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院士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2020年11月19日下午,广西地球物理学会在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召开了广西地球物理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院士专家座谈会,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研究员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教授等16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紧紧围绕“把脉新时期地球物理发展,深耕行业技术热土,搭建‘一带一路’桥梁,活跃学术思想”主题开展,会议由石科院长主持。现纪要如下:
  一、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院长石科致欢迎词,对滕吉文院士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石科院长结合我院的宣传视频,就我院的发展历史、资质建设、人才队伍以及业务领域等情况给专家们进行了简要汇报,并对我院近年来在矿产地质调查、能源勘探、城市地质、环境与生态地质等方面取得的主要工作成果进行了重点介绍。
  二、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常务副主任韦启锋给专家们介绍了中心成立的时代背景,主要的职能与未来的发展规划;该机构是在自然资源部的部署下,立足公益性地质调查定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与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成都)两地挂牌、分体运行、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无缝对接、责任明确。中心希望能够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其他相关直属单位、国内相关科研机构、东盟各国地学矿业机构共同建设与管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愿景2025》深入对接,进一步加强中国以及广西与东盟各国在地学、矿业领域合作,支撑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三、专家组分析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外的地勘行业和物探专业的发展态势,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各自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所长刘云祯提出,近年以来除了自然地质灾害频发以外,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道路坍塌、坝体损坏、岩溶塌陷等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为密切的灾害发生概率呈上升趋势,需要与住建、道路和规划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利用微动探测等适合在城市地区施工的新兴物探技术为其服务,形成长期监测系统并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秘书长郭建提到,要发挥好广西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积极谋划国内外协同发展,与东盟各国建立良好的矿业合作关系;目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正在积极筹备“‘一带一路’地球科学联合会”的创建工作,希望能够携手国内地质行业队伍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地学技术支持;另外,学会针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难度大、易影响原有城市生态环境等问题,与济南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济南市修建地铁是否影响其地下泉水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技术攻关。最后,郭秘书长强调在对外合作工作中,不要仅局限于实施地质勘查工作,而应该以获得矿权并能够开发利用为最终目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陈超指出,通过近几年来与我院的合作来看,相对于国内大多数城市而言,广西各地的基础建设和城市建设速度偏慢,开发利用程度相对不高,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而这其中物探将会发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单位在引进技术人才的同时也要对现有技术力量进行培养和深造,可以鼓励技术骨干继续到高校进行学术深造,也可以委派到其他单位或相关业务部门交流锻炼;另外,目前全国地勘队伍同质化的情况愈演愈烈,单位必须要长期、持续地做好、做精某个方向,并且打响名声、立好口碑、做出品牌,才能脱颖而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的物探技术水平,他指出,目前国内的基础地质理论能够与国外水平旗鼓相当,但由于国内高新制造业制造工艺瓶颈,对于关键零部件的精度、灵敏度、稳定性等问题暂时无法解决,致使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基本上依靠引进,但只是简单的购买使用,并不意味着引进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全国区域大地质背景来看,广西地质条件复杂,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油气资源潜力很大;但目前广西整体的地质矿产相关工作大多数仍集中于浅表的勘查和开采,对于中深部的勘查和研究程度较低,尤其未系统开展过地下物质与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这对于广西深部探测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滕院士还提出要着重谋划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力量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遇到困难要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遇到问题要思考如何创新,这样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另外,广西地理优势明显,紧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并拥有“一带一路”的大力支持,我们要向海洋进军,发展向海经济,更要与东盟各国展开深入合作,而这些都需要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
  最后,参会人员就上述提出的各方面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研判和探讨。

(广西地球物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