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04

   

科协精神

承担职能化服务 全国学会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摘登)

学会工作

第八届第一次秘书长会议纪要

2009年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总结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第一次会议纪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纪要

学术交流

24届学术年会“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环境变异”、“地球电磁法研究与应用”、“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地磁与高空物理”、“空间天气与人类

活动”专题研讨会总结(续)

2008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大地电磁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2009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纪要

地球物理技术在水资源探测中的应用学术座谈会纪要

科技信息

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凝聚全社会创新力量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地方学会

泛珠三角港澳台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纪要

报道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试行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CPS/SEG北京2009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隆重举行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新任秘书长培训班在京举行

科技导报社举办“2009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第五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征稿通知

2009年两奖评选通知


 

承担职能化服务 全国学会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摘登)

 


 

中国科协首次发布的全国学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191个全国学会积极承担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不断开拓生存发展空间,承接职能类型日益多元;另一方面,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等领域成为学会承担社会职能工作的亮点。

在我国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服务型”政府转变、转移社会化服务职能的改革中,全国学会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力量。

科技奖励:向行业最高权威迈进
   
科技奖励是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学会多个科技奖励逐步成为整个行业所公认的权威奖项。

科技奖励不仅在年度奖励金额、涉及的科技人员数量有所增加,所设奖项的水平层次也在日渐增长,得到了行业内和科技界的广泛认可。

科技评价工作规模初显

科技界需要客观、公平的科技评价,客观、中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身份优势让学会在介入这一领域时游刃有余。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各学会开展的技术鉴定、成果鉴定、科研项目评估等科技评价项目100余项。

科技人才评价稳步推进

科技人才的评价问题,备受广大科技工作者关注。“科技人才评价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有近20个学会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职称评定等探索性工作。

在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创新试点项目的支持下,有5个学会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和标准制定,6个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制定职业标准11个,设立了25个职业技能鉴定站。

目前,我国将进一步推进自身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全国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学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承接职能的空间无疑会更加广阔。“在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之外,学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综合实力,以能力获得政府、行业、社会的认可”,这是全国学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期待。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第八届第一次秘书长会议纪要

 


 

2009510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第八届第一次秘书长工作与学术交流工作联席会议。郭建、曲克信、王琪、吴海成、倪四道、黄清华、臧绍先、苏枫、乔忠梅、胡敏、顾珧到会。秘书长郭建主持会议。

首先由郭建秘书长传达了中国科协今年学会工作的要点,随后布置今年工作任务。

一.工作重点一是办好年会,二是网站改版,三是科普宣传。

二.今年是地球物理学家、我会荣誉理事长傅承义先生诞辰100周年,学会准备在年会期间召开纪念会,出版纪念文集,追思前辈,激励后人。为方便开展活动,根据学会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将年会地点定在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技大学,有关征稿的通知已发出。

三.商定了秘书长、副秘书长的分工,强调各位副秘书长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加强协作,加强团体会员单位特别是主要支持单位与学会的联系,做好为会员单位的服务。

四.通报了申报和推荐200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相关事宜。

五.商议第25届学术年会相关事宜。

会后召开了学术年会专题召集人工作会议。

 

 附:副秘书长的职责、任职及分工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章程相关条例,副秘书长具有以下职责:

1、副秘书长按照各自的分工或者受秘书长的委托,协助秘书长做好工作。

2、主要支持单位对口副秘书长负责落实支持经费,并做好对口单位理事长(副理事长)的联络、汇报工作。

3、负责起草分工任务的相关小结、年度工作总结、计划以及学会等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

副秘书长的分工:

曲克信-协助秘书长工作,负责联系中国地震局

       和中国科学院;

  -负责组织工作,负责联系中国石油集团、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吴海成-负责科普工作,负责联系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调局

孙建国-负责联系中国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

        发有限责任公司;

于学伶-负责联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负责联系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倪四道、黄清华- 负责年会工作和国际学术交流

活动及与相关高校的联系。


 

 

2009年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总结

  


 

今年是首次开展国家“防灾减灾日”活动,我会科普委在科普教育基地、学校和社区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目的在于普及地震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和普通百姓面临突发地震事件时的避险疏散、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

一.在我学会的科普教育基地—北京电业中学,举办了“关注地震关爱生命”的一次大型活动,全体师生(2000人)参加了5.12地震纪念仪式,之后进行了避震疏散演习、自救互救演练,并协同民房志愿者搭建了应急帐篷。活动历时一个小时,房山区应急办、地震局、教委、民房局、新闻办、卫生局、红十字会、房山公安分局、房山消防支队领导以及各乡镇领导、学校领导参加了此次演习,在全体与会人员的努力下,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最后,北京市地震局专家、房山区教委对此次演习做了点评,给了很高的评价。会后,电业中学师生参观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制作的“自然灾害防御及公共安全”科普展览,并亲身参观体验了民房局、消防局的先进应急设备。此次演练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和老师面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灾害时时会出现,要有所准备,出现时不惊慌,镇静、灵活应对处理。

二.在科普进社区重点宣讲“家庭的安全与防灾”。我学会副秘书长吴海成在西城黄寺社区,科普委郝杰在裕中社区分别做了两次报告,参加人数约80人次,宣讲题目为:“自然灾害防御及公共安全和应急措施”,同时解答了居民的提问。

三.我学会科普委龙海云同志开展了科普进幼儿园工作。根据孩子们的承受力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地震方面防灾减灾的通俗知识。使孩子们初步了解到为什么发生地震,以及地震来了该怎么办。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科普工作委员会)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一次会议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一次会议于200964日至5日在北京成功召开。勘探地球物理第八届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党委书记王小牧,第八届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和委员会顾问、委员、正副秘书长及代表共计44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办公室主任苏枫应邀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秘书长王琪同志主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任刘三洋同志致辞,首先代表委员会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多年来长期关心、支持委员会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委员会的全体顾问及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光鼎院士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讲话,他首先对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八届一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挂靠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对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肯定了勘探地球物理第七届委员会所取得的各项成绩,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第八届委员会的领导下,继续发挥群众性专业学术机构的领头作用,注重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建设勘探地球物理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使委员会成为地球物理工作者之家。

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从七个方面对七届委员会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

1、加强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各级组织建设,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完善委员会的各项服务功能;

2、充分发挥各学科组的作用,积极支持委员单位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工程物探的蓬勃发展;

3、深入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进石油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4、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影响,做好传、帮、带;

5、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平台;

6、关注整体发展,加强行业技术调研,参与和制定行业技术规范;

7、切实加强秘书处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好秘书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报告还指出了七届委员会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下步工作提出了建议。报告指出: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要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学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国科协确定的“凸现创新、提升能力,夯实基础、注重实效,引领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基础工作,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搞好定位,有效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提升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凝聚力;

2、继续加强与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球物理专业委员及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等兄弟学会的经常性工作联系,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办好、办实各类专业技术研讨会;

3、充分发挥各专业学科组的作用,委员会全力支持各学科组的工作,支持各专业技术组独立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为各学科组顺利开展各类学术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扩大学科综合交叉力度,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化;

4、各位委员要积极参加各专业学科组的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发现,培养人才,尤其是一些出类拔萃的好苗子,要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促进我国勘探地球物理事业的发展;

5、要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要充分发挥老地球物理工作者的作用;

6、加强与中科院、工程院及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及时把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我们的会员单位,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科研新成果尽快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产生效益;

7、继续做好“傅承义奖”(青年科技奖)、顾功叙奖(科技发展奖)推荐工作。

全体与会代表结合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及机构设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八届委员会顾问赵文津、刘玉乾,副主任刘三洋、刘云桢,委员赵国泽、吕庆田等纷纷发言,大家充分肯定了第七届委员会的工作,并对七届委员会在王小牧主任领导下的辛勤劳动和突出贡献表示感谢和敬意。同时一致认为: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文字简练,总结全面,重点突出,勘探地球物理第七届委员会在推进专业联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能结合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利用学会这个平台,进行了跨学科、跨行业的学术交流、技术应用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打造出了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学术会议的品牌,发挥了勘探地球物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会上,副秘书长李惠民做了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成员产生及构成说明;秘书长王琪宣布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的选举结果;副秘书长谢昭晖宣读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组织机构设置及活动有关规定(草案)。

