论了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物探测绘院提交的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报告, 对建站申请单位的业务范围、人才状况、技术需要、项目支撑、保障条件、实施计划等进行审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薛国强研究员宣读了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方案草案,对地球物理院士工作站的建站目的、工作内容、组织机构、经费问题等进行说明。陈颙理事长对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物探测绘院筹建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提出指导性意见,院士专家以热情态度积极服务一线企业转型升级,通过院士专家实实在在的技术咨询服务和创新研究工作,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论证,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物探测绘顺利通过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前期的建站讨论和现场考察。

这次活动得到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物探测绘院将探索地球物理“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为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建立和工作迈出坚实的步伐。

目前,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分别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提交了建立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申请书。

另外,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物探测绘院通过一段时间的地空电磁法新技术探测煤矿采空区的技术推广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产、学、研、推、用”相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阶段性的推广成果。在这次活动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式授予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物探测绘院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陈颙理事长和山西煤田地质局王学军局长亲自揭牌。在揭牌仪式上陈颙理事长表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一方面努力促进科研院所地球物理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推广,一方面帮助一线企业做好转型升级工作。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供稿)


 

 

7121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山西太原煤田地质局组织了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基层行(山西)活动。本次活动由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副秘书长刘元生,吉林大学地球物理专家林君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参加了这次基层行活动。

首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向参会人员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状况,随后,陈顒院士做了“给地球作B超” 的报告,滕吉文院士做了“我国主题能源——煤炭的需求、探查、利用、潜力和发展轨迹” 的报告;林君教授和薛国强研究员分别做了 “地球物理仪器新技术及其应用”和“煤炭电法市场化思考”的学术报告。

最后,围绕院士专业报告的内容展开讨论。山西煤炭地球物理勘探队伍经历了煤炭资源勘查、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为地方基础建设服务三个阶段,目前面临非炸药震源、地震属性解决陷落柱、煤层气抽采、煤矿采空区积水探测等技术问题。陈顒院士对水下汽枪激发技术及应用效果和利用背景噪声进行地下目标体的成像技术做了详细说明,这两项核心技术引起生产单位的极大关注。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正元地质勘察院、山西省煤田地质局等120多位技术人员聆听了院士和专家精彩的报告。会后,陈顒院士一行参观了山西煤田地质局勘探发展成果展览室。

这次活动对于解决一线企业技术创新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事业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步伐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山西省煤炭地质局供稿)


 

 

822日上午,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陈颙和学会理事、中科院院士滕吉文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一行8人莅临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对“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工作进行实地考察。陈院士、滕院士一行听取了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申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汇报。

汇报会上,孙峰董事长对院士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的历史沿革、转企改制、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希望院士、专家们多关心、多指导,提供项目和智力支持,并表态将全力支持技术人员向专家们学习求教,培养一批叫得响、拿得起的人才,为项目取得一流成果提供支撑。

陈颙院士表示: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历史悠久、体量巨大,几番改革,不断地走新路,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地矿集团和地球物理学会可以相得益彰,取长补短。他指出,近期中国科技创新五年规划向“四深”进军,其中的“深地”对地矿集团而言大有可为,要关注“地下地图”、“城市地质”、“能源矿产”等此类的任务,力争成为主力军之一。

滕吉文院士对西北有色地矿集团丰富的找矿成果赞誉有加,他强调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对秦岭地区积累的研究和经验是创新发展的基石,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立足于本土,共享全球资源,建立资源与能源的后备供给基地。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李貅理事长等6位专家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理念及建站方案,针对地球物理专业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等做了精彩的发言。

西北有色地矿集团总经理刘中华、陕西黄金集团总经理徐振平、西北有色地矿集团总经理助理王民良、物化探总队等七个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总工程师及物化探技术骨干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报道)


 

 

822日,“地球物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实地考察暨“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揭牌仪式会议在西北有色地矿集团召开,西北有色地矿集团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也是继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后的第二个试点单位。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两位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等相关专家、西北有色地矿集团领导、各二级公司的执行董事、总经理(总队长)、总工程师及从事物探工作的主管参加了“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揭牌仪式。

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陈颙,西北有色地矿集团董事长孙峰一起为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进行了揭牌。陈颙理事长对试点单位提出较高的要求。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文波代表试点单位进行了发言,他简单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史,以及多年来在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公司所取得的找矿成果及发展现状,并表示,非常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地球物理科技推广试点单位”落户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这是对公司的信任和鼓励,公司将以此为契机,认真开展地球物理科技推广工作,推进物探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好科技推广试点单位,在同行业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地球物理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为国家建设和陕西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报道)


 

 

20167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的地方学会史工作会议在北京罕见的一天暴雨中召开。

根据2016411日全国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关于学会史编写工作要求,各省、市地方学会加强了撰写修改纸质版学会史的编写工作,原定7月底交稿,至6月底,17个地方学会中广东、云南、山东、陕西、辽宁、浙江、广西、河北、山西、上海、湖南11个省市已提前完成了工作任务。为了及时总结,争取时间做好交流、定稿等后续工作,75日学会发文决定先期召开已完成稿件的11个省、市学会史编写工作会议。负责组织地方学会撰写工作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刘元生主持了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参加了全天会议。他在讲话中对各省市学会重视开展地方史编写工作给予了肯定,并欢迎大家到会进行交流。他对学会史编写出版的进程、版面、字数、图幅提出了要求,对稿件框架、电子稿、光盘制作和后期修改做了具体指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老秘书长曲克信先生也非常重视学会史编写工作,他熟悉各省市学会的成长过程,对各地稿件也提出了具体编写及修改意见,并对还未完成的省市地方学会史工作提出了设想和建议,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编写出完整、翔实的史料,这对明年举行的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七十周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学会的发展和传承留下了印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编写工作负责人吴海成先生介绍了学会史总体编写工作进展情况。

陕西、上海、山东、广东、山西、河北、广西、辽宁、湖南学会分别汇报了编写情况,汇报中结合各地情况进行了讨论。浙江、云南省学会提前完成并寄出史稿,因故未参加会议。

会议确定,将根据湖北、河南、吉林、北京、安徽、桂林省市学会史编写进度,及时召开第二次地方史编写工作会议;已完成初稿工作的省市学会可根据会议讨论要求情况再对本会文稿和图件修改、删、补,8月中旬完成定稿送报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编写组)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中心牵头主办,西北有色物化探总队有限公司、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承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协办的中国科协继续教育示范项目--地空电磁探测高端前沿培训于2016823日至828日在西安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副总经理高菊生主持,西北有色地矿集团董事长孙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党广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滕吉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等多位专家分别作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的主题是电磁法探测高端前沿技术,会议议题涉及矿井瞬变电磁法、地面瞬变电磁法、地空瞬变电磁法、航空电磁法等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和仪器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与新进展,以及相应技术在重大工程中的新近应用成果。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等及部分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物探技术人员130人参会,近100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了20多位专家的集中培训,培训期间还召开了5个座谈会。

