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27

 

  

 

学会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5年春节茶话会纪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九届七次常务理事会议纪要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报告暨工作会议纪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四届二次主任工作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分专题研讨会纪要: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Inversion”、“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地热:从地表到深部”、“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核幔边界和地核的结构及动力学”、“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成因”、“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待续)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与油气远景研讨会议纪要

2015年度煤田测井联合会春季学术年会纪要

电磁法勘探技术和应用成果、经验交流会纪要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2015年学术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换届工作圆满完成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二届五次理事会议纪要

 

报道

新春之际学会走访看望部分老专家和老先生

AGU代表团访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并与我会签订合作备忘录

 

通知

关于推荐、申报2015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通知

关于交纳2015年度会费的通知

2014年个人会员交纳会费名单

2014年单位会员交纳会费名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5年春节茶话会纪实

新老会员欢声笑语庆佳节,北大教授实至名归摘顾奖


 

201511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春节茶话会。学会领导,各工作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学会的代表,年会专题负责人、学会工作志愿者、新老会员及学会办公室人员共155人参加了会议。王小牧副理事长主持了茶话会并首先送上祝福:祝在座同仁、各位朋友新年好,祝大家身体健康!

郭建秘书长代表学会汇报了2014年的学会工作和2015年的工作计划,向大家传达了科协精神,并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了学会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在组织管理、社会服务方面的改变和进步,详细介绍了学会举办学术活动和表彰奖励的情况。会上,大家对获得诸多成绩、成果的科普与继续教育、宣传出版等分支机构的工作报以热烈的掌声。2015年,是学会继续推进改革的一年,我会将继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动我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使学会工作更上一层楼。

我会理事长陈颙院士介绍了2014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的评奖过程,宣布北京大学臧绍先教授为获奖人,并介绍了获奖人所做的贡献。陈颙院士介绍道:臧绍先教授自1966年开始参加了邢台、唐山等七大地震的宏观考察,参加了三个地震总结报告的编写,进行了地球物理和地震等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致力于地球内部结构、板块构造动力学等基础研究,在板块构造动力学和古生代研究、岩石圈流变性、建立大陆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等研究中均有突出的贡献。臧绍先教授热爱地球物理事业,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学术活动20余年。在任期间,他贯彻双百方针,推动办会制度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搭建、完善和提升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展示交流人才培养的学术活动平台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学术年会成为我国学术界每年召开、人气兴旺、学术气氛浓郁的学术年会。大家对臧绍先教授获得该奖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我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为臧绍先教授颁奖并合影留念。

臧绍先教授随后发表了获奖感言,他首先感谢了学会对自己的推荐,介绍了自己在地球物理工作30多年中前行的点点滴滴,表示在科研方面做点事情、做出成绩非常难,需要长期的经营、商讨、踏实做事和一代一代的传承。臧教授在会上也对在科研工作中同行的同事、学生所给予的帮助、支持、鼓励和一起相处的愉快表示感谢,对学会领导、办公室同志这些年来的支持、理解表示感谢!

会上,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黄清华教授介绍了2015年学术年会的有关事项。黄清华教授代表学会的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感谢大家对2014年学术年会的鼎力支持,宣布201510月中旬,学术年会将继续采取联合召开的模式在北京举办,但是地球物理年会有专门的、独立的活动。2015年年会设立专题的申请工作已开始进行,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学术年会工作,共同搭好学术交流平台,并祝大家新春愉快。

在自由发言环节,与会者畅所欲言、踊跃发言。科普委吴海成先生在会上表达了自己对大家的祝福,并传播了物理光学国际年即将来临、国家科技奖颁布等科技信息,鼓励大家多创新、多做贡献,进而做出成绩。吴海成先生谈到了201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撰写工作即将启动,该书将作为学会70周年的献礼,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至今的历史做一个总结和回顾。希望大家多提供老照片、老资料,支持学会做好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徐道一先生表达了自己对地震预测工作的看法,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地震预报工作情况作了简短的汇报,呼吁大家重视北京市的地震预报。曾获首届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奖的赵文津院士对徐道一先生的发言表示了赞许,并向学会提出希冀:希望学会能想大事、干大事,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与会者志存高远,发言发人深省。拳拳之心,振聋发聩。

会上同往年一样进行了抽奖活动,为参会者准备了小小的礼品。礼轻情意重,轻松风趣的活动一次次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欢声笑语彰显了学会的凝聚力和活力,寄托了新老会员对新的一年的展望和欢欣。

春节茶话会是老会员之间的再聚首,是新会员融入大集体的喜相逢,是学会汇报工作和计划的宣传栏,更是地球物理界传播信息和精神的小喇叭。2014年改革之际,国家走向复兴之路,社会良好风气形成并在各行各业蔓延。我会继承传统,秉承勤俭新风,使这场茶话会简单而不失热烈,始终充满了浓浓的情谊,新老会员共同度过了一段有意义而美好的时光。

                (学会办公室)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九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于2015114日下午,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应到常务理事30人,实到22人;2人通过手机短信回复意见;列席8人(副秘书长及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共计32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出席会议人数符合学会章程规定。

我会理事长陈颙院士主持了会议,郭建秘书长会上做了2014年度工作总结和2015年度工作计划(草案),同时对审议内容进行逐项说明。会议主要完成了以下议程:

一、 审议通过

1、增补九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因工作需要,经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增补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杨占东、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善法等2位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同时增补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杨占东、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善法2位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2、授予郭增建、潘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称号

鉴于原中国地震局甘肃省地震局局长、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七届理事会理事郭增建先生,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局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潘瑗先生,为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和学会的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决定授予郭增建、潘瑗同志为我会荣誉理事。

以上2个审议事项将提交九届四次理事扩大会核准通过。

3、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新任负责人

根据民政部、中国科协规定和球会字(2013)第3号文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分支机构换届改选的通知》要求,我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进行了换届改选,换届后新任负责人的有: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建国、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底青云;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刘代志继任。

4、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

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院士推选专家委员会、材料审核小组、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小组名单

62014年学会工作总结和2015年工作计划(草案)

 二、 人事变动通报

 因我会常务理事黄尊显同志(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工作变动,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申请调整常务理事人选,经该单位推荐,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副局长杨艺华同志代表该单位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三、 讨论商议

1、青年人才托举项目申报工作

与会常务理事认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是创新型项目,中国科协通过开展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强化对青年人才苗子的发现举荐,促进学会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潜心研究,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积极营造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成长环境,激发广大青年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和活力,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推荐我会真正有才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进入中国科协人才托举项目,努力争取成为第一批入围的10-20个学会中的一员。

22015年学会工作要点

   12015年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会要适应新形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努力做好各项工作。2015年我会要做好在册会员的重新登记和新会员的发展工作,与会常务理事提出,2015年秘书处要设专人做会员管理和会员重新登记工作,要加强与分支机构、支持单位、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的联系,做好个人会员的重新登记和新会员的发展。特别指出我会常务理事、理事都要协助学会完成会员重新登记和新会员的发展,要求我会单位会员要积极发展本单位的个人会员,以推进我会会员登记进程和新会员的发展,力争两年完成会员登记工作,同时要保证我会在册会员数量。

   2)开始启动编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的工作,加强与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的科技专家的联系,收集资料、整理档案,为我会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做准备。

    最后,陈颙理事长进行总结讲话。他首先对201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1届学术年会进行了简要介绍,年会召开时间10月中旬,地点北京,大会邀请报告要有学科前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接着他提出:201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更希望2015年学会秘书处在各方面均要有所突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2015年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重新登记方面要取得突破性进展;2、要踏踏实实地做好院士推选工作;3、推荐科协的青年人才托举项目人选要走在其他学会的前面;4、要做好学术服务平台的搭建,与会员、会员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真正的成为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之家。

    大家对学会2014年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对2015年的重点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并表示一定积极支持秘书处的工作,发挥自身和单位会员的作用,使我会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2015年学术报告暨工作会议纪要

 


 

    2015117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2015年工作会议。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赵文津院士、主任滕吉文院士、副主任杨文采院士,马瑾院士等委员和委员委托代表,以及大学会郭建秘书长,学会办苏枫主任等,共计4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主任杨文采院士主持。

滕吉文院士首先作了热情洋溢的新年致辞,随后作了“0+11+Δ与大陆动力学在发展中的几个科学问题与思考”的精彩报告,内容涉及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高精度大数据重组和观测实验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遵循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方针促进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陆动力学的跨越式发展等多个方面。颜丹平副主任委员介绍了MOOC课程“走近地球”的策划、内容设计、编排制作过程及课程效果。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惠民简要介绍了专委会2014年度的工作情况,并传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4年工作总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简要介绍了科技部有关学会管理和发展的改革措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方面的工作情况和今后设想,以及2014年度学术交流情况和2015年度学术交流计划。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在组织学会史的编写,计划在2017年学会成立7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学会史中将专门设立一章,介绍各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史。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是成立较早、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得较好的专业委员会之一,希望在专业史的编写方面走在前面。

在自由发言期间,主持人和与会委员一致邀请赵文津院士首先发言。赵文津院士指出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传统是多学科联合交流,在滕院士传达的习近平讲话精神中,“创新、创新、再创新”确实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科技工作者要想大事、做大事,针对国家急需的资源环境问题、基础理论问题开展研究。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很多难题,涉及大量的数据,目前我国在大数据的研究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大陆动力学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专业委员会活动有利于在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研究方面发挥作用。建议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小范围活动,充分交流、讨论甚至批判。科学的特点是批判,这方面要加强。创新问题很重要,但要具体化。