会议一致通过了王小牧主任的工作报告,并同意修改后的第八届委员会组织机构设置及《专委会》和《学科组》活动的有关规定。

会议期间,戴继舒同志代表中国冶勘地球物理勘查院作了中国冶金地球物理回顾与展望,曾宪强同志代表水利电力物探科技信息网做了经验交流,刘玉乾同志代表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科技信息网做了中国铁路工程物探与工程检测现状,刘玉乾同志还向与会委员们通报了2009年工程物探和工程检测技术研讨会的准备情况。

最后,王小牧主任做了总结发言,他说:会议时间虽然很短,但内容非常丰富,会议期间代表们听取并审议第七届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了新一届组织机构设置,部分委员会单位作经验交流,代表们还就有关问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第八届委员会将根据代表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以便进一步完善委员会的组织,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交流。

王小牧主任还指出:学会要靠大家支持,委员会将尽全力搭建好这个交流的平台,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学会将尽力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平台。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希望得到各委员单位的支持,作为挂靠单位-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的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学会工作做的更好。

会议在友好、轻松、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附: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八届委员会主任、副主

    任、秘书长名单

  任:王小牧

副主任:郝会民  霍全明  刘三洋  刘云桢

            曾宪强 

秘书长:王 琪(兼)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田测井联合会

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纪要

 


 

2009210日,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田测井联合会在海口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

会议由秘书长孙少平先生主持。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赵永贵主任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在大会上致辞。

马延君、孟  明、王利宏、刘国生、孙少平、彭伟斌、张庆辉、凌毅平、邱卫忠、李敬宇、刘效贤、刘振祥、赵保中、潘语录、李建伏、刘表正、冯中贵、刘承民等出席会议,刘付光、张名泉、王福成、武耀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张应文、马青云、李新胜、李松臣、梁红艺、石向晨、杨辉明、李刚生、赵祥三、常东、赵西正等因故请假。

吉林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本会顾问李舟波先生,中联煤层气有限公司测井总代表闫冰夷先生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

一、审议并通过了马延君理事长代表煤田测井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向大会所作的2008年的工作报告及2009年工作建议;

二、审议并通过了常务副秘书长彭伟斌《关于2008年度经费收支情况》的说明;

三、讨论了关于《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修订的若干事项;

四、2009年度开展技术职称评定的可行性与评定工作安排;

五、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立联合会通讯员制度的意见》;

六、讨论联合会会员注册的渠道与方法;

七、拟订2010年年会论文征集与主题内容;

八、讨论决定一届六次理事会的内容,开会时间、地点和会期;

九、未来(三到五年)我国煤田测井的发展趋势研讨;

十、我会如何紧跟煤田测井的发展,做好哪些服务工作;

十一、会议批准中煤119队退出理事会,同时免去王春朝理事职务。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煤田测井联合会)


 

 

24届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总结(续)

 


 

第二十专题   流体与固体相互作用

.未提交会议论文;到会安排做报告:5人。

二.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软流层的地球化学成因。基于地幔橄榄岩中大量气体、气液包裹体和浆胞的发育、赋存特征、岩石溃变溃烂现象和岩石中大量气胀、气裂或气爆裂隙的纵横发育,及岩石的塑性形变、塑性流动现象等微观岩石学证据,提出了中地壳软流层的形成是由于中、下地幔碱性富挥发分的深部热流体的重熔作用,这些中地壳岩浆熔融物质上升形成花岗岩;而且这些携热、富挥发分的深部流体在局部上地壳的异常聚集,则形成了低速、高导层。中下地幔软流体的上升,则导致地壳数百~数千立方千米的物质重熔和地壳拉张减薄。

2.上地壳低速高导层的地质意义。低速高导层是幔源深部流体在局部上地壳岩石圈的异常活动、富集所致,并且具有异常高的温、压条件。这些低速高导层之上及至近地表对应的是地震活动带、油气和各种金属矿产的成藏成矿带。这些低速高导层中高矿化度、富挥发分深部流体的逸散、迁移,是形成近地表与大地震有关的H2He等气体及各种碱金属的地球化学异常的直接原因。研究认为,金属的成矿过程是一种“灾变性”的,与上地壳中曾经形成的低速高导层具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与岩浆及断裂构造的通道作用有关。

3.与深部流体有关的非生物成因油气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认为,金属的成矿过程是“灾变性”的,油气的形成及成藏则是渐变的。但油气藏及金属矿产的分布都与岩浆及断裂构造的通道作用有关。通过对地球物理勘探资料的研究发现,油气资源及金属矿产的成藏成矿带均位于低速高导层之上方。迄今,在松辽、鄂尔多斯等沉积盆地与我国典型的火山岩、花岗岩等岩浆岩分布区的烃类流体稳定同位素、油气包裹体等资料的研究中,均发现了众多幔源热液成因的H2CH4CO2N2及液态烃(石油)及与其有关的油气藏。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资金支持研究,开发幔源氢及甲烷气藏。

.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出了携热、富挥发分的幔源深部流体在上地壳局部区域的异常聚集,是形成了低速高导层的直接原因。

2.上地壳低速高导层之上及至近地表对应的是地震活动带、油气和各种金属矿产的成藏成矿带。低速高导层中高矿化度、富挥发分深部流体的逸散、迁移,是形成近地表与大地震有关的H2He等气体及各种碱金属的地球化学异常的直接原因。

3.金属的成矿过程是一种“灾变性”的,与上地壳中曾经形成的低速高导层具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与岩浆及断裂构造的通道作用有关。

4.油气形成及其成藏是渐变的,与低速高导层有关,与岩浆及断裂构造对低速高导层的导通作用有关。并且在我国典型沉积盆地与火山岩、花岗岩等岩浆岩分布区内,均发现了众多幔源热液成因的H2CH4CO2N2及液态烃(石油)及与其有关的油气藏。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资金支持研究,开发幔源氢及甲烷气藏。

5.建议国家加强研究力量和资金支持,加强幔源流体和低速高导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这对各种能源、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评价和各种灾害的防灾预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流体是主动的,固体是被动的。流体是地质作用和各种矿产(金属/非金属矿产、油气矿产)形成的直接成矿剂、载矿介质或纽带,同时也是各种自然灾害形成的诱因。地球各圈层中流体类型、成因、演化及其分布的研究,是各种矿产形成、分布和灾害预测的基础。因此,以下方面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1.深部地质过程与地球排气;

2.低速高导层与金属/非金属矿产、油气矿产的形成和分布;

3.低速高导层与巨灾综合预测及环境变异;

4.深部流体活动与地震、瓦斯(爆炸)等灾害及其预防机制;

5.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手段与深部流体活动预测及其环境响应的新技术新方法。

.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进一步加强各相关专题之间的学术联系,尤其是本专题与二十一专题及第九、第十、第十六专题的学术联系,达到相互借鉴、拓展应用和共同发展之目的。

建议学会针对国家对石油的急迫需求,整合有关专业学科的研究和建议,提出基于深部流体/地幔流体成油的国家级课题。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学的技术优势,利用重、磁、电、震多种手段对中、上地壳低速高导层的性质及其分布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对各种能源、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评价和各种灾害的防灾预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十一专题  中国巨灾综合预测与环境变异

.提交会议论文:15篇;年刊录用:15篇;年会做报告:7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涉及地震的预测、预报方面的文章9篇;

2.与国外合作开展卫星测距项目的文章1篇;

3.利用天文动力结构分析方法预测自然灾害的文章1篇;

4.太平洋赤道带上空OLR的周期性波动的文章1篇;

5.利用冰芯记录对万年以来太阳活动的影响的文章1篇;

6.地球六次物种大灭绝的真正原因的文章1篇;

7.基于GPS的近20年来松辽平原湿地遥感动态研究的文章1篇;

.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方向:

1.采用共旋理论发明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球,正在申请专利,未来的方向是用该理论进行污水处理;

2.利用天文动力结构分析方法预测自然灾害是一种创新,可预测多种自然灾害;

3.中国大陆地震与渤海冰情的密切关系是首次提出,对地震的预测和预报有重要意义;

4.对地球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观点;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天灾是一项极为复杂和难以解决的,是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解决的是,只要能够持之以恒,不可预测自然灾害,也是有希望解决的。

