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09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出台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的若干意见

学会工作

2010年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换届暨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疑难问题研讨会议纪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告

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名词审定会议纪要

勘探地球物理名词审定一审协调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项目勘探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空间物理学地球

内部物理学地电学分组讨论会纪要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工作简报

一次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

学术交流

25届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总结(纪要)——  地球介质各项异性海洋地球物理

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地球电磁法研究与应用地磁与高空和空间天气与人类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地球重力场研究与应用21世纪地热研究与应用深部流体

与油气藏金属矿藏的形成与预测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ASEG)签署合作协议

行星/地球物理与工程e—Science沙龙

科技信息

坚持科学发展,走进低碳生活

希望科学家登上科学讲坛

地方学会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纪要

报道

第四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成功召开

多尺度大陆地球动力学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郭老八十寿辰随笔

通知

关于举办《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昆明)培训班的通知(第一号)


 

 

 

中国科协出台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00728

 


 

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努力在决策咨询实践中培养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按照中央书记处关于把科协组织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的要求,中国科协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决策咨询工作、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的重要意义

1.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是中央赋予中国科协的重要任务。科学决策是科学发展的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最大限度地集成社会智慧,研究提出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解决方案,是科学决策的核心和关键。科协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在人才、智力、组织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应当而且能够在开展决策咨询、积极建言献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团结带领科技工作者从自身专业特长和学科优势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广泛交流研讨,形成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努力把科协组织建设成为自身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广泛、决策部门认同的国家级科技思想库,是中央对科协工作的要求,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科协组织的期待。

2.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是更好坚持“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的内在要求。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最大的资源是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最大的特点是网络健全、地位超脱。科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注重通过务实有效的科学素质工作促进智力优势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也要注重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会学术工作把智力优势转化为对科技工作者富有吸引力凝聚力的学术交流活动,更要注重通过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促进智力优势转化为服务科学决策的建言献策活动,把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巩固和坚持“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的基础上,构建起科学普及、学术交流、人才举荐、决策咨询协调发展的工作格局,不断推动科协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3.突出特色和优势是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紧紧围绕“科”字做文章,围绕科技工作者做文章。在组织形式上,每个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都是党委政府的科技思想库,从下到上共同构成一个科技特点突出、科协特色鲜明、资源共建共享的金字塔型思想库系统;在工作机制上,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发挥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在功能定位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决策咨询需求,促进科学决策,引领社会思潮,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高决策咨询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4.在服务大局上选好题目。要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为开展决策咨询工作的立足点、着眼点和切入点,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问题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组织网络优势,加强决策咨询,积极建言献策。党和政府关注什么问题,就动员和组织科技工作者研究什么问题;对一些已经有苗头、尚未形成倾向性但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潜在重大影响的问题,要超前部署,深入调研,拿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党和政府高度关注而且需要科协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要积极工作,跟踪动向、把握趋势,及时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5.依靠和围绕科技工作者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尊重科技工作者在决策咨询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科技工作者从本学科和专业领域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组织科技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参与国家科技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国家事务的政治协商、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发挥好科技工作者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重要作用。搞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及时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工作者在就业方式、业务方向、生活状况、流动趋势、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准确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呼声。积极做好发现、凝聚、培养、举荐、使用决策咨询人才各项工作,遴选一批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决策咨询能力强的专家,纳入“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库”,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6.注重科学理论和国情实际的有机结合。科学的方法是决策咨询的灵魂,准确和可行是决策咨询的生命。要引导科技工作者把专业知识与决策咨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既要立足于本学科、本专业发现问题,又要拓宽视野,超越学科和专业的局限,努力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全局看事情想问题提建议。要把专业理论和国情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在学理上深入分析问题,又要从我国国情和工作实际出发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要严格遵循决策咨询工作的规律、原则和程序,引导和组织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科技工作者联合协作,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方法,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7. 把加强成果提炼作为提高决策咨询质量和水平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决策咨询成果提炼工作,以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基础,建立健全学术交流成果提炼转化机制,鼓励和支持重要学术活动安排一定比例经费专门开展成果提炼工作,推动学术研讨成果及时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大调研成果提炼力度,充分发挥小型会议研讨在成果提炼中的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邀请熟悉政策背景、决策咨询能力较强的专家学者、从事实际工作的负责同志和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有关同志参加研究讨论,汇聚各方智慧,凝炼观点建议,努力形成有份量、有影响、可操作的决策咨询报告。

8.打造决策咨询品牌。加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建设,完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制度,每5年开展一次面上调查,每年进行若干专项调查,及时准确了解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变动特点和发展趋势。定期研究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为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言献策。整合科协系统决策咨询资源,办好《科技界情况》、《科技工作者建议》等决策咨询专刊,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科学决策咨询品牌。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建议报送、跟踪、反馈机制,定期汇总通报信息采用情况。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大力宣传优秀调研成果和优秀决策咨询专家,扩大科协决策咨询工作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系统集成,扎实推进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

9.发挥好学会在思想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学会会员围绕学科发展中的重大前沿问题、相关专业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以及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等问题,举办小型高端前沿专题论坛,深入研讨交流,提出学科发展方向和重点难点问题,对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潜在突破口作出判断,提出建议,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创新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方法,在统筹考虑学科专业、学术观点、部门和地区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组织科技工作者主动承接科学论证、项目评估、行业标准制定等任务,参与重大工程项目、行业技术标准的咨询研究和决策论证。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学科发展中的经费规模、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等重大政策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学科调整、学科规划和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参考。

10.充分调动地方科协推进思想库建设的积极性。畅通地方党政部门与科技工作者之间沟通联系的渠道,及时向科技工作者转达当地党政部门的决策咨询需求,提高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探索搭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决策咨询平台,完善专家月谈会、季谈会机制,鼓励开展调研月等活动,承办好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和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建立与党政部门政策研究机构定期联系机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立法调研和立法咨询,发挥好政协科协界作为重要决策咨询平台的作用,推动调研成果直接进入党政部门决策程序。畅通科技工作者建议报送渠道,省级科协和有条件的地市级科协原则上都要创办一份决策咨询专刊,重大问题可通过中国科协专刊上报。

11.建立健全系统集成和成果共享机制。建设中国科协决策咨询工作平台,整合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信息系统,完善决策咨询选题库、数据库、专家库、成果库,面向科协系统开放使用。研究制定中国科协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工作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搭建决策咨询资源共享平台和远程合作网络。定期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征集决策咨询选题,筛选立项,择优资助。建立科技工作者建议征集制度,每年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与科技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定12个主题,面向海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征集优秀建议。建立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决策咨询成果报送制度,凡完成的重要决策咨询成果应及时报送中国科协。建立优秀调研成果出版资助制度,面向科协系统定期组织开展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活动,择优资助出版。

四、加强统筹协调,为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提供有力保障

12.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全国学会和各地科协要加强对决策咨询工作的领导,充实干部队伍,建立起科协系统上下联动、沟通合作的决策咨询协调机制。及时总结交流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将决策咨询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范围,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决策咨询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为做好决策咨询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物质保障。加强科协系统研究机构建设,健全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管理制度,为科协开展决策咨询工作服务。

13.加强决策咨询能力建设。开展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试点,每年选择若干工作基础较好的全国学会、省级科协和一批决策咨询团队,给予经费支持,鼓励探索建立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决策咨询模式。实施学会决策咨询资助计划,每年遴选资助一批学会开展专题决策咨询活动,打造学会决策咨询品牌。加强决策咨询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重大项目带人才成长,努力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既懂科技经济又能胜任决策咨询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建立中国科协与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决策咨询人员上挂下派的交流制度,定期举办决策咨询培训班,选编出版教材,提升科协系统决策咨询能力。

14.加大宣传力度。把调研工作和宣传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科协思想库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树立科协鲜明的科技思想库形象,进一步提升科协决策咨询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加强科协理论研究,创办《科协研究》专刊,发挥好《科技导报》在促进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科协文化建设,推动形成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关心支持决策咨询的良好氛围。办好中国科协网,拓展即时访谈功能,介绍科协系统决策咨询的主要做法、突出成绩和最新动态,展示科协决策咨询工作的新形象。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会议于201062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

会议由滕吉文主任主持,杨文采院士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三个主要议题进行了讨论:1)提议赵文津院士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动力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22010年中国地球物理年会与大陆动力学有关专题的工作;3)组织2010年度专题学术研讨会和其它相关事宜。

一、赵文津院士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在“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的创立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会议一致通过聘请赵文津院士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的提议。

二、经过认真仔细的讨论,与会委员认为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研究领域宽、涉及范围广的优势,每年组织召开12次有针对性的学术专题研讨会;每两年左右与国际上相关研究领域的组织进行合作,以组织参加或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的方式,开始广泛深入的国际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发展。经讨论决定,由张中杰研究员负责国际学术交流的调研、组织和会议筹备等工作。

