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讯第103

   

科协精神

中国科协2009年学会学术工作要点

学会工作

第八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纪要

2009年春节座谈会纪要

学科发展研究项目工作圆满结束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己丑年春节茶话会在京举行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2009年春节座谈会纪要

学术交流

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基础地质与固体勘查地球物理 水资源、环境、工程地质与质量检测地球物理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学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地球内部结构动力学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重力与地球动力学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地球介质各向异性计算地球物理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海洋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

总结

    电法勘探新技术专题研讨会纪要

科技信息

200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地方学会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要点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荣获五星级学会称号

报道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与《地球物理探测规范》宣贯培训班在西安开办

世界新地质雷达技术推介会在京召开

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一号通知

第四届全国地球物理技术学术研讨会第一号通知

2008年交会费人员名单


 

中国科协2009年学会学术工作要点

       


 

学术交流是推动原始创新的重要环节,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的学会学术工作要结合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具体落实《中国科协党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中国科协2009年工作要点》的目标、项目和措施,实现“着力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进一步发挥学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的独特作用”的整改目标,完成“以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工作任务,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整合学术资源,培育形成学术交流新的发展格局

2009年的学术交流工作,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把开展学术交流、发挥学术交流对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作为学会的基本职责,积极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指示精神,以推动自主创新为目的,以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为主线,整合调整现有资源,加强顶层设计,搭建五大学术交流平台,形成各具特色、不同功能的学术交流系列,构建全面的、持续的学术交流新格局。

(一)综合交叉系列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平台中,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程度普遍较低,大力推动综合性、交叉性、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对推动我国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发挥科协和学会系统学科众多、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优势,以中国科协年会为龙头,大力倡导和举办综合交叉性学术活动。

1.办好2009年中国科协年会,进一步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采取提前调研、智力合作、对口协作、建立院士工作站等多种方式,提出针对性强的决策建议,加大依靠全国专家的智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力度;改变分会场成为学会自身学术会议集合的状况,围绕年会的综合性主题,突出交叉性、跨学科特点,提高分会场学术交流质量;扩大年会与国际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安排诺贝尔最新获得者的大会特邀报告,增加国际分会场,把年会办成中国科协与国际科技界的互动平台;将年会与贯彻落实中央“千人计划”、“海智计划”密切结合。

2.举办2009“国际天文年”系列活动。积极响应联合国号召,拟于4月份举办2009国际天文年纪念大会,开展系列学术研讨、国际交流和科普活动。今后将根据年度特点,每年选择若干代表科技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学术主题或者标志性科技事件,以中国科协名义并联合其他方面,举办大型学术活动。

3.择优支持召开系列综合性学术活动。筛选一批由全国性学会和地方科协举办的综合性、跨学科的学术活动给予支持,打造系列学术品牌;支持国际科技组织和专业组织在华召开的国际学术活动,扩大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

(二)高端前沿系列

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跟踪高技术发展趋势,组织以科技论坛为骨干的学术系列。强调主题前沿性、人员高端性和规模小型性,力求主题新颖,形式灵活,探讨深入,注重实效。

1.举办高端学术论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就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重大工程技术中的核心学术问题进行研讨,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全年举办4-5期。拟围绕生物计算机、宽带化等主题举行,并逐步增加,争取成为以中国科协名义举办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又一学术品牌。

2.继续举办“青年科学家论坛”。坚持服务国家科技目标、鼓励自由探索、突出自主创新的原则,突出青年人的特点,采取丰富、灵活多样的举办形式,在倡导学术民主和学术争鸣的基础上提倡举办形式的创新,广泛组织申报,扩大社会影响。举办20期青年科学家论坛,9-10月份开展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

3.支持全国学会及地方科协开展前沿高端学术交流活动。2009年拟支持100-120项,优先支持以下学术交流活动:属于原始创新和学科前沿的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属于科学前沿领域的小型高端学术会议);属于与国家优先发展科技领域、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继续支持基础性学术交流活动。酌情支持在国内召开的国际前沿高端学术会议。

(三)学术服务系列

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行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交流平台,把学术交流与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推动学术成果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2009年重点围绕克服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艰巨任务,结合我国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行业领域和区域的现实需求,组织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系列论坛。

1.举办区域专家论坛。召开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第十届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深入开展跨行业、高层次的调查研究,开展深入讨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举办应对金融危机系列论坛。围绕自主创新重点领域,举办科技金融业、装备制造业、珠三角地区等应对金融危机系列论坛,针对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装备制造业以及珠三角地区的现实需求,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综合性的研讨交流,提出应对措施和发展建议。

(四)学术建制和学术生态系列

以促进学派孕育和成长、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形成学术传统和文化、构建良好学术生态为切入点,建立学术纲领和学术制度,建设学术共同体,发挥科学共同体在学术建制建设和学术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开展学科发展研究。拟设立25-30个课题,继续组织全国学会开展学科发展研究,编制、出版25-30本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视情开展学科群发展研究试点,举办系列学科发展讨论会,召开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推动学科联合,加强学科群研究,加大学科研究覆盖面,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研究体系。

2.逐步拓展学科史研究。抓好4个学科史研究试点,并逐步拓展,形成规模效应,组织召开学科史讨论和理论研究,与学科发展有机衔接,从时间轴上形成学科萌芽、诞生、发展和展望完整链条。

3.推动学术建制建设。开展学术建制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及对策课题研究,就现代学术建制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学派”与学科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等,提出对策措施,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和思路。

4.构建良好学术生态。举办12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学术主流认可的学术思想、学术灵感提供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加强沙龙辐射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活动模式,开展主持人培训,组织现场观摩,扩大活动数量。鼓励学会和地方科协开展类似活动,给与择优支持,推动我国学术生态建设。

(五)学术在线系列

把开展在线学术交流作为提高学术交流时效性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挥网络具跨时空、跨地域以及更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特点,更新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

1.开展在线学术交流试点。选择5-6个全国学会,以BBS、主题讨论、网上沙龙、学术援助、在线讲座、学术博客等方式开展网络学术交流,总结成功经验,加快推广复制。

2.举办首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充分展现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思想和个性风采,组织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全国学会网站参与。

3.开办网上科学视频。借鉴美国TED的成功经验,探讨开办网上科学视频讲座的可行性和途径,在适当时机开办视频讲座。

4.开展“在线学术交流研究”课题。对科技工作者在线学术交流态度及取向进行调查,就在线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及持续运营研究等。

二、加强期刊建设,充分发挥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009年的科技期刊工作,要以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为抓手,以充分发挥期刊的学术交流效能为核心,以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和期刊出版数字化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主办期刊的学术质量水平、资源集成度、品牌效应、竞争发展力。

(一)实施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

按照“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动态管理、绩效考核”的原则,继续围绕“培育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打造国内精品科技期刊”的战略目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进一步加大对期刊的扶植和支持力度,设立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采取项目立项与项目资助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精品科技期刊示范引导作用,积极培育在行业和专业领域内有良好声誉的精品学术期刊。

1.培育国际知名科技期刊(A类)。重点支持和鼓励国际化程度较高、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英文版)或有一定国际化基础的我国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民族特色学科科技期刊。支持其在稿源、编审、出版、发行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逐步成长为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知名科技期刊。

2.培育国内领衔科技期刊(B)。重点支持和鼓励一批在国内专业学科领域中综合评价指标居前、具有较好品牌效应或具有较强发展潜力、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确定的重点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支持其进一步提高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逐步成长为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领衔科技期刊。

2009年设立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A类期刊5项,每种期刊资助25万元;设B类期刊40项,每种期刊资助15万元。评选设立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100种。

(二)实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

1.促进科技期刊国际推广和发行。支持英文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际国内优秀论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支持期刊在稿源、编审、出版、发行、培训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国科协英文版科技期刊国际化水平,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权威度,打造中国的世界名刊。2009年拟重点支持7种英文版科技期刊。

2.促进科技期刊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期刊出版机构开展专题学术交流与研讨;与国际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在代理发行、版权合作、数字出版等方面进行合作;推动国内优秀科技期刊加入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参加重要国际性出版会议及期刊展览。

(三)推进科技期刊创新平台建设

1.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及数字化建设试点。以集群化为目标,以数字化为手段,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

拟选择若干具有不同典型代表性的学会或期刊出版单位,按照国家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方向开展全国学会主办科技期刊改革试点,大力支持学会深化期刊出版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加强整合,集成资源,增强科技期刊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选择若干学会建立科技期刊网络发布平台,完善稿件在线处理系统,实现编辑流程网络化;建立期刊在线发布系统及全文数据库,实现期刊内容的开放存取(OA)和在线发布;建立期刊发行管理平台及数据库,实现期刊经营网络化。