.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本专业委员会应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退休人员,经费来源的确有困难,希望学会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给予支持。

第二十二专题  地球电磁法研究与应用

.提交会议论文:19篇;年刊录用:19篇;会议安排报告:11人;实际到会作报告数:6人(其中三篇学生论文)。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汶川地震成因及相关的电磁场异常变化。太平洋菲律宾板块的俯冲、青藏高原的推挤以及BSGb向东南方向垂直作用于LMGf地块,应力不断积累导致龙门山位错引发地震。

位于陇南的地震电磁观测在汶川地震前后捕捉到了异常信息。

2.大地电测测深反演方法相关研究。OCCAMSBI两种反演方法结合,可以优势互补,得到较好结果。

基于小波的大地电磁残差反演,可以得到相对的电阻率变化,从而清晰刻画界面。

不同误差分布对电测测深反演的影响,不采用实际误差水平而人为给定误差可能带来偏离实际的风险。

3.起伏地表条件下直流电场的拟解析近似理论。利用拟解析近似理论解决起伏地表条件下直流电场的数值模拟问题,在解决大尺度问题下具有一定优势,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方向:

1.电磁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内部的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之间的关系不能忽略。

2.围绕地震灾害问题,基于电磁方法及观测资料,对备受瞩目的汶川地震前后的电磁场变化进行了研究。

3.从多种角度开展了对电测测深反演方法的研究。

4.在直流电场正演方面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电磁方法在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地质灾害)方面的机理研究及其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1.海洋电磁法亟待加强。

2.建议支持开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仪器的开发与研究。

.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如何提高摘要被接受者到会做报告的比例?

2.建议会场配置激光笔。

第二十三专题  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

.提交会议论文:21篇;年刊录用:20篇;年会做报告:19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利用传统古地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等方法研究古构造、古环境及古气候演变。该领域有六个报告。主要成果为一方面利用古地磁“定年”技术对新生代沉积物的精确年代学研究,结合相关环境磁学参数和颗粒粒度等变化,研究新生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多剖面、多种岩性样品中所记录的古地磁记录揭示典型造山带的碰撞和拼合或裂解过程。

2.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等在利用黄土-古土壤序列、海洋和湖泊岩芯、及其他新生代沉积物开展古地磁与岩石磁学的实验技术、地磁极性转换过程、磁性颗粒与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之间的耦合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及存在问题。该领域有十一个报告。主要成果为:(i)岩石磁学实验过程和实验环境对实验结果的控制作用;(ii)成土作用和沉积后还原成岩作用对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改造”与磁信号(地磁磁性转换记录、地磁场长期变化、古环境变化等)的可靠性分析;(iii)岩石磁学在现代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污染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油气对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改造及其它。该方面有二个报告:其一探索了含油砂岩和不含油砂岩的磁性矿物特征;尽管该研究很不成熟,但进一步研究很有意义;另一项研究报道了以抗磁性为主要磁性矿物的石笋的岩石磁组构特征及其对生长机制的指示作用。

.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磁极性倒转过程很可能存在着多次极性不稳定“晃动”,且很可能持续几万年;

2.黄土-古土壤界限受控于不同气候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穿时性;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也可能存在很严重的重磁化现象;

3.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中成土作用形成的细颗粒亚铁磁性矿物的颗粒粒度变化比较单一,很可能与成土作用的强弱无关;

4.实验室加热环境对磁性矿物稳定性及鉴定具有控制作用;

5.拉萨地块林子宗群的初步古地磁结果指示印度与欧亚大陆的初始碰撞不可能晚于45 Ma,而很可能在~60Ma时就拉开了序幕。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总体上来说,随着近年来国内现代古地磁学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各种现代测试技术,如EDXSEMXRD等的引入,与会人员可喜的发现现代古地磁学的研究领域已远非传统古地磁学仅仅局限于板块构造和地层划分与对比等可比;我国古地磁研究已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成功走出。现在不仅在地质构造过程、地层的精确定年和对比与划分、地磁场长期变与倒转过程等方面继续开展着深入系统的研究;而且通过与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在利用各种磁学手段研究不同时间尺度(从百万年尺度的新生代气候环境变化到数十年尺度现代人类活动诱发的环境污染历史)的气候、环境变迁历史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这与当前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特别关注及国际发展趋势完全吻合。同时,我们还可喜地看到本学科的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大量年轻人的加入是本学科今后不断发展和拓展的源泉和生力军。

鉴于学科近年来的可喜发展和不断壮大,与会代表建议专业委员会除积极组织每年秋季的地球物理年会的专题报告之外,可考虑定期(如每两年一次)举行古地磁学学术讨论会,以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加快学科建设。

.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两年来的实践表明,积极的宣传、组织和邀请一些本学科的专家做专题邀请报告是提升专题在本学科人气的有效手段,希望年会组织委员会继续这方面的工作。

同时,与会一些学科带头人还建议为了吸引更多的年青人参加年会的报告和讨论,是否可以考虑通过减免部分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人的注册费、资助部分旅费等来进一步鼓励和吸引年青人参加年会;此外,还希望专题的组织者能邀请一些港澳台地区及国外的华人学者参加年会,进一步提升年会的影响和学术水平。

第二十四专题  地磁与高空物理

.提交会议论文29篇;年刊录用24篇;年会做报告28人。

二、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在本专题讨论会期间,在以下有关研究内容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分别为:地磁场扰动变化及建模,地磁活动指数与异常,地磁活动与高空物理过程及其对行星际变化的响应,电离层扰动变化、电流体系以及地磁脉动,电离层不规则体的发生与发展(包括扩展F和闪烁)及电离层漂移,电离层变化与地震,电离层模型以及预报方法,电离层探测新技术与方法,大气重力波传播过程,磁层电离层耦合和场向电流,磁层亚暴多层次全球过程,磁尾电流片结构、特性及演化,磁层中的波和不稳定性,空间等离子体中波-粒相互作用,ENA极光的探测与反演,磁层中的大尺度电场,磁重联过程以及引起的太阳风向磁层的传输。所报告的论文,有地基探测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有包括我国地球空间双星计划探测计划数据在内的卫星探测数据分析结果,有把地基探测数据与卫星探测数据结合分析的研究结果,还有理论分析的重要研究结果;有基本物理过程的研究成果,有建模研究的成果,还有预测和预报方法的研究成果,更有电离层探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结果。

.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提出了利用星载三频信标研究地震引起的电离层异常,为本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研究动向。在其他各个研究方面,与会论文都以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展望和建议

根据本次会议学术讨论和论文情况,本学科在地磁研究,电离层探测以及物理过程研究,磁层物理研究方面有望在近期取得重要学术成果。

.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参加本次讨论会的学者认为,学会工作成绩突出,年会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讨论合作的平台。建议在学术交流方面组织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

.本次学术交流和讨论有以下的特点:

1.成果多,水平高。今年年会上参加的人数在今年来最多,学术报告有国家和自然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重大国际合作课题的研究成果,还有863973 项目的研究成果。

2.学术讨论深入。在讨论提问中,大家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讨论问题比往年都深入,在报告会后,仍有继续进一步讨论的现象。参加本届年会的资深科学家,他们在报告和讨论中,仔细认真,积极传授知识和研究经验,与年青学者一起形成了和谐活跃的学术气氛。大家普遍反应本次讨论在启迪学术思想,提高学术水平方面收获不小。

3.年青人多,热情高。参加会议的年青人占70%以上,为这次学术谈论会增加了更活跃的气氛。

第二十五专题  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

.提交会议论文:27篇;年刊录用:25篇;年会报告:19人。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论文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太阳爆发事件的触发机制、行星际扰动的传播与数据模拟、空间天气对航无活动的影响,磁层空间天气效应、电离层空间天气效应、空间天气预报与建模以及空间探测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我国近几年内在空间天气与人类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

.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本专题的研究与报告表明,我国目前的空间天气研究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空间天气的起源及更接近真实的传播和地球空间响应过程,另一方面,空间天气的研究更关注它对实际生产、生活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空间天气对电网和油气传输管道的影响,空间天气的建模与视化研究也已取得初步进展。由实际应用牵引的空间研究与空间天气效应分析将成为未来科学发展新的热点和研究趋势。

