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14

科协精神

韩启德在中国科协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登)

 

学会工作

第二十七届年会到会理事扩大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1年工作总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2年工作计划

2011年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暨学会工作会议纪要

科普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研讨暨专家评审会纪要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纪要

重磁电(北京)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GEM Beijing 2011)会议纪要

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纪要

2011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纪要

2011年矿山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议纪要

 


 

地方学会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在沪成功举办第十届学术年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充分发挥地球物理技术在采空探查中的作用学术茶座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参加保护水资源科普活动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完成晋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与研究项目

 

消息

万卫星研究员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日祥院士荣获2011AGU Fellow(会士)

汪毓明教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韩启德在中国科协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登)


 

钱学森同志于1986年至1991年期间担任中国科协主席,19915月起担任名誉主席,为科协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衷心爱戴。今天,中国科协召开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和追思钱学森同志的丰功伟绩,总结和梳理他的科学思想,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对于进一步调动激发广大科协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使我们更加崇敬和仰慕钱学森同志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和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

钱学森同志在中国科协工作期间,给科协系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是身体力行倡导学术民主,重视学术组织建设和学术交流的作用。钱学森同志认为学会是科技工作者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交流经验的重要载体,可以把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专业的人组织起来。1977年中国科协刚刚恢复工作,钱学森就强调学会在科技人员横向联系学术交流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他指出,学术讨论总要搞个学术组织。一是成立研究所和在大学里设置专业,二是成立学术组织。我们要严肃认真地搞学会工作,不能随随便便,更不能有江湖习气。搞学术,态度就是要认真、严肃。当然,认真并不等于不活泼。我们要诚恳地交流,有活泼的气氛,有话就说。只有这样,我们这个学术组织就可以搞好。”20世纪八十年代,在他的倡导推动下,成立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等全国学会。钱学森同志始终坚持民主办会,践行学术民主的理念。1984年他在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支持学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民主办会,保证科技工作者当家作主。这就是说,必须克服和防止政群不分、以政代群的现象,切实贯彻双百方针,实行学术民主,增强学会的活力。他多次讲过,在新的科学领域里,没有什么权威,决不能搞一言堂。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争吵一下也没有关系。暂时统一不了认识,不要紧,慢慢来。总之,我们既要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充分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二是积极推动树立大科普观,丰富发展了科普工作的文化内涵。钱学森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把科普工作纳入文化建设的范畴。他多次提出,现代科技和文学艺术应该结合起来,使科普工作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一定要带动文学艺术现代化的思想。温家宝总理2005年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同志再次提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他坚持科普学文化学中的实用学科,支持并亲自参与科学普及的实践工作和理论探索。钱学森同志提出科普工作的三个层次,把文化和社会科学知识列入到科普工作的内容中。他敏锐地指出,科普对象应分成三类:一是为农村及小集镇的大农业和城市大工业服务的大面积科普;二是为提高广大干部科学素质服务的科普;三是为科技专家们了解非本专业领域的新发展、为开阔思路服务的科普。这种划分,对现阶段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特别是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竭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钱学森同志甘为人梯,竭力培养优秀科技人才。他几十年来坚持给来信求教的青年书写回信,帮助青年提炼思想、找准方向。他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才培养经验,设计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下受教育者与年龄关系的新方案,探索青少年教育培养的新理论和新方案。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看望他时说:您一直热心培养和提携年轻人,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带出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其中有的已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领军人才。”2009年,在病榻上的钱学森还对温家宝总理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钱学森同志鼓励面向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立奖项,推动建立国家创新人才奖励体系。19879月,中国科协三届六次常委会在审议面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设立奖项时,他说:我们这样年纪的老家伙,已经不需要这类奖励了,真正需要鼓励的是青年人。……,科协应该面向青年科技人员设立奖项,鼓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得到了朱光亚、王大珩等赞同,并改设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1994年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至今已评选了12届,获奖者多已成长为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和科研骨干。

四是重视专家群体的整体优势,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钱学森同志强调集成专家群体的智慧,推动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他大力提倡用系统科学的观点考虑科协工作,力图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零金碎玉打造成一个纯金美玉。他在1986年的一次政协会议上讲到:我之所思,除了希望科技人员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实之外,主要是一件事,即把系统工程的科学引进到政协工作中来,以便充分发挥政协人才库的优势。”1989317日他在谈关于多学科、综合性学术交流和决策论证的重点课题问题时说:决策咨询,一定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有定性、定量的分析。不那么搞,就很难说你的建议到底是怎么来的。钱学森同志要求提炼决策咨询建议必须要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他指出,作好决策咨询,一要选题准,必须围绕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确定,可以是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与科技有关的问题,也可以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是行业发展和地区经济科技方面的问题;二要有时效性;三要利用好学术交流活动的成果。他明确提出学术活动的成果,对科技经济发展有哪些建议,应有专门的反映。不是送一个大本子,而是要加工,把那些有份量的建议整理送中央,发挥助手的作用。 钱学森同志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前瞻性地提出在西部地区发展沙草产业。他认为,要转变关于西部沙漠的思维定势,看到沙漠上也有搞农业的有利条件。所以不仅是治理,更重要的是开发,将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他积极倡导建设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和草产业,为西部地区破解三农三牧难题提供了重要途径。

五是开创科协工作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科技社团体制机制。钱学森同志坚持中国科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要按照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来办事。他认为,中国科协之所以是人民团体,首先是因为它是群众团体,但不是一般的群众团体,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全国性群众团体,它代表的是全体自然科学技术工作者。明确这个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中国科协的性质,增强责任感,使科协组织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能够更好地代表中国科技工作者,更加自觉地积极地参与社会协商对话,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更好地表达和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具体利益。在他积极支持和推动下,全国政协七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决定,恢复中国科协为全国政协的组成单位。钱学森同志大胆构想建大科协、小机构、多中心式中国特色的科协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中国科协的改革发展。他曾描绘对中国科协的构想,一是大科协,包括理工农医等所有的科学技术与科学技术应用;二是小机构,指机关要精简,人员要精干,办事效率要高;三是多中心,就是要多办一些服务性实体。大科协、小机构,办事就得靠实体,把日常工作交给实体去承办。钱学森同志还把中国科协学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他认为科协工作的理论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是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社会科学部门里的实用学科。他提出中国特色的科技群众团体理论,是中国科协史上的一大创举,大大提升了科协理论的研究水平。

我们在深切缅怀钱学森同志的同时,更要把学习纪念的成果转化为激发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精神力量,内生为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弘扬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的褒奖,努力争当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积极倡导民主讨论、平等待人的学术风气,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发扬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勇作科学精神的守望者,努力争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大力弘扬淡泊名利、诚实守信的高尚品格,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和学术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永远保持内心的一片净土,努力争当科学道德和良好学风的传承者、维护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钱学森同志的科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中国科协的改革发展;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钱学森同志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为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第二十七届年会到会理事扩大会议纪要


 

20111018日晚,在长沙枫林宾馆召开了27届年会到会理事扩大会。来自各会员单位、各分支机构、各地方学会的理事、会员代表和负责人共5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小牧副理事长主持。