2.编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0)》。为及时反映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状况,客观研究和深入分析发展规律,跟踪科技期刊发展趋势,为科技期刊的管理决策以及创新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继续编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年度发展报告。2010年初付印出版并将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进行发布。

3.创新期刊管理,加强期刊自身建设

——举办第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拟于10月中旬召开,继续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举办,根据主题及研讨内容设立一个主会场、数个分会场,会后出版论文集。深入研究探讨新时期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科技期刊理论建设,努力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总体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举办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每月举办一期,全年12期。努力推动国内科技期刊所发表研究成果在大众媒体中的传播,建立科学技术原创成果与传媒的沟通机制,促进公众对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了解和理解。

——强化项目管理,提升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执行绩效。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互评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

——加强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提高科技期刊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编辑业务水平和开拓能力,促进科技期刊人才健康成长;增强期刊主办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法规意识和依法经营管理意识,努力推进科技期刊参与市场竞争,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举办全国学会秘书长学术期刊经营与发展讲习班、期刊主编岗位培训班。

三、推动学会创新发展,建设现代科技社团

2009以发挥学会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应有作用为导向,以增强学会自身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学会组织建设、会员管理服务和社会职能拓展等为切入点,通过项目引导、支撑平台建设,推进学会探索、建立创新发展机制。

(一)启动学会创新发展推广工作

按照会员为本,因会制宜,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的思路,深入总结学会改革试点经验,通过项目资助、总结交流、表彰奖励等手段,培育一批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示范性学会,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学会参与创新发展工作,扩大学会创新发展的幅射面,引领我国科技社团的发展方向,切实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1.开展调查研究,为学会创新发展的分类指导打下基础。组织相关研究单位和全国学会,在总结学会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学会的发展途径进行研究和评估,总结学会发展模式,研究新时期各类型学会创新发展的内容和路径,为指导全国学会的创新发展提供帮助。

2.开展项目资助,加大对学会创新发展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学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开展学会创新发展试点示范类和组织建设基础类的项目资助。支持学会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强化组织建设工作基础,培育学会发展能力。拟资助创新发展示范类项目10个,创新发展基础类项目60个。

3.开展总结交流,宣传推广经验,引导学会创新发展方向。开展第二批学会改革试点和综合试点项目的验收,总结经验。编印经验交流材料。联合民政部在京召开学会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进行宣传推广。同时通过刊物、召开小型会议、组织学会负责人沙龙和活动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工作。

4.开展表彰奖励,树立学会发展先进典型。组织开展第七届先进学会评选及单项奖工作。进一步完善评审指导和办法,突出创新发展导向,对符合创新发展方向的学会进行表彰奖励。

(二)支持和帮助学会积极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

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把进行科技评价、举荐创新人才作为科协所属学会的重要职能”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支持和帮助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的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等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力度,优化科协所属学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学会人力资源建设力度,提高学会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1.组织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初步提出科学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科技评价体系框架,提出中国特色的科技工作者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社会承认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明确科技社团的科技评价、举荐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能。召开中国特色科技评价体系建设讨论会。

2.争取使学会成为国家科技奖励推荐渠道。落实科协领导与科技部领导指示精神,加强与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沟通协调。按照动态管理、分批发展的原则,推荐一批学术影响力大、社会公信力强、组织活动规范的科协所属学会作为国家科技奖励的推荐单位,确立我国科技社团在我国科技评价中的权威性地位,促进、规范科协所属学会科技奖励工作的开展。

3.推动建立有利于学会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配合民政部,总结分析科技社团发展的现状、明确科技社团的发展方向和途径,研究支持学会发展的措施,探讨制定推动科技社团发展的政策文件的可行性,推动相关进程。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沟通协调。推动建立学会与基金委的合作机制,拓展学会承接基金委项目的渠道,为学会发展提供支持。

4.推动建立与相关部门共建学会的工作机制。按照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关于共建学会的协议》《和关于加强共建学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细化和落实相关工作内容,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加大对学会人员编制、办公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共同开展学会专职干部的培训和交流,加强学会办事机构专职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与农业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加强沟通,扩大共建范围。

(三)开展学会发展支撑平台建设项目

以提高科协为学会服务的质量、增强学会为会员服务的能力为宗旨,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加强学会发展理论研究、搭建学会发展交流互动平台、加强学会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做好对学会监督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

1学会基础理论建设。联合有关单位开展学会发展状况调查,开展鼓励科技社团发展的政策环境研究。

2.学会交流互动系列活动。搭建理事长论坛、秘书长活动日以及专题研讨、国际交流互动等多层面、多方式的交流平台。举办秘书长活动日、秘书长沙龙、全国学会会员服务工作座谈会、全国学会民主治理结构研讨会以及学会主要负责人国际交流互动等系列活动。

3.学会人力资源建设。研究构建全国学会专职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研究制定培训计划,举办学会秘书长培训班和学会专兼职工作人员培训班。

4.学会监督管理与服务窗口建设。组织开展全国学会年度检查,加强对学会换届、成立工作的审批和论证,加强全国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审批、变更、退出的论证和管理,组织维护、更新学会管理数据库及网络建设,日常调研工作。

四、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力度,提高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能力

根据中央和国家有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全面构建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科技团体开展继续教育规律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组织健全、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教学规范、服务完善、运转高效的继续教育工作格局,不断满足科技工作者知识和能力更新需求,将科协系统继续教育提高到新的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一)召开中国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会议

出台《中国科协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部署工作,将继续教育纳入各级科协和学会的重要工作议程。加强对科协系统继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继续教育的发展,将促进继续教育发展创新列为科协系统的重大发展任务予以研究、推动。

(二)启动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引导工程

组织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围绕提高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服务能力,联合开展继续教育引导工程研究,立足于发挥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制定实施计划,在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技术创新领域和专业人才紧缺领域,培育一批质量高、信誉好、公益性强的继续教育重点项目,重点支持高端继续教育活动,扶持具有学科和行业特色的继续教育品牌项目,形成规模效应。支持学会继续参与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企业创新方法培训工程,扩大学会参与领域。支持开发继续教育教材、多媒体课件、资料包和配套软件等教学资源。

(三)建立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

把继续教育作为为会员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纳入科协系统评优、评奖的组成序列。加强研究,制定规范且符合实际的继续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办法,并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培育和形成社会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建立评估、登记、考核和激励制度,推动形成有利于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环境。

(四)加强继续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服务能力。配合国务院编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定期组织继续教育研讨活动,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为促进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依据;建设专兼职师资库;培育专业性的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队伍,提高继续教育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继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平台,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2.营造有利于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抓住政府职能改革有利时机,争取政府职能委托,推动形成有利于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环境,争取在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继续教育证书发放等方面得到政府授权,推动人才使用、岗位聘用与继续教育结合。建立上下对应、联系紧密、合理布局、分工合作的组织体系,科协系统各级继续教育委员会指导、决策,各级继续教育业务部门组织管理,各类施教机构具体实施,共同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五)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

继续推进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积极推进试点学会与国外相关组织建立互认关系,力争将部分全国学会的专业技术试点工作纳入到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试点体系。

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专业人员培训。针对目前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邀请有关国际组织和香港工程师学会培训试点学会从事认证工作的人员,系统提高认证专业能力。

做好加入“华盛顿协议”工作。加强与华盛顿协议及其成员组织的联系,配合工程教育组,组织协调有关全国学会参与对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协调教育部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全国学会承担试点工作组秘书处的职能。

五、加强学会科普能力建设,发挥学会科普作用

2009年要继续围绕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加强指导,协助组织全国学会承担和完成好相关的科普任务,推进学会科普能力建设,以适应学会发展和科普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协助组织全国学会科普活动

支持学会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开发科普资源;围绕重大科技事件和重要科技人物等开展科普宣教活动;针对重大、突发的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科普活动;结合学会自身特点,开展的特色科技传播、科普活动等。

(二)促进学会科普能力建设

促进学会建立健全科普组织及其工作机构,培育学会科普工作队伍,开展科普工作交流和工作培训,提高学会科普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摘自中国科协网站)


 

 

第八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纪要

 


 

原定2月份召开学会常务理事会,因大家工作很忙,到齐较难,经征求大家意见,改为网上会议,于212日至25日,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和审议通过有关事项。应到会23人,到会20人,其中16位常务理事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主要内容:

    1.审议通过了学会总结与计划、财务预算与决算;

    2.审议通过了报送第一批中国科协高级人才库人员名单。部分常务理事还提出了补充和修改意见,使数据更加准确;