.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空间天气的研究是当信空间物理的热点问题,其研究涉及目的空间环境的各个领域,为其更好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加大合作研究,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应加大协商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研讨机会,达到本学科、本领域的协调发展。

2.在预报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应加大横向的研究及物理机制的研究,提高预报的实际意义。

五、对学会工作的建议:这次年会交由公司组织办理,需要总结经验。           (完)


 

 

2008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北京文波经济及自然灾害预测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北京市凯利华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81257日,在北京工业大学联合召开了“2008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来自地震、气象、水利、海洋、科研院所、有关院校等部门的专家、学者、有关领导共59人出席了会议。

郭增建主任致开幕词,耿庆国常务副主任在开幕式上讲了话并做了会议总结。

耿庆国、王明太、徐道一、任振球、李国琛、高发金、黄相宁、曾小苹、徐好民、蔡尔诚等,分别主持了各单元会议和学术报告。

郭主任在开幕词中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成立至今,已走过了17个年头。17年来我们“在困难中提升、在发难中前进”。汶川地震后,国内外又刮起了一股“地震不可能预报”之风。预报有困难,是事实,说“不可能预报”,太武断了。我本人主持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两会均在汶川地震前发现了一些可贵的前兆现象,对此次地震是有所察觉的,震前两会曾分别以书面和其他形式反应过我们的意见。今天回过头来反思,如果有一个统管地震前兆的小组,及时收集前兆,并汇总分析、研判,在震前打个“招呼”是有可能的。“打招呼”是当年周总理的提法。

耿庆国常务副主任在开幕式上对会议如何开法做了安排,同时他强调了汶川地震前兆现象存在的事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原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办公室主任苏枫,国家发改委原副司长严谷良,总参研究员朱建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言静霞等应邀莅会指导。他们亦先后在会上讲了话。

许院士说:“我喜欢到你们中间来,你们掌握着许多信息,所以一直能坚持预测,如果没有真正的东西,能坚持吗?不要给地震预测泼凉水。要互相尊重。我们现在只有30%的信息掌握,还有70%的信息没有掌握,其中必须关注‘天外来客’。”许院士还给代表们带来了200862日《科学时报》记者王静对他的访谈录:《地震预报研究应调整思路和策略——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谈大尺度地层运动的启示》。充分反应了许院士多年来对地震预报研究的理论成果,受到与会者的高度称赞。

曲克信教授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筹备、成立和成立后的各项活动倾注了心血,全力支持和悉心指导。这次他又在百忙中前来参加会议,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指导性讲话。他首先对会议安排汶川大震的“反思”给予肯定,并要求深入研究,从理论上、方法上科学的总结提高,要团结协作,加强和主管部门的配合,互相支持,多提建设性意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先生到学会工作时间不是很久,但他对天灾预测工作十分重视,这已是第三次参加天灾预测会议。他在开幕式上提议利用网络开展天灾预测学术交流,得到了与会者的共鸣。

会议共收到论文80篇,会前编印了《2008  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文集》,提供会议交流。

汶川大震的发生,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而成为2008年人们关注的焦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全身心投入了该次地震的总结、反思。本次会议涉及地震预测(特别是汶川地震)及地震预测相关问题的文章占了42篇,其中的许多文章深入讨论了汶川大震有否前兆信息、地震能否预报、周恩来总理42年前亲自制定的我国地震工作方针、特别是“群测群防”要否坚持等重大问题。这是本次会议论文的突出特点;论文中有不少涉及北京奥运的雨情、水情、震情、疫情的讨论,充分反应了预测工作者心系奥运、为国奉献的高度责任心;按常规,大量的文章中总结了2008年水、旱灾害及灾害链预测成功和失实的事例。2008年天灾预测总结会议的文章数量多、内容广泛、但重点突出。

会议按“地震专题学术报告(重点:汶川地震预测总结和反思)”;“气象水旱专题学术报告(重点:2008年国内水旱灾害和灾害链预测小结)”的顺序进行了学术交流。发言争先恐后,气氛热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汪成民教授的报告《对汶川大震的预测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以内容翔实、观点明确、表达清晰,博得与会代表的关注。

会议期间,于126日晚,常务副主任耿庆国教授主持召开了与会委员扩大会议。王涌泉顾问,高发金、李国琛常委,曾小苹、黄相宁、张启文委员以及蔡尔诚、徐秀登等预测专家共计2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通报了本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的有关情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先进集体”的决定(这是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第二次获此殊荣)等。对于2009年的工作,与会者发表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意见。耿庆国表示,对大家的意见、建议会后认真研究,改进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切实搞好大灾、灾害链的预测。

由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均之教授联系,争取了有关单位对会议的资助,使得会议如期召开,圆满成功,与会代表表示衷心感谢!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筹办了会议,付出了辛勤劳动,与会代表表示诚挚的谢意!

(汪纬林)


 

 

“大地电磁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大地电磁技术应用研讨会”于2009219-21日在北京成功举行,会议由加拿大凤凰地球物理公司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联合承办。

来自凤凰地球物理公司和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环科院、地科院、中石化、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有色、冶金、铁道设计院、水利电力以及核工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等40多个部门或单位的10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主持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致开幕词。

会议回顾和总结了大地电磁方法在我国研究和应用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深入讨论了为适应学科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地电磁方法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与会代表认为这次会议开得非常及时和必要,是在大地电磁方法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了“充电和加油”的会议。

大地电磁方法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是多方面的。何展翔、胡文宝、戴世坤等报告了在油气探测中三维测量和资料解释、地面和井地时频域的精细勘察和4维油气检测,以及电磁观测资料的波动分析技术和一体化的可视化平台,报告了油气探测和地质调查中多个成功勘探实例。赵国泽、汤吉等报告了电磁法在探测电性地幔过渡带、地震和火山潜在危险区深部结构探测以及利用人工源/天然源电磁信号进行地震预测监测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汶川地震的孕震环境和地震前后的电磁异常。王家映教授全面报告了电磁资料反演的理论和技术及其在国内外的最新发展,指出大地电磁资料反演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陈小斌、胡祥云等报告了三维正反演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用三维技术研究了当前通常大地电磁资料一维、二维解释中关于阻抗极化方式的选择,网格剖分策略、地形影响和误差分析等,报告了在青藏高原等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实例。李桐林、赵国泽等报告了在强干扰环境电磁资料受到干扰状况的分析,以及应采取的抑制干扰的措施。王杰报告了流体成矿和大地电磁方法的作用。加拿大凤凰地球物理公司总裁Leo Fox博士和Olex Ingernov博士等报告了国际上大地电磁方法的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发展状况、在礁区和地震方法困难地区等油气勘探的成功实例等,给与会代表有益的启发。

在会议的专题讨论中,各位代表就大地电磁方法如何适应由剖面式测量向面积型测量、由一维、二维反演向三维正反演转化、由浅层找矿向深部探矿发展等进行了讨论,并就制定新的技术和行业规范以及信息和数据共享问题等进行了讨论。与会代表对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支持,对凤凰地球物理公司的组织和经费支援表示感谢。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


 

 

2009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纪要

 


 

(一)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翁文波基金于200942426日,在北京工业大学联合召开了“2009年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来自水利、气象、地震、有关院校、科研院所、石油、新闻媒体、民营企业等单位的63位专家、学者、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议收到学术论文、预测方法介绍、采访报道等共55篇文章,会前印刷了《2009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文集》,提供会议交流。

会前共收到专家们的预测意见32份,按惯例汇编了《二OO九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内部资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国家发改委原司长严谷良、总参朱建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副理事长言静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主任苏枫、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汪成民等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听取了学术报告或作了报告。严谷良同志在闭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郭增建主任、李均之副主任在开幕式上讲了话(全文另发),耿庆国常务副主任就本次会议日程安排作了说明。他强调两天的会议时间很紧,而震情又较突出,自去年108日国内两个地震(当雄6.6、乌恰6.8)后,至今无6级地震;此外,空间环境也有新的情况,要很好研究。希望大家认真交流、讨论,对今年的国内重大灾害提出经得起考验的综合预测报告。王明太副主任主持了开幕式。