由于航空瞬变电磁法的应用还远远不能达到推广的程度,为了结合我国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领域的热点、前沿问题以及重大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和攻关课题的创新需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挥人才汇集、科技交流的优势,面向地球物理高级科学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了这次电磁法高端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打下基础。通过培训,真正发挥学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的平台作用,帮助各生产单位培训学员、解决实际问题。本次培训,对于推进电磁法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地球物理科技推广中心)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院士专家基层行

暨“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煤田物探的转型、发展与机遇”研讨会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传统工程地球物理行业深度融合的“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时代已经到来。这种全新的工程地球物理发展业态需构建新一代的工程地球物理理论与技术,会形成人才、科技、产业等发展的巨大集聚效应,同时可能会对现有的行业结构、市场环境、技术体系与管理体制造成冲击与颠覆。为应对、探讨和分析“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给传统工程地球物理行业带来的全新挑战与机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决定,从今年起举办“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系列研讨会,邀请国内著名院士、专家,就“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的前沿研究课题、支撑技术与关键设备等问题开展研讨,以促进工程地球物理行业优势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发展。

今年的首次研讨会围绕“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主题,进一步聚焦“煤田物探的转型、发展与机遇”。专委会组织院士、专家开展基层行活动,旨在与基层单位、高校对接,传播“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新理念、新技术,探索煤田物探发展、转型、创新的技术路线,并提供相关信息、技术咨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姚振兴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主任、中科院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研究员,专委会副主任、专家委员会委员、长安大学李貅教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测武汉有限公司张建清教高,中科院地质和地球物理所徐佩芬、薛国强研究员,中铁二院李坚教高,中航勘察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刘金光研究员,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程建远研究员,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勘察总院王怀洪教高、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江汶波高级工程师,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刘斌、王东明教授,湖南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王槐仁总经理,华浩博达(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徐平高级工程师,专委会王超凡副秘书长一行17人参加此次活动。

本次研讨会、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包括泰安、徐州两站。泰安站由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勘察总院承办,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山东大学省岩土工程中心协办,于2016515-17日在泰安市山东省煤田地质局驻地举行,山东省地球物理有关单位技术人员、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勘察总院及下属各单位技术骨干等70余人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秘书长徐佩芬主持,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王怀洪院长、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分别代表承办方和地方学会致欢迎词,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底青云主任对院士、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承办单位表示感谢。姚振兴院士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先后发言,对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随后专家们围绕大数据与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新技术、新进展等方面开展交流与研讨。

新技术方面,底青云研究员介绍了极低频电磁探测技术及自主研制的地面电磁探测系统;李貅教授介绍了地空瞬变电磁法新技术;薛国强研究员介绍了复杂环境下煤矿积水采空区综合电磁法探测技术;徐佩芬研究员介绍了微动勘探法及其工程应用。新进展方面,王怀洪研究员介绍了地震、测井、电法等煤田物探技术实践经历和最新进展;李坚研究员介绍了铁路物探技术及铁路隧道音频大地电磁勘探成果与进展;张建清研究员介绍了工程物探检测技术及发展方向展望;刘金光研究员以首都新机场工程为例,介绍了现有的几种基桩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刘斌教授回顾了国内外隧道施工超前预报现状,介绍了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在综合预报方面的探索与进展;江汶波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利用工程物探技术在砾石层、复杂火成岩表层结构等油气勘探领域的应用进展。大数据和互联网+方面,王东明教授介绍了大数据理论与技术、山东大学大数据科学中心建设情况;程建远研究员作题为“大数据时代物探技术的发展思考”的报告,探讨大数据时代物探技术升级的技术问题,并对煤炭大数据的挖掘进行展望;徐平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地质测量大数据与超算技术;王槐仁研究员介绍了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仪器设备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专家报告后,参会代表就工程地球物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煤田地质数据库建设与大数据挖掘、井下瞬变电磁探测、工程物探新技术、野外工作复杂地形的数据采集方法、环保与水利建设中的综合物探方法及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咨询,专家们认真作答,为基层技术人员答疑解惑。

底青云主任在总结发言时指出,本次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是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学术活动的一次创新,研讨主题新颖、报告内容丰富、交流讨论热烈,专家及参会代表都很有收获。这次活动办得很成功,也非常有借鉴意义,以后专委会要多开展这种对接基层、利于行业发展的学术、技术交流活动。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地质科技部地质勘查处技术主管赵镨教高代表中煤地质总局出席此次活动,并介绍了煤田物探的技术优势,与专家们探讨了关于煤田物探行业如何发挥传统优势、走创新发展之路、走出行业困境的思考与对策,对此,与会专家们给予热烈响应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徐州站活动由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于2016518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在校老师及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本课生、研究生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学术交流座谈会由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科负责人刘树才教授主持,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董守华教授首先对姚振兴院士一行来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指导工作表示欢迎,并感谢他们对学校地球物理学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及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与支持。刘志新所长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物探专业的发展历史、教学与科研成果。之后,底青云研究员等9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向矿大师生介绍了工程地球物理的新技术新进展以及服务于我国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展示了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重要性、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将会给工程地球物理带来全新的未来和发展机遇。报告会后,专家们与矿大师生就学生关心的就业、考研、职业发展以及与物探行业相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让在校大学生对物探行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本次活动围绕“互联网+工程地球物理”主题,聚焦“煤田物探的发展、转型与机遇”开展研讨,遵循“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原则,在“切题、宽松、热烈、高效”的氛围中,共同探讨推进互联网与传统工程地球物理技术深度融合的学术与技术问题,也为煤田物探的转型和创新发展拓宽了思路、梳理了方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专委会学术活动的创新,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工程地球物理行业的创新发展和技术转型升级等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微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王一博  常 旭  张海江

    提交论文50篇;年会报告41人,其中口头报告22人,张贴报告19人。

.论文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微地震去噪:①分析了小波变换和互相关的基础上将两者相结合,对经过小波变换后的微地震数据进行互相关,可进一步提高信噪比。②根据微震事件在时频域中的稀疏性,针对信号分解的二维时频谱进行稀疏性压制,提取有效事件的主能量,并且针对提取的有效事件频率进行联合分析得到去噪的微震记录。③根据微地震信号具有随机性、非平稳性的特点,研究了同步压缩变换微地震弱信号提取方法。该方法属于一种时频重排算法,其在提高时频分辨率的同时,也能够支持信号的重构。

2.建立高精度速度模型:①结合能有效识别的射孔信号对初始速度模型进行优化。②阵列微动勘探是一种利用被动源地震波的勘探手法,能得到地表附近数10m以内的剪切波速度,优化近地表速度模型。③使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微地震速度模型反演建立高精度速度模型。