三、根据本专业委员会的特点,会议就成立相关学术组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拟成立以下专题学术组:1)地壳上地幔探测学组,由王椿镛、颜丹平、魏文博负责;2)地球形变与动力学学组,由谢富仁、吴建平、熊熊负责;3)地球内部过程与数值模拟学组,由石耀霖、蔡永恩、张健负责。

四、为更好的推动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气氛,及时总结、宣传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内容,决定每年年底前出版一期专委会年刊。年刊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讨论、学术争论、学术新观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主要问题以及专题讨论会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创新性成果等。

五、关于2010年的学术活动安排,经讨论,2010年度共计组织三次学术活动:

1参与20108月中国岩石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五届国际岩石应力研讨会”。

2)专业委员会参与发起国土资源部、地科院于2010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法合作30周年纪念和学术活动。

320109月中上旬在北京召开“巴颜喀拉地块及其活动特征”专题讨论会—本专委会组织,会议主要内容包括:(1)巴颜喀拉地块及周边的地质构造背景;(2)青藏高原东缘的壳幔构造和深层过程;(3)地表及深部变形特征和壳、幔应力状态;(4)地震活动和强震孕育和发生过程。(5)其它相关研究成果交流。

4)组织并主持201010月在宁波召开大学会年会中本专题的学术讨论。

六、会议还就吸收新委员的事宜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尽可能的吸收地学界其它学科的专家学者,以更好的研究和探讨地球大陆动力学的问题。会议责成秘书处及时与有关专家学者联系。

为更好的宣传我们的学术活动,用我们的专业知识、研究成果回报社会。杨文采院士等建议,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优势,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宣传活动,可以联合(例如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会等活动。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工作会议于201091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高级顾问、工程院院士赵文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办公室主任苏枫、第八届委员会顾问、委员、正副秘书长及代表近40人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由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王琪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讲话,他对第八届委员会工作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挂靠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八届委员会的领导下,全面完成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各项工作。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王小牧做工作报告,从4个方面对八届委员会自换届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1、顺利完成了换届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机构;

2、加强与地方学会及其他专业委员会的联合,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科组的作用,对共同感兴趣的学术、技术问题进行交流;

3、结合各委员单位生产、科研实际,积极开展技术培训;

4、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面启动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

报告就下步工作提出了建议,报告指出: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将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直接领导下,不断集成有限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加强各专业联合,通过巩固、完善、总结和提高,形成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发展新格局,切实增强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保持与地方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的经常性联系,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2、继续支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所属各委员单位、各网员单位及各专业学科组的活动;

3、紧密跟踪,共同探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

4、继续做好“傅承义奖”和“顾功叙奖”的推荐工作;

5、全力配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完成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的各项工作。

会议还进行了以下议程:

1、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惠民宣读了《关于增补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的通告》及《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学科组活动暂行规定(草案)》;

2、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科技信息网刘玉乾、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张志清、中国冶勘地球物理勘查院总工戴继舒及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技发展部主任张少华分別代表工程物探专业学科组、金属、非金属勘探专业学科组、能源及油气勘探专业学科组作了工作汇报;

3、赵文津院士做了专题报告 -- 深部金属矿产探测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与会代表结合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充分肯定了第八届委员会的工作,一致认为: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文字简练,总结全面,重点突出,不仅对前期的工作进行了客观的总结,还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思路,通过各专业学科组工作汇报,可以看出,各专业学科组织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各项活动积极踊跃,并能积极主动结合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学会这个平台,进行了跨学科、跨行业的学术交流、技术应用和推广,实现共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委员们同时也表示,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为各委员及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真正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希望专业委员会今后要多组织内部交流,加强专业委员会内部联系,增设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人才库,打造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学术会议的品牌,发挥勘探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努力实现工程物探大联合。

会议一致通过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关于增补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的通告》及《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学科组活动暂行规定(草案)》。

王小牧主任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说:首先感谢各位委员单位及委员对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一如既往的支持,本次会议时间虽然很短,但内容非常丰富,会议期间代表们听取并审议第八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了《增补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通告》及《第八届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学科组活动暂行规定(草案)》,各专业学科组还进行了工作汇报,各位代表们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心声,给专业委员会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本次会议开的很成功,第八届委员会将根据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做好专业委员会的各项工作。

王小牧主任还强调:学会要靠大家支持,希望有更多的老同志参与进来,同时也希望增加更多的年轻血液,只要大家热衷学会工作,只要单位积极推荐,专业委员会都热烈欢迎;委员会将尽全力搭建好这个交流的平台,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学会将尽力为大家提供好服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学会工作做得更好。

会议在友好、轻松、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

暨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疑难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承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暨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疑难问题研讨会,于2010914~16日在郑州召开,来自水电、铁路、煤田测井、公路交通、城建、石油等系统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74个单位1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廖义伟教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时明立教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主任委员赵永贵研究员,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方盛明教高,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理事长曾宪强教高,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科技信息网理事长薄会申高工,煤田测井联合会秘书长孙少平高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院长徐义贤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给大会发来贺信。

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冷元宝教高主持。开幕式上,廖义伟副主任首先致辞,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充分肯定了工程地球物理工作的成绩,并对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之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时明立院长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词,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大会。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也向大会致辞,赵永贵主任宣读了刘光鼎院士的贺信。

专委会换届工作是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开幕式后,赵永贵主任做了第二届专委会工作总结;会议审议了专委会章程;对委员资格进行了审查、确认和登记,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委员会和领导集体,并成立了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专家委员会。

915日上午,第三届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曾宪强院长主持了上半场会议。曾宪强教高首先宣布了专委会组成,宣读了新一届专委会领导集体名单、专家委员会名单。随后进行了中国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疑难问题研讨会。研讨会上,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地勘岩土公司的李坚副总工就铁路工程中存在的工程物探难题进行了介绍,归纳出隧道掌子面超前预报,路基、桥隧安全评价,勘探资料综合分析等8大类难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物探测试分院王波院长就水利水电工程物探的现状、特点进行了介绍,强调了地理环境条件对工程物探工作的限制和施工质量对检测工作的高要求;宁夏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查院冯中贵院长介绍了煤田工程物探工作中的不利条件以及火区勘察等重要疑难问题;长江大学肖柏勋教授做了题为“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若干问题的思考”的报告,就震源、信号处理、锚杆检测、相控阵雷达、隧道超前预报等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些专题报告针对工程地球物理领域存在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今后技术发展的方向做了有益的分析和展望。

下半场会议由第三届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薄会申部长主持。首先,十余家仪器设备代表就一批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欢迎。最后,薄会申部长进行了会议总结。

915日下午,在第三届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冷元宝教高的主持下,代表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模型黄河基地、黄河花园口,听取了“数值模拟”首席专家余欣教高、“库区模型”首席专家张俊华教高及“原型黄河”讲解员的精彩报告,考察了三条黄河建设成就,并详细了解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的建设原理及应用情况,黄河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代表们普遍感到开阔了眼界,了解了中华母亲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黄河人”为母亲河的安澜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此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日程,确定了新一届专委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成员,选举了专委会新一届领导集体,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审议了专委会章程,对工程地球物理技术疑难问题进行了研讨和梳理。

新一届的专委会,将联合全国各行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技术人员,以创建权威专业技术团体为目标,促进中青年科研人员发挥主力军作用,继续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告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二届委员会换届会议(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1091416日在郑州举行。第三届专委会实行委员制,委员的产生以个人申请为基础,按水利电力、铁路、煤田、公路交通、城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系统行业专业组织初审汇总上报筹备组秘书处,再由领导小组进行资格审查、确认,秘书处登记、聘请,兼顾代表性与权威性的原则,本届委员会共确认121名委员;经第三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并根据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提名,通过了副秘书长人选;成立了工程物探第一届专家委员会,聘请了技术指导,推选了主任、副主任及专家成员;审议了专委会章程。现公告如下:

第三届委员会领导集体

荣誉主任:刘光鼎

主 任 委 员:   赵永贵

常务副主任委员:曾宪强  薄会申  马延君

  徐义贤  冷元宝

副 主 任 委 员:邢文宝  张建清  米晓利

    陈昌彦  李秀芳

      长:  冷元宝(兼)

常务副秘书长:  郭有劲  薛国强   

彭伟斌  马火林   

副 秘 书 长:   田连义  李苍松  黄世强

    姜文波  刘金光

赵小彦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名词审定工作会议纪要
    

 

2010531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名词工作组召开了网络会议。该组名词委的全体委员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一、会议首先由专题组负责人陈会忠传达了地球物理名词委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地球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安排,本组成员在20108月底之前提交名词审定的词条。同时将1988年版有关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词条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二、通过讨论确定在名词收录过程中应该掌握如下原则:

1.充分体现在地球物理观测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发展,例如:地震预警、地震仪器烈度速报、地震电磁卫星等等;