3. 审议通过了换届改选后变更法人事项。本届学会法人代表为秘书长郭建。

4. 商议第25届学术年会地点、时间、承办单位,因要同时举办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请秘书处进一步商议和调查后再议;

5. 通报了院士增选推选工作,请各支持单位、会员单位、分支机构抓紧推选和报送工作。

    6. 通报了副秘书长的人选和任职,常务理事会无异议,新任职的副秘书长将按分工开始工作。


 

 

2009年春节茶话会纪要

 


 

2009115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报告厅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9年春节茶话会”,送鼠岁,迎牛年,团拜贺新春。参加会议的有第七、八两届的新老学会领导,主要支持单位和会员单位的领导、代表,各分支机构的代表、热心学会工作部分会员代表及关心和支持学会工作的同志,共15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学会副理事长张永刚主持。他祝贺大家新年快乐,给大家拜早年,并用了简单的几句话对2008年做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总结:大灾大难,大喜大爱,经济的大起大落,是非常热闹的一年,细细想去,发生的这些自然灾害都与地球物理有关系。

第八届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代表新一届的领导班子祝大家新春快乐。学会换届工作已完成,他首先代表新领导班子表态,会在中国科协领导下,继续搞好学术交流,做好服务工作,把地球物理事业和学会的发展向前推动,同时强调: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今天,是经历了前几届的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感谢他们为学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学会的荣誉理事长刘光鼎院士对学会近年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希望学会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为地球物理事业作出贡献。

新任秘书长郭建汇报了2008年学会工作总结和2009年活动计划。2008年主要完成了六方面的工作1、按时召开工作会议做到民主办会;2、召开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完成了学会换届改选工作;3、开展学术交流活动23次,举办了第二十四届综合学术年会;4、开展科普和继续教育工作;5、推进为社会服务;6、按计划完成宣传出版工作,特别是Applied Geophysics (《应用地球物理》)杂志,2008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检索系统收录。他祝大家新春快乐,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事业更上一层楼。

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臧绍先教授受两奖(顾功叙奖、傅承义奖)基金会委托,向大家介绍了2008年“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申报、评审的情况和获奖人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程金箴同志的简介及对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所作的贡献,张永刚副理事长和朱日祥院士向程金箴同志颁发了奖金和证书。程金箴同志做获奖感言,感谢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和同志给了他很大的荣誉,缅怀顾功叙先生,一辈子正直无私,在学科发展上有前瞻性,对晚辈百倍提携和帮助,使之深受其惠,借此机会再次向地球物理界的老前辈顾功叙先生行鞠躬礼。

    2009年年会工作主要负责人倪四道教授因公在国外不能到会,委托地震研究所罗艳简单介绍了接手25届年会工作的思路和想法,目的为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

自由发言时,赵文津院士讲述了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汶川特大地震与地球物理的关系等;任振球先生建议召开一个关于汶川地震的学术讨论会;石油地质界老领导徐旺先生简说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学术气氛浓厚,还介绍了许多有关地震预测方面的一些案例,做为地质方面的专家,他希望地球物理专家通过研究后,尽量避免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伤害。

会间穿插了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筝队的表演,还进行了抽奖活动,气氛活跃,其乐融融。会议结束前,由学会老领导曲克信副秘书长为茶话会抽取一等奖并向获奖人颁奖。

辞旧迎新之际,新老会员、专家、学者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商讨学科和学会的发展大计,结识同行,开拓思路,既体现了地球物理事业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同时也反映出大家对学科和学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将在新一届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继续努力,开拓创新,取得更加空前的辉煌。


 

 

学科发展研究项目工作圆满结束

 


 

    《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组已经按时向中国科协和科学普及出版社提交了全部书稿共计27万字,达到了中国科协的要求,书稿正在排版印刷中。至此,《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发展研究(20082009)》工作圆满结束。整个工作期间为2008513日——2009122日。

    在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首席专家刘光鼎院士、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常务副秘书长曲克信、学科发展综合研究组的冯锐研究员、杨文采院士、徐文耀研究员和程业勋教授以及中国科协领导黄珏、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以及各分学科的有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对参加此项工作并付出的辛勤劳动的所有人员表示感谢。

特别要感谢地磁与空间组曹晋滨教授,电磁组赵国泽教授,地球动力学组滕吉文院士,固体地球物理组高锐教授、王椿镛研究员,海洋组宋海斌教授,勘探组钱玉好教授,工程物探组赵永贵教授,矿山安全组彭苏萍院士,环境组赵章元教授,地震学组王培德教授,灾害组耿庆国教授,流体组杜乐天教授、欧光习研究员,信息组陈会忠教授,仪器组陆其鹄教授,国家安全组刘代志教授,油气组郭建教授,在分学科研究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学术秘书沈萍研究员、学会办公室苏枫主任在本研究中所做的大量组织和联络工作。                    

(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组)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丑春节茶话会在京举行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于200918日(农历腊月十三),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了丑春节茶话会,迎接“金牛”的到来。会议邀请在京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有关预测专家和领导等31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耿庆国教授主持了会议。耿教授首先报告了因故未到会的许绍燮院士、赵玉林、钱复业研究员、曾小苹委员、专业委员会原常委李纪生等对会议的祝贺和对与会者的春节问候与祝福。会议围绕我国防震减灾法、翁老推进重大自然灾害预测的回顾、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建议等议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郭增建主任讲:专业委员会今年主要完成改选,新增委员的年龄组合要合理,尽量吸收年轻同志参加进来。专业委员会从1988年慈利会议酝酿,1992年正式成立已分别是20年和16年了,20年来得到了有关单位、个人的大力支持和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深表感谢!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既肩负天灾预测学科的发展,又肩负天灾的实际预测,因而它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委员会。预测难度很大,我们曾多次强调加强预测机理的研究,并安排过专题讨论,许绍燮院士也寄望我们在预测机制上深入研究,多下功夫。成功的预测要有重复性,预测的物理意义、预测成功的事例,要能站住脚,也要让别人信服;目前有“主流”、“非主流”的提法,我不赞成这种提法,绍燮院士以及许多同志也不赞成这种提法,我们这些已退休或目前仍在职的专家、学者在原单位搞过几十年的预测,并非非主流,建议不提“主流”、“非主流”;专业委员会改选后即成立第四届委员会,要团结一心,同心协力,把翁老开创的事业坚持下去;要严格遵守“防震减灾法”,对外发表预测意见要有集体的预测意见,当然也可发表个人意见,但应先谈集体的,后谈个人的意见。2008年预测后会,耿庆国同志归纳的年度综合预测意见寄给我看了,这就是集体的意见。郭先生最后讲,20年坚持不容易,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牌子出去了,这是翁成立的,要高举这个牌子,还要发展,希望新的专业委员会比我领导的更好。

耿庆国常务副主任向与会者重点介绍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81227日通过的“防震减灾法”。该法在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专业委员会组织预测专家向人大常委会反映了不少修改意见。人大常委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吸纳了大家许多重要意见。现已通过,我们非常高兴,要依法开展活动。

应邀参加茶话会的孙士鋐先生作了热情恳切的发言。孙先生参与了“防震减灾法”起草和修改的全过程,他始终坚持周恩来总理制定的“群策群防”必须写入法中,这也是对广大地震工作者、特别是老一辈地震工作者的共同呼声,最后如愿以偿;孙先生还对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在推动地震预测事业发展上的作用、对耿庆国教授的预测和积极反映意见、对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的预测实践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对于陈一文顾问对天灾预测的全力支持、不倦地工作和多方奔走呼号,孙先生赞其为“为民请命”。

    会上,许多同志对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建议。任振球常委强调要抓临震,要将各种预测手段拧成一股绳,克服分散状况;对于目前综合预测意见“收纳”的方式应有所改变。黄相宁委员在发言中强调专业委员会要加强团结,要相互尊重,对每位预测者的工作要予以肯定,以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总结、文章要尽量全面此,黄先生还特别建议,每年两次的学术会议的方式应改变一下,特别是年初的“综合预测意见”,会前可将专家们的预测意见按灾种分别标在图上,会议上依图进行讨论、补充、修订,其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王明太、严谷良、汪成民、徐道一、高建国、孙佳民等同志也先后了发言,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三个小时的会议,共有18位领导、专家发了言。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会议在互致问候、互拜早年的欢声笑语中结束。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师生们在百忙中筹办了会议,耿庆国教授代表专业委员会对他们的辛勤劳动、细致周到的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2009年春节座谈会纪要

 


 

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于2009118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103会议室召开了春节座谈会,会议由陆其鹄、孙进忠同志主持,37人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曲克信、吴海成,办公室主任苏枫等出席了会议,专业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参事沈梦培到会并发表了讲话,他对地震预报等直接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若干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会上回顾了2008年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并提出了2009年的工作设想。