3.致密岩石破裂的力学过程与声发射响应:①为定量描述致密储层岩石破裂的力学过程和裂缝演化规律,开展了单轴和三轴加载条件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基于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破裂现象与声发射信号之间的联系,重点探讨了拉伸、剪切及拉-剪破裂的力学过程中致密岩石的声发射响应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岩石破裂力学机制对应的声发射响应特征之间的差异。②利用微震信号本身研究岩石破裂过程的速度变化,并结合微地震的分布理解岩石破裂过程。

4.微地震正演模拟:①多震源机制微地震三维各向异性GPU正演,提出了基于震源机制的微地震正演模拟方法,可以有效的表现出裂缝波形和波场的特征,实现压裂过程中的微地震事件的正确模拟。采用GPU设备对算法进行优化加速,通过优化程序结构和程序访存,三维各向异性弹性波微地震正演GPU加速程序相对CPU 程序加速比在19倍左右。裂缝孔隙介质正演模拟。研究致密储层物性参数(裂缝尺度、渗透率、各向异性、纵横波速度等)与地震响应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储层的裂缝预测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而为致密储层物性参数的动态反演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得到裂缝-孔隙储层的地震波响应特征与储层物性参数(孔隙、裂缝、流体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敏感参数进行优选和评价,最终为储层的裂缝预测可行性评价提供理论模板。

5.微震事件识别和初至拾取:①利用MFCC谱和GMM模型的微震事件识别与分类,实验表明该识别及分类的正确率为90%,优于能量法和相关系数法。②根据地震事件波形的相似性,利用模板事件对连续波形记录进行波形互相关扫描(又称为匹配滤波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事件检测能力。③基于互信息量优化的微地震初至拾取方法研究,从信息熵和互信息量的角度开始研究,针对互信息量是随机变量间统计依存性、关联程度量度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时窗能量比与互信息量准则的微地震拾取初至方法,首先以时窗能量比算法来粗略估计初至的到达时刻,然后再利用互信息量算法来准确的拾取初至,通过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测试,并与常规方法对比分析,有效地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实现了微地震初至较为精确与快速的自动拾取。④针对三分量检波器接收微震数据,利用S 变换求取信号的瞬时频谱,然后对瞬时频谱进行phase-only correlationPOC)分析以及其三分量的约束,实现了对p波震相的快速准确的识别和拾取。

6.微地震定位:①提出了利用变网格三维高斯射线束偏移成像进行地震定位的方法,采用高斯滤波的方式实现震源位置的自动获取,变网格的计算方案极大地减少了计算量,显著地提高了成像精度和计算效率,且具有较好的抗噪能力,特别适用于处理低信噪比数据的微地震定位问题。②提出了利用地震波的衰减特征对微震事件震源位置进行计算,这种方法不需要拾取微震事件准确的初至信息,同时定位计算耗时比较理想,满足实时快速定位的要求。③提出了采用互相关偏移的方法确定一个初始的定位结果,然互通过最小二乘的流程对定位结果进行迭代修正。④利用双差法对微震震源定位与速度参数进行联合反演。⑤相对到时计算的地面微地震监测SET定位算法,引入到时差方法以及波前弯曲近似量,以射孔信号为主事件,对地下监测区域内点的各道相对到时进行计算,使得地面微地震检测SET定位算法的精度得到提高,还能够有效地消除速度模型误差所引起的定位误差。⑥基于OpenCL的微地震逆时干涉定位,微地震逆时干涉定位算法不仅具有传统逆时偏移算法的优点,充分利用波场信息,不需要拾取地震走时,具有较强的抗噪能力;同时,通过对成像空间波场进行WDF滤波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于稀疏观测等所引起的定位假象。⑦提出了基于伴随态方法的微地震震源位置、发震时间和真震级三参数联合反演。

7.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各向异性介质中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②含衰减地层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根据数值计算的结果,在观测系统的方位角足够的情况下,震源机制反演应优先考虑单独使用P波数据,或者采用直达P波和S波数据联合反演震源的T值,单独利用直达 P波反演震源的k值,最终提高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8.微地震成像:①发展了实时井下微震监测双差地震成像算法用于微地震的近实时成像,并在井下微地震监测中进行了应用。②水力压裂裂缝微地震逆时偏移成像,利用后段压裂微地震记录中的散射波能量对前段压裂产生的裂缝进行逆时偏移成像。③转换波成像,转换波成像即PS波成像与常规纵波成像即PP波成像均可以利用传统的波动方程叠前偏移方法实现,不同之处在于转换波入射的是纵波(P波),反射的是S波。转换波相比于纵波,不能在流体中传播,传播速度更慢,并且带有极性。这些特点使得转换波适用于透过气云对地下结构成像,提高成像结果分辨率,识别流体和岩石的分界面并对低纵波阻抗储层成像。结合转换波与纵波成像,可以有效提高微震监测的精度和效率。④被动源地震勘探,采用基于逆时偏移的数据自相关偏移方法,通过将含有一次波和多次波的数据替代常规的震源子波,直接利用互相关成像条件获得地下结构成像结果。

    9.三峡蓄水对仙女山断裂北端地震活动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151-2月份地震集中分布在宽约0.3km,长约1.2km的北东向条带上,震源深度在5.1km-6.0km之间,呈南西深北东浅分布,止于仙女山断裂。20153月后地震主要沿仙女山断裂呈北西向分布,震源深度主要在7km左右。地震主要发生在三峡蓄水至175m,水位下降后的一段时间内,震源深度越深的地震发生的延时越长,可能为由于扩散引起有效孔隙应力降低引起。

10.断层滑动模式:研究了在该速率和状态摩擦准则控制下形成的由断层尺度决定的不同的断层滑动特征。

.新的学术观点、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高资料采集的品质:要保证监测记录能有效地使用,需要进行质量控制,1)坑中埋置检波器保证耦合、检查,保证排列设备与记录系统的稳定性;2)在压裂井周围地表区域大范围尽可能多地布放地震检波器阵列(检波器阵列偏移距应在1000km 以上,实际资料表明,小偏移距观测基本是压裂车产生的噪音),为后续叠加处理,突出有效信号提供保障。

2.在压裂之前实施环境监测。

    3.不一致性出自两个可能原因:一是微地震处理解释人员在处理流程中造成的人为错误;二是微地震监测算法和微地震微弱信号固有的不确定性。在三分量仪器校正中采用联合射孔/方位校正事件和微地震事件进行校正,在速度建模中采用联合射孔事件和微地震事件进行各向异性速度-位置联合反演,在网格搜索定位中引入全面的到时曲线形状和到时差限制,在扫描叠加自动定位中引入相似性叠加,在重定位中引入P/S相减的交互双差定位方法,以提高微地震监测的准确性。

4.岩石声发射实验时,利用最新发展的基于小波的多尺度实时成像算法对不同阶段的微震数据进行成像。实时成像算法具有根据微震数据的分布自适应地确定不同尺度下速度模型的特征。