2.近年发展的新领域,例如信息地球物理技术,INTERNET、最新通信技术应用、遥感、GPS、航天技术应用,例如:计算机模拟、观测仪器和物探仪器IP化、虚拟现实、虚拟深部构造、卫星电磁探测等都要有所体现;

31988年版地球物理名词未涉及的实验技术以及重要的观测技术,我们要考虑;

4.涉及其他各学科主要内容的词条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内。例如物探中的基本的方法,又例如地震仪、地震走时等。

三.最后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长确定了各自工作的重点:

刘宝诚:收集实验技术和仪器新技术方面的词条;

沈萍:收集信息、数据处理新方法和空天新技术应用方面词条;

冯宏:收集物探技术有关的词条;

陈会忠:收集信息网络应用词条。

在每个人工作基础上进行汇总,形成小组初步工作报告,提交地球物理名词委审定后细化各词条内容。  (地球物理学名词委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组)


 

 

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一审协调会纪要

  


 

根据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精神,为更好开展地球物理学名词(第二版)审定的各项工作,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一审协调会于88日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石化物探技术研究院、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及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的有关专家委员到会,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委员会负责人王小牧教授主持,现将会议内容纪要如下:

1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委各专业负责人对本专业收集到词条初稿进行说明,到会委员对部分有争议的词条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

2、根据词条在汇总中出现格式不统一现象,会上确定了词条汇总的基本格式:要求上报词条均采用Excel表格、按分类进行排序、中英文词条对照的格式进行整理汇总;

3、根据本次汇总中出现大量收集词条,筛选工作没有跟上的问题,要求各专业对收集到的创新词条应重点从科学定名,对已公布的名词慎重修改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整理;

4、要求各专业在820日前将细化后的词条,按本次会议要求的基本格式提交名词委秘书处,将于8月下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查重筛选,争取8月底完成相对标准的词条。

到会的委员还对各专业收集整理的词条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见,秘书处将各专业收集到的词条集中发给各位委员,以便互相间借鉴,大家一致认为:名词审定要遵守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惟一性等原则,要本着尊重习惯、择优选择的原则,努力使名词符合汉语规范,构词合理。

王小牧主任最后指出:勘探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一审会的召开,对我们勘探地球物理专业的名词审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本次词条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各位委员前期都做了许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下一步工作仍然非常严峻,各专业负责人回去后要根据会议要求和提出的修改意见,抓紧时间对词条进行细化整理,要认真处理好科学性、系统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主科与副科间的关系;学科间交叉名词术语的协调一致,对一时难以确定的部分词条,要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把握好本专业的名词创新,秘书组要及时与各专业负责人保持联系,掌握各专业进度,各专业负责人之间保持沟通,确保词条收集的顺利进行。   (勘探地球物理学组秘书处)


 

 

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关于

《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勘探地球物理学》撰写提纲座谈纪要﹡

2010623日)

 


 

623,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勘探地球物理学》撰写提纲座谈会,内容是讨论中国地球物理学分支学科勘探地球物理学的撰写提纲、确定撰写人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课题组组长郭建主持座谈,成都理工大学贺振华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副所长胡平教授级高工、原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刘士毅研究员三人出席会议,并与课题组成员王广福、陈英芳、孙克忠、彭丰林和苏枫等人就提纲内容及撰写人员的分工进行了讨论。

根据三位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了勘探地球物理学科史主要撰写人员及其分工:

第六章 勘探地球物理学

6.1 概述

6.1.1勘探地球物理学的地位与作用

6.1.2勘探地球物理学的应用领域与分支学科发展

6.1.3我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50-60年代)的勘探地球物理

调整发展期(70-80年代)的勘探地球物理

发展壮大期(90年代-现在)的勘探地球物理

6.2我国勘探地球物理的成就

6.2.1 勘探地球物理学教育和科学研究

6.2.2 资源勘探地球物理学

6.2.3工程与环境勘探地球物理学

6.2.4 勘探地球物理与地质调查

6.2.5 勘探地球物理仪器

6.3新世纪勘探地球物理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3.1 机遇(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新分支学科的发展海洋地球物理、城市地球物理、军事地球物理等)

6.3.1 挑战(社会需求、学科的内涵发展、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等)

与会专家表示,将尽快联系相关撰写人员、投入到勘探地球物理学撰写工作中去。地球物理学科史课题组也表示会积极地配合各位专家的工作,在适当的时候将另行召开相关的座谈会,进行进一步讨论。

﹡此次座谈会仅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领导与勘探地球物理学主要负责专家的初步交流、碰头,正式的座谈会将邀请相关学科更多专家另行召开。


 

 

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

关于《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地震学》撰写工作会议纪要

201072日——16日)

 


 

72,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关于《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地震学》撰写工作启动会,会议由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乔森同志主持,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的王广福、孙克忠、彭丰林、董静和地球所的许忠淮、金严、王椿镛、陈英方、周公威、王培德、李世愚以及研究所离退办的人员参加了会议。

首先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王广福就课题的执行和进展的情况向与会专家做了详细的汇报。地震学史分支学科负责人许忠淮研究员就研究所如何完成这项工作向大家做了简要的介绍,与会专家进行了认真讨论,并提出许多合理的建议。

其次,初步确定,地震学一章分七个部分撰写,同时也初步明确撰写各部分的负责人。

议研究决定,请各部分负责人于2周内完成各部分的细目,课题组将组织进行集中研讨确定。

最后,地球所的老专家们表示,大家一定齐心协力地完成好此项工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的研究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716,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关于《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地震学》撰写提纲第二次座谈会,会议主要审定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分支学科地震学提纲的撰写。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的彭丰林、陈英方、孙克忠、董静和地球所的许忠淮、金严、肖承邺、周公威、王培德、李世愚以及研究所离退办的人员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就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分支学科地震学撰写的每一部分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部分撰写的负责人听取了各位专家的建议,修订了撰写提纲。《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地震学》提纲如下:

概述:                  负责人许忠淮

第一部分:历史地震发展  负责人肖承邺

一、中国历史地震学综述

二、中国历史地震资料收集和整理

三、中国历史地震研究

(一)地震目录;

(二)历史地震图集;

(三)历史地震调查(考查)

四、中国历史地震学研究与发展

(一)地震烈度表;

(二)历史地震震级表;

(三)地震烈度鉴定;

(四)地震预测预防、抗震救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二部分:地震观测发展

负责人周公威、王培德

一、我国地震观测仪器的发展

(一)模拟地震仪(19501970年代末)

(二)数字地震仪(19802010年代初)

二、我国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的发展

(一)模拟地震台网(19501980年代)

(二)数字地震台网(19802010年代初)

(三)中国台湾地震台网

(四)中国香港地震台网

(五)我国对外援建的数字地震台网

(六)境外数字地震台的建立

三、我国数字地震台阵观测系统(20012005

(一)中德合作建立的北京延庆数字地震台阵

(二)西藏那曲数字地震台阵

四、我国可控震源系统的研制与科学应用

(一)10t精密控制震源系统

(二)大容量气枪震源系统

五、国家测震台网仪器质量检测中心的建立

第三部分:理论地震研究发展 负责人李世愚、王培德、王妙月

一、地震波理论 

(一)早期傅承义教授对地震波理论的贡献

(二)分层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理论

(三)各项异性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理论与实验研究

二、震源机制的研究 

三、地震震源成像的研究

(一)理论地震图的研究

(二)地震震源成像的反演

四、地震破裂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五、震源物理

(一)红肿模式

(二)岩石破裂实验,高压容器的研制,声发射,b值模拟,波速变化,岩石电阻率,电磁波辐射,遥感技术应用

(三)岩石断裂力学理论与实验

第四部分:工程地震学发展   负责人金严

一、地震区划方法的研究:

(一)中国地震区划图:1960

(二)中国地震区划图: 1977

(三)中国地震区划图: 1990

(四)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

二、地震动衰减特征的研究

(一)在丰富的地震记载的基础上,得到了中国地震烈度衰减特征

(二)提出了通过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比较,在不同地区进行加速度衰减关系转换的方法。解决了在加速度仪器记录资料不足的条件下,建立合适的加速度衰减关系的问题。

(三)强地面运动观测加速度记录资料和地震仪位移记录资料结合,研究地震动长周期成分的衰减特征,把地震反应谱的衰减关系扩展到10秒以上。

(四)逐渐形成区分不同震级范围地震采用不同衰减关系的思想和处理方法。

三、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的研究

(一)地震强地面运动的相位特征

(二)强地面运动时程的合成方法

(三)复杂地形条件的土层地震反应的计算

(四)三维土层模型的地震动反应计算

四、强地面运动观测

(一)强震仪的发展

(二) 强震观测网的形成

(三)重要地震强地面运动观测资料的积累

五、工程地震工作

(一)国家标准的颁布

(二)重要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三)地震小区划

第五部分:核查地震学发展

负责人周公威、李世愚

(含火山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矿山地震)

