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7月17—19日在吉林长春成功举行。
  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煤科工集团、中石油、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船重工集团等20多个行业和部门,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山东大学、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来自意大利等国内外地球电磁学者参加了会议,参会代表达到创纪录的600多人,历届最多。大会收到中、英文学术论文共400多篇,也是历届最多。
  本次会议首次采用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7月17日下午首先举行了青年学者论坛,由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林婷婷教授主持。青年论坛上,邀请14位做出突出科研成绩的中青年学者,报告了在大地电磁、重磁、海洋电磁、航空电磁、地面与井中电磁等方面前沿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每个报告后,参会者以很高的热情展开了深入讨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以题目为“电磁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报告献给青年论坛,并向报告人颁发了纪念奖状。
  18日举行了大会开幕式和大会报告,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嵇艳鞠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郑伟涛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对讨论会的胜利召开和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
  会议特邀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李宁院士和林君院士分别报告了“保护名泉,畅修地铁——济南泉域边界及水力联系探测研究”、“大型工业化处理软件研发推动测井学科大发展”和“移动平台电磁探测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等新的研究成果。吉林大学副校长郑伟涛分别为何继善院士、李宁院士颁发了吉林大学“鼎新讲座”证书。此后10位专家做了大会特邀报告。7月19日在三个分会场,由80多位代表做了来自13个专题的口头报告。三天会议期间,还有230多个poster展示了新的研究成果。会议期间,由102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科学出版社等单位展示了近些年的最新成果。
  本次会议是在我国科研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是地球电磁学界的又一次盛会。本次会议展示了地球电磁学在深地、深海、深空探测,以及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矿产与能源资源探查、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勘探以及国防建设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地球电磁仪器和装备的进展,在地面、井中、空间、卫星和海洋等各种天然源和人工源电磁方法的新进展;展示了在提高观测数据质量的方法和措施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效果;展示了在数据反演特别是复杂模型的二维、三维反演的新进展;展示了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金属矿勘探、煤田地质和水文调查,地壳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地震等自然灾害监测和预防等方面的一些重要成果。会议继承了历届讨论会提倡的鼓励中青年学者、学生代表进行学术交流的优良传统,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评选出了学生优秀论文。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综合物化探处、重庆顶峰地质勘探仪器有限公司、北京桔灯地球物理勘探股份有限公司、国科(重庆)仪器有限公司参与了会议的承办工作。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在会议期间(18日下午)召开了专委会工作会议,本次参会的委员和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由专委会秘书长汤吉介绍了自上届电磁学术研讨会以来近2年专委会的工作,南方科技大学杨迪堃介绍“第16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参会代表对专委会工作和办好学术研讨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出席了会议并为办好下届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