开幕式后,年过八旬的王涌泉顾问第一个作了报告,他以饱满的热情回顾了从事水利事业60余年的光辉业绩,并赋诗一首,同时还展示了他七十七岁夫人侯琴同志的画作《牡丹》,为会场添彩。

(二)

本次会议重点突出,学术上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重点突出。本次会议适值汶川“5.12”大震一周年前夕,预测工作者十分重视这次会议,提交会议的55篇文章中,涉及地震方面的就有40余篇。专家们借此表达对汶川大震灾难一周年的纪念。相应地,会议安排较多时间讨论地震相关问题。

2.会上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

1)对太阳活动的继续平静给予很大关注,因为太阳活动峰-谷年大震皆多,气象灾害亦较多。今年仍是太阳活动谷年时段。

2)对中华传统文化在灾害预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更多关注,如整体思维和地心思维。

3)再次强调了震洪链和旱震链在天灾预测中的重要意义。

4)提出了一些中期预测意见,其内容集中反应在了《2009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中;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临震预测意见,及其特别关注的地点和发震时间。

5)扩大了认识地球事件的思路,如共旋引力波理论。

6)再次体现了地震预测预报专群结合的路线。

3.陈一文顾问介绍了2009326-28日在日本千叶大学召开的“2009年卫星与地面与其他观测验证地震前兆国际研讨会”(简称2009VESTO国际研讨会)的情况。受会议启发,陈先生提出了建立我国地震前兆数据库、资料共享的建议。国家天文台赵复垣先生也参加了千叶会议。

4.《2009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准备充分、讨论顺利。

每年年初的天灾预测研讨会均要形成当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由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上报有关领导部门及业务主管部门。综合预测意见在汇总讨论过程中往往因观点、意见分歧而较为困难。今年,在收到预测专家提供给《黄皮书》的预测意见后,由常务副主任耿庆国及时进行了研究,对有的预测意见还与作者进行了沟通,在此基础上提前草拟了《2009年全国重大天灾综合预测意见》(草稿)提供会议讨论。因为准备充分,其预测意见较有基础,所以会议讨论较为顺利,很快形成了正式上报意见。

(三)

会议期间,于425日晚由耿庆国常务副主任主持召开了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与会委员扩大会议,出席和列席会议的共27人。会上仍以讨论突出的震情异常为重点。事关重大,讨论热烈。最后形成如下意见:

1.凡提交重大震情预测者,要负责任地把预测三要素写一详细报告,于“5.1”前提交陈维升副秘书长。

2.对出现重大临震异常地区,发动大家利用各自手段地毯式的检查,特别是首都圈—海城一大同—运城地区。

3.加强会商。出现信号震,由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及时组织会商,并视情况提出临震预测报告。

4.对今晚讨论的发震时间点和地区,必须严格保密,不能向外散布。

(四)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公布,又值“5.12”大震一周年的前夕,所以这次会议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到会63人,其中不少新面孔,还有媒体单位;会议讨论热烈,发言踊跃,短短的两天时间里48人次在会上发了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民主氛围。

(五)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长期在困难中前进,赢得了有识之士的不断支持。在李均之副主任的努力下,本次会议就得到了冯亚平、耿庆国、孙延好的资助,其中耿庆国是以自己的退休金来资助的,与会代表对他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在承担繁重监测任务的同时,承办了全部会务和稿件的接收、送审工作。会议安排周到、细致,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许和感谢!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地球物理技术在水资源探测中的应用学术座谈会纪要

 


 

时间:200967日星期日 上午900

地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工楼508

参加人员:陆其鹄、岳棋柱、程业勋、王光锷、陈乐寿、孙进忠、李元霞

主持:陆其鹄

会议主要内容:就地球物理方法找水的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讨论。

岳棋柱回顾了天然电磁辐射测深技术的发展:1984年,美国一家公司(Geophysics International,简称GI公司)声称发明了一种直接找油、找煤、找水的先进技术,称作Petro-Sonde(中译-岩性探测)方法,凭人耳听的仪器,能听出在底下什么深度上有油。1985GI公司到任丘、胜利油田演示,引起了国内地球物理界的关注和兴趣。事隔两年,浙江石油勘探处的陈维权、煤炭科学院地质勘探分院的王文祥等人制造出了类似仪器。之后,西安仪器厂的黄世矩、陈维权又制出了自动记录的仪器,并相继传出他们在西藏地热水源及各油田、煤田找矿“成功”的消息。岳棋柱研制了天然电磁辐射场探测地下结构的轻便仪器。开展了一系列试验测试工作,包括中国第一个超深孔科学钻探场地的探测、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马山头村建材厂测试以及兴凯湖水面和岸上的对比测试等,取得了一定效果。

程业勋根据多年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经验认为,大地瞬变电磁法:4~5年前用于新疆南天山塔里木油田深层饮用水源找水,结合卫星影像解译信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核磁共振法:适用于小于100m深度含水层探测,适合垂直裂隙发育的岩层(譬如,花岗岩);同位素法:可以测定水的流向和流量;a卡法(测氡):对于裂隙水有效,可以水平定位,深度难以确定。电法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

王光锷认为:与找油气类似,地下水的运移、赋存条件比较重要,应该以地质储水条件、储水构造为先导。

    与会人员还就岳棋柱的天然场大地电磁测试仪器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创新性。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凝聚全社会创新力量

 


 

516200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开幕式上,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要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凝聚全社会力量,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她指出,依靠科技进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今年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做出贡献。要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带着技术和成果,帮助基层出谋划策,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 引领发展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主题报告摘登。

题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主题报告强调:依靠科技创新克服经济困难,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道路。

知识和科技既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推动中国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制定了一系列发挥科技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支撑,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益和环保方向转变。二是抓紧实施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紧密相关的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三是大力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四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挥国家高新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五是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领,鼓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将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致力于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加快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推动“三网融合”,促进信息化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展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

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促进合作与贸易的国际环境。预祝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的本届科博会取得圆满成功,希望更多的科技成果通过科博会实现转化应用,更多的科技项目通过科博会实现紧密合作。


 

 

泛珠三角港澳台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纪要

 


 

泛珠三角港澳台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于2009328-29日在中山大学怀士堂隆重召开。

搭建平台发起单位的代表,兄弟学会的代表,有关领导和嘉宾近百人参加了平台成立大会。平台组委会执行主任委员、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石彦民理事长致词;中山大学地科院领导周永章书记致欢迎词;平台组委会协调办公室主任、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戴宗林常务副理事长简要通报了“平台的搭建和相关事宜”;省科协郑德胜部长做了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平台的成立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交流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省科协系统2009年学会工作中的一件大喜事和大好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秘书长祝贺交流平台的成立,殷切希望各地球物理兄弟学会和与会同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推动地球物理科技事业的发展。环渤海地球物理论坛、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刘元生理事长代表兄弟省市学会致贺词。

平台的建立实际上是在企业、院校和科技部门之间以及供需部门之间构建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有利于地球物理工作者进行科技交流和沟通,可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学术交流,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创造合作条件,促进咨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为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材。

泛珠三角港澳台地球物理平台的运转与环渤海地球物理论坛联手构建成一个地球物理科技活动的大平台,将会在推进学科发展、服务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36篇论文,14位专家、学者及科学工作者在会上作了较深入地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陈颙理事长作了精彩的学术主题报告—《编码地震学》,作为泛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地球物理研讨平台首届学术交流会的开篇,受到与会人员的欢迎和好评。

通过学术交流,与会代表深切感到平台的建立,为大家创造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良好机会和条件,并为开展多种合作和协作以及咨询提供了便利。相信在泛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地球物理研讨会平台发起和参与单位(个人)共同努力下,研讨平台的活动一定会更加贴切实际、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成效。

(广东省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试行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的决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2009年重新开展了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今年的试点工作先由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承办,其他专业的评审也将陆续展开。

2009422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认定评审委员会成员的基础上,委托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了一次技术职称评审会,认定了两名申请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任职资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到会并讲了话。

    学会评定职称是体现中央人才制度改革精神的新生事物,200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开始了职称评定(资格认证)的试点工作,人民日报、科技时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对试点工作的报道,得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又于2008年对评审办法和条件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