一. 郭建秘书长汇报了学会1-9月份工作进展。

1.以民主办会、组织建设、会员管理的情况汇报了学会管理工作;第27届年会和GEM重磁电北京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学科影响力;学会承担的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修订工作和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史研究工作在参与项目工作的专家、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按计划紧张、有序的进行;科普委承担的中国科协的三个科普项目正在顺利进行、期刊和网站运转正常、社会服务主要开展了继续教育和职称认定工作;根据会员单位和会员的需求,向国家科委奖励办公室提交了申请开展地球物理科技奖励评审项目,审批手续在进行中,如果年底批下来,准备明年开展此项工作。1215日借助中国科协会员日,要开展为会员服务活动,召开学会工作会议,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学会管理工作。

2.通报了几项人事变动:科普工作委员会由副理事长王平兼任主任;因王琪同志工作调动,由中石油东方公司孔繁恕同志接替他担任副秘书长工作,负责与中石油和东方公司的联系,同时接任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的职务;空间天气和地磁与高空专委换届改选后,冯学尚担任空间专委主任,史建魁担任地磁与高空专委主任;筹备中的矿山专委成立了第一届委员会,彭苏萍院士担任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同时开展了学术交流工作。

3.明年的主要工作:

继续开启学会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会员管理、会议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网络化管理进程。

完成好地球物理名词修订工作,尽早在外文翻译软件中有地球物理版。

尝试学会活动的市场化,争取有更多的经费,更多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宣传出版活动,提高为会员服务质量。

进行换届改选工作,前期准备包括审定会章、推荐理事、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等,请各位理事履行职责,提前做好准备,完成好此项工作。

二.陈颙理事长代表两奖评审组汇报了2011年傅承义奖和顾功叙奖获奖的推荐经过和评审情况,到会理事用掌声对获奖人表示祝贺。

三.郭建秘书长就换届改选、会费的收缴工作进行了说明,根据现在民政部、中国科协对换届改选的要求和学会会章的规定,请大家对换届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并请到会理事和代表对换届改选和年会的时间、地点进行了讨论和商议,听取了意见和建议。

会议决定明年开展换届改选工作,时间、地点最好与年会结合,请秘书处会后具体安排。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1年工作总结


 

一.学会管理。

1.民主办会。

按计划召开了各项工作会议2次,秘书长工作会议2次、常务理事会2次、春节座谈会1次、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工作会1次、全国秘书长联席会1次、年会理事扩大会1次、中国科协会员日工作会议1次等,根据民政部和中国科协的要求,按民主程序管理好学会。

2.组织建设。根据民政部、中国科协规定和学会工作的需要,进行了几项人事变更:由副理事长王平兼任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科普工作委员会挂靠在国土资源航遥中心,加强了科普活动的支持力度;因工作调动,由中石油东方公司孔繁恕同志接替王琪同志担任副秘书长工作,负责与中石油和东方公司的联系,同时接任了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的职务;空间天气和地磁与高空专委换届改选后,由冯学尚担任空间专业委员会主任,由史建魁担任地磁与高空委员会主任;筹备中的矿山专委成立了第一届委员会,彭苏萍院士担任主任,同时开展了学术交流工作。

按中国科协的要求开展了会员管理库工作,同时准备将会员管理放入学会网站,使管理工作规范便捷。今年入会80会员人,截至到12月底会员总数14378人,其中女会员1981人。

二.学术交流(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

1.国内交流

20111018-21日,在长沙召开了第27届学术年会,与去年的26届年会相比,无论是论文录用率、到会人数还是会场规模及做报告人数都超过了去年,也达到了历届之最。去年与地震学会联合办会800多人到会,542人做报告,今年独立办会到会人数达960多人,来自内地、台湾的学者和美国、日本等专家共570多人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大会报告邀请了石油、气象、测绘、勘探等学科的院士专家,为参会学者提供了与交叉学科高层交流的机会,拓宽了视野,增加了知识点。新增的分专题讨论会拓展了学术交流的内容。学术年会部分分专题组改进组会形式,邀请学科前沿、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专家、学者到会做交流报告,同时与学科相关的各大学、科研院所组织学生参会,使大部分分会场学术交流的气氛活跃,交流质量得到了提高。今年到会学生较多,为年会和学会增添了活力。利用晚上举行了首届“Townhall meeting”,邀请了天津超算中心朱小谦作了“天河一号及其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报告,倪四道教授和薄万举研究员主持了会议。会议以2010年世界排名第一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性能及其应用为主题,互动讨论气氛热烈。首届Townhall meeting吸引了会议70多位学者、学生参加。年会总结会上,各专题召集人还就邀请报告、办会形式和会议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下一步如何办好年会提出了建议。

2.国际交流

为加强学会的国际交流今年9月份学会组团参加了美国SEG学术年会,同时与SEG联合1010-13在北京成功举办了GEM Beijing  2011(重磁电)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会中外学者250多人,其中外宾70人。会议收到国内外论文113篇,97人次做了学术交流,其中国外报告62人次。参会的国内专家、学者代表涵盖了与地球物理相关的主要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事业单位,国外代表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埃塞俄比亚、法国、德国、印度、伊朗、科威特、马来西亚、秘鲁、罗马尼亚、沙特、英国和美国等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人员层次高、学科涵盖面宽,加上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对此次学术会议的影响和学术交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次会议得到了SEG的高度评价,SEG主席和执行主席专门与本学会的相关领导就下一步SEG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会议管理上采用国际会议惯例,食宿自理,凭代表证听会,保证会场秩序,提高会议质量,收效良好。会上还与到会的AGU后任主席取得了联系,并于12月在AGU年会上与AGU主席、执行主席和候任主席等商议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

3.承担两项与学科相关的项目

全国科技名词委委托学会开展的第二届地球物理学名词修订工作现正在进行第二次查重,时间紧,任务重,参加此项工作的各学科老中青专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中国科协委托学会开展的地球物理学史研究工作得到了各分支学科专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虽然工作繁琐、难度较大,但参加项目的专家、学者以严谨客观、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完成了材料的收集整理、编排校正,为地球物理学科留下了宝贵的史料。目前已通过专家审定,准备上报中国科协。

今年学术会议完成情况。计划完成22个,完成了24个,其中新增的6个(学会2个,地热2个,空间天气1个,天灾天灾1个,技术1个,信息1个)。

三.科普工作。

科普委组织承担了中国科协3个科普项目,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在科技周科普嘉年华活动中,受到中国科协和北京市科协的重视和好评。

四.宣传出版工作。

全年出版学术期刊4种,出版学术论文集7种,出版印发4期《会讯》。

聘用了一名本科生专职进行网站改造工作,目前正在修编网站版面,增加网站功能,使其符合电子办公的要求。

五.社会服务工作。

学会向国家科委奖励办公室提交了申请开展地球物理科技奖励评审项目,是以宣传和推进学科发展为目的,也是根据会员单位和会员的需求,10月底拿到科技部正式的批准文件,准备2012年开展此项工作。开展职称资格认证(试行)工作,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今年按试行办法开展了评审工作,也有不少会员单位和会员个人向学会申请开展此项工作,明年学会将完善此项工作,使职称资格认证工作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会员的需要。

六.表彰奖励。

2011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中,我会会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卫星研究员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会推选的中国科技大学汪毓明教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来自科研、大学、企业等单位的敖红、马坚伟、裴顺平、王彦飞、周义军荣获“2011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中国石化油田部的朱铉教授级高工荣获“2011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1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表

1  2011年学术活动完成情况表

会议、活动名称

时间、地点

参加人数

交流论文

出版

论文集

1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

1017-21  长沙

960

610

1

2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学术报告及专委茶话会

115     北京

50

1

0

3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电磁法网络化观测软件培训研讨会

310-11  北京

194

14

0

*4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郑治真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

