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第二届“名师讲坛”面波专题教学培训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第二届"名师讲坛"面波专题教学培训,于2025年4月18日至21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教学培训由专委会主办,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承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广东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协办。活动得到国内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铁路、水利、城建、能源等74家单位的150余人与会,其中正式学员126名,覆盖行业广泛,影响深远。
  开幕式由专委会主任委员、专家委主任徐佩芬研究员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专委会名誉主任底青云院士致开幕词,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黄军利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代表学会致辞。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天津市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吴宇豪,广东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孙跃军分别代表名师、学员和协办单位作致辞发言。本次教学培训由陈晓非院士、夏江海教授、徐佩芬研究员、张海江教授、王宝善教授等名师专家组成团队,开幕式上为各位名师专家颁发了聘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团标委主任李貅教授特别致辞,对《微动探测技术规范》的发布表示祝贺。
  教学培训期间,陈晓非院士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面波理论及反演方法的前沿进展。夏江海教授结合工程实践,生动阐释了主动源及被动源面波的多道分析技术及其创新应用。张海江教授、高级副研究员分享了浅地表环境噪声成像方法及应用案例。徐佩芬研究员系统阐述了微动探测的理论方法技术,并通过典型案例分享成功经验,对《微动探测技术规范》进行了首次宣贯解读。王宝善教授介绍了分布式光纤(DAS)探测技术及创新应用,展望了其在深地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广阔前景。刘铁华正高级工程师重点讲解了微动探测对仪器及处理软件的技术要求,系统梳理了现有仪器装备及软件的特点。胡绕和孙跃军两位正高级工程师通过不同领域的典型案例,将理论方法技术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分享了宝贵经验。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成效。在仪器培训环节,学员们分组进行实操训练,通过数据采集方法的讲解演示,掌握仪器操作方法,进一步巩固了方法技术学习成效。
  4月21日下午,全体学员前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加红色教育活动,并分批参观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在庄严肃穆的纪念塔前,学员们整齐列队,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鞠躬致敬,深切缅怀英雄先烈的丰功伟绩。随后集体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通过珍贵文物和历史影像重温淮海战役历程,深刻感悟"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的淮海战役精神。此次活动将专业教学与红色教育有机结合,激励学员以科技报国初心践行新时代使命。通过参观云龙湖实验室,学员们深入了解深地资源与空间开发科研平台的建设进展、深地探测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增强了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培训活动结束后举行了结业典礼。典礼上,首先向承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和协办单位广东地球物理勘查院颁发了卓越承办证书和卓越协办证书,为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颁发了"先进集体"证书,,为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在闭幕总结环节,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姜志海教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感谢专委会的信任与支持;中水成勘院研发中心主任丰赟代表学员分享学习心得,对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感谢。最后,专委会专家委副主任委员胡绕正高级工程师代表专委会作总结发言,对本次教学培训活动成效给予高度评价。本次教学培训共计20学时,以"面波技术"为主题,汇聚国内顶尖专家,打造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学术盛会。教学培训活动既包含面波理论层面的基础研究内容,又涵盖方法技术层面的创新突破,同时延伸至工程应用层面的实践创新,系统构建了"理论-方法技术-装备-工程应用"的完整闭环知识链,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彰显了"名师讲坛"的权威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有效提升了学员理论及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学术技术交流,为面波探测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本次活动还首次通过“专业+思政”的创新教学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培训内容,又提升了学员的思想境界,实现了专业技能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频共振。活动的圆满成功得益于名师专家团队的倾囊相授、学员的认真学习以及各单位的鼎力支持。胡绕副主任委员代表专委会向所有参与人员,承、协办单位及相关支持单位致以诚挚谢意,并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面波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发展。



学会领导、授课院士专家代表致辞

授课团队名师专家风采
(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