马瑾院士指出地球科学是一个整体,不同学科往往以不同的视角各自认识地球,大陆动力学就是把不同学科联合起来,开展真正的交流。目前的一些大型会议虽然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但难以开展深入的讨论,建议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小型会议,例如岩石圈变形问题,可以讨论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形与现今变形的联系等。

杨文采院士简要介绍了2014年度天水会议的情况,通报了天水会议后即将在《地球物理学报》出版论文专辑的情况。目前已收到论文稿件十余篇,建议有相关研究工作成果的科技工作者尽快投稿,区域范围可以比南北地震带适当扩大些,预计专辑将在9月份出版。

王椿镛副主任委员建议2015年在厦门召开一次有关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深部地球物理的学术交流会,会期初步安排在6月份左右。高锐委员发言时提出,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就是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专业委员会。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深部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新发现。近年来,人工地震剖面探测发现了一系列与地表地质和以往认识不一致的现象,其中包括华南剖面、东北剖面、穿越秦岭的剖面等。希望依托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召开小型会议,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魏文博、吴建平、杨树新等委员先后进行了自由发言,对专委会的学术交流、深部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和地壳应力研究等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交叉、融合和相互交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杨树新委员提出希望在2015年召开一次岩石圈应力研究专题研讨会。

杨文采院士在最后的发言中提出,鼓励各位委员以专业委员会的名义召开与大陆动力学有关的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将全力支持。各位委员在会后,可以将有关2015年学术活动计划和相关建议等,通过E-mail方式发给专委会秘书处汇总、讨论。

会议最后一致同意滕院士提出的建议,增补田小波研究员担任本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陈赟副研究员担任副秘书长。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四届二次主任工作会议,于201537日在重庆市重庆大酒店召开,重庆地质仪器厂承办。

专委会主任、专家委主任底青云,副主任曾宪强、米晓利、邢文宝、冷元宝、张建清、陈昌彦、徐佩芬,秘书长、副秘书长和部分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委员共21人参加会议(名单附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专委会顾问姚振兴院士,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专委会顾问常旭研究员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围绕“回顾、总结2014年度专委会工作,讨论、安排2015年度工作计划与活动”主题,并就“新一届专委会工作的思路与措施”开展讨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做重要讲话,传达了中国科协关于学会工作的新思路、新动态以及全国学会发展态势,并对本届专委会工作寄予厚望;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4年度的主要工作和2015年学术活动安排,并特别介绍了2015年度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的筹备和组织情况。振兴院士、常旭研究员也分别致辞,充分肯定了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殷切希望专委会组织好行业学术、技术交流工作,为推动行业创新、谋求学科发展作贡献,进一步提升专委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专委会主任底青云研究员作“主任工作报告”。报告在总结2014年度专委会工作的基础上,着重针对2015年度专委会的学术活动和工作计划,跟与会委员进行了充分讨论、协商,会议达成如下共识。

一、主任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14年度的专委会工作,与会委员一致通过。

二、关于2015年度专委会的主要工作。

1主办“专委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

由长江设计院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测武汉有限公司承办,初步定于820日左右、在湖北恩施召开。

会议主题: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拟设专题:1)城市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技术进展;2)大型工程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3)新能源开发建设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4)其它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进展。

初步拟定的大会特邀报告人选及内容:

1)陈德基(地勘大师),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

2)张建清,报告中的成果曾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3)曹哲明,宜万铁路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物探应用效果;

4)何满潮院士,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及其装备系统;

5)常旭研究员,页岩气开发中的地球物理问题。

2“2015年度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申请专题,组织学术交流

组织专题口头和展板报告,充分展示工程地球物理界的学术、技术成果和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贡献。初步拟定:

申请专题名称: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Technical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 in China)

召集人:底青云,李貅、徐佩芬、张建清、李坚

特邀报告:曹哲明(瞬变电磁新方法);张建清(“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二等奖” 获奖成果)、陈昌彦(城市空洞探测方法技术)、底青云(大地电磁)、黄世强(超前预报)。

专题介绍:本专题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申请。将围绕“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主题,拟就:1)城市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技术进展;2)大型工程中的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3)新能源开发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与应用;4)其它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等四个方面组织论文,开展学术、技术交流。

工程地球物理专委会汇聚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铁路、水电和城建等产业部门的大量专家学者,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专题内容将充分展示近年来工程地球物理界的最新学术、技术成果,对谋求学科发展,引领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3灵活组织新技术讲座和论坛

可根据需要安排,内容待定。

4关于“评选专委会年度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和展板报告”

1)原则上,“专委会年度科技成果奖”评选每二年组织一次。今年先组织编写、制定评奖规则,建立、完善评价标准与体系。

2)“优秀论文、展板报告”评选每年一次,在本年度专委会学术年会上试行。试行评选“专委会学生论文奖”,鼓励学生参加专委会学术活动。

5启动“专委会网站”构建与运行

组织网站运行、管理团队,搭建网站框架,逐步推进网站建设。

6职称评定

第四季度进行中级职称评定工作,并协助大学会做好高级职称推荐、报送工作。把职称评审作为会员服务的实事,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7积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

协调与大学会的关系,做好发展会员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会员管理体制。

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徐佩芬研究员作了题为“新一届专委会工作的思路与措施”的专题报告。报告围绕专委会的办会模式,组织、学术和发展目标定位以及学术、管理工作设想,梳理了第四届专委会工作的思路并提出实施方案。报告得到与会委员的热烈响应与赞同,对专委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顶层设计规划、明确思路措施、逐步落实推进的作用。

本年度专委会工作将继续本着为委员提供更好服务的宗旨,积极做好各项工作,使专委会真正成为学术、技术交流的家园。共同努力,把专委员建成具有专业影响力、行业号召力的权威性专业学术团体。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提交论文19篇;年刊录用19篇;年会报告:口头13人,张贴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国际分专题录用的论文涉及的方向比较广,专题报告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2人)、美国(2人)、日本(2人)及新加坡(1人),主要内容及成果包括:

1. 采用地震波成像和波形模拟研究中国地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及邻区、台湾及其海峡地区、越南、伊朗等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以及地壳和地幔转换带的间断面结构形态,为认识区域构造、形变、地震活动性等提供了重要的约束;

2. 采用地球动力学模拟的手段研究了华北克拉通的多期次、多阶段的岩石圈拆沉和破坏问题;

3. 采用了地质学方法并结合高程数字数据及卫星影像数据研究了缅甸区域的活动构造特征;

4. 基于地震波和GPS数据对大地震破裂过程进行快速反演,对于东南亚俯冲带地区实时地震学和地震早期预警研究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采用地震波数据研究加州San Jacinto fault地区大地震诱发的震颤(tremor)中慢地震的位置和时空演化分布情况;

5. 基于radiative transfer方法对直达地震波及尾波振幅指数衰减特征进行了研究;

6. 采用电磁方法监测对地下流体活动性敏感的电阻率结构及其变化,再结合其他数据一起用于研究大地震前的前兆信号,以期望用于短临地震预报。

这些报告较好的覆盖了国际国内的一些前沿研究领域,部分报告反映了亚洲地球物理及构造方面的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 随着最近一些年区域密集台阵的布设,使我们对很多区域的结构、构造活动性及形变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包括台湾及其周边海域、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伊朗地区、越南地区等;

2. 区域及全球地震台网、高频GPS台网的布设及数据的联合反演对于快速获得大地震破裂过程及地震和海啸预警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对于地震和海啸灾害较多的东南亚地区这方面的合作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国际地震学界震颤和慢地震方面的研究很热,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随着国内数据的不断积累,到底中国区域是否存在非火山型震颤活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 本专题的报告以地震学方面的内容为主,希望以后邀请或吸引更多的地球动力学、地磁地电、地质构造等方面的优秀研究人员投稿,以使得专题的内容更为丰富些;

2. 目前还没有学生向本专题投稿,希望以后鼓励学生投稿;

3. 本专题的国际专家还不多,希望以后通过邀请的形式使得本专题更加国际化些。

4. 本专题今年的会议室偏小,来本专题的人很多都站着,反映了本专题很受欢迎,希望会议组织者能在明年考虑安排一个较大的会议室(100人以上)。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Inversion

提交论文44篇;年刊录用43篇;年会报告:口头27人,张贴1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次微地震专题会议共进行了27人次的专题口头报告和16人次的张贴报告,其中有来自国内外的地震知名专家学者的特邀报告13人次。大部分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并吸引了大量的与会学者进行提问交流。所有报告内容可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微地震数据处理与反演方法研究,微地震勘探方法在生产和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1. 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日本学者Hideshi KAIEDA和美国学者Guoping Lu提出在地热资源评估中如何有效的监测微震信号,以用于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意大利学者Andrea. Morelli教授讲述了微地震监测在古迹保护中的应用。Shaokong Feng对中国长周期的微震事件特征及其应用进行的分析。Zhixian Gui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井下微震监测数据极性的方法。Tengfei Ma通过通过分析大地震后期的微震特性,研究了不同地层应力变化与微震事件间的关系。意大利学者Francesco Mulargia报告了由于人类活动所诱发的大型天然地震和伴随微地震的特征。

2. 微地震数据处理与反演方法研究。日本学者Robert J. Geller提出了不同的新型图标以用于更加直观和清晰的表述微地震与主动源地震属性。美国学者Stephen A. Miller详细介绍了水力压裂过程中产生的微地震循环现象。Yibo Wang提出了利用弹性波偏移算子进行微震事件定位的方法。Peng Wang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频稀疏性进行微震事件自动检测的新方法。Wei Zhang提出了基于偏移定位的微震成像方法。Miao Zhang提出了利用匹配定位的方法检测微震小事件。日本学者Ziqiu Xue对微震发生过程中的岩石力学属性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Luchen Wang提出通过利用散射波数据提高微震监测中的分辨率。Hongyu Zhai对于微震震源机制反演过程中地层的吸收衰减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Yikang Zheng提出了一种利用旅行时差异进行微地震震源定位的方法。Lele Zhang提出了一种高分辨率拉东滤波方法对微震数据进行处理,以提高数据的信噪比。美国学者David A. Yuen介绍了一种岩石圈地质动态模型的短时切片建模方法。