320  北京

32

20

1(30)

5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工程物探专业学术交流会

3  长沙

120

0

0

6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2011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

422-24  北京

56

44

1(110)

*7

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

全国空间天气亮点研究方向研讨会

724-28  西安

150

154

0

8

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

国际IUGG学术大会

7 澳大利亚墨尔本

12

15

0

*9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第六届全国灾害链学术研讨会

816-17  北京

30

22

0

10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采空区技术研讨会

8  呼和浩特

120

20

0

*11

地热专业委员会

大庆油田地热资源开发高层论坛

919  大庆

50

0

0

12

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

21届双星-CLUSTER学术研讨会

9  比利时

5

5

0

13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全国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年会

9  成都

140

76

0

14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学术年会

9  杭州

90

0

0

15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海洋和综合地球物理发展研讨会

9  上海

85

54

1(1000)

*16

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

81SEG年会

918-23  美国

8

0

0

*17

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

重磁电(北京)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

1010-13  北京

236

96

0

会议、活动名称

时间、地点

参加人数

交流论文

出版

论文集

*18

地热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热资源开发高层论坛

10  北京

30

0

0

19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

1117-20  南昌

310

127

1(310)

20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7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

1119-22  重庆

53

23

1(160)

21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SPG/SEG 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11  深圳

480

181

1

22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2011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

122-4  北京

52

33

1(110)

23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矿山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与新技术交流研讨会

1223-24  北京

40

5

0

*24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我国地震信息网络发展研讨会

1227  北京

30

5

0

注:* 为新增会议,16个计划内,8个新增。

2  2011年科普完成情况

活动名称

讲座

人次

宣传展览

人次

1

《工程地震软件操作技术》培训班

1

54

 

 

2

世界地球日宣传周

 

 

2

2300

3

全国科技周

 

 

1

1852

4

全国防灾减灾日

 

 

2

1510

5

全国科普日

 

 

2

3728

6

珍爱地球——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2

160

 

 

7

推广垃圾减量垃圾分类 倡导循环经济低碳生活

3

170

 

 

8

防灾减灾

5

290

 

 

9

北京胡同文化

1

80

 

 

10

科学嘉年华

 

 

1

6500

3  2011年宣传出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表

期刊、图书名称

时间

次数

()

发行总量

()

论文篇数()

组织单位

1

《地球物理学报》

全年

12

15000

321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

2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全年

6

网络版

109

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

3

《地球物理学进展》

全年

6

6000

285

地球物理学进展编辑部

4

Applied Geophysics

全年

4

3200

43

应用地球物理

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全年

4

12000

 

会讯编辑部

6

《中国地球物理-2011(年刊)

10

1

1200

930

年刊编委会

7

国内学术会出版论文集

全年

6

1720

416

各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2年工作计划


 

一.进行换届改选工作,前期准备包括修改、审定会章、推荐理事、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等。

二.继续开展好“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的评选工作,并开始进行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的评选工作。

三.完善职称评审工作,加大职称评审工作力度。

四.完成地球物理学名词修订工作。

五.启动编写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史工作。

六.尝试学会活动的市场化,争取有更多的经费,更多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宣传出版活动,提高为会员服务质量。

七.继续开启学会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快会员管理、会议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网络化管理进程。


 

2012年学会活动计划表(草案)

     

单位名称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

()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10月中旬

待定

待定

乔忠梅

 

010-82998257

2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电磁新技术在新疆矿产资源勘探的应用研讨会

16-8

150人左右

乌鲁木齐

赵国泽

刘国庆

 

62009065

62009068

3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纪念翁文波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218

20

北京

汪纬林

陈维升

010-62572403(汪纬林)

010-67391682(陈维升)

butquake@163.com

4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煤田测井学术交流会

2

100

成都

彭伟斌

冷元宝

13801158162

5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翁文波预测学术思想研讨暨2012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学术会议

4月下旬

60

北京

汪纬林

陈维升

010-62572403(汪纬林)

010-67391682(陈维升)

butquake@163.com

 

信息技术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地震信号与噪声

4

50

北京

 

010-68729314

6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

地球流体与矿产资源学术研讨会

5

50-70

北京

欧光习

陶士振

13651340868

13911082671

7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讨会

上半年

40人左右

北京

李惠民

6899086668999667

8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21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 the Earth 2012.

724-81

30人左右

澳大利亚

达尔文

赵国泽

 

 

62009065

62009068

62009067

9

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

国际cospar学术大会

7

30

印度

史建魁

010-62582680

10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地震勘探替代震源技术研讨会

7-8

60

待定

曾宪强

冷元宝

13703708342

11

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

国际天文大会

827-30

300

北京

 

010-62586363

12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8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

8

50

待定

刘代志

李夕海

13571975751

13

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

第八次全国空间天气学会议

8

260

济南

赵新华

010-62586352

14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学术年会

9

90

贵阳

曾宪强

冷元宝

13703708342

15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工程物探六十年华诞活动

9

120

待定

薄会申

刘玉乾

13522682590

16

地磁与高空物理专业委员会

21届双星-CLUSTER学术研讨会

10

12

美国

史建魁

010-62582680

17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矿山地球物理新进展

10

40-100

北京

杜文凤

13910291491

18

信息技术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地球物理中心专题会

11

30

北京

彭丰林

010-82998168

19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2012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

11月下旬或

12月上旬

50

北京

汪纬林

陈维升

010-62572403(汪纬林)

010-67391682(陈维升)

butquake@163.com

20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岩石圈应力与地震专题研讨会

下半年

40人左右

北京

李惠民

杨树新

6899086668999667

21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地震勘探替代震源技术研讨会

待定

待定

待定

王贵平

010-81201230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常务理事会

全年二次

23

北京

苏枫

82998257

2

秘书长工作会议

全年二次

8

北京

苏枫

82998257

3

地方学会秘书长联席会议

二季度

30

待定

郭建

82998257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4

春节茶话会

元月

150

北京

苏枫

82998257

5

向主要支持单位汇报工作会

元月

30

北京

苏枫

82998257

6

年会与会理事扩大会议

10月中下旬

100

北京

郭建

82998257

7

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

12

待定

待定

苏枫

82998257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培训班

5

40

青岛

刘元生

 

2

《爆破震动检测技术》培训班

待定

待定

待定

王贵平

010-81201230

     

活动名称

时间

规模(人)

地点

联系人

电话

1

世界地球日

4

4,000

北京

010-62060121

2

全国科技周

5

5,000

北京

熊盛青

010-62060121

3

全国科普日

9

6,000

北京

周坚鑫

010-62060121

4

科普进学校

全年

8,000

北京

周洪瑞

010-82322107

5

科普进社区

全年

待定

北京

吴海成

13552788286

6

科普进企业

全年

待定

全国

钟世航

010-60758590

7

科普助残宣传

全年

待定

北京

13161758097

8

防灾减灾宣传

510

待定

北京

徐桂华

13910628440

9

幼儿科普讲座

全年

待定

北京

龙海云

13520958812

10

科普工作论坛

待定

待定

北京

13681113703

 

地球物理科普文集

全年

2000

北京

钱玉好

010-66558489

 

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

6

待定

北京

陈晦鸣

010-82322898

     

期刊、图书名称

时间

地点

发行总量()

