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灾害链学术研讨会总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减灾专业委员会、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鉴别与防范技术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8月16-17日在北京凤山温泉度假村召开了第六届全国灾害链学术研讨会。

巨灾预测和城市防灾当属世界科学难题。以往,国内外学界多从单种灾害入手,而对“链”研究甚少。对大灾复杂多变的链式结构,仅用单一学科研究很难取得理想效果。21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连遭重大灾害袭击,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1年东日本地震缺乏临震预测和有效对策,损失惨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学者从中华传统整体思维入手,跨学科综合研究各种重大灾害的相互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其他单学科专家少有察觉的情况下,提出了几次重大灾害较成功的预测意见。巨灾灾害链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大的自主创新科学价值,对于推进中国建设创新性国家将做出贡献。

会议收到35篇论文。会议分“灾害链和地球放气”“灾害链成灾机理”“灾害链预测方法”“历史和远古灾害链”4个单元。来自全国的30位从事地震、地质、气象、水利、地球化学、天文、规划、中医、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出席了会议,作了22个报告。既有六七十岁的资深科学家,也有三成中青年专家参加。郭增建研究员为本次研讨会文集写了前言、王涌泉教授为会议提供了丰富材料。

会议主办者关注学术报告的质量,也重视相互交流,为每一个报告预留10分钟的讨论时间。

会议特邀了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林生教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岳中琦教授分别作“311日本大地震灾害链影响及对我国的借鉴 ”、“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灾害考察和特殊意义 ” 报告,提供了日本和印度尼西亚最新的灾害链素材,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回应。

有的代表认为,这次会议提供了灾害链学术交流很好的平台,对不少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有的代表认为,灾害问题涉及到多学科,不能只用单学科的眼光来研究,必须加以突破,要利用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来剖析,解决问题。

灾害链学术研讨会已召开6届,每次研讨会灾害链研究水平都有所提高,本届研讨会更是如此。

知患贵能防患,患来免致茫然。对国家“十二五”期间,即2011-2015年,我国可能发生的巨灾和灾害链,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与会学者一致呼吁并殷切期望:由国防科工局牵头的623项目能组织多学科专家立项开展巨灾灾害链综合预测研究,以便更好地为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服务。

(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