我专业委员会,2008年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组织了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中的地球物理技术问题研讨会,以及一些专题讨论会等学术活动;专业委员会的换届以及参与学会的换届改选工作;筹备职称评定工作;围绕上述几项工作召开了一系列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会议。

2009年学会准备组织两次学术活动:自主创新的地球物理仪器汇报交流;第四届全国地球物理技术学术研讨会,主题初步确定为深部资源探测和地球物理场的监测研究。与会同志有人建议专业委员会应对国内地球物理仪器自主研发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并推动其走向国际市场;有人认为地震预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应涉及这个方面内容。

职称评定工作是专业委员会2009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与会者一致认为职称评定社会化的方向是对的,但应该明确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的区别。学会评职称是对一个人的劳动成果、水平和贡献的认可,可作为各单位聘用人员的参考依据。大家认为此项工作很有意义,但难度也很大,必须认真细致地去做。要尽量做到客观、公平、公正,要保证评审质量,但又要不拘一格。大家赞成申报条件放宽,评审严格进行的办法,通过实践,不断摸索经验。(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总结(续)

 


 

第五专题  基础地质与固体勘查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17篇;年刊录用17篇;年会7人做报告。

一.专题论文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物理数据处理的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其新方法研究等。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探讨了重磁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热点,归一化标准偏差法等。探索了高密度电阻率法长数据断面反演成像方法,研究了地震数据的快速独立分量算法;介绍了三维归一化总梯度法探测磁性体位置的有效性。

2.展示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固体矿产勘探中显著的应用效果,如利用时间域大功率激电法找铅锌矿等;

3.开展了直流电法梯度测深剖面方法,井地、井间电阻率成像方法的持续研究,显示了其应用的有效性。开展了直流电法和双频激电法的模拟实验分析,探索了两种常规电法勘探的探测深度和能力;

4.介绍了重磁资料人机交互反演方法估算铁矿资源量的方法与效果;

5.评价了区域重力资料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作用;初步分析了航空磁法勘探中高压直流输变线路的干扰与影响。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提出了非绝对值斜导数水平导数方法探测异常源边界和产状有效的新学术观点。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随着固体矿产资源勘探的持续深入,深部找矿成为主攻方向,高精度、大勘探深度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已成为发展方向。

2.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基础地质的研究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并面临发展的机遇。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建议加强年会的市场开发力度,积极拓展参展商。要妥善安排参展商的活动,促进参展商与年会的互动,提升年会的市场号召力。

第六专题

水资源、环境、工程地质与质量检测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16篇;年刊录用15篇;年会报告13人。

一.主要内容

1.综述类,2

2.雷达的应用与研究:通过基本理论研究,提出必需重视介质电导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波速、地下水的反映、反射波频谱变化等方面电导率的作用;在应用频谱分析方面的工程应用取得了好效果。

3.隧道施工时掌子面前方岩溶裂隙水的预报:就陆地声纳法、瞬变电磁法、探地雷达等方面的技术进展及良好的实用效果做了探讨,在会上讨论热烈,反映良好。

4.工程地震勘探类方面:陆地声纳法在数据预处理、三分量波场分析技术及分离纵、横波等方面有好的进展;地震反射法在新推出的震源、横波勘探方面有好的进展,受与会者关注。

5.在伽马能谱全谱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及高斯分解提取低能全能谱和 137Cs有用信息方面有新的进展。

6.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水库蓄水造成的岩体危险性估计将地球物理与岩体力学相联系,是个好选题。

7.提出并应用直流电法梯度测深剖面新方法、井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取得好效果,并在电阻率法方法上有新发展。

8.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的论文——大型地下工程边墙外空区的探查,应用弹性波反射波频谱分析和相位分析,与常规电阻率法资料结合解决了探查难题。

二.新的学术观点

1.陆地声纳法通过特殊的对质点震动方向灵敏度高的检波器来压制不同方向震动的波和侧面波,采用巷道中三维采集,以取得各层波速,计算反射面产状和空间位置,有新的观点和创造。

2.探地雷达应考虑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两方面的影响,并在频谱分析和应用方面下力发展。

3.物探探查需和地质观念的发展相结合,如在“隧道施工时掌子面前方岩溶裂隙水的预报方面作了细观的地质研究,在岩溶地质学方面有新的认识(深部可发育岩溶的观点比原有的古溶蚀面下不发育岩溶的观点前进了一步;在同一岩性中岩溶发育还与岩石构造、成分差异有关;与裂隙相伴的小溶洞和溶隙是导引产生大涌水的因素)(钟世航),给物探方法的选择和探测目标指出了方向。

4.直流电阻率法的新布极装置形式及二维、三维反演的进展,是电法的发展点之一。

三.工程、环境物探应用及验证多,但理论研究应跟上,理论研究的进展将很好地促进方法的效果和应用。

在某些理论问题尚在争论、探讨的时候,实际应用结果的钻探验证和工程开挖验证十分必要,开挖和钻孔验证结果应是检验的重要依据。

第七专题  城市地球物理与工程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22篇;年刊录用22篇;年会报告2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论文中涉及到勘测检测方法的论文有8篇,研究成果交流的8篇,其他6篇涉及到特殊问题的分析讨论,偏重方法技术的论文比重较往年有增加,其中TST隧道预报技术原理与应用的文章代表本领域研究最新水平。本届论文中有4篇是与地震有关的发震断层检测、场地反应、建筑物塌倒分析等,都代表了技术结合实际应用例证,18篇文章是研究各种弹性波方法的,4篇是研究电磁波方法的,说明工程物探中单性波方法应占主导地位,电磁方法的工程应用进度较慢。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方向:

到会交流的20个报告中,有3个内容的报告是具有新意的,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兴趣。

TST技术克服了国内外现有预报技术的缺陷,很好地解决了地下波场的分离和围岩波速分析两个难题,是历史的进展;

⒉ 微动勘探方法利用天然和人类活动干扰进行场地勘探,方便易行,经济效果可佳,很有推广价值;

⒊机械冲击震源研制成功,实际应用效果超过了国外同类震源,为我国工程地震勘探提供了新的技术装备。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工程物理技术是以高分辨率和高可靠性为特点的,它紧密结合国家的工程实践解决新出现的各种检测问题,未来几年中桥梁检测,煤矿开采安全需要工程物探技术服务,目前这方面的技术还不成熟,需要协同攻关。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1.年会的专题分得太多、太细,交流效果不好,应该相对集中合并,年会分会不要大于10个比较合适,希望今后进行改变;

2.年会论文中不允许有图件是一大缺欠,地学文章中图最能说明问题,希望今后的论文集中可以考虑有1-2张图,做到图文并茂。

第八专题  岩石物理学

提交论文22篇;年刊录用22篇;年会报告2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岩石物理学的多个方面,如岩石流变特性、岩石波速,高温高压电性、磁性、石油岩石物性等,与会代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主要成果有:

1.室内实验新的进展

科学院研究生院马麦宁老师报道了水对橄榄石EDXD影响的最新实验结果,地震局地球所朱涛博士介绍了室内大样品电阻率成像及其随应力变化的规律,科大施行觉教授课题组研究了岩石蠕变参数变化规律及模型的研究情况。

2.现场实验新进展

地震局地球所葛洪魁介绍了地震波走时变化动态监测原理,观测系统和几个应用实例,对于推进地震物理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3.石油物性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魏建新老师介绍了裂隙参数对纵横波各向异性的影响,中科院研究生院介绍了石油电法的测井中的垂直模式匹配法。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震波速的主动源动态监测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用于地壳介质、断层应力状态监测。

2.实现研究表明,岩石品质因子Q值随频率而变,将此结果结合到模型中更精确。

3.裂隙岩石各向异性研究解释了国外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验证了Hudson理论的正确性。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1.作为学科基础的岩石物理学需要加强实验研究,随着国家投入的加大实验研究也会改变前些年实验研究弱化的问题;

2.岩石物性在石油工业中用途广泛,应加大石油部分科研人员参加本专题的力度;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这次年会交由公司组织办理,需要总结经验。

可采用张贴报告(Poster)的方式,加大信息交流量。

第九专题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一.提交文数:17篇;年刊录用数:17篇;安排报告数:8人;实际交流:8人。

    二.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华北克拉通、云南地区、羌塘等典型构造域岩石圈速度结构研究,利用华北、云南、青藏高原、山西等地区台阵观测与中国地震台网资料,采用远震近震走时联合反演、声资料、互相关函数频散反演成像等,纵横向分辨力获得显著提高,获得相应研究区岩石圈速度结构,对华北岩石圈破坏、云南腾冲火山机因机制,山西地壳分区、羌塘岩石圈结构等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2.中国东部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利用中国东部地震台阵资料、SKS分裂检测,获得中国东部地区上地幔系统各向异性图案,指出华南、华北等不同区域GPS观测与深层形变的关系。