5.采用的基于数据自相关偏移的被动源成像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它十分适合于处理对震源位置和震源属性都无法获知的被动源成像,除此之外多次波相较于一次波成像有更广的照明度优势且浅层成像较一次波分辨率更高,通过对数据自相关偏移结果进行角道集去噪可以去除多次波成像假象获得更好的成像结果。

6.阵列微动,Beam Forming F-K法是定位地震信号来源和获取面波频散曲线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Beam Forming F-K的实现步骤进行改良,提出用方位角-传播速度扫描替代在XY方向的波数扫描,克服了传统的F-K法所存在的数据分布和分析精度都随速度的增大而急剧降低,无法由扫描间隔确定统一的分析精度等一系列问题,并利用实际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7.微地震监测不同观测方式的频谱比较,比较了三种观测方式:深井、浅井和地表下的微地震信号,得到以下结论:1)三种观测方式的P波频谱范围要比S波宽一点,且深井的频谱最宽,频谱最大值集中在低频,地表数据的频谱范围小,主要为低频信息;2)深井微地震事件的频率主要集中在100Hz以内,而高于100H 的振幅相对来说小很多;浅井和地表的频率集中在50Hz以内,尤其在20-30Hz振幅最大;这说明,微地震信号的信号在观测的范围内高频衰减很快,低频衰减慢,保留了低频部分;3S波频谱振幅的最大值比P波大5倍左右,在利用能量的方法进行微地震事件探测时,S波要比P波容易识别,也可以用时频分析区分PS波。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不同方法、不同处理人员给出的定位结果不一致,导致工业界对微地震监测技术可靠性的质疑。处理流程中的人为错误需要仔细的、全方位的质量控制(QC)进行监控。

2.建立高精度速度模型:通过压裂井声波测井数据外推确立初始的速度模型,实际上声波速度与地震波速度有一定差异,需要修正,射孔信号能量较强,能有效识别,结合射孔信号对初始速度模型进行优化,也可以利用地面地震处理获得的速度进行校正,获得准确的层状介质速度模型或等效的均匀介质速度模型。

3.利用变网格三维高斯射线束偏移成像进行地震定位,只需对波形初至到时进行粗略拾取,受到初至拾取误差的干扰明显小于常规方法,因而压制噪音的能力更强,在微地震精定位中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4.研究了地层各向异性对微地震反演定位的影响,认为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可以利用多个射孔资料信息得到地层各向异性程度,在实际反演定位过程中,考虑该因素对定位的影响,更好的对压裂微地震监测进行指导。

5.分析了克西霍夫积分法微震成像精度的影响,认为基于克西霍夫积分的定位方法其定位精度受网格大小、信噪比和速度误差影响,在网格一定,速度准确的情况下,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噪音能力,能够适用于信噪比极低的地面微地震资料的成像。当然,方法在极低信噪比条件下定位结果不理想。考虑到地面微地震中有效信号较弱,不建议使用常规的去噪方法对噪音进行处理。

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葛洪魁  耿建华  曹 宏  印兴耀  郭光军

    提交论文40篇;年会报告31人,其中口头报告20人,张贴报告11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微孔隙地震岩石物理方面:非常规油气如页岩气、致密砂岩油气等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是该专题的一大亮点,考虑页岩气微孔隙发育等特征,霍志周、黄兰华等深入研究了页岩气储层地震岩石物里模型构建方法;刘倩等研究了基于地震岩石物理模型的致密砂岩储层横波速度预测方法;数字岩心逐渐成为研究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性质的有力工具,郑颖、秦秋萍、霍志周等在数字岩心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非常规油气开发方面:分叉喉道结构的自发渗吸规律及压裂液与储层相互作用及其对气体产出的影响成为该专题的又一亮点。任凯等研究了页岩储层中粘土对压裂液吸收的影响,吴珊等研究了页岩储层缝网的分形描述与可压性评价。

    3.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预测方面:曾勇坚研究了基于方位杨氏模量直接反演的地层裂缝预测;王泓鉴、李芦茜等研究了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流体识别方法。

.新的学术观点、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数字岩心逐渐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岩石物理性质研究的有力工具,需继续针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需求进一步深入研究;

    2.压裂液与储层相互作用、页岩粘土对压裂液的作用等提出了多种新的学术观点,仍是下一步需要攻关内容。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加强微观孔隙物理作用研究,考虑现代物理中微纳米尺度的物理性质研究微纳米尺度孔隙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作用;

    2.建议加强非常规油气甜点地球物理识别与评价的机理研究。

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李红谊  郑 勇  姚华建  王宝善

    提交论文30篇;年会报告26人,其中口头报告16人,张贴报告10人。

一.论文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法提取体波震相研究地球深部结构。主要成果包括:利用大地震尾波和噪声互相关成功提取PKIKP2PKIIKP2ScSPcP、直达P波等震相;利用中国和南美的密集台阵,首次成功提取PKP三重震相,并认为PKPdf主要能源来自于大地震;通过由噪声互相关获得的信号与理论地震图中的信号相对比,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信号仅在噪声互相关中存在,而并不存在于理论地震图,通过数值模拟实验表明,这些虚假信号和强度差异很可能是由于大地震所激发的体波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涉所导致的。

2.发展了地震背景噪声、接收函数以及Z/H振幅比联合反演的方法,以及体波和噪声面波联合反演研究地壳结构。利用P波接收函数、面波频散曲线和瑞利面波ZH振幅比对地壳结构互补的敏感性,提出了三种数据联合的迭代线性反演方法以及“三步反演”的策略,用于更好地恢复精细的一维地壳纵横波速度结构。利用体波和和噪声面波联合反演获取了青藏东缘的地壳速度结构。

3.利用噪声面波成像来研究不同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以及介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法对台湾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青藏高原东缘以及塔里木地区的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同时也对台湾地区的各向异性结构进行了研究。此外,通过尾波干涉技术研究了2014年盈江双震期间的地壳介质状态变化。

4.对面波成像理论和背景噪声的其他应用进行了拓展。噪声成像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本专题一些研究对面波成像方法进行了扩展,如发展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自适应空间平滑面波成像,海水对Rayleigh波传播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勘探信号里压制面波噪声的方法。

二.新的学术观点、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的主要有两个比较新颖的学术增长点:1. 利用大地震尾波和噪声互相关成功提取PKIKP2PKIIKP2ScSPcP、直达P波等体波震相,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噪声成像的应用。2.背景噪声、接收函数和瑞利面波ZH比联合反演,利用它们对地壳结构互补的敏感性,从而获取更高精度的地下结构信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背景噪声和面波成像技术目前已经得到和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在地震结构、勘探以及地震预报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未来的进展可能在以下方向取得进展:1、已经证实可以从尾波和噪声互相关中提取体波信号,但如何通过尾波干涉和噪声成像来获取体波的到时信息,从而实现利用噪声互相关来进行体波层析成像仍是未来需要继续探索的主要课题。2、目前,随着国内喜马拉雅项目的进展,中国的观测台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何挖掘这些密集台阵的丰富信息,发展更为适合的方法来研究地下结构以及变化情况,可能是将来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3、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速度结构方面,而地下结构的变化是地下应力场、物质结构变化的体现,对认识地壳结构与自然环境,以及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获取可靠的地下速度结构变化信息,可能为提供地下介质的变化及孕震应力场随时间的改变提供重要线索,从而为探索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程久龙  薛国强

