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2016年“青藏东北缘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于8月9日至8月12日在西藏林芝县鲁朗镇顺利召开。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中国科学院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承办。

      来自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武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甘肃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辽宁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上海市地震局,《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以及美国Rice University等国内外22家科研院所和大学的57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裴顺平研究员主持,藏东南站王永杰副站长、预测所汤毅副所长、中科大姚华建副院长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国伟教授全程参加了研讨会,并参与了会间和会后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上有3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郑天愉研究员做了“从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壳结构探讨青藏的扩展”的报告;白志明副研究员做了“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新技术”的报告;西北大学张成立教授作了“鄂尔多斯地块基底形成与演化”的报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Rice University钮凤林教授做了“Lithospheric foundering and underthrusting imaged beneath Tibet”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华健教授做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孕震背景及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的破裂特征”的报告;查显杰副教授做了“利用2015年Nepal大地震形变资料评估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的报告;四川省地震局杜芳研究员做了“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与喜马拉雅弧的历史破裂”的报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研究员做了 “尼泊尔地震震源区速度精细结构及构造意义”的报告;成都理工大学曹俊兴教授做了“龙门山地震的油气成藏效应”的报告;武汉大学张双喜教授做了“云南下地壳流初探”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杨树新研究员做了“青藏高原与周缘实测应力特征分析”的报告,高小其研究员做了“地球化学探测在震情跟踪中的应用研究”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高原研究员做了“青藏东缘地震各向异性:东北缘和东南缘”的报告,付广裕研究员做了“川西地区重力异常与龙门山隆升机制”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贺日政研究员做了“青藏高原中部地质问题及南北宽频带地震观测剖面进展”的报告;兰州地震研究所张元生研究员做了“祁连山主动源重复探测”的报告,沈旭章研究员做了“青海门源地震及邻区深部结构初步研究”的报告;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段永红研究员做了“华南大陆东部深部结构研究”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贺传松副研究员做了“Craton Destruction of North China inferred from Tomographic study and receiver function analysis”的报告,房立华副研究员做了“利用背景噪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瑞利面波方位各向异性”的报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张永仙研究员做了“利用图象信息法研究青藏块体的潜在地震危险区”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王俊、王琼、张艺、肖卓;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范莉苹;中国科学院大学高雅健也做了精彩的报告。
      张国伟院士、钮凤林教授、李惠民秘书长和张永仙研究员在研讨会的总结时做了发言,他们对研讨会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最后张院士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当前青藏高原研究中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鼓励大家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多学科积极交流共同进步,为未来地球科学事业做出更新更好的成果。

(本次会议筹委会、会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