  3.汶川震区断层围陷波观测。介绍了四川汶川800级地震后在龙门山断裂域开展的地震科考,以及逆冲作用,剪切作用占优势地位断裂带地段断陷波观测结果以及初步分析结果。

  4.地下水深循环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之间可能的联系。介绍羌塘、鄂尔多斯等地域地下水量变化,概念性设想地下水深循环及其与青藏高原及天山、祁连山隆升之间关系。

三.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地质流体地岩石圈演化中的作用及其地球物理响应;

    2.体波面波多种资料利用联合约束岩石圈演化研究;

    3.深浅层形变场耦合与解耦的地震学特征研究。

第十专题  地球内部结构动力学

    一.提交论文:30篇;年刊录用:30篇;年会报告:21人。

    二.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震触发:(1)用考虑背景应力场的库仑应力方法研究汶川地震;(2)新的研究地震触发的有限元方法;(31970年以来川滇强震对汶川地震的触发。

2.地幔对流:(1)核面边界起伏对PCP波的影响;(2)地幔混合的新方法;(3)地幔对流中同位素演化的过程。

3.地震后的地震形变:(1)时空反演集集的震后变形;(2)利用不连续变形方法研究集集地震的地震震源变形机制。

4.正断层地震及其力学特征:( 1)不均匀应力场下有宽度的正断层地震产生的应力场和变形场特;(2)台湾屏东地震的力学机制。

5.岩石蠕变研究:随时间变化的新的粘弹性模型的蠕变关系。

6.地震波传播:利用微机群模拟了在分层地球模型中汶川地震引起的波动过程。

    三.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提出了考虑背景应力场的库仑变化研究地震触发;

    2.提出了研究地震触发的新限元方法和地震触发因子的概念,这个方法能多考虑初始不均匀应力场和介质不均匀以及断层相互作用的影响;

    3.提出了随时间变化的新的粘弹性蠕变模型。

    4.首次完成了百万节点以上分层地球模型中地震断层位错产生的波动过程模拟

第十一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与天文地球动力学

    一.提交论文:26篇;年刊录用:26篇; 

年会报告:25人。

    二.科技成果和新的学术观点

1.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和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多年的坐标时间序列分析,获得了中国地壳非线性运动特征的可靠信息。指出中国地壳非线性运动呈现明显的周年和半年的周期运动特征,周年运动的垂向和水平向振幅约为4~10mm1~2mm;半周年运动的垂向和水平向振幅分别为2~3mm1~2mm。非线性运动以垂向周年运动为主。研究同时对垂向运动的地球物理原因作了定量分析。此外就构建和实现毫米级的地球参考框架的设想和方案提出了建议。

2.基于InSAR技术提出确定地震震中的新路径,并对1999Ms56新疆库车地震震中定位给出可靠的结果。

3.利用COSMIC/GPS星资料,处理了2006~2007年的两次太平洋上17个台风的GPS星资料,通过合成新分析方法,对温度、露点、气温、相对湿度和位温等热力要素的廊线和距平场进行分析,揭示了台风中温湿热力结构和大气层结构的一些特征,有些特征与传统台风结构概念不同,和卫星微波遥感(AMSO)结果也不同,但与飞机下投探空仪的观测资料相符,为台风热力结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4.提出地球膨裂假设的新观点,但有待进一步论证与科学化。

三.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提高GPS垂向观测精度方法研究,深入开展地震过程和预报的GPS三维监测和研究。

四.建议

    对相关主题能举办半天或一天的联合讨论会,有利专业的交叉和相互补充发展。

第十二专题  重力与地球动力学

提交论文:16 篇;年刊录用:16 篇;年会报告:21 人。

一.科技成果和新的学术观点

专题论文涉及到卫星重力、卫星测高、重力场模型和大地水准面确定,地壳结构重力反演、地球潮汐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发展了一些新的方法和学术观点:

1GRACEGOCE卫重力以及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方法及精度分析研究

2.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方法;

3.重力场的逼近和上下延拓方法;

4.重力固体潮数据的处理方法;

5.用超导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地球自由振荡并给出了新的检测结果;

6在用重力资料研究地震前兆等方面取得一些新的结果。

二、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卫星重力学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大地测量与重力学的研究热点,卫星动态重力场模型已开始应用于地表水存储、地幔及核的运动等研究,结合空间大地测量及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2.利用超导重力观测资料对地核的平动与自由振荡的研究,使重力场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推动了重力学对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三.建议

增加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研究,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研究的创新能力,加强我国重力学对地球动力学问题与军事测绘保障研究中的力量。多组织一些交叉学科之间的学术讨论;邀请一些相近学科的专家就目前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做专题报告。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多组织一些交叉学科之间的学术讨论;邀请一些相近学科的专家就目前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做专题报告。

第十三专题  中国大陆块体结构及运动变形

提交论文:14篇;年刊录用:11篇;年会报告:10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 汶川地震区和川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年会论文重点讨论了2008年汶川地震区和邻近地区地壳和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最新成果,在地壳S波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反演、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构以及地壳间断面研究等方面提交了多个最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汶川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发震机理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

2 中国大陆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研究。年会论文利用包括主动源折射和深反射方法、被动源体波和面波等各类研究方法,对中国大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热点区域进行了深部结构探测研究以及相关的动力学研究。研究地区涉及青藏高原东部和东部边缘、天山造山带、首都圈地区、长白山火山区以及扬子克拉通等重要地区,探测深度覆盖了从基底高分辨率断层成像到整个岩石圈和上地幔范围。

3 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年会论文在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新进展有:应用有限频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应用面波方法研究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利用定点形变连续观测资料研究现今地壳变形特征等。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结构和动力学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2 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的新方法不断涌现,并出现了一些创新性成果;

3 大规模地震台阵和高分辨率主动源探测成为研究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的新的技术支撑;

4 在四川汶川M80地震的推动下,地震动力学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第十四专题  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一.提交论文:11篇;年刊录用:11篇;年会报告:5人。

二.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震各向异性理论研究;

2.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中地震波偏振矢量分析和研究;

3.各向异性介质数值模拟计算;

4.上地幔、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三.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青藏高原各向异性研究;

2.和双相正交各向异性数值模拟;

第十五专题  计算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41篇,年刊录用40篇,申请报告32篇,实际交流24人。

一.报告主要内容向着使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更加数学物理化和理论基础化。论文来源广泛,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等。应用领域覆盖地震,电磁理论研究,石油,地质应用等行业。定量的数学计算研究与程序优化应用仍然是本专题的突出特色。研究内容生动、丰富。其中就研究领域而言,涉及天然地震波传播理论与地球内部研究的数值计算与反演,地球物理工程勘探理论与应用,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形成了报告的主体力量,报告人数约20人。听会人数约50多人。研究报告涌现出了大量成果。

二.成果的创新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更加数理化的研究促进了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论文中使用的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模拟的方法显示体现出了当前国际地球物理学科中的新水平和研究内容。显示出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新迹象。除有限差分法,伪谱法,有限元法等往年报告中出现的方法的软件开发和运用这些方法外,其他蒙特卡罗方法等的研究应用也在不断涌现。边界条界处理方法百花争艳。解决实际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各种方法的比较研究深化了对方法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文章和报告的内容中更加体现出灵活自如的运用各种计算方法开展课题研究。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计算机上的平行计算等国际先进计算方法在国内的研究中都有了充足的发展与创新。包括震源,不均匀地球内部介质,和复杂地表结构,的地震波场的模拟计算;特别是涉及震源问题的更加复杂因而更加客观的地球物理场模拟问题都展现出的前沿性成果。

2.计算地球物理学在工程研究与开发的应用中更加发展。地震波,声波,电磁,等数值模拟计算及其在地震勘探研究和应用的论文研究工作成果,都反映出了当代地球物理科学中的前沿性课题成果。论文集中,研讨时提问积极、活跃。发表内容交叉、互补,互磨互砺,讨论深刻。这些结果对于地质构造研究,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矿藏资源勘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对学会工作意见及建议