3. 微地震勘探方法在生产和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澳大利亚学者Emmanouil. Veveakis教授对非火山地区中的微震数据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为微地震定位和地层构造发育解释提供了有力证据。李彦鹏主要讲述了利用地表微震数据进行页岩气压裂监测的方法。日本学者Toshiki Watanabe对一种新型的频谱扫描震源ACROSS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进行的讲述。Haijiang Zhang重点介绍了被动源微地震监测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Linming  Dou等提出了在煤矿生产中利用地震波速度走时成像进行岩石破碎带评估。Wenjie Lei基于微震发生时的动态分析开发了一种早期预警系统以用于煤矿中的气体泄漏爆炸检测。Chuntao Liang利用里一种新的震源扫描技术进行页岩气生产中压裂监测。

经过与会学者、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们的口头报告讲解与张贴报告展示,众多微地震监测与反演的创新方法给广大的参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本次国际专题也加深了国内的微地震研究者与国际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增强了国内微地震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这也为不同地区国家科研人员之间的后续科研交流、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优秀的平台。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 人为活动(油气开采、地热开发)不仅仅能诱发小型地震,还有可能在10年之后触发震级大于5.5级的大型地震,并且大型地震会在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发生。密集监测,控制人为开采活动,会由于地壳流体累计的延迟效应,导致来不及阻止大地震的发生。

2. 现有的地震发生机理存在误差,应进行研究新的地震发生机制。

3. 微地震监测包含两个新研究点,一个是数据的地质力学解释,另一个是储层改造研究。

4. 地热能的新研究点:不仅仅有能源利用价值,还有助于研究地下深层20公里处的极端环境。

5. 地震能改变地下介质的渗透率,其诱发的流体网络能促成从岩石圈地球动力学尺度到深层地热的应力-流体的相互作用。

6. 地震安全性评估时要考虑低频地震动对不同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对不同建筑分析各自适应的安全地震动频率范围。

7. 微地震除了通常的储层监测,还可用于非火山环境的微地震构造驱动研究。

8. 微地震震源事件的定位应该利用弹性波波场信息,以此包含更多类型的波场信息,以及介质各向异性信息。

9. 提出了微地震信号初至的多种提取方法,以及基于成像、反演、匹配等方法的多种微地震震源定位方法。

10. 科技动向包括:利用对长周期微震颤的监测采集来了解地下地质结构。利用井中监测数据分析微地震的极化方向。日本开展利用微地震监测对地热资源进行储层评价。利用X射线CT扫描进行实验室岩石物性测量,并应用到储层地球物理。利用高精度永久震源进行主动源地震监测。

.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 微地震监测能够从传统的压裂评价、储层监测扩展到介质结构探测、地应力场研究、工程裂缝探查、精细结构成像等多种用途,可以渗透到地球物理以及工程建造的多个环节。

2. 加大地球物理高精度硬件的研发与应用。

3. 研究新的地震成因机理,而不是在现有机理上进行修饰。

4. 微地震研究要和地质信息,尤其是地质力学以及生产应用紧密的联系,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点。

5. 要重视地下流体在地震活动周期中扮演的作用。

 

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

提交论文20篇;年刊录用20篇;年会报告:口头13 人,张贴7 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球磁场变化与地球动力学方面:对二叠/三叠纪之交重要地质(环境)事件后地球磁场强度的研究,对探讨地球磁场经过近40Ma相对宁静后,地磁场开始发生倒转频率的增加有重要意义;从统计学角度探讨地磁极性倒转序列;从进动圆柱体模型流体动力学角度对月球古老发动机模型进行初步研究。

2.岩石磁学基础与环境变化方面:地质时期、黄土、近代海洋和湖泊沉积物环境和磁性成分和成因研究,涉及沉积时代的确定和环境变化;获得中国西部始新世、中新世和近代沉积物重要的环境变化信息并探讨了其成因。

3.显微磁学与生物磁学方面:对沉积物磁性矿物及磁小体的分离和鉴定;磁小体磁铁矿晶格中钴对铁离子的替代可以极大地改变其磁学性质,对磁性材料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4.磁性构造学与陆内变形方面:对印支地块、缅甸、保山和印度\亚洲碰撞的中、新生代块体运动和古构造位置开展了详细研究,获得了一些重要数据,对特提斯演化提供可靠依据;磁倾角记录的可靠性与晚石炭纪泛大陆重建也获得重要进展;对地壳运动和大地震触发的地极移动及其对地幔流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磁小体磁铁矿中铁离子的钴替代可以极大地改变其磁学性质,对磁性材料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类行星磁发动机模型的对比研究,是地磁场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的块体运动学方面的研究,对板块间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仍是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国内的古地磁研究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队伍日益壮大,研究方法日益成熟,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为地球科学的不同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不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非常有必要。

 

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提交论文50篇;年刊录用50篇;年会报告:口头31人, 张贴1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电磁地球物理法发展新阶段

经过近百年特别是近50多年的发展,磁法、电法和交变电磁场为主的电磁法融合扩展成为地球物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或分支,可应用于固体地球内、外几乎所有空间的探测和监测中,具有自洽、完备的物理基础。会议论文介绍了,过去约20年来具有里程碑式发展意义的人工源极低频技术(CSELF)和卫星电磁技术等的试验和研究发展,研发了利用自适应滤波、小波分析法和谱分析法多种方法在处理海量数据中的互补作用,提出了利用大功率人工源信号抑制电磁噪声,采用地面、空中、海洋、井孔内等多层次立体观测,发展三维乃至四维数据处理分析技术,提高探测和监测的效果。

2.聚焦青藏东边缘龙门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研究

电磁法一直是岩石圈、软流圈探测的主要方法之一,近些年关于青藏高原边缘带地壳“管流层”的存在,以及相对平静多年的龙门山断裂带为什么会发生汶川强烈地震等问题进行着剧烈争论。会议论文成果,进一步显示了电磁法探测成果的效果和影响,通过多条剖面的大地电磁和长周期电磁探测,提出了松潘甘孜地块深部结构、内部分界以及与四川盆地相互接触和作用关系的新认识,提出了汶川地震孕震环境的较合理解释。

3.电磁法在油气以及页岩气等能源勘探中具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磁法勘探以其对储层流体性质探测敏感性、成本低等优势,在油气、页岩气等勘探,乃至划定远景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效果。本次会议论文,不论是在野外探测、海底探测还是在实验室检验等方面,都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在参考井震资料基础上,通过约束反演、多信息分析,明显提高了油气储层预测的成功率,大大降低了钻探成本。

4.电磁法在海洋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海洋油气探测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电磁法对孔隙度、饱和度、水和油等的分辨率,在确定地震法圈定的构造后,进一步确定是含油还是水,将发挥重要作用。会议论文研究了海底电磁数据处理分析的可视化软件,研究了任意方位的有限长直导线和弯曲导线发射源激发下的海洋CSEM三维正演,研究了空气波的影响和可能克服办法,研究了对特殊岩性和复杂构造区以及利用重磁电资料综合分析技术的效果。

5.航空电磁探测的新成果及其重要应用价值

近些年航空电磁法以其不受困难地形区等的影响,具有勘探区覆广、效率高等优点,在矿床、环境和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用途。会议论文针对频率域吊舱式直升机航空电磁资料,采用了一种完全非线性反演方法—贝叶斯概率反演方法,克服了传统梯度反演方法的缺点;对HCP(水平共面)系统的footprint技术特点进行了研究,为推广应用打下一定基础。

6.电磁法在地震预测监测中应用的潜在价值

电磁法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地震预测中最早取得突破的重要方法,但是当前的研究面临一些误区。会议论文,特别是来自日本的Hattori博士等的报告,基于电磁观测数据对日本9.0级地震的前兆现象进行了研究,再次明确提出,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多种资料的综合研究是进行地震预测的必经路径,概率预报有可能成为地震预测的主要手段之一。论文还研究了采用深井和对观测数据的滑动分析技术。研究了利用煤岩电磁辐射技术在矿山动力灾害中的应用。

7.电磁法仪器、数据处理和正反演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该领域一直以来是电磁界同行不断研究探索的重要目标。本次会议论文,介绍了国内研制的CEMT大地电磁探测系统的实际观测试验结果和基于三角波的浅层瞬变电磁勘探设备研发进展,给人鼓舞;对大地电磁观测的多站源参考方法、感应矢量的分析利用,对瞬变电磁的三角波源,对FDTD算法在三维探地雷达资料的正演,对三维高密度电法的对角观测方式,以及基于数据空间的大地电磁三维OCCAM反演等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我国第一个CSELF观测网基本建成,正进行调试;

 2在龙门山构造带的大地电磁观测揭示了其周围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特点,并用于汶川地震孕震和深部动力学研究;

3在油气勘探中,用电磁法识别是油还是其它流体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三维观测和综合数据解释是发展方向;对页岩气探测,电磁法发现了一些新特点;

4在海洋电磁探测的设备和可视化软件系统取得新进展,我国研发的大地电磁仪器已经开展了观测试验,基于三角波瞬变电磁勘探设备进入试验测试阶段;

5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开展统计分析和多资料综合研究是必经之路,对海量数据分析需要新的技术;

6航空电磁探测中贝叶斯概率反演技术得到发展,对footprint技术特征有了新的认识;