一、核查地震学发展

(一)核爆炸与核爆炸地震学

(二)地下核爆炸近场观测与研究

(三)我国地震核查研究

(四)震级与当量的关系

(五)核爆炸地震波形特征

(六)核爆炸地震学识别方法

(七)核爆炸的余震

(八)我国参加全球地震监测系统技术试验(GSETT

(九)CTBT/IMS我国海拉尔、兰州数字地震台阵建设

二、火山、水库、矿山地震监测

三、火山地震的监测与应用

(一)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与应用

(二)矿山地震的监测与应用

第六部分:地震预测    负责人朱传镇

一、中国地震历史回顾

二、地震预测物理基础

三、中长期地震预测工作

四、短期地震预测与震后地震趋势预测

五、地震预测与震害防御的关系

为保障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分支学科地震学撰写有序、顺利的完成,地球所的老专家们不顾天气炎热,积极查资料,认真完成了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交给的任务。


 

 

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关于

《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空间物理学》撰写提纲座谈纪要

2010710日)

 


 

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委托,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刘振兴院士牵头,于710日在该中心主持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空间物理学》撰写提纲座谈会。与会专家有北京大学濮祖荫,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曹晋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冯学尚、史建魁、徐寄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卫星、徐文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课题组组长郭建和副秘书长曲克信,以及课题组成员王广福、陈英芳、彭丰林、孙克忠、苏枫等人参加了座谈会。

会上,郭建、曲克信、王广福对课题的意义和执行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座谈对刘振兴院士提出的空间物理学提纲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讨论。经过专家们深入讨论,取得了共识。空间物理学科史撰写提纲、主要撰写人员及其分工如下:

第三篇

第九章  空间物理学

     刘振兴负责

第一节        中高层大气物理学 

负责人徐寄遥

第二节        电离层物理学     

负责人万卫星

第三节        磁层物理学   

负责人刘振兴、濮祖荫

第四节        日地空间物理学  

负责人冯学尚

第五节 空间物理观测技术的发展  

负责人待定

1.地面观测

2.气球观测

3.火箭探测

4.卫星探测

第四篇  空间物理应用 

负责人 徐寄遥、万卫星、濮祖荫、冯学尚

第五篇        空间物理学展望   

负责人刘振兴

根据与会专家的讨论意见,课题组研究在《中国地球物理学史》撰写提纲第二篇中增加一节关于中国电离层早期研究工作进展的内容,名称待定,这项工作请万卫星负责。

刘振兴院士希望空间物理学的每个部分撰写负责人能广泛听取相关领域各个部门专家的意见,特别是没有与会的在空间物理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有影响并起过重要作用的科学家的意见,切实、认真的开展工作,齐心合力、共同完成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刘院士的倡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积极响应。

本次座谈保证了空间物理学学科史下一步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整个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地球物理学史课题组拟根据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更大范围的会议进行研讨。


 

 

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关于

《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地球内部物理学》撰写提纲座谈纪要

2010720日)

    


 

720,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地球内部物理学》撰写提纲座谈会,内容是审定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分支学科地球内部物理学的撰写提纲。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所、地壳应力所、物探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王椿镛、高锐、张先康、叶正仁、黄忠贤、刘建华、郑天愉、刘啟元、张忠杰、曲克信等人出席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课题组组长郭建主持会议,并对课题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了简要说明。课题组负责人王广福就课题的执行情况向与会专家作了汇报。孙克忠、陈英芳、彭丰林、苏枫等课题组人员参加了会议。

地球内部物理学分支学科负责人王椿镛对地球内部物理学发展史撰写提纲初稿作了说明。会前,曾融生院士对地球内部物理学发展史的撰写工作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支持。滕吉文院士为撰写提纲拟就了初稿,并对撰写工作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与会专家就王椿镛提出的撰写提纲进行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对撰写工作进行了分工。

《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史·地球内部物理学》撰写提纲及各部分负责人如下:

1   述(滕吉文-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2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2.1 深地震测深剖面 (张先康-地震局物探中心)

2.2 深地震反射剖面 (张先康-地震局物探中心)

2.3大地电磁测深 (赵国泽-地震局地质所)

2.4天然地震观测和转换波探测 (刘啟元-地震局地质所)

3 地震层析成像和地球内部结构

3.1体波走时层析成像  (刘建华-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3.2地震面波层析成像  (黄忠贤-地震局地壳应力所)

3.3体波接收函数成像  (刘啟元-地震局地质所)

4 地壳上地幔介质物性

4.1密度结  (叶正仁-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4.2磁性结  (孔祥儒-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4.3 流变结构和热结构 (臧绍先-北京大学)

4.4各向异性(高原-地震局地震预测所)

4.5 深部物性实验研究(白武明-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5 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和大陆动力学

5.1青藏高原 (高锐-地科院地质所)

5.2南北带 (张忠杰-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5.3 华北克拉通 (郑天愉-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5.4 华南及邻近海域 (张忠杰-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5.5 大陆超深钻  (杨文采-地科院地质所)

5.6 地学大断面  (高锐-地科院地质所)

5.7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王椿镛-地球物理所)

6 展望 (滕吉文-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关于

《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地电学》撰写提纲座谈纪要

2010721日)

 


 

721,中国地球物理学史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地电学》撰写提纲座谈会,内容是审定中国地球物理学史分支学科地电学的撰写提纲。来自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赵国泽、钱复业、李金铭、刘国栋、黄清华、林品荣、王永涛、陈小斌、曲克信等人出席了会议。赵国泽先生主持本次座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课题组王广福、孙克忠、陈英芳、彭丰林、苏枫等人均参加了会议。

经过与会专家代表的讨论,形成如下几点撰写建议和要求:

1、每位专家就各自所了解的1949年来我国有关地电学的方法(一种或几种方法都可以),以及其在技术、仪器和应用等方面的重要进展、有代表性的成果、推广应用的事件或事例等撰写材料。内容尽量扎实、具体,不受文字数的限制,但应尽量简短明了。

2、所写材料应反映我国地电学发展中具有创新性或代表性的进展或成果。如果是方法、技术或仪器的研究和进展,应概括写出其具体内容;如果是应用方面的进展,应写出其具体应用范围、时间段和效果等;如果是重要的科技奖项,应概述其内容、时间和等级等。

3、所写材料可以依据相关的事例或事件,展示相关方法或技术的发展过程,或者反映不同阶段应用推广的特点。

4、所写材料应体现我国的发展史,可不涉及或尽量少涉及国外的内容。注意列出必要的参考文献或研究报告等。

5、所写材料应尽量包括我国各个领域、行业和部门等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与地电学发展有关的研究和应用成就或事例,尽量不遗漏。

考虑到地电学包括众多学科分支或方法,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为了能够充分、客观地反映我国地电学的发展历史,又符合地球物理学史的编写要求,要求各专家首先撰写有关材料,在820日前把所写材料报给地球物理学会学科史项目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商定编写提纲和撰写分工。欢迎因故未能参加会议的专家按上述要求撰写和提供材料。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工作简报

   


 

2010818日地球物理技术委员进行了一次2010年的技术职称评审工作。

在此之前由测井联合会认真做了技术摸底和推荐工作,此次参加答辩的有申报高级工程师的人员2名,申报工程师的2名。

此次评审委员会由具教授、教授级高工,研究员职称的七位评委组成,刘宝诚教授担任评委会主任。

评审会于818日上午9时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发楼601会议室举行,学会副秘书长曲克信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始时,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陆其鹄宣布了会议议程,强调职称评审工作要公开、公正、要认真细致。在做法上不是采用分别面试的方式,而是公开评审,申请人和评审委员坐在一起开会,某申请人答辩,其他申请人可在场旁听,如有意见,会后也可以向评审委员会提出,有什么情况也可以向评委会反映。

评审的标准主要是看水平,看贡献,看社会认可,在答辩过程中有些申请人表达能力不太强,做了许多工作,也有一定的水平,但表达不到点子上,评委们就给予启发,评审会后,评委们还分头给予申请人以指导,让他们补充材料,这样做,气氛很和谐,也更完整客观地反映出申请人的水平和贡献。申请人中有原来从事技术工作而后来担任领导工作的,评审标准不是看你的职务级别是多高,而是看在你领导下的团队,工作质量有那些提高,技术上有哪些创新。也有从事销售工作的,不是看你创造了多少利润,而是要看你对你们的产品了解的深度,对有关国内外产品动态的了解,能否根据用户的需求对你们的产品提出改进和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等等。

通过上述工作,此次评审工作已经完成,四名申请人都通过了评审,有关材料已上报学会。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一次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

在“北京增光特殊教育培训学校”举办的科普宣传

 


 

2010519日陈国营等一行五人到昌平西关“增光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科普活动。这是一所荣获“自律、诚信”的全国先进单位。学校领导王丽娟荣获“北京市助残模范”、“中华爱国之星”、“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创新典范校长”等重要奖项。现在学校建成为“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成人教育——上岗前培训教育”等等一系列教育体系,已经有700多名智障学生受到相应教育或培训,促使众多的残疾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

