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部分分专题研讨会纪要

微地震监测与反演

召集人:张海江 刘一博 常 旭 梁春涛 桂志先
      提交论文41篇;到会交流58人,其中口头报告24人,张贴报告17人。
一. 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 微地震信号识别与拾取:微地震信号较弱,信噪比差,这对微震事件的识别与拾取带来了困难,在本次会议中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基于阵列信号处理技术的弱信号提取,波形互相关微震事件自动识别及初至拾取,瞬时频率和包络函数作为特征函数的微震波形到时自动拾取,EEMD及排列熵压制微震信号随机噪声,仅相位互相关的微震震相时差校正,Match&Locate微地震检测与定位,井中检测极化提取等方法。
      2. 微地震速度模型反演与震源定位和成像:包括PS波干涉互相关的弹性波震源逆时定位,反传叠加逆时成像,单纯形震源自动定位,井中微地震定位精度分析,基于干涉法的被动源成像与角道集提取,微地震速度模型和层位反演。同时还包括速度和位置联合反演的方法,基于旅行时的三维速度与震源参数联合反演,双差法微震震源定位与速度参数反演,基于领邻域算法的微地震速度模型反演与震源定位。
      3. 微地震震源机制反演与解释评价:在震源机制方面,介绍了反传叠加的震源机制估计,震源机制与应力场反演,基于Kirchhoff的震源机制叠加成像。利用微震的位置和震源机制,可对水力压裂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微地震DFN随机建模,基于叠前地震反演和微地震监测的压裂改造效果分析,空间约束的自动化三维裂缝面识别,利用微震信息实时评估压裂效果等。
      4. 岩石物理实验中的声发射与微地震:采用室内岩石物理手段,对页岩进行水力压力,观察了页岩岩芯水力压裂过程中纵横波速度值的变化,为分析地层速度变化对于震源机制反演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声发射事件定位结果进行分析,利用不同应力加载过程中所诱发的声发射事件信号进行震源机制的反演和解释,从而为野外水力压裂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持。
      5. 微地震的实际应用、快速计算等:提出了微地震定位与震源机制联合反演的多次扫描优化加速方法,同时还报告了微震监测在金属矿山自然崩落开采、采空区稳定性监测的应用,利用双差法对实际野外数据进行微震震源定位与速度参数反演,利用微震数据监测断裂活动带,和注水诱发地震情况。
二. 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微地震震源机制的反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家也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和射线类的反传叠加震源机制反演、扫描叠加震源机制反演等方法,但是如何快速、准确的反演震源机制,这仍然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另外,常规方法得到的微震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结果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还需要通过解释,得到水力压裂的裂缝网络、储层改造体积等储层特征参数,这才更有利于对水力压裂做指导。微地震事件的方法众多,不同的反演方法得到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都有一定的差异,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实验室岩石物理声发射实验来和CT成像技术来验证反演方法,同时通过室内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指导野外水力压裂生产。

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

召集人:葛洪魁 印兴耀 郭光军 耿建华 曹 宏
      提交论文33篇;到会交流32人,其中口头报告20人,张贴报告12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围绕“微孔隙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这一主题,重点涉及了微孔隙表征、微孔隙条件下非常规油气物理状态模拟、弹性模量计算、微破裂实验、微孔隙特征演化及定量预测等方面,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1.微孔隙岩石传输特性及渗吸机制;
      2.非常规油气岩石模量及波场特征数值模拟;
      3.微纳米孔隙结构及页岩气吸附表征;
      4.微破裂实验及其影响因素;
      5.微裂缝地球物理表征及定量预测。
二.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考虑重力影响的微孔隙特征分形表示;
      2.分数阶流体本构关系在多尺度衰减及频散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3.页岩气微纳米孔隙超临界状态吸附表征方法;
      4.单位纳米尺度微观孔隙观测及其结构表征。

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召集人:王宝善 李红谊 郑 勇 姚华建
      提交论文29篇;到会交流26人,其中口头报告21人,张贴报告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地震面波、背景噪声等方法被应用于区域尺度(如台湾海峡,甘肃南部,华北克拉通,青藏高原东北缘等)到局部尺度(广东新丰江水库,呼图壁储气库等)地下结构成像;
      2.面波,噪声等信号的传播规律、理论基础及观测研究,加深了对噪声相关获得格林函数的认识;
      3.利用噪声研究地下介质变化的理论研究,并在天然地震及火山相关的地下介质结构变化开展了研究实践。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天然地震研究方法与工业界方法相互融合渗透。随着天然地震观测资料的增加,台间距加密,勘探地震的方法被逐渐应用于天然地震学研究。天然地震学噪声面波成像方法被借鉴应用于浅层面波成像技术;
      2.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互联网技术被应用于地震数据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地震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召集人:彭苏萍 程久龙 于景邨 程建元
      提交论文50篇;到会交流44人,其中口头报告29人,张贴报告15人。
一.论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成果
      1.矿井地球物理;
      2.煤矿及金属矿3D精细地震勘探;
      3.煤层气及页岩气3D地震勘探;
      4.矿山灾害监测;
      5.矿山瞬变电磁地空探测。
二.新的学术观点、学术增长点和科技动向
      1.煤铁协同勘查技术方法,提出了地震勘探在结合重磁异常的基础上科学开展多矿种协同勘查的新技术思路。
      2.矿井超前探测新技术方法,提出井下瞬变电磁精细探测的系列新技术方法。
      3.煤矿3D地震勘探,提出多波波场分离、非线性反演、波场成像等新方法。
      4.矿山灾害监测,在锚杆承载力无损检测、岩体变形破坏光纤测试、矿井瞬变电磁定向发射线圈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科技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