1.对报名出席报告,而未到会报告人采取适当办法,比如禁登文章1年。对临时增加的报告,应作出相应规定。

2.严格挂牌制度,便于会员相互交流。

3.论文集太厚,应增加电子光盘。论文申报时,注明自己文章上论文集,购论文集;上光盘,要光盘等说明。

4.大会屏幕上应写出会场必须关手机。

5.邀请外国学者讲演,提高学会质量。(学会主要是解决招待费问题)。

6.这次会议饭菜太凉,望改进。

7.有人建议,明年在乌鲁木齐开年会,扩大学会影响。

第十六专题  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

一.提交论文:20篇;年刊录用:13篇;年会报告:11人。

二.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专题论文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数值模拟研究、库仑应力及大震前应力变化研究、地震波的反演研究和模型建立、地震震源深度精确确定、地震的前兆异常等。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数值模拟大地震的破裂分布及其引起的应力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多,显示出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地震危险性预测探讨研究的良好趋势

2利用地震波形记录地表场地响应和核幔边界结构等反演地球内部信息的研究在持续深入;

3.探讨了有效提高地震深度定位的方法;

4.及时开展了汶川8.0级地震及其强余震的相关研究;

5.展示了传统的地震前兆跟踪分析等方法对中强地震预测的有效性。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利用现代数字地震观测波形和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地球内部信息反演、建模、模拟预测研究,进行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如应力场方向变化等显示出良好的学术发展趋势。

2.仍在延续前二年我们都提出过的值得关注的趋势,与地震预测研究直接相关的交流报告的数量仍在逐年减少。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大量数字化地震台网的建设和观测资料的取得,已经并将继续对地震学研究和地震预测的探索与实践,探测地球内部结构、揭示地震的成因机理和迈向具有物理基础的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建议将年会的召开时间提前到9月份,以使中国地震局广大直接从事地震预测预报探索实践和研究的学者有时间参加年会交流,避免与每年10月份忙于准备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的时间冲突,充分展示我国地震预测预报主流力量的探索研究成果。

第十七专题

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一.提交论文:11篇;年刊录用:11篇;年会报告:3人。

    二.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电法测量抗干扰技术和反演方法(2篇)

提出斩波去耦技术,设计了双频激电GPS精密同步斩波去耦观测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制了FlashRES64 61通道、多电极、全波形电法数据采集反演系统,是电法勘探的一种尝试和突破。

2.矿震监测及灾害预警技术(1篇)

基于矿山灾害与巷道围岩破裂相关的事实,提出矿震监测和灾害预警的思路和方法,探讨了矿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实现的技术。

3.地震仪的发展与研制(1篇)

建议国内研制新的地震勘探仪器,采用一个主中央处理记录系统与多个辅助中央处理记录系统的结构,缩短数据传输和记录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分布式光缆监测应用技术(2篇)

研究了分布式光缆传感测量技术在滑坡监测和地下水入海监测中的应用,通过试验探讨了分布光缆测量技术在这两个领域中应用的可行性。

5.物理模型试验技术(3篇)

研究了物理模型材料、实验数据采集系统和超声发射能量检测系统等模型试验技术问题。

6.地表浅层波场物理模拟(2篇)

展开了起伏地表和浅表构造的速度分析以及溶洞波场的物理模拟研究,利用物理模拟数据探讨了特殊构造条件下波场特征和有效的信息提出方法。

第十八专题  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一.提交论文:10篇;年刊录用:10篇;年会报告:6 人。 

二.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本专题主要涉及到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1.海量地球物理观测数据的挖掘与处理:存储区域网络的建立与应用.基于MAPGIS的地质资料分类数据库的建立等,使得资料的管理、查询、检索更为方便,特别是在空间上的直观性和联系性得以实现;在数据存储及传输方法方面主要包括海洋油气勘探钻录测数据可视化分析、地震预报分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

2.地球物理建模与信号检测:例如逆散射理论在去噪方面的研究、波动方程有限元法正演模型技术、Curvelet变换及其在地震资料去噪中的应用、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地震前兆异常识别的多尺度信息量方法、现今全球板块运动欧拉矢量的重新拟合等。

三.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在地球物理建模和信号检测处理方法基础理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对于物理探矿的方法深入发展应用具有促进作用。

2.当前数字化数据已经是物资财富和非物资财富的体现,地球物理科学数据和物理探矿应用数据的存贮的发展是保存人类资源、具有战略意义。存储区域网络和基于MapGIS的数据库,为地球物理数字化数据资源的长期保存于应用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对于地球物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一个方向。

四.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建议2009年的学会年会上,在信息融合及海量数据处理及数据挖掘方法,以及上述方法用于处理地球物理问题等方面进行的深入研究。

五.对学会工作的建议:这次年会交由公司组织办理,需要总结经验

1.年会要考虑逐渐与国际会议接轨

本次会议,继续执行不得更改会议报告时间与报告顺序的规定,方便了与会者能够在确定时间段及确定的会场听到想听的报告,效果很好,建议继续执行;但是会议期间的住宿安排及接待方面,及会场条件不太好,对会议有影响。

2.在地球物理学会的网站上设立专栏,信息及时更新,特别是会议举办期间的几天,做到以小时为单位,及时地进行会议信息的更新;同时安排条件,让未带电脑地与会者能够通过会议专栏了解会议动态。

3.第一专题与十八专题重复设置,使得本专题稿件数量大幅度减少。希望今后设置专题要充分听取专题负责人意见,同时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

 十九专题  海洋地球物理

提交论文:28篇;年刊录用:26篇;年会报告:18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果:

1.地震海洋学在南海东北部内波研究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

2.开展了大量的动力学与构造模拟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岩石圈伸展作用数值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3.发现深水盆地多边形断层与浊积水道;

4.在海洋电磁法、卫星重力方面有新的探索;

5.在天然气水合物与冷泉相关研究方面也有新的发展。

二.有哪些新的学术观点、学术生长点和科技动向:

1.南海东北部内波等研究表明,地震海洋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知识体系正在形成,会有迅猛的发展;

2.观测与模拟是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的两个重要手段,数值模拟工作正在得以加强,这会深化大陆边缘及其盆地动力学演化的认识;在观测方面,海洋电磁法、卫星重力等新技术正在蓬勃发展;

3.深海地区是产出新成果的重要场所,需大力加强深海研究,作出创新性成果。北极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预示海洋地球物理在极地研究上有新发展。

三.对本学科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随着深水油气973、天然气水合物973的启动,海底地球科学领域有了3973项目支撑,海洋地球物理会发挥重要作用,取得长足的发展,重要进展会集中在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深水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等方面。地震海洋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即将诞生。

建议编著《海洋地球物理》专著或教材,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四.对学会工作的建议:

有的专题提交会议论文数很少,建议相近内容的专题合并。会议场所应集中。

   (待续)


 

 

电法勘探新技术专题研讨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办、广西地球物理学会桂林工学院承办电法勘探新技术专题研讨会200911-14日在广西桂林召开。会议主题为:电阻率、激电勘探新方法、新软件和新仪器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地质、石油、冶金、有色、煤炭、地震、水电和核工业行业的70余名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研讨会。他们來自北京、新疆、山西、河北、山东、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市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会议还吸引了五家国内外仪器厂商参展。

会议开幕式由广西地球物理学会葛为中理事长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曾宪强副主任致开幕词,桂林市科研秦大臻副主席、桂林工学院李祥清副院长致贺词。

专题报告论文交流研讨会由曾宪强副主任主持。会上交流的报告有桂林工学院葛为中教授的梯度电测深剖面和中梯成像技术”;浙江省工程物勘院赵竹占教授的电法在建设基础工程中的应用”;桂林工学院副院长阮百尧教授、吕玉增博士的地面、井地激电二、三维正反演软件;中国矿大岳建华教授、刘志新副教授的矿井TEM法探测煤矿水害;华北有色工勘院唐英杰工程师的井间电阻率法检测注浆效果;广西物勘院黎海龙高工的GDP-32仪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等。此外,劳雷公司袁明德教授介绍AGI仪和正反演软件;奔腾所张骏韬总经理介绍多通道激电接收机;澳立华公司介绍超高密度电阻率

参展仪器有:重庆奔腾所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等;西安澳立华公司的地面/井地/井间超高密度电法系统;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的多通道电阻仪;北京大地华龙公司的微机激电仪等。

通过专题交流和讨论,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与会代表认为:

1 直流电法是最早发展、应用广泛的传统物探方法,是电法勘探的基础。与地震、重、磁法和电磁波类方法相比较,直流电法技术的发展一度有些滞后。近年,我国一批物探专家在方法改进、软件设计和仪器开发方面已取得进展,促使传统老方法焕发青春。直流电法在各物探领域应用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2 葛为中教授独辟蹊径地提出梯度电测深法和中梯成像法,及时由桂林工学院研发相应软件,由广西地球物理学会研制成多通道电阻仪,由重庆奔腾所开发多道接收-多组发射的激电仪器。初步形成勘探深度大、解释精度高、外业速度快的系统。原有仪器设备也可开展这两种方法,河南有色7队等单位应用后取得找矿成效。建议推广梯度电测深法,试用中梯成像法,以推进我国矿产物探和水工环物探的发展。