恢复职称评定工作自改革开放至今已三十余年,但职称的评定与聘任一般都有各部门、各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了一些相应的办法,而且各不相同,评、聘标准也各有特色。我们认为由全国性的学会(协会)来进行职称资格的评审,有利于建立相对统一评审标准,也是职称资格评审改革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更合理地使用人才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让社会(用人单位)了解人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用人单位可以根据科技人员的职称资格和本单位的实际岗位情况进行相应聘任。

    由学会(或协会)评定职称是职称评定社会化的一个途径,这里说的社会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职称评定单位是社会上的学术团体,另一层意思是,评定结果要得到社会认可,这里所指的社会,不仅是国内社会,也包括国际社会。也就是说,评出来人员的水平在国际同行中是可比的。

    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的要求,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于2008年上半年开始,逐步推进此项工作,先由委员会成员做调查,在本人申请基础上进行推荐,即选择合适的申报对象,再由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初评,然后提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认定的技术职称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此次评审委员会由中国地球物理界的研究员、教授9人组成,其中包括2名中科院院士。

    被评审的两名申请人,一位是中科院空间中心已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该同志退休后仍继续在本单位从事本专业工作,取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已二十多年,在此期间曾多次参与日食观测,坚持日食期间地磁脉动的测量,取得了明显的日食效应成果,1992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负责研制的微功耗磁通门磁强计支持了航天发射任务,得到了用户的好评;负责“双星”磁测、磁控工作中相应设备的研制,在探测器探头的研制中,扩大了量程,得到法国同行的好评,该设备仍在“双星”上正常运作;目前担任火星探测器的高精度磁通门磁强计的研制和指导工作,研制能在深空环境中工作的磁强计;曾多次主持或参加“国标”、“国军标”等规范、标准和设备的评审,并在有关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和学术报告七十余篇。一位中科院院士和该单位的老科协工作者协会为该同志写了推荐书,中科院空间中心签章呈报我学会进行评审。

    另一位申请人现在是民营企业鹤壁市防震技术研究所的学术带头人,该同志在1988年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主持研制的压容式钻孔应变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199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曾担任CZB-1型竖直摆井下倾斜仪研制的课题组副组长,1990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作为第三完成人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1995年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专家,并颁发了荣誉证书,1992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专著2本,发表论文20余篇。

    两位申请人,一位是国家级研究所的,一位是民营小企业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认为这两位同志都具备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水平,均以全票通过授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任职资格)。

我们的评定,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CPS/SEG北京2009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隆重举行

 


 

424日至27日,由中国石油学会和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主办、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协办的“CPS/SEG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次会展是CPSSEG合作史上一次空前的地球物理技术交流和装备展览盛会,是近年来在亚太地区召开的规模盛大的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更是全方位展示中国地球物理行业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地球物理走向明天,机遇、挑战与创新”,来自SEG学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CGGVeritasION等知名公司的官员、专家、学者共1200多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外宾200多人。

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在开展学术交流、研讨的同时,展示国内外最新物探技术,促进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和仪器装备技术的提高,增强解决复杂地区油气勘探开发的能力,为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探索石油天然气、金属与非金属、水资源和工程勘探方面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SEG主席Laurence R Lines先生、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贾承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汪东进、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王志刚、中海油(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朱伟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徐文荣、副总工程师刘振武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隆重邀请到了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公司领导王小牧、王铁军、阎万朝、郭月良、郝会民,总经理助理李国旗、杨举勇、郑华生参加了会议。

24日下午,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公司党委书记王小牧主持了开幕式。

庄严的大厅,灯火辉煌,群贤毕至,熠熠生辉。贾承造、Laurence R Lines、汪东进、王志刚、朱伟林先后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对会议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结合各自领域介绍了有关情况,共同祝愿地球物理行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大合作与交流,取得更大的发展。

开幕式后,在一楼会展大厅举行了会展破冰仪式,会议执行委员会主席、公司总经理王铁军主持了破冰仪式。在瞩望和期盼中,贾承造、Laurence R Lines、汪东进、王志刚、朱伟林共同启动了象征着会展开幕的破冰活动,一时掌声响起、荧光闪烁。

破冰仪式后,与会官员和贵宾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展览,观看展品、倾心交谈、合影留念,展会现场始终洋溢着热烈欢快友好的气氛。

为期四天的会展内容丰富多彩:“高峰论坛”中,本行业中的精英畅谈地球物理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以前瞻的理念、睿智的构思和独特的视角进行交流和论辩;举行了涉及油藏地球物理、盐下成像、地球物理装备、近地表地震等内容的专题讨论;320篇技术报告进行了交流;60多家国内外著名石油公司、服务公司及相关企业在7000多平米的展台上展示各自的实力;会展期间还举办了商业推介会、学生教育节目、挑战杯大学生知识竞赛、SEG全球事务委员会工作会等活动。

这次盛会为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先进地球物理技术及创新科研成果的国际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展示了国内外最前沿的物探技术,促进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展览,为物探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厂商与用户之间构建了供求双方交流沟通的桥梁,提供了商业运作的良好契机。

              (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新任秘书长培训班在京举行

 


 

635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新任秘书长培训班在京举办,2008年以来通过学会换届新任职的31名秘书长、副秘书长参加了培训,共同学习了现代社团发展趋势、科技社团的改革创新、科技社团组织管理实务和财务管理等业务课程。培训班还有幸邀请到国际著名的非营利部门研究专家莱斯特M.萨拉蒙教授做了《现代社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专题讲座,引起学员强烈的关注。

本次培训班充分考虑到新任职秘书长的特点,邀请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公路学会、北京中宣育会计师事务所、中国科普作协等相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分别主讲了《我国社团组织管理实务》、《学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问题》、《秘书长的职业定位与执行力》、《科技社团的财务管理》、《学会科普——伟大光荣的事业,创造未来的事业》。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莱斯特·萨拉蒙教授主讲的《现代社团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借助他多年积累的数据,分析了当代国际NGO组织发展状况,同大家分享了国际上NGO研究的先进理论和观点,让在座的秘书长们获益良多。

培训班还为秘书长们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大家围绕“秘书长工作思路与方法”畅谈交流、启发思路。

近年来,中国科协在推动全国学会创新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秘书长培训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按照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定位,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将继续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全国学会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进一步推动全国学会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科技导报社举办“2009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

 


 

地球系统科学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口、资源和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都与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休戚相关。514~15日,科技导报社主办的“2009地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园区举行,会议主题为地球系统科学建设,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德国、伊朗的60 多位专家学者,以及首都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30多位研究生列席了讨论会。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秦大河院士出任会议主席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Ronald Abler博士和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CSU)前主席张宏仁研究员出任会议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并全程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方法建设、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平台建设、地球系统科学实验模拟研究、地球系统科学未来研究趋势4个专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相互关心的有关领域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国际地理联合会主席Ronald Abler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国际地理联合会前秘书长、德国波恩大学Eckart Ehlers教授,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GCHH)咨询组主席Thomas Krafft博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刘骥平教授、康涅狄格大学杨秀生教授,以及伊朗Payame Noor大学Seyed Javad Moghaddasi博士等20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由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协办,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理联合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都为会议的召开给与了支持。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第二号通知(摘登)

 


 

现将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会议时间200910月10日—14日,10月9日报到。

二.会议地点  安徽省合肥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会议主题:多观测手段、多学科交叉的地球物理学

年会学术活动  

1.大会报告(另行通知)

2.专题报告(另行通知)

3.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暂定如下题目及主要内容,具体安排根据投稿情况将相同课题合并为八个专题组进行讨论)。

1)地球物理的进展及前沿

召集人:陈     臧绍先   倪四道

sdni@ustc.edu.cn

主要内容:本专题为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平台,就以下两方面提出分析和建议:对国际国内地球物理的发展现状、前沿课题进行综述分析和评议,内容不限;学科交叉产生的新成果;新观测技术带来的重要研究进展;以期通过本专题达到原始创新、充分交流,利用地球物理学会这一科研群体把地球物理科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2)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召集人:詹仕凡 牛滨华 刘 洋

wliuyang@vip.sina.com

  题:高分辨率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应用技术

主要内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三维地震成像及四维地震方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复杂地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油气田与煤田地层参数反演及解释;高精度重磁电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方法及与油气田、煤田勘探开发有关的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3)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小宏 肖立志 李景叶

chenxhsina@vip.sina.com

主要内容:地震波在流体饱和孔隙介质中的传播理论;油气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方法;油气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确定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描述方法;油气储层地球物理监测方法;与油气储层有关的其它地球物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方法和技术。

