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纪要

一.会议概况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与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在北京市联合召开。
      本次大会实际与会人员15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年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收录了1761篇论文摘要(包括6篇大会报告)。来自我国内地、香港、台湾的学者和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地区的专家共1200人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其中大会报告6篇,地球物理学分会场大会报告9篇。
      10月20日上午朱日祥院士主持了联合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光鼎院士作了“走向海洋强国”的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贾承造院士作了“中国能源供应与石油天然气勘探——进展与挑战”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彭澎研究员作了“华北元古宙基性岩墙群与古陆重建”的报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作了“大陆碰撞成矿作用”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研究员作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员作了“中亚构造带及拼贴增生过程”的报告。
      10月20日下午,各学科学术报告并行进行,其中地球物理学分会场学术报告分两个会场进行,分别由陈晓非教授和黄清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卫星院士作了“低纬电离层研究与中国非相干散射探测”的报告;武汉大学李建成院士作了“我国数字高程基准研究最新进展”的报告;国家****入选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温联星教授作了“地球内核的系列发现”的报告;国家****入选者、吉林大学***教授作了“电磁数据反演方法和技术”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晓非教授作了“基于地震过程情景模拟的震害预测”的报告;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王赤研究员作了“子午工程建设成果”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孟潭研究员作了“城市群大震巨灾风险源监控、灾害情景构建与备灾”的报告;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徐礼贵作了“非常规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效果”的报告;2014年度顾功叙奖候选人、北京大学臧绍先教授作了“地球及岩石圈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及问题”的报告。同时2014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付广裕、李娟、刘雪军、谭茂金、田有、赵连锋也作了学术报告。
      这些大会报告和分会场学术报告从不同的专业方向探讨了地球科学领域非常引人关注的海洋战略、油气勘探、成矿机理、灰霾成因、地震灾害、空间探测工程等热点问题,专家们的精辟分析与深刻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报告之后的讨论互动非常热烈,表明了地球物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及国家重大需求中的重要作用。
      10月20日下午地球物理分会场学术报告后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扩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颁奖大会,140多位理事和代表到会。王小牧副理事长主持前半段会议,郭建秘书长作了2014年学会工作报告,通报了2014年度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评选情况;常旭副理事长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专家评审组介绍2014年顾功叙奖、傅承义奖、陈宗器奖推荐经过和评选情况,王绪本教授介绍了刘光鼎地球物理基金会2014年评奖情况,与会代表热烈鼓掌祝贺获奖人(名单见附件)。陈晓非副理事长主持了下半段的颁奖仪式,理事长陈颙院士等为获奖者颁奖并合影留念。到会理事就学会工作和学科进展积极发表了意见、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21日晚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工作会议,编委、编辑部工作人员等23人出席了会议,学会秘书长郭建代表学会了参加会议。主编刘光鼎院士主持了会议,编辑部主任、专职副主编刘少华编审做了2013-2014年度工作汇报,包括编辑部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期刊取得的成就和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年度工作计划。与会编委充分肯定了学报编辑部一年来的工作成果,对全体学报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针对编辑部的工作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从多方面为学报的发展和进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2日晚联合学术年会领导小组(会务组列席)进行了座谈,对本届年会的学术交流和组织工作情况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在肯定本届年会取得的良好学术交流效果的同时,也对年会的组织工作及学术交流工作提出了中肯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大会期间,共进行了69个专题(包括4个国际专题)的学术交流会,其中,地球物理学会场有34个专题(包括3个国际专题和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专题报告会)。此外,地球物理还与地质等学科联合组织了多个专题的学术交流活动。
      本次学术年会还进行了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在专题推荐出“学生优秀论文奖”候选人的基础上,最后经学术委员会审议评定,44位学生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年会期间,开展了成果和新产品、新技术展览,11个参展单位包括地震仪器厂商、地质仪器厂商、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等,与会代表对参展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宣传和交流效果。