    提交论文52篇;年会报告24人,均为口头报告。

.论文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矿井和地面物探技术在煤矿上的应用;

    2.物探技术的综述;

    3.瞬变电磁法正反演与成像技术;

    4.煤样本物性分析。

.新的学术观点、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随掘地震超前探测理论和方法;

2.矿山微地震的四维成像;

3.多道瞬变电磁(MTEM)多分量偏移成像技术。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专题主要讨论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地球物理方法,该议题与煤炭资源探测、煤矿安全生产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提高地球物理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发展全空间立体物探新技术,提高地球物理方法的探测精度和探测效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李志伟  汪汉胜 屈春燕

    提交论文52篇;年会报告52人,其中口头报告36人,张贴报告16人。

.论文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基于InSAR技术的地震、地面沉降和矿区沉陷等地表形变场观测研究及大气校正方法研究;

2.基于InSARGPS的地震震源参数联合反演研究;

3.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断裂带长期缓慢形变场监测研究;

3.GPS地壳形变观测及其地震应用研究;

4.卫星红外异常提取方法及长期地震构造热背景场研究;

5.GRACE卫星重力同震变化效应及地壳三维形变场研究。

.新的学术观点、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InSAR处理技术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轨道误差,大气误差校正新方法,改善了InSAR形变观测的精度;

2.InSAR地震三维形变场方面,提供了多种三维形变场解算方法及震源联合反演方法,深入推进了这方面的研究;

3.红外遥感地震异常监测方面,提出了小波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新方法;

4.多学科多技术的融合更加广泛,如GRACE卫星重力与GPS结合研究区域地壳形变场。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建议针对地震活动区域,开展InSARGPS、水准多种手段的联合观测研究;

2.建议通过对构造活动区域的长期观测和统计分析,研究总结红外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3.建议在研究所和高校之间扩大交流,开展广泛合作,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

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召集人:汪汉胜  江利明  童小华  王泽民  李志伟

    提交论文31篇;年会报告28人,其中口头报告23人,展板报告5人。

.论文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在南极,利用历史和现今多源卫星影像/卫星测高/卫星重力/GPS数据,揭示冰架历史冰流速与物质平衡和现今冰盖物质平衡及冰川均衡调整,取得重要研究进展。通过收集解密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DISP间谍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复杂的几何定位等预处理,恢复了区域冰架冰川历史流速场,揭示了历史冰流的变化规律。提出利用近十年多源卫星影像和测高资料,定量评估冰架崩塌/和底部消融的方法,揭示南极冰架与海冰相互作用规律。此外,提取了南极半岛地区连续GPS站坐标时间序列共性误差,利用GPS观测出南极地壳运动及冰川均衡调整,探讨了时变重力场反演南极冰盖质量变化的滤波方法影响。

    2.在山地冰川和冻土地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对冰川冻土变化进行了有效地监测。包括,TanDEM-X双站InSAR及冰川地形提取方法,基于Landsat7 ETM+ SLC-off影像的山地冰川冰流提取与评估,在帕米尔中部/西念青唐古拉山冰川等地区的物质平衡监测研究。

    3.在卫星重力二级数据(重力场)的解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结合GRACE卫星轨道位置与星间距离变率观测数据,较好地解算了GRACE时变重力场,其重力场结果本身和根据其反演的水储量变化结果与国外三大模型相近。

    4.其他方面,也取得较好进展。例如,网格空域误差传播的球谐谱域误差,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对负荷模拟和水储量反演的影响,长周期信号对确定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欧洲GPS地表位移的地球物理初步解释,重力仪监测三峡库区蓄水变化影响,地震中波红外热异常特征等。

.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水文大地测量是最近国际上发展的交叉学科分支,利用大地测量技术监测多相态水体的质量变化。最近随着卫星重力/卫星测高和GPS观测数据长期积累,并且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水文大地测量发展很快,是一个新的学科或学术增长点。如何恢复重力数据,如何反演水储量变化,如何结合多源数据开展研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理论方法和实例的研究。冰冻圈研究集中在极地和青藏高原及邻区,海平面研究侧重中国近海,陆地水储量监测集中在中国大陆及邻区。

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和耦合关系

召集人:冯学尚  史建魁  王 赤

    提交论文60篇,其中学生投稿28篇。年会报告60人,其中口头报告40人,张贴报告20人。

本专题的参会人员主要来自于高校和研究所,分别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中科院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厦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以及中国中科院空间中心、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和洛阳师范学院空间物理研究院等。

.论文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从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模拟研究,到行星际空间中的扰动和传播研究,再到近地空间环境的影响乃至高层大气环境变化,几乎包括了整个空间天气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不同方向的交叉研究工作不多,导致了有些参会人员只关注某个报告或某个时间单元,所以建议增加一些综合性的报告,或者单独设立一个时间单元专门给不同方向的研究者作邀请报告。

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召集人:肖立志  孟小红  胡祥云  董良国  李振春

    提交论文93篇;年会报告48人,其中口头报告36人,张贴报告12人。

.论文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重磁电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陆域航磁大地构造研究、重力在区域成矿预测中的作用、下一代月球卫星重力梯度计划以及基于节点剩余密度的重力异常快速正演策略;

2.地震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复杂构造成像、CO2地质封存和复杂储层地震波传播理论及勘探应用等;

3.测井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井下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元素测井的理论和应用、天然气水合物测井评价和LBM等方法在测井中的应用等。

.新的学术观点、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于节点剩余密度的重力异常快速正演策略;

2.起伏地表条件下的弹性波逆时偏移方法研究;

3.井下核磁共振探测。

地热:从今到古

召集人:何丽娟  邱楠生  张 健  庞忠和

    提交论文32篇;年会报告32人,其中口头报告20人,张贴报告12人。

.论文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热在雾霾治理和供暖/制冷中的作用;

2.华北克拉通热体制;

3.南海热流特征及其扩张过程的热演化模拟

4.盆地古地温研究;

5.地热资源研究。

.新的学术观点、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近年来,雾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目前大家一致的共识是:雾霾治理必须从源头抓起,即减少碳、硫、氮等致霾粒子的排放。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地热能的的开发利用可起到其独特的作用。

    已有的广东丰顺县的地热开发、利用模式可作为一个典型。该地区利用91°C的地下热水进行梯级开发、综合利用,于1970年首先在我国建成一座装机容量为300千瓦的试验性地热电站,至今仍在稳定运转。在此基础上该地区还逐步开展了地热制冷(空调)、温泉疗养、农产品加工等地热直接利用项目,使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至70%以上,取得了不少的社会经济效益。这种集中低温地热发电和非电直接利用为一体的地热综合梯级开发利用系统在珠三角地区值得大力推广。