联系人

电话

1

《地球物理学报》

全年

北京

1215000

刘少华

82998113

2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全年

美国

6期网络版

刘少华

82998113

3

《地球物理学进展》

全年

北京

64800

刘少华

82998113

4

Applied Geophysics

全年

北京

43200

范伟粹

cgsbull@sina.com

64266649

5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全年

北京

412000

曲克信

82998257

6

《中国地球物理-2012(年刊)

10

待定

11200

黄清华

62754057

2011年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暨学会工作会议纪要


 

我学会于1215日上午,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办了2011年学会工作会议暨中国科技会员日活动,学会领导、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学会刊物负责人等近40人出席了会议,学会秘书长郭建主持会议。

首先,郭建秘书长汇报了学会2011年的工作情况,重点汇报了27届学术年会和SEG北京重磁电国际研讨会举办情况。会上通报了部分专业委员会的换届改选和工作委员会人事变更情况。郭秘书长对学会2012年的主要工作作了说明:1、继续加强网站建设,加强会员管理,加强会员交流;2、完成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两个项目;3、做好2011年的换届改选工作。

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少华详细介绍了学会期刊和网站工作的情况,主要工作有:1、三大期刊和会讯的出版发行按计划完成;2、应用地球物理期刊网站正在建设中;3、完成了科协各项宣传出版任务。刘少华表示:《地球物理学报》将会在2012年继续努力完成编辑出版工作,继续加强网站建设(重点是学会网站建设),做好期刊和宣传出版工作。

科普工作委员会周坚鑫进行了科普工作总结。2011年科普工作委员会完成了中国科协地球科学资源包项目工作,并利用展板、彩页等形式在博物馆、中小学和社区进行了科普宣传。计划2012年继续依托现代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动画展示等宣传科普知识。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李惠民介绍了115日在地质大学召开的春节茶话会暨学术报告会和10月学会27届学术年会分专题讨论会情况。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沈萍介绍了在地质大学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情况,拟于12月份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召开学术交流会,并对学会27届年会投稿及分组会报告情况进行了总结。20124月拟在北大召开地震信号与噪声研讨会,拟在11月举办网络资源共享活动。

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赵新华进行了工作总结。2011年委员会组织举办了腾冲会议、西安全国空间天气亮点会议,并召开了委员会工作会议。委员会在科学时报上开设了科学系列报告空间天气专栏,现已出版11期。委员会拟于20121月在北京召开专业委员会的扩大会议;在8月举办第八次全国空间天气会议,并承办国际天文大会。

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宋海斌在会上介绍了组织27届年会分专题讨论会的具体情况。委员会9月在上海召开了海洋和综合地球物理发展研讨会。今年协助学会做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和名词审定部分工作。

地热专业委员会何丽娟在会上介绍了委员会2011年召开会议情况(如:9月大庆油田论坛、10月地热会议)和27届学术年会专题讨论会情况。参加并完成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地热部分的编写工作。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孙进忠总结了2011年的工作,主要工作包括:1、与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郑治真诞辰75周年纪念会;2、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工作;327届学术年会专题会议。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在人事上作了调整,增加了常委。委员会将在2012年筹备地球物理仪器与应用国际研讨会议和换届改选工作。

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程业勋对地下水保护规划作了详细的介绍。委员会拟于2012年年初召开讨论会研究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并把国内外相关资料收集起来,形成出版物,进行技术推广。

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元生对今年开展的技术规范培训工作进行了介绍。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张启文汇报了委员会2011年茶话会、学术会议及翁文波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活动筹备情况,并希望学会能给予委员会工作经费上的支持。

孔繁恕秘书长汇报了2011年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工作完成情况,主要工作包括:举办工作会议、专门研讨会、2011国际地球物理会议及相关活动;进行技术培训;开展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等。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曾宪强对委员会2011年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工作会议、工程地球物理学术年会和长沙工程物探学术交流会的举办或协办情况,并对2012年主要工作进行了说明。

杜文凤介绍了矿山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和首次研讨会召开情况,委员会定于1223—24日召开矿山地球物理信息方法和信息技术交流研讨会。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赵国泽主任总结了2011年工作。委员会举办参与了4个会议:第十届中国国际电磁讨论会、专题会议、27届学术年会专题讨论会和工作会议,并积极参与了学科史和名词审定工作。今年增补了一个常委。赵国泽就如何办好2012年年会专题讨论会问题,提出了确定讨论会专题、协调口头报告和Poster展示、增添鼓励青年学者参会的措施等好的建议。

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王国军作了工作汇报。委员会2011年参加了IUGG/IAGA委员会国际学术大会,筹办了双星/Cluster学术讨论会(国际会议),组织了地球物理学会27届学术年会地磁与高空物理分专题讨论会。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陶士振总结了2011年主要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国家“623”工程重大专项的研究和驱动,以及技术方面的一些成果。2012年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拟举办油气-流体会议及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和流体地球科学新技术新方法交流会。

郭建秘书长对大家的工作交流做了小结,同时请大家对进一步开展好学会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为节省时间方便大家,利用中午便餐时间,与会人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本次会议增进了各专业委员会之间的交流联系,起到了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沟通信息,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会秘书处)


 

科普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

暨王平副理事长兼任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述职会议纪要

  


 

2011129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地球科学科普活动资源包》项目汇报会暨王平主任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述职会议在中国地质大学召开。航遥中心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苏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吴海成、国土资源部钱玉好、陈晦鸣、航遥中心周坚鑫、葛晓立、王晨阳、中国地质科学院李惠民、中国地质大学周洪瑞、任德华、厉大亮出席会议。会议由吴海成主持。

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航遥中心物探部主任周坚鑫首先汇报了中国科协项目《地球科学科普活动资源包》2011年的进展情况,主要介绍了2011年项目组在地球科学知识普及、防灾减灾和低碳环保科普宣传等方面所作的工作,并提出了项目组2012年的工作设想。

汇报后大家讨论热烈,提出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1.与各省地方学会和大学博物馆联合,把地球科学普及工作做大做强;

2.收集之前制作的各种资料,汇集到资源包中;

3.占领地学宣传,突出地球物理特色。着重宣传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全球变暖、军事地球物理等,做到深入浅出、形式多样,让大众理解地球物理学的作用与实际意义;

4.落实细化宣传大纲,做好规划;

5.下一步可考虑收集整理海洋地球物理、航空物探等领域的科普资料,添加到科普资源包里,并继续补充各分支学科的资料,不断更新和完善资源包的内容。

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苏枫宣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关于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变更的决定。为使科普工作基础更加扎实、工作人员更加年轻化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地球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经与国土资源航空遥感中心商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决定由航遥中心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平同志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希望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会的科普工作更上一层楼。随后,王平主任对科普工作委员会人员的组成和未来的工作提出了几点想法:

1.提议周坚鑫同志为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吴海成同志为科普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晨阳同志为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

2.争取在明年正月十五前召开新一届科普工作委员会全体大会;

3.发挥各省地方学会作用,发动业内专家和广大志愿者,共同推进地球科学知识普及工作;

4.争取利用央视平台普及地球物理知识,让更多百姓了解地球物理,同时扩大学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办出特色,打出品牌。

会议期间,到会人员参观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博物馆里展示的地球科学知识内容丰富且生动,大家对地质博物馆多年来给予学会科普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科普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研讨暨专家评审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的《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研讨暨专家评审会于20111226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研究”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2010年承担的中国科协科学交流平台项目。历时2年,按计划完成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研究报告和《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编写工作。