这次我们科普小分队向学校赠送了三套防震减灾挂图、三类科普图书、画册和折页。在学校礼堂里,吴海成教授首先向师生们介绍了他们编写的新书《关爱地球母亲》,生动活泼又语重心长地讲述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她承载着人类,孕育着地球上的万物,使得地球上的万物生生不息,地球就像母亲一样,供给人类衣食与快乐,同时号召全校师生关注联合国倡导的“国际地球年”,关注地球的气候、关注地球的环境、关注地球的灾害、关注地球的演变……用低碳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母亲——地球;王越研究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震灾害以及自救互救的生活知识。百余位师生热情洋溢,还进行了精彩的歌舞表演。在结束这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时,师生们都表现出意犹未尽,希望今后常来学校举办科普宣传。

         (学会科普委 吴海成供稿)


 

25届年会14-23专题会议纪要

 


 

第十四专题 地球介质各向异性总结

提交会议论文23篇,年刊录用23篇,年会做报告17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覆盖基础理论、波场模拟、三分量记录处理技术和地震观测解释,包括地震勘探和天然地震方面问题。

1.基础理论提出应力诱导方面向异性及用反射系数反常应力方面和大小问题对于弹性和柔度相互转换、复合各向异性,薄层反射和共反射特点——共转换点等基本问题给出报告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2.有限差分法波场模拟提出各向异性限制条件、发展了并行算法。

3.对天然地震提出运震P波偏振分析、反演及PS波分裂的研究结果。

4.观测解释、给出SKS分裂偏振分析结果及解释,引起讨论。

p波走时反演各向异性、地震勘探逆时偏移给出技术发展和空间应用。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并行和有限差分给出体波切片、得到以往不能给出的横波全切点特征、意味着有限差分模拟各向异性有巨大潜力。

2.提出应力各向异性有望深入对应力和岩性关系及动态变化解释。

3.在基础理论方面给出原始创新性结果。

4.三分量偏振分析技术有进一步发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各向异性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需要重点突破的重大问题,各国都在研究思考,我国有一批年青有干劲的科技人员,应多加鼓励,多出成果。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有些各向异性论文报告散落在各个专题,建议学会适当引导集中论文报告,以利于讨论和研究深入。

第十五专题  海洋地球物理总结

提交会议论文45篇;年刊录用45篇数;年会做报告27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海底地震仪探测南海南部大陆边缘和洋中脊深部结构;

2.构造热模拟方法在南海大陆边缘演化和古生代盆地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3.地震海洋学、涡旋的奥秘与海洋T波;

4.海洋重、磁、电磁新方法;

5.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渗漏系统、海底滑坡等相关研究;

6.南海地球物理场、断裂与地壳结构

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南海南部首次开展了海底地震仪观测,我国学者开始应用海底地震仪观测研究洋中脊深部结构;

2.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提供一项重要手段;

3.地震海洋学发展迅猛,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4.非地震方法在海底研究中有新的发展;

5.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渗漏系统、滑坡研究方面取得新的成果。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几个省市成立了海洋地质、物探局,说明海洋地球物理工作越来越重要,需大力培养海洋地球物理人才,适应海洋科学迅猛发展、沿海经济发展的需求。

建议编著《海洋地球物理》专著或教材,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海洋地球物理专委会进行了换届,成立了30个委员组成的第三届海洋地球物理专委会、进一步加强海洋地球物理方面的学术交流、实际应用和科普宣传等工作。

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参加海洋地球物理专题、地热专题学术交流的人数较多,安排会议室不够大,希望下次年会安排会议室考虑各专题的论文数量和估算参加人数。

第十六专题

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会议纪要

提交会议论文15篇;年刊录用14篇;年会做报告10人。

一.论文涉及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主要内容涉及地震预测、灾害可量化值、全球变化和环境。

主要成果是:

1.在长期巨灾预测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科学方法。

2.在执行防震减灾法的过程中,要落实群测群防工作。

3.建议国家在973计划项目中开展巨灾灾害链研究。

四.在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长期巨灾预测过程中,形成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科学方法。

(1)1970年磁暴二倍法被应用到预测大地震时间的实践中,1986年强磁暴组合方法弥补了磁暴二倍法对预测地点的弱点,并为汶川地震预测实践所证实。

(2)目前关于汶川大地震复发周期5000年的说法,仅拘泥于一个点,不足为信,傅承义先生一再告诫我们:“当代震源物理最主要的根据是断层成因说,使我们的眼界大受束缚”。“其实,若将震源的形成不限于局部地区的岩体的错动,而是广大的地下,则大面积活动的岩石层可作为地震的信息源”。

(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前任理事长翁文波院士“信息预测理论体系”,突破了西方现有预测理论方法的局限和束缚,确立了应对巨灾预测的新方法—可公度性原则,采用异态子集信息预测方法,对预测巨灾取得较好效果。

(4)灾度方法解决了灾害造成的社会损失可量化问题,并将首次将灾害大小在地图上作出了解译。

2.在执行防震减灾法的过程中,要落实群测群防工作。

(1)群测群防方针是中国式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把减轻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在21世纪应继续弘扬和创新。

(2)充分利用国家行政资源,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强化建立群测群防点;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防震减灾法”中的群测群防进一步作出明确解释,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

(3)关于切实加强我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具体措施建议。

为此,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提出“关于切实加强我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措施建议”(见附件)。

3.建议国家在973计划项目中开展巨灾灾害链研究。

巨灾预测当属世界科学难题。以往,国内外学界多从单种灾害入手,而对“链”研究甚少。对大灾复杂多变的链式结构,仅用单一学科研究很难取得理想效果。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连遭重大灾害袭击,往往缺少准确预测和有效对策,损失惨重,其根本原因在于此。

(1)1972年以来我国一些学者从中国特色整体思维入手,跨学科综合研究各种重大灾害的相互关系,独辟蹊径,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其他单学科专家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提出了几次重大灾害的成功预测意见。例如,利用震洪链研究,预测2003年黄河、淮河大洪水和2005年珠江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秋讯,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和重视。

(2)灾害链与大地构造运动微动态的放气效应有关。地震与气象灾害形成的链有旱震链、震洪链和震台链。是地震和大地构造运动微动态(挤压、拉张和剪切)的放气效应迭加在大气环流系统中形成的。

(3)地球幔汁排气作用假设。幔汁假设认为排气作用是形成自然灾害群发的根本原因。提出一个内因、同源、多象、群发的幔汁排气的自然灾害群发效应模式。气体从深部渗入于地壳低速带中而使其膨胀,几十万、几百万Km2面积的低速体膨胀力会使其上覆脆性岩块在闭锁区很容易发生破裂而导致地震。

五.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应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

2.对巨灾预测应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3.建议建立国家地震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共享平台。

六.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建议年会大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切实提高大会报告的自主创新科技水平。

2.建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设立翁文波科技奖。

3.关于切实加强我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措施建议(建议将此建议上呈中国科协,在“科学工作者建议”上刊登,主呈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十七专题 地球电磁法研究与应用会议纪要

提交会议的论文19篇;年刊录用19篇;年会做报告11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三维电磁法正演模拟技术得到广泛重视,不仅包含大地电磁法的三维带地形正演,还被广泛用于研究复杂模型的计算响应,用于指导实际数据观测和处理;

2.电磁法数据处理技术得到了重视,TM模式MT二维反演中剖面长度的影响,瞬变电磁大回线源,非中心区,可控音频大地电磁、近区、过渡区、以及源场效应的影响得到较为充分的研究,此外,地形对电阻率、电磁测深的影响也得到了非常充分的重视和研究讨论;

3.生物电磁法论文一篇,研究了下雨等各种因素对植物细胞活性的激发作用,其主要依据手段是测量和比较黄树干电势差的变化;

4.研究了地球地壳中地震电磁波的传递和选择性特征。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下雨等多种外部因素会引起植物树干电势差的变化,据此可推测植物树干细胞的活化激发问题;

2.地震电磁信号传播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得以实现,并给出了断层海洋等因素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以及波导区中传播特征;

3.研究了剖面尺度对大地电磁二维TM模式反演的影响,获得了直立断层模型下剖面长度与断距之间的指导及定量关系,指出大地电磁探测深度不仅需要考虑频率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剖面长度的影响。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今年本专题报告绝大多数是学生,所讨论内容均为手法理论研究,而有关应用方面的研究一篇也没有,这是既可喜又可忧。可喜的是广大学生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对电磁法的基础理论进行挖掘和探索,可忧的是电磁法急需在地学领域中出现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成果,以显示电磁法在地学领域中重要作用,这一块儿尤其需要有经验的成熟的科学家参与讨论并做报告。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希望年会越办越好,真正成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的盛会。

希望有更多的高水平的专家参与会议!