    若能将我国东部地区广泛分布的地热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北方(京津冀)、东北地区大力推广“雄县模式”;在长三角地区打造出江苏南通“小洋口”模式;在珠三角地区打造出“丰顺”模式,则地热必将对我国的节能减排、雾霾治理和南方供暖/制冷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克拉通破坏不仅体现在厚度的减薄,还体现在热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用热流来表征、盆地古温标所记录,以及热演化模拟来解释。综合研究华北克拉通热流、热岩石圈厚度、盆地热历史,以及华北克拉通的热模拟结果,从地热学角度剖析克拉通破坏,将有助于揭示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机制。

埋藏于地下的地热资源是地球的“本土”能源,它具有储量巨大、能源利用效率高、节能减排效果好和开发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同时在很多地区具有小型、分散的特点,便于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建成以地热为主的分布式独立能源系统。地热有望对我国的节能减排、雾霾治理和南方供暖/制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完)


 

 


 

2016第二届“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发展论坛”暨第四届

“地震各向异性理论与多分量地震技术学术研讨会”纪要

 


 

会议时间:2016734

会议地点:贵州饭店

会议召集与主持人:李向阳、王赟

会议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会议承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会议协办:北京多分量地震技术研究院,

中石油BGP方法技术中心

会议主题:海洋多分量地震

参加人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BGP),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石油长庆油田研究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的代表。

本次会议由两个会议合并执行,分为特邀报告和专题讨论两个部分,其中的专题讨论主题为“海洋多分量地震”。

73号上午是特邀报告,由李向阳教授主持,会议邀请的五位专家介绍了多分量地震已取得的成果。

来自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代表介绍了他们自主研发的多波地震处理软件Geoeast-MC子系统2.0,主要介绍了BGP发展多波地震软件技术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以前主要是做了大量基础积累;2000年之后多波多分量软件研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发布了GeoEast-MC 1.0版本,2015年升级至GeoEast-MC 2.0版本,预计2018年将升级到3.0版本。GeoEast-MC子系统2.0版本相比于1.0版本取得了11项技术进步,包括纵波构造约束转换波静校正、基于互相关准则的层剥离横波分裂、属性驱动的高精度层位对比、各向异性速度分析等。代码规模超过200万行,通过了大量的试生产测试检验,已经在生产投入应用。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代表介绍了他们的多波处理软件MCS v2.0,与中石油相比,中石化在多波软件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虽较晚,但起点高,研发初期汇集了国内外很多多波研究团队的前期研究成果;同时中石化也采集了大量的陆地二维、三维的多分量地震数据,开展了采集、处理、解释、反演与应用的一体化研究。中石化的多波软件更注重勘探开发联合的平台建设,将常用的开发软件PetrolMCS(多分量系统)结合,具有系统跨平台(WindowsLinux均可操作)、可扩展性强、CPU/GPU并行计算、交互处理、断点保护、配备转换波处理关键模块等特点。与国外同类技术相比,MCS系统强调转换波特殊处理和已有商业纵波系统的联合;至MCS v3.0版,基本实现了可适应大多数情况下的多波处理应用。

以上两个特邀报告几乎代表我国多波处理软件研发技术的前沿。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我国多波处理技术水平已领先国际,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实用性、软件的成熟度都需要更多研发的配套和进一步完善,也需要经过更多的应用检验。

随后来自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的代表介绍了他们自主研发的、专用于地震综合裂缝预测的软件—GeoFra。该软件系统由数据管理、叠前裂缝预测、叠后裂缝预测、辅助裂缝预测等7个子系统组成。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针对中国复杂的构造和裂缝发育状况,GeoFra在裂缝成像等方面有许多独到的想法与设计,成像与解释、应用效果得到会议多位专家的认可。尽管该软件裂缝预测功能已经十分全面,但利用的还只是常规的纵波地震数据,针对横波分裂及其各向异性反演的研发有待于进一步扩展。报告指出,GeoFra的研发主旨是形成一套融合地质、地震、测井的多信息、多尺度、多学科的裂缝预测与评价系统。

中石油长庆油田研究院的代表从实际出发,列举了大量实验、生产数据,提出了许多客观、尖锐的问题,包括:多波表层调查、激发和衰减补偿,转换波静校正,时间域内的纵横波层位匹配,地表一致性和道集保真处理,裂缝预测与叠前处理的关系等。这是一份来自生产单位的技术应用报告,报告代表产业部门向科研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技术问题和科学问题。该报告数据详尽、问题尖锐,李向阳教授评价说,“王总的报告是我听到的水平最高的生产部门的多波报告,我相信,王大兴在此次会议中提出的问题对多波研发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许多科研的方向及灵感”。

至此,四个特邀报告均是从陆地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解释反演和应用角度展开,第五个特邀报告围绕本届会议的主题——海洋多分量地震展开。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代表介绍了我国在深海4分量OBS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深海四分量OBS资料的处理,提出了一系列的处理难点,包括观测系统的定义,能量匹配、仪器重定位、仪器重定向、P+Z压制鬼波、横波去噪(压制R分量中的P波多次波)、横波速度分析等。针对水合物勘探及深海OBS资料处理,他们认为:除了常规的BSR、纵波速度突然增大等标识,水合物是否有其他更容易检测或更加稳定的地震响应特征,尤其是多波对比的特征是生产部门提出的、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之一。一系列深海四分量地震特有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会议代表的广泛讨论和思考。海洋是我国未来油气增储增产的主要发展方向,中海油早在多年前就提出“面向深海”的口号,也说明了海洋勘探的前景及重要性。

73日上午的特邀报告以深海多分量地震问题结尾,而下午和第二天的专题讨论便是海洋多分量地震的发展与挑战。该专题讨论由姚陈研究员召集并主持。

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卿博士报告了海洋声学在地震中的适用性。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海洋环境噪声类型及模拟去噪、海水中的地震波衰减与道集优化,其中较有研究意义的是海底浅层沉积对地震波衰减的吸收补偿问题。一般的,深海海底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深海软泥,其成分有泥质、生物代谢物等,属于松散胶结,这部分沉积体对地震波的衰减有很大影响。因此,该层厚度对能量衰减、高频吸收、子波形态的影响是海洋勘探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通过模拟实验获取深海浅层沉积的物理信息则成为解决该问题十分重要的方法。

后续报告由姚陈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依次介绍“鬼波模拟”和“海底径向波问题”。关于鬼波和海底与层间多次波,姚陈研究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根据多次波和伴随鬼波的时距方程和数值模拟结果,海洋勘探中鬼波和多次波可实现同时压制。关于海底径向波,姚陈研究员认为,很多技术应用部门在以前的生产中将径向波当成折射波处理,这是错误的。径向波的产生表明了海底存在高速层,对其下的地层有强烈的屏蔽作用,将径向波当作折射波处理,会导致高速层下的地层解释精度不足,产生严重的畸变和假象问题。

