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报告暨工作会议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2015年1月17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2015年工作会议。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赵文津院士、主任滕吉文院士、副主任杨文采院士,马瑾院士等委员和委员委托代表,以及大学会郭建秘书长,学会办苏枫主任等,共计4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主任杨文采院士主持。

      滕吉文院士首先作了热情洋溢的新年致辞,随后作了“0+1和1+Δ与大陆动力学在发展中的几个科学问题与思考”的精彩报告,内容涉及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高精度大数据重组和观测实验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遵循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方针促进地球内部物理学和大陆动力学的跨越式发展等多个方面。颜丹平副主任委员介绍了MOOC课程“走近地球”的策划、内容设计、编排制作过程及课程效果。

      李惠民秘书长简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度的工作情况,并简要传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4度工作总结。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简要介绍了科技部有关学会管理和发展的改革措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方面的工作情况和今后设想,以及2014年度学术交流情况和2015年度学术交流计划。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在组织学会史的编写,计划在2017年学会成立7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学会史中将专门设立一章,介绍各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史。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是成立较早、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得较好的专业委员会之一,希望在专业史的编写方面走在前面。
      在自由发言期间,主持人和与会委员一致邀请赵文津院士首先发言。赵文津院士指出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传统是多学科联合交流,在滕院士传达的习近平讲话精神中,“创新、创新、再创新”确实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科技工作者要想大事、做大事,针对国家急需的资源环境问题、基础理论问题开展研究。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很多难题,涉及大量的数据,目前我国在大数据的研究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大陆动力学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专业委员会活动有利于在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研究方面发挥作用。建议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小范围活动,充分交流、讨论甚至批判。科学的特点是批判,这方面要加强。创新问题很重要,但要具体化。
      马瑾院士指出地球科学是一个整体,不同学科往往以不同的视角各自认识地球,大陆动力学就是把不同学科联合起来,开展真正的交流。目前的一些大型会议虽然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但难以开展深入的讨论,建议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小型会议,例如岩石圈变形问题,可以讨论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形和现今变形联系等。
      杨文采院士简要介绍了2014年度天水会议的情况,通报了天水会议后即将在地球物理学报出版论文专辑的情况。目前已收到论文稿件十余篇,建议有相关研究工作成果的可以尽快投稿,区域范围可以比南北地震带适当扩大些,预计专辑将在9月份出版。
      王椿镛副主任委员建议2015年在厦门召开一次有关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深部地球物理的学术交流会,会期初步安排在6月份左右。高锐委员发言时提出,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从成立之初,就是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专业委员会。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深部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新发现。近年来,人工地震剖面探测发现了一系列与地表地质和以往认识不一致的现象,其中包括华南剖面、东北剖面、穿越秦岭的剖面等。希望依托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召开小型会议,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魏文博、吴建平、杨树新等委员先后进行了自由发言,对专委会的学术交流、深部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和地壳应力研究等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交叉、融合和相互交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杨树新委员提出希望在2015年召开一次岩石圈应力研究专题研讨会。
      杨文采院士在最后的发言中提出,鼓励各位委员以专业委员会的名义召开与大陆动力学有关的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将全力支持。各位委员在会后,可以将有关2015年学术活动计划和相关建议等,通过E-mail方式发给专委会秘书处汇总、讨论。
      会议最后一致同意滕院士提出的建议,增补田小波研究员为本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赟副研究员为副秘书长。

(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