第十八、十九专题 

地磁与高空物理/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讨论会纪要

地磁活动与高空物理提交会议的论文10篇,年刊录用10篇,年会报告13人。

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提交会议的论文8篇,年刊录用5篇,刊登题目3篇,年会报告人数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以下有关研究内容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分别为:地磁场变化和异常,地磁活动与高空物理过程及其对行星际变化的响应,电离层扰动变化、电流体系,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发生与发展,磁暴期间电离层层析结果,电离层扰动与变化,电离层探测数据处理,磁层电离层耦合和场向电流,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磁层中的波和不稳定性,空间等离子体中波-粒相互作用,磁层中的大尺度电场,太阳风向磁层的传输。所报告的论文,有地基探测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有包括我国地球空间双星计划探测计划数据在内的卫星探测数据分析结果,有把地基探测数据与卫星探测数据结合分析的研究结果,还有理论分析的重要研究结果;有基本物理过程的研究成果,有建模研究的成果,还有预测和预报方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研究中,对不同带电粒子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利用电离层层析技术对磁暴期间电离层的响应研究,得到了重要的结果。对亚太地区春分点电离层不规则体的特性研究,得到了具有应用价值的结果。

根据本次会议学术讨论和论文情况,本学科在地磁研究,电离层探测以及物理过程研究,磁层物理研究方面有望在近期取得重要学术成果。

参加本次讨论会的学者认为,学会工作成绩突出,年会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讨论合作的平台。建议在学术交流方面组织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

根据报告的论文和讨论交流情况,向大会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候选人1人。

二.本次学术交流和讨论有以下的特点:

1.在讨论提问中,大家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讨论问题比往年都深入,在报告会后,仍有继续进一步讨论的现象。参加本届年会的资深科学家,他们在报告和讨论中,仔细认真,积极传授知识和研究经验,与年青学者一起形成了和谐活跃的学术气氛。大家普遍反应本次讨论在启迪学术思想,提高学术水平方面收获不小。

2.成果多,水平高。今年年会上参加的人数在今年来最多,学术报告有国家和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重大国际合作课题的研究成果,还有863973 项目的研究成果。

3.年青人多,热情高。参加会议的年青人占90%以上,为这次学术谈论会增加了更活跃的气氛。

第二十专题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会议纪要

提交会议的论文2篇;年刊录用2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盘点了北极海水的现状,概括了北冰洋海水快速变化的科学问题。概述了短期和长期海水的变化对区域和全球性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2.提出了一种磁力梯度的张量的偶极子定位方法,并概述了该方法的优点。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基于磁梯度的军事目标定位或导航是现在国内研究的热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和新的发展方向,团结全国同仁,共同开展有特色的研究,同时扩展了学科影响,让相关领域的地球物理学科的同行专家积极参与本学科学术活动,推动学科向前发展。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本专业委员会在学会领导的支持下,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撰写年会学术论文,开展学术交流,一方面采取的灵活多样的学术交流模式:如学术座谈会、学术沙龙、口头学术演讨等等。学会应鼓励支持召开专业委员会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学会与专业委员会是学术组织领导上的上下级关系,所以上级支持下级工作为最佳。

第二十一专题  地球重力场研究及应用会议纪要

提交会议的论文13篇;年刊录用13 篇;年会做报告14人(4人邀请报告)。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涉及全球卫星重力场恢复以及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地壳运动网络工程4期的重力观测结果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地壳垂直位移的空间大地观测学监测研究等。

取得的主要成果:

1.利用重力梯度卫星(GOCE)观测资料恢复高精度地球静态重力场的方法研究以及国际研究同行取得的最新成果公诏

2.利用低低跟踪重力卫星(GRACE)观测获得中国区域陆地水储量、径流、地壳垂直位移等变化结果。

3.中国区域1998-2007年地面运动绝对、相对重力观测获得全国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地震关系的分析研究。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新的学术观点:汶川地震前几天,全国数十万宽 常地震仪重力仪、倾斜仪都观测到“震前扰动”。

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胡力刚博士进一步分离了台风以及非台风对“震前扰动”的影响。

新的学术生长点:卫星重力与地面重力手段的结合,将促进地球重力学的研究。

科技动向:卫星重力为地球重力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球变化(冰川融化、地下水)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利用学会地球重力学专题这个交流平台,全国重力学研究同行,将结合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联合起来共同申请了973基础研究项目。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本专题所有会议室太小,到会人员近50人,会议室只能容纳20人左右,望学会今后在条件准备方面有所改进。

第二十二专题 21世纪地热研究与应用会议纪要

提交会议的论文30篇;年刊录用28篇;年会做报告2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归纳为几个方面):

1.理论地热学:涉及了大陆科学钻探的热流研究;南海北部热流研究及主要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大陆岩石圈从拉张到张裂过程的热演化模拟等。

2.地热资源:包括全球地热能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减排贡献,地热资源勘探评价方法;西藏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等。

3.古地温研究:涉及了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及在主要沉积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区的应用实例,特别是峨嵋山玄武岩喷发的热效应。

4.天然气水合物:包括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计算。海底沉积物原位热导率的反演等。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结合温室气体减排的重大需求并借鉴CO2三次来油技术(CO2-EOR),我们提出了CO2-EATER概念模式,并在863支持下试验。

2.首次将磷灰石和锆石(U-Th)/He年龄用于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热史研究,并结合其他古温标技术,得到了盆地早古生代时期的热历史。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中国系统的地热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21世纪中国地热正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提出(1)向太空:即研究地球以外星体的热状态、热历史和热演化;(2)向深部:既要跟踪国际研究前沿,也要结合我国实际;(3)向海洋、向大气,包括海洋热流的积累,理论模型的深入研究;(4)向能源、向资源:即传统的油气资源,煤炭资源,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向灾害、向环境:如CO2减排等。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希望多宣传新成立的地热专业委员会及其重要活动。给新生机构以更多的爱护与指导、帮助。

第二十三专题  深部流体与油气藏

金属矿床的形成与预测会议纪要

提交会议的论文10篇,年刊录用10篇,年会做报告6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质流体激光拉曼实验定量分析测试技术新进展;

2.岩石结构的定量分析方法;

3.深部流体与岩石圈-软流圈中的高导层研究;

4.流体包裹体化学组成的离子成像方法;

5.深部流体与油气成因研究方法;

6.深部流体与砂岩型铀矿形成和分布规律。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铀矿化主要与深部来源的还原性中低温热液体流体有关。

2.松辽盆地深部流体成因和来源控制火山岩中天然气富集和分布,天然气主要源于壳幔深部流体、为无机成因天然气。火山岩中的无机成因气是今后重要的勘探方向。

3.与深部流体有关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深大断裂、岩浆活动带、高热流区和板(陆)块结合带,是重要的勘探靶区。

4.建立了多斑花岗斑岩的宏观找矿标志,连续不等粒结构指示了岩浆的动态结晶条件。

5.将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新兴技术引入到地质流体包裹体实验分析中,获得准高分辨质谱图。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本学科发展和展望:(1)流体地球科学对认识地球演化、矿产形成与富集规律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2)深部流体研究对拓展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流体地球科学将会成为当前和今后地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2.对学科发展的建议:(1)加强流体地震反演识别方法研究;(2)加强水文地质和地下水动力学研究;(3)创刊《流体地球科学》杂志。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一年一度的年会,秘书处和会务人员很辛苦,可考虑2年办1次年会;

2.除了设立学生优秀论文奖,建议再设立青年优秀论文奖(40岁以下);

3.对一些退休而又没有经费的老同志,根据交流内容价值,可考虑减免往返差旅费;

4.对一些经费缺乏而又富有工作成效的专业委员会,学会可考虑给予协助努力争取资助渠道,如天灾专业委员会,许多老同志工作热情很高,卓有成效,尤其在地震、雨雪、滑坡等预测中很有成效,应予大力关注和支持。    (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澳大利亚

勘探地球物理学会(ASEG)签署合作协议

 


 

201082027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率领的18人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参加了21ASEG国际地球物理年会和展览 (21ST International Geophysic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代表团成员包括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物化探研究所的韩子夜所长、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的杨勤勇副院长、成都理工大学的闫建国教授、广州海洋地质局的陈洁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的刘传虎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薛国强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的赵小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张启升博士等。

822下午,全体代表团成员出席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ASEG)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仪式上由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会长Phillip Harman先生讲话,首先热烈欢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代表团,并介绍了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的基本概况,最后表示希望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多方位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受陈颙理事长委托,郭建秘书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合作协议上签字,并向参加仪式的ASEG理事会成员介绍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基本概况,表示了与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进行多方位交流和合作的意向。晚上,由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会长Phillip Harman先生宴请了全体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代表团成员。

在随后的学术交流活动中,郭建、闫建国、陈洁和赵小鹏等在会上宣读了论文,部分代表团成员提交了张贴论文。


 

 