4固体勘查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 平 熊盛青 吕庆田

lqt@cags.ac.cn

主要内容:物探技术以及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方法,在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查应用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与软件、新进展、新发展、新应用和新成果,成功的找矿实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国内外物探科技发展态势等。

5)工程、环境、城市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赵永贵 常 旭 彭苏萍 程业勋

zhaoyonggui@263.net

主要内容:矿山安全开采中的精细结构勘察技术,水、瓦斯、火烧和采空区等灾害探测与预报技术;城市场地、地下管网、地下构筑物、环境污染、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探测技术;铁路、公路、水电建设中的工程勘查、质量检测、病害诊治、超前预报等工程物探技术;水与环境污染探测与治理研究;⑤煤矿测井新技术;

6)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召集人:蔡永恩 石耀霖

yongen@pku.edu.cn

主要内容:地球内部结构、地核动力学、地幔动力学、板块动力学、动力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动力学、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以及与解决上述问题有关的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新方法、新技术。

7)岩石圈结构及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赵文津 李惠民

lin_don@sina.com

主要内容:①地球深部状态与大陆构造格局;②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组成、属性和变异特征及其在深部研究中的应用;③岩石圈的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④地球深部的圈层耦合;⑤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⑥岩石圈的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深层过程;⑦地幔对流和大陆动力学模型及相关内容。

8)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环境磁学

召集人:杨振宇  黄宝春  刘青松

paleo_mag@yahoo.com.cn

bchuang@mail.iggcas.ac.cn

主要内容:①古地磁学与岩石圈运动和变形研究;地球磁场古强度(及相对强度)与地球动力学;②磁性地层学、岩石磁组构在不同时间尺度古气候变化、古构造运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③岩石磁学性质与环境磁学新进展及在古环境、现代污染等中的应用。

9)计算地球物理

召集人:赵志新 陈晓非 王彦宾

zhaozhixin@ccsd.org.cn

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学及其应用中有关模式建立的数值模拟、计算等相关课题,各种地球物理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成果。①声波、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理论地震图计算及反演研究;②地震波反射、深反射和折射成像及其应用;③重力、电磁波及地震波反演与成像;④地球动力学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10)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黄 珹 李延兴 傅容珊

liyx9777@vip.sina.com   hc@shao.ac.cn

主要内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进展,测地数据处理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对地球整体及各圈层物质运动的高精度监测;地球重力场及其时变性的测定与研究;地球自转变化及其与地球各圈层物质运动的关系与机理的探讨;以空间大地测量为基础的中国大陆及边缘海现今地壳运动模型及动力学研究;空间大地测量与天文地球动力学预测重大自然灾害的方法和能力的研究。

11)地球物理仪器与观测技术

召集人:陆其鹄 孙进忠 林 君 郭永刚

sjz@vip.sina.com

主要内容:①磁法、电法、重力、放射性、测震等地球物理仪器的新进展;②地球物理实验与现场观测的新经验;③地球物理仪器在国防与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实例与成果;④矿山灾害监测仪器与预警方法;⑤我国某种地球物理仪器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⑥我国地球物理仪器发展的新思路、设想与建议;⑦其他有益与促进我国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交流内容。

12地震学研究中的新技术、新方法  

召集人:陈棋福 王培德 周仕勇

wangpd999@sohu.com  chenqf@seis.ac.cn

主要内容:近年来,随探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地引用到地震学研究之中,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台阵技术等等。随数字台网的普遍架设、数字记录的普遍应用,一些若干年前难以完成的研究现在也可以完成,并取得成果,例如由于甚宽带观测技术的应用,“慢地震”和低频地震等研究也提到日程。本专题的讨论对象是以地震震源过程,与地震发生、发展过程有关的地球介质特性、构造特性有关的研究。主要交流新技术、新方法在地震学研究中的成果,专题也欢迎利用数字台网资料对震源和结构进行研究的新成果,及新技术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探索与实践。

13)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召集人:陈会忠 胡天跃 沈 萍

pingshen279@163.com

主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应用中的新成果。①地球物理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②信号、数据及信息处理新理论、新方法及其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③计算机网络与地球物理的结合与应用;④数据库、GIS、可视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开发及应用;⑤地球物理数据网络资源共享及其应用;⑥地球物理计算和数据网格;地球物理模拟、仿真方法和技术;⑦信息技术与地球灾害减轻。

14)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召集人:郑需要   张忠杰    

xuyaozheng@yahoo.com.cn

主要内容:地震各向异性成因,地震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三分量记录观测资料处理和解释,介质裂隙探测,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地震各向异性理论在石油地震勘探、煤田地震勘探、海底地震、地震预报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15)海洋地球物理    

召集人:王家林 郝天珧 宋海斌

gashydrate@163.com

主要内容: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及新应用;边缘海地质构造及其形成演化;海相残留盆地;海洋油气及其它矿产资源;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近海工程调查及海洋环境;其它有关海洋地球物理科学内容也欢迎交流。

16)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

召集人:耿庆国   张启文   韩延本

qwzhang@nmefc.gov.cn butquake@163.com

主要内容:讨论交流中国巨灾综合预测方法、理论和成果,研讨环境变异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策,以巨灾和灾害链预测问题作为交流重点,对中国巨灾和灾害链预测方法、机理和防治灾害问题予以高度关注。本专题将给从事天地生综合学科交叉研究、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预测研究和环境变异等有关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争鸣和交流的舞台。

17地球电磁法研究与应用

召集人:赵国泽 王家映 孔祥儒 汤 

zhaogz@ies.ac.cn

主要内容:地球电磁法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岩石电性和水含量等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及软件研究;地壳、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和地震、火山预测研究;油气、地热和地下水、金属矿、环境和工程等电磁勘查研究;地球圈层结构及相互间电磁耦合关系的研究等,欢迎其它领域和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报告。

18)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

召集人:万卫星  王劲松  刘连光

wanw@mail.iggcas.ac.cn

wangjs@nsmc.cma.gov.cn

主要内容:太阳风起源;日冕物质抛射;行星际结构与扰动;空间等离子体基本过程;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中高层大气及邻近空间的探测、研究与应用;空间天气效应与应用;空间天气模式化与预报方法。

19地磁与高空物理

召集人:史建魁   濮祖荫   徐文耀

jkshi@cssar.ac.cn

主要内容:①地磁扰动的观测现象和物理机制研究;②中高层大气 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研究;③电离层/热层中的扰动现象和物理模型研究;④磁层空间暴过程中场和粒子时空变化的观测特性和理论模型研究;⑤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研究等。

20)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

召集人:刘代志    李夕海

xihai_li@163.com   daizhiliu@163.com

主要内容:海洋地球物理、海洋水文气象与海洋环境调查、海道测量与海洋测绘、海洋卫星遥感及其应用、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洋地球物理与航运安全、海洋地球物理与国家海洋权益保护、地球物理与海洋地球物理在军事上的相关应用。

21)地球重力学研究与应用

召集人:钟     吴晓平   王谦身

zmzm@whigg.ac.cn

主要内容:地球重力场(地面、卫星)观测技术、理论及方法,重力场模型、大地水准面的确定精化,重力场变化的监测与研究,重力场的正反演理论及方法,重力场技术在国家安全、航空航天、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动力学等研究中的应用。

2221世纪地热研究与应用

召集人:庞忠和   何丽娟   汪集旸

z.pang@mail.iggcas.ac.cn

主要内容:①理论地热学:大地热流、区域地温场、岩石圈热结构、大地构造-热演化。②应用地热学:浅层地温场与地源热泵、地热系统与地热资源、地热储工程、深部地热资源与增强地热系统、盆地热历史与油气资源、地热与天然气水合物、深部矿山开采地热条件、古气温变化的地热记录、地热与城市热岛等。③地热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高温高压反应实验、同位素示踪、地球物理探测、流体运移-反应耦合数值模拟、古、今温标方法、盆地热史模拟、低温年代学方法。