7矿山灾害预测中的煤岩电磁辐射应受到重视。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开展克服电磁干扰的观测新技术、数据处理新技术等研究;

2.开展多层次的综合立体电磁观测,开展三维乃至四维反演技术研究,提高资源探测精度,提高地震和环境监测的水平;

3.开展“大数据”的处理分析新技术研究;

4.加强地震预测的科学性研究,吸收借鉴新的思想。

5.完善和发展我国电磁探测仪器和软件。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提交论文44篇;年刊录用39篇;年会报告:口头29人,张贴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主要内容:重力仪研制;地球重力场及其时空变化的现代大地测量监测;高精度多时空分辨率重力场模型研究;卫星重力场反演理论、方法和模型;地球系统物质分布与运移的时空变化规律探测;水资源、地震灾害等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地壳构造、矿产资源的重力勘探;行星重力场及其圈层结构和动力学。

主要成果:获得了包括嫦娥卫星观测数据的月球重力场、揭示了月海盆地地幔结构;针对航空重力测量,提出了三类边值问题的求解理论公式,并在引力场逼近技术上取代新的进展;静电悬浮加速度计进行了成功空间飞行实验,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及其关键技术分析取得重要进展;激光高斯光束用于绝对重力测量,提高绝对重力精度,成功研制NIM3a绝对重力仪,用于国家标准计量;便携式天顶照相仪成功研制,有效测量铅垂线变化;重磁数据成功用于边界探测、场分离、界面反演和三维密度反演;卫星重力、地面重力监测中国大陆、美国大陆监测水储量变化和地震过程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发现有虹湾-雨海盆地壳幔结构;航空重力硬件研制和相关数据处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利用我国自行研制的加速计,进行卫星重力的观测,预计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便携式天顶照相仪将有效测量铅垂线变化,将扩大在科学、国防和地学等领域应用;

3.利用我国发射的月球卫星计划,将对完善月球卫星重力场研究和了解月幔结构具有远大前景;

4.航空重力硬件研制和相关数据处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5.建议扩大本专题的研究内容,还应包括重力场的考古、军事、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地热:从地表到深部

提交论文34篇;年刊录用34篇;年会报告:口头25人,张贴9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热流研究:热流垂向变化及全球分布

2.热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过程、新生代岩石圈演化、地壳分层结构等

3.南海热流测量及张裂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4.地热资源勘察:新技术、新方法探讨

5.含油气盆地古地温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从地热学角度探讨了华北克拉通破化的动力学机制,并对华北克拉通减薄过程进行数值检验,指出大地幔楔内具有低粘、正常温度的地幔对流可以侵蚀上浮岩石圈。该热侵蚀作用的实现是通过压缩流变边界层厚度从而在岩石圈底界形成异常高热流,而并不需要额外的高温热源。在俯冲板块形成的大地幔楔内,地幔对流与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克拉通有可能在短时间(几十百万年)迅速减薄。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从“地球系统科学”到“未来地球”,地热学的发展一定要跟上时代,不断创新,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希望也相信中国地热学如处于壮年期的地球一样生机勃勃,参与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当中,实现链接圈层穿越时空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提交论文27篇;年刊录用27篇;年会报告:口头19人;张贴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论文主要涉及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过程模拟研究的新进展,主要成果包括:(1)从地幔变形、热结构、演化因素、波速结构几方面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一些有关俯冲带结构及板块俯冲动力学机制的重要基础问题;(2)基于地震学反演和数值模拟,对地幔柱波速结构、地幔柱成因及其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新发现和新认识;(3)结合多个具体实例,对地震及断裂的力学机制以及相关地球物理场(变形、应力、重力、孔隙压力等)的变化取得了一系列定量模拟结果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数值方法;(4)从野外观测、系统反演、实验室测试、数值模拟多个角度探讨了确定地壳、地幔及外核的物性和材料参数的可行方法。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报告了地幔变形与地震波各向异性间的定量关系、不同热源对俯冲板片热结构的贡献、自旋转变对超级地幔柱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等新的学术观点以及用等效体力在有限元模型中近似弹性位错等新的数值方法。本专题报告很好地反映了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会场讨论热烈,学术思想交流十分活跃。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由于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球动力学研究需要将理论模型的探索与多方面的实际观测资料以及实验数据有机结合,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进一步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多种研究手段相互补充、多种数据联合约束将推动本学科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提交论文16篇,年刊录用16篇; 年会报告:11人,其中张贴6篇,学生8人,参加会议的人数前后达80余人次。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主要内容:

1. 噪声层析成像研究。利用噪声相关函数方法,并结合天然地震面波,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2. 面波层析成像研究。利用天然地震面波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3. 体波层析成像研究。利用天然地震体波到时,研究华北地区的三维速度结构。

4. 接收函数研究。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速度结构、地壳各向异性以及壳内低速层的分布。

5. 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各向异性。

6. 重力场地壳变形带研究。利用重力场刻痕技术,开展地壳变形带的信息识别与提取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

主要成果:

1. 发展重力场刻痕技术,用重力资料刻画大地构造分区。

2.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中下地壳具有显著的低速结构。

3. 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各向异性具有较为一致的南北向的快波偏振方向。

4. 川滇菱形块体具有显著的高速结构。

5. 张渤地震带是一条显著的岩石圈速度分界带。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新的学术观点和学术生长点:(1)重力资料多尺度刻痕分析是一种颇为有效的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学划分方法;(2)利用接收函数和近震波形资料可以揭示沉积层的结构。

2 科技动向:(1) 接收函数、面波、噪声相关函数的联合反演在壳幔结构研究中将起重要作用;(2)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仍将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区域。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和建议

1.针对大陆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学的角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

2.针对壳幔结构的成像问题,开展多种方法和多种手段的联合研究。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简化投稿、审稿、注册等程序。

2.进一步推动地球物理、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学科交叉。

3.进一步推动地球物理基础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核幔边界和地核的结构及动力学

提交论文14篇;年刊录用14篇;年会报告:口头11人,张贴3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主要涉及了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矿物物理方面,包括采用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对下地幔铁镁方石以及地核中铁以及轻元素含量和性质的研究;二是地震学观测对核幔边界以及内核的各种性质的约束,包括核幔边界的不均一性,内核边界以及内核各向异性的特征等。整个专题的内容里方法和观测都有涉及。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下地幔的主要成分铁镁方石中的铁由于在相应的稳压条件下会发生自旋转变,这种转变会引起矿物速度的变化,并且纵横波变化不同。此结果对帮助理解下地幔的不均一性有很大帮助。

2.地核中的轻元素S的含量不超过10%,此外还可能存在SiO等轻元素,而且O元素对波速的影响比S可能更大;此外,地核密度对压力的变化更加敏感。

3.核幔边界结构很复杂,横向不均匀性的存在很普遍。比如阿拉斯加下部的“D”层在几百公里的尺度上存在三个不同区域,分别对应正常以及不同异常的结构。而太平洋异常北部的高速异常区,也存在横向异常幅度的变化。这些有可能是温度,成分等共同造成的。

4.内核边界起伏情况比较复杂:除了区域性的变化(有的区域比较平缓,有的区域变化复杂),很可能还随时间变化。

5.在新方法和数据上,环境噪声能有效的提取穿过内核的体波,这对研究内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除了PcP等传统震相,还发展了ScP的合成方法,可以作为PcP的有效补充,对研究核幔边界起伏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今年的年会明显感觉到对于深部地球结构的研究不论在人数还是方向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和进步。以下方向我们认为把握住了科学前沿,以后可能会有长足发展。

1.第一性原理计算下地幔矿物以及地核中铁以及各种轻元素对地球内部性质的影响。

2.从环境噪声中提取穿透地球深部(核幔边界,地核)的地震波,将极大的弥补现今由于地震和台站分布不均匀所造成数据不足的缺陷。新增数据很可能对某些关键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约束。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希望国内在高温高压矿物物理实验方面加强研究,理论的计算和地震学的结果毕竟最后要归到实验结果的验证上;

2.在地震数据方面,迫切希望国内能有一个好的机制实现数据共享,从而充分利用连续纪录的不同震相。

 

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

提交论文23篇;年刊录用23篇;年会报告:口头15人,张贴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巴颜喀拉地块及周边地区的深部结构研究进展及学术问题;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加速变形与芦山地震发生机理;2008年与2014年于田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利用重力资料认识龙泉山断裂带的活动与龙门山断裂的隆升机制;汶川地震、于田地震、芦山地震余震序列重定位与震源机制解研究;天山及周边地区的Pn波上地幔顶部成像研究;重复地震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深部变形;基于Rayleigh波振幅谱与远震体波波形的震源深度联合反演方法;巴颜喀拉地块及周边地区的应力应变的数值模拟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接收函数和西南缘的区域波形反演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 利用汶川地震前后在横跨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地区的GPS速度场和水准测量获得的垂直形变资料及其它相关资料,建立龙门山断裂带两侧以及芦山地震震区及其附近的三维构造动力学模型。

2. 利用Rayleigh波振幅谱与远震体波波形资料联合确定震源深度。

3. 利用地震学和重力资料认识芦山与汶川地震之间韧性破裂空段。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会务人员在会前务必确认相关设备是否正常用电,包括电脑和投影仪是否均已插上,以确保其中途不会致报告中断,影响报告正常进行。

 

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

提交论文16篇;年刊录用16篇;年会报告:口头12人;张贴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幔矿物的高温高压特性:包括方镁石、后钙钛矿、碳酸盐、蛇纹石等典型地幔矿物的第一性原理模拟和高压实验。

2.地幔精细结构的地震观测:包括华北克拉通、青藏高原、西阿尔卑斯、东北亚下方地幔过渡带的速度、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等方面的研究。