行星/地球物理与工程e-Science沙龙

在中科院网络中心隆重召开

 


 

915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行星/地球物理与工程e-Science沙龙”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隆重召开。

本次“行星/地球物理与工程e-Science沙龙”的主题是讨论如何搭建行星/地球物理及相关领域科研信息化的立体交流平台,探索信息化时代行星与地球物理及地质、化学、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相互协同、协作和交叉发展,推动行星和地球科学,特别是地球物理与高新信息技术的结合、学科交叉与创新。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黄向阳主任到达沙龙会场致辞欢迎,中科院办公厅副主任廖方宇则向在座专家介绍了中科院在信息化方面的考虑和构想。太平洋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兼该委员会固体地球科学工作组主席、中国科学院孙枢院士、石耀霖院士双双莅临沙龙,并对沙龙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祝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eGY中国委员会常务秘书长郭建、中科院资环局固体地球科学处处长张鸿翔也参加了本次沙龙,并发表了讲话。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科院研究生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家天文台、空间科学中心数据网络中心、大气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组织单位的专家们在沙龙上畅所欲言,主要围绕地球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结合发展进行了活跃的交流和探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eGY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石耀霖院士的报告题目是《一些需要信息科学共同解决的地球物理问题》,其就海啸预警、地震预警、地震预报、月球研究等四大课题做了精辟的剖析。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总工程师、中科院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eGY中国委员会委员阎保平的报告题目为:《中国科学研究信息化进程》,该报告介绍了我国科研信息化的发展变革情况。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研究员袁晓如、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周元春、马永征、王龙、罗泽分别就复杂时空数据可视分析、科学数据资源应用与服务、协同科研平台、超级计算中心在天文及行星/地球物理中的应用以及鸟类生态环境研究的范例做了报告。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会忠、国际地球物理信息化年中国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彭丰林分别就地球物理中的信息技术、地球物理信息学和地球物理研究信息化进展做了介绍。

国家天文台信息与计算中心崔辰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数据网络中心主任邹自明分别就数据密集的天文学研究、火星地幔演化、空间物理数据科学环境的进展作了报告。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张晁军、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陈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王超凡、北大地空学院讲师赵克常分别对地震、地质矿产研究中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数值模拟平台研究、预警应用公众教育及外禀等作了精彩的介绍。

沙龙由世界数据中心地球物理学科中国中心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eGY中国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彭丰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eGY中国委员会副秘书长陈会忠,北京大学地空学院教授胡天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黎建辉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健共同主持。

此次沙龙会期为一天,会议在下午630分圆满落幕。


 
 

 

 

“坚持科学发展,走进低碳生活”

 


 

2010918由中国科协联合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举办了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主题为“坚持科学发展,走近低碳生活”,五大板块围绕低碳主题以不同方式展开,突出四大特色:

一是“大联合、大协作”突显科普日的生机与活力。2010年,将有30多个全国学会(协会)、4所高等院校、10个科研院所、10家专业机构在科普日主场活动中承担任务,形成了“科普日搭台,学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

二是原创性展品尽显低碳新科技,积极探索科研成果向科普展品转化的办法。分布在主题展览和活动区里的41件科普展品多为原创展品,特别是与中科院科研专家反复请教挑选出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的模型、展品,力图探索科技成果到科普展品转化的方式和途径,将为今后原创科普展品、展览的研发以及科普展览、展品资源的共建共享探路,并提供实践案例。

三是媒体“秀”低碳,名人讲低碳。媒体名人做“媒体T 台”的主角,创意访谈、益智游戏、趣味科学试验、模拟演出、低碳生活小节目等搬到科普日主场。这一方式在科普日活动中是一次尝试,利用媒体和媒体名人把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向公众进行传播,有利于倡导在全社会营造“坚持科学发展,走近低碳生活”的社会氛围。

四是体验互动活动聚焦低碳,异彩纷呈。关注百姓生活,聚集社会热点是科普日活动一贯坚持的特色。今年主场活动选定的三个热点问题——“低碳汽车之美”、“汽车尾气与温室效应”、“使用再生纸”设计策划成三个互动活动,传达“人人讲低碳、处处有低碳、时时要低碳”的低碳理念,激发公众低碳意识,启迪公众创新思维。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希望科学家登上科学讲坛

 


 

中科院组织院士专家巡讲团走进中关村,开讲老百姓关心的养生知识。在形形色色“养生专家”泛滥的今天,在老百姓疑惑“科学家去哪了”的当下,这无疑是值得称赞的举措。

让老百姓依靠知识走出困惑,这是科学家无可推卸的责任。科学家是知识的创造者,是知识链条上的第一环。以这样的身份参与科普活动,所传递的信息自然谬误最少,也最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可以说,科学家以“第一发球员”的身份,把科学知识传播出去,最能赢得社会效益。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如果科学家远离了公众,社会同样会冷落科学。

科学家做科普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更不乏大科学家做科普的佳话。以“科学为人民服务”的定位,中科院在创立之初就把科学与工业、农业结合作为工作内容之一,郭沫若更是提出科学要走进群众的论述。竺可桢、华罗庚等大科学家也是知识传播的典范。

如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知识水平也大大提高。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变少了。相反地,人们对生活的科学依据越来越关注。近年的养生热就是一例:过去只关心怎样吃不生病,现在关心怎样吃健康营养。可以说,衣食住行,样样有学问;柴米油盐,个个需讲究。这自然对科学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迷信滋生在科学贫瘠的土地上。各类“养生专家”的泛滥折射出公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也反衬出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科学家的缺位。中科院组织院士开讲健康养生,无疑是改善这种现象的重要一步。但我们更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科学家登上科普讲坛。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纪要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2010627日在济南市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

根据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章程,2010228日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议讨论决定,第一届理事会20106月任期届满,拟于2010年上半年召开第二届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进行学会理事会换届选举,并上报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学会与各系统主要支持单位,对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人选分配进行了协商,会员单位选出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候选人,决定627日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山东省科协邵新贵部长、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副书记赵金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来贺信。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来自60个会员单位(全省会员单位83个),共70人,会议选出了由72人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选举了由30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选举产生了理事长、副理事长。会议一致通过聘请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为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

会员代表大会由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郑明坤主持,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挂靠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赵金国副书记首先代表李洪喜局长致贺词,他对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出席第二届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省地球物理工作者和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赵书记在讲话中阐述了地球物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介绍了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近年来的工作成就。他表示将一如既往支持学会的工作与山东省各地地球物理工作单位精诚合作,为地球物理事业发展共同努力,创品牌,做出新贡献。赵书记的讲话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学会代表以热烈的掌声对山东局对学会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栗甲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他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工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表示祝贺,他说山东的经济形势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手中有资源,发展才有保障,科技促发展,地球物理大有可为,大有做为。希望山东省地球物理工作者继续努力,承担历史的重要责任。希望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工作继续努力,在组织学术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学科学术研究,形成先进群体,要有大心胸,大作为,创行业品牌和文化。栗主席的热情讲话使到会代表大受鼓舞。

山东省科协邵新贵部长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讲话中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于2006年,翌年按照《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章程》加入省科协,成为省科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展我省和发展地球物理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紧紧围绕我省地球物理事业和地球物理学科的建设,全力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不断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发展壮大队伍,学会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对科技人员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不断增强。学会还承担并很好的完成了省科协交办的工作任务,包括学科发展报告的编制、重点学术与科普活动的承担等。省科协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一直是十分关注的,对学会的工作也是十分满意的。

邵部长在讲话中对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对学会工作十分重视,作了充分肯定,对学会今后的工作给出了具体指示:1、充分发挥学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2、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3、以科技工作者为本,加强自身建设,希望新一届理事会团结动员广大会员,为加强创新型山东建设步伐做出更大的贡献,学会理事会成为一个有新作为的领导机构,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社团组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给大会发来贺信,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和慰问,在贺信中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近年的工作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贺信中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成立时间不长,但在省科协的领导下,尊重支持单位,认真贯彻民主办会和双百方针,充分发挥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广大会员,积极开展科技交流、科普教育等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广大会员和技术工作者服务,为推进山东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且成绩突出,受到了省科协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表彰。会议代表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对山东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刘元生代表理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回顾总结了第一届理事会几年来在组织工作,学术交流研究,科普、继续教育、地球物理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工程勘察中的物探工作情况和成绩。他在工作报告中说,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走过了重要的第一届历程,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爱护下学习和工作着。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是学会各位理事、常务理事、各位理事长和学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完成的。在此我再次对关心支持学会工作的山东省科协、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支持学会工作的会员支持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张善法向大会作了有关学会章程修改,学会财务报告等相关项目的说明。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理事长和秘书长的工作报告。代表大会选出了由72人组成的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30名常务理事和理事长、副理事长。

名誉理事长:栗 

    长:刘元生

副事事长:郑明坤 伊丕厚 梁桂芝 王怀洪

刘保华  张训华  韩文功  吴时国

  长:张善法

副秘书长:文俊武 王兴谋 王秀东

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机构与专业委员会设置:

