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3届学术年会分专题研讨会剪影讨论会纪要

4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召集人: 巴晶 符力耘 毛伟建 杜启振 何涛
提交论文38篇,口头报告23篇,张贴报告15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
      1、实验观测技术的研究。(1)在高频测试的基础上,改进实验的仪器,使之能够评估低频下地震波的耗散特征;(2) 在高频阶段,地震波长的长度逼近于非均匀模型尺度,此时不均匀体会导致地震波的散射,这种散射会导致大量尾波的存在,这将导致地震波的衰减。研究这种散射微波,有助于加深对地震波场以及岩石物理参数的了解。
      2、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1)在过去传统的显式差分法的基础上,采用了空间隐式,时间高阶的方法,提高了有限差分的模拟精度;2)对地震信号波形,进行奇偶函数分解,从而实现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预测;3)针对薄层储层,采用了频谱交汇技术和频谱分解方法,从而尽可能克服薄层储层的调谐效应,以实现对薄层储层的开发利用;4)针对不同的储层,采用改进之后的反演方法,结合不同的震源以及岩性参数,提高反演结果精度。
      3、岩石物理参数数值技术的研究。1)致密砂岩中广泛存在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流体饱和非均质性,这些均对评估致密砂岩中的油气含量的评估提出了挑战。学者结合了Biot-Rayleigh模型,提出了双双孔地震波传播模型,从而实现了对致密砂岩储层的精细描述;2)针对具有不同分布特征的裂隙,从弹性扰动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弹性力学参数的变化,从而了解局域流对内部弹性不均匀体之间的动态弹性扰动的影响;3)针对应力-模量之间的关系,采用pade近似逼近公式,将内部空间分成具有不同压缩特征的三类裂隙,第一类是弹性空间;第二类是粘弹性空间;第三类则是滞弹性空间。前两者随着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而后一类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反而有上升趋势;这对现有理论提出一定的挑战;4)结合具有不同岩性的储层,采用了Biot孔隙弹性方程,分析了内部储层的流体对衰减的影响。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储层模型更加贴近实际。孔隙介质内部具有两类不同的非均质性 (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流体饱和非均质性),先前的方法仅仅研究其中一类,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同时考虑两种非均质性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2、有限差分方法精度的改善。有限差分方法由于其所耗内存较小,计算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限差分算法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无法发挥其优势。学者开始改进传统的有限差分的方法,从而实现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数值模拟;
      3、研究的尺度更小。无论是从孔隙内部空间的变形或者渗透率的描述,都需要对裂隙内部的空间分布进行详细描述。在进行详细描述之后,才能更清晰了解物理参数的构成,从而为实际资料提供更加精确的参数;
      4、薄层储层的识别。薄层储层已经日益成为油气开发的主力对象之一,但是油气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多种问题,例如钻井的出油(气)持续时间太短、或者薄层储层无法准确定位。这些都需要对含气饱和度进行精准评估以及对薄层储层的定位技术的开发。

46-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 单新建 许才军 李志伟 曾琪明 屈春燕
提交论文40篇,口头报告24篇,张贴报告13篇。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基于InSAR技术的地震同震形变场和震源破裂特征研究;
      2、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震间长期形变场、断层活动性及相互作用研究;
      3、基于InSAR、GPS的断裂活动性监测研究;
      4、基于卫星红外遥感数据和卫星电磁数据的地震监测方法及地震异常研究;
      5、基于光学影像,InSAR的火山活动性监测研究;
      6、基于InSAR的冻土碎裂面监测、滑坡监测及海潮监测研究。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基于InSAR、GPS融合的断裂带地壳活动性监测方法研究;
      2、基于InSAR技术的同震-震间形变场及地壳动力学反演研究;
      3、卫星电磁及红外遥感技术的地震异常监测研究新方法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