3地幔动力学数值模拟:结合地震观测和矿物物理,解释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与形成机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阐明自旋转变与地幔波速横向变化之间的关系,为解释1700公里附近层析成像数据提供新思路;

2.利用多种方法解译上地幔及地幔过渡带的各向异性结构;

3.第一性原理计算、高温高压实验与地震观测有急迫的相互交叉配合的需求。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加强不同方向以及不同方法研究的交流,深入探讨共同关心的科学问题,尽早孵化出多学科、多手段交叉融合的典型原创成果。

 

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成因

提交论文33篇;年刊录用33篇;年会报告:口头18人;张贴8 人。学生投稿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油气成藏学科理论、方法技术和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油气成藏学科理论及方法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包括研究方法、微观尺度和研究领域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发展了地震成藏学,罗群等阐明了地震成藏学的研究进展、内涵与挑战;张永旺等研究表明砂岩储层物性的提高同时需要长石的溶蚀和一定的水动力条件;李登华等研究表明火山灰有利于大面积藻类勃发,形成优质烃源岩,从而控制致密油的分布;欧光习等对储层纳米孔隙进行测定,对孔隙结构特征进行表征、探讨纳米孔隙结构的控制因素和纳米孔隙对页岩气成藏的意义;庞正炼等对致密介壳灰岩储层研究表明储层为发育有分形结构特征微裂缝的特殊孔-缝双重介质,纳米级储集空间占 91.28%,实验观测证实,即便经历了致密化,纳米级储集空间占主体的致密介壳灰岩储层仍能注入石油,具备储油能力;翟秀芬等研究表明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成因有萨布哈蒸发作用、回流渗透作用以及埋藏改造。

2.高温高压超临界流体及其流—固耦合机制取得重要进展。关于深部高温高压流体研究,张荣华等使用有传感器的高压装置和通过窗口直接测量高压高温下流体性质和化学反应获得了新进展;张雪彤等利用超临界流体相分离流动反应装置研究含金属的流体从超临界流体转变为气体和液体两相不混溶流体的过程,证明了金属可以在气相里分布和迁移。

3.流体地球科学与自然灾害及环境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会议报告中展现了地下流体与地震、地震发生与固体潮、含水层性质的变化等研究新成果,如徐兆辉等利用粘土矿物、孢粉、元素和测井响应等方法,重建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Norian-Rhaetian期的沉积古环境;赵丹等研究了芦山地震中地下水位固体潮和气压周期波的变化,通过含水层参数与固体潮、气压周期波的关系分析地震前后含水层性质与结构的改变;梁汉东等利用遥感技术分析了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人类及其生产活动对草原荒漠化变化的影响程度和原因;曹俊兴等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地下流体和构造效应的分析,得出存在地震控制的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机制。

4.地球排气作用及无机成因天然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会议报告中宣讲了幔源岩浆与无机成因气、温泉排气与地球的最新排气机制等研究成果。李振生对幔源岩浆中二氧化碳含量研究,但由于获得数据量少,没能系统详细地来反映岩浆中 CO2含量演化规律变化;陶士振等对大别—胶南造山带温泉气体成分和同位素组成进行系统的测试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和成果,探讨了现代浅层天然气的形成条件和构造地球化学特征;邱林飞等对华南热液型铀矿的研究发现热液中气体含量的高低与铀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并提出了地球排气作用参与铀成矿作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

 5.古流体及流体包裹体研究取得新进展。主要体现在流体包裹体成分等物理化学参数研究及其在矿床学及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黎琼等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流体包裹体成分,对矿物流体包裹体的挥发份进行准确定量,并对铀矿化过程中各种矿化剂、还原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量化研究;吴迪等利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通过对不同阶段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研究,确定成矿流体的性质、种类和演化,以深入地了解矿床的形成机制;冯荣昌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对包裹体的形成期次进行划分,研究油气的充注期次。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在高温高压流体作用与化学反应、水岩作用与元素迁移、地下流体与金属及油气矿产的形成、非常规油气成藏机理等方面,有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张荣华等使用有传感器的高压装置和通过窗口直接测量高压高温下流体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深部流体性质的基本数据和认识地球深部流体的新途径。张永旺等对于储层物性的研究提出长石溶蚀方式、流体动力是AL迁移富集的主要因素。张雪彤等证明了金属可以在气相里分布和迁移。邱林飞等对华南热液型铀矿的研究发现热液中气体含量的高低与铀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庞正炼等证明纳米级储集空间占主体的致密介壳灰岩储层仍能注入石油,具备储油能力。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目前流体地球科学在研究重大自然灾害成因和预测、解决能源危机紧迫形势和建立整体地球科学理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科研群体,为了保证流体科学的健康而快速的发展,应多组织与本学科相关的刊物专辑(SPECIAL ISSUE),和一些流体研究活动或项目,出版相应的论文专辑,开展学术交流与讨论,逐步完善流体地球科学的研究框架,充实理论基础,努力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

提交论文19篇;年刊录用14篇;年会报告:口头10人,张贴4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    高温高压下地幔物质流变学及弹性性质研究;

2.    高压驱动下地壳岩石塑脆性变形机制研究的特征滑动与地震学意义;

3.    地震带断层岩石性质和结构对摩擦滑动的影响研究;

4.    -压相关声弹性理论研究;

5.    高压岩石物理声学响应实验研究;

6.    基于声波测井资料和勘探地震资料的声-压相关性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本明确深部高压结构地球物理响应机制的四个核心科学问题;

2.高温高压下地幔物质弹性性质的实验研究逐步与地震台站资料解释结合;

3.高压岩石物理声学响应实验研究逐步与高压带测井和地面地震资料结合。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本专题与相关专题部分重叠,建议学会组织主题研讨会。

 

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提交论文42篇;年刊录用40篇;年会报告:口头20人;张贴2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在地震定位方面,白玲研究员发展了远震双差定位方法,并应用与青藏高原东西两个边缘带,得到的精确震源位置为这两个地区地球动力学解释提供了较新的模型和认识。王光明等对2012年宁蒗和彝良地震序列进行了较为精细的双差重定位,孙丽对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序列进行了双差重定位。王晓山对2008年西藏当雄地震序列进行了双差重定位,姜金钟等对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区的中小地震进行精确定位分析。陈易平等利用特殊震相,采用单台进行地震定位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赵瑞对地震定位优化测定方法进行了分析。郑建常对2013年山东乳山震群进行了精定位研究。梅秀萍采用深震震相sPn确定岷县漳县6.6地震最大余震震源深度。王向腾等基于较为准确的地壳模型,利用相对定位方法和P波偏振分析,对荣昌地区200820118月间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地震震中分布和震源深度,并对这些地震与工业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李祥等采用地震定位资料对南美板块进行了三维刻画。

2在地震预测和地震孕育机理方面,日本统计数理研究所庄建仓研究小组开展了利用Vere-Jones分支破裂模型与震源过程相似性的研究,并对地震破裂过程中的震级不可预测性和破裂元素与震源时间函数的相似性进行了讨论。蒋长胜等以CSEP计划中国检验区为例,给出了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地震丛集率方法和预测效能检验。易桂喜等分析了汶川与芦山地震序列的差异,对其发生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吴桂桔等开展了重力固体潮潮汐因子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并讨论了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谢祖军等对2012年唐山、滦县交界4.8级地震的震源参数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此次中强震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余震活动的关系。江国明等探讨了深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发震机制的关系。祝爱玉等采用多种尺度接触单元和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在重力位能和速度边界条件等动力因素共同的作用下断裂带应力分布特性,探讨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上强震活动的平静-活跃、成丛、成段分布规律的力学机理。唐启家等对2010年台湾甲仙6.4级地震的余震演化开展了研究,给出了较为精细的余震演化图像。谭毅培等对20137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余震序列时域衰减特征进行了分析。王向腾等通过较为准确的浅层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和地震重新定位方法,对荣昌地区地震活动进行了详细考察。尹志强等研制了小型化、低成本的天顶照相机,利用天文时纬残差震前异常现象开展地震预测探索,并探讨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可行性。

3在地震破裂模型方面,刘成利等采用了强震数据、GPS数据和远震数据联合反演得到了该次伊基克地震的破裂过程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此次地震同震破裂的延伸范围和应力释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李孟奎等发展了ABIC-HVCE方法,通过确定不同资料类型的数据权重,探讨了其在破裂过程联合反演中的应用的可能性。这一方法在未来的破裂过程联合反演中可能起到积极作用。孙蒙等采用远震P波和SH波资料,详细反演了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的破裂过程,获取了关于此次地震的最大滑动量、矩震级、持续时间以及滑动方向的深度依赖性等详细震源参数。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地质构造和发震断层情况等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尹九洵等采用了多种台阵技术,综合分析了2013Okhotsk深源地震——这一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深源地震事件——的破裂过程特征,获得了本次地震关于破裂方向的认识,发现了破裂方向与频率之间的存在的依赖关系,提出了高频辐射源与有限断层反演得到的滑动分布之间存在的可能的联系。邓东平等利用Herrmann发展的震源机制的格点搜索方法,反演了芦山地震的远震P波和S波资料,得到了此次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结果和误差范围。秦刘冰等提出了基于相对质心震中的中强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方法研究,对2008年盈江地震进行了应用,得到了与其他研究相一致的结果。

4在震源机制和应力场方面,盛书中等利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开展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壳应力场特征研究,解释了环鄂尔多斯周缘的断陷盆地构造,以及块体东西两侧的右旋剪切拉张带和南北两侧的左旋剪切拉张带的应力场成因。黄骥超等采用全球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资料对汤加地区的板块俯冲带进行了详细刻画,并对不同深度的应力场进行反演,得到了深浅不同的应力场信息,并对其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合理解释。万永革等给出了联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擦痕资料求解应力场的新方法。张永庆等对日本M9.0级地震孕震区的应力全张量进行尝试求解。江敏等采用观测资料密集的台站观测资料对龙门山中段的应力场进行精确求解。莘海亮等对新乡及邻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求解研究。张佩等对美国犹他州Cove Fort-Sulphurdale地区的微地震震源机制进行求解和分析。