研讨暨专家评审会由刘光鼎院士主持,应邀出席会议的有39人,实到28人,其中专家评审组成员12人(以汉语拼音为序):常旭(研究员)、陈运泰(院士)、蒋宏耀(研究员)、刘宝诚(教授)、曲克信(研究员)、石耀霖(院士)、汪集暘(院士)、王平(教授)、许厚泽(院士,郝晓光代)、许绍燮(院士)、臧绍先(教授),其他方面代表16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主编郭建代表编委会向评审组和与会代表汇报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编写工作概况。基于地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多而又相对独立的特点,《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编撰遵循集中统一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专家顾问组指导下,编委会确定编写大纲和要求,遴选各个分支学科的撰写负责人,分别召开各分支学科研讨会,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承担相关部分的撰写工作。最后由编委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定稿。

会议对《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的编写方针和内容进行了讨论。专家评审组通过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学科史》专家评审意见”。专家评审组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要做好有很大难度。编委会在2年时间里,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完成了初稿,工作成绩值得肯定;同时,也指出了编写工作中的疏漏之处和存在的不足。希望编委会能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按照专家评审组意见,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

 (学科史项目组)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办好学术会议,进一步提高学术交流水平


 

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 20111117-20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成功举办,1119日晚举行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扩大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专业委员会委员、名誉委员或委员代表等约40人,会议讨论热烈,成果显著。

会议首先商定了2013年第十一届讨论会和2015年第十二届讨论会的举办地分别为新疆乌鲁木齐和湖南长沙,而后,对如何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发挥专业委员会作用,办好学术会议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进一步提高学术研讨会的交流效果。同时决定,从第十届讨论会开始,以后每届会议的论文集都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网站长期公布,以供同行参考。与会代表回顾和总结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历届会议的成功经验,特别是2008年成功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经验,针对当前我国学术讨论会举办形式和现状,以及就如何设置会议专题、如何更好的安排口头报告和poster展示、如何鼓励前沿科学问题的研究和鼓励更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参加会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代表认为,讨论会对提高学术交流水平,增进电磁法研究同行的学术观点和成果共享,促进学科水平提升均具有重要作用。会议讨论的主要热点问题如下:

1、关于确定讨论会专题

地球电磁学或电磁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和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每次学术讨论会都吸引了全国各个行业、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约二、三百位代表和近20名境外专家出席。会议论文涉及电磁法的理论、新技术、新设备,以及电磁法在资源与能源勘探、地壳上地幔结构、地震和火山等灾害监测、环境和工程勘察等众多领域的应用。会议认为,今后的学术讨论会应继续坚持设置具有普遍研究意义的科学专题的形式(一般为十个左右),吸引各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参会研讨,同时也要针对学科研究热点和应用需求、结合国际前沿研究、也可根据组织委员所在地的经济和学科发展状况,设置有特色的专题。如有特别需要,仍坚持可在两年一届的学术讨论会之外举行专门研讨会。

会议建议,要充分发挥专题召集人在征集、审核专题论文中的作用,并负责确定口头发言和Poster展示论文的数量和作者。根据学术讨论会不设分会场的惯例,同一专题的论文应安排在邻近时间段发言和Poster交流。大会则选择几个影响较大的专题,推选资深专家准备综述性报告(一般需提前一年多时间确定),安排在相应专题报告的开始阶段,发言时间适当增加。

2、协调口头报告和Poster展示

目前国内部分专家习惯于采用口头报告介绍研究成果,对poster展示重视程度不足。但会议时间有限,多数论文不能安排口头报告,若设置多个报告会场,会议代表则无法同时听取多个专题的报告,影响了会议的交流效果。

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不能安排口头报告的论文需做poster展示,口头报告和Poster应被视同具同等水平。组委会应安排相当的时间供与会代表阅读poster论文,开展交流。会议确定,在今后的学术讨论会中,口头报告的时间长度应为整个学术交流时间的1/22/3,余下时间为poster交流时间。

3、关于专题讨论会

借鉴第19届国际学术讨论会和其它学术讨论会的成功经验,会议期间,每天下午后半段安排约11.5小时进行论坛性质大会讨论。当天口头报告和Poster报告的专题召集人为主讲人(坐主席台),概述本专题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性成果、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等。与会代表都可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也可展开讨论和争辩。由此既能做到更佳的交流,尽量避免重复性研究,又能相互启发,促进电磁学科研究的进步。会议决定,从2013年第11届讨论会开始按此方式组织。

4、关于鼓励青年学者参会的措施

鼓励青年科学工作者出席会议,培养更多的高水平青年科研工作者,是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一贯宗旨。会议认为,应继续坚持优秀学生论文的评选和表扬工作,从本届(第十届)讨论会开始,做poster展示的学生论文也参与评选,根据大家的意见,在本次讨论会后评选出的10篇优秀学生论文中有3篇是poster展示论文。

本次扩大工作会议中,与会委员和代表对两年一届的学术讨论会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专业委员会和各届组委会应发扬改革和创新精神,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办好学术讨论会,促进学术交流水平的提高,促进地球电磁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

委员会赵国泽、汤吉、邓居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纪要


 

一.会议概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于20111017日至2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

本次大会实际与会人员96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9人。年刊《中国地球物理-2011》收录了930篇论文摘要。来自内地、台湾的学者和美国、日本等专家共570多人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其中大会报告14篇。

1017日召开了年会预备会议,到会的学术委员和各专题召集人商议了具体组织方案。

1018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致开幕词,并主持了第一阶段的大会报告。中南大学何继善院士作了广域电磁法研究的报告;中国气象局秦大河院士作了气候变化科学新进展的报告。王平副理事长主持了第二阶段的大会报告。中国石油学会贾承造院士作了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新成就与勘探地球物理学技术进步的报告;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厚泽院士作了精密重力测量新进展的报告;2011年度顾功叙奖候选人、中国石化油田部朱铉作了物探技术在川东北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

下午,分两个会场继续进行大会报告,分别由常旭副理事长、郭建秘书长、黄清华教授和倪四道教授主持。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研究员作了我国深部探测(Sinoprobe)新进展的报告;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和平研究员作了高精度超导重力仪器在地球内部动力学和结构的应用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史建魁研究员作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科学研究所曹晋滨教授作了地球磁尾动力学观测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捷教授作了近地表问题的新挑战以及世界各地石油勘探的应对方案实例的报告;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关达研究员作了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地震技术的报告;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作了地震电磁现象的物理学研究的报告;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研究员作了中国大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调查现状与前景的报告;Caltech韦生吉博士作了“Sources of shaking and flooding by the Tohoku-Oki Earthquake, a case for thermal pressurization”报告。

同时2011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裴顺平、马坚伟、周义军、敖红和王彦飞也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这些大会报告从不同的专业方向阐述了地球物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国家需求和基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专家们对技术热点的精辟分析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的兴趣,报告之后的讨论互动非常热烈。

1018日晚召开了理事扩大会议,50多人到会。会议由陈颙理事长主持。会议审议和通过了郭建秘书长作的工作报告;陈颙理事长代表两奖评审组汇报了2011年傅承义奖和顾功叙奖获奖的推荐经过和评审情况,到会理事用掌声对获奖人表示祝贺。到会理事就学会工作和学科进展发表了中肯的意见和积极的建议。