3 井地、井间直流电法成像技术和软、硬件研究活跃,不但能用于探矿、查岩溶,而且超高密度电阻率能检测井间深部帷幕注浆效果,使直流电法挤身于检测领域。直流电法正在朝精细物探技术方向发展。

4 电法拟断面图已难以适应解释要求,应在反演后真”断面图上解释。目前的直流电测深等二维反演软件,尚不能符合生产实际需求,软件的研发进度滞后于仪器的开发进程,阻碍了电法应用效果的提高。必须认识电测深反演软件的重要价值,加快其科学研究和实用化、商业化的开发工作。从而使我国电法勘探再跃上新的发展台阶。


 

 

200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提出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29日至10日,2009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做了工作报告。他在工作报告中对2008年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共同努力下,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科技事业得到较大发展。万钢部长强调,要把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科技工作的主线,深入落实《规划纲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驱动经济发展。2009年科技工作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进度,瞄准对当前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基础好、在近期可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有效拉动内需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攻关任务,加大投入,力争快见成效。二是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加大产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力度。三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综合运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务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强化高新区在培育和发展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产业结构高速和优化升级。五是加快实施民生科技工程,推广应用全民健康、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涉及民生的科技成果,使科技惠及千百大众。六是加快发展现化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七是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进入企业,服务企业。八是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九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运用多种投融资手段促进企业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十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成效。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08年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要点

 


 

2008年,在陕西省科协和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的领导下、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在广大理事的共同推动和努力下,我会围绕学会宗旨,结合学会的实际情况,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和规范管理工作,积极为我省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成绩。回顾一年,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组织建设工作

1.发展新会员一直是学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我会从2007年底至200811月底止,发展新会员64人,现在册会员总数为663人。会员单位共43个,其中理事单位37个。

22008年我会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要求上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材料,在组织申报材料中,汇总了学会四年的工作总结.先进获奖材料,并推荐李毓茂同志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工作者。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我会被评为先进集体,李毓茂同志当选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先进个人。

3.推选陕西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根据陕西省科协的要求及分配名额,我会推荐庞巨丰.李貅两同志为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并整理了上报材料,科协七大预计在2009年初召开。

4.开展新一轮的会员普查工作,根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关于做好会员的普查工作要求,对我会会员状况进行普查登记工作,纳入中国地球物理学的会籍管理,这项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

5积极开展会际交流,应陕西省石油学会相约,我会与石油学会于今年十月份在我会办公室,就学会年会召开及文集出版工作进行座谈,并交流了学会管理工作,增加了省内学会间的联系

6.积极投身星级学会申报,根据省科协规定省级学会连续三年被评为四星级学会,可被评为五星级学会,我会于030405三年被评为四星级学会,当然应该当选五星级学会。2007年我会又被评选为三星级学会,李毓茂、邵广周同志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先进工作者。

7.我会有七名同志当选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经过大会选举,我会的李庆春、李貅、冯宏、刘代志四同志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8.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学会对理事的管理力度不够,我会现有49名理事,有部分理事长期不参加理事会工作,不令行理事义务,建议理事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

二.学术工作

1.陕西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奖揭晓。在2007年陕西省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工作中,我会有10篇论文接受评审,经我会组织评审委员会初评出7篇,其中申报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报省科协进行评审后,批准4篇,其中二等奖2篇,三等奖2篇。

2.出版《陕西地球物理文集(八)》,今年《文集》由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与煤科总院西安研究院共同编辑出版,由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我学会组织23篇论文,其中核 工业地调院3篇,煤田物测队3篇,煤科院西安研究院16篇,西安测绘研究院1篇。《文集》于1215日出版。

3.举办学术年会,我会2008年的学术年会在年底由煤科院西安研究院承办,并已列入省科协的“学术金秋”计划中。

三.科普工作

我会2008年的科普工作主要围绕参加《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开展“全国科普日”(920日)活动和完成2008年的“科普计划项目”进行,现分述如下:

1.《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

在省委、省政府的积极领导下,我省的品牌项目、每年三月举行的《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到今年已是第16届了,我会每届都积极地参与了在城市或农村的启动仪式和随后的科普宣传与咨询活动,今年也不例外。

329上午,我会组织长安大学地测学院的“大学生志顾者”参加了在西安市碑林区百脑汇广场举行的陕西省第十六届“科技之春”城市科普示范活动启动仪式,接着进行了科普宣传与咨询活动。我们制作的《神密太空的探测》和《我国的探月工程》两组共26块展板,在百老汇广场的雁塔路旁布置开来,由地测学院的研究生进行讲解和回答问题。鲜艳生动的画面和内容新颖的科普展板吸引了过往行人,有的观众不仅与讲解员咨询讨论,还用数码相机将展板逐个地拍摄下来,以便回去后作进一步的理解,说明广大群众对于最近我国向月球发射绕月卫星和神舟七号飞船升天以来,对太空探测有着浓厚的兴趣,急需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下午,省市领导蓓临我们的展台,省科协牟怀歧书记听取了我们的介绍后表示赞赏,给予我们很大的鼓舞。

2.全国科普日活动

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已定为“全国科普日”,今年是920日,省科协要求各学会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并向科普部报送“活动登记表”。

我会向科普部报送的活动名称是:“地震知识(结合汶川地震)科普展览”,由我会与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共同承办,920日一早,我们将所编制的16块展板,展示在社区的中心位置(长安大学雁塔校区),其内容是结合520日的汶川大地震介绍地震的有关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分类、震级、裂度,地壳板块运动,地震前兆,地震预报,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等,并展示了汶川地震造成的灾害和在遥感影像下的汶川地震灾害、堰塞湖图片等,受到了社区群众的欢迎,无论是青年学生或职工家属,都热情围观、频频指点,收到了很好的宣传与科学普及效果。

3.科普计划项目的实施

2008年我会向省科协呈报的科普计划项目名称是:建设“科普园地”,制作“嫦娥奔月——我国的月球探测”展板。现已完成,该项目包括以下两部分:

1)建设“科普园地”。省科协学术学会部原部长陈建国同志多年前就要求我们能在社区里建设一个“科普园地”,进行经常性的科普宣传。当时由于经费和人力、场地等因素,以及思想不够解放,一直未能实现。今年,由于王连欣部长和刘波同志的鼓励,并答应在经费上予以适当支持,我们便提出了一个因陋就简的“科普园地”建设计划。这个计划得到了挂靠单位、长安大学地测学院党委书记的支持,他答应提供场地,并决定由地测学院团委与我会合作,共建此园地,故得以顺利进行。“科普园地”设在地测学院教学大楼的正厅,以张贴图片为主。我们决定结合当前国内的科技形势与科学热点,编辑和印制相关的图片,进行宣传和定期更换,初步决定每季度出一期,今年已按计划出了三期,其内容为:第1期:月球探测的进展与我国的探月工程;第2期:第16届“科技之春”活动与520汶川大地震;第3期:空间物理知识。今后我们还准备在这个园地里,宣传我会会员单位在物探方面的重要工作成果和本单位有关专家的学术贡献。(2)制作“嫦娥奔月——我国的月球探测”展板。该展板用图片先介绍人类飞出地球征服太空的进展情况,有1959年前苏联首先发射绕月卫星,实现人造物体的硬着陆,和1961美国制定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六次登月,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然后介绍我国于2007年发射第一个绕月探测卫号,开始执行“嫦娥一号工程”,对月球作“绕、落、回”三个阶段的探测,从而使我国成为太空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的情况。这套展板是根据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运院士在我会承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0届年会”时所作报告的多媒体剪接而成,共有二十多块展板,现已完成,除在社区内展出外,还参加了《科技之春》的宣展活动。

四.社会服务工作

1.开展科技咨询,积极服务社会。一年来,结合我会的科技实力情况,组织会员认真抓好社会服务工作,取得了成效。目前我会集中服务的领域为:地球物理新方法理论研究、矿产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利用、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的开发和仪器设备的研制。2008年,我会开展的服务项目共有9项(签定了科技服务合同7项和技术开发合同2项),合同金额达10078万元。

2.推进科技服务规范化管理。2008年,我会的科技咨询工作委员会对科技咨询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提交理事会讨论通过。新的管理办法以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为前提,进一步合理规范了科技有偿收费标准,有利于调动会员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总之,2008年内,经全体理事的共同努力,学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希望全体理事和广大会员继续团结奋斗,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2009年工作要点