5在地震学观测方面,余嘉顺教授对芦山城区表层地震放大效应进行了精细观测和分析;梁群等观测到了玉皇观河口区域表层地震放大效应;房立华等介绍了布设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3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与研究进展;田秀丰等对2012511日甘肃肃南4.9级地震强震记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其特征;钱韵衣探讨了核幔边界反射波ScS对震源参数的影响。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与地震预测相关的仪器与技术研发方面,尹志强等开展的天文时间和纬度的观测资料的残差序列在强地震前出现短期异常波动的现象,以及相关的仪器研发与试验观测。

2在地震活动分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庄建仓教授等开展的利用Vere-Jones分支破裂模型与震源过程相似性研究,将统计地震学中的点分支过程与地震震源运动学建立了联系,并很好解释了震源破裂特征与震源时间函数等问题。

3在与地震危险性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王向腾等通过较为准确的浅层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和地震重新定位方法,对荣昌地区地震活动进行了考察,并发现这些地震活动与人类工业活动密切相关;吴桂桔等通过震前固体潮潮汐因子变化特征的研究,认为中强震前存在潮汐异常变化,并认为在地震预测中有应用潜力。祝爱玉等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数值模拟,获得了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切应力集中地点。

4地震序列归属问题、余震活动与序列分析方面,谢祖军等对2012年唐山、滦县交界4.8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此次中强震在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等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余震活动区域和发震构造关系紧密,仍可能是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余震;易桂喜等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的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唐启家等对2010年台湾甲仙6.4级地震的余震演化开展了研究。

5在地震定位方面,白玲研究员给出远震双差定位方法,并且本次大会很多对双差定位方法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讨。采用单台资料进行定位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向。

6在地震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研究方面,与会者展示的报告呈现了采用更多的资料求解应力场的结果,并且采用定性和定量资料对应力场进行求解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向。

7在地震震源破裂研究方面。对于方法研究,主要侧重于资料特点和不同数据类型对震源参数测定的影响。比如,李孟奎等发展了ABIC-HVCE方法,有望更好地确定联合反演中不同数据类型的权重。对于应用研究层面,注重了反演方法和技术的引入。在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反演工作中,引入了目前国内外一些主流的反演方法和技术——包括非线性破裂过程反演和反投影方法,以及确定震源机制的格点搜索方法,针对近年来一些灾害地震和具有显著科学价值的大地震,开展了实例分析研究,着重关心的是震源的运动学特征及其成灾机理。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涉及地震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和交叉领域的工作,由于面向防震减灾和公共安全,此方面研究是地球科学领域既前沿又有广泛研究基础的重要选题。在对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方向的研究发展中,一方面需要强调多学科多领域交叉互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新的观测技术与仪器研发等;另一方面要求就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深入开展,例如对精确的地震震源参数的获取,对新的观测现象的科学解析和新技术方法的应用等等。由此,该方向更需要开放合作、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的新的学术交流形式,为此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在注册和摘要提交方面,学会逐渐与国际接轨,但就具体操作的形式,建议进一步简化费用缴纳的流程,为广大地球科学工作者提供便捷的会务服务。               

(待续)


 

 

为更好的交流塔里木盆地深层构造与油气远景研究的最新成果,研讨今后五年深层油气勘探方向和方法技术。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支持下,201539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委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委会联合在中国科学院学术礼堂召开了“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与油气远景”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杨文采院士、王铁冠院士、贾承造院士、金之钧院士、康玉柱院士、赵文智院士共同发起,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基金委地学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相关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及项目负责人5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共安排10个大会报告,会议代表们紧紧围绕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最新进展、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油气远景以及深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相应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形成广泛共识。

在碎屑岩领域,在库车前陆,盐下背斜应力中和面控制了规模性天然气聚集。

   在海相问题上,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发育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上奥陶统三套重要烃源岩,岩溶缝洞、断裂、热液作用等多种成因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碳酸盐岩储集体,区域性分布的寒武系膏盐岩、石炭系膏泥岩、上奥陶统黑被子灰岩是台盆区油气保存的关键因素,古隆起、斜坡带和构造枢纽带是油气规模性聚集的主要有利部位。

 基于少数钻井、沉积相和构造演化约束,以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提出了环满西斜坡带发育多套叠置分布的烃源岩、塔中和塔北长期处于古隆起控制下的斜坡带和构造枢纽带、满加尔凹陷发育南北两个低密度带。但由于塔北和塔中油源来源不确定、原型盆地和古构造恢复困难、深层地震处理多解性以及白云岩储层地球物理识别困难,严重制约了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进程和井位部署。

 各位专家呼吁国家和企业联合论证在环满西斜坡带部署两口科探井,其中一井解决烃源岩生烃中心,另外一口解决盐下白云岩储层,为加快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有力证据,最终形成满盆含油气、多层系含油气。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2015年度煤田测井联合会春季学术年会

暨地球物理测井技术高级研修班会议纪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田测井联合会2015年度春季学术年会于201539日至312日在长沙市隆重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到会讲话、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向大会发来贺信、湖南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刘睦峰到会致辞,到会的领导还有湖南省煤炭地质勘查院总工程师肖金成、湖南中核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军、挂靠单位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副所长彭娟等同志并先后致辞。煤田测井联合会的顾问和来宾、理事单位领导和理事、以及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和会员代表共计87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会上,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彭伟斌同志向大会作了题为《与时俱进,开创中国地球物理测井事业新篇章》的2014年度理事会工作报告。

    随后的几天大会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和业务交流,重点交流了我国目前页岩气、煤层气地球物理测井的技术与方法;对水文测井、流量测井、金属矿测井、盐井和放射性铀矿测井技术作了较系统的交流。

本次会议的主要课题是:《页岩气测井方法的优化选择及地质成果交流》、《PS系列产品在煤层气、页岩气测井中的应用》、《页岩气测井与评价》、《页岩气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的处理、计算与解释》、《地球物理测井在固井质量检查中的应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在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水文测井方法,含水层与流量解释》、《流量测井的前期工作,测井方法探讨》、《放射性勘查方法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测井方法在盐矿勘探中的应用》、《测井方法在煤矿采空区勘探中的应用初探》等方面内容。会议期间,特邀中南大学李蒂铨副教授代表何继善院士作了《广域电磁法和伪随机信号电法专题报告》。

借年会之际,于311日召开了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会议由秘书长赵杰主持,会议讨论通过了常务副理事长彭伟斌所作的2014理事会工作总结及2015年的工作安排;通过了2014年度理事会费的收缴和支出情况的报告。到会理事及专家组成员共计34人,讨论了2015年度工作事项,决定2015年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做好职称评审工作;

    二、推荐发表论文,编辑2015年年会论文集;

    三、筹备下届学术交流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532324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和北京欧华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携手承办的“电磁法勘探技术和应用成果、经验交流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参加会议的代表分别来自各高等院校、研究单位以及固体矿产资源、石油勘探、煤矿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的一线生产单位和加拿大Quantec公司、加拿大Geonics公司、德国Metronix公司等共约90家单位、约20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其中有7位国外专家。电法研究资深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李金铭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刘士毅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贵宾教授和在科研生产一线的专家、领导等出席了会议。

我国地球电磁学资深专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国栋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院士亲临大会,并对地球物理特别是电磁法在矿床探查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做了重要讲话、提出很高的期望。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曲克信研究员代表郭建秘书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致辞,报告了当前我国科协及所属学会的改革方向,以及地球物理学会未来工作的重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吕庆田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超凡博士等分别致辞。

大会优选了国内外专家的大会报告26篇,报告内容涉及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各方面,展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参会代表反映很有启发。这些新成果包括,多种电磁法的三维综合应用、张量可控源CSAMT最新发展、大深度电磁仪器研制成果、我国自主创新的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法CSELF的发展等。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展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探测、井地电磁法、超浅层TEM、三维地质填图、深隧道探测、大深度地质雷达、岩溶探测、静位移校正、活动地震断层探测、煤田流砂层探测、隐伏矿床探测、航空电磁和大地电磁极化子等许多重要成果。

本次研讨会还对当前国内电磁法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开诚布公的深入讨论,其中刘士毅研究员的报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会报告后,由资深专家等进行了点评,这成为本次研讨会很重要的特点和亮点,学会老领导曲克信先生对会议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一次真正的“研讨会”,建议予以推广。会议也号召,在未来的电磁法研究应用中,应该更重视原始数据的观测质量和所包含信息的挖掘,继续加强地球物理各种数据和地质、钻井、地震等多种信息的综合研究,进一步提高应用效果。

  承办单位北京欧华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组织了研讨会,免费发放了电磁法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专著和文集,并展示了一些先进的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代表三家主办单位感谢北京欧华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大会所做的工作,并对会议进行了总结,表示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下发扬成绩、不断前进。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2015年学术会议

 

--深部探测方法及抗干扰地球物理仪器研发与应用研讨会纪要


 

2015320日—22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地球物理学会、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2015年学术会议—深部探测方法及抗干扰地球物理仪器研发与应用研讨会”在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召开。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常印佛、中科院院士滕吉文、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安徽省地矿局副局长徐小磊及来自中科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地质调查局等所属26个科研院所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长江大学等12所高校及安徽省地矿系统等16个勘查单位与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26家企业、加拿大凤凰地球物理公司、加拿大CRONE公司、德国Juelich 研究中心等3个国外机构共94个单位的260多名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参加了会议,成为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成立33年来学术交流会议的一个新起点。

321日上午九点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进忠宣布会议开始,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罗壮伟致开幕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安徽省地矿局副局长徐小磊到会致辞,安徽省勘查技术院院长许传建致欢迎辞。郭建秘书长在讲话中对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近几年技术专委会的学术活动交流很活跃,搞得有声有色,是我们学会中优秀的专委会之一”,并向技术专委会表示感谢!