74日等后续的主题讨论中,王赟、姚陈等各位老师都提出了让生产部门提供更多实际测试数据的诉求,希望通过更多的实际数据验证理论方法;也希望通过更进一步产学研合作来解决实际生产上的问题。

经过两天的会议讨论,与会专家形成以下三点共识:1)尽管我国在陆地三分量地震数据采集、处理、解释与反演方面已取得了领先于国际的技术发展水平,但相对我国复杂的地质条件,正如中石油长庆油田的王大兴教授指出的那样,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理论、方法的研究和技术适用性的开发;2)不论是深海OBS,还是浅海的四分量OBC,都存在一些关键的、制约了多分量地震技术应用的、不同于陆地三分量地震特点的特有技术问题,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将是发挥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在海域资源调查、油气勘探和深部动力学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先决条件;3)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和自主研发,我国的海洋多分量地震技术也会取得领先于国际的先进水平,这将不仅仅体现在有效解决我国自己的问题,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油气地震技术走向国际竞争的舞台。

(承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编辑总结)


 

 

2016815日至818日,以“地球物理与信息感知”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国家安全与军事地球物理学术会议在辽宁省鞍山市四海大酒店胜利召开。共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长安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火箭军指挥学院与火箭军工程大学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夕海教授主持,东北大学徐白山教授致欢迎词,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代志教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基本情况。本次会议主要完成了2项议程。

一、学术交流与研讨

本次学术会议由大会特邀报告和主题报告两部分组成。大会特邀报告包括: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院龙凡高工的“军事地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陈洁研究员的“军民融合践行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地球物理体系建设为例”。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周坚鑫高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钟世航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任文涛高工、山东大学岩土中心王荣高工、山东科技大学姜岩教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黄佳喜和张超、东北大学梁晓强、国防科技大学宋炎和教亚飞、火箭军工程大学苏培峰和徐野等16名学者分别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会议报告,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专业委员会会议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会议于816日晚举行。会议主要完成了四项议程:专业委员会年度工作汇报与评议、委员增选、优秀论文评选、以及下一届会议计划。

与会的专业委员会委员根据本次会议论文的交流情况和论文质量,在录用的51篇论文中,评选出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

经陈洁委员推荐,全体与会委员审议通过增选姜素华为专业委员会委员。

    经与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讨论确定,第十三届国家安全与军事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的会议主题为“ 军民融合与地球物理”,会议时间为201710月中下旬,地点为云南桐城。

总之,这次会议作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领域的年度重要学术研讨会,为广大关心和支持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平台和机会。通过会议交流,大家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必将为国家安全地球物理的技术发展和进步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6年“青藏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于89日至812日在西藏林芝县鲁朗镇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承办。

来自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武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甘肃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辽宁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上海市地震局,《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以及美国Rice University等国内外22家科研院所和大学的57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裴顺平研究员主持,藏东南站王永杰副站长、预测所汤毅副所长、中科大姚华建副院长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国伟教授全程参加了研讨会,并参与了会间和会后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上有3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郑天愉研究员做了“从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壳结构探讨青藏的扩展”的报告;白志明副研究员做了“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新技术”的报告;西北大学张成立教授作了“鄂尔多斯地块基底形成与演化”的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Rice University钮凤林教授做了“Lithospheric foundering and underthrusting imaged beneath Tibet”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健教授做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孕震背景及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的破裂特征”的报告;查显杰副教授做了“利用2015Nepal大地震形变资料评估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的报告;四川省地震局杜芳研究员做了“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与喜马拉雅弧的历史破裂”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研究员做了 “尼泊尔地震震源区速度精细结构及构造意义”的报告;成都理工大学曹俊兴教授做了“龙门山地震的油气成藏效应”的报告;武汉大学张双喜教授做了“云南下地壳流初探”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杨树新研究员做了“青藏高原与周缘实测应力特征分析”的报告,高小其研究员做了“地球化学探测在震情跟踪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高原研究员做了“青藏东缘地震各向异性:东北缘和东南缘”的报告,付广裕研究员做了“川西地区重力异常与龙门山隆升机制”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贺日政研究员做了“青藏高原中部地质问题及南北宽频带地震观测剖面进展”的报告;兰州地震研究所张元生研究员做了“祁连山主动源重复探测”的报告,沈旭章研究员做了“青海门源地震及邻区深部结构初步研究”的报告;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段永红研究员做了“华南大陆东部深部结构研究”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贺传松副研究员做了“Craton Destruction of North China inferred from Tomographic study and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的报告,房立华副研究员做了“利用背景噪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瑞利面波方位各向异性”的报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张永仙研究员做了“利用图象信息法研究青藏块体的潜在地震危险区”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王俊、王琼、张艺、肖卓;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范莉苹;中国科学院大学高雅健也做了精彩的报告。

张国伟院士、钮凤林教授、李惠民秘书长和张永仙研究员在研讨会的总结时做了发言,他们对研讨会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张院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前青藏高原研究中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鼓励大家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多学科积极交流共同进步,为未来地球科学事业做出更新更好的成果。

(会议筹委会、会务组)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经过长时间酝酿、精心准备发起创办了“地球科学青年论坛”,旨在为成长中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地球科学青年论坛聘请中科院院士杨文采研究员为首席学术顾问,聘请中山大学张珂教授、刘洁教授、成谷副教授为学术顾问。地球科学青年论坛计划办成每年一次的品牌学术活动。20159月第一届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并出版论文专辑。第一届学术会议得到辽宁省科协的鼎力支持,被确定为省科协重点资助项目。

2016年地球科学青年论坛将于9月下旬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召开学术会议。为切实作好会议的准备工作,论坛组委会派石殿祥、崔凯华、潘一赴中国地质科学院调研,聘请李廷栋院士来辽宁作论坛特邀学术报告。620日在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惠民陪同下,李廷栋院士与前来调研的同志就会议主题、内容与形式、参会人员的构成以及征集论文涉及的专业范畴等进行了深入讨论。李廷栋院士欣然接受邀请,并初步拟定特邀报告的题目为:中国岩石圈基本特征与成矿作用。李廷栋院士在交谈中还表达了他对某些地学问题的观点和独到见解。调研的同志都感到此次调研收获颇丰。并决心作好随后的筹划与准备,以答谢李廷栋院士、辽宁省科协、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支持,不辜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627日上午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党支部召开“两学一做”学习工作座谈会,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学会工作座谈讨论了有关工作。学会党支部6人参加会议。

