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于2019年7月19日至21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地球物理信息前沿技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28个单位63位代表和专家出席了会议。黑龙江省地震局赵直副局长、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长李山友副所长、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汤毅副所长到会并致贺词。信息技术专委会近些年一直针对地球物理物联网架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地球物理信息探测和监测新技术以及科学普及宣传等方面开展系列的研讨活动。本次大会围绕地球物理信息科学与前沿技术的新进展以及当今信息科学技术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开展了广泛的讨论,大会报告聚焦于人工智能在地球物理的应用、地球物理监测和探测、地球物理数据共享和数据出版等相关内容。会议收到论文32篇,大会报告18篇。
   会议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一、机器学习在地球物理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汤毅做了《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人工智能技术初步探索》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地震预测实践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专委会主任蔡晋安做了《机器学习与地震科学研究》报告,介绍了机器学习在地震事件识别、地震构造判别、地震定位、地震参数处理和地震预测研究中的新进展;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年添做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前景与展望》报告,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勘探地球物理、矿物岩石识别、地质灾害评估和天然地震监测与识别方面的研究进展;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郑晓东做了《数据驱动的非线性智能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及应用》报告,系统展示了人工智能近年来在石油勘探方面取得的成果。防灾科技学院教授万永革做了《根据大量震源机制节面聚类提取活动断层几何参数》报告,介绍了利用聚类提取方法提取九寨沟地震活动断层几何参数的成就。
  二、地球物理观测方法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信息技术专委会副主任陈会忠做了《密集观测技术推动地震学变革》报告,介绍了通过密集传感器技术建立地学观测网络进行地震观测取得的成果;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员陈洁做了《探海谛听的诞生与第一次海试》报告,介绍了深海地球物理综合监测系统的研制及第一次海试成果;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建平做了《张衡一号地震卫星的设计特征》和《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应用系统基本平台结构》报告,介绍了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践;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彩华做了《数字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设计及应用》报告,展示地震观测仪器设计的成果。
  三、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与建模取得了新的成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雷军做了《利用地震横波监测地壳深浅部应力的关键技术》报告,介绍了地震横波快慢波的提取及其应用于监测地壳深浅部应力取得的成果;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康崇教授《合作目标磁矩的测量》介绍了地磁背景下对舰船、飞机等目标磁场中的目标磁矩的测量研究和数据处理结果;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研究员吴迎燕做了《全球主磁场建模》报告,给出了全球主磁场的初步模型;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姚志祥做了《从密集地震台站观测资料获得地球深部结构信息的重要意义》报告,采用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红海地区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
  四、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出版出现新的变化。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梁萌做了《基于地质云的地球物理软件开发》报告,介绍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和虚拟化技术将地质信息资源整合建成地质大数据中心的研发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丁毅做了《浅谈基于DSpace的数据共享系统建设》报告,介绍了利用DSpace6.3搭建数据共享系统的方法与过程;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数据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韩露做了《地学数据共享的新模式—数据出版》的报告,提出了基于仓储的数据出版新模式,并在地学数据出版中取得的应用成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彭丰林做了《地球与行星科学传播及信息数据的出版与融合》报告,展现了多媒体下地球-行星科学数据出版的多种模式。
  研讨会期间还组织了党建教育活动,与会党员代表参观了哈尔滨工程学院的的校史展览。代表们了解了从哈军工到哈尔滨工程学院的学院沿革历史,大家为哈军工培育的科技工作者大半个世纪以来为共和国的国土安全和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所深深感动。
  本次会议研讨内容丰富多彩,研讨议题从区域到全球性都有广泛涉猎,通过交流使大家在思想和学术交流上都有很大收获,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地球物理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师生为本次会议的举办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