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第九届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11月10-1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理工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西藏自然资源行业联合会主办,由成都理工大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全国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研究站网青藏高原观测研究中心、雅鲁藏布江中游自然资源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承办。

  来自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西藏自然资源厅评审中心、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华东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家测试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西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及克拉玛依校区、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华南农业大学、西部绿色发展研究院绿色矿山开发建设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院等65个单位的20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论文142篇,会议交流论文115篇,其中大会特邀报告10篇、大会报告14篇、重点报告24篇。
  会议开幕式由成都理工大学侯明才副校长主持,并代表会议主办/承办方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教授、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多吉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邓军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郭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会议致开幕词,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欧光习主任介绍会议组织情况。
  突出“流体地球观”,面向流体地球科学前沿、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服务社会发展需求,是本届会议的主要特点/亮点。
  会议围绕“流体地球科学前沿及理论技术”、“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流体地球科学与环境灾害”、“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流体与资源环境效应”等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气氛热烈、成果丰硕。与会代表来自全国地学各行各业,囊括了深空到深地各个专业领域,形成了很难得的超专业跨学科与多学科跨尺度交叉研究的、老中青队伍梯次显然的新局面。紧张而热烈的学术交流中,出现不少开拓性的原始创新,同行们多是具备独立思考、强烈挑战意识的学者。
  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戴金星院士所做《中国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若干特征》大会特邀报告,揭开了本届大会学术交流的序幕。我国天然气地球科学泰斗戴金星院士,以其数十年如一日的认真态度与勤于思索,揭示了中国大气田有关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与天然气成因机理和规律性认识。接着,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院士所做《华南燕山期钨、锡成矿花岗岩的地幔供热机制》大会特邀报告,讲述了一堂关于地幔热流与金属元素迁移-富集成矿机理及成矿规律的精彩课程。而后,由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教授所做《高速远程滑坡一碎屑流成因机理研究》大会特邀报告,因“流体”而引发的“泥石流”、甚至“碎屑流”,因“高速远程滑坡”而造成的“重大灾难性地质灾害链”;有惊心动魄的灾害场景感观,有科学精准的动力学模型与流态化远程运动机理认识,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领先水平和高端研究成果。总之,从戴金星院士特邀报告、到胡瑞忠院士特邀报告、再到许强校长特邀报告,展现了从能源矿产、到金属矿产、再到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的多专业/领域的重要成果认识,完全切合了本次会议的科学主题—流体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及环境灾害学术研讨。
  从刘树根教授“叠合盆地油气资源‘立体勘探’”报告、到李文昌教授“国家重要战略资源Be、W等关键矿产”报告、再到胡宗全教授“页岩气地质评价新技术与新认识”报告,再次深入了会议在“能源矿产”、“关键金属矿产”、“非常规能源”等多领域的精深研究进展,以及满足国家需求、服务社会的会议宗旨。
  新时期我国核电快速发展和战略核力量建设,对铀资源提出了新的重大长远需求,从国防、能源和环保考虑,必须立足国内,加大中长期战略铀储备。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李子颖教授的大会特邀报告《渗出流体砂岩铀成矿作用》,在阐述“卷型层间氧化铀成矿作用”、“水成铀成矿作用”、“次造山铀成矿作用”等砂岩型铀矿传统成矿理论认识及其关键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渗出成矿系统”、“渗入+渗出成矿系统”原创性重要理论认识。
  资源与环境,是地球科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有机碳循环和地表环境及生物演化关系密切,生命不断适应着地球,又不断改造着地球。中科院院士张水昌教授的大会特邀报告《有机碳循环与资环效应》,首先从有机碳循环的驱动机制、有机碳循环的资环效应两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继而又从地球表层有机质富集控制了全球油气资源分布、有机碳循环与金属元素富集成矿、碳封存的气候环境效应三个方面,论证了“有机碳循环与资环效应”。报告最后强调,黑色页岩是地球宜居演化的重要信息载体,应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重新审视其重要性,揭示其资源环境效应;有机碳循环研究可为深入理解地球宜居演化、生物和地外生命起源、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新线索。
  本届大会,有众多蜚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并做了大量前沿、精彩的科学报告。其中,陈建文首席、任战利教授、罗群教授、李剑教授、陶士振教授、龚自正首席、邱昆峰教授、范洪海研究员、周文教授、梁光河研究员、欧光习研究员、侯明才教授的大会报告,全方位覆盖了深空、深时、深海、深地的地球科学前沿与重大工程技术进展,全面涉及了地球跨圈层流体与资源环境及灾害效应,包括地球流体动力学、非传统油气资源、岩浆热液铀矿及多金属矿产、氦气及关键矿产、以及碳封存等各领域研究成果。尤其是陈建文首席的报告《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及其控制因素》、龚自正首席的报告《我国小行星防御研究进展》,让与会者们清晰看到深海地质碳封存、深空小行星防御工程研究的急迫性及其重要进展,更加体现了从深海维护地球的宜居性、从深空小行星防御保护地球安全性方面的重大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届大会,同样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硕士/博士青年优秀学子和富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青年科技骨干。经过大会学术委员会的认真评阅、交流和讨论,最终评选出10篇“优秀青年骨干论文”,作者分别是桂丽黎、邹灏、刘漪、李昌伟、刘斯文、高键、蔡佳君、张磊、梁浩然、张自力; 11篇“优秀学生论文”,作者分别是陈燕萍、李安然、张莲、龚鑫、高伊雪、王莹莹、黄雅琪、方立羽、师晴、徐永烨、才艺伟。
  会议最后,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谢渊主任进行会议总结,并致闭幕词。会议在"学术民主、气氛宽松、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学风中圆满结束。

(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