2016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根据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挂靠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党组的安排要求,省学会党支部627日召开学习工作座谈会,贯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精神,突出“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落实学习要求,增强大局意识、规矩意识、宗旨意识,不断提高责任感、使命感,结合“山东省科协宣传信息工作培训会议”要求,将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做好工作。继续学习讲话精神,近期组织党员参观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党史陈列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展。全面学习领会中央对中国科协及学会的指示精神,不断增强深化改革的信心,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协助促进学会理事单位建立科科技推广平台。做好科协任务宣传工作,组织山东省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山东大学副校长、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李术才学术报告会,宣传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先进事迹。组织做好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科技人员参加全国地球物理年会工作及科技评奖及人才举荐工作。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今年邀请多位院士、专家来山东讲学,对山东地球物理科技工作给予了具体指导,引领并促进了地球物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2016427日杨文采院士应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邀请来山东讲学,在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公司就知识系统的灵魂、科学精神、生产活动与实践与参会技术人员进行互动,对山东正元公司目前及未来的开发方向提出建议。张善法副理事长主持报告会。

    429日杨文采院士在胜利油田物探院作《塔里木地壳的物性成像—兼论齐鲁地壳成像的初步结果》精彩学术报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油田各单位理事及科技人员100余人参加报告会。

    430日,东华理工大学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院长邓居智教授到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公司作《地球电磁法及其应用》主题讲座并现场指导工作。

    517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专家基层行”到山东。郭建、底青云、李貅、李坚、张建清、徐佩芬、刘金光、薛国强、程建远、江汶波、王槐仁、徐平、赵镨、刘斌、王东明、王超凡16位专家在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院和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勘察总院授课讲座,传授工程地球物理新技术、探索煤田地勘单位转型发展路线、破解创新技术难题。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在泰安各会员单位技术骨干70余人参加。山东省煤田地质局高洪雷局长到会欢迎院士专家到山东省煤田地质局指导工作。

    517日,姚振兴院士在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勘察总院做学术报告,指出院士专家行活动对推动地球物理技术上升新台阶有重要作用。 

727日、28日,滕吉文院士分别在山东正元地球物理公司、山东煤田地质勘察院作《第二空间找矿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对山东省地球物理科技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引领并促进了地球物理研究的深入发展。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16年第三次常务理事会于84日在太原市山西省科普大厦召开。来自会员单位的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煤炭地质148勘查院、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地宝能源公司、中冶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西山煤电集团地质处、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察院、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山西省地震局、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等单位的理事及代表23人参加了会议,刘鸿福理事长主持会议。

会议总结了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学术交流会的筹备情况,就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安排。

1、会务组介绍了会议承办地太原悦宾酒店的住宿、伙食联系情况和周边快捷酒店。参会人员认为可以满足会议住宿及餐饮需求。并初步拟定了会务组成员及负责会议报到和接送站的单位。

2、论文征集情况。截至84日,共收到北京、山东、广东和山西学会的论文30篇,尚有部分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单位的论文未到。为了保证会议《论文集》的编辑印刷,论文征集最后时间定为825日,逾期论文不再入编《论文集》。

3、学术组由会议发起省的地球物理学会负责人与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杨德义、席建福等组成。筹备期间,杨德义、席建福主要负责《论文集》编辑工作。

4、会议组织形式:承办单位为太原理工大学,820日前确定协办单位。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表态愿意协办,欢迎其他有意协办单位在820日前与会务组联系。

5、各单位参会人数,需于825日前报会务联系人,以便统一安排。需要住宿的需提前联系预定。

6、关于物探仪器厂家参会,除二号通知确定的注册费为展位费5000元外,代发资料或做企业宣传按3000元注册,含2人的会议注册费,不再收取其他费用。如有交流论文,需在820日前发学会邮箱,供审选。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环渤海、泛珠三角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议989日在太原召开。本会议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与太原理工大学主办,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物探测绘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山西省煤炭地质水文勘查研究院、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协办。来自山西、山东、河北、广东、北京、辽宁、湖南等10个省市、46个单位的210位地球物理工作参加了会议。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刘鸿福理事长致开幕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润祥、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郝建新副主席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郭建秘书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对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希望把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办成中国地球物理界的品牌会议,推动区域地球物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之后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目前的主要工作。出席开幕式的领导还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老领导曲克信先生、副秘书长刘元生、孔繁恕,山西省煤炭地质局总工程师宋儒等领导。

这次研讨会,从201510月立项到20169月召开,历时11个月时间,始终得到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地球物理学会和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山西省科协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因此,本次研讨会,是一次集体智慧力量的成果,是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工作者集体培育、2016年金秋时节在龙城太原盛开而永不衰败的花朵,也是万众创新的成果,再一次打响了中国地球物理界的品牌会议。

参会代表来自地质、地震、煤炭、冶金、石油、铁道、核工业等系统的勘测设计、院校、科研系统和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公司,体现了参会代表在地区和行业方面的广泛性。

会议共收到论文71篇,涵盖了地震预警预报、煤层气探测、海洋地质、地质灾害采空积水调查、道路施工、地铁工程、岩土力学、废弃物利用、金属矿探测、隧道超前预报、地下水探测、地热资源探测、公共安全、物性参数试验研究、数值模拟、计算机技术等方面。有应用研究成果,也有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成果。论文数量之多、资料之丰富、内容之精彩,是山西地球物理学会主办历次学术交流会议以来的第一次。

论文内容有好多亮点和创新点,如海洋物探、航空物探、地空电磁法、CO2封存技术的应用等,都是地球物理的新成果新技术。

    论文作者基本上是中、青年物探工作者,充分反映了地球物理界的新生力量和美好前景,体现了我国地球物理科技事业的希望!

会议选出20篇优秀论文,代表了环渤海、泛珠三角区域地球物理的生产、科研成果。

    会议从始至终井然有序,充分反映了参会人员的严谨、进取、向上的精神和学习气氛,反映了地球物理工作者的高素质,高修养。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刘元生在闭幕式上讲话,对大会的成功召开给予高度评价;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王俊业秘书长做大会总结报告。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914日,龙城太原风和日丽,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参加了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山西省2016年“全国科普日”暨第十三届“科普三晋”系列活动——省城主会场科普活动。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创新放飞梦想,科技引领未来。在山西省科技馆广场,山西地球物理学会展出了反映地球物理科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图片、文字解述与资料,包括在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煤炭煤层气勘查、地下水资源勘查、地热资源勘查、矿产采空区勘查、地质灾害治理勘查、工程地质道路勘查、地震预报预警等领域中的作用。参加活动人员散发了相关内容的宣传品,热情向群众和其他学会人员介绍了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基本内容,以及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水源困难、饮水安全、生存环境、防震减灾、能源开发、道路交通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引起群众的极大关注。宣传人员把地球物理科技对地球的透视功能和医院的体检结合起来讲解,通俗易懂,引起了观展群众和其他学科科技人员的浓厚兴趣。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201671日,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经过申报、答辩,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评价工作委员会颁发了地球物理专业领域第三方科技评价机构资格证书和科技评价专用章。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通讯)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6              3           总第133

  主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枫
 邮编:100029 发行:苏枫
  地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