23深部流体与油气藏、金属矿床的形成及预测       

召集人:陶士振   欧光习

tsz@petrochina.com.cn

ouguangxi@263.net

主要内容:深部流体涉及固体地球的地幔、地壳、海底、大气圈等各个圈层,是地球演化最活跃的因素。地球深部流体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作用,可以直接形成油气藏、金属矿床等矿产资源。会议拟交流、讨论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领域中研究深部流体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果,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研究地球深部流体的赋形和活动在各种油气藏、金属矿床形成,尤其是特殊油气藏(火山岩型、基岩型及深层油气等)和第二深度金属矿床的形成和预测及其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五.论文征集有关规定:

为增加论文的信息量,本届年会提交论文分两种:

1.论文长度为一页,字数限制在每行45字,共38-40行(公式按占两行文字计算);

2.论文长度为两页,字数限制在每行45字,共84-86行(公式按占两行文字计算)。

作者可以自行选择,请认真阅读后面附件中的稿件要求,并写明所投专题号和详细的联系方式。征稿截止日期620日。

六.提案小组

   长:  

请就国家科技政策、学科发展、学会活动以及年会组织等各类问题提出提案,于830日前递(或寄)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处苏枫。

七.年会组织委员会 按拼音排序)

  郭建

副主任:陈晓非  徐小磊  姚大全  袁  亮

  员:陈兴仁  邓演尧  曲克信  孙建国

王  琪  吴海成  吴华章  于学伶

赵  镨

八.学术委员会 (按拼音排序

  任:倪四道

副主任:黄清华  臧绍先

  员:常 旭 陈 颙 陈会忠 陈晓非

程业勋 耿庆国 黄 珹 刘代志

陆其鹄  吕庆田  彭苏萍  石耀霖

汪集旸  王家林  王家映  魏奉思

肖立志  熊盛青  徐文耀  杨振宇

    詹仕凡  张忠杰  赵文津

    周仕勇 

九.《年刊》编委会 按拼音排序)

主 任:倪四道

副主任:徐文骏

委 员:蔡永恩 陈小宏 何丽娟 胡天跃

黄宝春  李惠民  李夕海  李延兴

    牛滨华  欧光习  庞忠和

    史建魁  宋海斌  孙进忠

陶士振  万卫星  王培德  王谦身

张启文  赵国泽  赵永贵  赵志新

郑需要  钟世航 

十.注册

   1.与会者(包括参展者)均需交纳注册费(会议费)

⑴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已缴会费)650元;

⑵ 未交会费的会员及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750元;

⑶ 学生(大专生、大本生、硕士生、博士生)500元;

⑷ 与会代表不就餐不住宿者交300元;

2.请于910日前汇出注册费(会议费),逾期加收100元。

3.退款  特殊情况不能与会者,于9月30日前用信函或电话、传真通知会务组,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68729347  传真:010- 82998257,会后可退70%注册费(会议费)。

十一. 食宿  食宿费自理

1.      住宿:

①合肥望江宾馆 (报到地点)   地址:合肥市金寨路1    电话:05513695489

②悦雅江南春商务酒店          地址:合肥市金寨路64   电话:05512248888

 

标准间

  

豪华

标准间

豪华

单间

180/间·天

180/间·天

220/间·天

220/间·天

请在回执中注明住房的其他要求,原则上以回执先后顺序安排入住计划。因宾馆住房紧张,无回执者不保证住宿。

2.伙食  与会代表随行人员就餐缴纳300/人。

十二.展览会及产品介绍会

年会期间为各单位、厂商提供条件,展示、介绍产品及技术成果,包括各类地球物理及相关仪器设备、计算机软件、方法、技术成果等。

收费标准:

1展板(墙面)0.9m×1.2m收费  900/

2.展台  2m×2m       收费  3500/   

3.专场产品介绍会、技术报告会(一次20分钟)                收费  1500/20分钟

4.代发广告材料,产品目录(一件为500/套)                   收费   800/ 

5.《会议指南》登载企业介绍收 800/

6.在《年刊》上登载企业、产品介绍

                      收费  5500/

需要在《年刊》上登载的插页,务必在8月30日前将文稿、光盘(或软盘)寄到: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收  邮政编码:100029,联系电话:010-82998257。在《会议指南》登载企业介绍,务必在9月10日前将文稿、光盘、(或软盘)寄到上述地址。费用见后面“十四.付费办法”。

参展单位将展品、展版(图片、文字)于10月10日前送(寄快件托运)到合肥市金寨路1 盛大明收,邮政编码:230022,或由代表提前于10月10日前送到会场,以便布置展厅。联系电话:010-82998028。

参展费用请在9月10日前汇到或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帐号及地址见“十四.付费办法”,联系电话:010-82998257  68729347。

十三.会后野外地质考察(价格暂定)

1、太平湖、宏村、黄山二日湿地、花岗岩、冰川遗迹地质考察              1250/

2、芙蓉谷、西递、黄山、千岛湖、杭州四日冰川遗迹、丹霞地貌地质考察   1990/

3、太平湖、宏村、黄山、婺源、三清山、龙虎山五日湿地、冰川遗迹、花岗岩、丹霞地貌地质考察                      2550/

各考察线路详细情况咨询电话:

01082998028 86679302  13801200966 

十四.付费办法

1.每篇论文评审费单页200元,双页300元,请于620日前邮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不按时汇款则取消在年刊中刊登被录用的文章)

2.注册费(会议费),展台、展板费,产品、企业介绍费,广告费等请于910日前邮汇或信汇至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3请汇款后将汇款单传真至010-82998257或是扫描后发邮件至dqwlnh@126.com,上面务必写明您的汇款用途、详细地址、邮政编码、作者及论文名称、专题号,以便核对(注:汇款人一定写作者的姓名,方便汇款后核对,不要写代理汇款人姓名,如单位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姓名)。

信  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0200007609014454432

开 户 行  工商行北京海淀紫竹院分理处

邮  汇:

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8729347

传    真:010-68460283

4.无住宿和返程回执及未交注册费者,会议不保证住宿。若920日以后决定参加会议者,请务必于9 30日前电话联系(010-82998257)。

十五.回执

《参展回执》、《住宿、返程、野外考察回执》请于910日前 传真至 010-82998257,或寄至:北京市9825信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收 

邮编:100029  联系电话:010-82998257

详细内容请登陆学会网站查询、下载。

网站地址:www.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09. 5. 18


 

 

第五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征稿通知

 


 

为进一步研讨地球物理理论与技术在国家安全与军事领域中的应用,推动国家安全与军事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服务于国家安全大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0911月上旬在武汉举办第五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本次会议由海军工程大学承办,会议主题是“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会议将出版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五),由中国重要学术会议论文库收录,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和参加会议。

一、征文内容(分为9个子专题)

1、海洋地球物理

2、海洋水文气象与海洋环境调查

3、海道测量与海洋测绘

4、海洋卫星遥感及其应用

5、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

6、海洋地球物理与航运安全

7、海洋地球物理与国家海洋权益保护

8、地球物理与海洋地球物理在军事上的相关应用

9、其它

二、征文要求

1、本次会议征文为全文征文,论文要求文字、图表清晰,数据准确、齐全,页数一般为4A4幅面。具体论文格式见附录。

2、本次会议论文须为不涉密论文,投稿时应有作者单位出具的不涉密证明。

3、论文投稿时须提供纸质论文全文一式一份(注明子专题号),论文电子版一份,保密审查证明一份。投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详细地址、邮编、电话号码及Email地址。请作者自留底稿,文责自负。

4、具体会议时间与地点将在第二号通知中发出。

5、征文截至日期为:2009731日。

6、论文投送地址:

西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科研部研究所

李夕海 收           邮编:710025

联系电话:029-84741190(地)、0901-741190(军)

Email:xihai_li@163.com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

 



 

关于申请、推荐2009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候选人的通知

 


 

2009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和“顾功叙科技发展奖”已开始推荐和报名。其宗旨、原则及实施细则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网址: HTTP// WWW.CGS.ORG.CN (会议与活动栏目)。

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学会、各位理事积极推荐,各位会员积极报名。今年的推荐和报名截止日期为730日(以邮戳为准)。有关材料报学会办公室。两奖实施细则、候选人推荐表等均可在网上查询。

学会地址: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5

邮政编码:100081

    话:010-82998257   68729347

E-mail:  cgs@cgs.org.cn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