大会报告在滕吉文院士的“0+11+△与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进程”的精彩报告中开篇,他在报告中对“科学研究与创新取决于前瞻性思维的卓识”;“最新高精度数据和大数据重组、观测和实验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促进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陆动力学的跨越式发展”等三个导向性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0+11+△”原始创新和一般创新与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进程发表了高见,同时鼓励大家要越过地平线去抚摸地球内部的动态脉搏,0+11+△”的观点深入人心,很快成为参会人员交谈时的热词。何继善院士在“伪随机信号广域电磁法及其应用”的报告中谈到“我国急需能源和资源,时代呼唤大深度电磁法勘探”,并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伪随机-广域电磁法”的方法原理、技术优势及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尤其是在页岩气勘探中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极大关注。与会的44位专家和优秀科技人员在大会作了精彩报告。高层次的理论创新、高精尖的技术和优异的应用成果让与会代表对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的“011+△”充满了信心;高精度绝对重力仪、高精度冷原子干涉重力仪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让大家感到兴奋与自豪;对科技创新前景的展望和席间主讲人与听众的尖锐对答使会议生动活泼,与会者都有意犹未尽之感。《安徽日报》322日以“地球物理专家合肥‘论剑’”为题进行了报道。

会议期间举办的地球物理仪器展(免费)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参与,在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提供的400平方米的展厅内来自国内的19家企业和研究所利用30个展台不仅展出了各自的“利器”而且一本本的专著和研发宣传册被参会代表争相收留;贴满了多个单位科研成果20POSTER 版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参会单位精心制作的专题片在电视荧屏中滚动播出,展厅内热烈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深圳市赛盈地脉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台搭建得格外认真,他们是地球物理仪器研发的“新兵”,60人的年轻团队四年来一直在进行探索,站在展台前的三位公司老总彬彬有礼,希望能在这次展会中得到指导、获得帮助,结果如愿以偿!他们高兴万分,连说:我们这次来对了!

安徽省勘查技术院的物探仪器陈列室和勘探成果展是这次会议的亮点。三位院士饶有兴趣的看着曾经操作过的重、磁、电仪器,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地质矿产整装勘查的成果让常院士感到欣慰。加拿大凤凰公司的代表在这里见到了该公司30多年前生产的电磁仪器,情不自禁,连连称赞,并希望能回购。与会代表们在会议的间隙参观、学习,不仅有深刻的体会,更为勘查技术院的发展与文化大加赞许。现在勘查技术院希望仪器陈列室能得到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将来发展成为地球物理仪器博物馆,以见证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发展与进步,这真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一次与基层合作办会,两天的会议紧张、充实;科学泰斗们高屋建瓴的指导、专家们的扎实理论与创新研发技术、野外一线技术人员的实际应用成果,都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宽广平台上得到了展示,与会人员一致称赞这次会议开得十分成功,是一次真正的“接地气“的会议。加拿大凤凰公司的Jame Kok先生感叹地说:没想到中国的地球物理仪器发展得这么快!”会后还有部分单位和个人提出要加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并希望成为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的成员。

本次会议论文摘要集共收录详细摘要51篇,内容涵盖重、磁、电、电磁、地震等多方面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应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之邀,将收录于《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

会后,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进行了思考,大家一致认为应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积极承接政府职能,进行有效的工作,具体到本专委会来说就是与其他专委会和基层工作单位联合,开展进口与国产仪器的检测工作。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何贤明)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换届工作圆满完成


 

按照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章程及山东省民政厅有关规定,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在2014年下半年应该换届。2014816日,在济南召开了2014年理事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关于换届选举工作方案和选举办法(草案),并成立了换届改选工作委员会。在征集各系统会员单位的意见后,由学会理事会提出,换届工作领导小组推荐,产生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参会代表的分配名额以及第三届理事会候选人名单,并将有关材料上报给山东社会组织管理局,获得批准。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141221日在济南市召开。实际参会的会员代表122人。会议由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秘书长张善法主持。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周长祥、桂林市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葛为中到会祝贺,周长祥代表广东省、广西省、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致贺词。

在山东省民政厅和科协的指导下,按照有关规定,大会审议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的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修改后的章程,通过了选举办法和换届筹备工作报告。在监事会的监督下,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选举产生理事91位。理事会选举出常务理事29位,包括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6名(其中一人兼任秘书长)。刘元生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郑明坤、王怀洪、张善法、运华云、李术才、丁峰当选为副理事长,张善法兼任秘书长。当选的理事平均年龄50岁,其中90%具备高级职称,超过一半的理事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与会代表就学会的积极发展建言献策,在热烈、和谐的气氛下完满完成了全部议程。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刘元生做会议总结发言和工作设想。同时,大会一致通过了聘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许立全为学会荣誉理事长,聘任前两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梁桂芝为理事会顾问。

 

附: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

长:刘元生

副理事长:郑明坤 王怀洪 张善法 运华云

李术才 丁 峰

长:张善法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间: 201527   上午9:00

  点:辽河油田研究院计算所会议室

主持人: 郭 

参加人: 郭    廖兴明     

张文坡      宁日亮 

崔凯华  王力争  石殿祥 

张国俊  李云明     

姚凤君       

会议由理事长郭平主持。首先他对2014年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和2015年工作计划等文件的起草过程做了说明,并通报了两周前用电话、微信、电邮向全体理事通报并征求意见的结果,到会议召开时为止未收到修改或补正的建议,希望各位到会同志充分表达意见和提出具体建议。秘书长石殿祥向到会理事会做2014年工作报告、2014年度财务工作报告和2015年度学会工作的思路、计划和具体安排的说明。经各位理事认真讨论审议,通过了以下事项:

(一)审议通过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2014年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

(二)一致通过提案:增补李铁军同志为学会理事。

会议通报了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被评选为辽宁省“5A”级学术社团,与会理事还对学会工作和未来发展提出了设想和建议,进行了以下事项:

(一)会议讨论了成立分支机构、企会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面的初步设想,并决定在下次会议中详细探讨。

(二)会议提出尽快建立学会内部刊物。

(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


 

 

29-10日,郭建秘书长、曲克信老秘书长带领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行5人走访看望了曾在学会工作过的蒋宏耀(原学会副理事长)、曾融生院士(原学会副理事长)、汪纬林(原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吕式瑗(地球物理学会创建人之一秦馨菱先生的夫人)、胡敦宽(已故学会出纳李淑芳老师的爱人)和言静霞(原《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等6位老先生,为他们送去了节日问候和新春祝福。学会领导的到访受到了老先生们热情的接待,并对学会念念不忘老同事表达了真挚的感谢。

时值2015年启动撰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一书的工作,郭建秘书长向各位老先生介绍了学会史编写的背景和初衷,热忱欢迎老先生们多提供老资料、老照片,协助学会将此项工作做好,希望通过老先生们的回顾,将精彩的故事和学会的历史进程更为详尽的记录下来。郭建秘书长在访问中认真询问、听取了老先生们的意见,老先生们认为撰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定会多加支持。同时,郭建秘书长也代表学会全体工作人员,祝愿老先生们身体健康、新春快乐。

通过访问看望老先生,不仅重温和延续了学会与老专家们多年来的浓浓情谊,对今后学会史的撰写工作也做了良好的铺垫。访问活动进行了两天,每一次依依道别都成为了难忘又温馨的回忆。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


 

 

2015330日,AGU(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总裁Margret Leinen,首席执行官Chris McEntee ,首席运营官Frank Krause及国际事务秘书Sue Webb代表团一行四人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就未来合作事宜与朱日祥所长进行会谈。

朱日祥所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致欢迎词并就研究所的历史沿袭、总体概况、实验设备及近期开展的科研项目等向外宾进行了介绍。AGU总裁Margret Leinen AGU在全球的影响力、AGU会议种类、AGU科学期刊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她强调参加AGU会议的中国会员数量近几年呈上升趋势;AGU科学期刊第一作者投稿全球占比中国为14%,仅次于美国和欧洲;从作者单位看,和国内其他同行比较,中科院发表文章数量占比为54%,远超国内其他相关机构。与会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就关心的问题和外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结束后,AGU代表团在朱日祥所长的陪同下参观了纳米离子探针实验室、离子探针实验室和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实验室。

当天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代表郭建秘书长与AGU代表首席执行官Chris McEntee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的规定和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有关决议,我会2015年度会费从即日起开始交纳,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费标准

  1、个人会员

 1)会员:        60/年;

 2)理事会员:     600/年;

  2、单位会员

 1)普通单位会员:   3000/年;

 2)理事单位会员:   10000/年;

 3)常务理事单位会员: 20000/年;

会费主要用于国内、国际学术活动及公益性活动、科普活动、刊物出版及会员服务等。会员交纳会费上不封顶。

会员交纳的会费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具财政部监制的全国社团会费统一发票。

   二、缴费方式

 可面送或汇款,汇款时请注明交费姓名(或单位会员名称)并注明会费类型。

银行汇款:

    户: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号: 0200007609014454432

开 户 行: 工商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邮局汇款:

收 款 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 010-68729347

   真: 010-68460283

三、交纳时间

请个人会员及单位会员于630日前办理会费交纳事宜。

       四、联系方式
      联 人:胡

    话:010-829980241861169212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5331


