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纪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功能,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者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2025年4月11至14日在杭州浙江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事业等110家单位的630余名专家、学者及学生参会,年龄跨越1940-2000七个年代,其中学生参会人数达300余名,大会收到论文近340篇,240名代表做口头报告。会议以“智能勘查与监测地球”为主题,以提高地球电磁学理论研究和应用水平为目标,鼓励新方法、新技术、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鼓励与新兴技术和产业,以及国家重大战略的紧密结合,鼓励多学科、多方法的深入交叉融合,鼓励我国地球电磁研究成果通过广泛的交流取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会议围绕地球电磁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电磁法在资源环境勘探、工程探查和地震等灾害监测、深地深空深海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的进展分十三个专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徐义贤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周江洪教授代表学校致开幕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建研究员代表学会发言。专委会主任、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详细介绍了专委会以及此项会议的发展历史,并对地球电磁学领域的年轻学者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希望电磁学界同行齐心协力,为办成一流的专委会和一流的学术研讨会继续努力,促进中国地球电磁学的蓬勃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学部长林君教授首先以《超导量子电磁多参量探测技术应用与发展》为题进行大会报告,详细介绍了其所带领的团队经过近二十年不断奋斗,在超导量子电磁探测装备研发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果。随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Lindsey Heagy副教授、南京大学杨晓志教授、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技术大学James Macnae教授、中南大学冯德山教授、浙江大学杨波副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航遥中心熊盛青研究员、德国科隆大学WiebkeMoerbe教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Arseny Shlykov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孔大力研究员等专家,就地球电磁学理论方法、人工智能目标识别、岩石圈流体探测、深空电磁探测、仪器设备、先进应用技术等方面作了大会特邀报告。随后2天,在5个分会场展开了230个口头报告和110个张贴报告的交流。
  本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规模延续了上届的规模,其参会人数、提交论文、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均与上届相当,是名副其实的地球电磁学界盛会。交流范围覆盖了地球电磁学的全部科学技术领域,展示了我国近年来在地面、井中、空间、卫星和海洋等各领域,天然源和人工源电磁方法理论、软件平台、仪器装备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在研讨会期间还安排了部分代表参观安吉余村党建教育基地,重温了习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理念,领略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共同富裕建设的示范成果。
  会议期间,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专委会工作会议,听取了本次会议承办单位代表浙江大学徐义贤教授就有关本次会议的情况介绍和第18届研讨会承办单位代表中国科技大学吴小平教授报告会议筹备情况,并对申办2029年第19届研讨会的三个团队就申办情况进行了答辩。经过专委会现场无记名投票,确定由河北地质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联合团队作为第19届地球电磁学研讨会承办单位,会议地点为河北正定。
  4月14日下午,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汤吉研究员主持了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专委会主任、北京大学黄清华教授作闭幕致辞,并祝愿中国地球电磁学更加兴盛。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必将推进我国地球电磁领域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地球电磁学研究和应用进一步迈向世界前列!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大会合影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会场
(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