二.学术年会报告会交流情况
(一)第30届年会实际设置33个专题(包括3个国际专题),具体如下:
      国际专题:1. Progress in studies of geophysics and regional dynamics of Asia; 2.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inversion; 3.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on shale gas.
      地球物理学专题:1. 古地磁学与全球变化; 2. 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3. 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4. 地热:从地表到深部; 5. 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6. 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7. 核幔边界和地核的结构及动力学; 8. 21世纪巴颜喀拉块体大震活动的动力学机制; 9. 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 10. 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成因; 11. 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 12. 强震机理、孕震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 13. 计算地震学; 14.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的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研究; 15. 活动断层长期滑动习性、深部结构与地震; 16. 地球物理信息学的发展及应用; 17. 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18. 油藏地球物理; 19. 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20. 岩石物理与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 21.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 22. 煤炭资源与矿山安全勘查技术; 23.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进展; 24. 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25. InSAR技术、卫星热红外与地壳运动; 26. 卫星导航技术及其地球科学应用; 27. 海洋地球物理; 29. 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 30. 地球生物学;以及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专题。

(二)学术成果

      本届年会展示了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15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1.本届年会学术交流的特点:

      (1)学科交叉是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作为首届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不同学科在组织各自专题的同时,还联合组织了多个交叉专题,取得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效果。

      (2)学术交流国际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国际专题数量和参会的境外代表人数均明显高于往年,并且在不少常规专题中也有境外学者的报告。参会者包括不少国际知名学者和国内著名专家,会场不仅爆满,而且讨论气氛非常热烈。

      (3)研究成果丰富多彩,不仅涵盖基础科学前沿问题,也包括许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许多报告来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自然基金重大或重点项目等的研究成果,也因此吸引了不少听众与会交流讨论。

⒉ 本届年会学术交流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虽然多数专题设置了反映所在领域热点、前沿问题的主体报告,但在报告的时间安排方面还不够合理,例如多数主体报告为所在专题的第一个报告,由于部分听众难以准时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效果。
      (2)今年年会出现了多个相近的专题(例如,围绕青藏高原这一热点问题),令报告人和听众均面临一定的时间冲突。建议适当规范、引导专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专题)的设置与组织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的效果。

三.本届年会的特点和

对今后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一)今年会议的特点:
      (1)青年学生依然是本届年会的主要参与群体,体现了学科不断发展的希望和生命力。
      (2)本届年会专题设置采纳了征集方式,吸引了一批优秀、年轻的专题召集人(包括不少青年千人),为会议的专题组织工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并且召集人的整体水平高、责任心强、组织工作也较往年更专业。
      (3)进一步加强了张贴报告的学术交流形式,交流效果比往年有较明显改善。
      (4)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在会议中心举办会议,并突出了会议的学术交流平台作用。
      (5)进一步加强了年会的网络化工作,实现了在线投稿、审稿、注册等功能,显著提高了会前注册的人数,提高了会务工作效率。

(二)对年会组织工作的建议

今年年会反映相对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专题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整合、优化专题的设置,并充分发挥召集人的作用,稳步提高年会的学术交流质量。
      (2)继续加强年会的国际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一流专家参会,稳步提升年会的国际影响力。
      (3)加强年会的网络化建设,尽快实现在线缴费功能。

四.致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0届年会由学会承办,感谢会务组的辛勤劳动和精心组织。
      专题召集人的无私奉献和高水平的组织能力是本届学术会议成功的关键,广大地球物理界同仁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附:第30届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者(按专题排序):
   
翟鸿宇 王璐琛 张   鹏 高   妍 朱尉强 伍文杰 张   壹 刘琼颖 张   贝 孙艳云 夏   晗 王光明 范   娜 欧阳龙斌
王   凯 刘   双 韩建光 薛   浩 刘洪星 霍国栋 贺茜君 刘学建 李武群 刘少林 刘有山 陈宇澍 汪道兵 谈顺佳
曹清华 高玲利 杨泽发 贺恩远 李金星 朱   辉 蒯家伟 高   彭 祝红丽 丁慧霞 刘峪菲 刘一鸣 徐建鑫 叶   卓
陈国辉 田亚洲

      2014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4年“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2014年“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见本期第10页,各专题总结将在学会网站(www.cgs.org.cn)和2015年《会讯》上陆续刊登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组委会)