1018日晚举行了首届“Townhall meeting”,邀请了天津超算中心朱小谦作了天河一号及其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报告,倪四道教授和薄万举研究员主持了会议。会议以2010年世界排名第一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性能及其应用为主题,互动讨论气氛热烈。首届Townhall meeting吸引了会议70人左右学者、学生参加。

19日晚830召开《地球物理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编辑委员会,主编刘光鼎院士主持了会议,编辑部主任、专职副主编刘少华编审做了2010-2011年度工作汇报。把编辑部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期刊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存在问题和下年度工作计划向编委会做了详细汇报。

在编委会指导下,编辑部圆满完成了2010年度《学报》中英文版的编辑出版任务和2011年度计划内任务。执行并完成了本刊承担的中国科协、国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出版委员会资助的中国精品期刊工程项目、国家重点期刊专项等期刊研究项目2010-2011年度任务。

在过去一年里,《学报》密切关注和追踪我国地球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和前沿课题,刊登了一大批代表我国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学报》的出版能力不断提高,出版时滞不断缩短,目前,已经使发表周期提高到8-10个月左右。《学报》持续注重学术质量,不断提高本刊的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学报》的文献计量指标继续保持高位,本刊在国内地球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继续保持期刊领衔地位,在国际地学期刊界中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学报》把加快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 信息化建设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2010-2011年度,完成了期刊网站(http://www.geophy.cn )系统升级,平台的多刊协同稿件远程处理系统、网刊发布系统和征订发行广告管理系统等均可在线使用,实现了作者、审者、编者的在线互动,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功能。完善了作者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完成了1954年以来的本刊文献数字化整理工作,实现全文网上发布。预计到明年初,将实现本刊1948年以来的全部期刊全文上网。

在汇报成绩的同时,刘少华汇报了编委会有关增补新编委方面的进展情况,在年底之前,一批关心和支持学报工作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将补充到编委会中。 他也汇报了《学报》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难。与会编委们认真听取了工作汇报,肯定和赞扬了《学报》编辑部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并热烈讨论学报的发展和改进,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好建议,如可进一步发挥编委会的作用,由专门副主编或执行副主编负责组稿和审稿;在期刊的国际化方面编委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20日晚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各专题负责人举行座谈,交流学术专题论文组织、大会办会经验。与会代表积极开拓思路,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议气氛认真而热烈,体现了专家学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科发展研究工作的高度支持与肯定。为学会扩大学术影响范围,增强服务能力出谋献策。

大会期间,在16个会场进行了27个专题的学术交流会,其中包括一个国际专题。

通过学术研讨会的讨论和交流,在专题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奖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51位学生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他们是:丁  霞、程黎鹿、姚  路、李  超、潘小青、吴文芳、易治宇、李义曼、李展辉、詹林森、刘文劼、于英杰、乔彦超、王永明、郑  亮、程  旭、路  珍、孟令媛、金笔凯、龚  萱、卜玉菲、李智超、陈海潮、汪文帅、潘昱洁、公绪飞、罗先中、李志娜、黄光南、方  刚、刘国昌、胡卫剑、谭尘青、鲁明文、刘志远、马  啸、谢宋雷、陈卫营、魏文薪、徐贤胜、李  琼、相龙伟、周  新、陶  伟、区家明、牛雄伟、拜  阳、秦志亮、卫小冬、徐小波、胡 

按照《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评选办法》,此奖评选工作委员会对第一轮评选出的有效候选人的申请和推荐材料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评审,经过无记名投票,最后遴选出5位申请人作为“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他们是:郭良辉、刘洋、刘洋、杨挺、游庆渝。

年会期间,开展了成果和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包括地震观测仪器、地质地球物理仪器制造业、勘探部门研制的设备,与会代表对参展产品有浓厚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经过四天的学术研讨,第27届年会于1021日闭幕,闭幕式由秘书长郭建主持。27届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倪四道教授做了年会总结报告。郭建秘书长宣布了“2011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27届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名单,王绪本教授代表刘光鼎基金会对“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作了介绍,刘光鼎院士、姚振兴院士以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赵国泽研究员为5位“2011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5位“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获奖人颁发了奖金和证书,为51位学术大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颁发了证书,并合影留念。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第27届年会设27个专题,安排在16个会场进行学术交流。专题设置如下:

1. Advances in the Geophysics of Asia 2. 地壳流体与地震预报、成矿成藏及碳封存;3. 特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4.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研究进展;5. 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6. 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7. 电磁方法研究与应用;8.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9. 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10. 地震学与地震构造学;11. 区域尺度重复震源探测;12. 计算地震学研究进展;13. 地球介质各向异性;14. 中国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与减灾对策;15.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16. 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17.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18. 储层地球物理;19. 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地球物理;20.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探查;21. 工程地球物理;22. 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23. 地球重力场变化与在地学中应用;24. 地磁与高空物理;25. 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26. 海洋地球物理学;27. InSAR技术与地壳运动。

(二)学术成果

本届联合学术大会展示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突显了新技术手段对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性。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11-2012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在本届年会学术交流和讨论中有以下的特点:

1)研究成果较多。今年年会上报告了许多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大国际合作课题,国家和自然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等各方面有出色的成果。与会代表展示了基础研究中的大量进展和新颖的观测及技术手段,办一流的学术会议,要靠我们的科研成果来争取;

2)关注热点、前沿问题,本届年会部分参会代表来自我国台湾地区和美、日等国家,为大会带来了国际最前沿的新理念,会场讨论气氛热烈,在推动国际交流方面向前迈出了一步。

3)各个专题学科交叉融合且规模宏大,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交流,相近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启迪,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方式,分析了新形势下理论技术结合发展的新需求,共商合作机制。

通过本届联合学术大会还看到以下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地方:

1)学科创新方面还略显不足。

2)适当规范专题邀请报告的设置,使其更好地发挥提高学术报告质量的作用。

三.本届年会的特点和对

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中青年地球物理学家,特别是青年学生已经成为会议的主体,工作在各前沿领域;会议注册人数、现场报告数、学生报告数均创历届新高,是学科不断发展的希望。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今年联合学术大会反映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

(1)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进一步整合、优化专题的设置。

(2)进一步加强年会的国际学术交流,多邀请国外及港澳台专家参会,提升我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的国际影响力。

(3)如何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到会报告比率及交流效果等。

(4)加快年会的网络化进程,实现在线投稿、审稿及报告日程安排等;逐步推动展板报告。

(5)会议期间组织中青年物理学家座谈讨论会,鼓励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

四.致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7届年会由学会承办,会务组以及近20名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学生志愿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多年来热心服务而精于专业的专题召集人。高水平的召集人队伍是学术会议成功的关键,感谢他们对学术大会的热情关怀与一贯支持,使会议的学术水平稳步提高,影响逐年扩大。

各专题总结将在学会网站(www.cgs.org.cn)和2011-2012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组织委员会)


 

重磁电(北京)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小结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承办,康菲石油公司、Zonge公司、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SinoProbe专项办公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AGRS公司和劳雷公司等单位协办的“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avity, Electrical & Magnetic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重磁电(北京)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1011-13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平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远道而来的各国专家、学者和官员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发展历史和工作情况,并指出:中国在油气勘探、金属矿产勘探等领域利用地震、重、磁、电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地球物理在深部找矿和三维地质填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讨会分4个主要论题:重磁电方法及技术;仪器(土地、海洋、航空及钻孔)和现场数据采集;处理、模型、解释算法;综合解释和联合反演等方面。收到学术论文近113篇。70位国外专家和180多位国内专家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73位专家和学者作了口头报告,24位专家和学者做了张贴报告。