 

 

20年会费(终身会员)40

罗桂纯  谭庆全  王治国  韩若飞      李天河              张金城 

王红强  杨    唐明帅  高建平  王正茂  李达为      彭芳苹  白玉珍     

易才华  盛书中  高宇平  金红林      戴海涛  高少武  尹吴海  王海立  宁宏晓 

李洪革  李成武      付锁堂  孙福利  张启升  黄兆辉  张维平  王运生  苏建坤

14年会费2014-20271  罗先中

9年会费 2014-20221  许德树

8年会费 2014-2021 2  邱瑞照   

5年会费 2014-201814

朱自串          黄金明  王成锡  乔计花  余海龙  高永新      朱黎明 

    赵晓鹏  栗金文  王志勇

3年会费 2014-201617

                王瑞湾      徐伊宁      曾凡诠     

陈春岭  顾云伟          代金芝  王亚飞  韩振宇

2年会费2014-201516

张桂湘          薛晓峰  张学彦  吕帮来  张静琼  牛仰杰  郑民刚  孙小荣 

童思友  刘怀山  王林飞  徐秀刚      尹燕欣

1年会费2014450

    郭有劲  高红刚  董明华  赵光敏      袁文奇      马瑞涛  李文杰 

涂云福  沙原亭  程增晴      刘志亮  田江环  宋华忠  李建松  祝兴远  桑圣华 

    崔爱明  侯伟清      张濡亮  李必红          吴曲波  焦苍文 

乔宝强      任治坤  朱伟忠  甄 雷  刘 亮  刘 旭  简春勇  谢才平  熊和平 

沈 健  毛忠军  严匡华  刘 梁  鄢毛毛  于建军  刘攀飞  李 庚  李 亮  林日深 

朱小朋  应学谦  余越星  黄子茜  周 全  周振宇  刘亮红  周 伟  张大江  倪小春 

邱卫忠  王晓群  陈剑飞      李兆锋      秦东灵  马圣敏  林永燊  张志杰 

        任丽平      杜惠光      徐梦璇  丁亮清  李道永  鲍佚旻 

钟楚峰  谭显江      庞晓星              朱德兵  冯德山  熊章强 

崔益安  鲁光银  严家斌  肖建平      刘海飞  李帝铨  郭荣文  佟铁钢  任政勇 

成永生  崔燕丽  童孝忠  龚安栋              李志伟  王琪洁  张大洲

徐海坤  朱肖雄          胡艳芳      刘愿愿  付弘流  皇祥宇     

赵宏欣      李明智  赵东东  淳少恒  麻昌英  林丹丹      魏石磊  吉日嘎拉图

赖刘保  胡 涂  杨炳坤      李俊杰  齐红伟  杨秋媛      李芸芸  李广瑞 

李溪阳      张家松      邹俊华  刘正兴  孟阳君  赵鹏涛      蒋文佳 

甘 佳      周光建              彭亮华  刘灿娟  赵福平     

张海伟      黄朝宇  邓鹏博  卜传新  吴由页  杜成额  肖新星  张叶鹏     

            侯海涛  李湘黔      唐海军      左国青  胡润楚 

倪进鑫  刘良志  李世勇  覃孝明      刘江山      周伟毅  全朝红  刘恒达 

付国红      王齐仁  杨天春  廖建平  曾建华  孔勤根  欧阳承新 丁 丹  姚成华

    邓国泉  孙保山  程云涛  张艳军  韦光景  高炳魁          刘俊峰 

    李剑琦  朱小燕      喻振华  杨永强  沈长明  杨晓弘  邹声杰  罗振军

何云乐      吴述来  叶明金  卞兆津  延海涛          官大维  朱将波 

刘玉泉                  张小龙      赖发腾      陈同刚 

陈社教          王万福      王兴会  刘晓峰  陈海宏         

    杨志成      何景枝  王永松  王芝水      雷改华  王金鑫  张阳阳 

    吕睿智  张顺林  陆大进  程培生  毛思斌  赵景怀  费新龙  产思维  杨胜贤 

缪旭煌  丁发毅              鲁劲风  黄素荷  解建建      虞永征 

喻兵良  袁兴赋  周海娟      王云云      张莎莎          郑雪静 

张光跃      张金会      刘春明          马绍辰  刘亚刚  徐光迅 

金世恒      张晓龙  梁源珠      尚世贵  郑春林  郭青云  胡俊杰  徐洪苗 

王士青  刘艳秋  段春龙  彭青阳  朱紫祥  张久文  彭海辉  张湖源  陈晓红  郑启芳 


 

赵言双  王廷辉  沈林群      刘永龙  刘雪元     黄华高  黄长友  黄敦强 

聂栋刚  许丽云   李艳翔   杜志军  赵胜光   荆    张向宇   代颖涛  彭兴刚   郭力平 

高 雄  霍印峰  纪名夺         孙玉晶  辛秀峰  姚海龙   翟伟林  张承玉   甄云龙 

付雅静  付秀琪    娜  崔坤岩   田学军   白顺忠 方合三  张彦华   郭艳秋   李   

姬泰脉  张     赵品一            猛  卢俊丰            杨   柳  薛月芬 

田达志  马久菊     上  王一大   禹      张贺然  司淑云   李永才  孙凤舟     

   培  赵佳祥              蔡勤波   赵海民  姚学虎   刘志刚  李绍波     

许峰明  贾小杰       刘亚军   刘媛媛   刘章军  张松根   韩艳军      娇  贺容华 

祝迎华  穆建强  李振龙        张文华         刘彦红   高明程  李正富   郭玉峰 

张青杉  白贵友  张连发  麻丰林   朱向泰    张国义  陈海弟  沈庆夏  强建科   席振铢 

戴前伟  周竹生 晏月平   贺检桥  卢小林   伍永贵    张清德       战双庆   陈永宁 

曹静平  刘同庆  陈有明  姚尚志  施申轶    陈兴仁   许传建  汪青松   兰学毅  崔先文 

刘冬节  吕宝飞  汪启年     凯  蒋新华    刘银山   伍开留  郑建南  殷述凯  郭猛猛

上海地球物理学会1年会费 2014215

宋先月  余昌辉  罗加荣  李茂田  程和琴  林金鑫     远  王晓亮   堵盘军  龚茂珣 

石少华   隋洪波   李爱平   崔晓楠   李   兵   范德生     星   李海涛  张虎祯  沈渊婷 

程鹏飞   童   鹏   姜紫庆          王海伟   吕   刚   袁立银   洪光烈   邵红兰   陈    

刘成玉   刘智慧   卜弘毅     军     孙兰东   于鹏飞   张       樊会敏   杨靖康   麻纪强 

张国权   王   颜   胡      李风生    郑运霞     蒋腾飞   白雪峰   谭   燕   邓      付俊杰 

龚星波   侯志民    黄培芳   李赵平   王俊海   王正云  尼木次仁  叶舟航  邹正兵  曹新海  

王孝健      洁       锋   宋          松   朱庆锋   王同瑞     斌        蒋   健  

孙立早     荃     浩   潘军洋   高斯 杭  李君海     濂   师   思      王文磊  

邵冷冷     倩       付乃锋     许雪晴  松   筠  李      田     廖石龙  邓哲民 

   稳     猛  宋泽坤   杨忠勇        乐   胡   进     栾   郑树伟        石盛玉  

胥维坤   徐文晓     天    龙  吕行行  马骏强   刘高伟   罗       郭兴杰  李懿淼 

吴帅虎   陆雪骏     浩   王智罡     程勋亮  陈小刚    敏  舒敏彦     王诗妮  

陈瑜丽      元     蕙   李巍巍     刘晋嫣  陈       亮           建     晴  

程武风     昊  杨万伦   张文祥   顾靖华    李晓波  尚颖霞   吴     王亚龙  杨积忠  

   凯   盘豪杰     蝌   施长明   王飞飞    吴成梁  王永强      刘少勇  王腾飞  

   涛   王毓玮        张          颂     殷绍如   邵炜栋    刘鑫池      前  李英搏  

     吴桐雯            秦伯雄        鹏   麦丽开·阿卜杜麦吉提          

何文俊  刘佳叶   甘立胜   顾其伟   陈业伟       郑劭铎   李林多  汪洁滢       坤  

           张鑫豪  郭晓伟   熊一能    耿志成     潇   张力起  洪嘉铭      楠  

     卢松义        刘博文  王建华        董峰宁    李      赵悦伊      

李振伟       刘明阳   刘婷婷  朱光远   胡建强   唐   亮    张亚娇     春    马文亮 

贾兆磊   朱黎明   陆礼训   陈新安        邱兆祥   沈明球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震局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国土资源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

北京勘查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

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一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东华理工大学

桂林地球物理学会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湖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工程物探研究院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西省地球物理勘察技术院

山东大学

山东华腾矿业勘查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煤炭地质144勘查院

山西省煤炭地质115勘查院

上海海洋石油局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

西南石油大学

长安大学

长江大学

长江工程地球物理勘测武汉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地华北(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青岛分所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司令部工程科研设计所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

中海油研究总院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科技信息网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


 

关于推荐、申报2015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通知

 

    2015年度“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已开始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站。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学会、各位理事积极组织推荐,各位会员积极申请。

    今年的推荐和申请截止日期为630日(以邮戳为准)。有关材料报学会办公室。两奖实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网上查询。

学会网址: http://www.cgs.org.cn(表彰奖励栏目)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029

联 系 人:乔忠梅

电 话:010-82998257 82994373

邮 箱:zgdqwl@163.com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1532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5        1        总第127

         主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主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邮 编:100029                                                        行:苏苏

址:北京市9825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