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开展科普日系列活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围绕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结合学会特色,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活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面向高校学生、青年科技工作者、公务员和广大公众,开展了多层次的前沿科普,多角度展示我国科技创新成就,展现创新背后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工作者风采,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鼓舞公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一、活动开展主要情况
  (一)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
  2024年全国科普日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在全国科普日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主会场展出国产动态重力仪、重力梯度仪,重力仪展台受到科协领导和参观人员的广泛关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科普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讲解,得到参观人员的高度认可。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周坚鑫教授接受了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技会客厅》栏目采访,录制科技会客厅访谈视频,介绍了我国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迈向新高度的国产利器(动态重力仪与重力梯度仪),为公众揭开了给地球做“CT”和“核磁共振”的高科技神器的神秘面纱。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参观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展台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展台

周坚鑫教授接受《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科技会客厅》栏目采访

  (二)万场报告话前沿
  全国科普日期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组织专家开展11场前沿科普报告,其中2场为面向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新的前沿科普报告,9场为面向领导干部、公务员的前沿科普报告。学会组织专家面向埃及、南非、摩洛哥、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青年科技人才、中国地质大学、上海随道股份公司及青岛市即墨区自然资源局公职人员等群体,聚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技术、油气矿产调查、地质调查技术与装备、卫星导航与航空航天等内容开展高阶前沿科普讲座,并组织参观了大洋钻探岩心库、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开展了马山地质公园、蓝谷海岸带野外地质考察实践。活动推动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航天科普的广泛传播,提升了受众海洋和空间科学素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为推动地质地球物理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万场报告话前沿科普活动

  (三)举办大型科普访谈直播节目:“鉴”护海洋
  9月28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教育电视台、山东石油学会、青岛海洋科普联盟、青岛市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共同推出全国科普日科普直播活动:“鉴”护海洋。约6万人次观众通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科学探秘”视频号、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视频号、山东教育电视台、“悦读成长计划”视频号、青岛海洋科普联盟“微赞”平台、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好学好知”视频号等平台观看。
  本次科普直播活动紧扣“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的全国科普日主题,采用主持人与专家进行现场科普访谈的形式展开。访谈期间,各位专家从司法鉴定的定义讲起,逐步引申到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的类别等,并结合自身的办案经历,介绍了海洋环境损害鉴定的特点,损害评估的流程和难点,详细分享了盗采海砂环境损害鉴定、湿地损害鉴定及修复、土壤污染修复后效果鉴定等典型案例,阐述了海洋环境损害鉴定在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本次直播访谈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海洋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点,观众们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明白了海洋环境损害鉴定的概念,了解了司法鉴定人如何为海洋环境司法鉴定工作提供保障,领悟了科研工作者开展海洋资源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意义。活动也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向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社会公众普及了知识,宣传了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关心海洋环境、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


“鉴”护海洋直播现场

  二、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多方联合,题材丰富,提升知名度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积极响应科协号召,部署参加科普日主会场活动,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展出地球物理探测利器国产动态重力仪。此外,学会联合国内行业、地方科普力量,通过山东教育电视台、青岛海洋科普联盟直播平台、地球科学探秘视频号等直播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大型直播活动,活动受众广泛,传播了地球科学知识在支撑新质生产力生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了社会大众对地球科学、地球物理知识的了解度,扩大了业内的知名度,加强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地方其他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二)响应海洋强国战略和航天强国建设,宣传科技创新成果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战略和航天强国建设思想,通过专家讲解、展览展示等形式,深入解读了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航天强国建设思想,让青年科技工作者、领导干部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地球物理、海洋地质及航天知识,宣传了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了公众保护海洋、建设航天强国的意识,营造了浓烈的科学氛围。

(科普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