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构造带岩石圈构造与地震学术研讨会”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2014年9月4日至5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的资助下以及甘肃省地震局的协助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在甘肃天水联合召开了“南北构造带岩石圈构造与地震”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文采院士的积极倡导下,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椿镛研究员组织并主持了本次学术研讨会。西北大学的张国伟院士、中国地质大学的邓晋福教授、万天丰教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等单位近40名两会委员和研讨会特邀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还吸引了近20名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会。研讨会共安排18个学术报告,包括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闻学泽研究员和云南省地震局张建国研究员关于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动力环境的特邀报告。

      杨文采院士首先简要介绍了南北构造带的背景以及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专业就南北构造带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的研讨,达成共识,推动南北构造带研究的尽早立项。他强调指出地球物理在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紧密联系社会发展,服务于资源和能源的勘探和开发以及防震减灾等国家需求;并请地球物理学报的刘少华副主编组稿,将本次会议的报告以专题形式在地球物理学报发表。甘肃地震局副局长袁道阳研究员代表甘肃省地震局介绍了甘肃天水的人文和地理背景,指出甘肃省位于南北地震带北段,请大家给甘肃省地震局的防震减灾、科研工作、人才建设多提宝贵意见,并表示为各位专家在南北构造带开展地球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
      杨文采院士首先作了题为“南北地震带地壳三维密度结构与深部变形带”的学术报告,提出了用多尺度刻痕分析方法研究地壳三维密度、用密度结构对地震进行分类的学术观点。初步解释认为,南北地震带从北到南中下地壳的密度结构包含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对应于拉张型、挤压型、挤滑型和拉滑型。不同类型的地壳密度结构与不同类型的震源机制密切相关。下地壳岩石的蠕动或许是大陆地震断裂活动的根源之一。
      强震的孕育和发生取决于其深部的物性构造环境和动力环境。开展大陆内部强震深部孕震环境的探查,是揭示我国强震活动特性和进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南北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十分强烈,是我国重要的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丁志峰研究员向与会专家汇报了中国科学台阵探测项目的总体部署、研究进展及完成情况,重点介绍了喜马拉雅计划的实施情况、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认识。“喜马拉雅计划”的流动地震台阵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别布设在南北地震带的南段和北段。通过布设宽频带、密集分布的大型流动地震台阵,辅以深地震测深、大地电磁测深、重磁剖面探测、主动源重复探测等手段,开展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地球物理观测与解释,获取该地区的地壳与上地幔精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三维分布特征、深部应力及变形的分布,揭示强震发生的深部孕震环境,建立强震深部孕育环境和发生过程的动力学模型。
      与会专家吴建平、陈棋福、周仕勇、嘉世旭、高 原、于长青、朱守彪、雷建设、张元生、张雪梅、郭 彪、沈旭章等介绍了在南北构造带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分别从人工地震、天然地震、背景噪声、数值模拟、热红外、地震构造、深部结构、壳幔变形、地震动力背景等方向作了深入探讨,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兴趣和气氛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大陆上是否存在南北构造带,什么时候存在的,南北构造带对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有何影响等问题,很久以来都是人们所关心的课题。万天丰教授从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角度,来探讨南北构造带的有关问题。他依据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资料,详细阐述了南北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认为南北构造带是发育于新近纪以来地壳深部的断裂构造带。
      张国伟院士对会议报告进行了系统总结。他重点论述了南北构造带的七大科学问题。这七大科学问题分别是:中国大陆南北构造带与南北地震带问题;南北地震带东西边界与南北延伸的内涵;中国大陆构造发展的动态趋势与大地构造区划;中国大陆构造中新生代东西部差异的演化;西秦岭−松潘构造与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南北地震带地质研究的关键问题与策略;深化发展板块构造,探索大陆构造与动力学,构建大陆构造理论系统。
      最后,王椿镛研究员作了本次研讨会的闭幕发言。我国地球科学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南北构造带的深部结构、构造和地壳变形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后,开展了大量的野外科学考察和流动地震观测,在南北构造带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等方面作深入探讨。“南北构造带的岩石圈构造与地震”这一中国大陆固体地球科学的重大议题吸引了众多地球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他感谢与会院士、专家及青年才俊的参会、报告、发言和讨论,并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南北构造带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开展。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大陆动力学委员会、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2014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