参会的国内专家、学者代表涵盖了与地球物理相关的主要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事业单位,国外代表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埃塞俄比亚、法国、德国、印度、伊朗、科威特、马来西亚、秘鲁、罗马尼亚、沙特、英国和美国等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会人员层次高、学科涵盖面宽,加上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对此次学术会议的影响和学术交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会议得到了SEG的高度评价,SEG主席和执行主席专门与本学会的相关领导就下一步SEG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本次会议管理上采用国际会议惯例,食宿自理,凭代表证听会,保证会场秩序,提高会议质量,收效良好。会上还与到会的AGU候任主席取得了联系,并在AGU年会上与AGU主席、执行主席和候任主席等商议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

                                                                                            (大会组委会)


 

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纪要


 

20111117-20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华理工大学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在江西省南昌市成功举行。

参加本次学术讨论会的代表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核集团、中石油、中石化、中煤科工集团等20多个行业和部门,以及东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长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乌克兰等国内、外地球电磁学者共计约300人。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亲自到会,在开幕式发表的讲话中对各届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勉励地球电磁学界的科研人员要继续努力,把两年一届的学术讨论会办得更好,为地球电磁学同行创造更加高效、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作为本届会议的地方组织单位拥有我国唯一一所核技术专业的高校,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刘庆成教授发表讲话,介绍了该校利用地球电磁学在核工业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并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到访东华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在讲话中强调了办好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的重要性,提出了改进学术讨论会的建议和设想,并勉励青年研究人员,要不求虚名、认真钻研、扎实工作。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晓勇、长江大学副校长胡文宝、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平、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总工程师何展翔、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蔡刚、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张训华以及来自俄罗斯的Ivan Varentsov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开幕式由东华理工大学核工程技术学院院长邓居智教授主持。

本届讨论会共收到中英文学术论文详细摘要共120多篇,大会口头报告60篇,其中外国专家报告5篇,Poster交流62篇。围绕迎接电磁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主题,就青藏高原及其它地区深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人工源电磁法模型研究和应用、电磁仪器与观测新技术、岩石物理与实验研究、电磁资料处理及正反演、成像研究、电磁法在能源、资源勘探、工程与环境、地震等灾害中的应用研究、海洋电磁法研究及其它方面的研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本届讨论会中的口头报告和poster 论文反映了当前地球电磁学科的前沿研究,展示了地球电磁学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新的应用成果,例如,针对中国天山和西天山的深部变形和隆升机制、玉树地震区等断裂带的深部构造开展的研究;资源和能源勘探中的地面、航空、井中及海洋等电磁法理论、数据处理和正反演研究;油田开发中的四维电磁应用研究;基于先进的代数多重网格、归一化比例函数、积分方程法、有限元模拟等先进算法开展的电磁法二、三维正反演计算及并行算法实现的方法研究;以及大地电磁和地震资料的联合反演,瞬变电磁法中含地形的三维正演计算、框边效应,含源的声频大地电磁法的计算,和近场效应的处理方法研究。此外,研究成果还包括利用多偶极源实现张量声频大地电磁法的新突破,各向异性介质的正反演及其岩石物理实验,国产化电磁探测新仪器的研发,以及各种电磁方法在资源与能源勘探、工程与环境、地震等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等。会议报告还展示了地球电磁法在新理论、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地球电磁学在未来发展中应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加强方法研究和地质解释紧密结合的要求。

本次会议继承了历届讨论会均提倡的鼓励中青年学者、学生代表进行学术交流的优良传统,并在本次大会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次大会吸引汇聚了电磁界大量的青年学者、学生出席会议并作大会口头报告,在科技论文、口头报告及Poster报告中青年人数的比例均超过40%。另外,本次大会共评选出了10篇学生优秀论文。

会议期间,专业委员会召开了扩大工作会议,听取了2013年将在新疆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筹备情况报告,同时对2015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举办地点进行了讨论。

此外,会议会务组在此次扩大工作会议中也分享了组织和筹备本届电磁会议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对本次会议过程中的困难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祝愿下届会议更加成功。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邓居智、汤吉、杨海燕)


 

2011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纪要


 

2011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于2011122-4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来自地震、气象、水利、海洋、有关院校、科研院所的52名专家、学者到会交流。

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预测总结、工作报告等53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办公室主任苏枫、“623”项目组专家李德威应邀出席了会议。郭建秘书长在开幕式上讲了话,通报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110月在北京召开的重磁电(北京)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在长沙召开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7届学术年会的盛况,以及组团参加SEG年会的情况,与会者很受鼓舞;2012年将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换届之年,请全体会员给予关注和支持。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耿庆国致开幕词,他指出:我们聚会在北京工业大学,总结、交流2011年国内重大天灾的预测,研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要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的做好预测总结,以不断提高预测水平,取得减灾防灾实效。

本着这一要求,全体与会代表对2011年的预测进行了科学求实的总结。会议安排了大会综述报告和专题报告,先后有30人在会上做了报告。耿庆国主任做的“2011年全国地震形势的预测意见对应情况的总结报告,对本专业委员会20114月上报的综合预测意见中对地震的预测效果进行了客观求实的说明,也指出了漏报的事实;徐海亮常委明确指出了21世纪以来我国南方出现干旱加剧的趋势;曾小苹常委以用数据和观测结果,说说2012年前后的地球为题,来澄清社会上有关地球在2012年将出现大的灾变的说法,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会议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就如何评价我们的预测效果进行了探讨。上海市地震局原副局长、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林命周所作的磁暴月象二倍的预测效能评估的报告,是他多年来对磁暴二倍法预测效果跟踪研究的总结,资料翔实,数据可靠,立论清晰,得到了好评。林命周先生从上世纪90年代就立题开展预测效果评估的研究,曾于1995年向国家地震局提交了地震预报评分的模糊教学方法的研究报告。与会者认为预测效果的评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开展其研究,并应用于实际,以正确评估我们的预测效果,代表们还提出评估要科学、客观、实事求是。

会议发言踊跃、讨论热烈。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代表提出建立丝绸之路防灾减灾联合会的建议。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朱建国先生作了重要发言,与会者深受教育。

会议期间,于123日晚由耿庆国主任主持召开了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24人(其中委员19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就王涌泉顾问对黄河枯转丰及近7年水情展望与对策的建议进行了讨论。鉴于黄河已是48年没有大水了,应引起重视,会议决定成立以任振球为组长、徐海亮为常务副组长的专家预测组,并请相关专家参加。

全体与会代表对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对会议的资助表示感谢!对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为会议的辛勤、周到的服务表示感谢!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2011年矿山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纪要


 

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关心下,在有关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1年矿山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与新技术研讨会,于20111223 -24日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委员和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教授首先致欢迎词,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矿山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委员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矿山地球物理的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于喜东总工程师作为企业代表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结合企业需求对本次会议提出了要求和期望。会议由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程久龙教授和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公司地质处解奕炜处长主持。

