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
7月22日至25日,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青海大学与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承办,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海办事处与青海省地质学会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资源与环境绿色智能探测技术研讨会”在青海大学召开。
此次研讨会聚焦“地球物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的发展与应用”主题,围绕深地资源、城市地质、污染治理及冰川冻土探测等热点内容开展了深入交流研讨,为行业搭建了高水平的技术共享与交流平台,有效推动了绿色智能探测技术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彰显了地球物理技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大会由青海大学地质工程学院院长王根厚主持,青海大学副校长张发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青海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潘彤、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杨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黄清华教授作《多尺度电磁探测与监测研究》报告,介绍了电磁技术在多尺度地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创新,探讨了动态监测地质灾害的前沿方法。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王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新条件下中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发展定位与实践》报告,分析了双碳目标下煤炭勘查的战略转型方向,分享了绿色智能勘查技术的工程实践案例。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张二勇正高级工程师作《干热岩勘查试采中几个地球物理问题的探讨》报告,揭示了干热岩靶区定位的地球物理技术瓶颈,提出了增强深部热储探测精度的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薛国强研究员作《电磁探测装备技术与应用》报告,展示了分布式电磁探测系统的核心技术突破,论证了该系统在矿产勘查与工程检测中的实际效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刘洋教授作《人工智能地震勘探技术》报告,介绍了深度学习驱动的地震数据智能解释框架,实证了AI技术对复杂储层识别效率的显著提升。青海省第三地质勘查院赵勇副院长作《西宁市城市地质安全探测技术》报告,构建了高原城市地质风险综合探测技术体系,演示了活动断裂与地面沉降的协同监测方法。
随后,多位专家作了精彩报告,包括:中科院地理所王伟副研究员《浅表地质灾害三维散射探测技术》、长安大学邵广周教授《提高列车源地震干涉虚炮集信噪比的两点措施》、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献磊教授《城市及地下工程设施安全隐患探地雷达探测技术与装备》、维也纳大学张驰教授《对非饱和多孔介质 NMR 地震特性的探究》、北京师范大学赵惊涛教授《高精度绕射场成像理论与应用进展》、北京绿色巨力宋斌总经理《复杂环境浅表快速探测新装备》、武汉大学潘雨迪教授《冰川内部结构探测研究》、北京市地震局赵帅高工《基于“透明北京”超密集观测的浅层速度结构特征》、广州大学刘海教授《面向库冰探测的无机探地雷达系统》、山东省第四地勘院张健桥副院长《基于多源探测数据的地质模型精细化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钱荣毅教授《无人机与机器人智能探测技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赵贵章副教授《面向污染场地精细刻画的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山东大学孙怀凤教授《无人机半航空瞬变电磁关键技术及找矿应用》、浙江大学宓彬彬特聘研究员《充分利用绿色交通震源获取浅地表纵横波速度结构》、中南大学谢静讲师《基于自然电场的污染河流探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郭林燕副教授《面向全极化探地雷达的宽带可重构超表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任义《露天矿山滑坡灾害探测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盛一笑特任教授《应用人工被动震源监测断裂带活动》、合肥工业大学洪鹤庭博士后《基于分布式光线传感的近地表大气探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马春光副研究员《无人机探地雷达收发天线阵列设计及杂波抑制方法研究》、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王萌高工《编辑眼中的科技论文写作》、湖南省地质调查所郭友军博士后《堤坝隐患综合地球物理探查》、北京桔灯勘探黄申硕总工程师《地球物理仪器新进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启飞研究生《基于宽角度波束扫描相控阵的探地雷达横向探测范围拓展方法》、东华理工大学于浩依研究生《基于边界波场存储优化的全波形反演》、青海大学石天宇研究生《西部高寒地区复杂冻土场地场地效应研究》。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本次研讨会,聚焦“资源与环境绿色智能探测技术”前沿领域,为全国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会议通过31场前沿报告系统展示了电磁探测创新装备、人工智能地震解释、无人机智能勘探、冻土环境响应机理等关键技术突破,深度研讨了绿色勘查技术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心路径。与会专家在高原古城西宁充分交流成果、碰撞思想,不仅深化了对高海拔特殊环境探测技术的认知,更推动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本次会议凝聚的学术共识与提出的技术路线,必将对我国环境地球物理技术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生深远推动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