1.完善个人会员为主体的组织体制,坚持为会员服务的基本职责,进一步明确会员的权利义务,完善会费收取机制,建立制度。做好建库


 

(会员数据库,人才、资料档案数据库)的准备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

2.创造条件,积极筹备,2009年组织召开“中国西部地球物理地质调查论坛”。

3.承办200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方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

4.为会员单位科学、规范地开展地球物理工作,按照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的总体部署,2009年举办“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与“地球物理探测规范”宣贯培训班。

5.积极参加陕西省第17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组织科普极告,开办科普展览,积极开展科普立项的申报工作。

6.在学会所在地的社区内,继续开辟“科普园地”,宣传地球物理知识,报导地球物理的新技术、新成就,定期更换宣传图片。

7.努力开展科技服务和厂会协作活动,提高学会为经济建议服务的参与度,继续在地球物理新方法理论研究、矿产资源的调查与开发利用、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的开发和仪器设备的研制等方面承担一定的生产与研究工作。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荣获“五星级先进学会”称号

 


 

2009224日结束的陕西省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对省科协六大以来在学会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学会和学会工作者进行了表彰,授予25个学会为“五星级先进学会”和25人为“2002-2007年优秀学会工作者”。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和秘书长李貅同志获得了此项荣誉,并领取了奖牌和奖金。

陕西省科协每年都要在近150个自然科学与工程类的省级学会中评选出一些星级先进学会,最高为四星级,其次为三星,再次为二星;如果在省科协一届任期(六年)内连续有三次被评为四星级,就可以在代表大会上获得“五星级先进学会”的称号。

这次省科协七大,我会推选出两名代表参加会议(庞巨丰和李貅),聆听了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邓楠同志和省委书记、省长等领导的报告和讲话,大会总结了六年来的工作,最后选举产生省科协第七届委员会。我学会的庞巨丰副理事长膺选连任第七届委员。

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把学会工作搞得更好。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与《地球物理探测规范》

宣贯培训班在西安开办

 


 

为了贯彻执行200831日起实施的《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以及进一步强化勘探地球物理现行规范的执行,保证工作质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和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于321日至27日在长安大学举办了一期两个规范的宣贯培训班。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元生出席了321日的开幕式,他热烈祝贺宣贯培训(西安)班的举办,说这是全国的第三批,必将对规范的贯彻实施发挥重要的作用。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李庆春代表学会对来自各地不同系统的学员表示欢迎,并感谢9位各单位的专家为宣贯班讲课,特别是《城市工程物探规程》编写组组长、山东省地球物理学会的李学军和浙江省工程物理勘测院的赵竹占两位专家。

按照计划,宣贯培训(西安)班安排了两天时间宣讲《城市工程物探规程》及各种应用实例,用五天时间宣讲《地球物理勘探规范》,包括直流电法、交流电磁法、重力勘查、高精度磁测、物性调查、地震勘探和各种测井方法。

(陕西省地球物理学会)


 

 

世界新雷达技术推介会在京召开

 


 

北京桔灯导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举办的高新技术、设备系列推介会之一“世界新雷达技术推介会”,于2009227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国内地球物理学界的6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对国内目前已有雷达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对雷达的发展趋势做了讨论。会议重点讨论了英国的格威系列地质雷达。该系列雷达不仅有着常规雷达的探测能力,并具有能够探测到70米的GV7和探测到200米的GV6地质雷达。通过在国内外多个成功的探测案例,使到会专家对格威雷达深部探测能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一号通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5届年会定于200910月中旬召开,具体地点及安排见5月初发出的第二号通知。

一.   本届年会组织及安排的基本原则:

    12009年年会为综合性学术年会,设置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专题会议;为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员提供广泛交流及切磋的场所;为会员提供参与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机会,并交流新思想、新方法、新进展,公布新成果。

2.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及会员的积极性。各专业委员会可以单独、联合或邀请其他学会人员组织专题讨论会或其它学术活动;会员可以提出年会的专题讨论会,并担任或推荐其他人员担任召集人,学会将统筹安排。

3.年会将有大会报告。各专题讨论会也可根据情况安排适量邀请报告。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的内容可以是学科取得的新进展,也可以是几个方面的综述。鼓励不同学科交叉,可与其他学会结合举行专题讨论。

4.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便于会员在会议期间能够有计划地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报告的交流,论文报告的时间和地点将在“会议指南”中公布,录用的论文只有在规定注册日前(注册日见第二号通知)注册者才排入“会议指南”,其后注册者到会视情况另作安排。

5.加强与国际相关学术团体的联系

可以邀请做特约报告(可以是大会报告,也可以是分组会议报告);欢迎国际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

二.   会议预定内容

年会学术报告讨论会的初步专题题目,在本一号通知发出并广泛听取会员意见后确定,在二号通知中公布,并将根据专题性质组成8个大组在年会报告。根据初步酝酿,部分专题题目如下:(1 地球物理的进展及前沿

2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3 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

4 固体勘查地球物理

5 工程地球物理

6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7 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与古环境

8 计算地球物理

9 大地测量、地壳形变与大陆动力学

10)地球物理观测与仪器

11)地震预测和地震学研究

12)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

13)地球介质各向异性

14)海洋地球物理

15)中国巨灾综合预测和环境变异

16)地球电磁法研究与应用

17)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

18)地磁与高空物理

19)国家安全地球物理

三.请各专业委员会及会员对二十五届年会学术报告讨论会的专题设置、组织安排提出意见。有关意见请于425日前寄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办公室。第二号通知将于5月初发出,刊登确定专题名称及征稿具体内容,并刊登在2009年第2期《会讯》和学会网站上,请注意学会网站上的通知。

网址:http://wwwcgsorgcn           

邮箱:dqwlnh@126com

电话:010-8299825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第四届全国地球物理技术学术研讨会第一号通知

 


 

2004年起,每两年一届的全国地球物理技术学术研讨会已举办了三届,会后反响较好,对我国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现决定于2010年二季度,召开“第四届全国地球物理技术学术研讨会”。欢迎各位同行朋友光临。

一.会议宗旨:加强地球物理技术领域的相互交流,促进国内仪器的自主研发和国外技术的合理引进。

二.会议主题:深部资源探测和各种地球物理场的监测研究。

三.征文内容:

1.资源探测的各种自主研发的地球物理仪器设备,信号处理技术和探测研究方法。

2.与环境和灾害相关的地球物理监测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技术及观测研究方法。

3.地球物理技术范畴的观测,探测、实验仪器,信号及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以及研究方法。

四.征文要求及会议形式:

征文内容基本上没有限制,征文范围以国内人士为主,也欢迎国外朋友参加。

征文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点滴体会、意见、建议或观点阐述,不成文也可。会议形式准备活跃一些,以往会议较侧重于宣读论文和听宣读论文,讨论、沟通少,此次会议拟根据来稿内容,划分专题,多沟通、讨论,也可列出几个敏感话题较深入地切磋研讨。

论文均可在会上宣读,较的论文将收录到本届会议论文集,(中文核心期刊地球物理学进展正刊专辑),收录论文另收取版面费。建议、体会、意见,观点可在研讨会上安排发言。论文、发言均可在网站上登载,免收费用。论文格式按地球物理学进展投稿要求。

5.会议内容

1)邀请知各专家做大会学术报告。

2)分专题报告及讨论,座谈。

3)同时举办仪器展览。参展设备不求多,但求精,希望尽可能是近两年新推出的设备。

6.会议时间,地点

2010年二季度、北京、会期3天,会后组织科学考察活动,路线待定。

7.会议费600/人(住宿费自理)。

8.征稿截止日期:

20091130日论文或发言内容均用电子版发到CGTSC126com

9.会议通知信息反馈

请各位看到本通知后给予信息反馈,不准备提交论文或会上发言而愿参加讨论者,也欢迎参会。愿参会者请于20091130日前向上述邮箱反馈意向性意见。

10.会议主办、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

委员会等。

协办单位:北京东城振动学会等。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


 

 

2008年交会费名单


 

  身:

田家勇  谢周敏            泽仁志玛   陈小斌  蔡军涛  徐光晶  肖刚毅

    张玄杰  万建华   张文志  朱晓颖   吴成平       张洪瑞  闫浩飞   

朱卫平      屈进红      于长春   谭茂金   胡恒山  王喜生      盖增喜

沙海洋  郑月军  兰晓雯      陈九辉   彭伟斌      俞言祥      屠泓为

王海燕  王成祥

 

  届: 田小甫  李元霞  蔡彦超

 

学生会员:  李磊

 

团体会员单位: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际石油勘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地震局

北京中地英捷物探仪器研究所

北京桔灯导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