会议共宣读了7个专题报告,分别是:(1)吉林大学林君教授的《核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山水害探查的可行性》;(2)中国矿业大学于景邨教授的《井下瞬变电磁法探测技术及应用》;(3)中南大学汤井田教授的《基于有限元-无限元耦合的三维电磁数值模拟,兼论CSAMT数据质量》;(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谭捍东教授的《电磁法三维反演研究的新进展》;(5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吴燕清所长的《矿井物探技术的发展与问题》;(6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朱国维教授的《矿井物探技术研究与实践》;7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杜文凤副教授的《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参加会议的委员和代表针对专题报告和矿山地球物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希望借助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加强矿山地球物理学术交流,促进矿山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在沪成功举办第十届学术年会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于20111013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思南楼901室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作为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的组成部分,得到了上海市科协的指导与关怀。年会的主题是地球物理信息的获取技术与应用”,年会上共收到优秀论文27(汇编成册,发至个人),涉及大地测量、地震活动性评估、气象灾害预报、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和城市环境监测,主会场上先后发表论文6篇。

名誉理事长、著名的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作了“大地测量学与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上海地震局资深研究员朱元清教授作了“地下异常体物性变化及台站相对位置对分辫异常体信息影响初步探讨”,学会理事长、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耿建华教授作了“油气田开发与CO2地质封存过程监测”的演讲,精彩的报告获得了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由于时间关系,其它论文将择日在同济大学海洋楼报告厅发表。

                                                                   (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方连璋、王德成供稿)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举办充分发挥

地球物理技术在采空探查中的作用学术茶座


 

2011128日上午,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在省科协七楼会议室举办了以充分发挥地球物理技术在采空探查中的作用为主题的学术茶座。山西省科协学会部苗洪泽部长、办公室主任刘秉奎主任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共18人参加了茶座。王俊业理事长主持会议,苗洪泽部长讲话。苗部长充分肯定了地球物理工作者在山西采空探测中做出的成绩,并表示将把大家反映的问题和建议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上去。

参会专家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在采空区探查中所完成的工作成果及经验教训,一致认为在山西煤炭资源整合、重组期间,地球物理工作者在查清老窑、矿井采掘中防水、灾害调查、预防水患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山西煤炭地质局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110份就完成了100km2 1万多个点的电法勘测工作,为地面沉陷、变形、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和移民搬迁司法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了充分发挥地球物理技术在采空探测中的作用,专家们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积极建议。

一、政府应规范采空探查市场

煤矿招标不是从解决问题出发,而是为了省钱,走过场,以便拿上勘查报告到国土资源部门办理采矿手续。因此,在采空区探查项目招标时,往往是低价中标,很少考虑技术方案。本来需要20万元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压到10万元 ,结果,大大减少工作量,降低测网密度,减少综合探查方法,方法单一,导致很多隐患漏网,不能查出来。事实表明,工作做得多,隐患就查得清。另外,不少煤矿不根据采空区探查规范来做工作设计,勘查报告资料不做审查,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净化采空区探查市场势在必行。市场应尊重科学,政府需联合国土部门、省科协,制定一个技术规范,拿出一些强制性管理的办法,成立一个专业机构来管理和审查,如采空探查专业委员会等。

二、强对采空探查人员的技术培训,持证上岗

不少专家提出,近年来,由于采空探查市场大,很多人不懂地球物理技术的人员也来承担野外勘查工作。由于没有技术准入制度,真伪难辨,勘查质量难以保证。这样下去,类似王家岭那样的突水事件再所难免。

针对上述问题,勘查人员应市场准入,持证上岗。政府应建立一个培训机构或委托科协、理工大学,对采空探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勘查人员应获得相应的采空探查资证。

三、政府应加大采空探查科研项目立项力度

近年来,面对省内大范围的采空区,很少由政府立项支持的关于采空探查的科研或攻关项目。山西省有这么大这么多的生产隐患,没立项、没支持。生产单位不愿意搞研究。政府应该支持专业人员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好好总结研究,通过地球物理学会或其他专业部门,加大科研项目立项的支持力度,组织技术攻关。

采空区探查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如野外工作的布置、仪器选择、方法参数采用、资料分析等,都需要深入研究,提高采空探查的针对性和准确率。没有专项研究,忙于完成生产任务,很难提高采空探查技术水平。

会后,省科协领导表示,要把这次茶座反映的问题,及时向政府反映上去,充分发挥地球物理技术在采空探查中的作用。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参加保护水资源科普活动


 

917日上午,山西省2011全国科普日暨第八届科普三晋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太原龙潭公园拉开帷幕。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冒着霏霏细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

欲见河山千里绿,先保大地一寸土保护水土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山西省今年科普日的主题为坚持科学发展,节约保护水资源,紧扣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际,是科技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围绕这一主题,推动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全民节水行动,向广大公众宣传节约水资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从而在全省上下形成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良好社会风尚。宣传节约能源资源、安全生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知识,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节约用水的观念。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在太原龙潭公园的科普宣传活动中,展出了五个版面的图片文字,向群众散发了宣传品800份,介绍了地球物理勘查与科学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关系,宣传了地球物理技术在水资源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和配合政府在饮水解困工程中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饮水安全所做出的显著成就,并热情地解答了群众提出的问题,使社会各界对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完成

晋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与研究项目

 


 

由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承担的决策咨询调研项目晋中盆地地热资源调查与研究,于201112月底完成,1229日在省科协通过验收。

项目组接受项目后,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分析研究的方法,对晋中盆地12个县市区的地热开发利用现状、地热条件、发展前景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地热勘测规划、利用管理等方面向政府提出了建议。

本次调查表明,晋中地热资源丰富,12个县、市、区中, 75%的地区均有地热深井资料。已开地热深井15眼,深度大于1500m,温度5077℃,日出水量大于900吨。对调查区的地热条件分析表明,晋中地区具备地热生成的构造条件和岩浆活动条件,具备源、通、储、盖四大备要素,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前景;水文地质条件表明,由于山前断裂及盆地内构造发育,大气降水和部分地表径流可顺地形流至断层破碎带内,进而入渗侧向补给下伏基岩含水层中地下水,同时因断层两盘岩石的导水性弱,地下水则沿断裂带向深部循环,有利于补给深层基岩地下水。

本区地热开发基本起步于2000年以后,且重点是近2005年以后,因此,加大调查区的调查、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地热在疗养、保健、环保、食品、温泉农业、养殖等方面的效益,具有广阔前景;

地热开发,为山西旅游升温带来良好商机。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太谷梅苑山庄的地热开发,必将大大推进旅游事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调研报告向政府提出如下建议:增加地热资源勘查研究项目的立项;建立统一的地热管理体系,由勘查部门完成晋中盆地的地热分布及开发利用前景图,建立地热资料数据库;建立地热开发自动化监测控制系统;政府有关部门应配合地热开发单位,保护地热资源,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地热资源;开发与管理必须通盘考虑,统筹兼顾,防止重开发利用忽视管理工作

山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消息:

 

.我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卫星研究员于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29日结束的旧金山2011年美国地球物理秋季年会上,我会理事、第六届和第七届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因在古地磁学领域广泛而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在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的杰出领导才能,荣获2011AGU Fellow(会士),成为中国大陆首位获此殊荣的地球科学家。

全球共有六十位杰出的地球科学家荣获此项荣誉,分别来自欧美、中国、日本等。

 

三.我会推选的中国科技大学汪毓明教授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

(季 刊)

  2011             4              总第114

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编辑出版:《会讯》编辑部

编:曲克信                                         本期责任编辑:苏

编:100029                                                 行:苏

址: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编辑部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学会网址:http:www.cgs.org.cn                         电子信箱:zgdqwl@163.com

  北京内部报刊准印证第Z1567-98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