1、秘书处        

2、技术咨询工作委员会    

3、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   

4、资源与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5、工程物探专业委员会    

6、石油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7、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8、地震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9、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    

10、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    

刘元生代表第二届理事会向代表大会做工作设想和近期工作安排的讲话,在热烈的掌声中第二届代表大会完成了各项议程,圆满结束。  

(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第四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会议”成功召开

 


 

2010614-17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成都理工大学主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的第四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国际学术会议(ICEEG2010)在成都理工大学国际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来自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20余名专家学者和150余名国内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得到了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在赞助。 

本届会议分两部分进行,611-13日徐义贤院长与我校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夏江海博士在我校八角楼报告厅组织召开了ICEEG-NSGS学术研讨会,多位国内外知名地球物理学家做了精彩发言,期间院里领导、老师与国外学者们进行了座谈,参观了我院实验室,并就加强SEGICEEG进一步合作达成意向。614日,会议特邀专家与学院里部分师生启程前往成都参加ICEEG2010会议。 

开幕式由本届会议执行主席、成都理工大学王绪本教授主持,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家铎教授致欢迎词。刘校长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地球物理学家和研究人员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成都理工大学发展现状和学科优势,特别说明了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球物理勘查方面的优势和特色。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副主席Dr. John Bradford 向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会议执行副主席、我院徐义贤院长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与意义,会议执行副主席美国堪萨斯大学夏江海教授对14名特邀报告代表作了简要介绍,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本届会议主题为“近地表地球物理与地质灾害”。议题涉及斜坡岩土体地质灾害、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矿井地质灾害、特殊岩土工程病害、土地荒漠化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恶化及水土环境异常等领域地球物理方法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以及相关的技术、仪器和软件等方面的新进展。会议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支持,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Dr. John BradfordDr. Alan G. Green, Dr. Jianghai Xia, Dr. Yaoguo Li, Dr. Maik ThomasDr. Jan van der Kruk和朱介寿教授等人应邀做了学术报告。几天来,与会代表围绕位场方法技术、电与电磁法方法技术、地震新方法技术与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地质雷达、生态地球物理和其他相关方法技术等7个专题进行了交流,充分展示了他们在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在地球表层组成、结构及状态探测中的成果。会议的召开为与会各国代表的沟通架起一座小小的桥梁,对促进我国环境和工程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会议(ICEEG)两年一度,迄今已主办4届,与会的国外学者累计已达110人次,目前已有成都理工大学和中南大学加入主办者行列,在国内外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SEG)、美国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学会(EEGS)及欧洲地球科学与工程师学会的近地表地球物理分会(EAGE-NSG)均已与ICEEG协商组成学术交流联盟,选择各自会议的4个最佳讲演者进行互访交流,欧美的这三个学术组织在其专业期刊和网站上为ICEEG发布会议通知,在与会报告中遴选高水平论文在各自刊物上发表,目前已在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Geophysics   Near-surface Geophysic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上出版了3ICEEG专辑。参加会议的人次逐年增多,学术交流已成为教师和研究生们奉为科学研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一批中青年教师踊跃参加学会会议,在学科内部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多个教授团队也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内部学术交流会,为优秀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会议期间,我院共有三十多位老师和研究生做了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好评,充分展示了我院师生近年来在“近地表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会议收录的180余篇论文,已由科学出版社纽约分社出版发行。

(摘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多尺度大陆地球动力学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的“多尺度大陆地球动力学国际研讨会”于2010517在中国地质大学校(武汉)八角楼会议厅召开。此次会议云集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荷兰、中国等国家的80多名专家、学者。他们中有世界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地球化学家、地震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岩石物理学家。

开幕式由美国德州理工大学、我校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周华伟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教授、金振民教授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张锦高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对与会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借此论坛推进我校学科建设,为我校建成地球科学国际一流的特色大学而贡献智慧。 

30多名中外学者在论坛上做了精彩报告。加州理工大学著名的地震地质学家Mike Gurnis教授介绍了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他个人的理解。耶鲁大学著名的高温高压岩石物理学家Karato教授介绍了地幔中水的分布及其在全球水循环中的意义。各国科学家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从地球动力学模拟、地球物理层析成像、地震震源机理、GPS观测、大地构造以及高温高压岩石物理等多学科角度,展示了大陆地球动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论坛期间,会议组织者还以专题讨论形式,对地球内核工作机制、核幔边界动力学、地幔转换带动力学等地球动力学的热点和核心问题展开对话,与会专家积极交流自己最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本次论坛是大陆地球动力学的一次高端论坛,各国专家展示的最新研究进展让人耳目一新,与会各国专家、学者对会议的成果给予很高的评价,将为推进各国科学家的合作和我校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会议于519日圆满结束。    

(摘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郭老八十寿辰随笔

汪纬林

 


 

郭老——郭增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人们就称他大老郭,称呼至今;随着年龄的增长,近年来又多了一个称呼——郭老。该称郭老了,今年已届八十大寿;不过他的学生们——甘肃科大地球物理专科(原名:地球物理专科学校、中国科学院1958年创办于兰州)的同学们至今仍亲切的叫他郭老师。

2010427,参加“地震预测方法研讨会”的全体代表为郭老庆八十寿辰。贺寿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高建国主持。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诗人耿庆国吟诗一首:

 

寿 郭 老

七绝

天灾预测举旌旗,地气耦合理奠基。

人到八十犹赤子,德高望重写神奇。

 

郭老亦备诗二首注一

(一)

往事如昨记犹新,地震预报研未深。

兴来狂计作多事,一想年龄收了心。

(二)

天生万物普含迷,震源深隐更富疑。

 吾研天灾功甚浅,但愿后军罟注二顽敌。

在这个简朴、热烈、隆重的祝寿会上王涌泉、汪成民、汪纬林等讲了话,盛赞郭老的学术成就、高尚人品和为地震预报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精神。

                    

由八十寿辰,勾起了对六十寿辰的回忆。

20年前,国家地震局灾害防御司,为郭增建、丁原章、谢君裴、孙武城几位科学家集体祝贺六十寿辰,当时郭老颂诗一首:

地震预报众思盼,愿分微荷负吾肩。

莫道花甲应自护,誓跟专群去冲关。

20年后回眸,郭老履行了他的誓言——誓跟专群去冲关。

                    

郭增建,195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随即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南京鸡鸣寺)工作,同年冬天调至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北京北沟沿北魏胡同),参加地震烈度工作。当时在该站工作的有赵九章所长、叶笃正、朱岗崑等科学家。

郭增建从1953年步入地球物理研究所大门,就与地震工作结下了深缘,至今已近六十栽。先后从事地震成因、地震预报、灾害物理的研究,成绩卓著、著作累累:专著6部,合著7部,科研论文160余篇。

由于他在地震工作中的突出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奖状;1986年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94年国家地震局授予“有贡献的地震预报专家”称号;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地震局级一、二等奖。

先生曾任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甘肃省地震局局长、中国科协减轻自然灾害专家组成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主任。

注:贺寿会上,郭老因喉咙不好,未颂。

注二 罟,读gǔ,是指捕鱼的网。诗中意思是把“顽敌”网起来,比喻攻克地震预报之意。


 

 

 通 知

 

关于举办《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

宣贯培训(昆明)班的通知

(第一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执行200831日起实施的《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和规范编写组已先后与山东、广西、陕西、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联合在济南、桂林、西安、郑州举办了五期培训班,对提高工程技术水平,保证工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规范培训计划和有关单位要求现拟于2010118日在昆明市组织第六期规范学习培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二、培训时间:

201011810日(共三天)。

2010117报到。

三、地    点:

云南省昆明市莲花宾馆(昆明市小菜园立交桥旁学府路145)

四、培训内容:

1.规范编制工作及技术内容

2.规范强制性条文重点解析

3.工程物探新技术新方法

4.工程物探新仪器展示与介绍

五、培训对象:从事工程地球物理探测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地质工程有关技术和管理人员。

六、培训证书:培训考核后,颁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培训结业证书,证书可作为从事工程物探、业务考核、职称评定、单位资质认证相关资料(请自带照片到培训班)。

七、培训费用:培训费1000/人,包括规范、相关教材、证书。培训班食宿费自理。

八、考察活动:培训班结束后,安排野外考察,具体事项联系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

九、联系方式:

云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地址:昆明市江岸小区江岸里74单元102室)

联系电话 : 0871-5195762

0871-5198450(传真)       

联系人:王苏(13708720991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云 南 省 地 球 物 理学 会

         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注:会议回执到学会网站(cgs.org.cn)公告栏中下载。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澳大利亚

勘探地球物理学会(ASEG)签署合作协议

  

 

 

 

 

 

 

 

 


 

郭建秘书长和ASEG会长Phillip Harman先生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出席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的双方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